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中 医药治 疗狼 疮性 肾炎 的研 究 进展
向彩春 曾礼 华 ,
( .广 西 中医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 西 南宁 5 0 2 ; .广 西 中医学院 , 西 南 宁 5 0 0 ) 1 广 3 032 广 3 0 1
[ 键 词 】 狼 疮 性 肾炎 ; 医药 关 中 [ 中图 分 类号 ] R 5 32 2 0 9 .4 [ 献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0 0 ~0 7 文 0 8 8 92 1 }6 74—0 2 辅, 可调 节 免 疫 , 进 肾脏 病 理 进 一 步恢 复 , 止 复发 [ 促 防 引。
病 后 期 则 与一 切 。 病 发 展 至 终 末 期 时 的 表 现 相 类 似 , 分 肾疾 可
为 阴 阳两 虚 证 、 阴上 逆 证 。 黄 谨 武 _ 在 常规 激 素 加 免 疫 抑 浊 9
制 剂 基 础 上 以 中 药 辨 证 治 疗 此 病 。热 毒 炽 盛 型 常 见 于 活 动
期 , 以 清热 解 毒 , 表方 有 犀 角 地 黄 汤 、 营 汤 等 ; 治 代 清 阴虚 火 旺
型 常见 于 大 剂 量 激 素 治疗 首 始 阶段 , 以滋 阴降 火 , 表 方 有 治 代 知 柏 地 黄 丸 、 至 丸 、 补 阴丸 ; 阴 两 虚 型 常 见 于 激 素 减 量 二 大 气 阶段 , 以益 气 养 阴 , 表 方 为参 芪 地 黄 汤 、 补 元 煎 ; 虚 兼 治 代 大 气 阳虚 型 常 见 于 激 素 维 持 阶段 , 以 益 气 健 脾 、 阳 补 肾 , 表 治 温 代 方 为金 匮 肾 气 丸 、 君 子 汤 等 ; 滞 血 瘀 水 停 型 治 以活 血 化 四 气 瘀 、 气 利水 , 用 血 府 逐 瘀 汤 加 减 。陆 艳 萍 等 _ _ 分 型 治 行 方 1按 0 疗 , 毒 炽盛 证 为 L 急 性 活 动期 , 以 清 热 解 毒 、 血 , 攻 热 N 治 凉 以

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制狼疮活动 , 减少尿蛋 白及改善 肾功能方面有其优 势, 但却存在诸如价格 昂贵 、 有些治疗方法疗效 尚需 进一步 评估 、 长期 使用 副作 用 多 、 停药 后 复发率 高等 问题。近年来 , 中医药治 疗及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L N
取得 一定疗 效 , 显示 了广 阔的 前景 , 日益受 到 了人们 的重 视 , 就 近年来 有关研 究情 况综 述 如下 。 现
J4 G I O R L O R D TO A H N S D C N I N X J U  ̄4 F T A II N L C I E E ME I I E
狼疮 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 展
★ 王 志敏 ( 浙江 省 台州 市 中心 医院 中医科 台州 3 80 ) 100
中 图分 类 号 : 5 . 1 R2 6 5 文献标识码 : A
狼 疮 性 肾 炎 ( u u e his L 是 系统 性 红 L p sN p ri, N) t
1 分 期论 治
斑狼疮 ( yt uu rte tssS E) 常 见 且 Ss m lpseyhma u ,L 最 e o 严重 的 内脏 损害 。S E是 一种 自身免 疫性 结 缔组 织 L 病 ,N是 s 及 肾脏 所 引起 的一 种 免 疫 复 合 物 L I E累
地黄汤 、 杞菊地黄汤 、 麦味地黄汤加减 ; 减量应用激 素期则常表现为脾 肾阴虚或反跳现象 , 可用五苓散 、
实脾 饮 、 真武 汤 ; 而应 用 免 疫 抑 制剂 时 , 表现 为 气 多
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 肾脏病之首位 … , 而约 2 %患者将在五年内发展为终末期 肾病 。因此 L 0 N 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 , 西医多使用糖皮
( 8 高凤霞. 1] 针刺 酉 、 原穴 为主治疗小 儿抽 动秽语 综合征 3 会 赢脏 2

狼疮肾炎中医药治疗

狼疮肾炎中医药治疗

案例二:中药汤剂治疗狼疮肾炎蛋白尿
总结词
中药汤剂对狼疮肾炎蛋白尿具有显著疗 效,可改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VS
详细描述
根据中医理论,狼疮肾炎蛋白尿属于“肾 气不固”的范畴,采用以补肾固涩、益气 养阴、利湿排毒为原则的中药汤剂进行治 疗,可有效改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通过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 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合西医的免疫抑制治疗和中医的辨证论治,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炎的最佳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2 3
参考文献1
疗效评估方法与标准
综合疗效评估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肾功能及病理学检查等多 方面指标,全面评估中医药治
疗的疗效。
症状评分法
根据患者主要症状的缓解程度 和消失时间,对中医药治疗的 效果进行量化评分。
病理学检查
通过肾活检病理学检查,观察 中医药治疗后肾脏组织的病理 改变,评估治疗效果。
肾功能改善
狼疮肾炎中医药 治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狼疮肾炎概述 • 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理论基础 • 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的方法 • 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的案例分析 • 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评估
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狼疮肾炎概述
定义与病因
定义
狼疮肾炎是一种继发于系统性红 斑狼疮(SLE)的肾脏损害疾病, 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和各种肾 小管间质的炎症性病变。
中医药治疗的意义与优势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近况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近况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近况关键词狼疮性肾炎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主要死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发生率与SLE病程长短有关,确诊SLE 4年以上的患者狼疮性肾炎发生率高达92.3%[1]。

西医治疗狼疮性肾炎以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现对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起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在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六淫侵袭、阳光暴晒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热毒内盛或瘀血阻络,内侵脏腑而成[2]。

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张新年[3]把虚、瘀、湿、逆列为本病四大病机。

李宝丽等[4]认为病机是肝肾阴虚,血热瘀毒;于伟等[5]则认为热毒、正虚、瘀血在本病发展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

朱方石等[6]认为虚、毒、火、瘀是病机关键。

王付民[7]强调瘀血,认为瘀血内阻既是疾病过程中主要的病理产物,也是直接损害肾脏并促进病情发展的因素。

2 分型治疗卢叶明等[8]将本病分为四型,热毒炽盛型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用真武汤加减,阴虚内热型用二至丸合大补阴丸加减,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在使用激素和环磷酰胺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治疗78例,与不用中药的对照,有效率治疗组89.7%,对照组72.2%。

张正秀等[9]分为五型,热毒炽盛型用清瘟败毒饮或犀角地黄汤加减,阴虚内热型用知柏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肝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肺肾气阴两虚型用参芪丸合四君子汤加减,脾肾气阴两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在使用激素和环磷酰胺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治疗40例,与36例不用中药的对照,有效率治疗组92.5%,对照组69.4%。

王柏丁等[10]分为四型,热毒炽盛型用清瘟败毒饮加减,阴虚内热型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气阴两虚型用生脉饮加味,脾肾阳虚型用真武汤加减,在使用激素和环磷酰胺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治疗86例,与不用中药的75例对照,有效率治疗组94.2%,对照组77.3%。

狼疮性肾炎中医药治疗效果如何

狼疮性肾炎中医药治疗效果如何
床情况,将其纳入中医水肿、红蝴蝶疮、阴阳毒、虚劳等范畴。
狼疮性肾炎有着比较复杂的病因病机,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
的认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
对于狼疮性肾炎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对其治疗最为主要的就
对该病的进展和复发进行阻止,对肾功能进行保护,提高患
者的生存质量。 相关研究显示,对于狼疮性肾炎采取中西医
缓解阶段,主要是益气养阴,可以运用参芪地黄汤合四物汤
加减,辅助清热解毒,调节免疫系统,有助于逐渐恢复脏器功
能;在狼疮性肾炎稳定阶段,主要是养阴温阳、健脾补肾,通
过使用金匮肾气丸化裁,来对阴阳进行平衡,降低该病的复
发。 也有学者依据用量不同的激素来对治疗进行分阶段。
温成平等对 1356 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统计发现,
生肾脏损害,在发病的时候,还会损伤人体的多系统。 狼疮
性肾炎的特点:有着较长的病程,有着反复的迁延,有着较大
的损害等,这些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狼疮性
肾炎有着众多的类型,当前中医主要采用辩证分期、中成药
来对不同类型的病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一、 狼疮性的概述
在中医中,没有狼疮性肾炎这个病名,依据其表现的临
受损组织供血进行改善,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达到对蛋
白尿消除的作用。
( 三) 中医外治法
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除了主要运用中药药剂外,
还有外敷药贴、穴位注射、针灸、小针刀等,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清热解毒、通络活血。 对于外敷药贴来说,狼疮性肾炎可
以去专门的中医院,开取适合自己症状的药贴,在患处要按
时外敷,能够缓解病证,使用这个方法的同时,建议结合中药
内服,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针灸来说,在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5例疗效观察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肾脏并发症,其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目前,中医药在治疗狼疮性肾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结合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观察4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2024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4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岁。

患者入组前进行了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尿液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免疫学检测。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以激素为基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年龄选择激素的剂量和疗程。

患者口服泼尼松(Prednisone)起始剂量为0.8-1.0mg/kg.d,缓慢减量至0.2-0.3mg/kg.d以维持疗效。

对于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患者,可考虑添加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或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等免疫抑制剂。

中医治疗以中药汤剂为主,根据患者具体辨证施治。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潜血及免疫学指标,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及治疗结束时进行检测并记录。

结果: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血肌酐水平下降,尿潜血变阴性,免疫学指标改善。

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症状进一步减轻,尿蛋白水平进一步下降,血肌酐水平进一步降低,尿潜血持续阴性,免疫学指标进一步改善。

治疗12个月及治疗结束时,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稳定控制,尿蛋白水平基本正常,血肌酐水平接近正常范围,尿潜血持续阴性,免疫学指标正常。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尿蛋白水平,改善肾功能,减轻症状,达到稳定控制的效果。

狼疮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狼疮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狼疮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作者:黄雪霞肖敬李振宗邬文英,史伟【摘要】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在临床治疗上,从分期治疗、分型治疗、中成药的应用、固定方治疗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狼疮肾炎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累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在SLE患者中,70%有明显的肾损害,肾组织检查光学显微镜下显示90%的患者有肾损害。

结合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检,则100%累及肾脏,在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肾脏病之首位〔1〕。

而约20%的患者可在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霉酚酸酯、来氟米特、硫唑嘌呤等药物的应用及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等疗法的开展,LN的治疗取得了长足性进展,但仍存在疗效不一、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大、临床难以普及、停药后复发率高等弊端和不足。

近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在防治LN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笔者就中医药治疗LN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学虽无LN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阴阳毒”“红蝴蝶疮”“日晒疮”“水肿”“虚劳”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LN的发生是由人体先天禀赋不足,阴阳气血失调,加之毒邪侵入,导致毒邪内蕴于肾,血脉凝滞而致。

故本病以肝肾亏虚为本,热毒瘀结为标,本虚标实的症状贯穿疾病的始终。

叶任高等〔2〕认为,LN的发病基础是肾虚,热毒内侵是发病的诱因,热毒内蕴、瘀血停滞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特征性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孟如认为,LN的病因多与感受邪毒有关,热毒为患是关键,热毒伤阴可致阴虚火旺。

在内则素体阴虚,易感邪热。

虚热与实火,两热相加,同气相求,肆虐不已,戕害脏腑,损伤气血〔3〕。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研究进展摘要:狼疮性肾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肾脏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

目前传统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多。

中医药作为一种兼顾治疗和保健的综合性医学,已经在中医学中对狼疮性肾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章综述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其西医药物治疗的不足,并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并归纳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并对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中医药;免疫系统;治疗Abstract:Lupus nephritis is a kidney autoimmune 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autoimmune system dysfunction. It seriously affects the life and health of patients.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s ineffective and has many side effec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 comprehensive medicine that pays attention to both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lupus nephrit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lupus nephriti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nd elaborates on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lupus nephritis.It summa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lupus nephritis in recent years, and explores the prospects.Keywords:Lupus nephr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mune System; Treatment一、研究背景狼疮性肾炎(LN)是一种由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肾脏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是全身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理变化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 和副 作 用 等方 面 , 获得 满 意 疗 效 。本文 就 中 医诊 治 L 的最 新 N 研 究 进 展 作 一综 述 。
1 中 医学 对 L 的认 识 N
阳气亏损 , 治宜健脾气 , 清郁热 , 方用归脾 汤加减 …。刘 霞 …将 L N分热毒炽盛 、 阴虚 内热 、 肾阴虚 、 肝 气阴两虚 四证施治。常用
冬、 牡丹皮 、 甲、 鳖 升麻等 ; 在激素减量阶段 , 表现为气 阴两虚甚
或 阴 阳 两虚 , 用 滋 阴 益气 温 阳之 法 , 采 药用 女 贞 子 、 山茱 萸 、 黄 芪 、 丝子 、 羊藿等 , 菟 淫 以利 于 激 素撤 减 ; 在激 素维 持 量 阶 段 , 若 表 现 为 脾 肾 阳虚 , 着 重 温 。 应 肾补脾 , 用 黄 芪 、 丝 子 、 羊 藿 等 药 菟 淫 配 合 金 匮 肾气 丸 , 以巩 固疗 效 , 止 反 跳 和 复发 ; 间 常视 瘀 、 防 其 毒
中 医学 无 S E、L L N记 载 ,以其 临 床 表现 ,当 属 中 医 的 “ 发 热” “ 蝴蝶”“ 、红 、 日晒疮 ” “ 肿 ” “ 劳 ” “ 饮 ” “ 格 ” 范 、水 、虚 、悬 、关 等 畴 。 其 原 因 , 如 认 为 L 的病 因 多 与感 受邪 毒 有 关 , 毒 为 究 盂 N 热 患 是关 键 ,热 毒 伤 阴 可 致 阴 虚火 旺 。在 内则 素 体 阴 虚 ,易感 邪
【 键词 】 狼疮性 肾炎 中医药治疗 关
系 统性 红 斑 狼 疮 (L ) 因 全 身免 疫 失 调 导 致 多 脏 器损 伤 SE 是 的 一 种 慢性 自身 免 疫 性疾 病 …。狼疮 性 肾炎 ( ) S E最 常见 I 是 L
和 最重 要 的 内脏 并 发 症 ,是最 常见 的继 发 性 。 肾小球 疾 病 ,也 是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0年 5月 第 l 9卷 第 5期 J T M. y 2 1 Vo 1 , o 5 E C Ma.0 0, 1 9 N . .

83・ 4




狼疮性 肾炎 的 中医药治疗进展 术
王志 强 宫彩 霞 。 李振彬
中 图分 类 号 : 5 32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0 0 0 4 R 9 .4 2 A 1 0 7 5 2 1 )5— 83—0 3
药物有 : 积雪 草 、 枝 莲 、 柏 、 半 黄 黄连 、 知母 、 草 、 蜕 、 参 、 茜 蝉 丹 川 芎 、 芍 、 大黄 等 , 证 加减 。肝 肾亏 虚 、 血 不 足 之证 酌加 当 赤 制 随 气 归 、 首乌 、 椹子 、 血藤 、 何 桑 鸡 黄精 、 芪 、 参 等 ; 不 摄 津 , 黄 党 气 内热 迫 津外 出而 自汗 盗 汗 者 酌 加浮 小 麦 、 梅 、 芪 、 味 子 ; 邪 生 乌 黄 五 热 风, 动血 耗 血 而 见 高 热 神 昏者 宜 加 安 宫 牛 黄丸 或 醒 脑 静 注射 液 , 见皮疹者酌加徐长卿 、 肤子 、 地 白鲜 皮 、 蜕 、 丹 皮 , 脱 发 者 蝉 牡 见 酌加何首乌 、 墨旱 莲 、 女贞 子 、 胡桃 肉 ; 邪 上 炎 , 痛 眩晕 者 , 热 头 酌 加天麻 、 泻 、 泽 车前 子 、 芎 、 花 、 杞 子 、 精 草 、 荆 子 ; 瘀 川 菊 枸 谷 蔓 热 四肢 , 疼痛 难 止 者 加 乌 梢 蛇 、 蚣 、 胡 索 、 蜈 延 杏仁 ; 肾虚 , 热瘀 郁 湿 结 或 见 浮肿 者加 生 薏 苡 仁 、 瓜 仁 、 血 藤 、 冬 鸡 苦参 、 青风 藤 。 2 2 分 期 论 治 范永 升认 为在 激 素 足量 或 大 量 冲击 阶段 多 表 . 现 为 阴 虚 内热 , 使 用 滋 阴解 毒 祛 瘀 之 法 , 用 青 蒿 、 地 黄 、 应 药 生 麦
S E患 者 死 亡 的 主 要原 因 】 L 。目前 现 代 医学 以糖 皮 质 激 素 、 胞 细 毒 药物 及 多 种 新 方法 ( 浆 置 换 、 细 胞 移 植 、 物 制 剂 , 剂 量 血 干 生 大
免疫球蛋 白冲击疗法 ) 治疗 L 取得 了一定疗效 , N, 但复发率 高 、 副作用大 、 价格 昂贵 。 中医药治疗在提高疗效 、 改善预后 、 减少复
诱 因, 热毒炽盛 、 瘀血停滞是贯穿疾病始终 的特征性病机 , 是导
致 疾 病 发 生发 展 的主 要 因 素 。 芳 等 认 为 L 的病 因 病 机 总属 左 N
先天禀赋不足 , 或饮食劳倦 、 七情过极 、 饮食不当导致耗伤正气 ,
导 致 阴 阳 气血 失 调 , 肾 亏 虚 , 肝 邪毒 乘 虚 浸 淫 筋 骨 经 络 , 窜脏 流 腑 , 之化热 , 血热盛 , 盛耗气伤阴 , 熬血液 , 脉凝滞 , 久 气 热 煎 血 气
热。 虚热与实火 , 两热相加 , 同气相求 , 肆虐不已 , 戕害脏腑 , 损伤
气 血 。 霞 认 为 , 虚 内 热 , 刘 阴 肾元 不 足是 本 病 发 生 之 内因 , 内伤 外感 是 其 外 因 , 煎 津 液 , 行 不 畅 , 血 停 滞 , 热 血 瘀 故热 毒 瘀 是 该 病 的 主要 病 机 。 即 内热 、 肾虚 是 L N发 病基 础 , 毒 内侵 是 发 病 的 热
夏 、 竹茹 、 皮 ; 炒 陈 口干 唇燥 加 沙 参 、 斛 、 石 白茅 根 ; 痛 加 菊花 、 头 藁本 、 白芷 ; 黄 腻加 栀 子 、 柏 、 公英 I。 苔 黄 蒲 6 朱彩 凤 将 L I N分 为 四 型: 热侵袭 , 卫受邪 , 风 肺 治宜 疏 风 清 热 透 邪 , 用 桑 菊饮 加 减 ; 方 火 热 伤 津 , 迫营 血 , 宜 清泻 肝 火 , 用 丹 栀 消 遥 散 加减 ; 邪 内 治 方 温 热 盛 , 热 妄行 , 宜 清 热凉 血 , 用 小蓟 饮 子 加 减 ; 虚 血 热 , 血 治 方 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