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教学内容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教学内容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教学内容

山香版教育学第

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看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

(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

(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

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

一、内涵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

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二级)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论。

重要的一级:

(1)孔子:“学—思—行”(或“学—思—习—行”)最早的教学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后由其学生发展为五个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5)美国杜威:思维五步说(五步探究教学法)

(6)2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7)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识结构的构建等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三)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四)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

(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3)采用启发式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1)形式教育论:

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

代表人物:英国的洛克、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实用意义无关紧要。

(2)实质教育论:

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

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尔巴特、英国的斯宾塞。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看下就好)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1)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非常重要的简答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记忆推荐:激领巩运查

(二)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区别:教学规律教学原则

(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8条)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启发性原则;

3.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说: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2)直观手段的种类

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1)基本内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西方称系统性原则)

(1)涵义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1)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

(1)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有力的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涵义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两大类:注入式、启发式

注入式: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启发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①内涵: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

劳凯声将讲授法分三种形式:讲述、讲读、讲解。

②优缺点:

优点: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③讲授法基本要求(二级简答题)

1’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究讲授策略和方式,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讲究语言艺术;

4’组织学生听讲,与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①概念

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②优点:

照顾到每个学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谈话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补救措施,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③要求:

1’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出的内容做充分准备,拟定谈话提纲;

2’善问,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难度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要有启发性、形式多样化;

3’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去获得新知;

4’谈话结束后,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小结,给出问题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优缺点。

(3)讨论法

①概念:

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高年级用的多。

②优点: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要求:

1’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讨论时,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3’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①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籍两个方面。

②要求:

1’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

(1)演示法

①内涵: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②要求:

1’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

2’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

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

4’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2)参观法

①概念: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4.情绪、情感是在人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5.下列情绪的性质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是很密切B.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D.情绪为

刺激所引起 6.()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7.()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应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1.绝望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20.“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21.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22.愿望不能实现或达到目的的行动受挫时引起的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 A.愤怒 B.恐惧 C.悲哀 D.痛苦 23.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这指的是情绪情感的() A.动机功能 B.健康功能 C.调控功能 D.信号功能 2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山香版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精心整理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2.二.1. 19942. 3. 1.2.3.4.1.2.私学 3.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四). (五). 1. 2. 3. 五.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对”)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的和核心) 3.对待他人:团结协作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4.情绪、情感是在人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5.下列情绪的性质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是很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6.()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7.()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应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1.绝望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12.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17.小刚得知自己被理想的大学录取后,整个一周都很开心,这种情绪状态是()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理智感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山香教教育学重点总结教师招聘---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概念: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 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起源 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4.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教育特征:①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 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 ①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古代中国 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③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人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即僧侣。婆罗门以家庭教育为主。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一大特征。 ④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史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⑤中世纪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良好总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⑴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⑵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羞辱儿童,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⑶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⑸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三)近现代社会教育

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 继承性:前后相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

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 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2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A.后脑 B.骨髓 C.前脑 D.延髓 12.用所谓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认识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3.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A.主研究意识 B.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C.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D.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 24.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者,一个具有丰富的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识心理学的观点 25.看同一部电影或上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感受却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现实性 D.能动性 26.主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的心理学流是()。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 B.脑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E.神经元 2.下列属于巴浦洛夫提出的概念的有()。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C.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D.动力定型 E.观察学习 3.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有()。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E.刺激—反应学派 4.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 文案大全

A.兴趣 B.爱好 C.信念 D.理想 E.世界观 7.“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E.观察过程 8.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E.无意识 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5.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17.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记忆的()品质。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8.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3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识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识 32.医生通过量血压、心电图等确定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文案大全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 2.“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4.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配 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散 7.有了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9.在中小学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10.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11.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4.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4.代表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大教学伦》 D.《论演说家的教育》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2.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新式是()。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民族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0.“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1.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 A.社会化过程 B.学习与发展过程 C.个体化过程 D.认知与发展过程 7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浓厚的宗教性。具有这一教育特征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2.教育学的价值是在对教育习俗性认识与教育科学性认识的认识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上。 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C.提高教育者的教育学修养 D.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E.促进教育发展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5.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社区教育 6.()提出的教育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赞科夫 D.瓦·根舍因 E.苏霍姆林斯基 8.广义的教育包括()。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1.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1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1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4.代表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大教学伦》 D.《论演说家的教育》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2.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新式是()。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民族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0.“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1.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 A.社会化过程 B.学习与发展过程 C.个体化过程 D.认知与 -第2页-

发展过程 7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浓厚的宗教性。具有这一教育特征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2.教育学的价值是在对教育习俗性认识与教育科学性认识的认识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上。 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C.提高教育者的教育学修养 D.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E.促进教育发展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5.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社区教育 6.()提出的教育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第3页-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一)广义的学习 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 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 3 (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 (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

五、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至第三节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教育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自习课、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教育 与教学一样都是正规教育且方向一致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1)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任务; (2)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属于正规教育 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 (3)课外、校外教育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必要的补充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政治活动(参观、考察、访问、宣传、游览) (二)社会公益活动(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三)科学技术活动 (四)学科活动(主体) (五)文化艺术活动(“五小活动”) (六)体育活动 (七)课外阅读活动 记忆推荐:两社两科问题课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 (三)个人活动

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广泛性 3.自主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记忆推荐:自愿领饭食 五、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一)要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 (二)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五)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六)要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一)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二)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三)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等传播媒介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 2.以身作则 3.方法科学 4.严慈相济 5.要求一致 6.全面关心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三)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互访、建立通讯录,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前后相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6.生产性 7.民族性 (四)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 (3)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 (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梦田 (四)近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国家化 2.教育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教育的法制化(1880)英国(1763)德国 (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新郑协议班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小题,每题0.8分,共56分)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社会性 B.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5.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中世纪 6.“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7.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巴甫洛夫 B.蒙台梭利 C.利托尔诺 D.孟禄 9.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10.“六艺”中的“礼”为()教育内容。 A.艺术 B.基础文化知识 C.文字 D.政治伦理 11.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12.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13.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处于最高级的是() A.首陀罗 B.刹帝利 C.吠舍 D.僧侣 14.主张“兼爱”的是以下哪种学派()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5.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16.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的著作是() A.《吠陀》 B.《圣经》 C.《心经》 D.《楞严经》 17.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A.《说文解字》 B.《礼记·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18.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思想图》 D.《孟子》 19.“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20.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1.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和封建世俗专权紧密相连的时期,当时最受重视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