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

合集下载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药方剂,属于方基固本类的汤药。

小青龙汤由清热解毒、祛湿止痛的药物组方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等因素引起的病症。

下面将介绍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适应症、功效与注意事项。

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主要包括:黄芩、黄连、黄柏、黄芩、白芍、赤芍、薏苡仁、猪苓、泽泻等药物。

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具有清热解毒、泻湿除痛的功效。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药物的特性。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疮疡肿痛、湿疹、口疮、胸膈痞闷等病症。

黄连,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高热、口干口苦、热淋涩痛等症状。

黄柏,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湿疹、疖肿等病症。

白芍,味苦、性寒,有活血调经、养血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妇科病症。

赤芍,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活血调经、养血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痛经、血虚及瘀血所致的症状。

薏苡仁,味甘、性平,有利湿利水、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水肿、风湿痹痛等症状。

猪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湿痹等症状。

泽泻,味苦、性寒,有利水湿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泄泻、淋浊赤白等病症。

小青龙汤的适应症主要包括风寒湿热等引起的感冒、发热、喉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小青龙汤还适用于水肿、湿疹、风湿病等疾病。

这些病症都与湿邪的侵袭有关,使用小青龙汤可以清热解毒、祛湿利水,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小青龙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痛。

这是因为小青龙汤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的作用。

清热解毒可以减轻病情,排除体内的湿热因素;祛湿止痛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湿邪对身体的影响。

在使用小青龙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青龙汤属于辛寒药,不宜使用太多和太久,以免损伤正气。

其次,小青龙汤属于热病,所以注意饮食可以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最后,小青龙汤不宜与一些药物同时使用,如麻黄、附子等药物。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引起的病症。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现代应用]1.以咳喘、痰液清稀为主证的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2.恶寒、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

如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遭炎等五官科疾病。

3.以呃逆、干哕、唾液较多,遇寒冷而加重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酵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4.其他疾病如神经官能证、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胸膜炎、癫痫、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也常运用本方。

小青龙汤是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

《一得集》载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

十余年来,大为所苦。

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

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做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

与小青龙汤,两剂即安。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载矢数道明先生用本方提取物治疗小儿哮喘的病例。

该患者经常感冒,感冒时,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咳嗽、咯大量湿性稀薄痰,食欲等无异常。

但喷嚏、鼻涕很多。

服用小青龙汤3个月后已见明显效果,精神变得非常活泼,不再常患感冒,哮喘发作更像早已忘掉那样,不再出现。

编者也曾以本方治疗一慢支,老年女性,冬季发病,咳喘昼轻夜甚,炔多而稀,早晨查房发现病人床前积了—堆卫生纸,咳痰之多,町见-斑。

经吸氧、静脉点滴“菌必治”等收效甚微。

观其形寒畏冷,思所挂之水,亦冷饮也。

遂处以小青龙汤,当夜病人即能平卧而眠,次晨查房,喜告之:夜间仅咳两三次,几乎无痰。

其效始料不及。

此方所主,内有痰饮,外有风寒。

除了表证外,痰饮的“水证”也是辨证关键。

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征、舌象这些自不必多说。

中医方剂-大青龙汤

中医方剂-大青龙汤
解析:太阳中风,是对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越婢汤证原有“续 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
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 不能外越的缘故,故患者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 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之证,慎不可 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会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潤,成为虚 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谢谢
《伤寒论》中医方剂
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 12g 桂枝 6g 杏仁 6g 甘草 6g 石膏 18g
生姜 9g 大枣 g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2. 溢饮。
证候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
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表寒证又与烦 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 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 烦甚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 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析: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 不疼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 则宜 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 宜用大青龙汤治之 ;有属于阴虚寒证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 之。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上一篇重点总结了倪海厦和李可两位经方家对应用大小青龙治疗流感的经验总结,今天继续学习倪海厦对大青龙汤的详细分析。

倪海厦解读大青龙头汤伤寒论原文「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

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青龙汤白虎堂朱雀汤玄武汤

青龙汤白虎堂朱雀汤玄武汤

青龙汤白虎堂朱雀汤玄武汤中医的发展史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黄帝内经》就认为保养生命应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中的“术数”一词,可谓包罗万象,既有易经方术,又有天文算法。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四个经典方子的命名就十分考究,按照东南西北的不同方位代表的神兽来命名方子。

周易太极图记载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

张仲景以此将自己创立的四个方子,按照各自治疗特性分别命名为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玄武汤。

今天我就为大家来自己介绍一下“玄武汤”。

玄武,是代表北方的神兽。

在四季中对应冬季,五行属水,与人体当中的肾脏相对应。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根据宋代赵彦卫“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的说法,现今所存世的《伤寒论》真武汤,是宋本316条的原文,当时已经为了真宗改玄为真。

赵羽皇在《名医方论》中说:“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

”真武,北方之水神,“其德惟水”,取镇水的意思,所以用“真武”命名。

所以,可以肯定真武汤其实就是《伤寒杂病论》当中的玄武汤。

玄武汤的组成包括: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等药物。

主要作用是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

这个病证的临床表现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等。

阳虚水泛,主要是脾阳虚和肾阳虚。

脾阳虚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肾阳虚弱,水液不能正常气化,两者共同导致水湿内停。

肾中阳气虚弱,温煦作用不足,寒水内停,小便不利。

水湿在体内停聚,泛溢到肌肤,则出现四肢沉重疼痛;内生的湿浊邪气,流走到肠腑,则出现腹痛泻下;水湿上逆到肺胃,胃气不能正常向下传到,胃气上逆为恶心呕吐,肺气不能正常肃降,肺气上逆为咳嗽。

还有就是太阳病发汗过度,在伤及人体阳气的同时,阴阳失调,阴气不能收敛阳气,阳气外越,还是可以看到发热。

中医专长医师证:小青龙汤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和配伍意义

中医专长医师证:小青龙汤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和配伍意义

中医专长医师证:小青龙汤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和配伍意义
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证:小青龙汤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和配伍意义”的知识点,详情如下: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

此证若不疏表而仅治里饮,则表邪难解,若不化饮而专解表邪,则水饮不除,此时最佳治法应是解表与化饮配合,表里双解。

方以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又能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以解表祛邪。

然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更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
之弊。

更佐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炙甘草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全方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3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朱雀窝无汗而喘头身痛温服不须把粥喝先煮麻黄九升水减去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用八合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这一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应与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

这一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

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对这八证进行概括的话,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

中风是风邪伤卫,伤人较浅。

伤寒则为寒邪伤营,伤人较深。

寒性凛冽,可由卫透营,既外闭卫阳,又内伤营血。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证。

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与身疼、骨节疼痛不同,应当分别辨析。

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正如《灵枢经〃经脉》所说:”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与第3条合参,可知为伤寒的必见证。

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以后就会出现恶寒。

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见无汗。

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发,故作喘。

“无汗而喘”既提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同时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

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

同时,”无汗而喘”也便于和肺热的”汗出而喘”作鉴别。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摘要:1.小青龙汤简介2.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3.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4.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5.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6.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7.小青龙汤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正文:【小青龙汤简介】小青龙汤,源自于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

它以麻黄、桂枝、甘草、干姜、细辛、半夏、白芍、五味子等八味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在中医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小青龙汤主要由以下八味药材组成: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

3.甘草:调和诸药,缓中止痛。

4.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5.细辛:散寒止痛,祛风解毒。

6.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7.白芍:养阴止痛,缓肝疏肝。

8.五味子:收敛止汗,涩肺止咳。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的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

此外,小青龙汤还能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小青龙汤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的感冒、咳嗽、哮喘等患者。

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胸闷等症状。

【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

4.过敏体质者慎用。

【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书服用,不可随意增加剂量。

2.服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小青龙汤以解表为主,若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

【小青龙汤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1.小青龙汤与三拗片、桂枝颗粒等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

2.小青龙汤与清热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药物联用,可增强抗炎、抗菌作用。

3.小青龙汤与氯化铵、氨茶碱等药物联用,可增强平喘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
答:大青龙汤
【药物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风寒外束,热郁于理,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有力等。

小青龙汤
【药物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或痰饮喘咳,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共同点:两者均主寒邪外束太阳之表,而见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症,皆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且都用麻黄、桂枝以发汗解表。

不同点:大青龙汤主外寒理热,辩证要点为太阳表证,不汗出而烦躁;方以发散表寒为主,清热理热为佐。

小青龙汤主外寒内饮,辩证要点为太阳表寒,咳喘痰多清稀;方以发散表寒,温化里饮,内外并重。

2、试述三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
答:1、大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燥结和气滞均较严重(结热俱盛)的见症:清热,谵语,腹痛胀满硬痛拒按,大便郁结或热结旁流,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迟而有力;甚则谵妄如见鬼状,昏不识人,循衣摸床,易而不安,两目直视等。

2、小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阳明燥热不甚,而气滞较甚(结实热未盛),虽实而未大实的症候:潮热、谵语、胸腹痞满疼痛,大便不通,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3、调胃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甘草、芒硝。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邪热初传阳明胃腑,阳明燥热较重,气滞较轻(热盛结未实)的见症:蒸蒸发热、谵语、腹胀满、不大便、口渴、舌苔正黄,脉滑数。

共同点:三承气汤都是针对阳明腑证而设,用治燥热结实于肠间,气机雍滞不同而引起潮热、谵语、腹胀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症。

在剂量上大黄的用量相同。

不同点:除在剂量上大黄的用量相同外,厚朴的用量小承气汤较大承气汤轻四分之三,枳实也少五分之二;芒硝的用量以调胃承气毒打,比大承气汤多五分之二。

在煎药法上,小承气汤三药同煎,不分次第;大承气汤先入枳、朴,后入大黄,再下芒硝;调胃承气汤先煎大黄、甘草,后下芒硝。

在服法上大、小承气汤都温分再服,得下,勿尽剂;调味承气汤则“少少温服之”,意取热清燥润,胃气自和,与一般的泻下剂不同。

3、白头翁汤、黄芩汤和葛根芩连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
答:白头翁汤
【药物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主治热痢下重,腹痛里急,大便脓血,身热,口渴脉弦数等症,黄芩汤
【药物组成】:黄芩、白芍、甘草、大枣。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丸
【主治】主治身热心烦,腹痛下利,或肛灼,里急后重,或口苦咽干目眩,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葛根芩连汤
【药物组成】: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

【功用】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主治身热下利,胸中烦热,口中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促等症。

共同点:三种汤均治下利
不同点:包头翁汤清热止痢,兼能凉血坚阴,为厥阴热痢之要方;黄芩汤清热止痢,兼能和营止痛,用治太阳少阳合病之下利;葛根芩连汤清热止痢,兼能解表里,适用于太阳阳明并病之协热下利。

4、试述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
答:桂枝附子汤
【药物组成】: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祛风胜湿,温经解表,从外驱邪之表剂。

【主治】风湿在表,风重于湿,表阳偏虚,症见身体疼烦,转侧不便,不呕、不渴(无里证),脉浮虚而涩者。

白术附子汤
【药物组成】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除湿祛风,扶阳补土,从内撤邪之里剂。

【主治】风湿在表,湿重于风,里阳偏弱,上症兼见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甘草附子汤
【药物组成】桂枝、白术、附子、甘草。

【功用】振奋表里之阳,并祛风湿于表,而为扶正祛邪,通行内外之表里剂。

【主治】主治风湿在表,风湿并重,表里之阳俱虚,症见骨节疼烦,痛不得屈伸、近之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微肿等。

5、试述血府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答:血府逐淤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生地、枳壳、柴胡、甘草、桔梗。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而偏热的头痛,胸痛,或呃逆日久不愈,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日晡潮热等症。

膈下逐淤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玄胡、五灵脂、当归、丹皮、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主治肝气郁结,淤血阻滞于膈下或腹中而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等症。


少腹逐瘀汤
【药物组成】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玄胡、没药,当归、小茴香、肉桂、干姜。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主治小腹血瘀而偏寒的小腹积块、疼痛、胀满,或经腰酸腹痛,或月经不调,经色紫黑或由淤块,以及崩溃兼少腹疼痛等症。

共同点:三方共同之处是均由活血祛瘀药为主而组成和临床都应用于治疗血瘀证。

不同点:血府逐淤汤主要用于胸中血瘀证,膈下逐淤汤和少腹逐瘀汤主要用于膈下或少腹淤血证。

但前者行气止痛作用较强,多用于气滞血淤,胁腹胀痛为主者;后者祛瘀作用较优,多用于少腹血淤积块,或月经不调,行经腹痛而由于血淤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