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金钱至上的万恶———论《高老头》扭曲的父爱

金钱至上的万恶———论《高老头》扭曲的父爱作者:陈诗雯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陈诗雯[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2]摘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主人公高老头用近乎疯狂、有驳常理的父爱去教育、对待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最终沦为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拙文将着重分析“父爱”悲剧产生的原因,金钱在作品中丰富的象征和讽刺意味及笔者对父爱悲剧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父爱悲剧金钱教育引以为戒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心理观念冲突的悲剧。
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对金钱顶礼膜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以金钱为纽带。
同时,高老头一直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活在虚幻与潜意识的双重人格中,最终走向崩溃死亡。
巴尔扎克以空前的嘲笑、心酸尖刻的笔锋唱响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挽歌。
一、一个金钱构成的资本主义时代金钱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新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马恩选集》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人欲横流,金滔滚滚,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无孔不入,成为巴黎社会各种罪恶的渊薮。
《高老头》创作于1834年,正值七月王朝统治的初期,资产阶级已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在一个唯钱是亲、自私自利的病态社会中,巴尔扎克用冷静的思考、真实的笔触、独特的艺术方式,为唤醒人性的复苏、揭示金钱的罪恶做出了努力。
高老头的悲剧给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撕下来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这一精辟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其形象生动的注脚。
所谓法律,不过是百万富翁们的工具,“戴手套、说漂亮的话的人可以冠冕堂皇杀人不见血;普通杀人犯用撬棍撬门,却是罪上加罪”;所谓奋斗,不过是通往权力的必经之路,“您的算计愈冷酷无情,您的前程就愈远大。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作者:杨晗来源:《人间》2016年第24期摘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高老头扭曲、偏狂的父爱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试图从高老头父爱的特性和其产生原因入手,揭示导致父爱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父爱;悲剧;金钱;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06-02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巴尔扎克用锐利的笔锋创作出《人间喜剧》这部全面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巨著,该作品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有悖常理却异常深沉的父爱。
本文将着力探讨这种父爱的特性及导致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高老头的父爱(一)盲目的父爱。
在小说中,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他拥有巨大财富。
妻子死后,高老头对于两个女儿溺爱到极点。
他请来优秀的教师培养女儿才艺,全力满足女儿的奢华生活,甚至使她们在十五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马车。
到了出嫁的年龄,高老头还给女儿们“随心所欲挑选丈夫”的权利。
大女儿阿娜斯塔齐想成为贵族太太,嫁给了一位伯爵。
小女儿但斐纳喜欢金钱而被银行家迎娶。
女儿出嫁时,高老头用了一半财产作嫁妆,还给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
波旁王朝复辟以后,封建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地位显赫的女婿认为高老头的面粉生意有失体面,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脸面。
于是,他盘出铺子,搬进了肮脏的伏盖公寓。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没有任何原则的,只要女儿开口要求,他就能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女儿。
他可以为看一眼女儿甘愿忍受女婿的侮辱,可以倾其所有为大女儿偿还因追求享乐欠下的债务。
为此,七十岁高龄的他还拼命把镀金的银器拉成了条状拿去卖。
为了小女儿与情夫能够快乐生活,高老头卖掉了长期年金一千三百法郎的本金落到一名不文。
这种彻底无私的给予不禁让人唏嘘,但更多的则是同情和伤感。
《高老头》“父爱“悲剧分析

确信精神和物质是同一实体的两个方面, 且 呀 Iti】
心意志能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正是从这 一 思想出 发, 激情( 或欲望)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占有一席 特殊重要的位置。巴尔扎克认为“ 激情是人类一 切行动的动力” 它既可以导致人作恶, , 也可以引 导人行善;它既能推动人们成就大事业 , 也可能使 人遭灭顶之灾。他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某种激情 的奴隶: 葛朗台爱钱成癖 而终生受金钱 的奴役
怕他吃不下, 惹的恼 了掘坟顶 , 还抱 当待对人夸, 说他巧嘴极会骂。而高老头“ ” 父爱” 的激情却是无
限的膨胀、 放纵, 以至到了有悖常理, 难以理解的 地步。如:
“ 车子来的时候 , 我的心跳起来 了, 看她们穿 扮那么漂亮 , 我多么高兴。她们顺便对我笑一笑 , 噢! 那就象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 把世界镀 了金。 ” “ 有一晚我等到清晨三点 , 才看到两天没见面 的娜齐, 我快活得几乎晕过去!” “ 挨着她的裙子, 跟着她的脚步, 沾到她的暖
29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第 3 期
激情的膨胀下已经被扭曲, 当拉斯蒂涅谈到他的 女儿时, 称赞其女儿是一个千娇百媚的美人时, 连 伏盖太太都情不 自禁的说 : “ 你瞧这老东西眼睛多 亮。反之当伏脱冷对其女儿非议时, 立刻沉下 ” 他“ 脸来”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他内在激情发展到 极端的表现, 他视女) L的乐而乐, 因女儿的痛苦而 痛苦,反正她们暖和了, “ 我就不冷了; 她们笑了, 我就不会心烦 ; 只有她们伤心了我才伤心。正是 ”
气, 多舒服啊!”
“ ! 把背心给我。怎么 ! 你 的背 心有 我心 噢 疼的但斐纳的眼泪 ! 她小时候从来不哭 的。噢!
我给你买件新的吧, 这件你别穿 了, 给我吧。 ” “ 欧也纳念完信 , 老人说 : ‘ 给我瞧瞧。他嗅 了 ’ 嗅信纸又道: ‘ 你一定去的, 是不是? 嗯, 好香! 那 是她手指碰过的啊 ! ” , 乍一读恐怕人人都会感到这是一个痴情的情 人处于热恋中的倾诉 , 意中人的一举一动 、 肇笑都令他欣 喜不 已。可见高老头对 女 儿的爱 , 在
论高老头的父爱形象

论高老头的父爱形象摘要:高老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靠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非常疼爱两个女儿,甚至已经超出了寻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但是他对女儿的爱却并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最终孤伶伶地死在了公寓。
他的形象是一个悲剧,一个父爱的悲剧,而早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则是他那畸形的父爱、不单纯的动机和社会所流行的资产阶级金钱原则,这样他的形象就成了一个被金钱毁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而巴尔扎克也正是通过对他这种典型形象的描写来揭露资产阶级的罪恶,有力的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金钱原则。
关键词:金钱父爱形象畸形典型悲剧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它一向被认为是《人间喜剧》的序幕,曾被选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文章主要写了高老头为了对女儿的爱付出了所有到最后却没有得到丝毫回报,最终孤伶伶死去的悲剧一生,通过对高老头悲剧形象的描写,作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金钱至上、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了有力抨击。
高老头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出身微寒,年轻的时候以贩卖挂面为生,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非常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为她们聘了最优秀的教师对她们进行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又让她们打扮的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后来为了讨好她们有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将她们嫁给了社会上体面人物,大女儿阿娜斯大齐嫁给了雷斯多伯爵,作了贵族夫人,而小女儿但裴娜就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当了资本家太太,从而也踏进了达官贵人家的门槛,而高老头为了不失女儿们的体面,又卖掉了自己的店铺,住进了人们称之为“私人救济院”的伏盖公寓,但是他的两个女儿却并不因此就停止对她们父亲的压榨,仍然在挥金如土之后不停的向高老头伸手要钱,可怜的高老头节衣缩食,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甚至变卖了最后一点财物来满足女儿们的要求,但他的女儿们却在榨干父亲的所有钱财让老人变的一贫如洗的时候再不让父亲登门,到最后高老头得了中风症弥留死亡之际想见他两个女儿最后一面都被推辞掉了,而高老头也就这样带着满腹的遗憾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在文学作品中,父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许多经典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伟大而深厚的父爱。
本文将以《李尔王》中的李尔王和高老头为例,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来传达父爱主题。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
李尔王这个角色在失去权势之后,展现出了他对三个女儿的父爱。
在故事中,李尔王虽然被两个女儿背叛,但他的爱却是无条件的。
他对女儿们的爱,并不是因为她们的身份或者地位,而是因为她们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
这种无条件的父爱,正是文学作品中所要传达的。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为了女儿而付出一切的父亲。
他有两个女儿,为了她们的教育和未来,高老头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在女儿们长大成人后,高老头却遭到她们的背叛和遗弃。
然而,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高老头都从未抱怨过,也从未放弃过对女儿们的爱和。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的悲惨命运,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李尔王的父爱是无私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女儿们。
当两个女儿背叛他时,李尔王的内心是痛苦和绝望的,但即使这样,他仍然保持了对第三个女儿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坚定的父爱,使得读者为之动容。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则通过高老头的命运,传达了父爱的执着和无私。
高老头为了女儿们的未来不断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即使在女儿们背叛他之后,高老头仍然没有停止对她们的和关爱。
这种无怨无悔的父爱,使得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加强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就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展现李尔王的父爱。
例如,当李尔王被两个女儿背叛时,他痛苦地呼唤着:“给我眼睛,我要看见你们!”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李尔王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也运用了类似的文学手法来描绘高老头的父爱。
例如,当高老头在病重时听到女儿们的消息时,他挣扎着起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说道:“她们来了!她们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高老头对女儿们的思念和关爱。
高老头的悲剧原因及现代启示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高老头悲剧的客观原因 (2)二、高老头悲剧的主观原因 (3)(一)真挚的父爱 (4)(二)盲目的父爱 (4)(三)偏执的父爱 (5)三、高老头悲剧的现代启示 (5)(一)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 (6)(二)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 (7)(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9)注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11)致谢 (12)摘要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为女儿们付出一切,却惨遭抛弃,最后凄凉死于伏盖公寓的父爱悲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即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和高老头矛盾、偏执的性格特征来探究高老头悲剧的原因,同时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解读这悲剧的现实意义,通过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让更多孩子远离溺爱的环境,接受正确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高老头的悲剧不再重演。
关键词:巴尔扎克;《高老头》;悲剧;启示AbstractLe Pere Goriot is a masterpiece written by the famous French realistic author Balzac. In this novel, Old Goriot devotes everything to his daughters but is abandoned and finally dies miserably in vauquer's boarding house. Such a tragedy of paternal love is overwhelming and impressiv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auses of Old Goriot’s tragedy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 ectives, that is to sa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ld Goriot’s contradictory and paranoi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ney-first”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Meanwhile, this paper tries to interpre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gedy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thesis also aims to help children grow up healthily without excessive indulgence and receive proper education to form a healthy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under the common efforts. Thus the tragedy of Old Goriot won’t recur. Keywords:Balzac, Le Pere Goriot, tragedy, revelation高老头悲剧探析及其现代启示巴尔扎克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高老头论文——精选推荐

⾼⽼头论⽂1、如何看待⾼⽼头的⽗爱?⾼⽼头的⽗爱并不单纯,⽽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钱法则的。
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之爱天经地义,“⽗道”是家庭、社会的轴⼼;但他⼜怀着巴尔扎克往上爬的虚荣⼼,把对⼥⼉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地位的⼿段,结果,原本⾼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头的⽗爱的悲剧,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是由于他⼼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爱,使他成为⽗爱的牺牲品;另⼀⽅⾯⼜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为准则脱节,从⽽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在道德上,⾼⽼头并没有完全接受资产阶级⼀套,还拖着⼀条“宗法道德的尾巴”。
从内容到形式,⾼⽼头的⽗爱都是基于这种宗法道德观念,因受到资本主义⾦钱关系的⽆情冲击,⽽呈病态、畸形的。
它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
他的⽗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钱法则。
因⽽具有⾃我抹杀性,正如⾼⽼头⾃⼰所说:“⼀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2、⽗爱的本质是?3、⽗爱的基⽯是?4、造成⾼⽼头悲剧的原因⾼⽼头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他⼤半辈⼦都⽣活在宗法制社会⾥,发家前作为⼩市民,⽽市民的宗法制观念是很重的,这就是他⽗爱的社会根源。
在⼤⼯业⾰命时期,他成了暴发户,这时的他只懂得追求⾦钱、只懂得⽤以⾦钱来满⾜⼥⼉物质⽣活欲望的⽅式来表达⽗爱。
虽然他的爱是真诚的,但客观上却帮助了社会⽤⾦钱来腐蚀⾃⼰的两个⼥⼉,培养了她们的⾃私和拜⾦主义,以致使⾃⼰成了牺牲品。
另外,他的两个⼥⼉其实都是被丈夫控制着的,她们的⾏动都受到限制。
于是导致了⾼⽼头的悲剧。
5、⽐较于连与拉斯蒂涅司汤达与巴尔扎克⽣活的年代相差⽆⼏,写作背景也⼗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性。
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富有才⽓,在同龄⼈中都是出类拔萃。
但两⼈在社会⼤环境这个染缸的作⽤下,最终都⾛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向了出⽣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个实实在在的野⼼家。
《高老头》中扭曲的父爱探讨

《高老头》中扭曲的父爱探讨在文学的世界里,父爱是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而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父爱被展现得扭曲而矛盾。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父爱的表现形式,深入探讨这种扭曲的父爱对人们的影响和价值。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将自己的全部爱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
为了满足她们的物质需求,他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健康。
然而,他的父爱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和理解,反而被她们视而不见,甚至遭到她们的嫌弃和背叛。
这种扭曲的父爱在小说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老头的父爱是盲目的。
他对女儿们的爱缺乏理性思考,往往不顾她们的真实需要和感受。
例如,他为女儿们准备的奢华生活和奢侈品,并不是她们真正需要的,反而让她们感到厌烦和压抑。
这种盲目的爱使高老头无法看清女儿们的内心世界,也使她们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父爱。
高老头的父爱是单向的。
他只女儿们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她们的精神需要。
他从未真正倾听过女儿们的心声,了解她们的喜好和兴趣。
这种单向的爱使高老头与女儿们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高老头的父爱是剥夺性的。
他为了满足女儿们的物质需求,不断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健康。
然而,他的牺牲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感激和回报。
相反,女儿们把他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甚至嫌弃他的贫穷和衰老。
这种剥夺性的爱使高老头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也使他无法享受到亲情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当我们深入探讨这种扭曲的父爱时,可以发现它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
扭曲的父爱容易使人们忽视真正的亲情。
在高老头的例子中,他的女儿们把他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从未真正感激和尊重他的付出。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它使人们往往只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亲情的真正意义。
扭曲的父爱容易使人们陷入盲目和迷失。
高老头对女儿们的爱是盲目的,他只她们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她们的精神需要。
这种现象使人们往往只看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最终,这种盲目和迷失会导致人们在亲情关系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9 页 浅论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是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雨果称作者巴尔扎克说:“他发掘和探究人:灵魂、心地、肺腑、头脑以 及每个人身上都藏着的奥秘。”[1]作品中巴尔扎克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气勃勃的明快笔锋为我们诠释了一种新的有悖常理的父爱,而高老头盲目的爱换来的 却是被女儿们遗弃的可悲结局。对于高老头这样一个父爱的悲剧人物,巴尔扎克立足于生活的真实,从伦理与人性、社会与自然等多层面表现悲剧所具有的典型性和深刻性。高老头的死是对社会进行震撼人心的揭露和控诉,暴露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毁灭。巴尔扎克透过高老头的悲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伦理道德的有力冲击。本文既对高老头的悲剧寄予同情,又力透揭示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一、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里奥老头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时期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精明能干、敢于冒险、善于投机、聚财有道。趁大革命之机,从一个面粉商成为拥有200万法郎的暴发户,同时他又是一个注重人伦感情的资产者,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法观念。他疯狂地爱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妻子去世后,他把全部的感情都倾泻在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疼爱两个女儿的感情发展到荒谬的程度。他让女儿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满足她们所有的愿望,倾其所有,分给每个女儿80万法郎作为陪嫁,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而自己则节衣缩食,第 2 页 共 9 页
住进了寒酸的伏盖公寓。他唯一的享受就是女儿的爱。高老头把财产分给两个女儿。他以为这样就栓住了女儿,以为日后能得到她们的尊重与孝敬。最初,女儿和女婿对父亲殷勤倍至,但随着高老头钱囊渐涩,面粉商人的地位使他的女儿感到丢脸,便也被拒之门外。虽然这样,她们还是变换花样地搜刮父亲,最后高老头财产被榨干,“柠檬榨干了,女儿把空壳扔在街上完事。” [2] 一无所有了,也被女儿毫不留情地抛弃,在孤独和冷寂中死去。他痛恨自己不能永远有钱,这样就能拉紧栓住女儿的缚绳。直到高老头离开人世,两个女儿也没有到跟前去看一看他。高老头临终时,在病榻上,终于发出悲叹,彻底醒悟:他的两个女儿从来没爱过他,老头忏悔了,自己也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二、悲剧命运的原因。 高老头作为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不止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的典型,他不仅是那个时代与时俱进的资产者,有着那个时代人追逐金钱的本能和自私自利的共性,同时他也是宗法制社会父爱的典型。整部小说由高老头绝望的父爱构成了最强音。巴尔扎克唯心地认为“欲念”是人的基本要素,强调“欲念就是整个世界;没有欲念,宗教、历史、小说、艺术都是无用的”,高老头的“欲念”就是父爱。他又说悲剧的因素也不仅限于个人的性情气质,而尤在乎淫靡腐化的社会环境。 1、高老头人物性格矛盾。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第 3 页 共 9 页
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代的产物。 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他从反面得到的教训是“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这个“父性基督就象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他的矛盾性格导致了他人生中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 高老头在临死前的骂声中也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是他矛盾性格上的另一方面。高老头在见不到女儿时,有几次“恶狠很”的咒骂女儿,“简直是些下流东西,流氓婆”;“把她们抓来!叫警卫队,叫军队!”“将来她们的孩子会替我报仇的。这些咒骂不能说不狠。但恰恰反衬了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深深的爱。每次咒骂之后,高老头马上就会否认自己咒骂过她们:“谁说的?你知道我是疼爱她们的!”骂过之后想到的是要为女儿上奥特赛挣钱。把女儿的不孝怪罪到女婿身上“是我女婿不准她们来的呀。杀死他们!杀雷斯多!杀纽沁根!他们是我的凶手!”其实最初高老头就知道女儿的无情无义,只不过他一直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他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每次受到女儿的怠慢之后,内心也很痛苦矛盾,但他不去反省或者不敢去面对,反而千方百计低眉顺眼的用金钱去讨好女儿,他的这种矛盾性格导致事态的恶性循环,加速了他悲剧性结局的进程。他潜意识里痛恨女儿的不孝,所以当他在最第 4 页 共 9 页
后神志不清时,对女儿恶毒地咒骂;当他清醒时他又回到自己的虚幻世界里,不可遏止的思念女儿,渴望见到女儿,替她们担忧。明知他早已被女儿遗弃了,却不愿诚认,他的这种矛盾性格最终使他伤心欲绝,精神崩溃,导致脑溢血爆发,要了他的性命。 2、畸形的父爱。 (1)前期对女儿的爱。 高老头靠革命期饥荒牟取暴利而发家的,当他拥有了大量的财产,妻子去世后,女儿便成了他的一切,高老头既当爹又当娘地抚养着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 让她们过最奢华的日子,他请来优秀的教师培养女儿高等教育应有的才艺,给她们请做伴的小姐,十五岁就有了自备马车等。大女儿热衷门第,嫁给了贵族,成 了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喜爱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了纽沁根夫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婚姻,是因为高老头的80万法郎陪嫁。他满足她们物质和金钱的需求, 只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在高老头眼里,只有父爱是永恒的。“头里只有一根隆骨——父爱” [3] 。 (2)后期对女儿的爱。 高老头终于到了落魄的地步,没钱了,女儿也像丢垃圾一样不去理他了。对于年老的父亲来说,他唯一的乐事就是活在有女儿的幻想里,幻想和女儿小时候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但是他无怨无悔,只要女儿高兴,甚至牺牲自己也无所谓。 作品中描写高老头对女儿变态而又细腻的爱无处不在,如嗅女儿的信纸,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的裙裾。可是,无情的女儿还是无休止地向她们的父亲讨钱,高老头为第 5 页 共 9 页
了女儿变卖自己心爱的、妻子留下来的器皿;为了给女儿和情人置办小套间,把终身年金也赔进去了;为了女儿能去参加舞会穿的裙子,不惜把餐具都卖 了。“他对我说了不下一百次‘她们在跳舞!她穿那条裙子’。” [4] 甚至到了高老头生命垂危之际,他还在想着让他的女儿痛痛快快地娱乐,为女儿不来探望自己找各种借口。在这种爱里,一点道德观念都没有了。但是,从另一方面,他的两个女儿也许一直爱着自己的父亲的,只不过是成长在太特殊的家庭环境下,嫁给了恶俗的丈夫,才会逐渐变得自私自利,亲情泯灭。如果高老头对女儿的爱和教育正常化的话,也许高老头的命运就不会如此,可以说,是高老头过度溺爱女儿而亲手毁灭了女儿,也葬送了自己的。 巴尔扎克在作品中着力渲染的父爱,是一种扭曲、畸形的父爱。他以极端的 趣味,管这个高老头叫做“父爱的基督”。 [5] 这是自身对女儿的过分溺爱而导致的悲剧。在外人看来,高老头的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像是一个父亲, 反而像是一个单相思的恋人,毋庸置疑,高老头是一个具有严重的“恋女情结” 的父亲。但是高老头却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爱的方式,他觉得他的爱就是在享福, 依然我行我素。他的灵魂只为女儿而存在,如果说高老头是一个虔诚者,那女儿就是上帝,他愿意躺倒在女儿的脚下,吻她的脚。 高老头的爱是一种爱的泛滥,有悖常理的爱,在毫无节制的奉献爱的同时, 也滋生了攫取者理所当然的心理,从很大程度上,高老头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毁灭性的悲剧,既是女儿人性的丧失和高老头自身的缺陷,又是时代必然性的产物。 第 6 页 共 9 页
3、“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 高老头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巴尔扎克一开始就说:“这惨剧绝非杜撰,亦非小说,一切都是真情实事,真实得来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或心里发现这悲剧中的要素。”我们从高老头所处的社会来看,高老头的父爱也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他已70多岁了,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宗法制社会里。他在发家以前是市民,市民的宗法制观念是很重的,这就是他父爱的社会根源。 高里奥是一位资产阶级暴发户,他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交涉的时代,并且资产阶级势力逐渐的取代封建阶级的地位。就是这个时代造就了高老头的商业成就,同时这个时代的金钱至上的观念也扎根在这个时代中的人的心中,高老头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爱钱,视金钱如生命,为了获取钱财而不惜一切代价。但是高老头除了是资产阶级暴发户以外,他还是一位父亲,而且是一位非常爱女儿的父亲,这位父亲除了爱钱更爱他的女儿。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往往是把心爱的东向给他所爱的人。所以,这位父亲把视为生命的金钱全部花在了比他生命的女儿的身上,他给她们最好的东西,只要那个东西能用钱能买来。的确金钱的能力是强大的,它不仅买到了贵族教育,豪华马车,更使她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虚荣心使他们忘记自我,泯灭良心,她们只爱为她们铺路的钱,所以当高老头一文不值时,他也就失去了心爱的女儿。那个时代中的虚伪、拜金、奢华、跻身上流社会等价值观影响每一个人,高老头凭借自己的钱财让自己女儿享受的教育让这种时代的价值观深入她们的骨髓,同时她第 7 页 共 9 页
们也看到了父亲正是用金钱买来的高贵的衣服,奢华的食物,甚至是她们的人生之路都是用钱铺成的。这种金钱能买到一起切的思想根植于她们的思想之中,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高老头和他的女儿们的双重悲剧。 巴尔扎克同情高老头,夸大他的父爱,把他写得和基督教的殉道者一样,具有坚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用伟大的灵魂和自我牺牲的感情,去批判这个人欲横流和道德沦丧的上流社会,批判这个社会的金钱关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原则。 总而言之,高老头的悲剧性命运,既是个性发展导致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 作用下的社会悲剧,其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 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高老头的悲剧折射出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人性被 社会扭曲、异化,从而滋生出一群拜金的丑恶灵魂。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 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证明,金钱的魔力,享乐主义的诱惑,摧毁了一切人 类的感情,毒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有力的控诉了金钱毒害人性,使人性 泯灭和败坏道德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 金钱化的可悲景象。高老头的悲剧正是对《共产党宣言》那句名言的一种非常形 象化地说明:“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 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6] 三、深刻的典型意义。 首先,暴露了巴尔扎克矛盾的世界观。对于贵族势力的衰亡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