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老头》中父爱悲剧性原因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一、本文概述《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通过分析高老头的父爱表现及其悲剧性结局,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文章将首先概述《高老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然后深入探讨父爱悲剧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期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是一个富有的面条商,他一生痴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欲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他的父爱却最终走向了悲剧,被女儿们遗弃,最终像野狗一样死去。
这种父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亲情的冲击和破坏。
小说中的贵族妇女鲍赛昂夫人也面临着金钱的冲击和挑战。
她表面上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但在感情上却是被动的,被金钱和权力所控制。
她的命运也揭示了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进一步揭示了金钱对人性、伦常和亲情的扭曲和破坏。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更深刻地认识到金钱对人性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二、《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父爱被描绘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高老头,这位有钱的面条商,以他一生的痴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父爱悲剧的典范。
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在他无尽的溺爱中长大,但他最终却被她们遗弃,孤独地死去,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
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真情,它深沉而热烈,无私而执着。
然而,这种父爱在高老头那里却走向了极端,变得偏执而扭曲。
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女儿们身上,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们的欲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高老头父爱悲剧浅论

高老头父爱悲剧浅论聂风云《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代表作,作品塑造了一位为了女儿甘愿付出一切的父亲——高老头的形象。
高老头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伟大的父爱没有换来两个女儿的孝顺和亲情,反而遭到了无情的遗弃。
探讨其悲剧原因,既有高老头的自身因素——他对女儿毫无原则、没有底线的溺爱,也有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因素,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高老头的悲剧结局。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
作品塑造了一位为了女儿奉献一切的父亲——高老头的形象,但伟大的父爱却并没有换来女儿的关爱和孝敬,反而遭到她们不断的敲诈,最后孤独而死。
关于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及原因,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本文拟从父爱表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就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一、高老头的父爱表现1.毫无原则的父爱高老头生活在法国波旁王朝和拿破仑帝政不断交替掌权的动荡时期,作为一个面条商,其身上无不体现着资产阶级的贪婪性。
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却很爱自己的两个女儿,为了女儿,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然而,他的父爱是毫无原则、没有底线的,甚至可以说是金钱的堆砌。
高老头虽然收入很高,然而对自己很吝啬,但对两个女儿却是有求必应,让她们从小就过着一种阔绰奢靡的生活,并以此为乐。
即使她们给自己造成痛苦,他也甘之若饴。
然而,这种非理性的溺爱让两个女儿把父亲给予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也加速了她们被金钱社会所侵蚀的速度。
在出嫁两个女儿时,高老头花费了近乎自己一半的家产,给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做陪嫁。
他本以为这样可以得到女儿对自己的孝敬和尊重,然而却事与愿违。
由于封建等级观念作祟,两位女婿认为认为高老头的卑微出身会对自己的门第造成影响,因此并不愿和岳父来往。
两个女儿更是在丈夫的逼迫下,不仅不敢留父亲在家住宿,连最起码的接待都不敢公然进行,绝望之余,高老头只得盘出铺子,搬进了脏乱颓败的伏盖公寓。
一位可怜的父亲为了女儿,竟然甘愿受两个女婿的侮辱,说起来是多么的伟大。
论高老头的父爱形象

论高老头的父爱形象摘要:高老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靠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非常疼爱两个女儿,甚至已经超出了寻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但是他对女儿的爱却并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最终孤伶伶地死在了公寓。
他的形象是一个悲剧,一个父爱的悲剧,而早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则是他那畸形的父爱、不单纯的动机和社会所流行的资产阶级金钱原则,这样他的形象就成了一个被金钱毁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而巴尔扎克也正是通过对他这种典型形象的描写来揭露资产阶级的罪恶,有力的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金钱原则。
关键词:金钱父爱形象畸形典型悲剧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它一向被认为是《人间喜剧》的序幕,曾被选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文章主要写了高老头为了对女儿的爱付出了所有到最后却没有得到丝毫回报,最终孤伶伶死去的悲剧一生,通过对高老头悲剧形象的描写,作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金钱至上、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了有力抨击。
高老头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出身微寒,年轻的时候以贩卖挂面为生,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非常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为她们聘了最优秀的教师对她们进行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又让她们打扮的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后来为了讨好她们有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将她们嫁给了社会上体面人物,大女儿阿娜斯大齐嫁给了雷斯多伯爵,作了贵族夫人,而小女儿但裴娜就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当了资本家太太,从而也踏进了达官贵人家的门槛,而高老头为了不失女儿们的体面,又卖掉了自己的店铺,住进了人们称之为“私人救济院”的伏盖公寓,但是他的两个女儿却并不因此就停止对她们父亲的压榨,仍然在挥金如土之后不停的向高老头伸手要钱,可怜的高老头节衣缩食,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甚至变卖了最后一点财物来满足女儿们的要求,但他的女儿们却在榨干父亲的所有钱财让老人变的一贫如洗的时候再不让父亲登门,到最后高老头得了中风症弥留死亡之际想见他两个女儿最后一面都被推辞掉了,而高老头也就这样带着满腹的遗憾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浅谈 侃侃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真的!”老人迷迷悯悯的叫起来。
“噢!看到她们!我还会看到她们,听到她们的声音。
那我死也死得快乐了。
.又挣扎着说:“我祝福她们,祝福她们。
欧也纳拿来一条淡黄带灰的头发编成的练子,准是高里奥太太的头发。
胸章的一面刻着:阿娜斯大齐;另外一面刻着:但斐纳。
这是他永远贴在心头的心影。
胸章里面藏着极细的头发卷,大概是女儿们极小的时候剪下来的。
发辫挂上他的脖子,胸章一碰到胸脯,老人便心满意足的长叹一声,教人听了毛骨惊然。
他的感觉这样振动了一下,似乎望那个神秘的区域,发出同情和接受同情的中心,隐没了。
独搐的脸土有一种病态的快乐的表情。
思想消灭了,情感还存在,还能发出这种可怕的光彩,两个大学生看着大为感动,涌出几颗爇泪掉在病人身上,使他快乐得直叫:“噢!娜齐!斐斐纳。
高里奥大概误会了刚才的眼泪,使出最后一些气力伸出手来,在床的两边碰到两个大学生的脑袋,拼命抓着他们的头发,轻轻的叫了声:“啊!我的儿哪!”整个灵魂都在这两句里面,而灵魂也随着这两句喁语飞逝了。
这个父亲的最后一声叹息还是快乐的叹息。
这叹息说明了他的一生,他还是骗了自己这是文章<高老头>的最后章节。
当我读至此时,不觉已潸然泪下。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关于父爱,人们的发言一向是节制而平和的。
可能因为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
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
高老头是靠革命期饥荒牟取暴利而发家的,当他拥有了大量的财产,妻子去世后,女儿便成了他的一切,高老头既当爹又当娘地抚养着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让她们过最奢华的日子,他请来优秀的教师培养女儿高等教育应有的才艺,给她们请做伴的小姐,十五岁就有了自备马车等。
大女儿热衷门第,嫁给了贵族,成了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喜爱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了纽沁根夫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婚姻,是因为高老头的80万法郎陪嫁。
他满足她们物质和金钱的需求,只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
盲目的爱,伤人伤己。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盲目的爱,伤人伤己。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亲疏远近,都要有它固定的规则和体系。
太近了,双方感到窒息,要留有一点独立空间。
太远了,彼此的疏离冷漠又会加重关系的断裂。
打出生起,接触最多也最亲密的莫过于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好的教育和陪伴,是成长路上的遮阳伞和加速器。
但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往往会让人一生活在阴霾之中。
怎么建立和谐而健康的亲子关系成了我们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本文来说说一个不懂得爱和教育的父亲所造成的人生悲剧的故事。
高里奥是一个暴发户,中年丧妻,他将所有的爱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放任纵容,无条件的给予和不加引导,单纯的用物质满足来填补爱的匮乏,最后养成两个女儿的自私冷漠,到死都不能瞑目。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同时也拉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
这部小说采用营造典型环境揭示典型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贪婪腐朽的丑陋面目深刻的展示出来,形象丰富内容逼真,读之不免心有余悸。
巴尔扎克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对当时社会的贵族和资产阶级有着敏锐而深刻的认知,从深层次挖掘出了他们堕落残暴的现实根源。
马克思称赞他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理解。
而这部《高老头》的问世也标志着他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他: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要伟大的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自身性格的缺陷使得他不懂得如何去爱高里奥原来是一个普通的面粉司务,闹饥荒的时候通过囤积面粉而发了家,成为有头有脸的商人,是个十足的暴发户。
虽然有两百万家资,但在精神方面确还是那个窘迫压抑的穷人。
他不懂得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也不会那些精致潇洒的休闲方式,在别人眼里仍是一个又蠢又粗野的工人。
毫无疑问,他是自卑的,不能融入他所处阶层的圈子,言行举行之间尽显洋相,是个专受白眼的可怜虫,老给人打哈哈的出气筒。
高老头的父爱与溺爱

高老头的父爱与溺爱高老头对女儿倾注所有,但最终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高老头的父爱是资产阶级和封建思想的结合,他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他有传统的封建思想,希望家庭和美,但他输出爱的方式确是资本主义的方式,这也是高老头父爱悲剧的根本原因。
高老头的父爱对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借鉴意义,让孩子远离溺爱才能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老头父爱悲剧溺爱家庭教育《高老头》是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部长篇小说。
高老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面粉商人,妻子去世之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两个女儿身上,对女儿百依百顺,满足她们所有奢侈的要求,甚至可以为了女儿不顾自己的尊严。
他的父爱既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家庭其乐融融,但是他表达爱的方式又是资本主义金钱利益至上的方式。
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评论,也说明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高老头父爱的本质是普遍的亲子之爱高老头父爱的本质,一直以来是各国学者争论的一个话题。
有些人认为,高老头的父爱是封建社会宗法制观念的产物;一部分人认为,是资产阶级社会拜金主义的父爱,用金钱和纵容来表达父爱,这也是造成他悲惨下场的主要原因。
这些都是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的。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站在不同的视角,我们再来分析解读高老头的父爱。
父爱是真情的流露,它的真挚性不受时代的阶级特性的影响,只是处于不同的社会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高老头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他无私地付出,只是为了女儿能够过上好日子,没有任何的企图,不求回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付出一切,宁愿做女儿“膝上的小狗”来博得女儿的欢心,为女儿的幸福努力奋斗,工作中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在生活上却很是一个把家庭放在首位的好爸爸。
他努力想让这个家成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为此他不断努力着,当女儿女婿嫌弃他做面粉生意的时候,他就不顾一切的关掉了面粉厂,搬到和女儿一起住,只是为了守护这个家,他是一个资本家,他知道金钱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重要,可是对他来说有比名利权利更重要的东西。
“爱”的误区--浅析《高老头》中“父爱”的悲剧

提供 了一面镜子 ,一面 “ 爱 ”的镜子 。 背景介绍 巴尔 扎克出生在法 国一个 由农 民上升为 资产者的家庭里 ,他 的父亲对他抱有很 大的 期 望 ,希望他能学 业有成 ,长大后成 为一 个 大律 师 ,可是 ,事与愿 违,巴尔扎克从 小就
构成 了相对完善 的法 国社会 ,特别是 巴黎 上 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小说 中的每 个 故事情节 ,人物的每一段对话 ,都反映了 人 的思 维 活 动 ,都 反 映 了人 与人 之 间 的某种 社 会 关 系 ,这 些思 维 活 动 、社会 关 系 或多 或少 地 反映出了某种道德现象 。而巴尔扎克 的 《 人 间 喜剧 》却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 廉人的社会 , 即 :封建贵族社会已经 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 ,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兴的资产者 占 据统治地位 的社会 ,金钱成了人们的上帝 ,而世间最美 的 “ 爱 ”却成为了人们交换金钱的 “ 商 品”。 二、 “ 父 爱 ” 的悲 剧 性 《高老头 》,这个故 事发生在 巴黎 日内 维新街一个 叫伏盖公寓 的小旅 店里 ,它作为 巴 尔 扎 克 写 私 人 生 活 场 景 的一 部 成 功 著 作 , 成 功的塑造 了一个可怜 的父亲形象。 “ 他为 女J L f f ] 奉献 了一 切 ,但 临终前却没有 一个女 儿 肯去看他 ,死后 也没有一个女儿前 去为他 送 葬。”他 曾经答应他 的岳父他会一 辈子好 好 待他的妻 子,他 也做到 了这一 点,而且在 他 的妻子去世 以后 ,他 就将所有 的爱都 寄托 在两 个女儿 身上 ,认 为妻子 已经离 去 ,他必 须背起 父亲 、母亲 的双 重责任 ,他关注 的只 有他 的两个女儿 ,他诚心 的希望两个女儿能 得到 幸福 ,可是 ,事与愿 违 ,他得到 的,却 是两个女儿 的漠不关心 ,是一种 只有付 出没 有 回报 的爱 。 金 钱至上 的观 念,是 直接导致 高老头悲 剧命 运 的重要 因素之一 。在那样 一个 人性被 金钱 异化 的时代 里 ,高老头违 背 了 他 父 亲 的心 愿 ,过 着 形 式 单 调 ,内心 生 活却 非 常 之 丰 富 的生 活 。 作为 享有. “ 法 国现实 主义文学之 父”美 誉 的 巴 尔 扎 克 ,他 的风 俗 研 究 作 品 分 为 巴 黎 生活 场景 、外省 生活场景 、私人生活 场景、 政治 生活场景 、乡村生 活场景这六个 部分 ,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刘丽霞内容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全部集中在父爱的欲念上。
通过高老头爱女儿,最终却被女儿抛弃的悲剧性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造成高老头悲剧的除了当时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的因素之外,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没有分寸地过分宠爱和纵容也是造成这种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家长像高老头那样过分宠爱孩子,宁可自己受苦,甚至是付出生命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而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使得孩子不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而重蹈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之覆辙。
关键词:父爱纵容悲剧金钱遭遇《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全部集中在父爱的欲念上。
通过高老头爱女儿,最终却被女儿抛弃的悲剧性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在高老头身上发生这样的父爱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他们阶级自身的悲剧。
一、高老头的遭遇小说《高老头》中除了描写下层社会和上流社会的种种丑行外,还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以及这种父爱在当时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中的悲惨遭遇。
书中的高老头(高里奥)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但最终却病死在黑暗破陋的公寓里,直到临死两个女儿谁也不愿来看自己的父亲。
在父亲下葬那天,就连墓碑也是两个大学生当了手表捐赠的。
他以前是那么富有,可结局却如此的悲惨。
高老头是个面粉商,他爱女如命,在两个女儿出嫁时每人给了六、七十万的家产,自己只留了五六万作养老金,后来又因为两个女儿而卖掉了仅供他生活的养老金。
他把两个女儿看做他的心肝宝贝,他给她们还债,用他仅剩的养老金为女儿制作参加舞会的礼服,女儿们的漂亮和高兴是公寓里这个木讷的老头唯一感兴趣的事情。
他满足女儿的一切需求,包括不合理的,他以为这样就拴住了女儿,以为日后能得到她们的尊重与孝敬。
但是当他的女婿得知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开始讨厌他、奚落他、遗弃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老头》中父爱悲剧性的原因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全部集中在父爱的欲念上。
通过高老头爱女儿,最终却被女儿抛弃的悲剧性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造成高老头悲剧的除了当时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的因素之外,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没有分寸地过分宠爱和纵容也是造成这种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金钱、父爱、资本主义、宗法制雨果论巴尔扎克及其《人间喜剧》时说:“他所有的书仅仅组成一部书:一部生动的、闪光的、深刻的书,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在来去、走动,带着我也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掺杂在一起的惊惶与恐怖之感;一部了不起的书,诗人题作喜剧,而他本可以题作历史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写于1831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人物体系上看,《高老头》可以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
故事发生在1819年冬一座寒呛的伏盖公离中。
众多的房客里有三个人特别引人注目:高老头、法科大学生拉斯蒂涅和苦役逃犯伏脱冷。
而高老头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靠投机倒把大发横财的面扮商人。
这个暴发户拥有几百万家财,然而他仍保持着市民的温清,在妻子去世后便把全部感情都放在两个女儿身上,用金钱去满足女儿们的一切愿望。
他对女儿的爱近乎痴狂,以致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养老金也给了两个贪心的女儿,终于被女儿和女婿抛弃他的痴狂的父爱给自己带来了灭难。
作品中巴尔扎克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气勃勃的明快笔锋为我们诠释了一种新的有悖常理的父爱,而高老头盲目的爱换来的却是被女儿们遗弃的可悲结局。
对于高老头这样一个父爱的悲剧人物,巴尔扎克立足于生活的真实,从伦理与人性、社会与自然等多层面表现悲剧所具有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高老头的死是对社会进行震撼人心的揭露和控诉,暴露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毁灭。
巴尔扎克透过高老头的悲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伦理道德的有力冲击。
当然,巴尔扎克作为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也并没有放弃对美好人性——这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社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支柱的张扬与呐喊。
他从人性的立场出发,用人之为人的审美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落入审美视野中的仍旧是人性的搏斗——社会中充满着善性与恶性的较量,企图以此寻找到这个血腥社会的病毒根源,并给以医治。
于是,在巴尔扎克的倡导之下,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又一次响了对美好人性——平等、博爱的大声呼唤。
《高老头》中的主人公高里昂先生作为一位父亲,对于自己的两位女儿奉献出了他自认为的全部的爱,但是其结局却是极其悲惨了,在临死之前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女儿根本就不爱自己。
高里昂先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悲剧结局,其原因是复杂的。
一、悲剧的温床——社会原因从社会角度而言,高老头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社会畸形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资本积累阶段,一方面新兴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人追逐金钱,期待新的时代;另一方面各人心里又多少残留着对于过去时代的缅怀,对于那种象征安定的宗法制家庭思想和象征高贵的贵族阶级制度的不舍。
在天翻地覆中的变化中,矛盾迅速瓦解,崩溃,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唱响了一个时代的悲歌。
“巴黎的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7]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各个领域的角逐中,无论是庸俗腐酸的伏盖公寓,还是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都充满了金钱的诱惑,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向金钱顶礼膜拜,金钱处处冲击着贵族头衔,在这里,比较有代表性就是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命运,鲍赛昂子爵夫人作为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始终敌不过“二十法郎利息的陪嫁”被情妇抛弃,不得不离开巴黎。
另外,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经历了此起彼伏的社会变革浪潮的洗礼,在纷纭复杂的巴黎社会,攀附显贵的远亲,来到了鲍德府邸,做了纽沁根夫人的情人,完成了自我的教育,学会了在资本主义阶级的利己主义下,如何“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以牙还牙对待这个社会”。
从根本上说,是资产阶级的金钱和享乐使他从一个纯朴幼稚的乡村青年蜕变成为一个寡廉鲜耻的野心家。
作品竭力地塑造各个阶层社会的金钱俘虏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角落,无不充斥着铜臭味。
高老头是资本家出身,和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一样,他将金钱看得非常重要,认为没有金钱世界末日就要到了。
他将对女儿的爱看做是一场金钱的交易,用钱来捆绑女儿的感情,高老头的心思没有那么细腻,作为男性,和大多男性家长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只注重对女儿物质生活方面的付出,从而忽略了对其精神上的沟通和关爱,只会用金钱来满足女儿的要求。
甚至为了给女儿找钱,他愿意杀人放火;当他无力替女儿还债时,他觉得惭愧死了;手头没有钱给女儿时,他说:“不中用了,再不能说是父亲了!”[8]在他的人生哲学里,金钱和父爱似乎可以划等号。
最后,高老头在伏盖公寓寒碜的小阁楼念叨女儿的名字,对已经一文不值的亲情还抱着一丝天真的幻想,直至最后被金钱至上的原则击得粉碎,落到悲剧下场。
在临死之际,他仍然坚信钱能买到一切,甚至女儿。
他还想着“啊!假如我有钱,假如我能守住我的产业,假如我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俩就会在这里,甚至会用亲吻来舔我的脸。
”[9]愚蠢地试图用钱继续买女儿的爱。
就算给高老头重生,他的这种思想定会再次葬送自己,酿成悲剧的。
可见高老头是在这个充斥金钱的社会下众多拜金主义者之典型代表,最后无奈沦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金钱能买到感情,又能使感情毁灭,能使人们互相倾轧,互相利用,最终越来越沦为金钱的奴隶,作家万分感慨地说:“不管人家把上流社会说得怎么坏,你相信就是,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
[10]《高老头》以其极大的艺术力量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
这是一个唯钱是亲,自私自利和尔虞我诈的社会,这里断然看不到美的存在,金钱与拜金主义腐蚀着社会,腐蚀着人心。
在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金钱控制着一切,每个人都成为金钱的俘虏。
二、悲剧的助燃剂——个人原因高老头对小女儿但斐纳谈到父亲的责任时说:“你的生命是我给的,你的快乐还是我给的,这才是父亲所以成其为父亲。
” [5]高老头所谓的给是给爱、给金钱,爱通过给金钱来表达,这可以说是高老头父爱中复杂的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表达父爱的资产阶级方式是随处可见的。
他使女儿生活的奢华象一个有钱的贵族爵爷养的情妇。
他的乐事只在于满足女儿的任何要求,而只要求女儿跟她亲热一下作为回敬。
很明显高老头是在用金钱和纵容收买女儿的感情,而且是高价收买,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从感情上讲,高老头的爱本是出于封建宗法制的观念,这一家庭观念是以血缘关系、骨肉之情为内容的。
由于高老头是用金钱和纵容表达自己的父爱,换取女儿的感情的,所以自己的行动给女儿造成的影响是:父女之情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不是出于自然,而是以金钱和纵容作为交换条件,家庭关系和感情是以金钱的多少为转移的。
这样,女儿们心中的家不是以家庭为轴心,而被金钱所代替,父亲只有和金钱联系起来才成其为父亲,女儿只有和金钱联系起来才成其为女儿。
所以高老头表达父爱的资产阶级方式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养成女儿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爱女儿本是要维持自己的家庭,但在它的作用下,他的家庭正慢慢走向危险的边缘。
由此看来,在封建宗法制家庭大厦的基地上,高老头既是一个建筑者,又是一个破坏者。
因此,高老头的家庭悲剧,客观上是由女儿们抛弃他造成的,主观上却是由于他的过分宠爱和放纵女儿造成的。
作为一个善良、有德行的资产者,他千方百计用金钱以示父爱,维持封建宗法制度家庭关系,使自己在女儿们的眼中成了财神的代名词,他虽然没有直接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但在客观上纵容了女儿这样做。
他把封建宗法观念挂在女儿们所乘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马车上,并以手中的金钱作为它的费用,作为它的消费来源。
高老头对女儿是有用的,而当他带着自己的家庭观念要和女儿们一同前进时,对女儿们显然是一种束缚和累赘,他钱财散尽时女儿们抛弃了他。
高老头死后,每日挥金如土的女儿竞不肯拿出一分钱安葬自己的父亲。
高老头的父爱既包含有封建宗法观念的色彩,也有资产阶级的色彩,说明了在当时新旧交替的的那个时代,身为资产阶级的商人,他们虽然在主观上极力维护旧的家庭关系,又无形中参与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这种关系的破坏和摧毁。
对于他们来说,这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他们阶级自身的悲剧。
总而言之,高老头的悲剧性命运,既是个性发展导致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作用下的社会悲剧,其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高老头的悲剧折射出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人性被社会扭曲、异化,从而滋生出一群拜金的丑恶灵魂。
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证明,金钱的魔力,享乐主义的诱惑,摧毁了一切人类的感情,毒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有力的控诉了金钱毒害人性,使人性泯灭和败坏道德的罪恶。
揭露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景象。
高老头的悲剧正是对《共产党宣言》那句名言的一种非常形象化地说明:“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11]高老头作为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不止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的典型,他不仅是那个时代与时俱进的资产者,有着那个时代人追逐金钱的本能和自私自利的共性,同时他也是宗法制社会父爱的典型。
但是对宗法制“父爱”的夸张和美化,最终表现了巴尔扎克世界观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1] 郑克鲁(编).《外国文学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四卷:人间喜剧[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3] 张秀章,解灵芝.《巴尔扎克妙语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