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鉴别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背景1、Carnoy固定液: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单纯的固定液一般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在实验中使用两种混合的固定液。
由于Carnoy首先使用的甲醇和冰乙酸混合液而称其为卡诺氏固定液。
Carnoy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每次使用前需临时配制,长时间放置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时间15min至24h,冰箱、室温均可。
必要时可改变甲醇和冰乙酸的比例,冰乙酸比例增加,利于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但易导致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失。
2、低渗液(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液是指渗透压和离子强度均低于正常细胞生理条件的溶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与外周血混在一起时,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甚至破裂,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象。
常见的低渗液:水、低渗的柠檬酸钠或氯化钠、甘油磷酸钾(0.65mol/L)、氯化钾(0.075mol/L)等。
低渗效果取决于低渗液的化学组成、低渗的温度和处理时间。
低渗处理是凭借反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实验室中一般选用0.075mol/L KCl为低渗液,其优点有:①染色体轮廓清楚,可染色性强,染色时间短。
②用于显带染色时能充分显示带型特点。
低渗处理为37℃,25~30min,以预实验条件为准。
2、肝素N-硫酸和艾杜糖醛酸含量较多的一种糖胺聚糖,由D-β-葡糖醛酸(或L-α-艾杜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形成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2、PHA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是一种有丝分裂原,主要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2和干扰素;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诊断鼻咽癌中的价值

中 图分 类 号 : 3 . 3 R7 9 6 R7 0 4 ; 3 .
文献 标 识 码 : B
鼻 咽 部 最 常 见 的恶 性 肿 瘤 是 鼻 咽 癌 ( ao h rn elac n sp ay g a cri — nma N C , 着 临 床 诊 断 NP o , P )随 C的 不 断 进 展 , 于 N C与 E 关 P B 病 毒 ( pti B r i s) 间 的研 究 已 经 比较 多 见 L 。大 量 E se — ar r e 之 n vu l j
4 统 计 学 处 理 . 检验判定显著性 。
结 果
讨
论
N C足 一 种 分 化 程 度 差 , 易 早 期 浸 润转 移 的 恶 性 肿 瘤 , P 容 由 于 其 原 发 于 比 较 隐 蔽 鼻 腔 , 初 期 临床 症 状 不 明 显 , 易早 且 不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外 周 血 异 型 淋 巴 细 胞 计 数 在 诊 断 鼻 咽 癌 ( P ) 的价 值 。方 法 N C巾 采集 6 o例 NP C患 者 及 1 0例 健 康 者 0
手 指 血 涂 片 , 氏 染 色 后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瑞 结论
NP C患 者外 周 血 异 型 淋 巴细 胞 计 数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差 P% 0 0 ) . 5。 -
年 龄 在 1 ~6 8 0岁 。
鼻咽癌患 者组 Biblioteka o例 , 中 男 4 其 4例 , 1 女 6
注 : 表示无数据 。
医学: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06 微核测定的研究展望
CHAPTER
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
优化样本处理
通过改进样本处理方法,减少杂质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 异性。
研发新型标记物
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更准确地反映细胞损伤和疾病状态。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和模式识别,提高检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分析
计数微核率
对观察到的具有微核的淋巴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微核率。微 核率越高,说明受试者的染色体受到损伤的程度越高。
结果解读
根据微核率的大小,结合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对 结果进行解读,为受试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04 微核测定的结果解读
CHAPTER
正常值范围
1
正常值范围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而异,通 常根据大样本统计数据确定。
在辐射损伤评估中的应用
辐射暴露监测
微核测定可以用于监测辐射暴露者的DNA损伤程 度,评估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剂量估算
通过微核计数可以估算辐射剂量,为受辐射损伤 人员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
辐射危险评估
微核测定可以用于评估不同人群在不同环境中的 辐射危险程度,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02
微核是由于染色体断裂或异常复 制形成的,是细胞染色体异常的 标志之一。
微核测定的历史与发展
微核测定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 70年代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 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实验室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核测定的方 法不断完善,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不断提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可 靠的实验数据。
医学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 定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及形态分析重点

inteⅡla“onal
体融合和断裂,甚至直接引起细胞死亡。故射线可产生两类
细胞损伤,即分子粘连和分子断裂。以粘连为主导则引起核 固缩、核脱出和染色质浓集,此类畸变细胞由于不产生微核 无法通过微核试验观察;又由于不产生染色体断裂,故亦无 法通过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如以断裂为主导则主要引起核 崩解、核溶解,此时也不能通过微核试验或染色体畸变试验 观察;如粘连和断裂并重则产生各种畸形核细胞。 按射线损伤程度可以将细胞损伤分为致死性损伤和非 致死性损伤。核固缩、核崩解、核溶解、核脱出及染色质浓集 是致死性损伤引起的,各种畸形核细胞则主要是由非致死性 损伤引起的。轻微损伤只引起基因突变,中度损伤既引起基 因突变也引起染色体损伤,重度损伤直接导致细胞死亡。基 因突变在细胞形态学上无法辨认。染色体损伤在形态学上主 要表现为各种细胞核的畸变,在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从生 物学意义上来说基因突变和畸形核细胞更加重要,它们是癌 症和各种遗传性疾病的根源。轻度、中度损伤也可引起凋亡
767
2014年诊断1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左手拇指、示指、 中指)。两例患者均来自企业,从事工业探伤作业,两起均系 人为事故,使工作人员过量受照导致辐射损伤,由此警示探 伤作业的卫生防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吸取教训。建议 放射工作单位应认真贯彻《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 防护条例》,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作好探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于2015年1至6月,选择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 查的在岗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其中调查组760人为放射工 作人员,平均年龄(37.76±11.82)岁,最小18岁,最大73岁; 对照组570人为非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7.17±12.27) 岁,最小19岁,最大71岁。清晨空腹采血,抽取肘静脉血液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 形成机制:由 RNA 构成 · 鉴 别 : 与 中 毒 改 变 的 DÖhle 小 体 比 较 :
May-Hegglin 畸形包涵体:更大、更圆、随机分 布(常见于分叶核之间;并非象中毒改变时 DÖhle 小体位于胞质边缘),不伴中毒颗粒、空泡(除非 伴发感染)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鉴别 嗜碱粒细胞,着色不清。颗粒紫黑色、粗糙、量少、大小不 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胞核因颗粒遮盖而不清晰
中毒颗粒与单核细胞鉴别 单核细胞:胞质颗粒灰蓝或灰红、细小、尘土样;胞核 不规则,疏松网状,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
-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G-CSF)增加、诱发细胞转化时间缩 短,粒细胞成分激活;可能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变性, 使 2、3 个嗜天青颗粒融合;NC 活化时,因溶酶体酶生成 和包裹性增强,成熟 NC 嗜天青颗粒保留嗜碱性
Chediak-Higashi 畸形 各种白细胞
· 形成机制:异常溶酶体颗粒融合所致 · 临床意义:见于 Chédiak-Higashi 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
- Alder-Reilly 畸形 · 形态特征:NC 胞质(或其他 WBC)含巨大、深
染嗜天青颗粒,但不伴中毒变化(WBC 增多、核
示细胞吞噬活性增高 - 临床意义:1~2 个小空泡可能无意义;可见于 EDTA 储存
血。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结合 NC 增高和核左移,诊 断灵敏度>95%)
【杜勒小体(Döhle body)】 - 形态特征:直径 1~2μm,圆、梨形,或云雾状,
天蓝或灰蓝色,与胞质界限模糊;也见于单核细胞
- 形成机制:因毒性变,胞质局部保留嗜碱性区域,本质是粗 面内质网残余物?RNA?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血液,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动态反映了机体造血、营养、免疫等多方面的状态。
要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外周血涂片镜检无疑是最经济、最快速的手段。
但在今天,即使是血液科,亲自动手镜检的临床医生也已少之又少。
鉴于血细胞形态学的专业性,方便临床医生判读检验结果,促进沟通,在此简要介绍外周血涂片镜检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外周血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就是外周血细胞形态与性质分析。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血球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医学检查越来越重要,该检查在感染分类、血液寄生虫、白血病、血小板疾病以及贫血等试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外周血细胞学观察,可以将某些病症的发生与发展精准反映出来,在临床诊疗中的用途非常重要。
2.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适用范围对于有发热待查、贫血、出血、肝脾及外周淋巴结肿大等患者,及其他需要在血常规机检项目外检查血细胞数量与形态的患者均适用。
3.外周血涂片的标本通常临床制备外周血涂片的血液是静脉采集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采集的血标本一般用于直接涂片;静脉血一般经EDTA抗凝,物理抗凝后制备血涂片,对血细胞形态有影响,且无法观察到成堆血小板,无法判断血小板无力症等。
因此对血细胞形态的最佳观察标本就是毛细血管采集标本。
·毛细血管采集血液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多选择无名指采血,将皮肤刺破,拭去第一滴血液,及时采一滴血液,制作血涂片,该方法所制备血液涂片几乎不会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EDTA抗凝血EDTA抗凝剂内放入所采集静脉血,并充分混匀,采集标本后4h内完成推片;如果需用陈旧血的血常规抗凝血进行涂片,也尽量不要超过24小时。
因为采血数小时后细胞形态就开始发生变化,改变程度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加大,例如出现红细胞皱缩,细胞出现溶解和空泡,胞质中颗粒浓缩呈中毒颗粒样,核扭曲,核固缩,核破碎等;高脂血症更易改变粒细胞形态。
·物理抗凝血通常是在浓缩血中探寻红斑狼疮等异常细胞,有助于异常细胞检出率的提升。
3个经典案例,剖析异常血常规散点图背后的真相

3个经典案例,剖析异常血常规散点图背后的真相作者:田洪兵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异型淋巴细胞是由药物或病毒等刺激导致应激反应而产生幼稚细胞化或原始细胞化等形态变异的一类非典型淋巴细胞[1]。
外周血中的异型淋巴细胞形态主要有三型: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III型(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
异型淋巴细胞在WBC分类计数中的占比对临床诊断某些疾病有重要参考意义!我室采用的这台SYSMEX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XN-1000对异型淋巴细胞的检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介绍一下这台仪器的检测原理以及WDF散点图。
一、使用流式细胞术原理的细胞解析使用半导体激光的流式细胞术中,分析以波长633nm激光照射细胞所得到的前向散射光(FSC)、侧向散射光(SSC)、侧向荧光(SFL),将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两种散射光(FSC、SSC)反映细胞大小、表面构造、颗粒形状、核形、折射率和反射率等。
一般情况下,细胞越大,FSC的信号就越强,细胞内部构造越复杂,SSC的信号也越强。
另外,侧向荧光主要反映细胞内核酸和细胞器的种类和多少。
针对这3种信号,运用独创性的数字技术和演算法,将白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进行分类和计数,同时检出异常细胞和幼稚细胞[2]。
二、WDF通道WDF通道中,对白细胞进行计数并分类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同时检出幼稚白细胞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等的异常细胞。
LysercellWDF中的表面活性剂使红细胞和血小板溶血、溶解,同时使白细胞的细胞膜轻微受损。
白细胞的细胞形态因各自的特征而异,用侧向散射光可区别该差异。
此后,FluorocellWDF中的荧光染料进入细胞内,对核酸及细胞器染色。
由于核酸及细胞器的种类和多少不同,各种白细胞的荧光强度产生差异。
通过使用独创的演算法来对各种白细胞具有的散射光和荧光强度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各类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及检出异常细胞并报警[2]。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1)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方案2012级师范2班第3组组员:吴婵胡颖月央珍杨基伟杨青松宋海燕田金梅(组长)一、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的1ml外周血约含有1×10*6~3×10*6个小淋巴细胞,它们几乎都处于G0或G1期,一般情况下不分裂,但但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能转变成可分裂的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然后用Carnoy固定液固定,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核型(karyotype)指一个细胞中的整套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体细胞的核型一般可代表该个体的核型。
组型(idiogram)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t)。
对于任何一个的基本形态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以下3个:(1)相对长度=单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常染色体+X或Y染色体)的总长度×100%(2)臂指数=长臂/短臂(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3)着丝粒指数=短臂/整个染色体长度×100%(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是含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