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编撰参考格式

校史编撰参考格式
校史编撰参考格式

学院简史编写技术规范

一、体例结构

参照年鉴体例编写。各校按篇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编写。篇目下设分目,分目下设条目。篇目为最高层次,分目为中间层次,条目为最低层次。文稿的顺序数统一为第一层“一、二、三、……”;第二层“(一)(二)(三)……”;第三层“1.2.3. ……”;第四层“(1)(2)(3)……”;第五层“①②③……”。五层顺序数中,后一层次不能出现在前一层次之前。

二、文稿格式

1.正文以小四号为基本字体,黑色,汉字选用宋体,英文字母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行距为固定值20磅。页面设置为“上、下、右各

2.5cm、左3cm”

2.学校标题为三号字,加粗,居中。章节标题以四号字为主,加粗。

3.注释及参考文献使用规范参考CAJ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排版标准。

4.页脚标注学校、章节标题,如“学院●历史沿革”、“学院●办学思想”、“学院●办学成就”、“学院●知名人物”、“学院●大事记。

2.参考文献

文稿附全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标注以CNKI论文注释标准为标准。

3.图片要求

如需要图片辅助文字叙述,彩色或黑白图片尽量选择高

清像素。

三、写作要求

1.文体。一般用记叙文体和说明文体撰写,力求鲜明、概括,做到要素(即事件或人物、时间、地点、方法或经过、结果或问题)齐全,事例翔实,数据准确,用词朴实,语言精炼,层次分明,不作空泛的描写、评论,避免空话、套话。

2.叙史。事实说话,寓理于事,来龙去脉清楚,结论信息准确。

3.取舍。承上启下,突出重点,就实避虚,把握全局,反映本质,记叙防止一般化堆砌和记流水账,尽量做到大事不漏、要事完整、新事积极、特事公认。

4.文字。尽量精炼、严谨。严格使用规范文字;不使用口语和方言俚语;科技名词术语一般用中文通用写法。

四、标题

标题醒目鲜明,涵盖主要信息。

五、标点符号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点符号用法》准确使用。

六、名称

人名除引文外,应直书其姓名,或职务加姓名,不用“同志”称呼,不加褒贬之词,必要时也可以姓名加职务、职称等表示身份的称呼。各种名称第一次出现时均用全称,如多次使用,可在第一次用全称时加注后用简称,或用习惯用的简称,如“政协”、“妇联”等。文稿中不用“我市”、“我校”、“我院”等第一人称称谓,而用“××市”、“全市”、“××大学(学院)”、“××系”、“××处”、“全校”等第三人称称谓。

七、时间表述

文稿凡涉及到时间,应用具体日期,尽量不用“今年”、“当年”、“本月”、“上月”、“今天”、“明天”、“日前”、“最近”等模糊不清的时间代名词。年份一律用全数,不得省略,如“1998年”不能写成“98年”;月份直接用“×月”,不能写成“×月份”。

八、统计数据和数字

数据力求准确、权威,前后一致,数字用法要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进行操作,数量性、数值性的数字要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外,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周年、代号、代码等也都要阿拉伯数字表述。但词组、成语、专用名词、会议名称、星期及习惯用语等中的数字用汉字表述,如一律、第一主任、第三产业、十滴水、七上八下、党的十八大、星期五等。

九、计量单位

文稿中的计量单位要采用国家法定和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名称应该用中文名称表述,而不用外文符号。计量单位名称要统一,土地面积、占地面积用“公顷”,建筑面积用“平方米”,项目数、产品数、体育场馆数、服务网点数均用“个”,学校、科研单位数用“所”,各种娱乐场所数用“处”,用电量用“千瓦小时”,电话数、移动电话数均用“部”,各种奖牌数用“枚”,校属商店、工厂数均用“家”,案例用“件”。各种身份的人数用“名”,统计资料性的人数用“人”,也可根据撰写要求,重点考虑协调统一。

校史馆建设方案讲解学习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第三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陈列;第四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第五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陈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她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陈列室。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方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内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他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内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河南省智博展览设计公司在做校史馆的规划设计中尤其重视这一点,因为声光电在展览馆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从一般的校史叙述中突显亮点,增加高科技含量。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武大辩论史

武大辩论史 Dean 1前传(1997年9月前) 武大的全校性新加坡式辩论赛不知道究竟起于何时。但是蔚为风气,想来也与国内各大高校类似,始于93年复旦的狮城舌战之后。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武大的全校辩论赛,本科生与研究生是分开举行的。本科生的比赛并非象现在是金秋艺术节的板块之一,而是独立安排在每年晚春(也就是学年的下学期),与写作比赛,数学竞赛等学术科研比赛在同一时间段举行(这说明在那个时候,校方对辩论的定位与现在是有些区别的)。而研究生的比赛,时间上倒是与现在的差不多,这从该项赛事的传统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红枫杯”——当然,这也与当时所有的研究生都集中在枫园住宿有关。 97年以前的校赛,是如何的一番景致,笔者无缘得见。只能引述thomasz的文字聊胜于无——可惜他也是道听途说的——“那时武大院系众多,一次辩论赛经常历时一个月之久,1996年图院(图书情报学院)打了7场才打进决赛。这个时期的辩论由于各院系专业背景不同形成了及其不同的辩风,当时的强队包括外语学院、经济学院、图院、政院、法学院等等……但是每个院队形成了各自的团队精神,不管输赢一般大哭一场、大搓一顿的传统也在此时形成。总之在这样的半自发状态下武大辩论发展着”。当时本科生校赛还有一个与今天截然不同的特色:各队主力,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这也是校赛安排在下学期的好处所在)。1996年的校赛决赛,新闻学院战胜图院获得冠军。两队的领军人物,都是96级的学生。一个是图院的王海宁(他后来成了笔者所在的武大校队的第一任队长),另一个则是新闻的余晓莉(她一直在辩坛上活跃到今天,真是长青树级的人物)。在同一年,一大批后来成为各个学院辩论队传说中的大哥大,大姐大级别的人物进入武大,踏上辩论之路,其中法学院的余磊,生科院的鲍红波,管理学院的牛慕红、施文,都是个中翘楚。武大辩论的盛唐气象已初见端倪。 同样是在这一时间前后,武大开始了参加全国性辩论赛事的最初尝试。可惜外战的战绩却难以让人满意。1995年冬,上海教育电视台开创了一个延续至今的辩论品牌赛事“中国名校大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武大应邀出战(当时参赛的大学还有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首轮即负于中国科技大学。这次参赛的武大选手有国际金融的唐涯,法律的李刚,世界经济的黄河和外语的向开,其中唐涯获得了优秀辩手的荣誉。1997年晚春,武大再次出赛首届电脑杯,但万没想到在华中赛区即惨遭淘汰,而且是被华工斩落马下(其实想想也不冤,当年华工拿了这个比赛的全国冠军)。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当时在现场观战的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树祥。在胡书记的推动下,武汉大学校方开始重视辩论这项活动。而在中国——幸或不幸的——校方的积极参与,往往就是学生活动迅猛发展的火箭动力。 转眼间,97年9月到了,又有一批新鲜血液注入武汉大学,其中就包括了笔者。 2积蓄期(1997年9月——1999年8月)1997年,由教育部指派的首都师范大学在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输给了马来亚大学,直接导致了辩论热潮在中国大陆跌入谷底。然而在武大校园里,辩论仍然方兴未艾。97 年10月新学年开学伊始,在几个热爱辩论的学长的策划下,武大历史上第一个辩论社团宣告成立。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社团及其后继者未能在武大担当起规化、组织、联络校内各院系辩论活动的重任——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它的成立以及随后在由它在大

校史馆建设方案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第三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列;第四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第五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目前还没有一个格的定义。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她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列室。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他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省智博展览设计公司在做校史馆的规划设计中尤其重视这一点,因为声光电在展览馆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从一般的校史叙述中突显亮点,增加高科技含量。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

华中大校史

作为50年代“全面学苏”的执行者,他分析了其中的弊端,做了深刻的“冷思考”,为后来的“热”工作奠定了基础。1979年他带领教育部派出一个有根的国家,是富有希望的国家;一个有根的民族,是意气风发的民族;一个有根的校园,是源远流长的校园。而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校园而言,就是根之所在。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 尽管没有千百年的历史,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重点大学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它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便是“华中大”的历史,弥长而悠远。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其中蕴藏着光辉灿烂的校史——既有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也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丁肇中来校讲学;既有老院长查谦等创校元老的丰功伟绩,也有前校长朱九思、杨叔子等历任领导颇具特色的治校办学思想;既有裘法祖、

张培刚等著名学者的斐然成就,也有遍布海内外杰出校友的丰硕成果…… 在并不久远的的历史里,它秉持着“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办学理念。“华中大”凭借其严谨的学风荣获了“学在华工”的美誉。 建校之初 1953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新中国从1952年开 始,实行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为适应大规 模经济建设,特别是 工业发展对建设人 才的需要,发展和改 革高等教育,国家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根据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划,决定在中南地区设立华中工学院。 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

高校校史馆建设设计方案

高校校史馆建设方案 近年来,高校校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学校教书育人,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是学校历史陈列馆、展览馆或博物馆的概称。近年来,学校校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作为校庆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建立不等规模的校史馆,以充分展现本校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多媒体展示技术不断成熟,校史馆在建设风格上将由数字光影多媒体展示方式取代传统的展示方式,展示内容更加新颖、灵活,将高科技多媒体展示技术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 一、校史馆建设的意义 校史档案记载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形成了有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校史则是从校史档案中提取的精华,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是一部生动感人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价值和地位会凸现出来。因此,对校史的聚集机构——校史馆进行建设,对构建校园文化起着积极作用,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加强校史的编研,提供多种形式的校史信息服务。 此外,校史馆的建设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有利于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吸引更多

人关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校史馆建设的步骤 校史馆建设不是普通的建筑物修建,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成果的积累和更新过程。一般来说,校史馆建设分如下三个步骤:(一)校史的确定和征集 1. 历史本身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过程,校史的确定应尊重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把校史确定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结合。 校史的确定包括校庆时间的确定,学校起源的确定等,具体来说,应遵照如下原则[1]:①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学校的校史,例如好大喜功,故意拉长校史年份;②坚持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统一。在校史实际征集过程中,遇到对同一事物有多种反映时,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有利于提高学校凝聚力为原则。只有使校史追溯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之上,校史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其相应的校庆等活动才能避免消极的影响。 2. 在坚持校史确定的原则下,校史征集是一项基础、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系统全面地收集学校各方面历年来的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是建立校史馆的前提。校史征集来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档案馆。档案馆是校史资料的主要来源,它与校史馆的关系非常密切。高校档案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不仅以传统文化、教学管理、科研成果等主要内容存在,还记载了师生员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英雄壮举、记叙了高校在逆境中艰苦办学的创业历程、记述了名师学者不求名利,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的感悟

校史感悟 2013年9月1日上午,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报告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给我们全体学员带来了一场武汉大学校史的精彩讲座。李教授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讲到了2013年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的武汉大学,讲事实、摆依据,结合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详细地讲解了武大的前世今生,其历史知识的丰富、旁征博引的博学、以及对当今社会发展在教育方面日益突出的问题的看法,都赢得了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掌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全体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对李教授的演讲表示赞赏。这一方面得益于李教授对武汉大学校史研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李教授有着大学教授特有的铮铮铁骨,敢于讲真话,敢于对当今社会的问题提出批判,使得大家能够在枯燥的校史讲解中也能听得如痴如醉。 通过对李教授校史讲座的聆听,我加深了对武汉大学历史和现状的认识,也让我对武汉大学有了更强的归属感,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够,对未来三年在武大经管院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同时我对怎样的大学才是真正优秀的大学,在大学里如何学习,如何生活等有了新的感悟: 第一,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也,而非高楼之大也。武汉大学源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在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之苦,张之洞认为“盖闻经国以

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他试图通过培养新式的专门人才来兴办中国近代工业、商业,所以说,自强学堂从开始创办时就有着救亡图存的意味,有着不一般的历史使命。在四川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借用当地的庙宇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却有着号称乐山108将的大批大师级学者,使得武汉大学成为首屈一指的重点大学。一所真正优秀的大学,并一定规模有多大,但是其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必须要大。 第二,大学的学习要广泛涉猎,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领域。由于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很难孤立的学习一门单独的学科。现在国家的应试教育模式,文理分科,使得很多理科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越来越差,甚至提笔忘字;而文科生在逻辑思维方面也是不尽人意。然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在某个领域很专业,而且还要在很多领域都很了解。武汉大学在迁往四川乐山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武大历史上最为光辉的时代,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各学科的学者集中,思维的碰撞,各位大师对中西学的融会贯通。而现在我们选择来读MBA的同学,行业背景非常多样,很多是有着理工科背景的行业精英,再进行工商管理的学习,更能够成为21世纪社会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大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但更是学习为人处事、学习独立思考的殿堂。大

学校校史馆设计方案

鸡西市杏花学校校史馆设计方案 (1983—2015) 为丰富校园文化,体现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浓厚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成就。本着“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原则,特制定学校校史馆设计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任务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承担任务(见附表) 二、设计方案解析 (一)展现内涵 传承历史继往开来 (二)设计宗旨 美观实用:在营造美观、时尚、和谐的展示空间基础上,争取布展面积和展示空间的最大化。 环保和谐:布展装饰材料采用环保达标产品,充分利用装饰展品协调室内环境,突出展示空间的和谐布展环境。 传古承今:注重从当地和校方深厚的人文历史沉淀中提炼精华,将历史、人文的魅力融入到功能建筑环境内,创造一个再现校史,突出现代成就的新人文环境。 面向未来:展馆设计独具前瞻性,用发展的眼光来阐述学校历史的沧

桑。展版的方便更替,让展览始终与学校的发展相融洽,与时俱进,展馆一但建设成功,便能成为学校德育、人文及爱国爱校的教育基地。 (三)整体展现 整体设计注重空间感和节奏韵律,空间处理上注重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造型设计突出线条,注重空间布局,力求明朗、舒适,给人以强大的灵动、震撼之感。 (四)色调灯光 以暖色为背景色,展现生命气息,营造和谐舒适的展览氛围。展版色调在统一中谋求变化,一方面符合展品本身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又使其在整体暖色调的展示空间极具吸引力。灯光布置采用点光源与面光源相结合的布展手法,突出整体效果。 二、设计模块 (一)空间布局 1.展板(按设计模块,每块展板配诗歌一首及文字概述和图片说明) 2.沙盘(校园整体布局图,校史馆中间) 3.实物(代表学校历史的各期实物材料、教具、文本) 4.荣誉墙(各期奖牌、奖状、奖杯) (二)展板模块(按类别划分,非时间划分) 1.按学校工作类别,划分为三大模块,五个项目 2.每个模块把历史和现在相融合 3.各个时代照片,需领导小组成员收集、整理、分类

武汉大学近代史整理

1. 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 1926年前后,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以上为PPT上的,以下为网上找到资料) 1.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 毛泽东思想萌芽(1921-1927共产党创建&国民革命)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实行土地革命思想的提出 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大资产阶级,支持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于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各阶级的阶级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指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这些观点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 人民的内部矛盾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毛泽东则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阶级和中产阶级,提出买办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目录 前言 (2) 珞珈百年 3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 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 国立武汉大学 乐山时期 建国后的武汉大学 新武汉大学 珞珈人(英杰) 筚路蓝缕 力耕三尺 北溟化鹍 珞珈(风)物 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 珞樱流影 珞珈精魂 铭 神 忆 情 百年沧桑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

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自强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张之洞的得力助手蔡锡勇为学堂首任总办。此后,张斯枸、钱恂、汪凤瀛、程颂万等先后任总办和提调,姚锡光为总稽察。

武汉大学校史感悟 英语班欧阳婷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说的。 作为武大的一名学子,若不知道武大的历史实在是有辱斯文,所以李工真教授的这堂课就显得弥足珍贵。 我坐在大学里我才真正的懂得了梅贻琦老先生的那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而谓大因有大师而谓大矣。 里讲到了武大的过去我才明白原来这里曾经有很多睿智的大师和追求智慧的学子我才明白八十年代的这里有一位叫做刘道玉的老校长引领了高校的改革曾经的武大有诸多学者和青年的学子在这片山水上朝气蓬勃我才明白原来曾经的大学就是我期望的那样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消逝了的历史。《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梅贻琦42岁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重温武大校史感悟珞珈精神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 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 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 世纪30 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95 年,美国Science 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 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前言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 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 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

校史题目

1.曾任我校法学、社会学教授,后来受毛泽东委托编译被誉为西方的“孙子兵法”—— 《战争论》的著名哲学家、法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的著名学者是: 答:何思敬 2.创造了“圕”(图书馆)这个汉字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是: 答:杜定友 3. 与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并称“南杜北刘”的中山大学教授是: 答:杜定友(杜国庠) 4.创办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学研究所,后来被评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中山大学教授是: 答:汪敬熙 5. 曾在中山大学物理系任教,身为中国第一代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和朱自清弟弟的著名学者是: 答:朱物华 6. 曾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既著有《中国通史》,又著有《世界通史》的著名史学家是:答:周谷城 7. 在中山大学任教44年,1952年院系调整后担任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是: 答:胡金昌 8. 曾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和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建立全国最完整的病理标本库,使中国鼻咽癌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著名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 答:梁伯强 9. 解放前担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音乐教授,解放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创者是:

答:马思聪 10. 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谱曲的中山大学音乐教授、著名小提琴家是: 答:马思聪 11. 1927年在顾颉刚大力举荐下进入中山大学,并为民俗学研究和《民俗》周刊编辑做了大量工作,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的中山大学教授是:答:钟敬文 12. 1948年起先后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内科主任、中山医学院教务长、内科教研室主任,并被评为一级教授的著名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是: 答:陈国祯 13. 1924年参与筹备国立广东大学工作并担任教授,后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并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顾问的著名法学家是: 答:周鲠生 14. 曾任中山大学法学院代理院长、经济系主任,并因支持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特务逮捕,后来参与民革创建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著名教授是: 答:梅龚彬 15. 曾任河南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主任,既在数学系讲课,又能为中文系学生讲授骈文,被誉为岭南才子,却于抗战胜利后不幸落水遇难的著名学者是:答:黄际遇 16. 1949年底,作为理学院院长和著名化学家,率领师生抵制国民党迁校要求,积极开展护校斗争,使大部分仪器、标本和设备得以完整保存、迎来解放的中山大学教授是: 答:徐贤恭 17. 曾担任广州中央医院(今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在解放前夕毅然拒绝撤往台湾,坚持

武大校史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 一、学校概况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 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 “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 “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 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 【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 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 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 武汉大学(2000.8-)

武汉大学地名了解

武汉大学地名了解 武大主校区分为依山环湖的四大学部,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不推荐使用俗称)。此外,2003年武大斥巨资在江夏汤逊湖南岸圈地4200亩,规划建设武大南校区,现已有东湖分校迁入。之后,武大又斥巨资买下了3区旁原湖北经济学院(简称“湖经”)的校舍,已于2006年暑假正式投入使用。下文中标“*”号者表示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组成部分。 1区(文理学部)——原武大——俗称“本部” 2区(工学部)——原武水——俗称“水苑”“武水” 3区(信息学部)——原武测——俗称“武测”“测绘” 4区(医学部)——原湖医——俗称“湖医” J—教学楼的简称—J5就是文理学部第5教学楼,而5J则是工学部第5教学楼 M—梅园的简称—M4就是梅园4舍(注意M1是办公用地) H—湖滨的简称—H1就是湖滨1舍 G—桂园的简称—G7就是桂园7舍(每栋楼的编号粉在墙上得仔细找) F—枫园的简称—F3就是枫园3舍 Y—樱园的简称—Y2就是樱园2舍(樱园是武大的主要景区) 如1-J5102就是指1区第5教学楼102教室。此外,还有很多文字缩写,比如“理”就是理学院,“数”就是数学与统计学院。这都是就课表而言,口语则简称数院或数统院,其他学院也差不多。 樱顶——在狮子山顶,由于其在樱花城堡(即老斋舍*)的顶上而得名。旁边就是著名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各个剧社的年度大戏都在这里上演)。好多剧组都来樱园拍摄过,如高晓松的三星广告、2005年公映的电影《桃花灿烂》等。学生会也在这里办公。外语学院(原法学院*)已迁至湖滨新文科区楼群,尚有数院在此办公,闻一多先生像位于数院(原文学院*)旁。 老图——即位于樱顶的老图书馆*,武大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的代校徽上就是老图的轮廓图,在老图的一些椅子边上可以看到闻一多先生设计的老校徽)。自习人气最旺的地方。大四毕业的时候,才可以光明正大的上老图顶放一下风,但其实也没有更特别的景致。里面藏了很多古籍善本(研究生才能进入阅读)。旁边有武大历史上最杰出的校长之一的王世杰先生像,守望着珞珈山。 情人坡——在樱花大道与那个没有名字的湖(郭沫若先生曾叫它洪波池)之间的坡地,名字典故已不可考。据说,从樱花大道到洪波池有个浪漫的系列名:恋人路、情人坡和鸳鸯湖,而樱顶后面通往工学部的小路则又名恋爱路。此坡确实是个很浪漫的地方,花的海洋(也会有些小动物)。但女性请勿在夜间于此独处,小心坏人出没。 梅操——即梅园小操场,报名迎新、部分学生军训、迎新晚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周五晚上的免费露天电影,精彩不容错过(档期比电影院晚不到一个月噢)。 樟树林——诨名,在梅园小操场后面。我喜欢叫它“李达校长山”,也有人叫“李达园”的。他的塑像就坐落其间,望着每一个来珞珈山求学的学子。那个传说中的李达故居*则是在1区计算中心旁的教职工社区内,外挂一牌子:“武汉大学社会主义学院”。 奥场——官方名称“912广场”,源于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亲临武大视察,下午7时50分(前后也就持续了5分钟),他在广场前接见武汉大学等学校(包括武测、武水及中南民院)的师生员工共13,000余人,这是武汉大学校史上最光辉(注意不是用“辉煌”一词)的一页(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是9月12号搞开学典礼的原因)。也是军训地点之一,最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2008-07-08 11:33:38) 标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学合并杂谈 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的多名重量级院士教授的强烈反对,并联名上书教育部阻止该方案通过。以免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让人。最终该方案未能通过,但华科与武大的恩怨远未结束,为了争夺全国最知名的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两校再次争锋相对,最终花落华中理工……后来武汉便有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武大—……下文是这一事件始末 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现在我们可以说,尽管当时面对同济领导层和教职工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但主要是两个人决定了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谁合并。第一位应该是裘法祖院士(于今年病故),第二位是时任党委书记黄光英,因为只有这两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作为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明白了大学合并之势不可逆转后,选择了与武汉大学争夺同济医科大学并不惜代价(其实它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取胜的策略。其时任领导层(时任校长是周济,合并完成不久调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后转任教育部部长)的积极主动和强力争取是获胜的主要原因。 陈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合并浪潮中,湖北省数所高校历经多次更改合并方案后,最终形成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并校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可见。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中国国务院及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九所知名大学(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说法),让它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即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参与竞争全国第十所优先建设的知名大学席位。湖北省内高校最初的合并方案,是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基础,联合其它高校,实行强强联合。然而,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的一些高层领导和几名院士向中国教育部签名上书,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参与任何形式的合并,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更改校名,否则将主动离职。与此同时,部分华中理工大学师生(以学生为主)则发起“保校运动”,也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反对该校卷入合并,拒绝该校更改校名,最终此合并方案因华中理工大学内部(尤其是高层)的意见不统一而流产。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

武大校史考试.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试题

《武汉大学校史》公共选修课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学院: 专业:学号: 联系方式(电话、E-mail、QQ等均可): 关于本课程考试交卷期限、学分与考试成绩的主要注意事项与严正声明: 1.答卷纸请自备,手写与打印均可 .................,请在完成试卷后交到课堂上或档案馆 213 ..........;除大四或大五毕业生外,交卷时...室.,只需交答卷,试题本身无需打印上交 间不限,凡在6月18日之前交卷者,考试成绩将在6月25日左右公布,6月18日之后或下学期仍可交卷,考试成绩亦将在下学期予以评定。 2.为方便登记分数 .......,已在教务部主页“武汉大学本科生教学管理系统”内 选上课的同学,请在自己的学号后注明课堂时间或课头代码 .........(周日20092075004 或周六20092075005),网上没选上课的同学,则请在学号后写上“加”字 ......................。 3.为减轻本人的阅卷负担,并严厉打击低水平的混学分行为,凡是在网上 ..... 的教学管理系统中没能选上课的同学,如果自认为自己的答卷达不到 .................................75..分的水 平,请不要交卷,如果实际考试成绩低于 .......,谢谢合作(港、..................75..分,则不予登分 澳、台、侨学生及外国留学生除外)。 4.凡出于评奖学金、保研、出国留学等功利性的原因,欲提升绩点、对考 .. 试成绩有最低要求者,请事先与本人及时沟通,并在答卷上明确注明自己所期.................................. 望的最低分数,如果实际成绩达不到,将不予登分......................,以免生纠纷,谢谢合作! 答题说明: 1.本试题共包括史料分析、论述与作文三部分内容,分值共200分,请任.

网上校史馆建设方案简易版

网上校史馆建设方案简易版 一、系统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历史沿革,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根本目的,通过建设集校史信息综合查询与主动推送、校史馆360度全景摄影、在线虚拟体验、室内外一体化定位与智能导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校史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展示高校校园文化和历史发展,弘扬学校精神,力求在高品位、宽覆盖、新形式上有突破,体现出学校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二、系统建设内容 综合应用虚拟现实、三维地理信息、360度全景摄影、室内外一体化定位等先进技术,在创建三维虚拟校史馆的基础上,建立校史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紧密关联和无缝对接,为来访者提供校史文化专题信息查询、360度实景导览等于一体的在线虚拟游览体验和全过程的校史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校史资源的数字化和校史馆三维建模。将校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并进行必要的标准化、规范化、空间化处理,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形成地理图层、三维实体几何模型或360°全景图、声像多媒体文件等格式的数字化资源。 (2)软硬件系统建设与集成,具体包括:

建设以三维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模块、集成化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模块、位置感知的校史信息主动推送模块为核心的虚实一体化的网上校史馆综合服务系统、校史馆移动应用APP软件、信息推送规则与蓝牙基站运维服务系统;硬件系统主要部署在校史馆内部的蓝牙Ibeacon基站。 三、系统建设方案 3.1系统架构 系统是一个由运行在Web服务器端的网上校史馆综合服务系统、信息推送规则与蓝牙基站运维服务系统,运行在移动端的校史馆移动应用APP软件及部署在校史馆内部的蓝牙Ibeacon基站构成。系统各部分借由各类网络系统互相联系。系统的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 1 网上校史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总体架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