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理论

核反应理论
核反应理论

核反应理论

1.1 核反应基本概念

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他粒子(如中子、γ光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称为核反应。核反应可以涉及的能级很高,通常在一个核子的分离能以上,甚至高达几百MeV以上。核反应产生的现象丰富多采,仅仅是轻粒子(不比α粒子更重的粒子)引起的核反应就有几千种。因而,核反应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原子核进行研究。此外,核反应是获得原子能和放射性核的重要途径,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各种核反应也是产生不稳定原子核最根本的途径。核反应发生的过程中原子核或其他粒子必须与另一原子核足够接近,一般需达到10-12cm的数量级,实现这一条件可的途径主要有:用放射源产生的高速粒子去轰击原子核;利用宇宙射线来进行核反应;利用带电粒子加速器或反应堆来进行核反应。

核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

(1.1.1) 式中A表示靶核,a表示入射粒子,B表示剩余核,b表示出射粒子,表达式还可简写为

(1.1.2)如果入射粒子能量较高,出射粒子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描述核反应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反应道。反应前的道叫入射道,反应后的道叫出射道。当入射粒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时,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发生多种类型的核反应。如果出射粒子与入射粒子,剩余核与靶核相同,内部状况也一样,称为弹性散射;如果粒子与靶核未变,而内部状况发生了变化,则称为非弹性散射,如果入射粒子不是Y光子,而出射粒子是Y光子,则称为辐射俘获反应。出射粒子与入射粒子不一样的反应道有多种,如(n,p),(n,α),(n,Zn)等。

核反应按出射粒子的不同,可分为核散射与核转变。核散射指入射粒子与出射粒子相同的核反应。核散射有分弹性散射与非弹性散射。弹性散射是指散射前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非弹性散射是指散射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不相等。核转变指出射粒子与入射粒子不同的反应。按入射粒子的种类可分为中子核反应、带电粒子核反应和光核反应(由γ光子引起的核反应);按入射粒子能量的不同也可不严格的分为低能核反应、中能核反应和高能核反应。

对一定的入射粒子与靶核,能发生不同的核反应过程,对应每一种核反应过程称作一个反应道。

核反应过程中遵守的守恒定律有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和宇称守恒。

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称为反应能,一般用Q表示。反应能就是反应后的动能减去反应前的动能。Q>0的反应叫做放能反应,Q<0的反应叫做吸能反应。

1.2 核反应截面与产额

当一定能量的入射粒子轰击靶核时,可能发生各种类型的反应。每一种反应都有一定的概率,为了便于对核反应过程进行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需要,人们定义了一些实验上可以测量、理论上可以计算的物理量,因此引入反应截面、微分截面等一些概念。

反应截面是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大小的物理量。反应截面的物理意义是表示一个入射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反应的概率,即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概率。

设一薄靶厚度为x,靶中单位体积的靶核数为Nv,若入射粒子强度为I,那么单位时间内入射粒子与靶核发生反应的反应数N’与I和N S成正比,

(1.1.1)令比例系数为,则

(1.1.2)就称反应截面。反应截面的物理意义是表示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上锁发生核反应的概率。是很小的量,大多数情形下它要小于或等于原子核的截面积πR2,即约10-24cm2的数量级,因此核反应截面单位常用barn,即10-24cm2。

在核反应中,还常常使用微分截面。它比总截面或分截面更能细致地反映核反应的特征,而且在实验中也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

微分截面的表达式为

(1.1.3)

式中I为单位时间内的入射粒子数,N s为单位面积上的靶核数,dΩ为Ω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单位是球面度,记作sr,dN为单位时间内出射至Ω方向单位

立体角内的粒子数。

在微分截面的基础之上又引入双微分截面的概念,双微分截面是反应截面对能量和立体角Ω的两次微分,即

(1.1.4)双微分截面的单位为b/MeV sr。

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的反应数与入射粒子数之比,称为核反应的产额,一般Y表示。它表示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反应的概率。反应产额与反应截面有关,对确定的入射粒子和靶,截面大产额就大,但产额海域靶的材料、厚度和纯度等因素有关。

设一强度为I0入射粒子束入射靶中,靶深x处的离子束强度为I x,离子束强度随入射深度的增加逐渐衰减,强度I有以下关系式,

(1.1.5)其中核反应截面,N V是单位体积靶中的靶核数,由此可得出单位时间内的反应数为

(1.1.6)

I D是离子束穿过厚度为D的靶后的离子束强度,所以

(1.1.7)于是产额为

(1.1.8) 1.3 氘核反应

氘核反应就是入射粒子是氘核的核反应。氘核是最简单的二核子体系,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当质子、中子自旋平行时,结合成氘核。因为氘核的核子之间没有库仑力只有核力,且其基态是其唯一的束缚态。因此,氘核的核力是最简单的核力形式。由于氘核中质子和中子结合的十分松散,所以当氘核与靶核发生相互作用时会非常容易破裂。因此氘核的核反应过程要比单个核子参与的反应过程复杂,除了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过程,还有其他几种反应过程也会发生。

首先是弹性碰撞(EB)与非弹性碰撞过程,弹性碰撞过程中构成氘核的质子与中子在与靶核作用后分别独立射出,同时靶核处于基态,反应种类为(d,np)。在非弹性碰撞或称为削裂过程(STR)过程中,构成氘核的一个核子与靶核强烈发生作用,而另一个核子则不参与作用,直接从靶中射出。弹性碰撞与非弹性

碰撞都称为直接碰撞过程,在出射中子的双微分截面谱中可看到在入射氘核能量一半处有一个明显的宽锋,这是由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过程贡献的。

氘核与靶核还会形成复合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氘核中的中子和质子与靶核构成复合核或参与平衡前发射过程,最后复合系统发生分解,产生出射粒子和剩余核。因此总的反应过程包括直接作用,预平衡过程和复合核过程等。

有许多物理模型或理论来解释上述物理过程,如对于解释削裂过程,有Serber提出的唯像模型,Butler提出的三体模型,半经典理论,扭曲波Born近似理论等。Fadeev也提出了三体碰撞理论。最近提出的连续离散耦合道方法(CDCC)理论在计算氘核的散射及弹性碰撞方面也有着非常好的结果。Kalbach近似方法也是常用到的一种经验近似方法,该理论给出了一个建立在激子模型上的唯像公式以用于形容削裂过程,以及一个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得到的经验公式来描述碰撞过程。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掌握各种因素对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的影响。 教学重点:烷基结构、亲核试剂、溶剂等因素对S N1 和S N2 反应的影响 教学安排:H 1,H3 —>H4;40min 基本概念:溶剂解:溶剂作为亲核试剂的亲核取代反应,称为溶剂解或溶剂解反应。溶剂解反应可根据所用的溶剂是水、乙醇还是乙酸,分别称为水解、乙醇解,乙酸解等。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既可按S N2 亦可按S N1 机理进行,但究竟按何种机理进行呢?这与卤代烷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和溶剂的性质等诸因素有关,下面分别讨论。 一、烷基结构的影响 1.烷基的结构对S N2 反应的影响 在卤代烷的S N2 反应中,如果中心碳原子上连接的取代烷基(支链)越多,它们对亲核试剂从碳卤键背后进攻中心碳原子的空间位阻就越大,使得发生有效碰撞的概率大为下降;而在过渡态时众多的支链与中心碳原子要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其张力是很大的,这就使形 成过渡态需要有非常高的活化能,这些都将导致卤代烷进行S N2 反应的活性下降,反应速率减小。例如,I-与下面各溴代烷的丙酮溶液中于25℃发生S N2 反应时的相对反应速率为: 如果在卤代烷的β- 碳原子上连有支链烷基时,对S N2 反应的速率也有明显的影响,即卤代烷中心碳( α- 碳)原子上连接的烷基体积越大,其空间位阻越大,不利于亲核试剂的攻 击。例如,在C 2H5 OH 溶剂中C2H5ONa 与下面各溴代烷于55℃发生S N2 反应的相对反应速率为: 反应物CH3CH2B r CH3CH2CH2B r (CH3)2CHCH2B r (CH3)3CCH2B r 相对速 率 100 28 3.0 4.2×10-4 综上所述,卤代烷进行S N2 反应时,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不同结构卤代烷的反应活性次序为:

43核反应 核能 质能方程__

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 一、知识点梳理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典型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14 7N+4 2 He 17 8 O+1 1 H 质子1 1 H的发现方程卢瑟福 9 4Be+4 2 He 12 6 C+1 n 中子1 n的发现方程查德威克 2、核能 (1)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2)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质量亏损.(3)质能方程:质能关系为E=mc2 原子核的结合能ΔE=Δmc2 3、裂变 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裂变 典型的裂变反应是: 235 92U+1 n90 38 Sr+136 54 Xe+101 n 4.轻核的聚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轻核的聚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较多,典型的轻核聚变为: 2 1H+3 1 H4 2 He+1 n 5.链式反应 一个重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时,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核,同时释放若干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的裂变,就可以使这种裂变反应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二、典型例题 例1.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v。)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氢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νe+37 17Cl→37 18 Ar十 0 -1 e 已知37 17Cl核的质量为36.95658 u,37 18 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0 -1 e的质量为0.00055 u,1 u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2017核反应总结

章末总结 原子核?????????? ? 原子核的组成——核子? ?? ?? 质子(11H )中子(1 n )核变化??? ???? 衰变?? ?? ? 三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三种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半衰期人工转变 ? ???? 质子的发现:14 7N +4 2 He →17 8O +11 H 中子的发现:94Be +42 He →12 6C +10 n 核裂变:23592U +10 n →144 56Ba +8936Kr +310 n 核聚变:21 H +31H →42He +10 n 核能? ????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 2或ΔE =Δmc 2 核能的利用:核电站、核武器 一、对核反应方程及类型的理解 1.四类核反应方程的比较 (1)熟记一些粒子的符号 α粒子(42He)、质子(11H)、中子(10n)、电子( 0-1e)、氘核(21H)、氚核(3 1H) (2)注意在核反应方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是守恒的;在解有关力学综合问题时,还有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例1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下列释放核能的反应方程中,表述正确的是( ) A.31H +21H →42He +10n 是核聚变反应 B.31H +21H →42He +10n 是β衰变 C .235 92U +10n →144 56Ba +8936Kr +310n 是核裂变反应 D .235 92U +10n →140 54Xe +9438Sr +210n 是α衰变 解析 B 项为轻核聚变,β衰变的实质为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后释放出一个电子,选项B 错误;α衰变的实质是释放氦核(α粒子),而D 项是重核裂变,并未释放α粒子,选项D 错误, 正确选项为A 、C. 答案 AC 二、半衰期及衰变次数的计算 1.半衰期: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计算公式:N 余=N 原(12)n 或m 余=m 原(12)n , 其中n =t τ,τ为半衰期. 2.确定衰变次数的方法 (1)A Z X →A ′ Z ′Y +n 42He +m -1e 根据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得 A =A ′+4n

有机化学反应之亲电反应与亲核反应

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 1. 掌握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 3. 掌握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的概念 4. 掌握亲电和亲核概念 5. 掌握亲电和亲核反应的历程 要求能够辨别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 引言(提出问题) 我们说乙炔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烯,进一步反应生成1,1,2,2—四溴乙烷的反应为亲电加成,反应式如下: C H CH Br 2CCl 4C H CH Br Br Br 2 CCl 4 C H CH Br Br Br Br 同样是乙炔,在碱的存在下,和甲醇发生反应生成甲基乙烯基醚是亲核加成反应,反应式如下:C H CH CH 3 OH KOH C H 2 C H OCH 3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亲电和亲核是让很多同学困惑的概念,为了说明亲电和亲核的概念,让我们从共价键的断裂说起,来阐明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 二、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主要是共价键,共价键是由电子云重叠而成,每根共价键由电子对(2个电子)构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两种: 1 均裂 均裂:A:B →A·+B·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原子上,形成带有单电子的活泼原子或基团——游离基(又叫自由基),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均裂。 2 异裂 异裂:A:B →A-+B+(或A++B-)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完全转移到1个原子上,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异裂。 三、有机反应类型分类 根据共价键断裂方式分类

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分类,可分为协同反应、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 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协同反应往往有一个环状过渡态。它是一种基元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由于分子经过均裂产生自由基而引发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型反应。自由基型反应分链引发、链转移和链终止三个阶段:链引发阶段是产生自由基的阶段。由于键的均裂需要能量,所以链引发阶段需要加热或光照。链转移阶段是由一个自由基转变成另一个自由基的阶段,犹如接力赛一样,自由基不断地传递下去,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所以称之为链反应。链终止阶段是消失自由基的阶段,自由基两两结合成键,所有的自由基都消失了,自由基反应也就终止了。 离子型反应:由分子经过异裂生成离子而引发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离子型反应有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核反应,亲核试剂是对正原子核有显著亲和力而起反应的试剂。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电反应。亲电试剂是对电子有显著亲合力而起反应的试剂。 反应类型分类如下表所示: 在本节课中,主要对离子型反应中的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相关知识进行介绍。要清楚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反应物,什么是试剂。 四、反应物和试剂及试剂的分类 1.反应物和试剂 反应物(或作用物)和试剂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是个相对的概念、习惯用语。本来相互作用的两种物质,即可互为反应物,也可互为试剂。但为了讨论和研究问题时方便,从经验中人为的规定反应中的一种有机物为反应物,无机物或另一种有机物为试剂。例如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为反应物,溴为试剂。苯肼与醛、酮的反应,醛、酮为反应物,苯肼为试剂。 C H 2CH 2Br 2H 2 2 Br Br CCl 自由基取代——烷烃卤代、芳烃侧链卤代、烯烃α—H 卤代 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加成——烯烃的过氧化效应,部分聚合反应 亲电加成——烯、炔、二烯烃的加成,脂环烃小环的开环加成 反应类型 亲电取代——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离子型反应 亲核加成——醛、酮的亲核加成、羟醛缩合反应 亲核取代——卤代烃、醇的S N 1反应,芳环上卤素被取代反应 消除反应——卤代烃和醇的E 1反应 亲核加成—消除反应——羧酸衍生物的代表反应 协同反应(反应连续进行,一步完成)——双烯合成、S N 2、 E 2反应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整理

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 直接相互作用:入射中子直接与靶核内的某个核子碰撞,使其从核里发射出来,而中子却留在了靶核内的核反应。 中子的散射:散射是使中于慢化(即使中子的动能减小)的主要核反应过程。 非弹性散射:中子首先被靶核吸收而形成处于激发态的复合核,然后靶核通过放出中子并发射γ射线而返回基态。 弹性散射:分为共振弹性散射和势散射。 111001 100[]A A A Z Z Z A A Z Z X n X X n X n X n +*+→→++→+ 微观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或表示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概率。 宏观截面:表征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内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平均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也是一个中子穿行单位距离与核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 平均自由程: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相互作用之间穿行的平均距离叫作平均自由程。 核反应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统计平均值)。 中子通量密度:某点处中子密度与相应的中子速度的乘积,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穿行距离的总和。 多普勒效应:由于靶核的热运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时共振峰的宽度将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峰值也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或多普勒展宽。 瞬发中子和缓发中子:裂变中,99%以上的中子是在裂变的瞬间(约10-14s)发射出来的,把 这些中子叫瞬发中子;裂变中子中,还有小于1%的中子是在裂变碎片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缓发中子。 第二章—中子慢化和慢化能谱 慢化时间:裂变中子能量由裂变能慢化到热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扩散时间:无限介质内热中子在自产生至被俘获以前所经过的平均时间。 平均寿命:在反应堆动力学计算中往往需要用到快中子自裂变产生到慢化成为热中子,直至最后被俘获的平均时间,称为中子的平均寿命。 慢化密度:在r 处每秒每单位体积内慢化到能量E 以下的中子数。 分界能或缝合能:通常把某个分界能量E c 以下的中子称为热中子, E c 称为分界能或缝合能。 第三章—中子扩散理论 中子角密度:在r 处单位体积内和能量为E 的单位能量间隔内,运动方向为Ω的单位立体角内的中子数目。 慢化长度:中子从慢化成为热中子处到被吸收为止在介质中运动所穿行的直线距离。 徙动长度:快中子从源点产生到变为热中子而被吸收时所穿行的直线距离为r M 。 第四章—均匀反应堆的临界理论 反射层的作用: 1. 减少芯部中子泄漏,从而使得芯部的临界尺寸要比无反射层时的小,节省一部分燃料;

核反应堆工程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核反应 堆工程》 考试大纲 1.该课程考试内容包括核反应堆物理和核反应堆热工两部分 2.主要参考书目: 核反应堆物理: 谢仲生主编,《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上册)》,原 子能出版社,1994。 谢仲生、张少泓,《核反应堆物理理论与计算方 法》,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核反应堆热工: 于平安等编著,《核反应堆热工分析》,原子能出 版社,1986。 于平安等编著,《核反应堆热工分析》,上海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1。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 1.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 1.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机理、中子吸收和中子散射 2.中子截面和核反应率 截面、自由程、中子通量密度、核反应率的概念 宏观截面的计算,各类型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规律 3.共振现象与多普勒效应 4.核裂变过程 裂变能的释放、反应堆功率和中子通量密度之间的关系、裂变中子、裂变产物 5.链式裂变反应 临界条件、四因子模型 2.中子慢化与慢化能谱 1.中子的弹性散射过程 弹性散射动力学、慢化剂的选择 2.无限均匀介质的慢化能谱 慢化方程、含氢无吸收介质的慢化谱 3.热中子堆的近似能谱 3.中子扩散理论 1.单能中子扩散方程 斐克定律、单能中子扩散方程 2.非增殖介质扩散方程的解 4.均匀反应堆的临界理论 1.均匀裸堆的单群临界理论 均匀裸堆的单群扩散方程、单群临界条件及临界时的中子通量密度分布 2.双区反应堆的单群临界理论 双区反应堆的单群扩散方程、临界条件及临界时的中子通量密度分布 3.双群扩散方程 5.非均匀反应堆 1.栅格的非均匀效应 6.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 1.核燃料中铀-235的消耗、钚-239的积累 2.氙-135中毒 平衡氙中毒、最大氙中毒、功率瞬变过程中的氙中毒、氙震荡 3.钐-149中毒 4.燃耗深度与堆芯寿期 5.核燃料的转换与增殖 7.温度效应与反应性控制 1.反应性温度效应 反应性温度效应及其成因、堆芯内各种成分的反应性温度系数、温度反馈对反应堆安全的意义 2.反应性控制的任务 剩余反应性、控制棒价值、停堆深度

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

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只不过对于人类当前的技术水准,实现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中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外包覆与质子数量相等的电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受原子核中正电的吸引,在"轨道"上围绕原子核旋转。不同元素的电子、质子数量也不同,如氢和氢同位素只有1个质子和1个电子,铀是天然元素中最重的原子,有92个质子和92个电子。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轻的原子(主要是指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温条件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较重的原子核(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千克氘全部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11000吨煤炭。其实,利用轻核聚变原理,人类早已实现了氘氚核聚变---氢弹爆炸,但氢弹是不可控制的爆炸性核聚变,瞬间能量释放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能让核聚变反应按照人们的需要,长期持续释放,才能使核聚变发电,实现核聚变能的和平利用。 如果要实现核聚变发电,那么在核聚变反应堆中,第一步需要将作为反应体的氘-氚混合气体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让原子核能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裸露的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就需要达到大约10万摄氏度的高温。 第二步,由于所有原子核都带正电,按照"同性相斥"原理,两个原子核要聚到一起,必须克服强大的静电斥力。两个原子核之间靠得越近,静电产生的斥力就越大,只有当它们之间互相接近的距离达到大约万亿分之三毫米时,核力(强作用力)才会伸出强有力的手,把它们拉到一起,从而放出巨大的能量。 质量轻的原子核间静电斥力最小,也最容易发生聚变反应,所以核聚变物质一般选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氢是宇宙中最轻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同位素有:氕、氘(重氢)、氚(超重氢)。在氢的同位素中,氘和氚之间的聚变最容易,氘和氘之间的聚变就困难些,氕和氕之间的聚变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在考虑聚变时,先考虑氘、氚之间的聚变,后考虑氘、氘之间的聚变。重核元素如铁原子也能发生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也更多;但是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尚不足满足其聚变条件。 为了克服带正电子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就需要继续加温,直至上亿摄氏度,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温度越高,原子核运动越快。以至于它们没有时间相互躲避。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裸裸地发生碰撞,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并放出1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能量。 反应堆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内部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聚变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继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将氦原子核和中子及时排除出反应堆,并及时将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输入到反应堆内,核聚变就能持续下去;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一小部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剩余大部分的能量可以通过热交换装置输出到反应堆外,驱动汽轮机发电。这就和传统核电站类似了。 核聚变消耗的燃料是世界上十分常见的元素--氘(也就是重氢)。氘在海水中的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只需要通过精馏法取得重水,然后再电解重水就能得到氘。新的问题出现了,仅仅有氘还是不够的,尽管氘-氘反应也是氢核聚变的主要形式,但我们人类现有条件下,

核反应中的守恒探析

核反应中的守恒探析 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成立的规律,是物理学中有效的思维方法。在核反应过程中,虽然发生了质量亏损,但都遵守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核碰撞中还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应用上述守恒定律是解决原子物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和有效的思维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分类探析核反应中的守恒。 一、核反应中的守恒 1. 电荷数、质量数守恒 例1. 在核反应方程式kX Xe Sr n U ++→+1365490381023592 中( ) A. X 是中子,9=k B. X 是中子,10=k C. X 是质子,9=k D. X 是质子,10=k 解析:在题目所给的核反应中,由电荷数守恒,设X 的质子数为x ,则核反应方程的左边质子数为92+0=92,右边质子数为38+54+x =92,x =0,X 的质子数为0,所以X 为中子;由质量数守恒,左边的质量数为235+1=236,右边的质量数为90+136+k ×1=236,k =10,所以k 的数值为10,B 选项正确。 2. 动量守恒 例 2. 光子的能量是νh ,动量为c h ν ,如果一个静止的放射元素的原子核在发生γ辐 射时只发出一个光子,则辐射后的原子核( ) A. 仍然静止 B. 沿着与光子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 C. 沿着与光子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D. 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解析:原子核发生γ辐射时只发出一个光子,从核反应方程上来看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光子是有动量的,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辐射后的原子核应有一个与光子等大相反的动量,故选C 。 3. 能量和动量守恒 例3. 云室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一静止的质量为M 的原子核在云室中发生一次α衰变,α粒子的质量为m ,电量为q ,其运动轨迹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现测得α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试求在衰变过程中的质量亏损(注:涉及动量问题时,亏损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解析:设核衰变产生的α粒子的速度为v ,则有R v m qvB 2 = 用'v 表示衰变后剩余核的速度,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0')(=-+v m M mv 在衰变过程中,α粒子和剩余核的动能来自核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核能,由质能方程2mc E ?=?和能量守恒定律2 22')(21 21 v m M mv mc -+=? 结合以上方程可解得 )(2) (22m M m c qBR M m -=? 二、碰撞中的动量和动能守恒 例4. 1920年,质子已被发现,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曾预言:可能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他把它叫中子。1930年发现,在真空条件下用α射线轰击铍Be 9 4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极强的不知名射线和另一种粒子。经过研究发现, 这种不知名射线具有如下特点:①在任意方向的磁场中均不能发生偏转;②这种射线的速度小于光速的十分之一;③由它轰击含有氢核的物质,可以把氢核打出来;由它轰击含有氮核的物质,可以把氮核打出来,并且被打出的是氢核的最大速度v H 和被打出的氮核的最大速度v N 之比近似等于15:2,若该射线中的粒子均具有相同的能量,氢核和氮核可认为静止,

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航03班 林三春 2010011556 摘要: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亲核取代反应的组成部分:亲核试剂、离去基团、反应底物,特地列出了常见的亲核试剂、常见的离去基团。第二部分论述了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主要论述了四种:SN1、SN2、离子对机理和邻近基团参与机理,其中还包括各种机理的实验现象验证,以及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如对构型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亲核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烃基、离去基团、溶剂和亲核试剂四种,详细地说明了这四种因素如何影响反应。给出了判断离去基团的好坏,以及比较亲核试剂的亲核性的方法。最后一部分论述了亲和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关系,其中包括SN1与E1竞争,SN2与E2竞争。主要以卤代烃为例阐述的。 在论述的同时,还附有适当的图示,以及实验数据,通过比较等手段,使得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全文通过这四个部分,详细、全面地介绍了亲核取代反应。 正文: 亲核取代反应,简称SN 亲核取代反应,通常发生在带有正电或部分正电荷的碳上,碳原子被带有负电或部分负电的亲核试剂(Nu:-)进攻而取代。 一、亲核取代反应的重要组成成分: 亲核取代反应中涉及到的三个重要组成成分为:亲核试剂、离去基团、反应底物。 称为反应底物。进攻反应底物的试剂CH30Na (或 CH3O —)是带着电子对与碳原子结合成键的,它本身具有亲核性,称为亲核试剂,一般用Nu 表示。这类反应之所以称为亲核取代也正是因为它是由亲核试剂进攻反应底物而引起的取代反应。反应底物上的溴原子带着电子对从碳原子上离去,所以Br-;称为离去基团,一般用L 表示。该取代反应是在与溴相连的那个碳原子上进行的,常称该碳原子为中心原子,或反应中心。 .一般的亲核取代反应可以用如下的通式表示: 。其中R —L 为反应底物,L —为离去基团,Nu —为亲核试剂,弯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1、亲核试剂: 亲核性是指:带负电荷或孤对电子的试剂即亲核试剂对亲电子原子的进攻的能力。 具有亲核性的物质叫做亲核试剂。凡是带有未共享电子对的物质(如Lewis 碱)都具有一定的亲核性,它们都可能作为亲核试剂。亲核试剂可以是中性分子,也可以是带负电的阴离子。下表列出的是亲核取代反应中常见的一些亲核试剂:

第七章芳环上的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1]

第七章芳环上的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7.1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 7.1.1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历程 1、亲电试剂的产生 亲电试剂 2、π-络合物的形成 芳环上电子云密度R 3、σ-络合物的形成 硝基所在碳为sp3杂化 4、消去-H+ σ-络合物的证据 已分离出C+ 通过红外和核磁等可鉴定中间体的结构。

7.1.2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从反应速度和取代基进入的位置进行考虑 1、第一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 2、第二类定位基(间位定位基) 均为致钝基 7.1.3定位规律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7.1.4典型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 1.硝化反应 硝化试剂有HNO3-H2SO4 真正的硝化试剂为硝酰正离子。混酸体系有强氧化性 如用混酸将得氧化产物 同时还有部分氧化产物HNO3/CCl4低温时的硝化速度较快 温和的硝化试剂HNO2/C(NO2)4

可避免间位硝化与氧化 2.磺化反应 亲电试剂为SO3或(共轭酸) 特点:(1)可逆反应,可用于芳环的定向取代(占位)。(2)置换反应,合成一些难于合成的物质。 发生间接硝化 3.卤化反应 (1)卤素作卤化剂

(2)N-卤代酰胺或N-卤代磺酰胺作卤化剂 等 其卤化性能较差,只与活泼芳烃反应,可避免氧化反应发生(芳胺和酚)。 而在非极性CCl4等溶剂中是自由基引发剂 自由基取代反应。 1. Fridel-Crafts反应 (1) 烃基化 亲电试剂产生 催化剂活性 AlCl3>FeCl3>SbCl5>SnCl4>BF3>TiCl4>ZnCl2 特点 A. 易发生重排反应

亲电试剂发生重排 B. 易发生多烷基化 C. 可逆反应 动力学条件下,遵守定位规律,热力学控制条件下得稳定的间位产物。 D. 钝化的芳烃不发生烷基化 E.-OH,-NH2和-OR等与路易斯酸配位,使催化剂难于发生烷基化,可改用烯作烷基化剂,以酚铝或苯胺铝作催化剂 (2)酰基化反应 1 用酰氯时,ACl3的量要大于1mol,用酸酐时ACl3要大于2mol。 2 酚的酰化是Fries重排 3 不会发生重排 5.重氮盐的偶联反应

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

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 一、考点聚焦 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Ⅱ要求 核反应堆.核电站Ⅰ要求 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轻核的聚变Ⅰ要求 可控热核反应.Ⅰ要求 二、知识扫描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典型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14 7N+4 2 He 8 O+1 1 H 质子1 1 H的发觉方程卢瑟福 9 4Be+4 2 He 6 C+1 n 中子1 n的发觉方程查德威克 2、核能 〔1〕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2〕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质量亏损.〔3〕质能方程:质能关系为E=mc2 原子核的结合能ΔE=Δmc2 3、裂变 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开释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裂变 典型的裂变反应是: 235 92U+nSr+136 54 Xe+101 n 4.轻核的聚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开释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轻核的聚变.聚变反应开释能量较多,典型的轻核聚变为: 2 1H+HHe+1 n 5.链式反应 一个重核吸取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时,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核,同时开释假设干个中子,假如这些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的裂变,就能够使这种裂变反应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三、好题精析 例1.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v。〕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能够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氢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νe+37 17Cl→37 18 Ar十 0 -1 e 37 17Cl核的质量为36.95658 u,37 18 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0 -1 e的质量为0.00055 u,1 u质量对应的能量 为931.5MeV.依照以上数据,能够判定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A〕0.82 Me V 〔B〕0.31 MeV 〔C〕1.33 MeV 〔D〕0.51 MeV [解析] 由题意可得:电子中微子的能量E≥E ?=mc2-〔m Ar+m e-m Cl〕·931.5MeV

有机化学反应之亲电反应与亲核反应详解

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详解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 1. 掌握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 3. 掌握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的概念 4. 掌握亲电和亲核概念 5. 掌握亲电和亲核反应的历程 要求能够辨别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 引言(提出问题) 我们说乙炔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烯,进一步反应生成1,1,2,2—四溴乙烷的反应为亲电加成,反应式如下: C H CH Br 2CCl 4C H CH Br Br Br 2 CCl 4 C H CH Br Br Br Br + 乙炔1,2-二溴乙烯1,1,2,2-四溴乙烷 (亲电加成) 同样是乙炔,在碱的存在下,和甲醇发生反应生成甲基乙烯基醚是亲核加成反应,反应式如下: C H CH CH 3OH KOH C H 2 C H OCH 3 + 加热、加压 乙炔甲基乙烯基醚 (亲核加成)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亲电和亲核是让很多同学困惑的概念,为了说明亲电和亲核的概念,让我们从共价键的断裂说起,来阐明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 二、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主要是共价键,共价键是由电子云重叠而成,每根共价键由电子对(2个电子)构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两种: 1 均裂 均裂:A:B →A·+B·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原子上,形成带有单电子的活泼原子或基团——游离基(又叫自由基),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均裂。 2 异裂 异裂:A:B →A-+B+(或A++B-)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完全转移到1个原子上,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异裂。 三、有机反应类型分类 根据共价键断裂方式分类 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分类,可分为协同反应、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 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协同反应往往有一个环状过渡态。它是一种基元反应。

天然放射现象、核反应和核能

学案正标题 一、考纲要求 1.掌握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等知识. 2.会书写核反应方程,并能根据质能方程求解核能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两者统称为核子. (2)原子核常用表示,X为元素符号,上角标A表示核的质量数,下角标Z表示核的电荷 数(原子序数). (3)同位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2.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自发放射某些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三种射线的本质: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γ射线是光子. 3.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可分为α衰变、β衰变,并伴随着γ射线放出.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①利用射线: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应用于工业、探伤、农业、医疗等. ②作示踪原子. 4.核反应、核力与核能 (1)核反应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2)核力 ①概念: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间存在的作用力. ②核力特点 a.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在它的作用范围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b.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之内. c.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3)质量亏损 ①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②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的现象. (4)结合能:克服核力束缚,使原子核分解为单个核子时需要的能量,或若干个核子在核力作用下结合成原子核时需要的能量. 5.核裂变和核聚变 (1)重核裂变 ①定义:使重核分裂成几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核反应. ②铀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一种典型的反应是生成钡和氪,同时放出三个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核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与“质量亏损”

核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与“质量亏损” 核反应、核反应方程以及核能的计算是在高中物理第二十二章《原子核》中的主要内容。在讲该部分时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核反应须遵循四大“守恒”,即电荷数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而在计算核能时是利用反应前后亏损的质量△m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来计算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E=△mc2。一方面说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另一方面又说核反应过程质量亏损,二者岂不矛盾?其实不然,原因是二者所指“质量”不同。 一、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其“质量”是指总质量,即静质量和动质量之和。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质能方程E=mc2,并指出物质的质量与其运动有关。若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为m(静质量),则该物体所蕴含的静止能量为mc2,即是说能量mc2包含除动能之外 .....的其它能量(如内能、势能等)之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不仅对单一粒子适用,对多个粒子组成的物体甚至宏观物体也适用。下面利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来看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 设原子核A和粒子B发生核反应,生成C、D,各粒子的静止质量和动能分别为m i和E ki(i=1、2、3、4) A+B→C+D 静质量 m1 m2 m3 m4 动能 E k1 E k2 E k3 E K4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各粒子所蕴含的除动能之外的能量为m i c2,那么各粒子总能量Ei=m i c2+Eki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规律之一,当然适用于原子核反应。由能量守恒,反应前总能量等于反应后总能量。即 (m 1c2+E k1)+(m2c2+E k2)=(m3 c2+E k3)+( m4 c2+E k4) 将上式两边除c2: (m 1+ )+(m2+)=(m3+)+(m4+) (※) 由上式于是引出m i1=m i+,m i1是总质量,包括两部分m i和,其中是因运动才具有,故称为动质量,那么总质量=静质量+动质量,(※)式可写成: m11+m21=m31+m41 上式可见核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是指各粒子的总质量守恒,即各粒子的静质量和动质量之和不变,它是由自然界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定律推出。 二、原子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是指静质量的增减 在相对论中,物体运动时质量不等于静止时质量,但一般情况下速度较小,往往从静质量角度来处理问题,通常所说的质量也指静质量。因核反应过程中存在能的转化,核反应前后粒子所蕴含的静止能量mc2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静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增减。若核反应是吸收能量,核反应前后静质量会增加;若核反应放出能量,则静质量会减少,减少的质量就是核反应中亏损的质量△m,那么核反应放出的核能△E=△mc2。重核裂变与轻核聚变都属于放能核反应,反应前后粒子的静质量要减少,也即是说质量要亏损。若从能量守恒角度看,这亏损的质量△m对应的静能△mc2转化为粒子动能或者γ光子的能量。 原子核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与计算核能时所谈的质量亏损并不矛盾,下面以两个氘核聚变为例说明。

核反应方程的分类与计算

9 核反应方程的分类与计算 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反应方程进行分类时,一般的分类方法有三种。 9。.1从转变方式的角度分类可分为衰变反应与人工核反应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自发地放出α、β或γ射线的同时,转变为其他元素原子核的过程叫做衰变,而用人工的方式强制进行的核反应则称为人工核反应。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天然衰变都是一种核素转变为另一种核素,但天然衰变大多数发生于原子序数大于84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量按指数规律递减,存在着半衰期,且一切衰变反应都是放能反应;而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则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的撞击,存在着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两种类型。 α衰变:例如226 222 488862Ra Rn He →+,该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226.0254222.0175 4.00260.0053m u u u ?=-+=,对应释放的核能4.94MeV ,相当 于137.910J -?,其中α粒子的占衰变能的98%,反冲核 的动能只占只占衰变能的2%。半衰期不同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粒子的动能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半衰期较长的α衰变放出 的α粒子的动能较小,例如235 92U (半衰期4.5×109年)放射的α粒子能量约为4.2MeV(其 速度71.410/m s ?),而212 84Po (半衰期7310s -?)放射的α粒子约为 8.78M 的V (其速度 约为72.110/m s ?),两者的大小均比一般资料上所说的10 c 小。 β衰变又称为-β衰变,例如6060027261Co Ni e -→+,它是从原子核中自发地放出一个电 子的核转变,其通式一般可写成011 A A Z Z X Y e ?+-→++(即110011n H e ?-→++)的形式,相当于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β衰变:例如:3030015141P Si e →+,其通式一般可写 成01 1A A Z Z X Y e ?-→++(即110101H n e ?→++)的形式,相当于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然而由于质子质量小于中子质量,因此在自由状态下质子是不能自发地转变为中子的,但是当质子束缚于原子核内部时却不存在这种转变的可能。另外还有一种β衰变叫“EC 衰变”, 这种衰变通常发生于核内中子数过少的原子核,“EC 衰变”是核内的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 电子并发射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相当于101110H n ?-+→+,经过一次“EC 衰变”的原子 核质量数不变而原子序数减小了1。 γ衰变有两种模型:①经过α衰变或β衰变后生成的处于激发态原子核要通过放出γ光

高三物理复习核反应 核能 质能方程

15.3 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 一、考点聚焦 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Ⅱ要求 核反应堆.核电站Ⅰ要求 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轻核的聚变Ⅰ要求 可控热核反应.Ⅰ要求 二、知识扫描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典型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14 7N+4 2 He 17 8 O+1 1 H 质子1 1 H的发现方程卢瑟福 9 4Be+4 2 He 12 6 C+1 n 中子1 n的发现方程查德威克 2、核能 (1)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2)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质量亏损.(3)质能方程:质能关系为E=mc2 原子核的结合能ΔE=Δmc2 3、裂变 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裂变 典型的裂变反应是:

235 92U+1 n90 38 Sr+136 54 Xe+101 n 4.轻核的聚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轻核的聚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较多,典型的轻核聚变为: 2 1H+3 1 H4 2 He+1 n 5.链式反应 一个重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时,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核,同时释放若干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的裂变,就可以使这种裂变反应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三、好题精析 例1.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v。)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氢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νe+3717Cl→3718Ar十 0 -1e 已知37 17Cl核的质量为36.95658 u,37 18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0 -1e的质量为0.00055 u,1 u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A)0.82 Me V (B)0.31 MeV (C)1.33 MeV (D)0.51 MeV [解析] 由题意可得:电子中微子的能量E≥E ?=mc2-(m Ar+m e-m Cl)·931.5MeV

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益阳市箴言中学张益 核反应、核反应方程以及核能的计算是在高中物理第二十二章《原子核》中的主要内容。在讲该部分时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核反应须遵循四大“守恒”,即电荷数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而在计算核能时是利用反应前后亏损的质量△m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来计算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E=△mc2。一方面说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另一方面又说核反应过程质量亏损,二者岂不矛盾?其实不然,原因是二者所指“质量”不同。 一、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其“质量”是指总质量,即静质量和动质量之和。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质能方程E=mc2,并指出物质的质量与其运动有关。若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为m(静质量),则该物体所 蕴含的静止能量为mc2,即是说能量mc2包含除动能之外 .....的其它能量(如内能、势能等)之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不仅对单一粒子适用,对多个粒子组成的物体甚至宏观物体也适用。下面利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来看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 设原子核A和粒子B发生核反应,生成C、D,各粒子的静止质量和动能分别为m i和E ki (i=1、2、3、4) A+B→C+D 静质量 m1 m2 m3 m4 动能 E k1 E k2 E k3 E K4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各粒子所蕴含的除动能之外的能量为m i c2,那么各粒子总能量Ei=m i c2+Eki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规律之一,当然适用于原子核反应。由能量守恒,反应前总能量等于反应后总能量。即 (m 1c2+E k1)+(m2c2+E k2)=(m3 c2+E k3)+( m4 c2+E k4) 将上式两边除c2: (m 1+ )+(m2+)=(m3+)+(m4+) (※) 由上式于是引出m i1=m i+,m i1是总质量,包括两部分m i和,其中是因运动才具有,故称为动质量,那么总质量=静质量+动质量,(※)式可写成: m11+m21=m31+m41 上式可见核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是指各粒子的总质量守恒,即各粒子的静质量和动质量之和不变,它是由自然界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定律推出。 二、原子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是指静质量的增减 在相对论中,物体运动时质量不等于静止时质量,但一般情况下速度较小,往往从静质量角度来处理问题,通常所说的质量也指静质量。因核反应过程中存在能的转化,核反应前后粒子所蕴含的静止能量mc2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静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增减。若核反应是吸收能量,核反应前后静质量会增加;若核反应放出能量,则静质量会减少,减少的质量就是核反应中亏损的质量△m,那么核反应放出

亲核亲电反应

亲电取代反应是亲电试剂进攻化合物负电部分,取代其它基团的化学反应。一般发生于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种向芳香环系引入官能团的重要方法,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之一。被取代的基团通常是氢原子,但其他基团被取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一般来说,亲电取代特指芳香亲电取代。另一种比较少见的亲电取代反应是脂肪族的亲电取代。 芳香系亲电取代机理一致,下图给出了苯环的一般历程,亲电基团首先与芳香环电子结合形成n络合物,之后再过渡到一个中间体(T 络合物。最后当新基团亲电能力强于氢离子时,就会从芳香环上脱去 氢离子完成反应 亲核取代反应是指有机分子中与碳相连的某原子或基团被作为亲核试剂的某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取代基团提供形成新键的一对电子,而被取代的基团则带着旧键的一对电子离去。 亲核取代反应,或称亲核性取代反应,通常发生在带有正电或部份正电荷的碳上,碳原子被带有负电或部分负电的亲核试剂(Nu:-)进攻,与该碳原子相连的某原子或基团被取代。 常分为两种反应机构: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第一步是原化合物的解离生成碳正离子和离去基团,然后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结合。由于速控步为第一步,只涉及一种分子,故称SN1反应。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较强亲核剂直接由背面进攻碳原子,并形成不

稳定的一碳五键的过渡态,随后离去基团离去,完成取代反应。 这类反应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不论在理论研究中 还是在有机合成实际中都是极其有用的一类反应。 影响因素 1.底物的烃基结构:反应底物的分子烃基中C上的支链越多,SN2 的反应越慢。通常,伯碳上最容易发生SN2仲碳其次,叔碳最难。 的碱性愈弱、愈稳定,就愈容易离去。-C公用的一对电子离去的。 通常,L: 2.离去基团(L):一般来说,离去基团越容易离去,SN2越快。反应时,L是带着原来与 3.亲核试剂(Nu:):亲核试剂的亲核性愈强,浓度愈高,反应速度愈快。 4.溶剂的种类:极性溶剂中,snl反应容易发生。对sn2反应不利。非极性溶剂则相反。碳正离子在极性溶剂中比在非极性溶剂中稳定。sn2的中间体电荷分散,在非极性溶剂中更稳定。 亲核加成,如果进攻试剂本身已不具有获取电子倾向,反而有提供电子能力,如醇、-SH (巯)、胺基与炔反应时,是有提供电子能 力的RO (不是离子,未达到电离程度)先进攻炔键,称亲核加成。 此反应是由亲核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反应发生在碳氧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