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神阙、中脘、膻中、百会、大椎、命门、膈俞、肾俞、涌泉、血海、三阴交。

足三里

足三里为临床常用的第一要穴。《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均列此穴为诸穴之首,有些古代针灸专家更认为本穴能够通治各种疾病。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当然,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还是以治疗脾胃病即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针刺足三里对消化系统有明显影响。针刺后多数病例胃肠蠕动波幅度增加,原来蠕动亢进者则可产生抑制,对胃液分泌的影响也相类似,说明本穴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对实验性胃溃疡,针刺本穴后能促进其修复与愈合。在患者进行胆囊造影时,观察到针刺本穴对胆囊的收缩作用明显。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其唾液淀粉酶含量可显著提高。

此外,针灸此穴对循环系统有良好影响,现代研究单刺足三里可出现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反应,并且可以引起心率减慢。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出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则可兴奋其循环、呼吸功能,使血压明显升高,对心率、心脏功能也有调整作用。

针灸本穴对血液成分和机体免疫反应也有影响。对白细胞总数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针刺本穴还可以使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液中胆碱脂酶的活性增加。在对机体形成的影响方面,针刺家兔足三里等穴可使血中调理素明显增加;使血清抗体滴定度比对照组增加10~32倍。动物实验还发现,针刺本穴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见到皮质和髓质的分泌活动增强,表明足三里

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另外针刺足三里可加速血中乳酸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疲劳状态的恢复。

[定位]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穴性功能]

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有健脾补胃,调和胃肠,升降气机,补虚扶正,泻热宁神,疏通经络等功能。

[主治概要]

1. 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

2. 足三里作为人体三大强壮要穴之一,对增进机体防卫能力有重要作用。

3. 本穴有泻热、宁神之功,对阳明经热邪所致的神志昏乱,高热不退,目赤不明,急性乳腺炎等有治疗作用。

4. 针灸此穴对血循环系统及血液质量有很好的良性调整作用。

5. 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对脑血管病下肢不遂,下肢痿弱无力。膝以下疼痛,下肢水肿等症均有效。

[操作方法]

1. 病人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用40~50mm毫针沿胫、腓骨之间直刺,针深约25~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本法适用于大多数病证的治疗,如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泻热宁神,升压降压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2. 患者取仰卧位,用40mm毫针,稍偏向外下方进针,深约25~30mm,施提插泻法。使麻胀感传至足踝部,同时可以出现胫前肌抽搐。用于下肢不遂、膝关节及小腿疼痛等局部疾病。

3、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

充沛。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等都有防治作用。

4、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关元

本穴为最重要的强身保健穴,临床使用率极高,特别经常用于男、妇两科疾病。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

在临床使用中观察到,对本穴针灸并施往往能够提高疗效,因此要注意针灸两法的配合应用。

关元穴与肾俞、命门均为补肾要穴,但三穴又有所不同:肾俞重在滋补肾阴,补充肾水;命门侧重补益肾阳,助养命门之火;关元则为补益肾气要穴。

本穴治疗以上诸病,均属辨证选穴法,同时又属局部选穴法。施以针刺治疗时,要嘱患者排空尿液,以防伤及膀胱,妇产科病需经期针刺时勿深刺,避免引致子宫及其支持组织痉挛。

近年不少学者通过各种实验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止缺氧不断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实验研究还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对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不增加心率。艾灸“关元穴”还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以及Na+、Cl -、K+ 离子的排泄。通过艾灸“关元穴”抗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

发现艾灸“关元穴”能显著地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但不能延长其最大生存期;艾灸在癌瘤生长早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艾灸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实验研究还观察到针灸小白鼠“关元穴”,血聚睾酮(T)含量和附性器官重量均有明显增加,提示针灸关元穴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的作用,在抗老保健方面有一定意义。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补养肾气,强壮身体,增加机体免疫机制的第一要穴。功能培元固本,温经散邪。

[主治概要]

1.关元穴为全身三大强壮要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之一。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防卫作用。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用灸法。

2.本穴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最常用的局部选穴。助孕:子宫虚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治痛经:冰品引发的痛经,热敷或灸此穴。

3.本穴为治疗肾虚所致的男科病的要穴,以治疗肾气不足型的性功能障碍为主。脐下肾间之气藏于此穴。肾虚而腰酸或阳痿者,用灸法。

4.关元为小肠募穴,对小肠消化功能减弱,清浊不分,完谷不化所致的慢性腹泻有效。

5.借关元峻补肾气之功,能治疗遗尿症。

6. 治虚喘:喘哮发作面色苍白,用灸法,特效。

7. 治糖尿病:强肾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需配合足三里、。

[操作方法]

1.患者宜排净小便,取仰卧位,放松腰带,暴露小腹部。用40~50mm毫针,从关元穴垂直进针,针深约30~4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机制,补虚强体。亦用于各种男、妇科病,泌尿系疾病及慢性腹泻。

2.患者体位同上。用50~65mm毫针从关元穴进针,与皮肤呈30°角向中极方向透刺,针深约45~5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患者可有针感向会阴部放射。3、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气海

气海穴为具有全身强壮作用的要穴之一,其补养作用与关元类似,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关元穴为峻补下焦肾原之气的主穴,其穴性只补不泻,故仅用于虚证;气海虽亦为强壮穴,但对气机又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故气滞气虚均可选用。此外,气海、关元与同属任脉的中极亦有所不同,气海、关元之穴性,总以补养为主;而中极为膀胱的募穴,以治疗中医辨证为膀胱的泌尿系统疾病为主,无补养作用。

气海穴治疗上述各病,多为辨证选穴法。该穴的局部解剖深层为子宫底部,孕妇灸刺皆忌,经期宜避免深刺。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与关元穴穴性近似,同为人体强身保健要穴。该穴还对气机有良性调整作用。功能补气益元,调经固精。

[主治概要]

1.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全身强壮作用。

2.本穴对下焦气机有特殊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3.由于水液的代谢敷布有赖于气机的调整,故借本穴对下焦气机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尿频、尿闭、遗尿之证。

4.气海穴可广泛用于男科病及妇科病。

[操作方法]

1.用长度为50mm的毫针直刺,进针约30~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患者觉局部有针感。该刺法可达到补养全身作用,亦用于治疗常见的男、妇科疾病。

2.用40~50mm的毫针,针身与皮肤呈30°角向关元、曲骨方向透刺,针深约40~45mm,施提插补泻法,多数患者觉有酸麻感向耻骨联合方向放射,用于治疗膀胱疾病如遗尿、尿闭、膀胱炎等。

3.针身呈30~45°角向神阙透刺,进针约40mm,得气后缓慢捻针3~5分钟后起

针或静置留针。用于疏理下焦气机,在各种疼痛性疾病中常选用本法。

4、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和气海附子灸等。

⑴气海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⑵气海隔姜灸:取~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穿刺数个针孔,覆盖在气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⑶气海附子灸:取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间用针刺数个针孔,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稍有红晕为度。每次3~5壮,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现代也常用温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气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灸程。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长期应用。

神阙穴

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

【功用】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配穴举例】

配(均灸)治泄泻(《针灸资生经》八配百会、膀胱俞治脱肛(《针灸集成》八配石门(灸)治水肿、小便不利(《腧穴学》)。

配关元,有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治疗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中脘穴

属奇经八脉之。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概要]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失眠、脏躁;配、天突穴、治哮喘;配、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太冲穴、、治疗胃;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胞门、(针灸并用),治、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

刺灸法

直刺~1寸;可灸。

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经属:,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次要穴道之一,取穴办法:膻中穴位于胸部,以后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概要]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收缩。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合谷(泻法)治;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寸;可灸。

肾俞

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真阴即肾阴,又称肾水;真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在病理改变时,同属肾虚,又有肾阴、肾阳、肾气的不同,针灸选穴也应注意有的放矢。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太阳为寒水之经,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故肾俞的主治重点应在滋补肾水。命门穴为督脉要穴,督脉总督一身阳经,为人体阳气最盛之脉,督脉所属28穴,多主补阳助火或泻阳清热,命门自然毫不例外,应以温补命火,强壮肾阳为主治。关元虽属任脉,但其全身强壮作用是肯定,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强壮之源,故关元的强壮作用实际是关元能够补助肾气的表现。

临床实践也证明,运用肾俞补肾阴,命门助肾阳,关元益肾气,对肾虚诸证分别不同情况施治,会有很好的疗效。当然,由于阴阳互根、阴损及阳之理,在选用命门助阳时也可配合肾俞穴共同使用,或与关元配合应用,只要运用得法,反能获相得益彰之效。

肾俞穴临床使用属辨证选穴法。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穴性功能] 本穴功专补肾,为滋补肾阴的第一要穴。功能益肾滋阴,摄精利水。[主治概要]

1. 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本穴为首选。辨证属肾阴不足者,仅选肾俞为主穴;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本穴与命门共为主穴。

2. 对辨证属肾虚的各种妇产科疾病本穴均有治疗作用。

3. 本穴是治疗肾虚腰痛的主穴。

[操作方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用40~50mm毫针,呈45°角向督脉方向斜刺,针深约25~40mm,施捻转补法。用于各种肾虚证。

2. 患者体位同上。用40mm毫针直刺,针深25~30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主要用于肾虚腰痛,亦可用于肾虚各证。

3、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命门

本穴临床应用,多为辨证选穴法,用于肾阳不足所致诸证。为温补肾阳之要穴。该穴与肾俞、关元三穴均为补肾要穴,但三者有所不同,命门穴以温肾壮阳见长,肾俞以滋补肾阴为主,关元则为肾气不足所首选,临床应根据不同辨证灵活选用。临床应注意,针刺命门穴过深时针尖阻力会突然消失,同时下肢有强烈触电感,即刺入蛛网膜下腔。一般针刺时,以不出现上述症状为宜。

实验室研究证明,艾灸家兔“命门穴”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8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表明艾灸“命门穴”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肾阳不足,命火衰微而致的腰痛、男性性功能障碍、妇科病的第一要穴。功能温肾壮阳、培元补肾。

[主治概要]

1.命门穴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穴,以治疗辨证属肾阳不足者疗效最佳。对阳痿、早泄、遗精、尿有余沥、男性不育、男性性欲低下等男科病表现,均有治疗作用。

2.对辨证属于肾阳不足的部分妇科病如经行后期、经量过少、白带过多、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等有效。

3.腰为肾之外廓,肾之阴虚阳虚均可致腰痛。命门穴是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的慢性腰痛的要穴之一。常与腰阳关、十七椎、肾俞、气海俞等穴共同选用,可单用针刺,亦可用针灸并施或只用灸疗。

[操作方法]

1.患者取俯卧位,解开上衣,放松腰带,暴露腰部。视病人胖瘦,可选择长度为40~75mm的毫针备用。从第二腰椎棘突下进针,直刺或稍向上斜刺,针深约30~70mm不等,施捻转补泻法。广泛用于各种男妇科疾病。

2.患者体位同上。用50mm长的毫针从第二腰椎棘突下进针,约呈45°角向两肾俞方向刺入,深约40~45mm,施捻转泻法。患者双侧腰肌觉有酸胀感。用于肾虚所致腰痛。

3.灸法。由于灸法的温肾壮阳作用与命门穴的穴性相同,临床用命门时往往采用灸法。以用艾炷直接灸效果最好。

三阴交

三阴交虽为脾经穴,但从古典针灸医籍载述及临床实践观察,本穴治疗脾虚运化失司、水湿肿满、湿痰壅盛、脾不统血等证,均逊于阴陵泉、公孙、脾俞等穴。而对辨证属于肾水不足、肝血虚弱、瘀血内停的大量妇科病及男科病为首选要穴。另外,由于该穴有较强的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孕妇禁用。

[定位] 内踝最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见图12)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第一要穴,又为全身滋阴主穴。功能滋补肝

肾,补养精血,调经治带,健脾利湿。

[主治概要]

1.三阴交一穴通三阴,故对大多数妇产科疾病均有极佳的良性调整作用。

2.男性性功能障碍所表现的遗精、阳萎、早泄诸证。

3.对部分胃肠消化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有效,如慢性肠炎,腹胀肠鸣,腹痛等。

4.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可治疗下肢不遂,小腿局部疼痛。

5.能调整水液代谢,可治疗下肢水肿、尿潴留、遗尿。

[操作方法] 本穴的进针方向及针刺方法有三种。

1.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平伸,暴露小腿。用40mm毫针,紧贴胫骨后缘直刺,进针20~2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可广泛用于妇科、男科及慢性腹泻等病的治疗。

2.患者体位同上。用40~50mm毫针,针身与胫骨呈45°角向跟腱方向斜刺,进针25~40mm,施提插泻法。患者可感觉到如触电的针感向下肢末端放射,并出现下肢不自主抽动。用于下肢局部疾病,如中风病偏瘫,下肢特别是小腿疼痛、麻木等。

3.患者体位同上。用50mm毫针,针尖朝躯干,沿皮向心性针刺,进针可达40mm 以上,针刺到达要求深度后,不做任何手法,仅静置留针30分钟以上。且进针手法要轻,以患者不出现酸麻胀针感及疼痛为佳。适用于女性病理性非炎性白带过多及遗尿病。

内关

内关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有广泛的治疗作用,有人在四总穴的基础上加入内关、阿是,称六总穴,可见其重要性。临床治疗心胸胃疾患,属循经远端取穴法;治疗前臂不遂、正中神经及腕管综合征等,属局部选穴法;借其调神醒神作用治疗中风病则属辨证选穴法。

本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阴维脉,与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共主胃心胸疾病。二者又有所不同,内关的主治从上而下,以心胸部疾病为主,腹部次之;公孙的主治却相反,从下而上,以肠胃、腹部症状为主,胸部次之。合理选配二穴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内关穴与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均能主治消化道疾病,二者相较又略有区别。内关穴仅对“心下”即胃脘部的疾病有治疗作用,且以治疗实证为主,对肠道及脐腹部的疾病疗效较差。足三里则以肠府疾病或胃肠同病疗效最好,常用于胃肠系统慢性、虚性疾病。

内关穴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均有确凿的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的综合治疗作用。针刺双侧内关穴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均能明显下降,部分血脂指标亦能有所改变,表明针刺具有调整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动力学的作用,为针刺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有人借内关穴的理气宽胸作用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借其调神作用治疗癔病性失语,预防和治疗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及妊娠呕吐诸证,据报道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见图28)[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心、胸、胃疾病的第一要穴。尚能醒脑开窍及疏通上肢经络。功能宽胸理气,化瘀止痛,降逆止呕,安神解郁。

[主治概要]

1. 本穴对多种心脏疾病均有治疗作用。

2. 内关对人体血压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根据病症不同,常与曲池、足三里、风池、三阴交、太冲或素髎、关元、气海、膻中、太渊、心俞、膈俞等穴相互配合。

3. 本穴是治疗胃疾病的重要主穴。

4. 内关与水沟穴配合应用,具有较强的醒脑开窍作用。

5. 其他:本穴有很好的局部治疗作用。

此外,本穴对血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均有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操作方法]

1.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垂直进针,针深约25~40mm,施捻转加提插泻法,施用手法约1~3分钟,令较强的针感传至手部及整个前臂。用于治疗中风病,能起到醒脑开窍作用,同时对上肢不遂亦有效。

2.垂直进针方法同上,进针约25mm。或将针尖呈75°角向心性斜刺,施提插泻法,令针感向心胸方向扩散。用于心绞痛发作时,可达到通经理气,迅速止痛之效。用于心律失常、心悸,宜采用捻转补泻法。

3.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选穴,针尖指向腕关节方向,针柄与皮肤呈30°角进针,针深约20~30mm,施捻转补泻法,用于正中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等局部疾病。

神门

本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心经之原穴。心藏神,主人的精神情志。“神门”,顾名思义,乃心神之门,为临床调神、治神的要穴,其宁心安神之功能最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通玄指要赋》说:“神门去心性之呆痴”,《玉龙歌》中也有“神门能治痴呆病”,痴呆即指抑郁型精神病而言。《百症赋》说:“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是指神门能够治疗狂躁型精神病。本穴临床选用属辨证选穴法。

[定位] 掌后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

[穴性功能] 本穴是通治各种精神情志疾病的要穴。功能宁心安神,镇静解郁。[主治概要]

1. 本穴主治中医“神”的疾病,故在各种精神病,神经衰弱,失眠,癔病,老年性痴呆,妇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等病证中均选为主穴。

2. 对部分心律失常有效,如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等。

[操作方法] 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前臂,仰掌。取长度为13~25mm毫针,紧贴尺侧腕屈肌腱与腕豆骨相交处之桡侧垂直进针,针深约5~13mm,一般用捻转补泻法,针感可传至小指远端。

风池

风池穴是全身361个经穴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主穴之一,与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主穴有同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穴为治疗头部多种疾病的第一要穴,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病尤为必取主穴。是辨证选穴法、局部选穴法、特殊效穴选取法等方法均常应用的经穴。

由于本穴具有很好的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作用,故不少学者认为风池穴可作为老年人防病保健的强身穴。对预防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脑实质萎缩、中风病均有效。

本穴有多种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及针刺方法,可根据临床病证之不同灵活选用。使用时要十分注意进针深度及角度,一般应掌握不超过25~35mm为宜。个别病种(如假性延髓麻痹)虽可深刺,仍应注意方向并小心行事,国内有报道针刺风池穴由于角度、深度不当误伤延髓下段及椎动脉,致呼吸心搏骤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故针刺本穴时仍应慎之又慎。

[定位] 胸锁乳突肌之乳突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大约与风府穴相平。

[穴性功能] 本穴为颅脑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治疗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的首选穴。功能散风清热,解表止痛,醒脑开窍,平肝熄风。

[主治概要]

1.本穴为治疗肌收缩性头痛(旧称紧张性头痛)的首选要穴。

2.风池穴有醒脑开窍及熄风镇肝等作用,故为治疗中风病的要穴。

3.现代研究证明,本穴对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有很好地改善作用。常与天柱、完骨二穴同用。

4.既名风池,顾名思义,本穴有很好的散风作用。此外,本穴还能平熄内风、潜镇肝阳。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

5.风池穴对五官科疾病有较广泛的治疗作用,如各种眼疾病、神经性耳聋耳鸣、急慢性鼻炎等,均可作为主穴或重要配穴使用。

6.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

[操作方法]

1.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项部,皮肤常规消毒。取长度为40mm的毫针从风池穴对准对侧鼻翼进针,针深约25~30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风池穴临床主治各病大多采用此刺法,如各种脑血管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风寒或风热外感、急慢性鼻炎等。

2.患者体位同前。取×40mm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进针,针深不超过25mm,患者可觉得酸胀感向同侧头角放射。本角度为风池穴向上针刺的最高角度,若超过此高度,即有刺伤小脑之可能,故针刺时一定要注意角度与深度。施捻转补泻法。用于各种头痛、眼目疾病。

3.患者体位同前。用长度为75~100mm毫针施针,针尖朝向同侧喉结边缘进针,针深约可达60~80mm,施提插泻法,一般不留针,或施手法后将针提至40~50mm 留针。患者觉颈项咽喉部有酸胀及憋闷感。用于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

4.患者体位同前。用40~50mm的毫针,针尖对准对侧风池穴进针,所谓风池透风池的针刺角度。进针约40mm,施捻转加提插泻法,手法宜轻。用于颈型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等局部疾患及足跟痛。

5.针刺风池穴治疗五官疾患,亦可采取对准病位的针刺角度。如治疗鼻疾患,针尖对准鼻部;治疗耳疾患,针尖指向对侧耳部;治疗眼疾患,针尖即朝向对侧内眼角。

膈俞

本穴是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自然应以治血病为主。因此不少人认为本穴能够

通治各种血病。但细考古代针灸著述并结合临床经验,证明本穴仅有补血作用,可用于各种贫血,并无止血、凉血及活血化瘀作用。《类经图翼》说:“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医宗金鉴》说:本穴“更治一切失血症”均指失血性血虚用本穴能起到抗贫血作用。

由于本穴又兼有降膈上下逆气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降则血降,故也可以选本穴以止上窍口鼻出血,特别是脾虚统摄无权所致的便血、血崩诸证,运用本穴仅能补血并无止血功能。

膈俞与足三里、脾俞等穴均可用于贫血,但其意义不同。膈俞有生血补血作用,能直接作用于血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虚用足三里等穴是通过补脾胃、助生化达到气旺生血的目的,可以理解为具有间接补血的作用。

膈俞与血海均为治血要穴,二者也有区别,膈俞以补血为主,并借其降气作用以止上窍出血。血海重在活血化瘀及清热凉血,常用于妇科病的治疗。

[定位]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补血第一要穴,兼有降气作用。功能补血养血,降逆平喘。[主治概要]

1. 本穴是唯一的直接作用于血虚的穴位,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

2. 膈俞有明显的降逆气作用,故对支气管哮喘、恶心呕吐及膈肌痉挛有效。

3. 借其降逆气作用以引血下行,对上窍出血(咯血、吐血、衄血)有效。

[操作方法]

1. 患者暴露背部,取俯卧位。用40mm毫针,从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进针,呈45°角向督脉方向斜刺,进针约13~25mm,施捻转补泻法。可达到补血及降气等多种作用。

2. 患者体位同上。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之夹脊穴代替膈俞的方法同前。

3. 患者暴露背部,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取准膈俞穴,在穴区周围用三棱针点刺3~5次,用闪火法拔罐令出血,出血量掌握在1~3毫升。起罐揩净血液后,用消毒干棉球按揉针孔以防感染。用于支气管哮喘实证发作期。

4. 针刺以后还可辅以艾条悬灸膈俞,每穴灸治20~30分钟,能够增强缺铁性贫

血的生血作用。对寒性支气管哮喘亦有治疗作用。

百会

本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对多种疾病均有效,是督脉所属28个腧穴中临床应用最多的穴位之一,该穴既可用于局部即头面五官病的治疗,又可循经远端治疗脱肛,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少学者研究表明,针刺补泻百会穴可使阳虚病人血浆中明显增高的CGMP显著下降(F=,P<)而趋于常值;CAMP仅呈轻微变化;补法似以下降为主,泻法则以升高为主;CAMP/CGMP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F=,P<)而趋于常值,说明针刺百会穴对阳虚病人的调衡作用明显超过对正常人的影响。

[定位] 头前后正中线上,入前发际5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头晕、头痛的要穴,治疗内脏下垂性疾病尤为其所长。具有升阳固脱,熄风醒脑之功能。

[主治概要]

1.本穴是局部治疗头痛眩晕的要穴之一。

2.百会穴有很好的升提阳气,举陷固脱的作用,主要用于肛门直肠脱垂(脱肛)及子宫脱垂。亦可用于胃下垂。

3.百会穴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配穴。

4.百会艾灸可治疗美尼尔氏征。对耳鸣、耳聋亦有效。

[操作方法]

1.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用长度为40mm的毫针,从百会穴从前向后进针,呈沿皮平刺法,针深约20~30mm,施捻转补泻法。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头痛、眩晕,中风病及部分美尼尔氏征。

2.患者取端坐位,去百会穴区周围头发,头皮涂少许凡士林油膏。用艾炷直接灸,艾炷小者如黄豆,大者可如花生米,当艾炷燃灼皮肤觉疼痛后可迅速除掉,或速将艾炷压灭。刺激量可随患者体质不同及病情之轻重掌握在25~70壮不等。亦可

用艾条悬灸法,采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约30分钟。用于改善脑供血,治疗肛门直肠脱垂、美尼尔氏征及部分中风病患者。

3.百会穴治疗皮层性尿失禁宜采用穴位注射法。

大椎穴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大椎穴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主治概要]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穴、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穴、双胆俞穴) ;配预防流脑;配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穴、、治哮喘;配曲池穴、合谷穴泻热;配腰奇穴、间使穴治癫痫。刺灸法

斜刺~1寸;可灸。大椎穴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防治感冒: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如有咳嗽可在双侧加拔火罐);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治落枕及颈肩不适:在大椎处涂上红花油类具治疗跌打损伤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10分钟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几只火罐则效果更好。

治粉刺: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随即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10分钟左右起罐。3-5天进行一次治疗,可活血通络、祛毒养颜。

水沟

本穴虽无明显的调整阳气作用,但亦属督脉常用穴之一,为急症救治的重要选穴。本穴抢救休克、昏迷,治疗中风病及各种精神性疾病,均属辨证选穴法;治疗腰痛则属循经远端取穴法。

由于本穴的特殊临床意义,近年来对该穴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人中穴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表明,电针家兔“人中穴”可使失血性休克家兔的血压缓慢回升;可使中性白细胞、T淋巴细胞增加;可促进组织液内流补充血容量、并有防止血液粘稠淤滞的作用。针刺家兔“人中穴”可使颈总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与合谷穴组、足三里穴组、耳尖穴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充分证明了“人中穴”所具有的特异性。有学者认为针刺人中穴的抗休克作用与改善内脏器官血流量及改善心功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分析针刺“人中”前后家兔肝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变化,发现针刺“人中”有促进休克家兔肝细胞LDH、SDH增强作用,因而能改善肝细胞的代谢状况,维护了细胞的代谢活动,延迟或部分逆转了休克对肝细胞功能的抑制和损伤。一些学者的实验证明了针刺家兔“人中穴”能使血糖含量及5~羟色胺浓度增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力增强,这些物质在抗休克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人中穴”也可影响到失血性休克家兔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有学者报告针刺“人中穴”对实验性呼吸节律紊乱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有明显的呼吸起动效应或节律恢复作用,这种作用是“足三里穴”或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P<~)。有的实验还证明了“人中穴”对呼吸暂停的起动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穴位特异性。

[定位]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

[穴性功能] 本穴为针灸临床抢救各种急症的第一要穴。功能醒脑开窍,清热熄风,通络止痛。

[主治概要]

1.本穴广泛用于各种急症的抢救,是昏迷、昏厥、休克等病针灸救治的第一要穴。

2.水沟穴是治疗中风病的要穴之一。

3.水沟穴为主治癫狂病的“孙真人十三鬼穴”中的第一穴。借本穴调神醒神、醒脑开窍之功能,用于部分精神病。

4.水沟穴是治疗急性腰痛的重要选穴。

5.本穴对部分膈肌痉挛有效。

[操作方法]

1.患者取端坐位或立位,施术者或助手帮助固定患者头部,以25~40mm长毫针,针尖呈45°角向鼻中隔方向,速刺水沟穴,进针约~寸(20~30mm),施提插泻法。用于督脉走行线上的急性腰痛、癔病性失语以及部分精神性疾病。

2.患者取仰卧位,针具及针刺手法同上。进针约20~30mm,针尖刺向鼻中隔下,先将针朝一个方向旋转约360°,然后施强力提插泻法。用于抢救休克、昏迷、昏厥,中风病,部分精神病及膈肌痉挛等病。

中脘

中脘穴为常用要穴之一,其特定穴含义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一—腑会。该穴的使用规律与足三里、阴陵泉、内关、太冲等常用四肢穴位不同,四肢肘膝以下的常用穴,需根据病位经脉所通,或根据经脉辨证结果,才能进行循经选配。而中脘位居躯干上腹部正中,为胃的体表投影区,所主治的病证均可理解为局部取穴,对中脘所能治疗的其他消化道、消化腺疾病,痰湿性疾病可视为临近选穴或辨证选穴。中脘治疗荨麻疹则属腧穴特殊效果的应用。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诸多消化系疾病之第一要穴。功能和胃健脾,理气祛湿。[主治概要]

1.本穴为特定穴中八会穴之一—腑会,故可通治消化系统多种疾病。是治疗各种胃病,肠道疾病的必选主穴。

2.中脘穴有化湿去痰作用,中医辨证属湿痰亢盛的多种疾病均可取本穴治疗。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

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十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风池

配穴方法参考

配穴方法参考 配穴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的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疗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配穴方法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穴,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穴、太渊穴。

配穴方法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穴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 配穴方法3.同名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矛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穴配足阳明经的内庭穴;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穴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穴等。 配穴方法4.上下配穴法

本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内庭穴,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穴配长强穴。此外,八脉交去穴配合,如内关穴配公;孙穴,外关穴配临泣穴,后溪穴配申脉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属于本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配穴方法5.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取穴方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门穴,后取胃俞穴、胃仓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后取肺俞穴、定喘穴等。 配穴方法6.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穴、内关穴,胃痛取双侧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

针灸常用穴位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寸。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针法:1)直刺。以30号1寸针刺入~寸,至局部有酸胀感,用以预防感冒;2)平刺。以30号寸针成1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寸,用以预防头痛。以上均留针30min。3)点刺。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深~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散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注意,毫针以28号~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留针15~20min。(2)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参考。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不留疤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n。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1肺炎:主穴:少商、少泽、列缺、合谷、肺俞、丰隆、(左右)。配穴:大椎、颤中。外关、曲池、足三里(左右)。 拔罐:风门、肺俞、膏盲、阿是穴(在肺部有湿性罗音处)。操作:闪火罐,每日或隔日一次。 2支气管炎:主:天突、尺泽、太渊、列缺、合谷、定喘、肺俞。足三里、鱼际(左右)等。 3高血压: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配:风池、行间、太溪、关元、太冲、阳陵泉等。4慢性胃炎:主: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配:肝俞、太冲、行间、气海,三阴交、太溪等。 5尿路感染:曲骨、气冲、会阴、肾俞、志室、三阴交、合谷、外关、委阳、气海、血海。6下肢节炎:环跳、风市、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内膝眼、外膝眼、解溪、大椎、肾俞、关元、阴陵泉、。 7上肢:肩髃、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足三里、肾俞、风池、阿是穴等。 8颈椎病;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养老、阿是穴等。 9腰椎骨质增生:相应病变腰椎夹脊穴、肾俞、太溪、八髎、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承山、昆仑、阿是穴。 10带状疱疹:合谷、支沟、阳陵泉、皮疹局部(选择15个针点)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用泻法。 11结膜炎:晴明、瞳子髎、攒竹、丝竹空、合谷、申脉、太阳、风池、委中,少商。 12泌尿系结石:京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大肠俞、阴陵泉、小肠俞、膀胱俞、水道等穴。 13高脂蛋白血症: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太白、阳陵泉、丰隆、膻中、太冲、风池、率谷、等穴。 14慢性盆腔炎:关元、中极、归来、水道、三阴交、上髎、阴凌泉、肝俞、肾俞、足三里。15支气管哮喘:肺俞、大椎、风门、定喘、尺泽、太渊、中脘、足三里、丰隆、肾俞、关元、等穴。 16鼻窦炎:印堂、迎香、列缺、合谷、风池、攒竹、巨髎、颧髎、大椎、外关、曲池、足三里等。

常用穴位的名称

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边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消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3、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4.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5.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汤、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6.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7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 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8.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9.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10.肩井 [位置]肩背,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1/2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11.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感染,肩背部疼痛。 12.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1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度,精神分裂症,痛痛等症。14.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精选-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寸的概念: (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第一关节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衡量作为3寸 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尽头凸起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颤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痹。 支沟:外关上一寸 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弯曲成60°角,虎口向上。本穴在肘横纹尽头靠近桡骨边缘处。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取穴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

常见病治疗配穴

常见病治疗配穴

————————————————————————————————作者:————————————————————————————————日期:

常见病治疗配穴 一、支气管系统疾病 1、咳嗽:水金、水通(这董氏奇穴治疗咳嗽特效穴),再配合一日四时分刺 法效更佳,朝刺鱼际,午刺俞太渊、夕刺合尺泽,夜刺井少商。 2、水金、尺泽。 3、列缺、太渊,痰多加丰隆。 4、天突、尺泽。 5、天突、列缺。 二、支气管哮喘 1、水金、水通。 2、鱼际、尺泽。 3、内关,强心配复溜。 4、严重者在尺泽刺血,稳定后用水金、肾关、复溜(标在肺、本在肾)。 三、感冒 1、液门、三间(液门在三焦经,能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三间为大肠经之穴与 肺相表里。两者一为荥穴,一为俞穴,荥俞主外经,因此治感冒甚效)。 2、发烧可加大椎、曲池,或者三商刺血。咳嗽加水金,喉痛加鱼际。 3、风池、肺俞、丰隆。 四、急性咽炎 1、少商、商阳刺血。 2、液门、鱼际(交交叉取穴,左右各取一穴)。

五、慢性咽炎 1、太冲(古歌决应用此法最多)。 2、鱼际、液门,交叉取穴。 3、少商、商阳刺血。 4、肾关、太溪。 5、肾关、照海。 6、列缺、照海。 六、心血系统疾病 (一)心动过速 1、内关、郄门。 2、少海、神门。 3、心常穴。 4、内关、足三里。 5、内关、间使。 6、通关、通山。 (二)、心房纤颤 1、内关、通里。 2、内关、间使。 3、神门、心俞。 (三)心律不齐 1、内间、间使。 2、内关、足三里。

3、心常、心门也有效。 4、通关、通山。 5、内关、通里、少府。 (四)、冠心病 1、内关、足三里。 2、内关、太冲。 3、内关、间使。 4、通山、通关。 5、尺泽区刺血效佳。 6、四花中外刺血。 (五)心绞痛 1、尺泽、曲泽刺血效佳。 2、足三里、丰隆刺血(董氏四花上外刺血)。 3、董氏火包穴、足三里、内关。 (六)胆固醇偏高、血脂肪过高。 1、外关、支沟。 2、丰隆。 (七)高血压 1、曲池、太冲。阳陵泉(若肾性高血压加复溜)。 2、四花中外刺血。 3、耳背耳尖刺血。 4、背部五岭穴刺血可立降血压。

人体重要穴位的功能

人体重要穴位的功能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人体重要学位的功能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 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 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

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昨天和大家分享的穴位歌,今天艾蓬轩再和大家分享下人体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疾病,具有除湿化湿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出血、痫证,具有降浊升清的功效。 4、头维 位置: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6、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7、睛明(注意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8、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眉头)。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9、鱼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眉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10、丝竹空 位置: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眉尾)。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齿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减少鱼尾纹。 12、承泣 位置: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主治:近视眼、角膜炎。 13、听宫

位置: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主治:耳沉、头痛、视力下降等。 14、耳门 位置: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等。 15、听会 位置:听宫下方,与耳屏切迹平行。 主治:耳鸣、耳聋、耳内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16、巨髎 位置: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鼻出血、齿痛、面颊肿。 17、颧髎 位置: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面颊肿。 18、颊车 位置: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牙痛、面疾。 19、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 主治:急慢性鼻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20、人中 位置:鼻唇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 25mmx40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E)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 —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 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X 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 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 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 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 一60mn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人身体中的12个重要穴位

人身体中的12个重要穴位: NO.1 合谷穴 合谷穴。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NO.2 少商穴 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NO.3 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NO.4 内关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NO.5 后溪穴 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用拇指端在该处向指骨方向压,有酸痛感觉处。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 ... 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症。按摩后溪穴治疗腰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