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CT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配合论文

CT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配合论文

CT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关键词】ct引导下;微创介入;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72-02椎间盘突出症常发于颈腰部,是我国常见的多发性疼痛科、骨科疾病,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统计,我国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就已经突破2亿人,其中20—40岁的发病率高达60%,40—50岁的患者约占25%,5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15%。

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1]。

目前此病治疗主要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因发生感染、损伤以及术后粘连等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检查和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问世的微创介入技术,臭氧消融、突出髓核热凝靶点消融术等[2]在临床上应用,取得良好的疗效,具有不开刀、无痛苦、疗程短、术后立刻消除病痛、安全性高等手术优势,既能弥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不足,又能提高治疗效果,给广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并被数以万计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接受。

我院于2010年1月采用ct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共65例,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手术患者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筛选,确定了65名适应症患者,均同意按本项目技术方法进行治疗。

该65名症患者中,有颈椎间盘突出症2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45名。

20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3.1岁,病程30一380天,平均 145天,临床症状表现头颈部疼痛15名、颈部活动障碍10名、肩背部疼痛12名、上肢疼痛8名、肢体感觉麻木25名、肢体发凉5名。

45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27名,女性18名,年龄31—86岁,平均年龄55.2岁,病程25一410天,平均165天,临床症状表现腰部疼痛35名、腰部活动障碍38名、下肢放射疼痛 35名、下肢发凉14名、肢体感觉麻木28名、脊柱侧凸3名、间歇性跛行5名、坐骨神经痛 37名。

康复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观察论文

康复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观察论文

康复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观察【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66-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易反复发病、难痊愈的疾病。

我进行康复指导治疗160例,腰椎间盘突出,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患者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1].1.1.3 纳入标准:愿意接受保守治疗和康复指导,年龄在24岁-64岁,腰椎c t或腰椎核磁共振。

其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30-75岁,中位年龄60岁,其中腰4、5之间椎间盘突出者100例,其余的60例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

1.2 治疗方法①卧床休息:腰扭伤疼痛后,病程不满1月,腰痛严重,症状典型,以卧床休息为主,最好卧硬板床,除大小便外一般不下床活动。

②骨盆牵引:患者取仰卧位行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依患者体重或患者病情而异,一般约为患者体重2/3,牵引时间为30mm/次,1次/d,20次为1个疗程。

牵引结束后平卧休息30min。

急性期慎用或禁用。

③药物治疗:急性期,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5~10mg 静脉滴注3~5天,静脉注射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

15天1个疗程。

鼓励患者餐前多饮开水,避免因水摄入量不足导致的椎间盘干燥,以减轻疼痛症状;急性期饮食应当注意多给予清淡高纤维素食物,防止因活动受限诱发便秘;康复期饮食应当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②心理治疗,患者存在有悲观、焦虑等情绪,家属及护理人员应当态度和蔼、耐性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③康复指导,急性期患者需保证禁食1小时后再行牵引治疗,牵引过程中应当勤问患者感受,以便合理调整牵引物重量;医务人员指导康复期患者尽早行腰背肌锻炼,避免长时间坐立;锻炼强度应当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倦为宜;纠正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坐卧立行姿势,提醒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勿行重体力劳动,坚持康复锻炼1年以上[2]。

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护理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护理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的护理经验。

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的恢复期需进行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对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时采取的各种护理方法及功能锻炼指导等情况,包括有心理、疼痛、体位、牵引、理疗、按摩以及局部封闭治疗的护理等对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

结果:112例患者中治愈95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有效率94.6%。

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有效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减轻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弹及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 ;功能锻炼; 护理【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21-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患者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导致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临床上以l4~5和l5~s1之间的腰椎间盘易发生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护士应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工作宜从2个方面有所区别:急性期的目标为减缓疼痛,减轻痛苦;缓解期应加强锻炼,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减少复发为目标。

我科在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2例,均采取非手术治疗,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64例,女48例,年龄23岁~77岁,平均年龄35岁。

均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l3~4椎间盘突出11例,l4~568例,l5~s133例,两节段同时兼有者18例,均以腰腿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以综合治疗为主,症状严重的给予脱水消肿、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通经脉,行血气,壮筋骨,配合牵引、针灸、按摩、推拿及电磁波治疗器照射治疗,以理疗和药物等辅助治疗,增强患者肢体的肌力,恢复关节活动度。

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论文

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论文

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技术及传统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其中68例采甩微创技术,54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等进行观察。

结果治疗组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活动时问早、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治疗组前期恢复效果较好。

结论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 r681.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46-01腰椎间盘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对于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治疗均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为主。

在保守治疗无效,同时该症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的腰椎间盘出症手术存在着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多,易复发等特点,故现在对腰椎间盘出症的手术治疗趋向于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我院自2007年10月至今分别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不伴明显腰椎不稳及腰椎管狭窄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2例,122例患者按病人意愿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9-63岁,平均43.5岁;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窗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龄21-62岁,平均42.7岁。

两组患者的资料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手术均有同组医生完成,具有可比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对比及疗效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对比及疗效评价

本文链接:/Conference_3302582.aspx
受压迫
痊愈
显效
无效
治愈率
中央型
23
22
23
20


外侧型
31
31
31
27

手出

极外侧型
li
10
1l
10


中央型
38
33
37
32

疗脱
外侧型
288
283
287
285
24

极外侧型
84
84
84
80


100%

100%

100%

94.7
697.9%Fra bibliotek198.8%
中央型






66.7%


外侧型
综合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解决。 一、正确诊断及分型:在决定治疗腰问盘突出症之前首先应明确诊断。自Pentopaque和Myodil生产应 用于临床(椎管造影剂)至今,核磁共振的应用,影像学对腰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X光 片、CT、造影及MRI对诊断一个典型的间盘突出证已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但其临床分类及分型有很多种, 作者认为分型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见表格2。 从上述可以分析出其分型能够指导治疗方法以的选择及愈合的判定。 二、严格把握介入治疗适应证:介入即间盘髓核溶解术。自1963年Smith首先使用于美国,至1975年 已有16000例统计数字。70年代十分盛行.80年代后期走向低潮。其主要原因是并发症较多,有时尚有死 亡,操作十分复杂,而疗效不及手术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下列有关: 1.髓核溶解不够彻底,脱水不完善,由于重力作用,纤维环压力降低明显。2.症状本身是纤维环增厚及 向后膨出所致.缓解不了。3.破裂、游离纤维环及软骨板涪解素对其无济于事,加之粘连时有症状加重。4. 易造成硬膜下出血加重症状,增加感染机会。 三、手术治疗的时机及适应证:作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报导后,经综合分析.总结后认为,其手术时机和 适应症是十分严格的.是直接导致手术成败的关键。 一68—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论文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论文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推拿辨证施治。

病因病理:一般认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在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单次或反复的腰部损伤,或者突然负重常为发病的重要原因。

正常生理规律20岁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及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

日常生活中椎间盘反复受到挤压、屈曲和扭转等负荷使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这种变化不断积累使纤维环变得薄弱。

在此基础上由于外力外伤的作用,可使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进一步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由纤维环软弱处突出,突出物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而引起剧烈腰痛、放射性下肢疼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好发部位:以l5~s1椎间盘为最多,其次l4~l5,再次l3~l4。

本病是腰腿疼常见病之一,笔者近年应用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135例均来自住院及门诊病人,男70例,女65例,年龄24~78岁,其中40~65岁112例,占大多数。

病程3天~20年。

双侧均有发病,右侧多于左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

本组病例均经过ct或核磁共震检查明确诊断。

主要症状:1疼痛。

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是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

下肢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放射,一般沿臀部、大腿后侧到小腿外侧。

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烧灼样痛且伴麻胀感。

2疼痛与腹压有关,如咳嗽、打喷嚏、排便,均可使疼痛及放射痛加剧。

3活动受限。

步行、弯腰、伸膝起坐等牵拉神经根的动作,可使疼痛加剧。

主要体征:1腰部僵硬,腰椎生理前凸减弱或消失,病人可有功能性脊柱侧弯,臀部后厥,呈现腰突间盘突出体态。

2压痛点有定位意义,在急性期受累神经根皮肤支配区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

3ct 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方向,以及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的影像。

治疗方法:⑴针灸治疗:1病人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5~40mm 毫针刺之,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 r274.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67-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多因外伤或用力不当、慢性劳损等所致。

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劳动均造成很大影响。

其特点为腰痛并向下肢放射,有些病例出现间歇性跛行。

2008至2009年我科对40例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者采取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年龄在28至55岁。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者36例,症状无明显变化者4例。

现总结一下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40例,其中男性22例,占55%,女性18例,占45%。

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者2例,30-40岁为8例,40-50岁为26例。

50岁以上为4例。

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给予及时有效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机体主动抗损伤能力,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首先创造良好的环境,病室清洁、安静、舒适,使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状态得到松弛。

其次是护士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的信任。

因大多数患者是初次接受手术治疗,又是脊柱手术,对手术相关知识不了解,顾虑大,担心手术不成功,有恐惧心理,害怕手术后效果不佳引起瘫痪。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为病人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及成功病例。

请相同患者与其沟通,使其消除精神压力,与医护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必要时术前晚给予小剂量镇静剂。

2.2 体位练习应手术时采取俯卧位,术前应该让患者行俯位练习,以便使病人习惯手术姿势,体会手术时的呼吸感觉,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腰部两侧垫枕的体位,这样使患者耐受术中体位,肌肉放松,为手术定位提供有利条件。

2.3 指导病人床上练习排大小便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排大小便,使其习惯这种排便方式,以防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

中医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骨伤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骨伤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骨伤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为深入了解中医保守治疗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具体治疗操作及临床应用价值面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对象为本院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通过中医保守治疗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 例,以回顾性方法对纳入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男性患者128例,女性患者72 例;年龄范围为25~65 岁,其平均年龄为(45.14.2)岁;病程时间范围为2 周~11 年,其平均病程时间为(3.81.1)年。

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因如下:48例患者腰部存在外伤史,68 例患者存在慢性腰痛,52 例患者由于受凉致病,32 例患者致病原因不明。

患者均存在以下临床症状:活动受限与肢体麻木,腱反射明显减弱且直腿抬高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

纳入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存在腰痛且伴随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根据神经分布区域表现,患者存在如感觉异常、肌力减弱、反射异常及肌肉萎缩等其中一种或多种体征。

排除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以下症状: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骨质疏松患者;重要器官如肝肾系统严重疾病。

1.2 治疗方案1.2.1 常规治疗嘱咐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不宜运动,多卧硬板床,如有必要可在腰部位置加垫支撑或者佩戴腰围。

如病程时间 3 个月,则需要适当进行腰背肌强化训练,避免出现受凉或者劳累情况。

1.2.2 药物治疗应用独活寄生丸,通过口服方式给予,该药物主要组成成分为:杜仲、肉桂、桑寄生、独活、白芍、细辛、当归、防风以及川芎等,每次服用1 丸剂量且每天服用2 次。

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每次给予剂量为0.6mg,每天1次。

1 个疗程共需10 天。

患者如处于急性期,通过静脉滴注给予剂量为250 毫升20% 甘露醇,通过静脉推注方式给予剂量为5~10mg 地塞米松注射液,每天应用1 次,共需连用3 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011-01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对收治的2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使用joa 29分评分系统评估术前及术后腰椎功能,按macnab标准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4~46月,平均29.6月。

joa 评分术前为13.450±4.617,术后3月为21.350±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大多采取手术治疗[6]。

suk等[2]认为再手术指征为:①剧烈的腰腿痛,②腰腿痛经过 6~8 周保守治疗无效,③有明显的神经根压迫的体征和影像学表现。

我们认为,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明显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彻底行椎管减压或神经根管减压,切除残余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以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稳定手术节段,维持椎间高度。

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例,可延长腰围佩戴时间,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手术时从原手术部位周围的正常组织进入,术中必须仔细分离,彻底摘除突出的椎间组织,探查并解除神经根管狭窄,同时注意椎间植入物的位置,避免医源性脊髓、神经根的压迫,同时避免术中过度牵拉脊髓及神经根。

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中,由于初次手术后组织粘连,再次手术减压时需去除较多的后柱结构而加重术后腰椎不稳,增加发生慢性腰背痛的可能性。

陈志明等[7]研究发现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普遍存在脊柱不稳,为了更符合腰椎生物力学机制、重建腰椎生理前凸[8-10],我们对所有20例病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保证最大面积的植骨融合、恢复椎间高度和椎间孔直径以取得更好地近期和远期疗效。

通过本观察发现,椎管减压、cage植骨椎间融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lishaobo74@ 参考文献
[1] herron l. recurrent disc heniation results of repeat laminectomy and discectomy [j]. spinal disord. 1994, 7(2)161-166.
[2] suk ks, lee hm, moon sh, kim nh.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ults of operative management[j]. spine 2001;26:672-676.
[3]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assess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j] j jpn orthop assoc,1984, 58: 1183-1187.
[4] kuh su, kwon ym, chin dk, et a1, difierent express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genes:primary vs.recurrent disc
herniation [j] 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10, 47(1): 26-29.
[5] fountas kn, kapsalaki ez, feltes ch, et al. correlation of the amount of disc removed in a lumbar microdiscectomy with long-term outcome[j]. spine, 2004,29(22): 2521-2524.
[6] 王洪伟,李长青,周跃.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手术治疗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8): 691-694.
[7] 陈志明,赵杰,连小峰,等.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 17(1):12-15.
[8] joseph sa, brandoff jf, menkowtz m, et a1. lumbar spine fusion: types, principles, and outcomes [j]. neurosurgery, 2008, 1: 34-44.
[9] resnick dk.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urrent status [j]contemp spine surg, 2009, 1: 1-6.
[10] sethi a, lee s, vaidya 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and a translaminar screw[j] eur spine j, 2009, 3: 430-4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