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性灵说》

合集下载

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性灵说

关于[袁枚的“性灵说”(上)]的字幕:∙我们现在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第十三讲,袁枚的“性灵说”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是清代乾隆皇帝时代的江南才子,也是著名的一个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话代表作就是《随园诗话》,这是很有名的。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卒于公元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时候的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的知县,然后他辞官后就居住在江宁,就是现在南京附近的江宁。

他在小仓山修了一个园林,号随园。

∙他后来写的一些书都是以随园命名,像《随园诗话》等。

他的书信颇具特色,他的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

所以袁枚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学,有才华的一个文人。

∙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性灵说”,“性灵说”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继承了晚明思想解放者的观点,特别是公安三袁和李贽、汤显祖等人的思想。

在学术思想上,袁枚反对盲目地崇拜圣人经典,他对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就是乾隆年代的汉学考据也表示不满,∙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因为他认为宋学空谈性理,固然不好,像程朱理学。

但汉学就是从汉代,因为乾嘉考据学主张就是继承两汉的学术,他认为两汉的学术更有弊,为什么呢?两汉的学术引导读书人钻牛角尖,在考据当中讨生活。

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袁枚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

下面我们来谈袁枚性灵说的第一个问题,一“性灵说”什么是性灵?什么是袁枚的性灵说?袁枚性灵说的真髓,就是对于性灵的倡导。

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安三袁当中的老二袁宏道,在《序小修诗》当中,∙曾经称赞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以最早的性灵说是从公安三袁来的。

袁枚谈性灵也是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袁枚的性灵说又和公安三袁有所不同,他有明显地针对性,∙这就是反对乾隆皇帝的沈德潜的诗教说与格调说。

沈德潜是乾隆时候的一个著名的诗歌批评家,他写过五格诗的别栽,也就是《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还编过《古诗源》。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清诗概述48——清史札记之四十四我楚狂人四、清诗流派18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性灵说可说是明代公安派的余绪,其代表人物袁枚,前文在“清代散文”中已经说过,这里先说袁枚的诗歌。

(1)袁枚与他的诗1袁枚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主张的“性灵说”在当时独树一帜。

“性灵说”对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各种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扫荡,一改清诗风貌,影响深远。

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这是其诗论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他不仅把抒发真情作为采集和鉴赏诗歌的标准,而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一以贯之,创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诗文作品。

袁枚除了要求诗歌创作主体要抒发真实情感之外,还对诗人要具备一定的诗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枚认识到因为每个人的诗才禀赋各有所异,就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情况,于是就生发出禀赋灵性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诗才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甚至用夸张、过分的语言把天分的作用提升到一个绝对的地位。

其实,袁枚在认识到“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学识的重要性。

他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性情各异,所以诗歌创作要情出于己,体现出“著我”的精神,强调“作诗,不可以无我”,激烈反对一切束缚诗歌抒发真情的制约因素,高呼“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尚志会(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收稿日期:2019-09-19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安徽阜阳人,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学主张“性灵说”,即诗歌之美贵在直抒胸臆,贵在自然。

袁枚创作的小诗,具有形式小、选材小、立意新、情感真、语言平易、注重对细节的捕捉等特点。

袁枚小诗创作特点与其诗学理论相呼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清代中后期诗坛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性灵说”;袁枚;小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2-0078-04 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从科举及第到翰林编修,继而到地方任官与辞官归隐。

他在江宁随园度过了长达五十年的世俗生活,而这五十年为中国文学发展史造就了一位极具创作活力的文学家。

袁枚一生著述颇多,如《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

他在《随园诗话》中力倡“性灵说”,其诗话采诗的标准亦为“性灵”。

“性灵”就是浓厚的情感和灵敏的感觉,即内在的灵感。

[1]这一理论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的,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个要素。

一般,我们将袁枚诗歌中力主“性灵”的诗称为“性灵诗”。

《小仓山房诗集》是袁枚诗学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也较为完备地展现了袁枚“性灵说”的理论主张。

袁枚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小诗创作,这些小诗创作饶有谐趣,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好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之学。

一、形式之小,重在性情 王英志先生编撰的《袁枚全集新编》收录袁枚诗四千四百余首,其中小诗占相当一部分,有些径直以“绝句”为诗题,如《山居绝句》《诗毕后再题一绝》《戏谢二十四绝句》《偶作五绝句》《偶作三绝句》《杂书三绝句》《牡丹花·别赠花三绝句》等,不胜枚举。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李天道;唐君红【摘要】袁枚“性灵说”的实质体现出一种“重生”、“乐生”的美学精神.“重生”之“生”,意指生命、生存.同时,“生”就是“性”.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大德”,最大最美的善行,就是“生”.由此可见,中国美学“重生”.而袁枚的“性灵说”要求诗歌审美创作“发抒性灵”,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呈现.【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袁枚“性灵说”;生命;生存;“生”之灵性;“重生”美学精神【作者】李天道;唐君红【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 610068;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基于其“性灵说”,袁枚坚持认为诗文创作应该“抒写性灵”、“独写性灵”和“发抒怀抱”,必须通过文本以直接呈现诗人自身的生命意绪。

在他看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1]158,杰出隽永的诗作都“一片性灵”,因此,在《随园诗话》中,他标举“性灵”,不止一次地提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80,认为“作诗不可以无我”[1]235。

“性灵”就是“性情”,也就是说,作诗要有“人之性情”、“真性情”。

就实质而言,“性情”即生命意绪,也即一种因生命体验而生发出的意绪,要有个体对自身生存现状的切切实实的生命体验,发自于“人”之性灵,为一种真情、真性情。

要呈现自己对宇宙自然之生命意蕴的真切感受,抒发生命意绪,即“生”之灵性。

因此,袁枚“性灵说”的实质体现出一种“重生”、“乐生”的美学精神。

“重生”为中国美学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美学精神。

“生”,意指生命、生存。

就语义学看,“重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为衍生义。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精品⽂档资料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明清以来,⽆数⽂⼈在探索诗⽂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创⽴了不少学说。

其中,袁宏道放荡不羁,极富个性,吸取了前⼈诗之于情的⽂学思想,以表达“⾚⼦之⼼”提出“真性情”为核⼼的性灵说。

⽽后来者清代袁枚,同样反对束缚,以真情及才情标举“性灵”学说。

同是性灵⼀派,但⼆者并未处处相同。

⼀、袁宏道反理性,袁枚反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讲究主观感受的真情流露,以真情⽰⼈,以真情为诗。

同样,袁枚作诗“提笔先须问性情”,好诗需要⾃抒情愫,⾃披胸襟。

虽⼆⼈都主张“真”,但袁宏道强调⾮理性,主张释放⼈未被社会化的天性,具有反理性导向。

“⽆闻⽆识真⼈所作”,“闻识”包括名教义理、礼法纲常等社会规范以及⼈⽂经验知识,是与“真”相对⽴的理性。

要求脱离⼀切形式表象,⼈的社会产⽣的规则等理性存在,回归本真,使真性情保持纯粹。

如《独坐》:胸臆知难尽,⾏藏为可陈。

摊书嫌字⼩,烹⽔试茶新。

拨闷占茅⼘,祈归拜上神。

闲云与倦鸟,终是⼀流⼈。

袁宏道在诗中直接流露了他的倦意与空虚,他觉得难以表达清楚他此刻的⼼情,从看书嫌字太⼩,品茶⼜嫌不醇厚,为了解闷去占⼘,⽆聊拜拜上神,但是这些尘世的东西,社会经验的理性,都不能够撩拨他⼼中的真情,排遣他的闲闷,只有闲云跟倦鸟这种⾃然意象才能与其⼼中的天然本性⼀致,独坐时候的真性情流露,是抛开⼀切理性⽽抒。

⽽袁枚“性情得其真”、“其情之动⽽不同者,皆随其性之昏明⾼下流露者也”。

诗中的性情随内⼼之“真”⽽流,认为同时期崇尚浮华的诗⼈在诗中矫饰喜怒哀乐,缺乏“真⽓”。

可见,袁枚强调的是性情“真”的流露,拒绝违⼼之作,反对虚假的情感。

所以,袁枚在被贬时所作《落花》,内⼼怨尤⾃怜毫⽆虚假之情:空⾕半枝随影堕,阑⼲⼀⾓受风偏。

佳⼈已换三⽣⾻,拾得花钿更黯然。

袁枚在此诗中深情流露,⽐深闺⼉⼥更加孤独,⽉下枝影摇曳,阑⼲⼀⾓看风,孤影⾃怜,蹲下⾝⼦拾花钿,诗⼈⼼中的哀怨与诗中斑斑可见,胸臆之真发露⽆遗,他不是为了作诗⽽造假性情,也没有在诗中夸⼤或虚饰其胸臆,因⽬前的处境⽽哀,由诗可见其怨,⽆虚⽆假。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

“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

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一、“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性灵说的理论化是由“公安三袁”和袁枚等人完成的。

“性灵”这个概念并非公安派首创,亦非袁枚所首创,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提出来了。

从现存文献来看,“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①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四人皆为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们都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以佛教的基本思想来运用“性灵”一词。

“性灵”在佛教文献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考诸南朝以前的汉译佛教文献,仅发现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17一处有“性灵”一词: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净照之宗。

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赜,莫不网罗于其中矣。

从文中看,鸠摩罗什所用的“性灵”意思是指人的心灵。

此当是佛教“性灵说”的理论根源。

古典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袁枚“性灵说”之真情论

袁枚“性灵说”之真情论

袁枚“性灵说”之真情论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所倡导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

(《清史稿》)中说:(袁枚)天才颖异。

论诗主抒写性灵,他人意所欲出,不达者悉为达之。

士多效其体。

著《随园集》,凡三十余种。

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中说道:“袁枚在《答曾南村论诗书》中指出:“提笔先需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

”把真情作为创作之源,又在《随园诗话》卷五中总结我国几千年来的诗史:“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因此,袁枚的“性灵”倾向于人之灵动的情感、禀赋,即强调“情”。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马杰的袁枚“性灵说”的是以追求中提到)袁枚所说之“性灵”不仅指“情”或“性情”,而且指“灵机”。

而(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刘长泉在以真达情——袁枚抒情诗的特色)中写道:做诗要有情,情之有无是诗之先决条件。

诗是情的产物,情的表现,要“自把新诗写性情”所以他坚决反对有意识地为政治需要,为炫耀学问或为其他种种目的去写诗。

情与真密不可分。

(燕山大学学报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中写道:真情是人内心感情,是文学之源,只有抓住诗歌的这个本质特征,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诗歌来,因此他反对虚假之作:“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

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

”其《续诗品·葆真》就说:“伪笑佯哀,吾其忧矣:”其《随园诗话》也批评王士祯“喜怒哀乐之不真”。

可见,袁枚倡导的性灵说,其核心就是强调诗人真实感情的表达。

(2005年12月份的求索中马杰和龚建平在袁枚个性思想对性灵说的影响)中说道:袁宏道所说的“性灵”主要指“性情”或“情”。

他认为作家内心必须首先有一种不可阻遏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激动着他,使他迫不及待地欲把这种情感舒发出来,以求内心的畅适。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伪 险恶 , 指出了封 建制度 的不合理 。袁枚 在诗歌 中直 接抨击封建制度 , 这不仅需要超卓识见和过人胆量 , 而
且 也 正 是 其 真 性 情 的 自然 流 露 。 2 以平等、 . 民主 的 态 度 尊 重 下 层 人 民 。 虽 然 身 在
袁枚 巨大的影 响。他宣扬性情至上 , 肯定情欲合理 , 强 调情是其诗 论 的核 心 , 女 是真情 的 本源 。他 在《 男 遣
兴》 诗 中说 :郑 孔 门前 不 掉 头 , 朱 席 上 懒 勾 留 。 明 一 “ 程 ” 确表示对孑 子 以来 的儒学特别是 程颐 、 熹 的理 学 的 L 朱 反叛 。他还认 为“ 宋学 有 弊, 汉学更 有 弊” 进 而 质疑 , “ 六经 ”公开宣称“ 经虽读不全信” 并借庄子的话抨 , 六 , 击“ 六经尽糟 粕” 《 然 作》 。他 的言 行 可谓 大胆 出 (偶 ) 格、 惊世骇俗 。他对虚伪 的假道学深恶痛绝 , 常常借机 加 以嘲讽抨击 , 表现 出封建社会 末期个性 解放思 想的 再次苏醒。 这些思想体现在文学理论 上, 就是 他的“ 性灵说” 。 袁 枚 的 “ 灵 说 ” 在 内 容 上 包 括性 情 、 性 和 诗 才 性 , 个 三个要素 。袁枚认 为“ 情 以外本无 诗” “ 性 ,若夫 诗者 , 心之声也 , 性情所 流露者也 ” “ ,天性多 情句 自工 ” 。就 是说诗生于性情 , 性情 是诗 的本 源和灵魂 。他所说 的 性情 , 就是真情。诗人 内心 要有真情 实感才 有创作 构 思的可能性 , 诗歌 中的景 物形象归根 结底也是 为 了体 现“ 的。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因 情” 此, 袁枚又认为“ 诗 , 可 以无我 ” “ 作 不 ,有人 无我 , 是傀 儡也” 。就是说没有个性 的诗人所作 的诗就 如同受人 摆布的“ 傀儡” 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没有个性 , 就丧 , 也 失了真性情 。他在 《 续诗 品》 中专辟“ 著我 ” 品 , 一 就是 明确提倡创写 “ 有我” 旨。这是性灵说 审美价值 的核 之 心 。袁枚还进一步认为 , 仅有性 情 、 个性是 不够 的 , 还 应具备表现这一切 的诗才 。“ 诗人无才 , 不能役典籍运 心灵 ”有诗才 的人在 进行艺术构 思时才会 产生 灵机 , , 善 于把握灵机 , 易于成篇 。这里所说的灵机 , 就是今人 所谓灵感。艺术构思 中的灵机与才 气 、 分与 学识要 天 结合并重 。 这 三 个 方 面 的 有 机 结 合 , 成 了 完 整 的 诗 歌 理 论 构 体 系, 是晚明公 安派文学 主张 的隔代复兴 , 为清诗开创 新 的局 面打下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袁枚与性灵说教师:马建智学生:李越专业: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084班学号:200830401137袁枚与性灵说“性灵”一词是由“性”与“灵”两个字组成。

“性”的本意是人类本性,论语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也指人的性情,即人的秉性气质。

灵的本意甚多,与性灵美学相关的涵义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聪明灵活。

“性灵”一词出现较迟,不会早于南北朝时期。

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文论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其中《原道》篇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唯有人具有灵智的天性,才能产生文章。

后来南北朝的钟嵘、宋代的杨万里、明代的李赞、公安三袁等人都对“性灵”加以丰富与发展。

袁枚总结先人经验,吸收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精华,完善并进一步发展了性灵说。

使之成为“清代四派重要诗论中最有活力,也最有革新精神的一个诗派,在诗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1性灵说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明代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给文艺创作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使诗文普遍陷入了模拟蹈袭的死胡同。

李贽在《童心说》中就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的问题,认为只要写出了“童心”即是好作品,这是对复古主义文艺思想的有力的抨击。

公安派正是进一步发挥了李贽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个“变”字,指出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具有独创性,才是好作品。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主要活动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这个时期,复古主义已不象明代那么猖獗。

前期乾隆有王士镇鼓吹神韵说, 片面倡导清远、冲淡、含蓄之作。

翁方纲推崇的肌理说刚刚出现,主张以考据为诗。

左右诗坛的主要是沈德潜标榜的格调说,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复古主义的风气。

这些诗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使清诗面临着僵化的危机。

为此, 袁枚独辟蹊径, 从历代诗歌理论中吸取关于诗歌吟咏情性、抒写性灵的观点,加以丰富发展, 再次树起性灵说大旗, 与上述诗学观相抗衡, 以开创诗坛的新局面。

袁枚( 1 7 1 6一1 7 9 8) 字子才, 号简斋, 一号存斋, 因居于江宁( 今南京) 小仓山随园, 世称随园先生,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史。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 祖籍浙江慈溪。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乾隆四年24岁的他参加朝廷科考,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

袁枚一生反理学,批汉学,反派传统。

他的性灵说与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甚至可以说,性灵说是其哲学思想所衍生的产物,或者说是在诗学领域的表现形式。

2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袁枚主要著作有: 《小仓山房文集》, 《小仓山房外集》, 《小仓山房诗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新齐谐》( 又名《子不语》)、《袁太史稿》等,钱泳《履园谭诗》中记载他“著作邓山, 名满天下”。

这些著作印行后, “上自朝廷公卿, 下至市井负贩, 皆知贵重之”3。

袁枚出生于清代康熙晚期,一生主要活动在雍,乾两朝,与嘉庆朝初期去世。

这一历史阶段正是所谓“康熙盛世”,民族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从空间上看,乾隆元年袁枚20岁前于家乡杭州求学读书。

乾隆七年外放江南县令,在涑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职。

乾隆十,四年袁枚34年隐居后则一直生活于江苏南京,经常出游苏杭一带。

袁枚一生除了乾隆元年至七年在北京应试,学习数年,并于苏北沭阳及陕西短期任职外,其他时期一直生活在江南地区。

康乾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各种文化思想发展势头迅猛,撞击激烈;统治思想钳制亦空前严密。

这些特点与袁枚所在的江南地区,表现得最为集中突出。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因此在盛世江南经济,文化发达的大背景下,产生包括袁枚在内的各种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亦是地域思想文化之花结出的硕果。

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体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性灵说”的真情论。

袁枚的“性灵说”特别强调“性情”或“情”。

“性情”或“情”被当作“性灵说”的主要内涵。

他的理论著作《随园诗话》中“性情”一用得最多。

袁枚诗论中的“性情”主要是指诗作要以抒写性情为内容,同时要具有感发人心的特殊美感。

袁枚对《诗经》就有与传统不同的独特看法,他十分赞同“《三百篇》:《颂》不如《雅》,《雅》不如《风》。

”的观点。

“《雅》、《颂》,人籁也,地籁也,多后王、君公、大夫修饰之词。

至十五《国风》,则劳人、思妇、静女、狡童矢口成者也。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赞扬《诗经》“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

他对戏曲、小说也都很重视。

他们认为不论是官僚大夫还是士女百姓,只要能咏得真性情便是好作品。

“性灵说”的个性论。

袁枚“性灵说”表现性灵,抒写性情,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强调真实,也就是强调个性。

他主张诗人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及艺术表现要个性化或独创性,就构成了性灵说内涵的有一重要因素。

袁枚强调“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这里的个性强调的是他们各自的思想气质、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个性特征。

诗人要有独自的个性,表现为诗人具有独自的思想,生活、艺术方面的积累,有其自己的审美感受,并采取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艺术手段反映其抒情对象的特征,从而形成独具一个的作品。

“性灵说”的诗才论。

袁枚认为,并非诗人有真情、有个性即可写作,他还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

性灵者只有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才能长生灵机,才能自然如天籁地描写形象,抒写性灵。

因此,诗才论也是袁枚“性灵说”内涵的有一重要组成部分。

袁枚的思想高于公安派,最突出的一点是于性情外强调学问,于真之外还强调雅。

他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

”这既是总结了公安派末流的教训,也是受到清代重学问之时风的影响。

但他重学问,决不是为了在诗中堆垛故实或作考据,而是要以学问来增长才、识,以便能更好地抒写自己的性情。

值得注意的是,袁枚认为学问都是不可缺少的,却不是第一位的,而是从属的,这正是清代性灵说的特色。

袁枚“性灵说”中的诗才论既反映了清代性灵说的特色,又是对历代性灵说的补充与完善,成为它区别其他性灵说的重要特征。

在乾嘉时期袁枚的思想影响广泛。

这与当时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思想观念相对开放,袁枚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有关。

“学林士子,青年男女以为袁枚的弟子为荣,甚至一些封疆大吏,文武权臣也甘为弟子”4袁枚对乾嘉时期影响很大,但在近代却达到的了很多负面批评。

这与袁枚本身的轻薄,轻佻有关。

但是最主要原因是袁枚的思想不适合但是时事政治的需求。

只有龚自珍不但领会了“性灵说”的思想精髓,还将其发展升华,对“性灵说”后来的发展贡献很大。

袁枚的思想在国内影响之大,是清代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其影响远达日本与朝鲜。

“海外琉球来求其书者众”5。

袁枚的思想对日本等地批判复古风气,倡导用诗歌表现性情与个性,鼓励创新精神,写出感动人心的诗句有积极作用。

这一点是清代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

袁枚对文学史的贡献还在于《随园诗话》收录了大量诗作。

他采诗的原则是“门户须宽, 采取须严”。

正因为“门户须宽”的采诗原则, 《随园诗话》采诗不拘时代;不拘流派;不拘作者的身分、性别。

最后一点最为可贵。

《随园诗话》所引的诗的作者, 既有诗坛高手, 亦有无名小卒; 既有公卿将军, 亦有布衣寒士; 既有青衣童子, 亦有僧尼道士; 既有命妇闺秀, 亦有妓女歌姬。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袁枚反对“女子不宜为诗”。

他广收女弟子, 而且《随园诗话》中广泛收录女弟子的诗作。

这对于二三百年后的我们研究康乾诗坛的状况有很帮助。

袁枚的“性灵说”作为对东方文学影响很大的思想,与西方某些思想有共通之处。

在林语堂美学思想体系中,他认为中国性灵派与西方表现派在美学精神上的联系,以及相类同的文学创作倾向。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特别。

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

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

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的关注,显现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在技巧上,表现主义文学粗野豪放。

其中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的思想与“性灵说”的真情论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都主张诗作要以抒写作者主观性情为内容,着重表达作者的真实感情。

通过诗作表现作者的思想气质、艺术修养等独特的个性。

但是“性灵说”并不像表现主义一样粗野,而是如中国其他诗作一样有极强的美感与文学性。

1霍松林主编《中国诗论史》 1075页2王英志《袁枚评传》394页3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4王英志《袁枚评传》583页5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