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研究——以《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为例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研究——以《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为例

摘要词汇学习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

由于现行对外汉语教材大部分用英语对生词进行注释,故英文注释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粘合物,成为外国学生学习词汇的重要依据,帮助外国学生形成对汉语词汇的最初认知。

尤其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外国学生对媒介语依赖程度高,英语注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学生的词汇学习甚至第二语言的整体学习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文以《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二版)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并在参考其他现行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基础上,从语义、语法、语用的角度归纳出十一种有代表性的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方法。

通过考察这些注释方法在不同词类中的分布规律和适用效果,不仅在宏观上提出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编写要遵守的原则,而且在微观上提出一套针对具体词类的、全面可行的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注释策略,为教材编写者提出操作性更强的方法和建议。

研究过程中,论文对2013年再版的《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二版)中的生词英文注释进行了穷尽式的分析,把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教材编写问题、语义方面的问题,语法方面的问题和语用方面的问题,考虑教材内容整体布局和教材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对各个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另外,论文结合了外国学生汉语偏误实例和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从学生偏误和教材英文注释的相关性出发,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为本论文的方法论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释义;偏误;博雅汉语IAbstractThe study of vocabulary is an elementary and key part in second language studying. English language which is used as the medium language in most of the current TCSL textbooks to annotate the new words, has become the bridg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s well as the basis of foreign students’ vocabulary learning, helping foreign students to form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of Chinese vocabulary. During the elementary stage, foreign students tend to rely much on the intermediate language, as a result, English annotation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can make a great influence to vocabulary learning, eve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Taking Boya Chinese (elementary, the second versio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a point of penetration, concerning other current TCSL textbooks, the thesis inducts 11 typical vocabulary annotation methods in elementary TCSL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Then,try to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practicable vocabulary annotation solutions in elementary TCSL textbooks basing on the investigating of annotation methods distribution and application to different kinds of words. In this way, the thesis proposes mor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elementary TCSL textbooks. In addi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all the vocabulary annotations in Boya Chinese (elementary, the second versio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year of 2013. All the problems can be concluded in four aspects: editing,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and then proposes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editing of the textbooks and the need of the users.Through analyzing foreign students’ errors and the HSK corpus i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rrors cases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English annotations of TCSL textbooks, the thesis presents the facts of vocabulary strategy methodology.Key words: Elementary TCSL Textbooks; V ocabulary; English Annotations; Error; Boya Chinese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III)绪论 (1)一选题缘由 (1)二研究综述 (2)三研究对象和范围 (4)四研究方法 (5)第一章现行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释义方法 (6)第一节《博雅.初级(二)》生词英文释义方法 (6)一语义方面的注释 (7)二语法方面的注释 (11)三语用特征加注法 (13)四生词表之外的英文释义方法 (14)第二节《博雅.初级(二)》中需要补充的生词释义方式-图片法 (15)第二章《博雅.初级(二)》的英文注释问题和由此引起的偏误 . 17第一节教材编写问题 (18)一名词单复数标准不统一 (18)二括号使用不统一 (19)三其他细节问题 (20)第二节生词英文注释语义方面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偏误 (21)一词汇理性义欠准确性 (21)III二色彩义欠完整性 (24)三使用范围不明确 (25)第三节生词英文注释语法方面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偏误 (26)一词类问题 (26)二离合词注释方法不当 (27)第四节生词英文注释语用方面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偏误 (28)第三章教材中生词英译问题的改进策略 (29)第一节教材编写方面 (29)第二节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的改进策略 (29)一语义方面 (29)二语法方面 (29)三语用方面 (29)第三节针对不同词类的生词注释策略 (30)一针对名词的注释策略 (31)二针对动词的注释策略 (32)三针对形容词的注释策略 (34)四针对副词的注释策略 (34)五针对量词的注释策略 (35)六针对助词的注释策略 (36)结语 (38)参考文献 (39)致谢 (41)IV绪论一 选题缘由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和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

浅析动宾式离合动词

浅析动宾式离合动词

数量、时量和动量以及动作的结果与进行。
心他的前途、操心女儿的婚事。
1. 插入数量补语和时量补语。当说明动作的数量或时量
除此之外,有些 VO 型离合词的宾语既可以放在 VO 之后,
时,量词短语一般做补语,放在 VO 之间,形成“V+(了 / 过)+ 量 又可插在 VO 中间。如:
词补语 +O”的结构。
插入 VO 中做定语的形容词,多是单音节的,“大”的能力
上:挨上了边 安上了家 操上了心
最强。
下(来):放下心来 败下阵来 安下了心
(四)其他扩展形式
出(来):拔出腿来 标出价来
当说话人急于想知道答案或急着要别人表态时,多半要用
起(来):摆起谱来 办起案来
离合词的“V+ 不 / 没 +V+O”的扩展式。如:
保得 / 不了险 操得 / 不起心 报得 / 不上名 办得 / 不上事
宾型离合词的扩展不扩展、能不能扩展以及如何扩展等常有很
(三)用定语扩展
大的随意性,因而在离合词的使用上还有一个规范问题,这在
插入离合词的定语可以是数量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名 以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词或短语,这些定语既可以用来表示情态,又可以描写或限定

根据离合词的扩展特征,可将动宾式离合词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
(一)用助词扩展 1.插入动态助词“着”、“了”、“过”,这些助词用来 表 示时 态。 “着”用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持续,也可以表示动作完成 以后的一段持续状态,扩展形式为“V 着 O”,如: 握着手 叹着气 签着名 标着价 (1)插入“了”,表示动作已经结束,其扩展式为“V 了 O”。 如果离合词所代表的动作已经完成,而且在同一个句子中不再 有其他的动作发生时,不用插入“了”。如:我起床了、他昨天考 试了。 如果离合词后面有其他动作紧接着发生,离合词 VO 中间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复音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整个词汇系统由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多音节为主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变化对汉语内部各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学术界很重视对复音词的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少学人对汉语复音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其研究情况可概述如下:一、对于词和词组区别的研究:界定词和词组,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扩展法”。

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构词法》中广泛使用了这个办法,它对后来的学者影响极大。

但是这个办法并不是万能的,比如说它对“羊肉”之类的“离合词”就完全不适用,陆先生在《汉语的构词法》中也只好把它们笼统地定为词:“偏正格名词中‘名+名’的格式普遍具有词的资格。

”冯胜利先生根据当代韵律构词法的理论,提出汉语的复合词必须首先是一个韵律词,两个单音语素组合的结果既是韵律词又是复合词,双音节形式是汉语“韵律词”最基本的形式。

沈怀兴先生则对所谓的“离合词”说法提出了怀疑,认为不能用能否进行扩展作为界定这类结构是词还是词组的依据。

他提出应当“采取历时研究方法,联系社会与人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进行具体考察”,这样才能界定出词和词组。

程湘清先生则提出可以从语法结构、词汇意义、修辞特点、出现频率四个方面来区分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

王宁先生提出了界定现代汉语本源双音合成词的四种方法:非自由语素鉴定法、非词源意义鉴定法、非现行语法鉴定法、非语义搭配鉴定法,注意了历史发展对汉语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非常便于操作。

在对古代汉语中词和词组进行界定的时候,由于不可能像现代汉语一样利用语音等辅助手段来进行判断,所以目前学术界主要是把意义作为主要界定手段。

马真提出了判别古汉语复音词的五条标准:“(一)两个成分结合后,构成新义,各成分的原义融合在新的整体意义之中,这样的复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

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作者:李秋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检索了近五年来(2012~2016)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方面的论文,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

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个方面对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的偏误分析做一综述,指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一、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

中国的文字、书法、茶道、武术、瓷器等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日语受汉语影响很大,因而这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日本留学生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学汉语有更多的优势。

但是日语和汉语并非同一语系,因而差别也非常大。

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出现偏误。

近年来,关于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显著。

本文以知网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我国近五年来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论文进行梳理,做总的概括和分析,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对日汉语偏误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本文以“日本汉语学习偏误分析”为主题,把时间限定在2012~2016年,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模糊检索,经过筛选共得到相关论文142篇,其中2012年33篇,2013年32篇,2014年25篇,2015年27篇,2016年25篇。

在数量上,2012年、2013年较多,2014~2016年数量有所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最近几年中日关系紧张,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减少;另一方面,在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的研究方面遇到了瓶颈期,研究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既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新的研究又无法突破原先研究的藩篱。

为了便于了解此领域研究的部分和整体状况,我们按照现代汉语教材中对汉语知识和研究的分类方法,将这些研究成果分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其他”五个部分,分别对相关研究做具体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研究的现状。

语构造的基本类型2分析各种词语的结构3了解简缩的基本综述

语构造的基本类型2分析各种词语的结构3了解简缩的基本综述
A. 名词性的,有点像定语跟中心语的关系,前 后词根之间在语义上形成各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 系。例如:
火车 壁画 宣纸 苏绣 黑板 广场 草图 新闻
(三)复合词
B. 谓词性的,有点像状语跟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 动词和形容词两类。例如:
热爱 狂欢 朗读 微笑 空投 (动词) 鲜红 狂热 雪白 美观 难听 (形容词)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3)综合简缩 既采取截段简缩,又采取分段简缩。例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政协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安全理事会→安理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
(4)省同存异 省略相同的成分,保留不同的成分。例如: 工业农业→工农业 理科工科→理工科 青年少年→青少年 病害虫害→病虫害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1.词转化为短语
某些合成词在使用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 分,变成了短语。这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插入别的成分时 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主要有两类: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1)动宾结构式。例如: 生气→生了气→生了十分钟的气 伤心→伤了大家的心 帮忙→帮大忙→帮不上大忙→帮不上多少忙
四、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5)标数概括 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例如: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 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双增双节 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四呼 包修包换包退→三包
阿姨 桌子 来得及
(一)单纯词 单纯词指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单 1.单音节词 纯 2.双音节词: 词 3.多音节词:
连绵词 口语词 音译词
连绵词
连绵词是指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没 有意义的双音节词。大多数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有 双声、叠韵或叠音等关系。

“睡觉”古今嬗考

“睡觉”古今嬗考

“睡觉”古今嬗变考-汉语言文学“睡觉”古今嬗变考□葛怡爽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式离合词“睡觉”一直被认为来源于古汉语中的“睡觉”,但两者的词义完全相反,构词法上也存在着差别。

本文试图从历时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厘清“睡觉”演变的脉络,探寻其“睡醒”义与“进入睡眠”义之间的衔接递变,并以此加深对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睡觉”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睡觉” “觉” 古今异义演变“睡觉”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生活化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收录并释义为“进入睡眠状态”,例如:“该睡觉了。

”[9]同时它也是一个动宾式离合词,“睡上一觉”“睡个好觉”等分离式用法也大量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

其实“睡觉”一词古已有之,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意义有所差别。

古代“睡”和“觉”连用,通常释为“睡醒”,例如:“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颐《偶成》)。

”[10]“睡觉”一词的古今差异何以如此之大?对此,我们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睡觉”一词的古今异义与构词法差别现代汉语中的“睡觉”是一个离合词。

当它合用时,表示一种睡眠行为,即“进入睡眠状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睡觉”亦可分开使用,即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如“睡了个好觉”“美美地睡上一觉”。

在这种情况下,“睡”为动词,“觉”则充当其宾语或动量补语①。

然而,上述“睡觉”的含义与其早期意义多有出入。

如:(1)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白居易《长恨歌》)(2)独自寝,难成梦,睡觉来怀儿里抱空。

(《全元散曲》)以上两例中的“睡觉”均取“睡醒”义:“新睡觉”义为“刚睡醒”,“睡觉来”义为“醒来”。

从中足见“睡觉”一词的古今差异。

若从语素的角度来分析,则“睡”的古今差别不大,主要变化的是“觉”。

《说文》:“睡,坐寐也。

”可见上古单音节词“睡”的意义是“坐着睡觉”。

可以据此推测,从上古至今,“睡”的词义有扩大的趋势,逐渐由专指“坐着睡觉”这种特定姿势的睡眠行为,扩大到可以泛指“一切睡眠行为”。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 )语 音 简化 说 :认为 复 音化 是语 音 系统 简 化 的结 果 。 1 《 语 的 构词 法 》 中也 只 好把 它 们 笼统 地 定为 词 : “ 正 格 王 力 先 生在 《 语 史稿 》一 书 中提 出 。王 力 先 生认 为 : “ 汉 偏 汉 双 名词 中 名 + ’的格 式 普遍 具有 词 的 资格 。 ”冯 胜 利 先生 根 音 词 的 发展 是 对 语音 简 化 的… 种 平衡 力 量 。 由于汉 语语 音 系 名 据 当代 韵 律构 词法 的 理 论 ,提 出汉 语 的 复合 词 必 须 首 先是 一 统 逐渐 简单 化 ,同音 词 逐 渐 增 加 ,造 成 信 息 传 达 的 障碍 ,双 个 韵 律 词 ,两 个 单 音 语 素 组 合 的 结 果 既 是 韵 律 词 又 是 复 合 音 词增 加 了, 同 音词 就 减 少 了 ,语 音 系 统 简 化造 成 的损 失 , 词 ,双 音 节形 式 是 汉 语 “ 韵律 词 ”最基 本 的形 式 。沈 怀 兴 先 在 词汇 中得 到 了补偿 。” 生则 对 所 谓 的 “ 合 词 ”说法 提 出 了怀 疑 ,认 为 不 能用 能 否 离 ( )明确 表 义说 : 这种 观 点认 为复 音 化是 为 了更 明确地 2 进行 扩 展 作 为 界 定这 类 结 构是 词 还 是 词组 的依 据 。他 提 出应 表 达 日益 增 多 的 新概 念 和 节 制 一 词 多义 现 象 ,提 高 词汇 表 义 当“ 采取历时研究方法 ,联系社会与人对它 的产生和 发展变 的准确性、 明晰性。解决汉语词汇的表义功能与社会需要之 化 进 行具 体考 察 ” ,这 样 才 能 界定 出 词和 词 组 。程湘 清 先 生 间 的 矛盾 。马 真 ( 9 0 1 8 )认 为 : “ 同音 词 过 多 , 必然 影 响 语 则 提 出可 以从 语法 结 构 、 词汇 意义 、修 辞特 点 、出现 频 率 四 言 的 交 际功 能 ” , “ 为避 免 由于 同音 词 过 多 而 引 起 交 际上 的 个 方 面来 区 分 上古 汉 语 双 音 词和 双 音 词 组 。 王宁 先 生提 出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化・ 【收稿日期】2006-04-17

【作者简介】魏伟,女,1982年生,山东德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第4卷第4期2006年11月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nzhouMedical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Vol14No14Nov.,2006

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魏 伟(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近十年来,汉语离合词的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另一方面,是离合词的多角度研究。认真总结离合词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对于汉语习得、汉语教学和汉语词语检索都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离合词;本体研究;多角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69(2006)04-0080-04

离合词是汉语词汇中“可分可合”的一个特殊类型。它们虽然保持了词的意义的整体性,却破坏了词的结构的定型性,这一特点影响了人们对其语法性质的认识。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为数众多,因此,其特殊性的研究在汉语习得、汉语教学和汉语词语检索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离合词的本体研究1.离合词的语法性质。明确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就是明确词和短语的划界问题。离合词究竟是词,是短语,还是属于“词与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成分”,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1]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语法学界就存在关于离合词语法性质的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离合词不论分合都是词;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把它们一律看作短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合起来是一个词,分开就是两个词。从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看,专家们对离合词语法性质的认识依然如故,其分歧依然存在。“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语法特点,常常导致词与非词的界限难以划分,这是造成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2]2.离合词的类型。许多论文都涉及到离合词的分类问题。从构词语素组合方式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分类,首先划分出来的就是动宾式离合词。动宾式组合是离合词研究的重点,其数量在离合词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扩展方式也最为丰富。近十年来的许多论文都是直接以动宾式离合词为研究对象的。此外,还有动补式、动趋式、联合式、主谓式、偏正式离合词,但这些都是有争议的。例如,

动补式和动趋式的离合词,因为其插入语只限于“得”和“不”,许多学者不把它们看作离合词,

而分别称之为“动结式粘连短语”和“动趋式粘连短语”。至于汉语中是否存在联合式离合词,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段业辉根据拆分后的性质,把联合式离合词分为两类———“情绪、惶”为第一类,拆分后介于词和短语之间;“洗澡、游泳”等为第二类,拆分后为短语。段业辉、付士勇认为,“‘情绪’‘惶’是联合式合成词,都可以拆分,却不能是离合词”;[3]而“游泳、洗澡、睡觉、考试、鞠躬、登记”等,形式上为联合式而扩展运用时类似于动宾式,把它们当作联合式离合词有形式主义之嫌。[4]赵淑华、张宝林则认为“洗澡”等“本来不是动宾式,而是联合式,后来却被人们用作动宾式,带有一种‘强制转换’的意味,

而且多是得到人们普遍承认的离合词”,赵文中将其称为“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5]刘顺的《论现代汉语的“离合词”》,对“心烦、心狠、嘴硬、心细”等主谓式离合词的语法特征及扩展方式做了分析,认为其扩展方式十分有限,

仅限于在“主”、“谓”之间加入副词,整个功能大体相当于形容词。[6]相似论点还在吴道勤、李忠初的文章《“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及其界定原

08 ・语言文化・ 

则》[7]和曹保平、冯桂华的文章《“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中出现过。[8]至于偏正式离合词,更是数量有限。总之,汉语离合词中,动宾式离合词数量最多,是研究的重点。蔡国妹的《离合词探源》从语素间的语义凝固程度、强制转换原则、汉语习惯及口语语境几方面分析了汉语离合现象主要集中于动宾式和动补式的原因,对动宾式之所以占离合词主体的事实做了一个解释。[9]3.离合词的界定原则。陆志韦在定义“离合词”时所依据的是扩展法,但扩展法是否可以成为界定离合词的唯一标准,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谢耀基的《词和短语的离合问题》认为,“可离”的“须有明确的界定”,“除了指构成成分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还有指构成成分可以变换位置(‘洗澡———澡,洗〔过了〕’)”。[10]另外,作者还列举了构成成分重叠、使用中缀构词、修辞的“析词法”等和扩展法相似的例子;认为,如果只靠扩展法来界定离合词,容易使离合词的数量过大。相似的观点还见于沈怀兴的《“离合”说析疑》,作者在否定运用扩展法认定有关复合词具有“可离可合”之特点的基础上,对“离合”说产生质疑,并且指出,认定词的依据只能是历史。[11]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原则。例如,赵淑华、张宝林的《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对离合词的界定有四个方面:离合词中含有粘着语素;离合词搭配严格受限;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可以扩展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是离合词。作者认为,凡符合上述四个鉴定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标准的动名组合,都应划入离合词。但是汉语中还存在无粘着语素的离合词,如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就列举了“拼命、起家、发财、关心、散会”等词,足以证明赵文的界定原则有疏忽。比较而言,吴道勤、李忠初《“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及其界定原则》的界定原则更科学一些。他们从双音节的限定、词义的不可分割性、结构的可扩展性及不可带宾语的性质来界定离合词,抓住了大多数离合词的共性,所以比较严格周密。4.离合词的扩展方式及其规律。不同类型的离合词,其扩展方式也有所不同。刘顺的《论现代汉语的离合词》对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的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进行了梳理,认为主谓式离合词仅限于在“主”、“谓”之间加入副词,动补式离合词一般可插入“得”或“不”表示可能,而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方式则丰富一些。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则对“VO”式离合词的常见扩展方式做了总结,主要有:V+了/过+O;V+着+

O;V+不/没+O等提问格式;V+补(单音节)+了+O;V+了/(过)+补(双音节)+O;V+定+O;V+O→S+V等。[12]另外,对离合词的

扩展方式的讨论还散见于以下论文中,如付士勇的《论离合词》、王海峰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13]、沙吾丽・库尔班别克的《浅谈离合词教学》[14]、韩明的《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等文中。[15]不同的离合词可以插入不同的成分,什么时候该拆分使用,什么时间该合起来使用,这是有一定规律和要求的。曹保平、冯桂华在《“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中根据语用需要及语法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把离合词的拆分规律总结为“必须拆分”、“不可拆分”、“离合两可”三类,如在表示高兴、不耐烦或否定的语气时,往往把“什么”要插入离合词中间,可以说“你拆什么台!”,但不能说“你什么拆台!”,这里的“拆台”一定要分。黄晓琴的《离合字组的语义研究》,从“字”和“语义”的角度探讨了离合词分合使用的条件和规则,认为离合字组分开使用的形式受到三个方面的语义制约:前字的语义范畴、后字的语义范畴和二者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动字的语义范畴(如[+自立]等)起决定性作用。字组入句后与句子其他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结合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外部语义关系:自动关系、他动关系和使动关系。这三种语义关系决定和控制了离合字组的分用形式。文章为离合词离合规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16]

5.离合词的离合原因。语言成分的离析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许多论文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王海峰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侧重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找原因,

认为汉语词与短语结构方式的共通性是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动宾结构的言谈表达功能是其内在动因,言谈交际的促动是其外在动因。另外,还有付士勇的《论离合词》,作者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离合词的离合原因,认为离合词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双音节词的不稳定性为我们表达需要提供了条件;

另外,汉语语法的规约性和口语语境的任意性,也是离合词产生的静态和动态原因。作者最后还提到了动宾式离合词的类化作用,为“洗澡、游泳、出嫁、退休”等词的离合现象做了解释。正如颜18 ・语言文化・ 

红菊在其论文《词汇单位的动态性———汉语词汇单位的离合现象分析》中所说的那样,离合词的“分离形式是它们的历时态,凝固形式是它们的共时态,因此,它们的结构形式就不是完全不能分离的而是潜存有分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被语境激活,就会实现。”[17] 二、离合词的多角度研究1.离合词与对外汉语教学。关于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困难,不少论文都有提到,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离合词的性质尚无定论,造成认识上的模糊;界定有分歧,划分标准有差异,得出的离合词的数量也不同;对外汉语教材对其采取回避策略,无解释说明,与一般词无区别。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许多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因不明白离合词的特点,而把它们和一般词等同起来,犯了不少语法错误。针对离合词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困难,许多学者提出了教学对策。周上之的《对外汉语离合词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提出了“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从理论上讲是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18]在2004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上,作者又在分析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的汉字观及HSK大纲中离合词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离合词教学上的难点所在,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利用汉字的特点进行离合词教学的方法和意义,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离合词教学的关注。另外,刘春梅的《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则针对以往教材中对离合词一贯回避的做法,着重从生词表处理、词语搭配与扩展、课后增加相关练习和适当引入有关离合词的语法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通过教材编写来改善离合词教学的一些设想。[19]还有许多学者从具体的实例入手,探讨如何减少关于离合词的偏误现象,如吕文华的《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认为汉语中的动结式、动趋式、动宾式应划分为短语词,这样更能和国外的汉语教学接轨,有利于汉语教学。[20]此外,还有饶勤、刘江涛、沙吾丽・库尔班别克、韩明等人,都各自在论文中探讨了离合词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离合词的语用研究。离合词既有凝固性又有灵活性,有利于确切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谢耀基在《词和短语的离合问题》中提到词的离合形式除了作静态的分析外,还要联系动态的应用情况,因为语言成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出现在语法、语义上特殊的用法。所以,离合词什么时候用“离”的形式,什么时候用“合”的形式,这需要从它的语用价值来谈论。饶勤的《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从语用的角度,归纳了一些离合规律,加深了我们对离合词的认识,如“说话人急于想知道答案或急着要别人表态时,多半要用离合词的扩展式。”如“到底变没变质?”就比“变质了吗?”表达的语气更急迫。类似这种以归纳的形式以体现离合词运用的观点还见于韩明的《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等文章中。我们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发现,离合词的语用其实也是许多学者在总结离合词的离合规律和离合原因的重要考虑因素。许多学者认为,“离”的频率大小、自由程度、方式等方面甚至更多地取决于语用因素。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群众使用某种语言的形式的目的和功能,往往由群众的语感或习惯决定。扩展不扩展,能不能扩展,以及如何扩展,有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在离合词的使用上还有一个规范问题。3.离合词与词典编纂。杨庆蕙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是比较早的一部专门讲解离合词用法的工具书。[21]词典基本上沿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语法为纲,并选出较为常用的1738个离合词进行剖析,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它们各自的离合情况,旨在说明这类组合的用法。除了正面阐述外,还举出一些运用不当的误例进行纠正,以加深读者对某些离合词的用法理解。除了专门的工具书,离合词的特点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为《现汉》)中也有所反映。按照《现汉》的编纂体例,词条注音中如使用符号“∥”,则表明该词为离合词。例如,“睡觉shuì∥jiào进入睡眠状态:该~了/睡了一觉。”但即使是一部比较权威的词典,在离合词的一些处理上也是有问题的。肖模艳、张骁的《也谈离合词》在考察《现汉》中部分离合词的离合度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