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信息员培训气象基础知识

信息员培训气象基础知识

1
2
二、气象基础知识
二、气象基础知识
小雪: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能见度在500-1000米,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能见度在500米以内,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能见度在100米以内,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以上各级别的雪量值均指纯雪化为水的量值,而不包括湿雪的量值在内,如湿雪量值达≥10.0mm时不作为暴雪处理。若雨夹雪的24小时总降水量≥10.0mm且积雪深度≥10.0cm时才算暴雪。
02
二、气象基础知识
在气旋区里,气流自外向内辐合汇集,气流挟带着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气上升,到高空冷却凝结,形成云雨。因此,气旋区内的天气一般都是阴雨天气。在反气旋区里,气流自内向外辐散,盛行下沉气流,一般都为晴好天气。(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冬季北方冷干、寒 潮、冬季南方多晴天)由于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气旋和反气旋活动都相当频繁。
二、气象基础知识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视程障碍
二、气象基础知识
二、气象基础知识
吹雪: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雪暴: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00米。

气象由来知识点总结高中

气象由来知识点总结高中

气象由来知识点总结高中气象是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主要包括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研究等内容。

气象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现象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气象的由来、基本知识点和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一、气象的由来气象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起源于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最早的气象观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阿克巴时代,人们通过观察天空、风向、云彩等自然现象来进行气象预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象观测和预测的方法也不断进步,工具设备的进步使得气象预报更加准确和可靠。

气象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形成主要源自于19世纪的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

随着数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气象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迅速发展。

二、气象的基本知识点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温度、湿度和风向。

大气的结构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部分,每一部分的特点和变化对气象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2. 大气运动和环流大气运动是地球自转、热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在不同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环流则是地球表面风流的总体结构,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气候差异和季风现象等。

3. 大气的物理现象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内容。

这些因素受大气的轨迹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气象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

4. 气象观测与预报气象观测通过气象站和卫星等设备进行,记录大气各种物理现象的数据。

气象预报则是根据这些观测数据和气象原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重要信息。

5. 气候与气象灾害气候是一定地区长期气象现象的统计结果,与当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等生产有着密切关系。

而气象灾害则是极端天气或气候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的直接破坏,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三、气象研究现状1. 模式预报与人工智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气象预报模式不断发展,从传统的静态模型到动态模式,再到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系统。

空运飞行员的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技巧

空运飞行员的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技巧

空运飞行员的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技巧空运飞行员是航空运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气象知识和准确的天气预报技巧,以确保飞行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本文将探讨空运飞行员所需掌握的气象知识,以及他们在天气预报上的技巧和应对策略。

一、气象知识1. 气象基础知识空运飞行员需要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气象要素、大气层结、天气系统等。

他们需要了解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对飞行的影响,以及不同高度的大气层结对飞行的挑战。

2. 大气天气现象了解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对飞行的影响是空运飞行员的基本功。

他们需要熟悉云的不同类型,如积云、层云、卷云等,以及云高、云量、云底等参数的判断。

此外,他们还要学会辨别和应对降雨、降雪、冰雹、雷暴等天气现象,以确保飞行的安全。

3. 气象图解分析掌握气象图解分析是空运飞行员必备的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读取和分析气象报告、气象雷达、卫星云图等工具提供的气象信息。

通过对天气图像的解读,他们可以预测和判断不同天气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飞行计划和决策。

4. 风的知识风是飞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空运飞行员需要了解风速、风向、风的变化趋势等信息,在飞行前及时获取并分析风的情况。

风的强度和方向对起飞、降落、巡航和飞行路径选择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风的准确掌握是空运飞行员不可或缺的技能。

二、天气预报技巧1. 天气预报工具的使用空运飞行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天气预报工具,如气象雷达、卫星云图、风场图等。

这些工具提供了详细的天气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这些信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天气的变化和趋势。

2. 趋势预测天气是不断变化的,空运飞行员需要学会观察天气现象的变化趋势,并根据过去的天气模式和规律进行预测。

例如,积云的发展趋势、雷暴的持续时间、降雨的强度等都可以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得出结论,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3. 气象咨询与交流天气预报不仅仅依靠预报工具和技术,还需要与气象专家和其他飞行员进行交流和咨询。

《气象小知识》课件

《气象小知识》课件

海洋气象
提供船舶海上航行的天气信息,预测风浪、暴 雨、飓风等天气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结语
1 气象对我们的影响
2 我们应该怎样了解气象
气象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和 全球环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了解气象需要学习气象知识、收集气象信 息、学会气象应用和关注气象灾害。
大气层
组成
大气层由不同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含量最 多。
分层
大气层根据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分成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和外部层。
气象要素
气温
是指空气中温度的 高低,会影响人类 活动、植物生长、 动物繁殖和大气环 流。
湿度
是指空气中水汽含 量的大小,与降水 和能见度密切相关。
气压
是指气体分子对一 个单位面积的压力, 可以影响天气、海 洋环流、风向和气 温。
风力与风向
是指大气中空气流 动的方向和速度, 对气象灾害、空气 污染、能源管理等 具有重要影响。
降水量
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总和,关系到排涝、 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等。
能见度
是指大气中光线传播的距离,与雾霾等天气灾 害密切相关。
气象仪器
温度计 湿度计 气压计 风速仪 雨量计 能见度仪
测量气温,有普通、最高、露点等不同种类。
台风和飓风
热带气旋形成后,可能演化为台风和飓风,带 来极强风力、巨浪和暴雨等天气灾害。
寒潮和冰雪灾害
强寒潮和暴雪可能导致路面结冰、交通瘫痪, 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也会带来影响。
气象的应用
农业气象
提供农业生产的天气预测、作物生长预测、防 病防虫方案等。
航空气象
为飞机起飞和着陆提供必要的天气信息,包括 能见度、风速、降水量等。

气象科普宣传知识

气象科普宣传知识

气象科普宣传知识1、什么是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2、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甚至数百年等)各气象要素长年的平均值。

是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天气状况基本特征的综合反映。

3、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广泛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光能、热能、降水、风能等可以为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已被广泛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4、小气候: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上的差异。

5、城市气候: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

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五岛”的特征,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6、热岛效应: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7、为什么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气压是指地球上空气柱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

一个地方的气压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当气压降低时,天气阴雨,气象升高时,天气转晴。

气压发生变化有许多原因。

其中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

因此,冷空气一到,总是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暖空气来临的同时,气压常常降压。

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演讲稿

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演讲稿

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演讲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气象科普的讲解。

气象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气象科普知识。

一、气象基础知识1. 大气成分: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汽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

2. 大气层次结构: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磁层。

3. 水循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等。

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当前天气状况和未来趋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通常为1-7天)某地区的天气情况。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适的出行计划,也对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 天气预报方法:常用方法包括数值模拟预报、统计预报、经验预报等。

2. 天气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和降水等。

3. 天气图标解析:常见的天气图标包括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等,了解这些图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

三、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的气象状况的改变。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1. 气候变化原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森林砍伐等)和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变化等)。

2. 气候变化影响: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重大威胁。

3. 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等,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四、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气象灾害是其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1. 气象灾害类型:主要包括台风、暴雨、雷电等。

2. 防灾减灾措施: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应急救援等,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以上就是我对气象科普的详细讲解。

气象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气象科普,了解天气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2.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3. 气候是指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统计特征。

4. 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Pa)。

5. 低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多云和降水天气。

6. 高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晴朗和干燥的天气。

7. 风是大气中气体的水平运动。

8.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9. 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用16个方位表示。

10.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1.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12.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13.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在地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单位是毫米(mm)。

14. 雷暴是一种伴有雷电、强风和降水的天气现象。

15. 闪电是雷暴中电荷在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迅速放电的现象。

16. 彩虹是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彩色光圈。

17. 霜冻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导致地面和植物表面结冰的现象。

18. 雾霾是由大量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烟雾等)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低能见度现象。

19. 气象卫星是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大气现象的人造卫星。

20.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21. 气象站是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的设施。

22. 气象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中降水粒子分布的设备。

23. 气象气球是携带气象仪器升至高空的气球,用于收集大气数据。

24. 气象飞机是携带气象仪器在空中收集大气数据的飞机。

25. 气象船是携带气象仪器在海上收集大气数据的船只。

26.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现象。

27.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28.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29. 臭氧层是大气中一层富含臭氧的气体层,位于平流层。

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气象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科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气象,预防各种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1.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而破坏性非常强的天气现象,其转速可以达到60米/秒以上。

台风还会带来暴雨、强风、海浪和山洪等灾害。

为预防台风的危害,我们应该关注气象预报,及时关紧门窗、备好应急物资。

2.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可以引发山崩、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在发生地震时,我们应尽快躲到安全地带,避免在建筑物、山谷、河流和树林等危险区域逗留。

3.暴雨暴雨会导致洪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基础设施、交通和民生产生严重影响。

如果您发现自家位置在低洼区域或靠近河流,应当及时清理下水道和河道,做好预防洪灾的准备工作。

二、气象现象1.气温气温是指大气内温度的高低。

气温高的时候容易引发中暑、热伤风、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而气温低则容易引发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和降温,以维护身体健康。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

湿度过大容易引发汗腺分泌、皮肤瘙痒、呼吸不畅、容易感冒等生理疾病;而湿度过低则会引发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不适。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以维持身体健康。

3.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大小,会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影响。

大风容易破坏树木、建筑物和设施,造成事故;而小风则会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清理垃圾、固定房屋等,防止突发事件造成人身伤害。

三、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为我们的出行和生产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可以通过气象应用软件、电台、电视和报纸等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总体来说,气象科普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充分了解和掌握气象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减小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第二章
大气的基本情况
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陆地表 面、冰雪圈和生物圈等方面组成的物理系统, 它决定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 一、大气圈 (一 ).大气的组成 1、干洁大气(N2 、O2 、O3、CO2 等 2、水汽 3、悬浮着的质粒(固体、液体)。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冰雪反馈机制: 论述CO2浓度增大时的气候变化
CO2增多,大气温度上升→冰雪覆盖面积 减小→地球反射率减小→地—气系统获 得辐射能增多→气温上升→冰雪面积进 一步消融,… 当CO2浓度比现在增加50%,就可能使 极冰消融,其结果会使北半球高纬年雨 量、经流量增大,中纬地区干旱性增强, 潮湿的热带地区对流雨要加多,海平面 升高20~140厘米。
中间 层
热层
55~85km
气温递减 有垂直运动
气温迅速增高,顶部 达 2000k. 空 气 分 子 处 于高度电离状态
中间层顶的温 度180K
85~800km
电离层 极光
散 逸 层
暖层以上
空气分子向宇宙空 间逃逸
(二)、其他圈层
1.水圈:水圈是指地表上的一切液态水。 水圈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其中海洋面积最大,在 气候形成和气候变化中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由于海洋面积大,反射率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80%为海洋表面所吸收,全球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要 比全球陆面高10℃。 海洋热容量大,是巨大的能量存储库。仅100米深 的海水获得热量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 海水的异常必然会导致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



第二节 意义
情报服务 预报服务
气候资源利用
人工影响天气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发展史定性观察和描述-----定量深入研究各种大气
物理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气候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气候学
(二)天气学: 1、定义:研究地球条件下不同的区域 内所产生的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成因、 演变规律,并在天气预报上应用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大气 (三)气候学: 1、定义:研究地球上气候的形成原因、 分布类型、变化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气候系统(五大圈)。

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这是因为动物和植 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 能以维持生命。氧还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 腐败及分解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向大气 放出氧并吸收二氧化碳。 氮 (N2) 氮能够冲淡氧,使氧不致太浓,氧化作用不 过于激烈。大量的氮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 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 的养料。 近期研究发现雷电是制造天然优质的“氮肥 厂”
(1)水汽压(e)和饱和水汽压(E)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本身具有的压力叫 水汽压。单位:hpa · 饱和水汽压(E):是指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 压。因为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饱和水汽压随温 度按指数规律变 化,温度越高, E越大,即大气 中所能容纳的水 汽越多。
纯水面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式 (马格奴斯Magnus) E=E。•10 at/(b+t) 式中:E-饱和水汽压,E。=6.11hpa (气温为零摄 氏度时的饱和水汽压值), t-实际气温(℃), a、b-经验系数(水面a=7.5,b=237; 冰面a=9.5,b=265.5)
现象
重要的副层
包含 了大 气 0~2㎞为行星边 质量3/4和几 乎所 有的 水 界层(磨擦层) 汽,云、雨、 2㎞以上为自由 雷电 等发 生 大气 在此层
顶部为同温层
对 流 层 顶 ~55 ㎞
天气晴好,有臭氧层, O3 的吸收紫外线作用使平流层 增暖,平流层顶比对流层温度高 出60~70℃之多 出现电离 层、夜光 云
1帕 (hp)压力相当于1m2面积上受到1个 牛顿的力。 即:1Pa=1N/m2
标准大气压(也叫海平面气压): 当选定纬度(φ)=45°N时, T=0°C ,海平面上气压 为: (P)=1013.3hpa=(101325hp) =760mm水银柱高度。
(三)湿度
概念—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常用: (1)水汽压(e)和饱和水汽压(E) (2)绝对湿度(a) (3)相对湿度(f) (4)饱和差(d) (5)比湿(q)和混合比(γ ) (6)露点(td)
关于南极臭氧洞的研究:
1)南极臭氧洞的特征
a、春季臭氧总量与十年前相比减少了30~40﹪。 b、臭氧总量减少主要发生在15~25㎞的高度。 c、春季减少明显,其它季节不明显。 d、臭氧减少的同时,平流层下部出现气温下降的趋 势。大气中臭氧减少可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 e、臭氧减少是从1974~1979年(七十年代)开始的
2.岩石圈:在近代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内,对大气产 生作用的主要是陆地表面。特别是其海拔高度和起伏地势 构成崎岖 下垫面对气候影响复杂多样。
3.冰雪圈:全球陆地约有10.6%被冰雪所覆盖。冰具 有很大反射率,在冰雪覆盖下,地面与大气间热量交换 被阻止。冰雪对地表热量平衡有很大影响。
4.生物圈:生物圈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在海洋 、陆地、和空气生活的动物,包括人类。生物对于大气和 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粒子的产生以及其它与气体 成分和盐类有关的化学平衡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层 对 流 层 平 流 层
范 围
平均: 0~11㎞, 赤道附近: 0~17、18km 极 地 : 0~8 、 9km
特 征
1、温度随高度递减 2、垂直对流强烈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 不均匀,对流层顶的 温度低纬-83℃,高纬 -53℃ 1、气温逆增(先等温 后逆温) 2、气流平稳 3 、 O3 在 平 流 层 顶 消 失
二、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一、主要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 的物理量
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 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一)气温
概念—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其温 度的高低只与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有关。 单位:目前我国规定用摄氏度(℃)温标。 以气压为1013.3hPa时纯水的冰点为零度 (0℃),沸点为100度(100℃),其间等分 100等份中的1份即为1℃。
氧 (O2)
2、水汽
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江河湖沼和土壤, 以及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极不固定,随时间、地 点、条件而不同。其所占容积变化范围为0— 4%。观测结果表明,在1.5—2km 高度,水 汽含量只及地面的1/2;在5km 高度,只相当 于地面的1/10,再往上更少。所以海拔较低, 比如海南等地区,降水的发生基本在700hPa 以下(3km)

水汽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在大气温度变化范 围内可以发生汽态、液态和固态三相转化;
人们常见的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 是水汽相变的表现。此外; 水汽还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显著影响 大气和地表的温度。



3、固体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
固体微粒有的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 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扬入 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 物的孢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 和宇宙尘埃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意义 第三节:发展史
第一节 概念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结构、组成、物理现象、
化学反应、运动规律及其他问题的科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 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的形成原因、 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 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概念差别: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 状态(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和大气现象(风、 云、雨、雪、降水等)的综合。 属于短时间内的微观现象,研究对象:地球上的 大气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 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天气 过程的综合。包括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极端天气 状况。 属于长时间宏观现象,研究对象:气候系统(五 大圈)
在理论研究上常用绝对温标,以K表示,这 种温标中一度的间隔和摄氏度相同,但其零 度称为“绝对零度”,规定为等于摄氏273.15℃。因此水的冰点为273.15K,沸点为 373.15K。两种温标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T=t+273.15≈t+273
(二) 气压 指大气的压强。 是地表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大气柱重量。 某地点气压值等于从观测高度至大气上 界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大气柱重量。 (1)毫米水银柱高度(mm) (2)百帕(hpa)=毫巴 1百帕(hpa)=100帕 1mm=4/3hpa
二氧化碳(CO2 ) CO2的自然来源: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腐化, 动植 的呼吸。 CO2的人为来源: ①原子武器试验把放射性碳带进大气。 ②化学燃料的燃烧。 CO2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 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 波辐射。因此它们都有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二氧化碳含量逐年递增
(2)相对湿度(f) 概念——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 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 比。 相互关系式:f=e/E×100%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当 其接近100%时,表明当时空气接近于饱和。 当水汽压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 大,相对湿度会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