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

理论家

1 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1.古罗马御用建筑师.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

的建筑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为柱式奠定比例范式。

2.城市规划方面,制定了理想城市规划,是环形+放射性城市形态的先驱。

2 阿尔伯蒂 (L.B. Leon Battista Alberti)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他的名著《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另有《建筑十卷》。有代表性的是圣玛利亚小教堂正立面(1456~1470)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1472~1494)等.

3 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著有《建筑四书》,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经验和他本人的观点。被认为是手法主义建筑师,创造了帕拉第奥母题沿用至今。建筑作品有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等。

4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

1.18世纪启蒙时期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历史主义的伟大先驱。

2.在建筑理论史中,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以罗马的版画和“监狱”系列而闻名。强

烈的光影和空间对比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描绘是他作品的特点。他的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有深远的影响;

3.著作有《关于宏伟壮丽与罗马建筑》《观察建筑》《壁炉的各种装饰方法》,

5列杜(Ledoux)

1.18世纪启蒙时期法国建筑师,类型学先驱。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倡导者之一。

2.独到之处是他从社会秩序的角度重新揭示了建筑规则,并在晚年提出了建筑学中“均等”的概

念。

3.著作有《作为艺术、习惯与成规的建筑》,代表作品有军人咖啡馆、铁环制造者之家、麦田守望

者住宅。

6迪郎( Durand )

18至19世纪法国著名建筑师、建筑类型学的先驱,他的理论聚焦于建筑设计的实用主义和经济意义,他创建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形式系统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之一。

7路斯(Ad olf Loos)

奥地利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在欧洲建筑领域中,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他提出著名的“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他主张建筑以实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代表作品是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Steiner House)。.

8塔夫里(Tafuri)

1.意大利当代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史学家,左派知识分子象征人物,威尼斯学派棋手。以

20世纪60年代最新哲学观和艺术观以及结构主义观点奠定了当代建筑批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他惊人的广泛理论有意识将政治立场理论偏爱置入建筑史研究空间中。

2.著有《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建筑与乌托邦》、《现代建筑》、《球与迷宫》等著作。

9安东尼维德勒(Anthony Vidl er)

1.著名的历史学家、理论家和批评家。库伯联盟建筑学院院长。维德勒对欧洲建筑和启蒙运动时期建筑师列杜以及建筑与身体之间有所研究。

2.他的著作包括对当前影响至深的《建筑学的不可思议》(1992),

研究列杜与18世纪建筑理论的权威著作《墙的书写:启蒙运动晚期的建筑理论》(1987)在《疼痛中的建筑》中建筑物作为身体,是基于身体感觉的精神状态的缩影。当前的工作涉及现代都市的视觉与心理-地理学。

10鲁宾埃文斯(Robin Evans)

1.英国建筑理论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2.研究建筑与图之间关系的重要学者,著作涵盖了很多几何方面的发展,投影模式以及军事建筑等

其中《Translation from drawing to buil ding》是当代理论界探讨制图最重要的文献。《建筑和三种几何》对建筑几何学的研究为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

11库哈斯(Rem Koolhaas)

1.荷兰大都会建筑公司(OMA)首席建筑师,哈佛大学教授。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

师和理论家,2000年普利策奖得主;对现代大都市的研究是库哈斯建筑思想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2.著作有《癫狂的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式宣言》\《S\M\L\XL》

3.作品:CCTV新楼,法国图书馆,荷兰驻德国大使馆。

12海杜克(John Hejduk)

1.美国建筑师、理论家、建筑教育家和诗人,敏感易变、善于怀疑且极富个人主义色彩,对美国乃

至西方的建筑领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纽约五”成员、“德州骑警”成员。

2.终其一生海杜克都在对建筑学的本质内涵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一种极度强烈的存在方式。.

代表作品有菱形住宅、墙宅系列、假面舞会装置系列等。

13罗西(Al do Rossi)

1. 20世纪意大利建筑师、理论家,是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建筑思潮的代表人物,1990年普利策奖

得主;一直致力于城市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倡类型学和“类似性城市”思想。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学》,把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建筑作品有莫德纳墓地、巴拉兹奥酒店综合楼等。

14柯林罗(Colin Rowe)

1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和建筑教育家。

2从事建筑与都市议题的研究,提出透明性理论。在著作《透明性》中揭示了现代主义建筑与古典主义建筑之间的联系。在《拼贴城市》中关注到历史城市的延续性提出文脉主义处理传统城市与现

代城市之间的关系。

15迪勒与斯科菲迪奥(Dill er and Scofidio)

1.美国建筑师夫妇,为库柏联盟教员,通常被赋予艺术家与建筑师的双重身份,是美国当今最重要

的先锋建筑师之一,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对身体、行为等等的研究。

2.身体是迪勒与斯科菲迪奥研究的核心主题,他们将身体的知识融入到建筑、戏剧、媒体创作的思

考中,引发建筑师对身体问题的思考。著作《肉体:建筑探索》是他们从1979年以来的创作的二次诠释,是一本以身体为切入点对建筑进行研究的著作。

16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

1.理论家、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贡献主要在于设计理论领域。西方第二代建筑设计方法论的重要

人物,提出建筑设计应重视人的“倾向性”,

2.提出建筑设计中的图示思维表达和半联方结构。

3.著有《论形式的合成》、《建筑的永恒之道》、《建筑模式语言》。

17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城市地理学领导人物。认为任何城市理论必须研究空间形态和作为其

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代表作《后现代状况》提出时间空间不能脱离社会行动理解,是通过人的实践过程被创造出来。

18埃森曼

国际著名前卫派建筑师,“纽约五”之一,将哲学和语言学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建筑自治性,代表作辛辛那提。

1.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发展过程

一:初期(1950s末--1962)

莫里斯·爱斯莫(Morris Asmow)《设计入门》1分析;2综合;3评价;4优化;5修改;6补充或:构思----实现----交流

阿舍尔的设计模型将设计过程与决策过程等同。

二:第一代设计方法论----系统化时期(1962-1968)

第一代设计方法:把系统方法论直接引入设计领域,提出种种设计过程的模型。代表性的理论与人物:琼斯的设计方法(分析;综合;评价),拉克曼的相关决策域分析法

三:第二代设计方法论(1966-1973)

解决对设计思想问题的认识。

A.亚历山大的“倾向性”概念①座位选择②转角处理

B.雷特尔和韦伯的设计方法

1相对结论 2相对标准 3好于坏 4 一次性操作 5多种解决途径

6每个问题都会成为另一个问题的原因 7大与小

强调设计过程的共谋性、辩论性,统一了一般准则及思想认识问题

四:70s以后的设计方法论(对设计本质的认识)

1.阿舍尔的设计活动本质研究人类行为----自然现象----建筑师的心理素质

2.希利尔的见解:外因+内因

3.马丘的“外展”模型

4.勃罗德彭特的“范例”论(1)技术知识(2)职业技巧(3)意识形态

5.建筑师的图示语言与建筑语言。

2对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的了解

1.亚历山大的“模式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其著作《模式语言》《建筑的永恒之道》中做

了充分阐述。

2.亚历山大认为,某一特定的行为系统和某一特定的物质环境的关系可规定为一种理想状态或终

极:即所谓的“模式”。模式的确立主要通过观察现存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得出。

3.模式设计方法的前提: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行为活动倾向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模式语言》中共有253条模式,每条模式由3部分组成:

1.问题“文脉”:一个问题所处的环境状态

2.问题:表明在复杂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客观要求

3.解答:表明用空间安排方法来解决问题----非具体答案二是一种物质实体的集合关系。

4. 模式设计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但其方法把本身有一定局限性。

3.建筑实体形式的四种设计方法

勃劳德彭特在总结概括建筑设计历史实践之后得出四种设计方法。

A. 时效性设计:通过反复试验的方式将可取用的材料进行组合直到产生的形式似能满足要求为止。

B. 象形性设计:在某种建筑形式确立后产生的。在原有形象作用下对原有形式的重复使用就是一种象

形性设计。----利华大厦玻璃幕墙的办公建筑形象,均可按比例的板式来进行设计

C. 类比性设计:把类比物提取并吸收入设计者的设计解答中。这种类比物经常是抽象的概念的,郎香

D. 法则性设计:以一种抽象的几何比例系统如网格为基础或参照对象的设计方法。

按一定比例或模数设计,多用于古典建筑。巴黎圣母院

勃劳德彭特的方法表现了第一代设计方法之后方法论所获得的进步,是一种进化式而非变革性的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并不是所有设计问题都能通过勃劳德彭特的环境设计过程来建立解答范围的。

4.图式思维的作用:

保罗·拉修认为,图示思维在方案设计阶段能够起着六种重要的作用:

1表现:是思维的形象传达,采取各种方法表现图示思维是建筑师与设计人员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表现手段有模型、徒手草图、造型设计和细部大样四种。19-9

2.抽象:是图式思维应用图解分析的手段,这种抽象手段可以把建筑设计作为图式语言,应用其自身的语法和词汇规律进行图解分析,完成方案设计。

3. 手法:应用图式思维进行设计处理是很有启发性的手段,一般有开敞的形象、转化的形象、有结构或秩序的形象三种。

4. 发现:图式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建筑师通过类推等方式进行发现与发明。同时,通过对原型

的抽象图式,有利于设计概念的形成。

5. 检验:是设计方案选择和综合的过程。利用图式思维,可以图解说明表达、评价、综合、推敲的方案检验过程;

6. 激励:建筑师的草图通常可以显示建筑师及其方案的个性、统一性、风格与选择性、生动与活力、创造性与新鲜感以及方向与重点、特征与氛围。

还有内容是勃劳德彭特的建筑实体形式设计方法4点和格式塔在建筑中的运用6点再就全是图式思维的图. 评述“Form”

在FORM一节中主要关注的是20世纪建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概念——“形式”——的历史。文章开篇提到,现代主义建筑中存在三个关键概念:形式、空间和设计。形式要依附于建筑才得以表现,它不能独立存在。谈建筑不使用“形式”这个词是不可能的,但“形式”仅仅是一种思想工具,它既不是一件事,也没有实质内容。从古希腊直到20世纪初,在西方哲学中,“形式”曾经被用来解决诸多的哲学问题并由此产生了种种来源不同的关于“形式”的意义。也正因于此,当“形式”被用于现代建筑学中就自然产生了诸多混淆。而在20世纪现代主义的话语中“形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只能通过考察那些跟“形式”构成了各种不同对立的另外一些词汇来了解。例如:形式作为装饰的对立面;形式作为大众文化的解毒剂;形式与社会价值对立;形式与功能;形式与意义;形式与真实;形式与技术或环境考虑;等等。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对待“形式”,我们应当澄清所有的混淆与误解,谨慎地限定用“形式”概念所能探讨的问题,避免由“形式”所维系的建筑决定论。

评述“Topography”

在有关地形学的文章“地图术的力量”中作者康纳在当代理解的语境下,回顾了地图术的空间生成能力,地图术所要揭示的不仅是一既定地点地形之物理特性,还包括隐藏不见的支撑正常运转的诸多力量。康纳认为地图术具有为一个项目创造场域的力量,不再是项目调研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康纳提出四类实现地图术潜力的方法:

1漂流物(drift)穿越城市的漂流物,捕捉短暂偶然的空间体验。公众的参与,具有开放感知的心智地图,提供了新的关于空间和关系的意象。

2层叠法(layering)将不同的要素叠加,在相互叠加中获得想象力与创造力。埃森曼与屈米在设计中以不同方式运用了层叠法,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中使用的是将独立的图层无权重叠加出一个复杂的结构,埃森曼由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图层的顺序以及权重叠加。

3游戏平台(Game-board)认可促使竞争的代理人在一个空间运动。

建筑设计理论主要参考书籍

建筑设计理论主要参考书籍 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 3、《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外国古代建筑史》王其钧武汉大学出版社 5、《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罗小未中国建工 6、《永恒的辉煌:外国古代建筑史》王其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8出版) 7、《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陈志华编,中国建筑工业 8、《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 》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 9、《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同济大学出版社 10、《外国现代建筑史图说》毛坚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3出版) 11、《20世纪西方建筑史》吴焕加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2、《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 13、《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建筑构造(上)》李必瑜、魏宏杨 15、《建筑构造(下)》刘建荣、翁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建筑物理(第2版)》 (东南大学) 柳孝图编著 17、《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第2版) 》刘先觉中国建筑工业 (2008-05出版) 18、《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中国建筑工业 19、《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第3版)》樊振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07出版) 20、《建筑历史考研复习指导》赵晓峰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2、《建筑模式语言(上下)》亚历山大等、李道增、高亦兰、兲肇邺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02出版) 23、《建筑的永恒之道(精装)亚历山大 (Alexander)》赵冰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01出版) 建筑设计快题推荐参考书籍 1、《建筑快速设计100例》(第三版)黎志涛 2、《快速建筑设计方法入门》黎志涛中国建筑工业 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快速建筑设计50例第二版》 4、《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考研院校排名完整版

2012年全国建筑学专业分档排名 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出不再是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人居环境科学群由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独立的一级学科组成。这样建筑学作为一级学科就只包含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学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二级学科。本排名只考虑这三个二级学科,参考了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授权情况,分档意义大于排名顺序。四挡、五档学科意义实为一档。 2011年初教育部新批准了一批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目前有8个高校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54个高校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第一档) 院士领衔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清华大学 2同济大学 3东南大学 4天津大学 5华南理工大学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准一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7重庆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 建筑学一级学科: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培育) (第二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博士点:9华中科技大学 10浙江大学 11湖南大学12大连理工大学 13武汉大学 14南京大学 (第三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硕士学士授权院校):15厦门大学 16西安交通大学 17西南交通大学 18合肥工业大学 19北京工业大学 20武汉理工大学 21郑州大学 2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3沈阳建筑大学 24昆明理工大学 25华侨大学 有建筑学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共25所):老八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华侨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第四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学士授权重点院校):26上海交通大学 27中南大学 28 北京交通大学 29中国矿业大学 30太原理工大学 31中央美术学院 32福州大学 33河北工业大学 (第五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学士授权普通院校):34深圳大学 35南京工业大学 36 北方工业大学 37山东建筑大学 38青岛理工大学 39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0内蒙古工业大学 41广州大学 42河北工程大学 43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44苏州科技学院45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设计和理论

甘科计[2007]28号 省科技厅关于组织2008年度 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市(州)科技局,有关单位: 为做好2008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原则 (一)落实《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的原则。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必须紧密围绕《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确定的10个科技重大专项和48个优先项目主题的技术创新目标与容,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以及页脚.

重大成果产业化的目标与容。 (二)突出省级目标的原则。紧密围绕我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问题为重点,集成攻关,实现突破。 (三)突出自主创新的原则。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科技计划的突出位置。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原始创新,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调整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申报程序 1.请各有关部门、市州科技局和有关单位,在分析近年行业、区域科技进步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原则,遴选本行业、部门和本地区重点领域的重点技术需求项目,根据各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和具体要求,通过省科技计划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进行网上信息传输。 2.通过“信息系统”已注册并取得用户名和密码的申报单位,请妥善保管用户名和密码。为便于申报单位组织课题组编写项目,申报单位可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维护功能,增设下属单位并授权密码。(建议申报单位用户名后缀课题负责人名,如:用户名12345-wangtong) 3.为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客户端软件,各项目申报单位可下载离线版本并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上填写审核后,再导入“信息系统”申报。 页脚.

二建继续教育 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

(74)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视 频) 考试时长:15 分钟,总分:100 分,合格分数:60分 ======单选题部分====== 1.在我国,项目生产力理论的来源主要是()。 o?A 建筑行业改革的实践 o?B 建筑行业改革的实践和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启迪 o?C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启迪和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成果 o?D 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成果 2.企业层次是一个法人的责任范畴,包括三个主体:()。 o?A 市场竞争的主体、履约合同的责任主体、企业利益的主体 o?B 市场竞争的主体、对外开拓的责任主体、企业利益的主体 o?C 质量安全的主体、履行合同的责任主体、企业利益的主体 o?D 市场竞争的主体、履行合同的责任主体、项目利润的主体 3.()是提升和促进项目管理优化升级的关键。 o?A 知识管理 o?B 信息管理 o?C 集成管理 o?D 文化管理 4.在( )上,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o?A 资本运营 o?B 承包方式 o?C 生产方式 o?D 经营方式

======多选题部分====== 5.项目经理责任制具有()的特点。 o?A 对象终一性 o?B 内容全面性 o?C 主体直接性 o?D 责任风险性 o?E ABC都不对 6.现代项目管理包括()。 o?A 知识管理 o?B 信息管理 o?C 集成管理 o?D 资源管理 o?E ABC都不对 7.“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有哪些()。 o?A 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 o?B 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管理中心 o?C 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的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 o?D 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职位 o?E A、B、D都是 ======判断题部分====== 8.中国建筑业施工生产方式变革始于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 对?错 9.建筑工业化的重点是:积极推进建筑标准体系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现场 装备化和工程管理科学化。()

房屋建筑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房屋建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建筑: 表示建造房屋和从事其他土木工程的活动(1分)。这种活动的结果是建筑物(1分)。也是某个时期,某种风格建筑物及其所体现的技术和艺术总称(1分)。 2.建筑模数:是建筑物中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1分),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1分)一个完整的建筑模数制是由基本模数、分模数和扩大模数组成的。(1分) 3.勒脚:外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表面部分(2分)。一般情况下,其高度一般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1分) 4.建筑体型:反映建筑物总的体量的大小、组合方式和比例尺寸(2分),它对房屋外形的总体效果有重要影响。(1分) 5.散水: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1分),常在外墙的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1分),以便将屋面的雨水排至远处,这一坡面称散水或护坡(1分)。 6.构造柱:是从构造角度考虑设置的(1分),一般设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某些较长墙体的中部(1分)。要求构造柱必须与圈梁墙体紧密连结。(1分) 7.隔断:是分隔室内空间的装饰构件(2分),与隔墙相似,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1分) 8.变形缝:建筑物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影响,预先在变形敏感部位将结构断开,预留缝隙,以保证建筑物各部分在这些缝隙中有足够的变形宽度而不造成建筑物的破损,(1分)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割开来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1分)包括伸缩缝、沉缝缝和防震缝。(1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固定性多样性庞大性 2. 基本模数分模数扩大模数 3.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 4.KB YP GL QL 5.防火墙 6.底层标准层顶层 7.240×115×53mm 8.净高 9..桩群 三、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中打√,错的×。(每空1分,共16分) 1.建筑施工图中的尺寸属于标志尺寸。(√) 2.建筑中标准规定,图中的尺寸一律用毫米。(×) 3.建筑中规定,室外设计地坪的标高为±0.000。(×) 4.建筑设计最基本的依据是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5.在砖墙中,一砖半的砖墙习惯称呼为37墙,其实际尺寸是370毫米。(×) 6.隔墙和隔断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7.建筑物的基础最好埋置在土层的最大冻结层深度以下。(√) 8.楼梯间的净空高度最好不小于2米。(√) 9.屋面排水的搁置坡度也称结构找坡。(√) 10.设置变形缝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11.散水和檐口不属于墙体的细部构造。(×)

建筑学理论与基础知识

建筑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建筑物的分类 一、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 1、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 (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 (2)公共建筑:供人们从事社会性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各种福利设施的建筑物,如各类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 2、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总称。通常将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称为工业厂房。包括车间、变电站、锅炉房、仓库等。 二、按建筑结构的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这类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构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如墙、柱等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制作。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层数较少,多用于单层房屋。 2、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墙、柱用砖砌筑,梁、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成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层数不多(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小型工业厂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基础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梁、楼板、柱、基础组成一个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称框架结构。墙只起围护作用,用砖砌筑。此结构用于高层或大跨度房屋建筑中。 4、钢结构:建筑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墙体用砖或其他材料制成。此结构多用于大型工业建筑。 三、按建筑结构承重方式分类 1、承重墙结构 它的传力途径是:屋盖的重量由屋架(或梁柱)承担,屋架支撑在承重墙上,楼层的重量由组成楼盖的梁、板支撑在承重墙上。因此,屋盖、楼层的荷载均由承重墙承担;墙下有基础,基础下为地基,全部荷载由墙、基础传到地基上。 2、框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有横梁和柱组成,但横梁与柱为刚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通过端部钢筋焊接后浇灌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刚架(或称框架)。一般多层工业厂房或大型高层民用建筑多属于框架结构。 3、排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由屋架和柱组成。屋架与柱的顶端为铰接(通常为焊接或螺栓连接),而柱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一般单层工业厂房大多采用此法。 4、其他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一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上述结构形式不足以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因而又发展了剪力墙结构体系、桶式结构体系。 四、建筑高度分类 建筑物可根据其楼层数量分为以下几类 1、低层:2层及2层以下 2、多层:2层以上,8层以下 3、中高层:8层以上,16层以下 4、高层:16层以上,24层以下 5、超高层:24层以上 第二节房屋构造概述 一、建筑材料知识 主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钢筋、木材、普通混凝土、黏土砖等。 1、水泥 (1)常见水泥的种类: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五种

建筑设计理论基础要点

建筑设计理论基础 1.建筑理论: 主要研究多种代表性的建筑观念和建筑思想,各种思潮之间的发展脉络和关联,建筑理论发展史;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建筑理论的当前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的理论趋势;研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2.建筑设计: 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与方法;从理论与历史中了解和学习建筑的语言,探索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各种类型建筑的综合设计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研究、建筑群体设计研究、旧区改造研究及具有特定意图的研究性设计。 1.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方向充分运用当代建筑创作及理论成果,分析研究当代建筑创作以及目前我国建筑与城市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索解决当代建筑与设计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重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实践,包括空间构成理论、建筑美学、当代国外建筑思潮、建筑环境心理学等理论探索及分析应用,同时,还包括对交通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居住建筑等各建筑类型设计的研究探索以及高技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等设计与方法的研究。 2.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人类聚居的空间场所——城市与环境这一大背景之上的、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一项研究。随着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设计对于社会、经济及其文化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日益重要,它关系到人的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综合发展。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对于如何系统地、科学地建设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环境、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市设计的研究融合了多学科参与,从行为心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等方面研究城市与建筑的物质和文化形态,该领域的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建筑创作及环境景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方向是在研究建筑创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剖析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并试图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方法和人文科学成果渗透到建筑领域,寻求适应当前创作形势的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原理试题与答案

建筑设计原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共20分) 1.方案阶段的建筑剖面,可包括以下内容() A.建筑的剖切与投影部分、设计绝对标高、环境和配景、电梯井剖面; B.建筑轴线、设计标高、高度尺寸、室外地坪; C.设计标高、环境和配景、楼梯剖面、文字标注; D.绘图比例、高度尺寸、建筑轴线、建筑阴影。? 2.在面积定额指标中.所谓户均使用面积是指? () A.有效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B.建筑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C.居住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D.使用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3.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刻等)的重要标志在于?? (? ) A、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比较大??? B、建筑有使用功能的要求 C、造价较高???? D、有内部空间? 4.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属于居住建筑。 A. 托儿所????????????? B. 宾馆?? ????? C. 公寓????????? D. 疗养院? 5. 平面利用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100%,其中使用面积是指除结构面积之外的( ?) A. 所有使用房间净面积之和 B. 所有使用房间与辅助房间净面积之和 C. 所有房间面积与交通面积之和? 6.考虑建筑的防火及安全疏散,可采用的楼电梯类型有() ??? A.双跑梯剪刀梯、螺旋楼梯、自动扶梯;B.悬臂梯、双跑梯、弧形楼梯、剪刀梯; ??? C.防烟楼梯、封闭楼梯、消防电梯、螺旋梯;D.剪刀梯、弧形楼梯、双跑梯、封闭楼梯。 7.建筑立面的重点处理常采用(??? )手法。 A.对比???????????B.均衡 C. 统一?????????? D.韵律? 8. 民用建筑的主要楼梯一般布置在() ?? A、建筑物次要入口附近??????? B、主要入口附近位置明显的部位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阐述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未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改革探究;教学改革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而且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房屋建筑学》在建筑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本课程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本课程老师的重点讨论对象,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浅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以本校为例,我们是独立学院,它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办学机制、新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即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管理知

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具有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各种“学问家”。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走出传统的以培养“学问家”为主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 1. 房屋建筑学在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少,教材、教学内容陈旧 房屋建筑学主要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主要讲述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但是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如此多的内容,课时又由原来的56个课时缩减为48个课时,教师很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只能一带而过,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详细解释,导致学生对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解模糊,很难掌握。而且我们所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房屋建筑学》,2011版,虽然经过几次修订,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没有及时更新,很多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应用很少,或者说已经过时了,如木窗的构造、瓦屋面的做法,在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内容讲述还是以砖混结构为主,对已经发展成熟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很少提及,教材内容没能很好地紧跟建筑业发

建筑理论与价值观念

ARCHI TECTURAL T HEORY 建筑学报 20 建筑理论与价值观念  郑 炘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04-11-29 20多年来与设计和规划相关的理论,似乎受西方语境变化的影响较多,然而我们需要的是理清思潮涌动下的内在关联,弄清自身所处的层面,进而确立适宜的价值观念主线。在权力和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建筑学内部在价值观念方面的自觉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明确具体的操作方向,判断差距的所在,而且也助于对公共层面施加有益的影响。 一、价值观念的基础 与设计和规划相关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当下实践的控制,可能的前瞻性探索,以及历史性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方面的工作应是连续的而不是彼此割裂开来的,而且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内在基础。谈论这样的基础,离不开主体能动性特征的诠释。在物质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创造力和控制力之间的协同上。如果说创造力源自意志的深层驱动,是对现实状态的突破与创新,那么,控制力就意味着,一方面要将创造的目的和方式置于伦理与价值的检验中,另一方面也要将创造的途径和手法引入审美的情境里。以往对主体能动性的理解多侧重于创造力上。对创造力的无限期望,使得人们自信主体能动性具有无穷的威力。而控制力却被拆解为背景性的因素,成为一种消极的约束力,最终要被创造力所克服。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控制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人的智慧,很难设想排除了控制力的主体能动性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对于物质环境来说,伦理和价值的检验主要是在共同体内部,就个体和共同体乃至自然资源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展开,其目的是在各方利益和共同前景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平衡。以整体利益为前提的理性利己观念是可被接受的。因此,意向从善和从善操作就成为建筑创造过程所必须依赖 的原则。1)在适宜的价值取向前提下,创造 力能够超越本能的建构性,进入唯美的冥 想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2) 事实上,在 操作的层面,艺术和技巧随着趣味的精炼,也隐含了次级价值的检验,如形式的合目的性、完善性等。总之,对于建筑实践的反思,就是要基于这种对于主体能动性的理性分析,并且要以道德和审美的综合为尺度。这就是建筑理论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念 的基础。康德关于结合了道德判断的鉴赏 判断的理论,仍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道理十分简单,但在具体事务中却很难就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问题作出适宜的选择。在当代技术提供广泛可能性的背景下,由于控制力的缺失,虚假和夸张早已超越装饰的范围,而成为根本性的倾向。这样的倾向对于建筑理论的观念和价值的基础来说是颠覆性的,其后果令人担忧。清教徒节俭而又富于美感的表达方式本就陌生,古时文人的节制而又高远的旨趣也已形同陌路。14世纪的圣方济学者奥卡姆说过,不 可不必要地增加实体,3) 后世引伸为一种节 省原则,被称作奥卡姆剃刀,这句话虽没有列入经院哲学的文本,却流传甚广。这种对于不必要性的拒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关于唯美主义及现代审美观念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虚假和夸张与审美无缘,更谈不上唯美。马克思说,人也按 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这意味着,在操作的 层面上,唯美的态度是难以避免的。康德由于将美的本身与诸般利害性分离开,而被 认为是为唯美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5)唯美 主义主张对艺术和美的鉴赏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样的追求不受通常的道德观念的制约,并拒绝简单地将艺术与道德或政治目的联系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和美能够与普遍意义的价值相背离。我以为唯美主义只是一个中性的术语,将它指斥为漠视前景与价值,其实是一种误解,也就是将不同层面的价值考虑相混淆。在艺术创造活动中,不偏不倚,无关利害,审美的冥想作为一个中间阶段,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只在于是否恰当地利用了它。 另一方面,现代审美观念并不拒绝仅在形式上是丑的东西,对于丑陋、平庸、琐屑,仍有可能作审美观照。而传统审美观念中,美与丑泾渭分明,平庸与琐屑是不配独立作为审美客体的,它们的价值似乎只存在于反衬之中。随着审美范围的扩展,一些事物的品质也不一定可以由传统的美或丑的概念涵盖。它们可以独立于通常的审美法则之外,成为对于知解力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东西。一些当代建筑空间形式上的陌生品质,独立于通常的审美价值判断之外,正是当代建筑令人困惑的主要原因。对陌生品质的批评大多是出于审美以外的原因,如必要性、经济性以及城市公共利益问题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inner link between ar- chitectural theory and values, the author thinks the self con-trolling capacity of architect and the creative ability are of equal importance. This paper m ak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modern aesthetics, the change of conception with the times, the tolerant modernity and the building quality.KEY WORDS/ Value, Intention of following good, Un-familiarization, Tolerant modernity 摘要/ 本文通过对建筑理论价值观念的内在基础的分析,将主体控制力置于和创造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而探讨了现代审美观念以及观念的时间性差距等问题,提出宽容的现代性并强调建筑品质的观念。 关键词/ 价值意向从善陌生化宽容的现代性

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

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的比较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古罗马建筑影响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当时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

大学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 201 0 ——201 1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史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在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关键词:现代建筑自发延续民族形式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创作建筑探索中国特色建筑

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 一、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0年代前期 1、拉开沉重的建设序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府在极为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拉开了沉重的建设序幕。 内战余波和抗美援朝,需要浩大的军费开支,致使各地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基于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只能进行一些急需的小规模的修复和建设。 面对国际和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党和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果断措施,且用政治运动的方式加以贯彻,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相互结合、齐头开展,进行所谓“三套锣鼓一齐敲”。各项政治运动紧锣密鼓的展开着,巩固新生的政权。 1951年冬,在开展三大运动的同时,又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初的“五反”斗争暴露了建筑业的大量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1952年8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 1951年11月,筹备开展一个“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运动,促使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在建筑界,此运动指向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师。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院系调整。 在进行政治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不忘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领导者人民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短短三年内,医治了战争创伤,把国民经济的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各项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指标。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取得了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包括:恢复工业生产,恢复和建设铁路工程等。

论建筑学的基本原理

论建筑学的基本原理 【提要】本文探讨了我们建筑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对建筑本质的理解,建筑学基本原理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适用;经济;美观;建筑本质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problems in our architectural design, build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the times connot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basic principles.Key words: apply; economy; beautiful; architectural nature “适用、经济、美观”是我国建国后就提出的建筑设计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曾对我国的建筑创作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深化,面对全国出现的建设高潮和国外各种建筑学说的流入,这个指导方针已经逐渐被人遗忘了,甚至被认为是束缚建筑创作的条条框框。建筑师离开了“适用、经济、美观”的指导方针就像脱缰之马容易迷失方向。近年来在建筑创作中出现的“新、奇、特、怪”及一些片面追求形式的建筑作品,例如一贯以追求形式怪异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严重违背了结构合理性的原则,盲目向重力挑战,不惜一切代价构筑了一个“怪圈”,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建筑是人类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保障。从建造目的来看,从原始人的遮风避雨到现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管建筑功能内容在不断拓展,但是,为人提供一个合乎使用目的的空间环境,始终是建筑的一个基本目标。因此,适用是建筑基本要求和本质特征。 建筑同时又是一定时期人类技术和财富的结晶。从建筑的成立条件看,作为一个耗费社会大量的资源和物质财富的产品,任何时候的建筑活动,都不能脱离经济环境,不顾经济条件的盲目建造,不仅会带来财富的浪费,也会引起极大的社会问题。因此,经济是建筑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 建筑还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产品。从建筑的艺术属性来看,作为实用性空间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美观的目的,也是建筑的一个基本内容。 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经济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适用、经济、美观”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充实其内涵。从建筑的“适用”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适用有更宽阔和复杂的新内容。例如,在原始社会,也许能遮风避雨的洞穴就可以满足原始人的生存要求;在农业社会,简单的民居也能适应村民的生活起居需要;在工业社会,只有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在信息时代,面对高技术的发展,建筑的适用无疑会面对功能转化,空间维度拓展,内容与形式角色的互渗与交错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理论,深化适

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发展概况

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发展历程 学习提纲 1.现代建筑发展初期阶段(1850年代~1940年代) 1.1.现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概述 1.1.1.技术领域: 钢、铁、混凝土和玻璃的广泛运用。 1.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英国什罗普郡,科尔布鲁克代尔大桥(1777~1781),跨度30.5M; 2.最早以铁来装饰的建筑:巴黎,圣—热纳维耶芙图书馆(1843~1850); 设计师:亨利?拉布鲁斯特(Labrouste,1803~1865) 3.伦敦国际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1851) 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don,1803~1865) 以工业化大生产方式成功建造的第一座公共性建筑; 4.巴黎世界博览会机械馆(1889年)及埃菲尔铁塔(1889年4月5日竣工) 设计师:CH?L?F杜特(Ch.L.F.Dutert, 1845~1906) 宽115米、长420米,由三铰拱支撑; 5. 1870~1900年,钢筋混凝土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同时进行 了开拓性的工作。由法国人弗朗索瓦?埃纳比克(Francois Hennebique)在1879年首次使用,并在1892年获得专利; 最早使用混凝土骨架的住宅建筑:巴黎富兰克林大街25号住宅(1903年); 法国工程师A?贝瑞(Auguste Perret)/托尼?加尼埃(Tony Garnier),最早尝试使用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师之一。 1.1.2.艺术领域: 在绘画领域开始出现对事物的描述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 ●新印象派: 1.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 尝试点彩, 代表作:《星期天下午的大碗岛》(1884-1886); 《喧闹》; 《库尔波优瓦之桥》(1886-1887); 2.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荷兰画家,追求以色彩和概括的画风来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代表作:《向日葵》; 《有柏树的玉米地》; ●立体派 1.巴勃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西班牙画家, 代表作:《拿着调色板的自画像》(1906); 《亚威农的少女》(1907); 《镜前姑娘》(1932) ;

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研究

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2T16:28:02.2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王德琼 [导读] 空间句法理论是研究空间本体的重要理论,其对空间本体及社会逻辑之关系的探索可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75 摘要: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命题。建筑师设计的是空间的形式,现实中需要满足的却是功能的需求,从形式到功能的预测因此成为设计难点,关于空间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只有在已有的建筑中,功能和形式才是真正同时可见的。对已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准确的分析是对建筑设计初衷最有力的反馈。空间句法是在空间与空间关系的组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对空间进行客观量化评价的工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方法论、以及专门的空间分析软件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分析其复杂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空间句法理论;建筑空间;研究 前言 空间句法理论是研究空间本体的重要理论,其对空间本体及社会逻辑之关系的探索可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异质性、多元化、复杂性、地方性与尺度性等特征,因此,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透视。建筑空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空间类型,对建筑空间研究的归纳总结可为城市规划中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空间与社会的关联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1、渗透与隔离 空间句法创始人之一J.Hanson在社会文化与建筑空间关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跨文化住宅平面样本的分析,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社会学维度的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通过空间组构推断家居空间对家庭生活和组织的各种支持方式的研究,被称为“空间考古学”(spacearchaeology),它揭示出潜藏于表面形式下的社会文化模式。住宅是一类持久性的聚类要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因此,家庭空间研究一直是空间句法理论关注的核心空间之一,而在此类空间的研究中“渗透与隔离”往往成为重要的话题,同时,空间句法中“基因型”(genotype)的概念最早也主要归功于对此类空间的分析。 总之,家庭空间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空间,是建筑空间句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房屋空间通过渗透与隔离而使得空间适应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及社会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渗透到建筑师设计的思维中,并促使建筑师去探索家庭建筑的“基因型”,以指导住宅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家庭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其空间组构与地方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家庭空间研究可与许多话题相结合,如家庭空间中的性别话题、阶层话题、决策话题、人际交流话题等,此类研究的积累为城市形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提供了基础,启示人们在空间过程的研究中亦应重视对社会过程的研究。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定建筑类型,如体现中国特定族群关系的地方祠堂等,对理解中国基层社会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句法理论与方法对探讨地方建筑的空间过程和社会文化过程非常重要。 2、引导与暗示 公共性的场所是城市社会中重要的场所,在公共性的空间内,由于空间规模和人流规模较大,公共空间组织的引导性与暗示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保证人群顺利到达相应的各个地点。其中,博物馆、商场、停车场、宗教建筑等是此类建筑的重要代表,也是空间句法研究的重要建筑空间之一。 商场空间是既服务于商家又服务于顾客的空间,理想的商场建筑,其空间组织应该使得商家与顾客能够享受到相对均等的机遇,即空间组织能够相对均等地引导顾客到达不同的商铺。因此,商场建筑空间的引导与暗示性也显得尤为重要。P.Fong对20世纪晚期英国大型的商业中心这类建筑类型进行了形态分析,探析了建筑空间内部是怎样产生并控制着移动的,并探讨了商场内的移动更多地是遵循自然规律还是受吸引物位置的影响,最终指出了商场建筑的空间组构在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Bejrananda等对泰国南部商店的空间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法则控制着空间模式。整体样本中高差异的因素说明空间利用模式的单一导致商店统一的空间结构和多功能利用,这显示出,如果民居的形式或者元素随着时间而改变,那么空间组构和空间利用模式———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表达者,往往获胜。 由于近代以来汽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停车场的发展成为必须,甚至于一些大型的停车场在不断地增多。由于停车场规模的变大,其内部空间的引导与暗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方便更快捷地储存与获取车辆。P.Steadman对欧美停车场的演变进行了历时性分析,并评估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停车场的空间组构与停、取车效率之间的关系,指出停车场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达尔文的辐射进化理论具有密切相关性,即当一个新的没被占据的环境被一种单一的物种所占据时,就会很快地发生多样化的演进。 总之,公共性建筑由于需要服务于更广泛的访客、教徒等,使得空间在使用时应具备较好的引导与暗示性,以方便人们对于该类空间的使用。中世纪维特鲁威提出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到了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运动使建筑功能与形式发生了分离,建筑的实用功能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催生出建筑类型学、空间句法等流派。公共性建筑因其服务人群的广泛性,其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与游客的感知息息相关,其空间组构与游客的感知效果与频率有很强的相关性,故对空间路径、管理策略等与游客获知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回答与探讨;商场建筑空间应使得店主与顾客都能享受到较好的商业机会,在这样的功能需求下,评判空间组构与顾客流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对均等的人流空间模式成为必然,当然在商住混合的商业建筑模式中,社会文化的解析也是重要的;停车场空间的停取车效率是评判其优劣的重要指标,也因此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该类建筑类型,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宗教建筑是神圣化的建筑空间,除了受宗教本身的影响外,地方文化也会对其有影响,因此,宗教建筑是研究“宗教文化如何嵌入地方文化”的典型样本。 3、交流与共享 空间是服务于其内人员的,同时,特定的空间也限定了人们的活动与行为模式。因此,研究空间是为了更好地使得人与空间相互促进,以达到良好的工作绩效、空间绩效。对于工作室空间与学校来说,往往试图探寻一种良好的空间组织模式,以保证工作过程中知识能

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一)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主讲:常青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

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 ⑶方法:“分析” ●<> (《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 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 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 3.创造与根源: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解构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