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分析

高层讨论课 指导教师:王鼎 房建一班一组:朱锐马健李海星杨肖戴雅倩徐耀项彦曹亚凯 时间:2015年6月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分析 施工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建成的环球金融中心

一、基本信息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是上海的世界金融中心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外观造型新颖的建筑物中提供最顶尖的办公环境同时有机地配置了酒店、观光设施、会议设施、商铺等的多业种商业设施。 总投资超过8亿美元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为多功能的摩天大楼,建筑物的规模为:总建筑面积:381,600㎡、地上101 层、地下 3 层、高度达492m。 二、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分为三部分:基础、抗侧力体系、防风措施 1、基础 该大楼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由于受到现有桩基的制约,结构方案采用周边剪力墙、交叉剪力墙和翼墙组成的传力体系,以求讲核心筒剪力墙承受的荷载传递到主楼的四角(图1)。在大厦的基础部设置了由外周墙和核心墙组成的井字形“基础墙”,“基础地板”以及打入地下最深达78米约2200根钢管地下桩基支撑着建筑物(图2)。 1、抗侧力体系 图1图2桩筏基础

(1)核心筒和建筑结构 由巨型的柱、桁架、斜撑组成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的钢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以及连接双方结构体的伸臂桁架(如图3),这三个系统确保了大模结构非同一 般的抗震和抗强风性。 (2)带状桁架 带状桁架位于每个避难/设备层的四周,高度为一层楼高。 带状桁架由焊接箱形截面和热轧宽翼缘型钢组成。带状桁架将 荷载从较小的周边柱子传递到巨型柱,同时也减少了相邻柱之 间垂直位移的差异,并为结构提供多重内力传递途径(图4)。 图4 图3 (3)巨型斜撑 巨型斜撑为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箱形截面由二块大型竖向翼缘板和两块水平 连接腹板组成。翼缘板将能承受节点处的所有设计荷载,因此所有需与斜撑相连 的构件可仅与其翼缘板相连接,大大简化了连接节点的设计。箱形钢管中的混凝 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也节省了浇注时的模板,还能防止构件中薄钢板的 屈曲。巨型斜撑除了抵御侧向荷载以外,还用于承受从周边柱子传来的重力荷载 (图5)。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年回顾

2006?4 中国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年回顾 撰文朱善庆徐力 1996年初中央正式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 中心,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回顾辉煌的成就,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港航今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10年发展目标。 一、时代背景与经贸发展概况 1995年12月8日,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 展,实施党的十四大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战略决策,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1996年1月,国务院在沪召开江浙沪两省一市负责人会议,正式启动以上海深水港为主体,浙江、江苏的江海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1996~2005年,长江三角洲总体上处于工业 化中期,江浙沪两省一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两省一市实现GDP为 11142亿元,2005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0781亿 元。江浙两省人均GDP由1995年的约1000美 元发展到2005年超过3000美元,上海市则实现了由2200美元向5000美元以上的跨越,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两省一市外贸进出口从 1995年的567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1354亿美元,2005年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438亿美 元。江浙沪外贸进出口分列全国第2、第4和第 3位,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大省(市)。 二、港口生产运输持续超常规发展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高速发展。上海国际航 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吞吐量从1995年的168万TEU发展到2002年突破千万箱达1052万 TEU,2005年突破2千万箱达到2355万TEU, 10年增长了13倍。 其中,上海港1995年153万TEU,2003年达到1128万TEU,2005年完成 1809万TEU;宁波港1995年16万TEU,2005 年达到521万TEU;2005年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运输走出徘徊局面,突破20万箱达到25万TEU。上海、宁波两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列沿海港口第1、第4位和世界港口第3、第15位。 航线航班逐年稳步增长。1995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班轮航班总数为401班/月,其中仅上海港有远洋航班45班/月。2000年航班总数突破1000班/月达到1286班/月,其中宁波、上海两港远洋航班213班/月。2005年航班总数达到2760班/月,其中上海港、宁波港远洋航班分别达452班/月和260班/月。2005年上海港在全球12个航区都有航线航班,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宁波港已基本构成以欧洲、北美、中东线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线为辅助的远洋干线网络;太仓港近洋、内支线和内贸航线航班逐年增加,2005年已达160班左右。上海港、宁波港远洋航线覆盖面及其航班密度分列沿海港口第1和第3位。 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我国的航运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的航运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过程开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国际物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在所有国际贸易的运输方式中,海运以其低廉的价格、巨大的运量占据了国际贸易运输市场的近90%,使航运成为国际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传统的航运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70年代以后,国际航运业开始重视物流业务,纷纷组建物流企业。目前对航运企业开展物流的学术讨论非常的多,究竟我国航运企业开展物流的现状如何,在物流趋势中如何面对挑战?我国航运企业需要一系列改革措施来不断巩固、壮大其应该承担的使命。 关键字:中国航运发展现状应对措施 1.国外航运企业发展物流的特点 在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中,有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国内航运公司参考和借鉴的,以马士基物流服务做参考,其优势主要有:1.1注重国际物流;1.2物流业务的分工细;1.3有硬件的投资;1.4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马士基的成功经验只是国外众多成功经验中的一个。 2.我国航运企业的现状分析 2.1.我国规模较大的航运企业普遍已经拓展了物流服务,如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中海物流等,规模较小的航运公司相对开展物流起步晚一些,物流运作中各项服务都在发展之处,竞争力弱。 2.2我国的物流服务行业真正的有一定规模和形成网络的企业只有少数几个。像中外运物流,中远物流,中海物流都是国内有名的物流服务企业,但只是这几个企业真正有一定规模。 2.3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观念还不足。大多数航运企业对现代物流的意义和作用还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运输经营方式,相当一部分航运企业还停留在以价格为中心的低层次无序竞争中,阻碍了一些物流业的发展。 2.4现有装备及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函待提高。中国内地的现代物流仍处发展初期,航运所能提供的综合物流服务功能不健全,技术装备水平及管理手段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现代物流策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 2.5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落后。仓储、运输等物流设施数量己经不少,

大连航运中心发展规划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加速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下简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结合国家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东北振兴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优势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就是充分利用辽宁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发挥大连 的龙头作用,推动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一)现实基础条件和优势 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和社会事业较为发达,拥有众多的港口,集疏运体系较为发达,城市相对集中,功能较为完善,具有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 一是地理位置优势。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地区位于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环渤 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毗邻黄海和渤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面向经济活跃的泛太平洋区域,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经济联系密切,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拥有沿海大陆岸线2290 公里,占全国的1/8 ,宜港岸线1000 多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 多公里。大连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大连港开港100 多年来,与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国际知名贸易口岸,港口接近国际海上运输主航道,深水资源等建港条件十分优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是腹地支撑优势。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经济腹地,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土地面积12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9% ;人口约1.2 亿,占全国的9.2%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的科教水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冶金、石化、装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由来和背景 2009 年4 月国务院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1]并设定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步骤与建设要点,文件中确立了上海作为我国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绝对龙头地位,同时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孤军奋战,而是要集合江苏、浙江与上海两省一市之力,长三角地区共同建设并共享成果的综合型国际航运枢纽。《意见》的发布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并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标志着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环境优势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居南北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人海口,在我国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对内可以连通长江流域及附近主要地区;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是世界各港联系中国的最佳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前沿是上海及江、浙主要港口城市,但其腹地包括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广阔区域,腹地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产业分布和经济密度要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雄厚的经济背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了规模庞大的贸易量、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经营理念,这些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不可缺的基础因素。 2.2航运中心建设居于国内领先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政府最早规划建设的国际性航运中心。上海已经成为全球航运企业在大陆重要的集聚地。在航运服务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上海在国内众多港口城市中也走在前列,上海航运交易所在规范航运市场行为、沟通市场信息、调节市场价格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优势 国家对上海的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对上海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是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实力的综合考验,它不仅依赖于先天的地理条件和巨额的资金投入,还要有宽松自由的市场氛围、健全的市场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等作为后盾。2009 年出台的“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再次给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来多项优惠制度和政策支持,表明国家对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心和信心,也为正处于发展瓶颈期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是一幢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展览及其它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建筑,主楼地上101 层,裙房地上5 层,地下3 层,总建筑面积381 600m2 ,建筑高度492m,是目前国内最高的超高层建筑。 该工程钢结构总重量617 万t ,主要钢材材质为ASTM2A572M2345 级别,最大板厚100mm,在部分复杂节点部位采用铸钢件。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劲性结构,外围结构由巨型柱、巨型斜撑和带状桁架组成,核心筒由内埋钢骨及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组成。从第6 层开始,每12 层设置1 道1 层高的带状桁架,在28~31 层、52~55 层、88~91 层设置3 道伸臂桁架连接核心筒和外围结构。 1、施工进程 2005年1 月30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基础底板砼浇注完成,“世界第一高楼”基础得到夯实,刷新了国内房建领域砼浇注体量、难度和速度的新记录。该工程基础底板浇注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浇注的是基坑深坑部分,厚度为4.7m,浇注4 430m3;第二次浇注部分基坑,厚度为2.6m,浇注4 600 m3;第三次浇注的是整个基坑,厚度为 4.5m,浇注约30 000 m3。三次浇注量共39 030 m3,这一体量为国内房建领域第一,其中第三次砼单次浇注量在国外也不多见。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基础底板砼施工难度世界罕见,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艺要求高,施工技术含量高。三次浇注时间分别是2004年12月26日、2005年1 月8 日、2005 年1 月28 日。三次浇注时间跨度在一个月左右,在一月内浇完39 030m3 砼,其速度刷新了国内房建领域新记录。第三次浇注动用了7个搅拌站,408台砼运输车,19台泵车和拖泵,浇注速度为750 m3/h,这一速度世界罕见、国内第一。所用砼为超高配比砼,其设备要求、施工强度和砼坍落度均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8F-29F 为空中门厅,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核心筒伸臂桁架层钢平台必须在此实现转换,利用常规脚手架施工结构至31F +300 后,整体提升内外钢平台使之通过劲性桁架层,然后重新组装内

我国海运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运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成为海运大国,但还远不是海运强国。海运强国是指海上运输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通过国际竞争而产生。 建设海运强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其宏观目标可以概括为保障性、竞争性和引领性,保障性就是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及时运输,竞争性可以通过海运服务贸易出口来体现,引领性具体体现为对世界海运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要建立海运强国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海运船队,拥有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海运品牌。中国的海运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中国控制的海运船队仅占世界第四位,其中五星红旗船队仅占世界第九位,远远不能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与日本、德国等贸易和航运大国差距很大。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原油、铁矿石、煤炭和粮食等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按照国际惯例,海运进出口的40%以上应该由本国海运公司承运。例如,日本能源和原材料海运进口份额中80%由日本航运公司承运,而我国海运企业承运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份额仍然较低,其中集装箱仅占20%、散货仅占30%,石油占40%。海运贸易逆差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最大逆差项目。 1、航运企业的税赋成本压力过重 目前国内航运企业的所得税、租船的营业税、船舶吨税和沿海船员个人所得税等,征收科目和税率都明显高于很多国家和地区,导致中外航运企业在税负成本负担相差较大,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空间。 2、资源、能源性企业大力发展船队,对专业船公司构成巨大压力 近年来,全球大型资源、能源企业纷纷组建自己的商船船队,对海运业的冲击日益凸显。例如,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船队规模不断膨胀,并申请在中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 【法规类别】航空运输 【发文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1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6.06.23 【实施日期】2016.08.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41号)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6年6月2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6月23日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 (2016年6月23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联动机制,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环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按照国家部署,推进上海国际海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水运、空运等各类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航运中心。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工作的领导。 本市设立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关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有关日常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与国家有关部门、相关省市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发挥上海航运业的优势,扩大辐射带动效应,促进航运要素的整合,实现与长江经济带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市推动与港澳台地区、世界其他国际航运中心和城市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合作和交流。鼓励航运企业、航运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本市设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推进上海

《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

《上海中心大厦》纪录片观后感 徐老师组织观看《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纪录片后,让我感触颇深。平日里我们总是因为各种困难而给自己编造各种理由去推脱。在超级工程中,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的。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这项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让我觉得骄傲。上海新地标的壮丽,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以后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 1/ 1

中国航运业的现状与展望

课程号:00320034,课序号:0 开课学期:2011-2012(一) 课程名: 国际航运管理 中国航运业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航运业是服务贸易一种,包括国际海上运输、航运辅助服务以及港口服务。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航运业由于其价格低、载货量大等优点,成为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重要渠道,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航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航运业现状挑战机遇战略选择 正文: 航运服务业是航运主业的重要支撑,是一国由海运大国走向海运强国的保证。经过改革开放逾30年的发展,我国港口基础设施和船队总体规模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的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阻碍我国向海运强国的全面转型。 一、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我国航运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中国外贸出口货物的89%由航运完成。中国国际海运船舶占世界商船队总量的10.3%,集装箱位占世界总量的20.0%,船队总运力在世界商船队中排名第五位,成为世界航运大国之一。航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航运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船舶结构逐步优化。二是建设了一批沿海港口。三是我国集装箱运输成后起之秀,未来我国集装箱港口布局将更趋合理,将形成北、东、南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 北部集装箱主枢纽港群——以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为主。大连港是东北地区出海门户,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深入,拥有中央首批610亿元投资将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和外贸得到发展,港口集装箱发展趋势较好。青岛港水深条件好、腹地货源足,越来越受到航运界青睐,中远、马士基和青岛港三国四方合资经营青岛港前湾二、三期集装箱码头以及马士基欧洲线正式首航青岛港便是最好例证。天津港位于渤海湾最里端,由于地处京、津、唐经济区有利位置,货源较丰富。 东部主枢纽港群——东部主枢纽港群以上海港、宁波港为主。依托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集装箱箱源极为充足,发展后劲足,持续性好。宁波港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为优良的港口之一,其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茅。上海更是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大小洋山港区一至四期的建成运营,近一两年上海港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强劲有力,而且对环球航线的超大型集装箱班轮更是产生巨大而无法比拟的吸引力。 南部主枢纽港群——南部主枢纽港群则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便为香港、深圳、广州港提供了丰富的箱源。 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的形成和鼎立,不仅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既作干线港、又互作支线港,走优势互补、港航联合之路,这也是我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 院系:蒋震机电工程学院专业:2012级自动化一班 姓名:李永豪学号:201217422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断加强,作为大宗物流运输的平台,港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港口的地位。基于这样的现实,人们愈加认识到港口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对港口经济、港口物流、港口信息系统等一系列领域的研究。港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借鉴国外港口经济的经验对我国三角洲地区和海港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6年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此后以洋山深水港区为主要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要内容的港口运营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年来,为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规划至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本文拟在综合分析当今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航运发展新趋势和上海自身的情况,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方向选择进行探讨。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案例 纵观目前世界公认的伦敦、纽约、东京、鹿特丹、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升级转型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变迁及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密切相关。 在探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不能仅着眼于已经成功的国际航运中心当前的发展特征,更应探究其形成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客观规律。 国际航运中心形成规律

1)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迁移和产业转移是引导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核心机遇。 2)港口“硬实力”始终是国际航运中心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前提。 3)充满活力的经济腹地和庞大的国际贸易量是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支撑。 4)金融中心是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升级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海港良好的地理位置 世界上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在贸易的形式的构成上,一般可分为腹地型和转口型;在贸易的辐射功能上又可分为世界级和区域级。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世界级腹地型的国际贸易中心。因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之一是为其他三个中心提供条件,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目标决定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模式应以腹地型为主。上海建设以腹地型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目前的港口层次与集装箱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上海港业已初步形成了内外两个扇面辐射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的枢纽港;宁波、南京、张家港、南通等港形成近洋航线和通往上海的内支线并举的支线港;其余港口形成以内支线为主的喂给港。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沿海港口原来经由境外中转的进出口货物,也会被吸引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来中转。 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腹地范围呈T型状,即长江流域的全部与沿海港口中包括山东与福建的部分远洋进出口货物,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转是合理的。 上海市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经济和科技优势 上海是我国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商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92年以来,上海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也不断扩大。在经贸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上海经济运行质量也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以服务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_王勇

上海港现在已成为国际级的大港,上海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上海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的建设,还会进一步影响到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联动乃至全国经济的建设问题。正因如此,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4月29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出台。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理应包括四类:港口与航道、集疏运网络、配套功能区以及灵活、方便、优惠的政策法律环境。港口与航道项目包括港区与航道项目两部分,港区项目又分为水下部分与水上部分项目。改善集疏运网络关键在于发展多式联运,货物周转率低,时效性差已经成为制约上海港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配套功能区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公益性的水上安全监督、救助打捞、公安消防,环保、检验检疫、海关等设施,也包括理货、报关、仓储、金融服务等航运辅助性项目 [2] 。而在政策法律方面,应参照国际惯例,设立保税区、自由贸易区,为货物、船舶的流动和资金融通提供方便。下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 设模式的具体建议。 1港口、航道建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港口建设包括洋山深水港区和 外高桥港区的建设,其中深水港区建设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属于国家重点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并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参与投资;鼓励以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投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航道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洋山深水港港区的航道建设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设[3]。投资主体是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要考虑市场化运作,建设项目中属于航道的建设子项目可以单独立项实行财政投融资的政策。1.1 港口建设方面 财政资金的投资占主导作用。由政府集中财力物力,以中央政府为投资主体承担,通过经济实体进行投资,并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参与投资的多渠道融资方式。 码头建设(水下部分)由政府投资,资产归政府所有,水上设施由政府主导的多方投资政策。 应该采用经济的办法实施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一方面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在财政资金的主导下的拼盘投资,投资的基本政策是:以财政投融资为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投资与外资等多方投融资。 采取国家倾斜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的投入,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提高财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 2009年第31卷第6期总第180期 物流工程与管理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王 勇 (上海海事局,上海 200086) 【摘要】上海港已成为国际级的大港,在全球经济日益趋向一体化的背景下,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将进一 步有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的建设,文中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模式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图分类号】 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993(2009)06-0039-0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Model □WANG Yong (Shanghai MSA,Shanghai 200086,China) 【Abstract 】Shanghai Port has become a world-class por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o con -struct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can promote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economic,and shiping center.This article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evalu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model 【Key words 】Shanghai Port;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09-05-23 【作者简介】王勇,上海海事局。 ·物流论坛·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目录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 摘要 (2) 1 工程概况 (3) 2 结构体系 (4) 3 主要分析结果 (6) 3.1 结构动力特性 (6) 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6) 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7) 4 关键设计问题 (8) 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8) 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1) 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2) 4.4 风工程研究 (13) 4.5 结构控制 (13) 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4) 4.7 考虑施工过程的非荷载效应分析 (15) 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6) 5 结论 (17) 6 参考文献 (18)

摘要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和安全的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基础形式。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和主要的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

1 工程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中心。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上海中心大厦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沿竖向划分9个区,底部为1个裙房商业区,上部包括4个办公区、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1个全球企业馆和顶部的观景区,每个区由两层高的设备层及避难层分隔。 图1 垂直分区及建筑形态 本项目设计团队体现了较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特征。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总包为美国GENSLER事务所,设计咨询及施工图阶段设计总包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及机电专业的设计顾问分别为美国的THORNTON TOMASETTI和CONSENTINI公司。此外,设计团队还包括各专项设计咨询公司如美国SWA(景观设计),加拿大RWDI(风工程咨询),香港利比工料测量师事务所(工料测量)和美国高纬环球(垂直交通)等等。

长三角地区国际航运业发展现状及出路的调研

如何走出寒冬——长三角地区国际航运业发展现状及出路的调研(节选) 作者:范子贝、唐慧颖、张迪刚、钟小伟日期:2013-11-14浏览:1 如何走出寒冬——长三角地区国际航运业发展现状及出路的调研 团队成员:范子贝、唐慧颖、张迪刚、钟小伟 指导老师:赵丽君 1.1调研背景及目的 自200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国际航运业(以下简称国航)景气度始终未能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期间虽有反弹,盈利格局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各国航企业增收不增利,甚至个别公司的营业收入还出现了负增长。 当长三角国航业持续低迷数年,寒冬不过; 当长三角航运企业亏损突破80%,左右无策; 当长三角BDI数值远低于航运盈亏点,持续下落; 长三角国航正处于“不运等死、运了找死”的尴尬时刻。 国航的寒冰何时打破?前路如何抉择? 1.2调研地点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政府部门、港口、相关典型企业的实地调查分析,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长三角国航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调研地从江浙沪三方各选了一个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宁波,上海,南通。 另外,除了具体的调研实点外,我们也进行了采访相关学者、参加海事展、港口走访等诸多非实点调研。 1.3调研方法 由于我们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与航运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采访,实地探访以及航运业数据与资料地采集、整理和分析。因此,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 1.4调研内容 国际航运业包括:海上运输、港口服务、航运辅助服务三大块。此次调研,重点就国航里面的最关键的海上运输做了重点调研,整个调研活动以主流航运为出发点开展,并同时就其他两部分做了关联性的大致了解,以此为海上运输寒冬的侧面反映和辅助性材料。 第2章长三角国航背景概述 2.1 优惠的政府政策 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一、上海中心大厦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功能区,占地3 万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为上海陆家嘴摩天大楼建设计划最后的压轴工程。其建筑设计方案由美国Gensler 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 米,总高度632 米,是目前中国国内建设中的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总投入超过148 亿元,按照工程计划,大厦将于2015 年全面建成并启用,成为世界第一绿色摩天高楼并与420.5 米的金茂大厦、492 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共同构成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金三角,勾勒出上海的摩天大楼全新天际线。 英文名称:Shanghai Tower 。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 地块。 开工时间:2008 年11 月29 日。 竣工时间:2014 年。占地面积:30368 平方米建筑面积:574058 平方米,其中地上总 建筑面积约410139 平方米 建筑总高度:632 米。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 层,地上部分包括124 层塔楼和7 层东西裙房。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外框架结构。 用钢量:约100000 吨。建筑造价:148 亿元。 建筑/ 结构设计单位:M.Arthur Gensler 。建设用途:国际标准的二十四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 二、设计理念 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未来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摩天大楼总高达 632 米,共121 层,将于2014 年建成,届时将超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的影响,“转角做成圆角墙结构被形象的称之为 婚纱蛋糕” --外皮为 “婚纱” ,内里是“蛋 转角做成圆角可以减少空气阻 实现人、 建筑、 城市与自然和谐 这将有利于减少人们使用电梯时 上海中心大厦在未来将成为既包含文化传统, 又赋予精神形象的一座新地标, 此外, 还将赋 予其一种愿景。 考虑到周边代表着回忆的上海金茂大厦以及象征着对外贸易繁荣的国际金融 中心, 设计师们希望上海中心大厦是能够是动态的, 并以此进行了三位一体的设计。 三幢高 楼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同时也暗示出了上海中心大厦的愿景:“中 国,永恒的未来”。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双层幕墙结构。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验证, 设计师们确定了双层幕墙的外 皮为成几何状扭转的角度 120 °,内里则逐层缩小。这种双层幕墙结构被形象的称之为“婚 纱蛋糕” -- 外皮为“婚纱”,内里是“蛋糕”。该建筑外形充分考虑到了风工程对建筑外型 糕”。该建筑外形充分考虑到了风工程对建筑外型的影响, 力,塔楼的收分使整体建筑更加轻巧、稳定”。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定位于打造一个资源和能源高度节约化, 共存的环 保节能建筑。 配套的服务设施和休闲区设置科学, 所运行的层数, 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将实现一种垂直式的生活方 式。 据悉, 上海中心大厦 已获得中 国绿色三星认证和美国 LEED 绿色建筑认证,成为得到“双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 三、外观介绍 “上海中心”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与金茂大 厦经典隽永的塔形和环球金融中心简洁明快的立体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从天空向下俯瞰,“ 上 海中心” 非对称的顶部卷折状造型, 与金茂的点状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顶部遥相辉应, 将 进一步丰富上海的城市天际线。 建筑外观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 “龙尾” 在大厦顶部盘 旋上翘,“其优势在于顶端可以借由天线,进一步攀高”。 四、建筑技巧 系统上海塔依靠 3个相互连接的系统保持直立。第一个系统是 90英尺X 90英尺(约合27 米X 27米)的钢筋混凝土芯柱,提供垂直支撑力。 第二个是钢材料“超级柱” 构成的一个环, 围绕钢筋混凝土芯柱,通过钢承力支架与之相连。 这些钢柱负责支撑大楼, 抵御侧力。 最后 一个是每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