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研究

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研究

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研究宋嘉帅【摘要】可能补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句法成分,有关可能补语的名称、分类在学术界都存在分歧.与此同时,可能补语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全文梳理了可能补语的名称、分类、成分的异同,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列举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期刊名称】《新作文:教研》【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可能补语;偏误分析【作者】宋嘉帅【作者单位】[1]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3.2一、可能补语的概念界定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目的等成分。

其中表可能性的补语一般被称为可能补语,表示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

然而,可能补语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学者并没有提出定义,只是进行描述性的分析。

以下对可能补语的名称、分类、成分的已有研究做一个简要综述。

(1)可能补语的名称1.可能补语黄廖本的《现代汉语》、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刘月华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房玉清的《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于根元等的《实用语法修辞》基本著作都把表示可能性的补语称为可能补语。

2.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奇沪扬从意义上分类,把补语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五类,把不用“得/不”的结果不予和趋向补语成为基本式,把用“得/不”的形式称为可能式。

孙德金也这样说“笔者更倾向于把‘看得懂/看不懂’看作结果补语的可能式。

3.补语的可能式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补语分为两类:一类是补语前头带“得”字,一类是补语前头没有“得”字,紧接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的。

没有“得”字的补语可以加“得、不”造成可能式。

此外,他还把其他两类表示可能的补语称为“可能补语”。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后两种说法可能更加关注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与可能补语在形式上的联系,更加关注两者的相互转换。

毕业论文指导PPT课件

毕业论文指导PPT课件
31
② 应用研究论文 这类论文有着较广泛的研究内容,例如:
❖ 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发音中一些问题的解析(语音) ❖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释义(词汇)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能补语与状态补语(语法) ❖ 试论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 对外汉语教学中_是_的_句型分析(语法) ❖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汉字)
一、论文格式要求
❖ 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对应;
❖ 字数要求:原则上不少于7000字,实际上 要求为10000字。
12
❖ 论文统一用微软Word软件排版,16 开纸打印。严格按照标准打印格式的定 型字号,正文用小四宋,行距20磅,每 行34个汉字。
13
❖ 标题与标题不空行,标题与上段正文之间 空一行,关键词用小四号黑体,参考文献用 五号宋体;
❖ 课题研究工作包含的内容不够清楚。
❖ 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受到限制,使毕业论文工 作难以按计划的规模和时间进行和完成。
❖ 课题题目覆盖内容过大、过多,难以在本科毕业论 文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 科学课题研究类型的毕业论文还可能遇到一个特殊 的问题,即研究重复或相类似的问题。
36
2、摘要
❖ 摘要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其内容应保留 原论文的主要信息,不要与引言相混淆。引 言阐述选题意义和别人做的工作,说明你研 究的必要性;摘要主要说明你怎么做的,你 做了什么。
(3)论题的类型 ① 基础研究论文 ② 应用研究论文 ③ 综述性论文
30
① 基础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是探索某个方向基础规律的研究。
这类课具体的问题。
❖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 ❖ 汉语焦点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 ❖ 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作者:李秋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检索了近五年来(2012~2016)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方面的论文,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

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个方面对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的偏误分析做一综述,指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一、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

中国的文字、书法、茶道、武术、瓷器等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日语受汉语影响很大,因而这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日本留学生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学汉语有更多的优势。

但是日语和汉语并非同一语系,因而差别也非常大。

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出现偏误。

近年来,关于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显著。

本文以知网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我国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论文进行梳理,做总的概括和分析,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对日汉语偏误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本文以“日本汉语学习偏误分析”为主题,把时间限定在2012~2016年,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模糊检索,经过筛选共得到相关论文142篇,其中2012年33篇,2013年32篇,2014年25篇,2015年27篇,2016年25篇。

在数量上,2012年、2013年较多,2014~2016年数量有所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最近几年中日关系紧张,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减少;另一方面,在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研究方面遇到了瓶颈期,研究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既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新的研究又无法突破原先研究的藩篱。

为了便于了解此领域研究的部分和整体状况,我们按照现代汉语教材中对汉语知识和研究的分类方法,将这些研究成果分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其他”五个部分,分别对相关研究做具体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研究的现状。

语构造的基本类型2分析各种词语的结构3了解简缩的基本综述

语构造的基本类型2分析各种词语的结构3了解简缩的基本综述
A. 名词性的,有点像定语跟中心语的关系,前 后词根之间在语义上形成各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 系。例如:
火车 壁画 宣纸 苏绣 黑板 广场 草图 新闻
(三)复合词
B. 谓词性的,有点像状语跟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 动词和形容词两类。例如:
热爱 狂欢 朗读 微笑 空投 (动词) 鲜红 狂热 雪白 美观 难听 (形容词)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3)综合简缩 既采取截段简缩,又采取分段简缩。例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政协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安全理事会→安理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
(4)省同存异 省略相同的成分,保留不同的成分。例如: 工业农业→工农业 理科工科→理工科 青年少年→青少年 病害虫害→病虫害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1.词转化为短语
某些合成词在使用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 分,变成了短语。这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插入别的成分时 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主要有两类: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1)动宾结构式。例如: 生气→生了气→生了十分钟的气 伤心→伤了大家的心 帮忙→帮大忙→帮不上大忙→帮不上多少忙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5)标数概括 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例如: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 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双增双节 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四呼 包修包换包退→三包
阿姨 桌子 来得及
(一)单纯词 单纯词指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单 1.单音节词 纯 2.双音节词: 词 3.多音节词:
连绵词 口语词 音译词
连绵词
连绵词是指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没 有意义的双音节词。大多数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有 双声、叠韵或叠音等关系。

“睡觉”古今嬗考

“睡觉”古今嬗考

“睡觉”古今嬗变考-汉语言文学“睡觉”古今嬗变考□葛怡爽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式离合词“睡觉”一直被认为来源于古汉语中的“睡觉”,但两者的词义完全相反,构词法上也存在着差别。

本文试图从历时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厘清“睡觉”演变的脉络,探寻其“睡醒”义与“进入睡眠”义之间的衔接递变,并以此加深对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睡觉”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睡觉” “觉” 古今异义演变“睡觉”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生活化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收录并释义为“进入睡眠状态”,例如:“该睡觉了。

”[9]同时它也是一个动宾式离合词,“睡上一觉”“睡个好觉”等分离式用法也大量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

其实“睡觉”一词古已有之,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意义有所差别。

古代“睡”和“觉”连用,通常释为“睡醒”,例如:“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颐《偶成》)。

”[10]“睡觉”一词的古今差异何以如此之大?对此,我们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睡觉”一词的古今异义与构词法差别现代汉语中的“睡觉”是一个离合词。

当它合用时,表示一种睡眠行为,即“进入睡眠状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睡觉”亦可分开使用,即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如“睡了个好觉”“美美地睡上一觉”。

在这种情况下,“睡”为动词,“觉”则充当其宾语或动量补语①。

然而,上述“睡觉”的含义与其早期意义多有出入。

如:(1)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白居易《长恨歌》)(2)独自寝,难成梦,睡觉来怀儿里抱空。

(《全元散曲》)以上两例中的“睡觉”均取“睡醒”义:“新睡觉”义为“刚睡醒”,“睡觉来”义为“醒来”。

从中足见“睡觉”一词的古今差异。

若从语素的角度来分析,则“睡”的古今差别不大,主要变化的是“觉”。

《说文》:“睡,坐寐也。

”可见上古单音节词“睡”的意义是“坐着睡觉”。

可以据此推测,从上古至今,“睡”的词义有扩大的趋势,逐渐由专指“坐着睡觉”这种特定姿势的睡眠行为,扩大到可以泛指“一切睡眠行为”。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 )语 音 简化 说 :认为 复 音化 是语 音 系统 简 化 的结 果 。 1 《 语 的 构词 法 》 中也 只 好把 它 们 笼统 地 定为 词 : “ 正 格 王 力 先 生在 《 语 史稿 》一 书 中提 出 。王 力 先 生认 为 : “ 汉 偏 汉 双 名词 中 名 + ’的格 式 普遍 具有 词 的 资格 。 ”冯 胜 利 先生 根 音 词 的 发展 是 对 语音 简 化 的… 种 平衡 力 量 。 由于汉 语语 音 系 名 据 当代 韵 律构 词法 的 理 论 ,提 出汉 语 的 复合 词 必 须 首 先是 一 统 逐渐 简单 化 ,同音 词 逐 渐 增 加 ,造 成 信 息 传 达 的 障碍 ,双 个 韵 律 词 ,两 个 单 音 语 素 组 合 的 结 果 既 是 韵 律 词 又 是 复 合 音 词增 加 了, 同 音词 就 减 少 了 ,语 音 系 统 简 化造 成 的损 失 , 词 ,双 音 节形 式 是 汉 语 “ 韵律 词 ”最基 本 的形 式 。沈 怀 兴 先 在 词汇 中得 到 了补偿 。” 生则 对 所 谓 的 “ 合 词 ”说法 提 出 了怀 疑 ,认 为 不 能用 能 否 离 ( )明确 表 义说 : 这种 观 点认 为复 音 化是 为 了更 明确地 2 进行 扩 展 作 为 界 定这 类 结 构是 词 还 是 词组 的依 据 。他 提 出应 表 达 日益 增 多 的 新概 念 和 节 制 一 词 多义 现 象 ,提 高 词汇 表 义 当“ 采取历时研究方法 ,联系社会与人对它 的产生和 发展变 的准确性、 明晰性。解决汉语词汇的表义功能与社会需要之 化 进 行具 体考 察 ” ,这 样 才 能 界定 出 词和 词 组 。程湘 清 先 生 间 的 矛盾 。马 真 ( 9 0 1 8 )认 为 : “ 同音 词 过 多 , 必然 影 响 语 则 提 出可 以从 语法 结 构 、 词汇 意义 、修 辞特 点 、出现 频 率 四 言 的 交 际功 能 ” , “ 为避 免 由于 同音 词 过 多 而 引 起 交 际上 的 个 方 面来 区 分 上古 汉 语 双 音 词和 双 音 词 组 。 王宁 先 生提 出 了

初中语文“吃饭”一词的几点分析

初中语文“吃饭”一词的几点分析

初中语文“吃饭”一词的几点分析1 缘起2013年5月第三版,人们教育出版社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与之前的2007年3月第二版相比,无论是在篇目选择、篇目顺序、篇目数量上,还是在版面设计、字体选择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教材中所选用的文言文而言,《童趣》被《虽有嘉肴》取代;《山市》被《河河中石兽》取代;《论语十则》被增加为《论语十二则》,但实际上,只保留了第二版中的五则,五则被替换,另增加两则。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对这部分文言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存在疑问,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吃饭”这个词。

新版教材第十课《〈论语〉十二则》选取了《述而》篇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则。

脚注⑧注释为:“〔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编者将“饭”解释为:“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将“饭疏食”译为“吃粗粮”。

在现代汉语中,“饭”是名词,“疏食”(粗粮)也是名词,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名词+名词的结构,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觉得“饭”在句中名词活用做了动词“吃”,真的是这种情况吗?2 现代汉语语境内考察我们首先从现代汉语入手,考察其词性,我们发现“吃饭”这个词(或者叫词组)有以下三种理解。

第一,“吃饭”是由动词“吃”和名词“饭”组合而成的动宾关系的双音节词,词性为名词。

这种情况下,“吃饭”作为一个词,往往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其含义出了吃饭这件事情外,更多的表示生活、生存这一层含义。

例如: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三毛姜一:听说你从医院辞职了。

美秀:嗯,今后该靠什么吃饭呢?姜一:持家吧,做饭,洗衣服,给孩子们换尿不湿。

——郑基勋《创可贴》。

第二,“吃饭”是由动词“吃”和名词“饭”组合而成的动宾关系的双音节词,词性为动词。

这种情况下,“吃饭”作为一个词,往往出现在句末,即现在经常提到的离合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合词研究综述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难点。

通过逐一梳理各类观点及方法,对半个多世纪的离合词研究作一回顾。

标签:离合词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离合词是指“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合成词,在有些情况下它可以作为一个词合起来使用,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它又可以作为两个词即一个短语来使用。

”[1]离合词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兼有词和短语的双重特征。

自1957年陆志韦在《汉语的构词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离合词”的概念以来,现代汉语离合词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从历时角度看,离合词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到70年代——从语言本体角度摸清离合词的基本面貌,集中对离合词的性质、标准进行界定;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加,离合词运用的偏误不断出现,离合词的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这一阶段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离合词的教学进行探讨。

本文拟从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两个角度进行综述。

一、离合词的本体研究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离合词的语法性质明确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就是明确词和短语的划界问题。

离合词究竟是词还是短语,还是属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成分”,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词说。

此说认为离合词是词或接近词。

持此类观点的有刘泽先(1953,3)[2]、林汉达(1953)[3]、彭楚南(1954)[4]、胡附、文炼(1954)[5]、赵元任(1968)[6]、范晓(1981)[7]、洪笃仁(1984)[8]、张静(1987)[9]。

以上各家认为离合词是词的原因在于:第一,离合词的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第二,离合词的扩展是有限的。

2.词组/短语说。

此说将离合词划入词组(短语)。

王力认为“凡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都是短语,否则就是一个单词”[10],即以能否分离作为判断的绝对标准。

持此类观点的代表学者还有钟锓(1954)[11]。

3.“离为短语,合为词”说。

持此类观点的代表学者有张寿康(1957)[12]、陆志韦(1957)[13]、朱德熙(1982)[14]。

这一观点兼顾了离合词两方面的特征,认为离合词以“离”的形式出现时是短语,以“合”的形式出现时是词。

几十年来,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分歧依然存在。

我们认为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的讨论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词”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是印欧语系的产物,被汉语引进后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是正常的。

离合词的问题只是表现得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而已。

如果我们受西方语法观念的束缚,认为词和短语是铁板一块、非此即彼,不承认中间状态,那么对离合词归属的讨论是永远没有结果的。

(二)离合词的界定标准哪些词是离合词,这也是汉语语法界经常出现争议的一个问题。

有些词在一些研究者看来是离合词,但却被另一些研究者排除出离合词群体。

因此对离合词身份的鉴别,便存在一个标准的问题。

不同学者采用的具体标准不相同,得出的离合词的范围及离合词的数量也不尽相同。

下面就前人使用过的界定标准作简单介绍:1.意义标准。

对离合词归属问题的讨论中,意义成为一条重要甚至主要的依据。

但这条标准具有很明显的缺陷。

一方面,意义与意义之间的界限因人而异。

如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失去了科学的可操作性,最后的结果就是“得不出公认的结论”[13]。

另一方面,如果以意义作为标准,意义的作用被扩大,语法上的区别就会被抹杀。

因此,将意义作为划分词与短语的主要标准或者唯一标准是有失偏颇的。

2.扩展法。

扩展法是用于区别词与短语的有效方法,一些学者也将这一方法用来区别离合词与短语。

陆志韦(1957)[13]提出“自由扩展”和“受限扩展”两个概念,认为“能够插入很多别的成分的扩展式”是词,而“只能插入‘得、不’的扩展式”是短语。

这一鉴定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同样存在很大的缺陷。

首先,“受限扩展”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定数。

其次,扩展形式的频度。

有的离合词扩展式的使用频度相当高,和短语相当,如“洗澡”“睡觉”之类的离合词;而有的一般不扩展,只是出于口语表达的临时需要才扩展。

偶尔扩展到底算不算离合词,如果不算,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这仍然是一个“度”的问题。

3.逆转法。

这种鉴别方法是赵金铭(1984)[15]提出的。

他认为一般动宾短语结构松散,可打乱原次序,重新排列组合;而动宾离合词却严密得多,不可任意打乱,除了中间可以扩展外,一般不太容易变换格式。

如“丢钱”可以变换成“钱丢了”,而“丢脸”却不能变换成“脸丢了”。

但这一标准也能举出大量反驳其标准的例子。

如“你的觉睡足了”“这个乱捣得不小”。

4.语素鉴定法。

赵元任(1979)[6]、赵金铭(1984)[15]在对离合词作鉴别时,采取了这一鉴别标准,认为如果组合成份中含有至少一个黏着语素,那就是离合词。

这一鉴定标准的缺陷在于当含有黏着语素的离合词的扩展度和短语完全一样时,离合词与短语仍然区别不了。

除了上述所说的方法,还有其他标准和鉴别方法,如:插入法、同形替代法、兼类鉴定法等。

但是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绝对贯彻到底的,只能采取多个标准或方法互相补充的办法。

这归根结底仍在于将汉语塞进印欧语系的模子里,任何方法和标准的解释力都会大打折扣。

(三)离合词离析动因研究关于离合词离析的原因,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猜想。

如:张理明(1982)[16]考察了动宾结构离析的原因,认为“离合词是为了使意思表达更加具体、明确”,“当离合词表示的动作影响到人,为把受影响的人表达出来,才将其加以扩展”。

曹乃玲(1994)[17]认为: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过程中可以产生离合词;词语的缩略也可以产生离合词。

饶勤(1997)[18]认为以下三种情况下离合词会出现离析:当离合词的动语素涉及到人时;当说话人表示不满、不屑或否定的语气时;当想急于知道或让对方表态时。

王海峰(2002)[19]认为词和短语的共通性是离合词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

蔡国妹(2002)[20]认为离合词体现了词与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汉语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

马清华(2009)[21]认为离合词的成因是多向多源的汇聚,有由离到合、由语到词或由合到离、由词到语的历史演化关系,也有短语词的自由变换关系,其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问题研究离合词的特殊性,使得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正如周上之(2006)[1]所指出:长期以来,离合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点。

饶勤(1997)[18]也指出:“造句之前,我问学生用这类词造句要注意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类动词不能带宾语。

结果所造的句子基本上都避免带宾语。

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把离合词展开造句。

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离合词的用法,至少他们对离合词的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这也说明我们在中高级阶段对离合词的教学存在不足。

”他们的观点基本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实践的压力是促进离合词研究发展的推进力量,不少学者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离合词的偏误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对离合词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留学生的错误,从偏误角度入手探讨离合词的文章比较多,如《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情况调查及分析》(郑海丽,2005)、《对外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和教学》(陈玮,2006)、《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萧频、李慧,2006)、《中级水平韩国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情况分析》(杨峥琳,2006)、《对维吾尔族预科学生的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张国云,2007)等。

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围绕离合词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两方面展开探讨。

(二)离合词的教学研究针对学生使用离合词时出现的偏误及对偏误类型、原因的分析,许多学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尝试后,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对策。

周上之(2000)[22]提出“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在理论上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周上之的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离合词的教学一分为二,先以‘合’的形式出现,完成词汇教学的内容,然后再以‘离’的形式出现,结合各个语法项目逐级反复展开对其扩展形式的教学。

”[22]这样,可以降低初级阶段离合词的教学坡度,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常用程度高而扩展能力强的离合词出现较早而产生的矛盾,克服离合词教学先难后易带来的困难。

刘春梅(2004)[23]针对以往教材对离合词一贯回避的问题,着重从生词表对离合词的标注、离合词的扩展介绍、课后练习的设计和适当引入有关离合词的语法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教材编写来改善离合词的教与学的问题。

鲁文霞(2005)[24]指出应按照一个离合词的离析方式的多寡决定是按“离”教还是按“合”教。

离析方式多的离合词以“离”为主,离析方式少的离合词以“合”来教。

同时,她认为离析方式要与语法相结合。

一方面,每学一个离合词,要根据学过的语法点进行扩展,在语法项目未出现之前,相应的离析方式暂不要介绍;另一方面,在介绍新的语法项目时,穿插一些离合词的相关扩展形式。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结合语用来教离合词的方法。

这类观点可见于饶勤的《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韩明的《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以及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等文章中。

这些教学方法在“离”“合”讲授方式的处理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给后来者以启示。

笔者认为周上之的“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是一种操作性很强且系统全面的离合词教学方法。

这种将离合词“离”“合”分开,先合后离的方式这样有助于解决大部分常用且扩展能力强的离合词较早出现的矛盾。

三、结语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特殊的语言现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讨依然分歧重重,围绕它的诸多争议仍将长期困扰学术界。

同时,我们也看到,离合词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汉语教学的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对外汉语界的离合词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离合词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1]周上之.汉语离合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刘泽先.用连写来规定词儿[J].中国语文,1953,(3).[3]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J].中国语文,1953,(10).[4]彭楚南.两种词儿和三个连写标准[J].中国语文,1954,(4).[5]范晓,文炼.词的规范、功能、形态[J].中国语文,1954,(2).[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7]范晓.怎么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J].东岳论丛,1981,(4).[8]洪笃仁.词是什么[M].上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84.[9]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0]王力.汉语语法纲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46.[11]钟锓.谈怎么分别词和语[J].中国语文,1954,(12).[12]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J].中国语文,1957,(6).[13]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赵金铭.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2).[16]张理明.论短语动词[J].语文研究,1982,(1).[17]曹乃玲.离合词浅说[J].吴中学刊,1994,(2).[18]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1997,(1).[19]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J].语文研究,2002,(9).[20]蔡国妹.离合词探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1).[21]马清华.错综关系下例外的形成——汉语离合词成因再探[J].语言科学,2009,(2).[22]周上之.对外汉语离合词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J].汉语学报,2000,(1).[23]刘春梅.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6):9-12. [24]鲁文霞.谈离合词的界定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5,(5).(尧春荣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524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