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重点(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重点(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重点(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一、比较分析题

1、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区别联系?

政治学包含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即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是指回答问题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核心是“应当是什么”(what should be),也是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政治哲学家往往不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实际考察来论证观念的合理性,而是依据哲学思辨甚至是神学权威来提出问题启发人们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政治学家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what is).P16

2、政体与国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同一类型的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比如,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采用共和制,而古中国采用奴隶分封制。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再比如,美国、英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但是,美国实行共和政体,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中,国体相对稳定,而政体则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都在进行着完善和健全政体改革。

3、掮客政党与使命政党的区别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按政党理念的性质和角色来分,可以将政党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

使命政党是一个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扩大选民支持而硬的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典型的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

掮客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多的推举出候选人,而且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多的代表许多不同利益及政治理念,掮客政党以赢得选举为自己的核心目的,这类政党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总之,他们都是按照政党的政治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分类的比较典型的极端例子。

4、国家与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国家具有一定的领土(国土面积)、主权(政治实体)和人口(国人所属的国籍)。社会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或者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所以这也叫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

一个国家可以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但在香港澳门却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叫一国两制;反之,同一社会制度下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都可以是同一社会气度的各个不同的国家。(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各自的领土、主权、法律,所管辖人的国籍各不相同)。

国家从社会中而来,对于国家的起源,有不同的学说,包括第一,国家神权说,认为国家是上帝统治人世的制度安排;第二,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其有益的团体,每个国家都是为某种善而建立起来的;第三,社会契约说,国家是人类摆脱原初状态,依据契约保护自然法的机构;第四,国家统治说,认为国家的存在意味着政府的存在,政府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机关。社会则是与国家相对的概念,国家主要体现权力的社会,而社会则是政治权力没有渗透的生活领域。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并举例

强社会弱国家型:在一直享有自治传统的国家,社会力量一直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比如中世纪封建制的欧洲。但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央集权制的加

强,会演变为强社会强国家的关系。早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的运动,这种以自治传统为基础的强社会推动的国家成长路线不具有复制性。

弱国家弱社会型:在以文化为纽带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对社会的影响远不及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社会关系似乎可以归类为弱国家弱社会型。

强国家弱社会型:一些东方国家,虽然历史上曾经是专制主义政治,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中,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范畴,但是绝没有西方社会的力量那么强大;面对来自外来压力的冲击和挑战,很自然的形成一种国家主导现代化的路线。自19时机60年代开始的德国、日本、俄国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归类为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运动,形成了许多后发展国家的强国家弱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有的国家强大到彻底取代了社会,形成了有国家无个人的局面,如苏联。在只有国家而无个人的国家,丧失了基本自由的个人必然是没有创新性的,国家因此停滞直至衰败。

强国家强社会型:无论是早发达还是后发达国家,都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强国家强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都能在制度化的制度中有序而合理地发挥作用。

5、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

政治学上的政治家(statesman)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者国家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的领导人物。

政治家既可以是总统或者总理,也可以是总统或者总理以外的高级官员。一个人要成为政治家的前提是他能获得当政的机会,并在当政期间发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危难时刻带领国家民族走出危机,走向繁荣富强。而一些在历史上有过风光的政治人物却不能成为政治家,如希特勒,袁世凯等,可见政治家除了权力塑造的影响之外,还应包括合道德因素。正如罗尔斯所说:“政客眼里装的的是下一届选举,而政治家心里却装的是的是下一代”。因此,政治家与政客的角色具有层次性差别。

而作为政治家首要的条件是具备为国为民的想法。不管是从政的动机或日常处理的政务,其出发点及行为决策都是以民众和整个国家的利益为考量。除此以外政治家还需要具备道德勇气和坚毅的特性。

而素含贬义的政客(politician)是指以政治活动为职业,为了本阶级、本集团或个人某种政治需要而搞政治投机、玩弄政治权术的人。政客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意为献身于政治事业的人。如各种公职的竞选者,政党的头面人物及以政治鼓动、政治游说为主要职业的人。政客一词逐渐用于描述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达到个人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大政客往往是政治活动中的阴谋分子、两面派,甚至是政治野心家。现代社会对于政治上以利己为目的和手段的肮脏的政治掮客称之为政客。资本主义社会里,政客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的活动和作用尤为突出,其表现形式也最为完备,政治成为政客手中的玩物,他们能对政府的决策活动施加相当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

1、政治权力的含义、类型(结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政治权力要实现的主要是目的,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近代政治学之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因此,权力便是国家一切机构与法律的基础”。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是专门教会君主善于运用权术实现有效统治的教科书。它是第一个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分家的人,是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

政治权力的类型

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为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意但不得不去做。乙是否

满足甲的意志,取决于乙的决定:要么按照甲的希望去做,要么面对甲的威胁。如果乙按

照甲的希望去做了,威胁成功了;如果乙违背甲的意志,甲就必须决定是否实施所威胁的具体事项。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的可信性,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威胁只是使强制力成为一种有效的目标或对行动的遏制,是权力得以生效的保障、这种保障机制只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

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这种权力被称为功利性的,是因为权力主体对客体提供的东西是实用的、有价值的。作为功利性的政治奖励,主要包括财富、职位、雇用、荣誉及权力(权力既可以作为手段,也可以作为目的)。

3)操纵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

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就会以别人所希望的方式去作为。如果你能够彻底地重塑一个人的态度以便让他按你的方式去思维,你就毋需威胁或奖励,他会按你的行为方式去作为,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已完全被你同化了。实行操纵性权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

4)人格型权力,是克里斯马(charisma)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

的崇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占居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当然,在现代政治中,来自机构中的权威与来自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5)合法性权力,合法性权力是为他人做决定的权利。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呢?主要是

凭借强制力,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信仰体系是说明为什么某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依据。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权力都不应该超越法律。有了合法性权力,决策者就无需借助威胁、许诺或操纵而颁布与执行他们的决定,权力客体将会接受决策者的权威。因而,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现代正常国家的权力,其合法性来源于公民的授予。

2、内阁制中央政府的特点

内阁制发源于英国,并成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主要政府制度。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式内阁制的典型代表。其中,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和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首相是内阁的首席大臣(premier minister),内阁的一起重要活动都由首相决定。

内阁由首相挑选若干大臣(部长)组成,内阁大臣或部长即为内阁成员,他们对首相负责,阁员之间互相连带责任,。凡遇到内阁首相提出辞职时,全体全体阁员必须一起辞职。

首相的职责:向国家元首报告政府工作,主持内阁会议,指导各部工作,解决各部争端,决定外交政策,掌握内阁成员的任免权,以及实际上的统率三军的权力。

资产阶级学者对内阁制中央政府多加褒奖,认为内阁制具有以下有点:

第一,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保障了政府活动的敏捷,迅速和有效

第二,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第三,遇紧急情况时,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第四,内阁制有利于训练政治家,议会中多数党执政,而反对党组成自己的“影子内阁”,一旦反对党成为执政党,就能很快适应政府工作的内政。外交活动。

总之,内阁制中央政府是典型的议行合一。

3、社会资本,政治环境对政治运行的影响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社会资本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它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第二,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第四,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

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补充: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成的网络。其中信任最重要。

规范是被灌输来的,是由模式化、社会化合惩罚维系。社会网络分为横向网络和垂直网络。横向网络是指有相同地位和权利的人组成的组织,垂直网络是指以行政体系所构成的命令性的组织,即上下级关系。普特南认为,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而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产生了社会信任。

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体系的生存危机,设置解体。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性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挥这重要的作用。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效力。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政治体系是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变化。这一变化的过程总是由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人去推动和完成的。因此,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变革的目标、方式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价值去想直接制约着政治体系变化的进程及其结果。

4、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政治文化可以分为两类: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政治原则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二者的分野是以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即社会的阶级分野)为基础的。二者关系模式直接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以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的决策、实施中的作用等层面上得认知、情感和态度取向为标准来划分。

狭隘型政治文化:极端的或纯粹的主要存在于那些处在比较原始阶段的,由一些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政治体系中。这些地区本身还没有发育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专门的政治角色的分化,社会成员没有独立于他们地域性的宗教和社会取向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体系的整体以及体系内的权威、制度和规范等,社会成员没有或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决策的实施施加影响。

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政治体系中的角色、结构、权威、规范以及自己在体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于政治体系输入方面的取向以及社会成员作为政治参与者的自我取向却非常低。政治体系的成员与体系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一般存在于中央集权型的政治体系中。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地认识和较高的评价。该文化与民主政治制度是一致的。

5、中国传统主要政治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政治主张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是除了先秦以外,却没有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仁与礼是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

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代表商鞅、韩非主张富国强兵,提倡耕战;尊崇暴力,强调法治,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任法不任智,提出了“刑无等级”、“以刑止刑”的观点,否认一切伦理道德,主张用武力进行统一;要求强化社会组织,对人民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他们还主张绝对君权,宣传独裁政治。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反对一切法律制度和物质文明。道家要求人们谦虚退让,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它赞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尚同,强调把天下的思想统一于天子,统一于天;主张尚贤,即用人唯贤;提倡兼爱,非攻,揭露不义之战的罪恶。

6、政治参与(沟通)

政治参与,是一定的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7、宪政体制下的政治权力包括哪些内容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政治权利有不同的内容。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

①人身自由。公民不受随意性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人身侵犯。同时,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到审查或审讯。

②言论自由。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如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

③通信自由。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

④集会自由。指公民以一定形式进行临时性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其中包括各种地点、各种形式的集会。

⑤结社自由。主要指公民结合成某种确定的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

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4)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三、论述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学的产生使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背景来看,首先,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次,它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主要吸收了德国古典则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主权在民”思想最具影响。最后,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唯物史观指明了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阶级斗争,而阶级学说,又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主要区别。《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走向成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则是它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

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揭示人类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第二,阶级性,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的根本分析方法,它的首要目的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第三,革命性,马克思看来,哲学家只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实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第四,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各国的不同背景下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就目前来看,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当成解释世界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而东方国家的马克思在主义者则在如何改造世界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当之无愧的成为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主要领军者。

2、意识形态及滞后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西方经济学中,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对经济增长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现实世界中,并非每一种意识形态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集体福利的增长都曾经起过积极地促进作用。不存在一开始就与经济增长相逆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为什么在经济增长或停滞出现时,伴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呢?原因有二,一是每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后,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与客观条件相符走向不相符,从合理走向不合理;二是现实社会并不是一个同质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

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意识形态具有以下一些共有特征:(1)全面性。(2)灵活性。(3)合理性,能够自圆其说。(4)稳定性,不可随意变动。(5)包容性,兼收并蓄,不断自我更新,调节团体之间的矛盾,加强社会的合作。

意识形态是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该团体的集体行动提供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的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意识形态不应过分体现在阶级斗争之上,应把它看做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所共同具有的认知、思想、信仰和价值等。在任何经济过程中,任何个人、团体的目标首先是保护自己的既有利益,其实是实现既有利益的增长。意识形态具有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动员团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实现规模经济、减少“搭便车”现象、规范团体间关系。但是滞后的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之前存在时间差,时间差的存在使得滞后的意识形态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具体体现在:

(1)压制创新。经济增长实际上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创新的实现意味着旧的制度、组织方式以及为这些物质存在辩护的旧的意识形态的被打破。留恋传统,迷信祖宗的团体成员的会借助旧的意识形态激烈反对变革。

(2)破坏正在变革团体的合法性。论证团体存在的合法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但是随着团体内部变革的进行,由于时间差的存在,使得原有意识形态与正在出现的团体新结构、新功能不能吻合,原有的意识形态已经不能全面完成合法化的功能。它的存在只是证明被变革事物的合法性,否定正在出现的新兴制度结构与组织的合法性。

(3)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碍集体行动的进行。意识形态变革的停滞会造成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希望保存既得利益的团体成员会求助于原有的意识形态作为证明自身合法性的工具;而那些主张打破现存利益分配格局、希望通过变革实现收益增长的团体成员则会构造新的意识形态,来否定和取代旧的意识形态。

(4)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长。“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驱使的结果。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约束个人利益的嫉妒膨胀和占“便宜”的行为。一旦意识形态变革出现滞后,就会造成原来统一的意识形态出现分裂,就难以自圆其说,失去其强大的约束力。团体中的成员就会在集体行动中大肆投机,助长了(3)的现象,同时也可能使一些投机成员实现收益的非正常积累,攫取团体的控制权。

3、民主政治转型及其条件

由于民主政治在道义、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其他政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代表了世界政治发展的主流方向,成为取代世袭皇家统治、个人终身统治和其他任何形式的独裁统治的普遍形式。

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1)人民的统治。(2)对人民的保护。前者要求确立开放的政治体系,保证政府和公共权力来自人民并受人民控制;后者要求确立政治、经济、

社会以及文化方面广泛的制度结构,以保障公民自由权利不受来自社会和政府公共权力部门的侵犯。

因此,民主化也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1)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拓展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保证“我”(公民)能管“你”(政府或公共权力);(2)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保证“你”(政府或公共权力)不要管“我”(公民),并在“我”(公民)需要“你”(政府或公共权力)的时候提供必要帮助。

以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转型的和平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经济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条件。尽管不能完全证明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也很难确定经济发展达到什么水平才会开始民主化转变,但是,从长远来说,人们并不能否认民主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政治学研究表明,民主不一定促成经济发展和繁荣,但经济发展和繁荣可能促进民主发展。民主政治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既得到了理论的支持,也得到了事实的证明。20世纪80年代实现民主转变的国家有着大体相同的经历:高速发展的威权主义体制在政治上实行强控制,但在经济上发展出一个主要操纵在私人手里的市场经济,即所谓的“我关心我的政治,你们只管你们的商务” 。“只要人民富足起来,民主是他们可能要求的东西之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主化方向的政治转型提供了如下帮

助: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2.文化世俗化与同质化。文化世俗化被认为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被看成是以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不难想见,在一个宗教观念成为主导思想,人们依然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可能得到顺利成长。同样,民主制度的生成和良好运转,也依赖于同质性文化的形成,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一些基本政治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如尊重个人权利,维护法律程序,崇尚宽容精神等)。在政治文化两极分化的社会,大多数公民处于两个对立的极端(极左和极右),社会矛盾和社会裂痕严重,不同政治力量之间难于达成妥协,政治领导人的重大政策建议都可能遭到相当部分人的反对。在这样的社会,不仅民主的和平转变难以实现,而且,以选举为核心的大众民主模式的推行可能为社会内部纷争提供新的机会,从而引发政治不稳定,甚至导致政治分裂。这样的结局恐怕是任何对民主怀有热望的人士所不愿看到的。

3.政治文明化。民主宪政本身意味着政治文明,因为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确立了政治权力的非暴力分配原则,保证权力的和平转移和交接。但是,实现民主宪政的和平转变,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治文明化作为前提条件。政治文明化意味着政治生活摆脱“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状态”。暴力、权力独享、世袭制和终身制、打天下坐天下等,都是传统政治的自然属性,而谈判、限任、分权、民主宪政等,则属于政治文明的属性和表现。执政者主动限制自己的权限和任期,这是政治文明最集中的表现。不难想见,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辄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也不谋求“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而奉行“你死我活”、“赶尽杀绝”原则的斗争社会,政治转型也不会通过和平方式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的开明化。政治领导人和执政集团面对转型的态度、理性选择程度和对社会的实际掌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转型的成本。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在内的社会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精英,特别是执政的精英集团的开放意识和开明态度,权衡得失的理性思维,长远的战略和策略选择,主导政治发展进程的信心和能力,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独家资料

第四章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3-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一、概念题 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

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二、辨析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区别: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的是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与革新,来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基础,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 第十章政治统治 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 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 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 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

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新马克思主义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又分为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①米利本德认为,尽管多元民主理论很巧妙,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不过时,因为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仍然是一个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凭借经济权力把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强制机器。 ②在米利本德看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国家的行动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国家的自主

中国人大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基本知识点:政治的概念以及君权神授观、治国说、权力观、政府活动说、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观;政治的地位与SSP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概况;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分配。 博弈的政治:博弈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又叫对策论,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使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方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他方的相应行动。政治博弈的要素有局中人(参加者有个人、团体和国家)、资源(人口、财富、声望、说服技巧以及职位等)、对策(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资源以及分析对手而做出的以赢得机会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计划)、规则、目标(政治博弈中所追求的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等)。类型有零和博弈(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与非零和博弈(参与者的得失不相抵,赢家输家不相抵,博弈的局中人不是完全相互冲突的)。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则是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决定则构成了相应的政治机制作为博弈的基本规则,习惯和传统作为被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广泛接受并实践的行为过程与模型也是一种政治规则。规则确定了博弈结果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参与博弈的限制、越轨者应受的处罚,而且规则具有适应性,往往在博弈过程中发生某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制度主义:即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的含义(政治-经济关系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政体论)2制度变迁的方向(由低级向高级)3变迁方式(阶级斗争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4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和基于此的权力结构,影响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重要性的强调)5对于技术与观念的关系,在强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互动,而非单纯的技术决定论6对于制度变迁中个人的作用,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把偏好和信念看作解释变量。 政治权力: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是用来实现利益的,而目的能否达到则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结构,权力作用方向与方式、权力运行层次、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权力作用的结果。权力的三面,决策权力、影响议题设置的权力及偏好形塑。 权威:权力客体对权力主体自愿的服从与支持。权威是比权力更高一级的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而权威对权力客体的安排则被认为是正当的、不应违背的,即权力客体对权威是一种自觉的认同。权威一般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要转化为权威要满足合法律性、实际政绩以及执政者具备合法性的道德因素等条件。 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不愿但由于受到甲的威胁而不得不去做,关键在于权力主体对可信性威胁的运用,保持政治威力。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许诺某种好处来换取权力客体的服从。3操纵性权力,潜移默化地全部或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以使其自觉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即重塑人的态度和信仰,如洗脑、宣传和社会化。4人格性权力,即影响力,权力主体以自己超凡的品质和魅力等人格因素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服从。 政治系统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运用于政治现象分析,将政治体系视为一个履行社会关键职责的系统,是进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体。政治系统一方面有自身的边界,内部有具体的结构,承担着分化了的特定功能,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另一方面政治系统又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机制与文化意识、法律、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政治系统从社会接受输入的支持与要求,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向社会输出特定的政策产品,政策产品的执行效果又通过反馈机制再次输入政治系统。也就是说,反馈将输入与输出联接起来使政治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图解见杨P8。 精英主义:源于古代能人治国的思想,在19世纪末理论化,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熊彼特等。精英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来都区分为少数据有统治地位的精英与众多被统治的大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不可能的,寡头政治是铁律。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由于具有被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而成为精英,他们统治依靠的并不只是经济资源,军事力量、教士地位和管理专长都可能是其统治的基础。而且,与所谓阶级不同,精英基层是开放的,具有制度化的吐旧纳新的机制。古典的人民民主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至多拥有选择具体由哪位精英来统治的权利。因而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民主不过是在竞争环境中由民众定期选择政治精英的方式,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一般民众难以掌握复杂的政治事务,政党政治也确定了领袖群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政治过程只能是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民众消费政策产品,民众至多有自主选择统治者的能力而已,人民的授权正是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多元主义: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代表人物有拉斯基、达尔等。多元主义认为一元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权力并不是集中在社会结构的某一点而是多元分散的,长期占据压倒地位的精英一般也是不存在的。因而,权力是多中心配置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中介团体都在力争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都无法强大到能垄断国家权力,因而权力是由众多自治团体所分享的。国家作为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代表社会利益的政治组织,实际是中立性原则下调和社会利益冲突的均衡器,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且保障其竞争的公正和秩序。因而,国家就是公正的仲裁者,是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和代理人,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多元民主就是由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政治过程,权力安排实际是利益集团调价还价的结果,政策则是政府调和这些集团冲突的结果,民众通过各种利益集团实现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过利益集团式政治也存在着加剧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识和使议事日程不正常等问题。 古典主义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政治学都属于古典主义范畴,典型特征是1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2关注对理想社会的描绘3关注政体设计。简而言之,古典主义政治学就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更是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出现于19世纪末的旧制度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关注于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描述和设计,其特征为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3制度中心主义与制度决定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设计将对社会带来全局性的好处。 行为主义政治学: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如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等。反对古典主义的价值性研究而主张政治学的科学性。特征,1关注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强调研究个体行为和态度,关注政治过程的研究2.大量使用科学方法,把资料的量化当作重要目标3.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大量引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主张价值祛除,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评价,1个体主义的微观研究视野使人们意识到了个人偏好选择对政治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力的跨学科研究也大大丰富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使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源泉2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略制度结构和价值体系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绝对的微观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着根本性错误。 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在反思行为主义中形成的,依然坚持行为主义的个体主义为方法论,而引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命题,认为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由经纪人假设展开的理性选择主义大大提高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性,开启了人们的新思维,使人们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腐败、政治失败等现实问题并看到个人偏好对于政治的影响,但还是忽视了制度、道德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制约,而且只关注理论的推敲演绎而缺少经验论证,使用的假设违背常识,得出的一些结论也难说正确。1社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罗。他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探求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以及社会作为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即民意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综合人们的偏好,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态势。但实际上,人的活动和选择常受到道德、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某些特定偏好顺序无法排列,这时部分均衡是可能出现的2集体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人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研) 答: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政治人指的是进入到政治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基于权利观念的平等主体——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所组成的,相对于国家权力拥有自己独立自治空间的共同体,强调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较为持久的社会组合。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①内部各主体平等;②外部与国家相对独立;③与国家的关系依法双向互动,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权力与市民社会的权利可以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两者的关系应当统一于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有机平衡的状态之中。 3.政治选举与政治投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政治选票是政治选举的一个方式与途径。它们同属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答: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是从纵向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而其共时类型则是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所作的划分,其划分标准在于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 (1)根据这种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并不像在政治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共时类型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国家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国家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政治参与的三种共时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会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当然,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不影响三者作为(3)政治参与类型的内在规定性。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对于分析各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是很有用处的,它们比单一的投票率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共时类型的分析能反映出政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5.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理反应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理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当政治心理活动表现为特定的政治态度时,它已不是某一心理要素的单独表现,而是一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在内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

人大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课堂笔记精华版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 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与法律。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篇 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一、概念题 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二、辨析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区别: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3-5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5.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理反应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理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当政治心理活动表现为特定的政治态度时,它已不是某一心理要素的单独表现,而是一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在内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 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 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8.弹性化治理的定义。 P219:弹性化治理是在批判传统的官僚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它主张政府机构不能仅仅依靠僵硬的政府组织、一成不变的制度条文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要变革政府机构、放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国家治理)【圣才出品】

第十章国家治理 一、概念题 1.政治行为[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2003年研] 答: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环境刺激的反应。具体地说,政治环境刺激政治主体的感受、动机、需求和利益,从而形成理性与非理性的价值判断,造就政治态度,在政治目标明确时,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转化成政治意志,从而引发一定的政治行为。因此,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四川大学2010年研] 答: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多方面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支配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国家。这就意味着人的意识虽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能不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对社会的统治和支配作用实现。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二、简答题

1.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四川大学2016年研;外交学院2016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东政法2010年研] 相关习题: (1)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差异性分析。[武汉大学2009年研] (2)试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别。[中山大学2009年研] (3)论述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论述题,华侨大学2017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1)政治统治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国家产生的前提和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2)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 ①行为主体相同。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主体都是由这一共同的政治权威主体来完成。 ②行为原因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制约关系,同时把这种权力地位转化为权威和服从关系,权利主体需要政治统治。同样,政治管理虽是协调各主体的利益,手段有所弱化,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一致的。 ③根本的目的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权利主体的制约和权威地位,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答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时代特征是,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P34 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的。“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主导性范式和话语。方法论特征是归纳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理性选择制度学派虽然重视制度安排的作用,但还是坚信行为这既有的偏好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提出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 “路径替代”。 》补充—两者区别:

2017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重点总结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第十五章政治民主 关键词:政治民主 本章重点:现代政治都是民主政治,政治民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形式,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章应主要理解几种主要的民主理论对民主涵义的阐述、政治民主的基础、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 一、民主的涵义 1.古典民主主义。 (1)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 (2)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政府是根据人民的同意来统治的。 (3)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主张一种直接民主。

(4)洛克、卢梭等人的古典民主思想为密尔、麦迪逊等人所继承,密尔认为实现人民统治的最好形式是代议制政府。 (5)波普提出了民主悖论,认为古典民主主义,不仅可以导致民主悖论,而且也不符合现实,因为统治总是少数人的统治。 (6)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日益关注民主制度的具体运转,于是,民主是制度与程序的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 2.精英民主主义。 (1)意大利的精英理论家认为:历史是精英的历史,人民在历史中是没有地位的。任何社会都划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寡头统治是铁的规律。 (2)意大利的精英主义理论被韦伯和熊彼特发展成为精英民主理论。韦伯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使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物感兴趣并有一定才能的精英的事业。民主像市场一样,是一种淘汰最弱者的制度机制,同时使那些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人去争取选票和权力。 (3)熊彼特也将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 (4)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概括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是忽略了现代西方政治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利益集团的作用,这就为多元主义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3.多元民主主义。 (1)政治多元主义的创始人拉斯基提出了多元国家观。他认为一元论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配给各种职能团体及社会中的自治区域,这种多元国家将由一系列目的可能极不相同的合作团体组成。 (2)英国的社会主义者柯尔认为民主应该是“职能民主政治”,民主不应当只在议会中去寻求,也应该在各种代表团体中去寻求。这实际上是一种基尔特国家,既有一个政府系统,又有一个社会团体系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团体自治。 (3)托克维尔市第一个认识到民主体制与多元社会和政体具有亲和力的人之一。他认为在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中。权力与各种社会功能以一种分散化的方式由众多团体来行使。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重点总结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涵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和国家管理 (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政治博弈的要素: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与目标。 2.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 3.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三、政治的地位 人们一般将社会生活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政治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可从政治的作用来理解政治的重要地位: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政治对经济和其它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 第二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