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英汉语言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

英语使用拉丁字母表,其中的音素比汉语的音节结构更加多元化。

英语中还存在着远程和近程单元的构造形式。

同时,英语不规则词汇的使用和形态的回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难度。

相比之下,汉语的词汇量集中在少数的音节结构上,这种简单的声音结构更容易掌握。

此外,汉语中形态的使用也比较常规,几乎没有不规则的变形形式。

此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中。

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和一般化的词汇来表达思想,而汉语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使用更具象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强调整体性和上下文关系。

英语中时间和空间的表示方式与汉语不同,,英语中的时间和空间表述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地点和时间上,而汉语则强调事件中的关联关系和时间流逝。

二、英汉翻译中的挑战英汉翻译的难点在于除上述差异外,还有结构和语态的不同。

英语中有被动语态和进行时动词,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不同语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

另外,在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从句和主句之间的关系。

同样,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运用也需要进行准确的翻译。

在汉语中,没有被动语态,并且形式主要是基于主谓宾结构,因此既可以通过动态活性代替被动句,也可以通过增加副词或状语的方式来更精准地表达。

此外,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多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意象、想象、隐喻和象征等。

例如,在英语中,"crying over spilt milk"是指抱怨已经发生且不可改变的结果,而汉语中则有"山盟海誓"这样的成语来表达决心和承诺。

在翻译中,需要对一些习语、惯用语、隐喻和很多抽象概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翻译。

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在笔译教学中应当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可以采用结合教学、组合讲座、课程讨论、翻译技巧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增加模拟翻译的训练,如带有特定语言文化的练习和模拟翻译。

《语言学类论文中英文摘要及物性对比研究》范文

《语言学类论文中英文摘要及物性对比研究》范文

《语言学类论文中英文摘要及物性对比研究》篇一题目:语言学类论文中英文章物性对比研究一、中文摘要本文旨在对语言学领域中中文和英文的及物性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分析,探究及物性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及差异。

研究显示,中英文在表达主语与宾语关系时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中英文的及物性在表达方式、结构特点、语义内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理解语言结构和语言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英文摘要This paper aim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itivit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Through analyz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ces of transitivity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s paper will deeply analyze these differences and explore the underlying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mantic connotations of transitivity in Chineseand English,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三、物性对比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及物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句子中主语与宾语的关系。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论文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论文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论文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论文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

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 英汉语言的对比1.1 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

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 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

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

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

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

第一,完全对应。

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

如“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The U.S. State Department”(美国国务院)。

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

第二,部分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 . 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

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

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

英汉对比与翻译论文

英汉对比与翻译论文

高级翻译学院英语专业期末考查报告2015 -2016 学年第二学期院、系:高级翻译学院班级:翻译(英语)1401姓名:李健宇学号:2014001983科目: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论文中英文题目:英汉语言结构对比及其翻译方法The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linguistic structures and the way totranslate评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英汉语言结构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第七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初赛试题(节选)”的英汉翻译实践为例翻译1401班李健宇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习惯不同,其语言结构也大不一样。

由于英语重形合、语法结构严谨,因此在表达一个庞大意群时会呈现出“树形语言”的现象。

而汉语重意合、语法结构相对松散,故通常会呈现出“波浪式语言”或“竹节式语言”的现象。

因此,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打破原有语言结构,重新建立起符合目标语言的结构来表达原文含义。

原语简介:原语选自第七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初赛试题。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最早于2010年12月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六次。

该项赛事由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BTI)教学协作组主办,由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法律语言学研究所承办,由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协办。

其影响日益扩大,受到《文汇报》、《法制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民晚报》、《英语世界》等报刊的关注。

一.英汉语言结构的对比与分析一般来说,英语属于形态性语言,注重形合、语法结构十分严谨,一句话中只能有一条主谓主轴;而汉语属于语义性语言,注重意合、语法结构相对松散,句中多主语、多谓语、无主语、无谓语的现象时有出现。

因此英语通常被认为是“树形语言”,即句子内部具有庞大的语法体系以及复杂的逻辑关系。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对比研究(8)

英汉对比研究(8)
总之,英语有过分使用抽象表达法的倾向。不少文体
学家提倡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选词法。
具体表达法:
汉语的特点: “实”、“明”、 “直”、“显”、“形”、“象”
即:措辞具体、含义明确、叙述直接、深入浅 出,常常借助比喻和形象,因此比较平易、朴实, 生动活泼。
英译汉
抽象
翻译方法
具体
a. 使用动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
1) be in at: If any mischief was going forward, Peter was sure to be in at it. 只要有什么恶作剧,总免不了有彼得在内。
2) be in for: I understand he’s in for a job in the company. 我知道他在申请公司的一个职位。
2. Readiness is all.
一切取决于心态。
d. 使用形象性词语:
例: 1. He was open now to charges of willful blindness.
这时人们指责他装聋作哑。
2. 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 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汉译英“化虚为实”也可以使英译具体生动
例: 他是个见异思迁的人,我想他不会有多大出息。 He is a rolling stone. I don’t think he can go far.
他每天要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 He has many hot potatoes to handle every day.
1. I am present in ruin and in unity.

英汉对比与商务翻译论文

英汉对比与商务翻译论文
-----------------------------------------线
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
课程 英汉对比与商务翻译
20 10 -20 11 学 08250190753
---------
---------------------------------
4
还相当一部分蕴涵交际策略的委婉、客套用语,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 话题,迎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交情,另外商务英语还涉及了很多西方的先 进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所以商务英语又包含了很多西方人的工作理念。在 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习商务英语首先要从英语语言基础入手, 逐步了解并熟悉商务英语的特点,总之,商务英语是涉及语言、交际技巧、 商务知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系列,有着独特的语言特色。 在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进程中,商务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将显 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深入研究商务英语语言文体特色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应用商务英语。
2、缩略词汇多 随着商务活动的开展和业务的不断创新,某些专业术语常以约定俗成的 缩略词的形式出现。包括:缩略词,首字母缩略词,半首字母缩略词等。 3、使用简洁、易懂、规范、正式的词汇 商务英语常用简洁、易懂、规范、正式的词,便于交易双方的理解和接受, 修饰语少,内容上直截了当,词汇选择讲究精炼、严谨,很少使用口语化的、 非正式的、生僻、不规范的词或行话。
============================== ============
浅论商务英语的特征及其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愈加密切,英语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 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 语言研究领域,要真正掌握商务英语及其翻译,不仅需要精通英 语语言知识,还必须熟悉商务专业知识,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词汇特征 句1 法特征 新闻英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感悟
梁冰 英语一班 学号:1203613007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
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
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
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
也有很大的帮助。
顾名思义,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
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
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
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英语、汉语、西方文化、汉语文化的不同,
更解释了为何不同,这也是我获益最大的地方。例如,英语的句子语法注重逻辑性,这是因
为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人的思想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影响,而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
佛的悟性,所以汉语语法不拘泥于形式,偏重于意会。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中
引用许多中外名家的观点和例证,并对其加以对比,使英汉的对比研究不再是单单的罗列,
而是对语言的思考。比如,作者在讲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这一章节时提到,西
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英语并不是越“静”越好,也有文体学家认为兜着圈子以“静”代“动”
的弱化表达法的滥用反而会使表达显得累赘、缺乏生气;同时,许多学者主张多用活泼的词
减少英语的静态倾向。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
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对中西方思维
的理解也会穿插其中,相信这也是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一个重复记忆和思考。
综合语与分析语 首先,英语词的形态变化较灵活,比如有灵活多变的前缀和后缀,也
有动词和静词词形的变化等。性、格、数、时、体、语态、语气、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
最高级、人称、词性等变化都是汉语不具备的,只能借助词语、语序和隐含意义等来实现。
其次是英汉语序的不同,英语相对汉语较为灵活,如英语中的次序倒置现象和较为灵活的定
语位置。对其逻辑关系而言,汉语习惯“先因后果”,逻辑性较强的英语则按照逻辑性原则
排列。英语和汉语虚词都较多,但种类不同,用法不同,各有特点。再者,就是我们最熟知
的:英语是注重语调和重音的语言,而汉语则是声调语言,除了四声之外,还注重音节匀称。
刚性与柔性 这里刚性和柔性指的分别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英语是每个句子通常都有
逻辑主语和逻辑谓语的主谓结构的语言,句中各成分关系明确,人称、性、数等协调一致。
对比之下,汉语则重语感,重变通,句子长短不一,重句子通顺。总之,汉语偏重意会,略
于形式,明确体现了其“柔性”。同时,汉语较英语存在较多的歧义现象,这一点也是其偏
重意会的思维背景所致。就如林语堂所言:“中国语法,显示出明确的女性特征”。
形合与意合 所谓英语的形合,是指其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都是靠连接词、介词、从句
等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英语注重的是“以形统意”,这一点,仍是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方
式注重逻辑性。而汉语则不受严谨主谓结构的约束,也很少使用关联词语,注重时间和事理
的顺序,且多用四字格,属于明显的重形不重意的语言。因此在这一点上较英语而言,汉语
较为简洁。
繁复与简短 这里指的是句子的长短,英语较繁复,汉语则较短。这与两种语言各自的
语法特点关系密切。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从属结构,句子可以向后不断扩展,从句环环相
扣,再加上短语,往往显得句子繁长,其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也是由于受到亚里士多
德的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与此同时,中文句子特点是向前延伸或重组分割,也仍旧
受到悟性思维模式的影响,通常先摆事实后讲道理,所以语序比较自然,也因此句首开放、
句尾收缩;总之,很难像英语那样一直向后扩展延伸,所以中文体现出比较简短的特点。
物称与人称 物称与人称分别指的是英语和汉语的主语叙述方法。英语多用非人称或是
无人称作主语,因为西方的哲学思维本质是理性主义,所以用非人称这一“旁观者”的角度
来体现其客观、严谨、结构严密的特点。而汉语则因“万物皆备于我”“事在人为”的思维
模式常常以自我出发来描述事物,有时候也会用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
英语多采用被动式结构,汉语多用主动形式。
被动与主动 英语中的被动句与物称倾向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同时,英语重形合
和灵活多变的的特点也增加了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尤其是正式文体的被动句使用更多。虽然
也有许多学者主张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因为会使文章显得隐晦、无力,但不得不
承认的是,被动式结构仍是英语一大特点。汉语则较少使用被动结构,但也不是没有,比如,
我们常常使用“被”、“受”“让”等字来表达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式的使用也受到汉语意义
和形式的限制,这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所以,在英汉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
种句式的转换!
静态与动态 前面提到过英语中名词化现象较为明显,比如常常把动词等转化或派生成
名词使用,动词使用较少,大量非动词的使用使英语呈静态,这样有助于灵活造句,便于表
达复杂的思想内容;但也不宜过分堆积名词,使语言失去活力。英语大量名词的使用也造成
了介词的大量使用,英语中大量“名词+介词”的表达方式更增强了语言的静态感。相比而
言,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比如“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做检讨”这样的动词连用现象,
“蹦蹦跳跳”这样的动词重复现象,都使汉语呈现动态。因此。英汉互译的过程也一定要注
意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抽象与具体 英语的名词化导致其抽象化,尤其是抽象词语的大量使用,本意是使语言
表达显得冷静,含蓄。英语中也借助词缀从动词和形容词派生出大量的抽象名词,都使英语
体现抽象性。汉语则擅长具体而形象的表达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悟性,习惯于直觉和
形象思维,比如,汉字的起源就是象形文字。汉语用词也倾向于具体,遇到抽象名词时常常
用动词代替。这也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
情况下,英译汉时一定要注意“实化”,反之,要注意可以通过意译或引申实现“虚化”。
间接与直接 间接指英语表达比较委婉含蓄,汉语倾向于直接。间接的表达方法与西方
人追求的含蓄、幽默、审慎是分不开的,是为了显得礼貌和庄重。而中国人则喜爱“贬己尊
人”,因此汉语多用敬辞、谦辞和婉言,但这样的表述方式也不如英语里那样流行,近年来
汉语学家也一直提倡准确、鲜明的文风。
替换与重复 忌重复是英语的一大特点。由于西方人的求异性思维,他们追求标新立异,
求异忌同,所以忌讳重复。所以,重复的内容往往采用替代、重复等方式避免。中国自古以
来讲究音乐美,所以倾向于重复,也经常会用词语重叠,排比和对偶修辞等来实现重复。这
里需要注意的是,中译英时一定要回避过多重复,否则翻译出来的英文只能让人觉得华而不
实,词汇贫乏。
了解这些语言特点,也有助于平时的翻译和写作工作。比如,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
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
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
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
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
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
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
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
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
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
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