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发展的演变及问题剖析

兰州城市发展的演变及问题剖析
兰州城市发展的演变及问题剖析

兰州城市发展的演变及问题剖析

一、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状况

西北地区的城市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荒漠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甘肃省耕地面积仅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67%,新疆绿洲面积占全疆国土总面积的3.61%,青海省河谷丘陵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89%。[1]适宜用作城市建设用的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空间选择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城市主要倾向于分布在河谷地带和被荒漠包围的绿洲。城市会在水资源和用地条件较好的地区聚集发展,人口密度较大,而在周边不适宜发展的地域呈“断层” 状态,市域范围内城镇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衡性特征。依托黄湟谷地发展起来的兰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城市发展空间的不连续性。

二、跳跃式发展

(一)跳跃式发展概念的引出

城市的一般增长过程可以解释为:在地理要素均质的条件下,城市的成长方式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向四周均衡扩散,这就是所谓的“外溢”过程。而城市边缘的任何扩张都会以市中心影子价格的升值方式反作用到城市中心,也就是

所谓的“回波”效应。该模式表现为所有功能都在原有的空间范围扩张,当现有的空间被填满后,每一个功能将其新增长出来的部分“外溢”到城市周围。由于外溢部分与老城保持密切联系使得城市中心职能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加强。“外溢——回波”增长模式为一般城市发展的普遍模式,无论环状还是放射状,都是封闭的单核心的结构,都是“外溢——回波”式的发展模式的一种形式,都是为相对稳定增长的经济设计的。[2]而当城市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时,城市更新的速度就会加快,现有城市资本(如基础设施)的折旧时间被迫大大缩短,从而导致城市改造成本急剧增加。赵燕菁[2]认为当城市扩张的速度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城市扩张便具有了一种新的潜在的可能——在现有的城市建成区外,另建一座新城。我们称之为城市空间的跳跃式发展。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与陈占祥就提出了量子跃进式城市发展模式的“梁陈方案”,为之后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对跨越式发展并无统一定义,大多学者认为跨越式发展就是在非均衡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后发国家或地区借鉴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达到与先进国家与地区相同的目标。[2-4]而这里所提出的跳跃式发展是特指空间上的跨越式发展,即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受某一要素禀赋的限制(这种要素包括

城市的基础能源、建设资金以及人才资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市的土地资源),城市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并带动市场力量,在现有的城市建设区以外开辟新的城区。与主要对和人口进行疏散的卫星城不同,跳跃式发展所建设的新城区必须能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且与老城平行并能容纳新产生的城市职能。

(二)实施跳跃式发展的条件

如果城市发展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后,仍然采用外溢式的发展模式,城市运行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相反,如果城市发展没有达到这个临界值时强行采用“跳越式”发展,就会诱发主城区的衰退和新区的闲置。据赵燕菁的观察,当城市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3%,经济增长率达到10%,维持大约25年时,城市增长模式就应当从“外溢”式发展,转向“跳越”式发展。[2]

跳越式发展虽然己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每个实行跳越式发展的城市都取得了成功,跳越式发展也不能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模式来运用。实行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促成因素就是要有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否则贸然的实行跳越式发展必将会造成城市用地的巨量闲置,而前期投入的资金得不到回收也将成为城市的巨大债务。但具备这一条件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的实

现跳越式发展,能否顺利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有时还取决于政府推动、发展机遇、创新支撑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三)跳跃式发展的土地开发模式

城市跳跃式发展的土地开发模式大体有两个方向截然相反的实践。

一种是先由城市自发扩张,随着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密集,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逐渐加大,当达到一定水平时,由政府将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给市民。另一种思路就是利用政府规划垄断权带来的信息优势,在规划的建设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低价征用土地,然后通过基础设施,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部或主要资金来自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利用“生熟”地价差,平衡建设资金,这就是所谓的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模式。前一种模式的好处是先有了需求再有服务,风险较小,不会出现基础设施建好后没有需求的尴尬局面。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带来的土地增益几乎完全为业主和开发商所得,政府无法通过上盖物经营或沿线地皮的出售平衡投资。政府投资多为一次性和阵发式的。而后一种模式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政府通过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行政或其它城市功能的迁移,使新开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和服务基础设施

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调整资金的新思路,如城市行政中心的搬迁和大学城的建设等。在城市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力争将TOD与SOD结合起来运用,在城市土地的开发中确保收益的社会化,同时也确保能够有效的筹集城市建设的资金。

三、兰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兰州城市的概况

兰州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具有明显的向青藏高原和蒙新草原区过渡的性质。全市大致可分为石质山地、黄土梁峁、河谷阶地三种地貌类型,其中由石质山地和相对高度较大的黄土梁构成的所谓山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5%,作为城市用地的河谷阶地仅占15%,城市用地狭小。兰州河谷盆地(主城区所在地)东西狭长,整个城区长37.5千米,南北宽2-10千米,周围群山环抱,黄河横穿其中,地形十分险要。

兰州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7、8月。境内河流短小,多为间歇性的河沟。兰州市域内的水资源分配很不均匀,市区内的水资源条件因为湟水、黄河流过而较好。而永登、皋兰、榆中三县因降雨量偏少、境内黄河支流流量

较少、地下水资源极其有限而处于缺水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半干旱气候使水资源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限制性因素。靠近黄河水源的低阶地成为城市聚落的核心,而高阶地特别是四周山地则因干旱缺水而难以利用。造成兰州无法像其他城市那样“溢出”连续式发展,而只能选择跳跃式发展。

兰州辖五区三县,市域面积13 086公顷,包括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和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三面环山,发展用地不连续。唯西面与西宁之间有兰青铁路、兰青高等级公路沿黄河、湟水紧密联系,且两市之间属黄湟谷地用地平坦,城市发展条件较好。

(二)兰州城市的历史演变

1.从滨河小镇到西北地域的中心城市。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金城郡,据史志记载,当时兰州滨河而建,规模较小,只是一个军事职能的滨河小镇。唐代由于丝绸之路必经兰州,同时当时黄河逐渐北移,今兰州平原不断扩大,兰州找到了最佳的地理位置,为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设立甘肃行省,与陕西分治,甘肃巡抚移至兰州,兰州遂成为甘肃省会。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陕甘总督由西

安移驻兰州。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成为统治西北的封疆大吏。至此兰州从一个滨河小镇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军事中心,担负守卫西北地区的重任,这显然与它的区位优势、山川地形、交通道路等地理上的优势有密切的关系。

2.从工业兴市到后工业。

新成立以来,中央政府的宏观发展政策和经济布局战略对兰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1949-1978年计划经济推动下的工业化过程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兰州城市核心区的形成,奠定了兰州城市发展的格局和结构。该阶段为水平扩展阶段,是兰州市城市规模增长最快的时期。1979-2000年,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兰州实施了兴建西北地区商贸城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较为显着地改善了兰州城市的投资环境。2000年以后,兰州市发展战略发生转变,由商贸城建设转变为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该战略可以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入WTO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等历史机遇,依托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一批新兴高产业项目,提高工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城市职能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异和重组。迄至明清时期,由于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不发达,

加上受到战争、灾害、城址迁移的影响,导致城市规模一直较小。即使在明清之后兰州有一定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但地形对城市布局尚未产生根本性的限制,城市布局与平原传统城市布局基本一致。虽然城市外部形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但基本物质要素的空间布局较为规范,并未产生空间结构的变异。1949年建国以来,兰州进入工业化时代。由于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兰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积极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成为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同时兰州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是陇海、兰青、兰新等铁路干线的交点。所以,在需要大量物资运输的工业化时代,由于它处于进入渭河谷地、银川平原、天山南北麓的“咽喉”位置,迅速成为了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然而兰州主城区所处的河谷盆地由于城市发展空间狭小,城市发展用地紧张,严重阻碍了兰州城市的发展。当城市功能拓展,超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承载限度时,城市结构就会发生局部或整体的调整。兰州正处于城市功能更新拓展,寻求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历史阶段。(三)兰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兰州市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受到地形限制往往会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是建设用地不足与结构方面的问题。河谷地形在一定范围内所提供的城市建设用地是有限的,加之河流的分割和城市由于受山地地形影响不能无限沿河谷轴状无限延伸,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处于河谷之中的城市建设用地往往会显得不足,各类用地相互竞争激烈。结果是绿地、公共用地的比例不同程度的减少,城市土地价格较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潜力。2004年兰州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面积为34.1 平方千米,占城市总建设面积的24.2%;公共设施用地面积21.82 平方千米,占城市总建设面积的15.5%;工业用地面积为30.98 平方千米,占城市总建设面积的22%,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2.55 平方千米,占城市总建设面积的8.9%;公共绿地面积12.006 平方千米,占城市总建设面积的8.5%。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偏高,其中又以占地面积大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工业为主。大城市中工业面积比重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综合效率。因此,建设用地不足与结构方面问题一直是兰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

其次是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因为距离是构成交通阻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带状城市交通问题比同等规模的方形、圆形城市严重。由于狭长地形的限制,兰州主干道路主要沿河谷延伸,竖向干道必定与主干道形成相当数目的交点,又难

以修建环形路网,不能形成合理的交通,这给城市的主轴干道形成很大的交通压力。兰州城市交通网络的拓扑等级为

1-2并不高,加之用地紧张,导致较为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兰州市道路网络主交通流集中在东西方向,平行于黄河走向。[5]

最后是环境方面的问题。由于河谷地形的影响,兰州所处河谷的环境容量有限。河谷型城市自然条件不但对城市建设用地数量、质量存在限制,而且与水资源、气候及气象条件共同限制了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使城市污染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此外,诸如自然灾害,城市景观等方面的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河谷型城市的发展。

四、实施跳跃式——兰州迫不得已的选择

(一)兰州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河谷型城市空间扩散与增长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集中块状期、分散组团期和带形城市期。[6]城市在分散组团的后期和带形城市期出现了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圈层渐进式扩散模型;二是“跳跃式”发展模式,城市先在中心城区发展,而后由于城市的扩张“跳出”河谷地形的直接约束和限制建立新的中心区或“兼并”周围的城镇,使之最终成为与城市互有分工的有机组成部分。

兰州主城区所处的河谷阶地严重阻碍了兰州城市的扩张。兰州城市只能在河谷狭长空间内“内填”式发展,因此造成主城区内城市用地结构混乱,城市职能的不到充分发挥。市区人口密度2000年已达到1 091人/平方公里,与全国相当规模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648人/平方公里相比增加了近一倍,并接近东部人口密集地区中等城市的人口密度。然而市域的人口密度仅为219人/平方公里(如图1),说明兰州人口与城市建设向河谷盆地高度聚集。随着及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对人类聚居行为产生,使人们不必再聚居在狭长的河谷地带,业使跨出峡谷成为可能。由于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兰州已无法沿河谷狭长地带“外溢”式发展,而应该在现有的城市建成区外,另建一座新城,来分担新的城市功能。这些新的功能恰恰是兰州参与区域竞争,维持城市地位的关键领域,这些领域包括、研发、高技术产业、高档居住区等。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人口由1980年的100.17万人增加至2004年的180.27万人,城市化水平已接近60% (如图2、图3)。同时地区生产总值也由1980年的25.68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04.65亿元,增长了近20倍,1998年兰州市的人均GDP己经超过1 000美元(如图4)。近20年兰州市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2.48%。由于市区面积比例仅为12. 47%,因此市区人口密

度增长迅速,城市发展空间显得拥挤而狭小。近25年兰州市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3.02%。自2000年后兰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一直处在10%以上,根据R.M.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化水平介于25%-75%时为城市化发展加速期的标准来衡量,可知兰州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兰州城市化可能达到75%左右。其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由核心到边缘再到郊县递减的特征。位于黄湟谷地的兰州主城区即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和安宁区用地狭小,四区总面积仅占兰州市国土面积8.5%,却创造出83%的GDP,聚集了92.5%的城镇人口。而永登、皋兰、榆中三县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仅占全市城镇建设面积的15.2%,且经济对兰州发展的贡献也较小(如图5)。由此可知兰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黄湟谷地的二级阶梯,且小城镇发育缓慢。

近20多年来兰州市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占GDP的50%以上,可知第二产业仍然是兰州的支柱产业。其中又以占地面积大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为主。在兰州市提出主城区“退二进三”的情况下,这些占地面积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必须首先跳出河谷盆地到主城区外围寻找更为有利的用地,这就带动了其他产业和城市其他职能向外围跳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兰州城市的人口的平均增长水平达到2.48%,城市的GDP增长率也达到13%,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兰州已达到了跳跃的门槛,因此兰州应抓住外部机遇实施跳跃式发展。

(二)西进还是东扩——兰州城市跳跃方向的 选择

当兰州河谷区填充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就需要跳出河谷建立新区,需要“跳跃式”的发展才能解决城市的发展。现今兰州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而城市的发展仍需要大量土地供给的支撑,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这就需要兰州跳出黄湟谷地寻找更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方向。

兰州跳跃式发展主要有5 个空间发展方向,即沿国道交通干线、河谷川地5 条轴线展开,为兰州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5 种可能性:(1)以兰州市区为中心,连海经济开发区为副中心,沿黄河、湟水、大通河下游河谷地带向西发展;(2)沿庄浪河谷地带和兰新铁路、国道312 向西北发展;(3)沿中川机场高速公路至秦王川盆地向西北发展;(4)沿国道109 向东北发展轴线,以皋兰为重点,延伸至白银;5) 沿宛川河下游及陇海铁路、国道312 向东发展轴线。[7]形成了兰州市“东扩西展、南伸北拓”的大都

市区发展战略构想。

根据兰州市现有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兰州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采取新城区——重点轴线-圈层式的分散组团发展战略模式,城市首先只能向一个方向重点发展,其中向西沿黄湟河谷地带发展与向东沿宛川河下游及陇海铁路、国道312发展是兰州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西进”还是“东扩”,到底哪个才更有利于兰州的发展呢?

兰州西面与西宁相邻,两市之间有兰青铁路、兰青高等级公路紧密联系,易形成双核心结构,带动兰西地区的发展。且两市之间属黄湟谷地用地平坦,城市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该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城市扩张受民族政策影响较大,同时兰州城市向西发展也会带来无法控制的城市用地“摊大饼”式扩张,外溢部分仍然会与兰州主城区保持密切联系,使得中心区职能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加强,城市新功能的发育受到严重限制。跳跃式发展就要求兰州土地扩张跳出黄湟谷地,寻找更适宜兰州将来城市新职能发展用地。

位于兰州主城区东面的榆中县中部的河谷盆地包括宛川河谷部分地段、榆中盆地、和平和定远等地,具有类似兰州河谷盆地的一流建设用地条件。并且榆中盆地区位条件较为优越,位于西陇海——兰新线的核心地段,处于甘肃省

中部偏东可与兰州主城区共同成为兰州都市圈的大中心。榆中盆地距兰州主城区60千米左右,距离适中,开发难度较小,有利于兰州主城区——榆中两大组团共同发展的形态。榆中盆地近几年来已经成为部分、院校、科研机构等选择的主要建设地区,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交通便利。榆中盆地城市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水资源缺乏。榆中盆地地处西北内陆,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使该地区的主要特征,同时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很短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水来解决,它相对于用地条件、距离要素、区位条件而言是可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因此“兰州大都市圈”首先应东扩榆中,榆中盆地将成为未来兰州城市的副中心。

五、西北地区城市发展中空间不连续问题的对策——跳跃式发展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空间具有不连续性,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有大面积的山地、荒漠戈壁等不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存在。在这种特殊的用地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跳跃式”发展,使城市功能有序分布,有利于培育新的城市功能。西北地区的跳跃式发展并不是和东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在相同背景

下发生的,东部地区是城市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选择了“跨越

式”发展,如广州由1980年市区人口229万到2000年城市人口达到500万左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4.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8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0年的279平方公里,年平均增长率高到 5.9%,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就新建了2个半广州。西北地区城市发展远没有达到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兰州市市区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2.48%,也是因为县级及以下小城镇对人口不具有吸引力,而是人口向市区聚集。然而西北地区城市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较大,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较大,因此城市必须选择跳出主城区所在的河谷盆地或绿洲,选择用地条件、水资源等城市发展要素较好的地区来承载新的城市职能,使城市以更有力的姿态参与区域竞争。

参考文献:

[1]段汉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科学版,2001(10):421-425.

[2]赵燕菁.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增长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1(1):27-33.

[3]姜爱林.后发展——优势与难题[J].,2002(3):12-15.

[4]陶松龄,陈有川.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辨析[J].城市规划,2003,10:13-16.

[5]滕丽等.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2(1):72-76.

[6]杨永春.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7]胡勤勇,钟天雷,赵育民.拓展兰州新的城市发展空间[J].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12):115-117.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和层次 (1)市域 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5810平方公里。 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3)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基地,提升现代服务业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兰州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形成八大主导产业。 (2)空间拓展战略: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 为了保障兰州城市安全和提高节能环保的标准,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重化工业)跳出现有城区,在兰州新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中心城区通过西固重化工业置换、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获得发展空间,实现区域中心职能的有序聚集。在市域形成双城格局,在兰白经济区形成"一主两副五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主:兰州市区(远景包括榆中盆地),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两副: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含刘川工业园)。兰州新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兰州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区;白银市区(含刘川工业园)是区域性传统产业服务中心,能源和有色冶金产业基地。五带:是兰白战略核心区向外辐射的主要轴带,引导产业和人口轴向聚集、形成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是实现兰白地区"中心带动"战略的主要空间载体。即兰州-西宁西向城镇发展带、兰州-定西东向城镇发展带、临夏-兰州-白银黄河城镇发展带、兰州-武威西北向城镇发展带、兰州-甘南南向城镇发展带。) (3)城市安全战略: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着力推进节能环保 完善应急和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避免重大危险源对城市发展构成威胁,积极推进西固重化工的搬迁;构建区域生态结构,保护生态安全;集约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4)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实施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形成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保障基本居住条件,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扩大政策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安排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用地。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一)城市性质 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职能 (1)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和内联外引的综合性交通与通信枢纽; (2)国家重要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和转运枢纽; (3)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有色冶金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天技术等研发生产基地; (5)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6)甘肃省经济、行政、文化与科教中心。 四、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1平方米。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 年-1972 年)

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年-1972年) (一)现况简述:分别简要介绍兰州市沿革、市区土地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水质、山洪等自然条件;又简述兰州市资源、特产等状况;最后简述兰州市交通、工商业、文教、卫生设施、名胜古迹等社会经济状况。 (二)规划说明: 1、规划原则 (1)概貌:兰州市有八个区,地形狭长,东西长、南北窄,南有皋兰山、北有白塔山,黄河纵贯全市,两侧岗岳连绵、沟渠相间,形成河谷盆地,两岸平川有五块,并有台地。天兰、兰新铁路顺皋兰山麓穿过全市。 (2)城市规划须遵守的原则: ①根据国家工业建设计划,中央已将兰州列为国家城市建设重点之一。我们要把兰州市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并以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工业构成城市的骨路。社会主义工业和其他社会主义经济是我们建设城市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②兰州是甘肃省级领导机关所在地,是全省政治中心,又是和即将是天兰、兰新、兰包、兰青四条铁路与西兰、兰新、兰银(银川|)、兰夏(夏河)、兰宁〈西宁〉、甘川等公路的连接点或终点,是甘、青、新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之地,城市规划必须照顾这一特点。 ③必须充分利用旧城市,使其在建设中起应有的作用。同时必须有计划逐步的改造旧城市。 ④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主义标准,正确的、合理的、本经济用地的原则布置工厂、住宅、交通道路、公共建筑,使之相互配合,并能有满足城市人民(首先是工人)生活需要及文化需要的足够设备(如自来水、下水道、商店、学校、医院、疗养院、影院、剧院、幼儿园、托儿所等),创造劳动人民正常和健全的生活条件。 ⑤保持盛产瓜果的特点,必须划一定数量的川地、滩地、台地,作为蔬菜和瓜果种植面积。保留与培植安宁区的桃林、果园,并使之成为新鲜空气贮藏所和森林公园。 ⑥规划中的各项布置和建筑,必须具有整体性和艺术性,创造美观、实用的干线广场和建筑群,以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的气魄。 (3)建设实施的原则、步骤: ①根据工业建设计划和国家投资能力,有重点的进行建设。第一期先建设西固城、七里河两个工业区和大洪沟以西、旧城以东的地区,并逐渐将黄河以南三块平地建设起来。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3) 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 (5) 第三节城市规模 (6)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 第一节区域协调 (7) 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10) 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4) 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 (16) 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19) 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20) 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23) 第八节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24) 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27) 第十节兰州新区发展指引 (27)

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32) 第一节空间布局 (32) 第二节居住用地 (34) 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5) 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39) 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40) 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44) 第七节城市交通 (47)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 (50) 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 (54) 第十节环境保护 (60) 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63) 第十二节旧城更新 (66) 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68) 第五章规划实施 (70) 第六章附则 (73) 附表2-1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表 (74) 附表3-1 市域空间管制要素表 (76) 附表3-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77)

附表3-3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77) 附表3-4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78) 附表3-5 建制镇(乡)、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78) 附表3-6 市域公路客货运枢纽一览表 (80) 附表3-7 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览表 (81) 附表3-8 市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1) 附表4-1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3) 附表4-2 中心城区居住分区表 (85) 附表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一览表 (85) 附表4-4 中心城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5) 附表4-5 中心城区快速路一览表 (86) 附表4-6 中心城区骨架性主干路一览表 (87) 附表4-7 中心城区西柳沟—东岗跨黄河桥梁一览表 (88)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_第三版 精品

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第一章概论第十一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第二章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第十二章城市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第三章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十三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第四章兰州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第十四章城市绿化规划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五章城市环境保护及环卫规划 第六章规划期限和城市规划区范围第十六章城市防灾规划 第七章城市性质第十七章城市风貌与景观建设规划 第八章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九章城市功能分区与发展方向第十九章兰州市远景展望 第十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第二十章实施总体规划的措施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历史简述 兰州,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沿黄河两岸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从事采集和狩猎劳作,留得遗址、遗迹和遗物无数,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兰州古属禹贡雍州地方,西周为羌、戎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东岗镇地区设榆中县,属陇西郡,为兰州最早之行政建置。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先后设置金城县、金城郡,兰州始有金城之古称。十六国时期(314年)前凉张实在今兰州西固地区开始围垣筑城。东晋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乞伏氏建西秦国都于兰州。随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总管府,遂有“兰州”之名沿用于今。自汉至宋凡千余年间,兰州城以“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之势成丝路重镇,为兵家必争。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瑛)府迁兰,扩城池,兴建宫殿,辟筑园林,兰州始呈藩都之兴旺。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移甘肃巡抚于兰州,始为省会。左宗棠督甘期间,扩城廓、办洋务、兴文教、利经济,创办了兰州第一批工业,盛甘肃之都会,显封建之回光,促进了兰州古城发展。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始设兰州市,并勘定了市界,然终民国之世,国民党统治日愈腐败,竟致城市殊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至解放前夕,兰州还只是一个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9.5万人的消费小城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获得解放,从此兰州进入崭新时代。 第二节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 一、自然条件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兰州市城市状况及商圈分析

瑞德摩尔兰州市城市状 况及商圈分析 S·W·O·T分析 §4.1 S(优势) 瑞德摩尔工程符合兰州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兰州市政府目前已提出市区东扩的整体构想,将市区以东的榆中县和平开发区纳入兰州市区,未来兰州城东将激增50万人口,将大大提升城东的购买力,瑞德摩尔作为兰州市商委2005年重点规划的建设工程,坐落兰州城东门户,是兰州市中心以东唯一以零售为主的大型购物中心。瑞德摩尔德前身兰新市场在兰州市妇孺皆知,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它紧邻西北著名的七大市场,周边名校呈和围之势。瑞德摩尔所在地是兰州地区商业气氛最成

熟,居住人口最密集,财富最集中的商业旺地。 瑞德摩尔北接兰州主干道东岗东路,南接另一条主干道嘉峪关路,在已完成市政340道路南端及一座桥梁架设的基础上,将兰州市政340道路及另一座桥梁全线贯通,形成南北双回路三面直通市政道路的交通大格局。另有十多路公交直达或终点设在瑞德摩尔内,交通十分便利。 瑞德摩尔在城东商圈首先提出了由批发业态向零售业态转变,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将60%—80%的经营面积转为零售,配合周边专业商城批零兼营的模式,使自身完全脱离周边的低层次的批发市场,在城东零售市场稀缺的情况下,确立自己城东商业龙头的优势。 内部:瑞德摩尔的七大市场通过品项的调整和原有的优势,加上万国港购物中心的建成,将实现摩尔一站式消费,成为兰州乃至西北业态最为丰富、规模最大的超大型的集零售、酒店、餐饮、休闲、娱乐、商务的场所,形成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4.2 W(劣势) 硬件:瑞德摩尔市场出入口不够醒目,现有的交通组织存在缺陷,还没有达到人车分流,市场路面尚需修整,广告牌和商户门口摆放不整齐,但随着340道路的开通与排洪沟的改造及瑞德摩尔内道路的规整,上述问题都会随之解决。 软件:物业功能需进一步提升,物业的服务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 在地 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平方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 defi 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之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 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 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 HB事业部总平图 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 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 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 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 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 案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于2015年7月13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为我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于提高我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国函〔2015〕109号,下简称《批复》)、《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兰州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意见》(甘政发〔2015〕8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14〕9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

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城市性质,坚持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大兰州”建设,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以《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转变城乡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起到积极的引领协调作用,逐步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强化城乡规划在城镇功能、环境生态、产业布局上的引导和空间管控作用,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E事业部顶面图 HE事业部的建筑构造形式更加丰富,运用曲线与拐角打造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形式。 HE事业部平面图 建筑构造形式的改变在带动空间流动方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室内陈设布置的形式。使展品脱离死板的摆放展示,赋予其流动的美感。 HI事业部顶面图 HI事业部的空间表达更为简单,以纵横的空间流通方式将视点集中于中部展台,突出展品。

HI事业部平面图 HS事业部顶面图 HS事业部以整体的开敞形式来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将部分隔断放入整体的空间形态中来划分区域的界限,将不同风格展品从中总体中分割出来,达到展品与区域的统一,区域与整体空间的统一。 办公区入口1 办公区入口1运用实体性分割进行空间划分,将字母形式的镂空空间隔断运用到空间划分中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采用简单的美式装饰风格,运用木质材料的暖色调与铁艺吊灯的暖色灯光来调和白色的冰冷感,增加空间美感,使办公空间更加温馨和谐。 木质的镂空吊顶与前台的公司LOGO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形式美感。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兰州市第4版城市总体规划

市第4版城市总体规划 (2011年-2020年)草案 前言 是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

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调研听取了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部门征询意见。2010年11月23日,陆武成书记主持召开四大家联席会专题研究了总体规划纲要初步成果,就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与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2010年12月12日,总规纲要成果通过市规划局主持召开的纲要成果评审会,充分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12月14日,陆武成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四大家联席会议专题审议了四版总规纲要成果,各位领导、各个部门对纲要成果进行了充分讨论。2011年1月7日总规纲要成果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持召开的省规委会审查。2011年1月28日,总规纲要成果通过省人民政府伟平省长主持的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2011年3月29日-4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邀请国知名专家召开了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会,原则通过第四版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