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合集下载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一、本文概述《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通过分析高老头的父爱表现及其悲剧性结局,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文章将首先概述《高老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然后深入探讨父爱悲剧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期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是一个富有的面条商,他一生痴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欲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他的父爱却最终走向了悲剧,被女儿们遗弃,最终像野狗一样死去。

这种父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亲情的冲击和破坏。

小说中的贵族妇女鲍赛昂夫人也面临着金钱的冲击和挑战。

她表面上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但在感情上却是被动的,被金钱和权力所控制。

她的命运也揭示了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进一步揭示了金钱对人性、伦常和亲情的扭曲和破坏。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更深刻地认识到金钱对人性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二、《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父爱被描绘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高老头,这位有钱的面条商,以他一生的痴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父爱悲剧的典范。

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在他无尽的溺爱中长大,但他最终却被她们遗弃,孤独地死去,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

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真情,它深沉而热烈,无私而执着。

然而,这种父爱在高老头那里却走向了极端,变得偏执而扭曲。

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女儿们身上,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们的欲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父爱留痕_浅析_高老头_中所表现的父爱_谢玫玫

父爱留痕_浅析_高老头_中所表现的父爱_谢玫玫

1834年巴尔扎克写下了《人间喜剧》文学大厦的基石———《高老头》,这是一幕社会悲剧,以一八一九年到一八二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舞台,分两条主线并行展开,其中一条便是关于高老头的故事:高老头本为巴黎的一个面粉商,靠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而成了一个殷实富户,膝下有两个女儿。

他用一生积攒的财产大部分当作嫁妆把大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把小女儿嫁给纽沁根银行家,自己留下一点生活费。

本以为从此可安享天年,谁料两个女儿挥霍放荡,嫁入豪门后以父亲为耻;可手紧的时候,她们都跑来找父亲要钱,高老头的钱袋日渐见瘪,但总竭力满足女儿的过分要求,最后他把衣物都典卖光了,一无所存,孤苦伶仃地死在公寓阁楼小屋里。

下葬时,女儿、女婿一个也没露面。

年岁变迁,一个多世纪后高里奥的父爱依然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爱的形式有多种,而高老头极端的父爱到底根源何处。

其一,他畸形的父爱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妻子死后他对妻子爱的转移。

他的妻子是拉·勃里地方一个富农的独养女儿,对他正是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书中写道:“高里奥赞美的是她生得又娇又嫩又结实,又灵巧又美丽,跟他恰好是极端的对比。

男人要有什么天真的情感,不就是因为能随时随地地保护弱者而感到骄傲吗,骄傲之外再加上爱,你便可了解许多怪僻的性情了。

”妻子死后,高里奥没有续娶,他的感情便从此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

作者写道:“在她早死的情形下,疼爱女儿的感情便在高里奥心中发展到荒谬的程度。

死神夺去了他所爱的对象,他反把爱情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里奥对妻子高尚而痴情,他发过誓:永远不做对不起妻子的事,哪怕在她死后。

”法国十九世纪初正是革命后的动荡年代,高里奥的父爱表现为满足她们物质上的欲望,他倾其所能使女儿过着最奢侈的生活,小姑娘想入非非的欲望,都给她们满足,要什么有什么。

一来是对过世的妻子感情的转移使他的宠爱无度,二来便是父性使然。

不管时间流逝,物非人非,他总有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强烈的欲望。

盲目的爱,伤人伤己。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盲目的爱,伤人伤己。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盲目的爱,伤人伤己。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亲疏远近,都要有它固定的规则和体系。

太近了,双方感到窒息,要留有一点独立空间。

太远了,彼此的疏离冷漠又会加重关系的断裂。

打出生起,接触最多也最亲密的莫过于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好的教育和陪伴,是成长路上的遮阳伞和加速器。

但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往往会让人一生活在阴霾之中。

怎么建立和谐而健康的亲子关系成了我们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本文来说说一个不懂得爱和教育的父亲所造成的人生悲剧的故事。

高里奥是一个暴发户,中年丧妻,他将所有的爱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放任纵容,无条件的给予和不加引导,单纯的用物质满足来填补爱的匮乏,最后养成两个女儿的自私冷漠,到死都不能瞑目。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同时也拉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

这部小说采用营造典型环境揭示典型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贪婪腐朽的丑陋面目深刻的展示出来,形象丰富内容逼真,读之不免心有余悸。

巴尔扎克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对当时社会的贵族和资产阶级有着敏锐而深刻的认知,从深层次挖掘出了他们堕落残暴的现实根源。

马克思称赞他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理解。

而这部《高老头》的问世也标志着他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他: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要伟大的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自身性格的缺陷使得他不懂得如何去爱高里奥原来是一个普通的面粉司务,闹饥荒的时候通过囤积面粉而发了家,成为有头有脸的商人,是个十足的暴发户。

虽然有两百万家资,但在精神方面确还是那个窘迫压抑的穷人。

他不懂得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也不会那些精致潇洒的休闲方式,在别人眼里仍是一个又蠢又粗野的工人。

毫无疑问,他是自卑的,不能融入他所处阶层的圈子,言行举行之间尽显洋相,是个专受白眼的可怜虫,老给人打哈哈的出气筒。

“爱”的误区--浅析《高老头》中“父爱”的悲剧

“爱”的误区--浅析《高老头》中“父爱”的悲剧
这 部 作 品 中 ,描 写 了 高 老 头 作 为一 个 父 亲 的 悲剧命运 , 揭 露 了在 金 钱 左 右 下人 性 的异 化 , 生动的展现 了其父爱的悲剧性 。为我 们后世
提供 了一面镜子 ,一面 “ 爱 ”的镜子 。 背景介绍 巴尔 扎克出生在法 国一个 由农 民上升为 资产者的家庭里 ,他 的父亲对他抱有很 大的 期 望 ,希望他能学 业有成 ,长大后成 为一 个 大律 师 ,可是 ,事与愿 违,巴尔扎克从 小就
构成 了相对完善 的法 国社会 ,特别是 巴黎 上 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小说 中的每 个 故事情节 ,人物的每一段对话 ,都反映了 人 的思 维 活 动 ,都 反 映 了人 与人 之 间 的某种 社 会 关 系 ,这 些思 维 活 动 、社会 关 系 或多 或少 地 反映出了某种道德现象 。而巴尔扎克 的 《 人 间 喜剧 》却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 廉人的社会 , 即 :封建贵族社会已经 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 ,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兴的资产者 占 据统治地位 的社会 ,金钱成了人们的上帝 ,而世间最美 的 “ 爱 ”却成为了人们交换金钱的 “ 商 品”。 二、 “ 父 爱 ” 的悲 剧 性 《高老头 》,这个故 事发生在 巴黎 日内 维新街一个 叫伏盖公寓 的小旅 店里 ,它作为 巴 尔 扎 克 写 私 人 生 活 场 景 的一 部 成 功 著 作 , 成 功的塑造 了一个可怜 的父亲形象。 “ 他为 女J L f f ] 奉献 了一 切 ,但 临终前却没有 一个女 儿 肯去看他 ,死后 也没有一个女儿前 去为他 送 葬。”他 曾经答应他 的岳父他会一 辈子好 好 待他的妻 子,他 也做到 了这一 点,而且在 他 的妻子去世 以后 ,他 就将所有 的爱都 寄托 在两 个女儿 身上 ,认 为妻子 已经离 去 ,他必 须背起 父亲 、母亲 的双 重责任 ,他关注 的只 有他 的两个女儿 ,他诚心 的希望两个女儿能 得到 幸福 ,可是 ,事与愿 违 ,他得到 的,却 是两个女儿 的漠不关心 ,是一种 只有付 出没 有 回报 的爱 。 金 钱至上 的观 念,是 直接导致 高老头悲 剧命 运 的重要 因素之一 。在那样 一个 人性被 金钱 异化 的时代 里 ,高老头违 背 了 他 父 亲 的心 愿 ,过 着 形 式 单 调 ,内心 生 活却 非 常 之 丰 富 的生 活 。 作为 享有. “ 法 国现实 主义文学之 父”美 誉 的 巴 尔 扎 克 ,他 的风 俗 研 究 作 品 分 为 巴 黎 生活 场景 、外省 生活场景 、私人生活 场景、 政治 生活场景 、乡村生 活场景这六个 部分 ,

读《高老头》浅谈高老头父爱悲剧的原因及意义

读《高老头》浅谈高老头父爱悲剧的原因及意义

读《高老头》浅谈高老头父爱悲剧的原因及意义摘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幅之一。

小说中巴尔扎克形象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在复辟王朝的法国尔虞我诈的社会中金钱至上的观念,高老头的父爱一贯被人们描绘成抽象的人类的美好天性,于是高老头成了文学作品中父爱的典型,品读高老头的父爱——感受倾心断肠的父爱。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自《高老头》问世以来,高老头的父爱似乎成为经久不衰的焦点,父母为我们撑起了爱的天空,父爱和母爱一样是人间深沉的爱,为何伟大而真挚的父爱成为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呢?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至1820年初的巴黎。

在偏僻街区的伏盖公寓聚集了各种人。

落魄的高老头为两个女儿还债被榨干了,穷大学生拉斯蒂涅羡慕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一心想向上爬。

苦役监逃犯伏脱冷企图利用泰伊番小姐的婚姻大赚一笔,他的秘密被老小姐米诺旭和波阿莱使计探知,由警察逮捕归案。

此时,拉斯蒂涅的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情场失意,举行了告别上流社会的盛大舞会。

高老头受到女儿的催逼而中风,在痛苦中死去,临死前只有医科大学生皮安训和拉斯蒂涅守在他身边。

个人认为造成高老头悲剧的原因有这样几个:首先就小说的构成上,高老头父爱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高老头》作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优秀篇目,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塑造了一系列的青年奋斗史,其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奋斗成功的典型代表,《高老头》全文的主要核心就是拉斯蒂涅向上爬的过程,小说围绕拉斯蒂涅这一条主线穿插了七个小故事,而他的成功,基于这些故事。

高老头的父爱悲惨下场最为典型,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高老头在临死之前对拉斯蒂涅说的话无疑是改变拉斯蒂涅的最根本原因。

“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嘴来亲吻我的脸!我可以住在一所公馆里,有漂亮的屋子,有我的仆人,生着火;她们都要哭做一团,还有她们的丈夫,她们的孩子。

浅谈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浅谈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浅谈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浅谈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内容提要]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

人世间,依赖血缘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用他那锐利的笔端描写了一部家庭悲剧《高老头》,讲述一个被自己爱了一辈子的女儿无情抛弃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女儿对高老头的态度,认为高老头父爱悲剧来源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合理,说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子女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高老头悲剧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巴尔扎克用他那锐利的笔端描写了许多经典的悲剧形象。

《高老头》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主人公高老头是一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粉商人,他顺应时代,瞄准机会盘下东家的面粉生意,囤积居奇,制造饥荒,在累累白骨上建立丰厚的家业,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

因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

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

最终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两个女儿把父亲当成柠檬挤干后,就把皮扔到街角旮旯里。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

一、悲剧表现天伦之乐,人皆有之,父女之间的血脉亲情尤其珍贵。

妻子死后,高老头便把对娇妻无限的爱一下子全部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给她们请最好的家庭教师和陪读小姐,给她们配了骏马和花车,其生活之奢侈,“像阔老爷的情妇”。

父亲对女儿穷奢极欲有求必应,“只要她们给个撒娇的回报”,即使女儿做了坏事,他也一样高兴。

大女儿阿纳斯塔齐追求贵族气派,他便把她嫁给了德雷斯托伯爵;小女儿德尔菲娜贪图钱财,他便把她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

他给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的陪嫁。

高老头父爱悲剧浅论

高老头父爱悲剧浅论

高老头父爱悲剧浅论《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代表作,作品塑造了一位为了女儿甘愿付出一切的父亲——高老头的形象。

高老头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伟大的父爱没有换来两个女儿的孝顺和亲情,反而遭到了无情的遗弃。

探讨其悲剧原因,既有高老头的自身因素——他对女儿毫无原则、没有底线的溺爱,也有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因素,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高老头的悲剧结局。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

作品塑造了一位为了女儿奉献一切的父亲——高老头的形象,但伟大的父爱却并没有换来女儿的关爱和孝敬,反而遭到她们不断的敲诈,最后孤独而死。

关于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及原因,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本文拟从父爱表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就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一、高老头的父爱表现1.毫无原则的父爱高老头生活在法國波旁王朝和拿破仑帝政不断交替掌权的动荡时期,作为一个面条商,其身上无不体现着资产阶级的贪婪性。

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却很爱自己的两个女儿,为了女儿,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然而,他的父爱是毫无原则、没有底线的,甚至可以说是金钱的堆砌。

高老头虽然收入很高,然而对自己很吝啬,但对两个女儿却是有求必应,让她们从小就过着一种阔绰奢靡的生活,并以此为乐。

即使她们给自己造成痛苦,他也甘之若饴。

然而,这种非理性的溺爱让两个女儿把父亲给予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也加速了她们被金钱社会所侵蚀的速度。

在出嫁两个女儿时,高老头花费了近乎自己一半的家产,给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做陪嫁。

他本以为这样可以得到女儿对自己的孝敬和尊重,然而却事与愿违。

由于封建等级观念作祟,两位女婿认为认为高老头的卑微出身会对自己的门第造成影响,因此并不愿和岳父来往。

两个女儿更是在丈夫的逼迫下,不仅不敢留父亲在家住宿,连最起码的接待都不敢公然进行,绝望之余,高老头只得盘出铺子,搬进了脏乱颓败的伏盖公寓。

一位可怜的父亲为了女儿,竟然甘愿受两个女婿的侮辱,说起来是多么的伟大。

《高老头》中扭曲的父爱探讨

《高老头》中扭曲的父爱探讨

《高老头》中扭曲的父爱探讨在文学的世界里,父爱是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而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父爱被展现得扭曲而矛盾。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父爱的表现形式,深入探讨这种扭曲的父爱对人们的影响和价值。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将自己的全部爱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

为了满足她们的物质需求,他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健康。

然而,他的父爱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和理解,反而被她们视而不见,甚至遭到她们的嫌弃和背叛。

这种扭曲的父爱在小说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老头的父爱是盲目的。

他对女儿们的爱缺乏理性思考,往往不顾她们的真实需要和感受。

例如,他为女儿们准备的奢华生活和奢侈品,并不是她们真正需要的,反而让她们感到厌烦和压抑。

这种盲目的爱使高老头无法看清女儿们的内心世界,也使她们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父爱。

高老头的父爱是单向的。

他只女儿们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她们的精神需要。

他从未真正倾听过女儿们的心声,了解她们的喜好和兴趣。

这种单向的爱使高老头与女儿们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高老头的父爱是剥夺性的。

他为了满足女儿们的物质需求,不断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健康。

然而,他的牺牲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感激和回报。

相反,女儿们把他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甚至嫌弃他的贫穷和衰老。

这种剥夺性的爱使高老头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也使他无法享受到亲情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当我们深入探讨这种扭曲的父爱时,可以发现它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

扭曲的父爱容易使人们忽视真正的亲情。

在高老头的例子中,他的女儿们把他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从未真正感激和尊重他的付出。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它使人们往往只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亲情的真正意义。

扭曲的父爱容易使人们陷入盲目和迷失。

高老头对女儿们的爱是盲目的,他只她们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她们的精神需要。

这种现象使人们往往只看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最终,这种盲目和迷失会导致人们在亲情关系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导师意见:父爱悲剧?是写父爱悲剧的成因,还是父爱悲剧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应从小处着手,论述清楚一个问题即可。

撰写:廖治华提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的父爱悲剧的典型艺术形象,本文试从四方面对高老头的父爱悲剧进行论述:1、形成高老头父爱悲剧艺术形象的有关因素,如作家因素,《人间喜剧》主题因素,时代背景因素,人物自身形象的因素。

2、高老头父爱悲剧的艺术表现手法。

3、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实质。

4、高老头父爱悲剧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有关因素表现手法实质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伴随而来的漠视亲情拜金主义现象有所抬头;社会上个人向上爬,成名成家,发财致富,这本是青年人的正当愿望,是完全正确,完全可能的,但是有许多人为了个人利益,漠视亲情,漠视道德,漠视法制,唯利是图,丢失了人最纯朴本真的东西。

面对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我想到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和拉斯蒂涅这两个艺术形象,于是重新读起了《高老头》。

《高老头》中的高老头的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至1820年初的巴黎,在偏僻街区的伏盖公寓,被女儿榨干了最后1法郎的高老头被女儿残忍地抛弃,惨死在伏盖公寓,其悲惨之状不亚于一条路边的野狗。

高老头为何落得如此下场,难道他不爱女儿吗?不,他可是一个父爱的基督。

读过《高老头》,心中浸润的是不尽的辛酸和悲愤,高老头的父爱悲剧难道不能警醒生活在物欲横流中的部分“高老头”和“他的女儿”般的社会青年吗?我试从形成高老头父爱悲剧艺术形象的有关因素,父爱不尽的艺术表现,父爱悲剧的实质和作用进行分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高老头》这部世界经典之作的警示魅力。

一、形成高老头父爱悲剧艺术形象的有关因素1、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与作家的因素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所选择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

《高老头》成书于1834年,在艺术上,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最高成就之一。

高老头是作家在《高老头》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作为悲剧形象的典型代表,作家要让高老头的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罪恶,也就是高老头的死越悲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也就越深刻。

作家需要塑造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来表现作家对资本主义金钱罪恶的憎恨之情。

作家在《人间喜剧》中先后描述过十来种父爱之情,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冷酷的父爱,《幽谷百合》中的莫瑟夫几乎丧失的父爱。

作家给予《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却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多层次的父爱,精心塑造了这个超越时代,超越国家的典型文学形象。

作家在创作《高老头》时也曾受到了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的影响,因它们之间有许多情节相似的地方。

如:李尔王也有两个女儿,曾倾囊为她俩备置嫁妆,但她们分别在其丈夫的胁迫下,还想方设法盘剥他,以至她们之间彼此嫉妒、彼此憎恨。

失明的父亲心里虽有气,但仍然爱她们,最后终于被她们逼疯了,在贫困中死去。

2、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与表现《人间喜剧》主题思想的联系《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小说总集,用“编年史”是方式,汇集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其中心图画是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衰亡史,金钱是贯穿其间控制一切的主要力量。

《人间喜剧》是中心主题的揭露金钱罪恶。

作者用典型化的描写暴露了金钱关系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控制和拜金习气下发生的一幕幕惨剧,尤其成功地描写了许多家庭的悲剧,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就是一出在金钱下的家庭悲剧。

在《人间喜剧》中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控制亲情,总之金钱主宰一切。

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对文学、艺术、新闻以及精神生活的腐蚀。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金钱的世界,金钱是万能的上帝,人们追求金钱,膜拜金钱,在那个社会,父女、母子、夫妻、兄弟、亲属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被充满铜臭的金钱淹没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人格在金钱面前萎缩、异化。

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榨空金钱的悲惨命运,正是“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得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外,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高老头金钱父爱悲剧的典型塑造,是揭露资本主义金钱罪恶的有力证据,是表现《人间喜剧》主题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形象。

3、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与高老头艺术形象所处整个时代的因素高老头的悲剧发生在1891年末—1820年初,正是波帝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重新得势,在社会上特别重视门第观念。

高老头这样的面粉商人当然就被上流社会认为是不光彩的,是客厅里一块油纸的污渍,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

跻身上流社会的两个女儿认为有这样的父亲很不光彩了,接待他的次数愈来愈少,甚至不愿公开接待他了,只是在要钱的时候,才会去找她们的父亲。

就连他在伏盖公寓住了六年,都没有人知道他有两个女儿,高老头为了顾全女儿的脸面,也从没给别人提起过女儿。

这种不正常的父女关系,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高老头是资本主义大厦的建造者,然而他却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轴心的不正常人际关系的牺牲品,在新旧交替中,形成了他的矛盾性格。

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

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位置上,因而钱尽情绝,这个父性基督就像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

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的时代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时代悲剧。

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典型反映。

4、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与高老头自身人物形象的联系○1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通晓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生财有道,成为资产阶级新贵,为他的悲剧铺下了物质基础。

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一个凶狠的掠夺者。

高老头原是一个普通的面条司务,大革命时,趁机盘下东家的铺子并抓住机会,插足政治,成为一个激进的共和党人,当上巴黎的一个区长,他精明强干熟谙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货币流通的生意经,和公安委员会委员一起分肥,囤积面粉制造了有名的大饥荒,然后高价卖出,从中牟取暴利。

使他以后的买卖象一切财力雄厚的人那样,处处占上风,他算计策划如外交家,勇往直前如军人,颇有国家大臣的才气,就这样,靠着精明的算计,苦心经营,顽强奋斗,巧妙投机,积累了百万法郎的资本。

有了这暴发的上百万法郎,高老头的“金钱父爱”,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下才能得以实现,让两个女儿“有马可骑,有车可乘,生活就像豪绅的情妇一样阔绰,只要她们开口,哪怕最花钱的欲望,父亲都会满足”。

○2高老头是一个“父爱的基督”,无限地溺爱女儿,用金钱满足她们无休止的欲望,为他的悲剧垫下了情感基础。

高老头属于巴尔扎克笔下把父爱做到极端的典型。

作为商人,他并不贪婪,挣够了钱,便将所有的精神放到了女儿身上,满足女儿的愿望成为他人生的唯一满足,而且对女儿的愿望没有任何不满、疑问或否定。

妻子死后,为了女儿拒绝续弦,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满足她们最奢侈的欲望,让她们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马车。

女儿长大后就给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托伯爵,做了贵妇人,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当了金融资产阶级的阔太太,让她们跻身于上流社会。

他以为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哪知不到两年,女婿竟把他当作要不得的东西,把他赶出了家门。

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搬进了贫民区的伏盖公寓。

然而两个女儿为了体面需要钱,找情夫需要钱,一时兴起需要钱,父亲理所当然成了两个女儿“钱”的总出处。

当能“出”来的钱渐渐减少,当“出处”渐渐感到力不能支,做父亲的为了女儿,房间由最好的换到次等的再换到最低等的,膳宿费也由每年一千二百法郎变为每月四十五法郎,而且戒了鼻烟,打发了理发匠,变卖了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

然而高老头并不觉得女儿贪婪,而是痛恨自己无能,不能让女儿过得舒心。

他恨不得将自己的手指头变成金条,一根一根砍去让女儿高兴。

这位“金钱父亲”把自己的全部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为了女儿,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也正如此,高老头放大了金钱的作用,忘记了对子女的教化,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3宗法观念的“残留感情”与资产阶级的“金钱至上”畸形结合,最终导致了高老头父爱的悲剧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志。

然而高老头的一生一直沉湎于在爱女儿的梦幻中,而且不知道金钱与亲情是两回事,他不知道他一直饰演的是金钱的“父亲”,而不是真正的亲情父亲,他的女儿与他的来往只是与金钱的来往。

高老头爱他的女儿,可是他的女儿们并不理解父亲的心愿,最后她们将他像被榨干了汁水的柠檬一样被无情地抛弃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临死前总算明白了:“唉!如果我有钱,如果我留着财产,没有给她们,她们便会来,会来吻我的脸……钱能给人一切,甚至女儿。

”高老头想见女儿,哭天喊地,但也枉然,“父亲轴心”无情地被“金钱轴心”代替了,高老头也自然钱尽情绝了。

高老头的下场不就是在告诉我们:拥有权力获得利益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不是永久。

我们应该学会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否则金钱之间的交易和为了金钱不顾一切出卖自己的悲剧仍继续上演。

并且,在做每一件事前,都问问自己的良心,因为如果你一不小心出卖了他,那么良心的谴责将让你得不到好下场。

其实,高老头并不是不懂得金钱的重要性,他精通此道,熟识商业上的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就是为了大大地积累金钱。

但是在家庭关系上,却没有完全学会资产阶级的一套人生哲理。

如,他试图在女儿身上花费大批的金钱而“买”得她们的感情。

他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时常产生理智和感情的矛盾,而且常常感情占了上风,因爱女之心而忘了保存自己的金钱“实力”。

要知道,他的两个女儿是完全用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起来的资产阶级荡妇,她们满脑子便是“金钱万能”,什么“天伦之乐”、“父女之情”、“宗法观念”,对她们不过是对牛弹琴。

因此,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乃是一个精通资产阶级业务而未曾学会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企图用旧有的宗法观念“残留感情”去感化资产阶级“金钱至上”恶习情感的一个不识时务的悲剧。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如高老头式的人物又何其少呢?对待亲人,认为只要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即可,自己得益于社会却不回报社会,全然忘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没有学会如何与时俱进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来武装自己,教化子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