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朦胧诗歌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归来诗人、朦胧诗人与后朦胧诗人

归来诗人、朦胧诗人与后朦胧诗人

归来诗人、朦胧诗人与后朦胧诗人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之后,因为政治后者其他原因而辍笔的一批诗人重返诗坛。

他们被成为“归来诗人”或“复出诗人”。

包括艾青、公刘、流沙河、白桦、林稀等,还包括“七月诗派”的诗人胡风、绿原、罗洛等其中还包括一批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影响的诗人,主要活跃四十年代,后来被称为“中国新诗”或称“九月诗派”的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等。

这些诗人重返诗坛之后纷纷把自己因为生活道路的坎坷、曲折所获得的人生感受,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方面,他们的诗歌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个人色彩增强,情感因素趋于复杂,诗歌风格也由单调、明朗转向深沉、凝重。

其代表诗人极其作品主要如下。

艾青:浙江金华人,是20世纪中国诗坛上一位承上启下的中枢人物,在诗的园地辛勤耕耘了60多年。

能够说,他的一生,映现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国现当代最有鲜明个性河独创性的诗人之一,是中国当代新诗的一座丰碑。

公刘:江西南昌人,诗人的感情深沉,思想深刻,一颗苦难而倔强的灵魂,在诗中表现出强大的的人格力量。

公刘强调忧患意识、悲悯心态河历史沧桑感是中国诗歌命脉之所系。

公刘说过,诗应该是诗人的血。

直至90年代,诗人尚在呕心沥血的琢磨诗艺,力求把最好的诗奉献给广大读者。

流沙河:四川金堂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其诗大多用浅白的口语写成,自然朴素,貌似凡俗实有韵味。

他把“说真话、露真相、交真心”作为自我人格的追求,立足于诚,诗如其人。

有些诗幽默风趣,但有些诗也显得过于浅直无味。

朦胧诗人80年以后,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就是“朦胧诗”。

其带有鲜明的“异类”色彩和新的美学原则,向诗坛发起了强烈的冲击。

“朦胧诗”在文学创作和创作思想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诗歌的内涵上追求自我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往往具有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表现出冷色调。

朦胧诗派介绍

朦胧诗派介绍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
北岛的诗作特点:
北岛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生活中 的两次死亡事件对他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 响,一是好友遇罗克的被“四人帮”的专 政机构枪决,二是他妹妹为救一个溺水儿 童遇难,这不仅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冷峻 的观察,也使他对于死亡——生命的意义 有了省思。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 风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 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与洞察力。

顾城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 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 启那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认为 现时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苦痛,将 在诗中得到解决,在诗中可以实现人的心灵的 “绝对自由”,想什么就是什么。现实生活是痛 苦的丑陋的,而在诗中的世界则是纯洁的美丽的 童话世界。如是,他的选材,是未经人类涉足的 大自然,是孩子的心灵和眼睛。 乡年诗歌(朦胧诗)摒弃了空洞、虚假的调子,厌 恶陈腐的套式,探索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风 格,是对“权威和传统的神圣性”挑战的艺术革新潮流, 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它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艺 术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格局的出现。
朦胧诗思想艺术倾向不健康,有“反现实主义”的 性质,认为它们捡拾西方“现代派”的余唾,排除了表 现自我以外的东西,把自我扩大到遮掩整个世界。

2、作品意义:

《回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诘难,是在 “文革”的摧残之后的历史感与现实感的重生, 是一代人甚至一个民族走向清醒的开端与标志, 是对历史与伤痛的诘问与回答。

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 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 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的愤慨与反抗。
一切
海子的创作特点:
1、独特的想象力 2、元素性的意象:麦子、河流、太阳、村庄 3、语言的创造力

朦胧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简介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

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

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

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

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派——精选推荐

朦胧诗派——精选推荐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他们的诗歌表现出与传统新诗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后来被称为朦胧诗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新生代诗人,也叫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也叫后新诗潮。

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的“现代主义诗歌大展”标志着新生代诗人的集体亮相。

他们企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的感性体验上。

新生代诗人代表: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

改革文学:出现于70 年代末,并于80年代前半期达到高潮的,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代表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路遥《人生》高晓声《陈奂生系列》“三崛起”划时代的壮举,第一次一个人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对社会、历史的独特思考,不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再是政治服务的工具。

寻根文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丙崽—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主人公,国民身上一直斩不断的国民劣根性,用现代意识去透视传统文化的暗区,以此体现并挖掘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

地域文化的奇异,神秘色彩—反抗中原文化的大一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文化动乱的根源。

王一生—阿城《棋王》中时代主人公,活着只有两个目的吃和棋。

简单宁静而平凡的生活态度,诚实地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人身上的体现,对当代人生的积极意义。

现代派小说—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场受西方现代派影响,以抒写现实真感体验内容的潮流。

先锋小说-移植而来的文学“移植文学”,关注小说的形式和技巧,以叙事为主。

最大特点:移植文学,完全以西方文学为蓝本,疏远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现代主义思潮中国化——从朦胧诗谈起

现代主义思潮中国化——从朦胧诗谈起

终 认 识 到 了革 命 的 不 合 理 性 , 所 以说 , 正 是 “ 文 革 ” 的 灾 难 哺 育了他们 ,在 承受这场 灾难 的过程 中,培养 了他们怀 疑 、 批判 、反 思的精神 。 如 《 回答》 中 “ 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 尚是高 尚者 的 墓志铭 ”,卑鄙 者在那个年代 大行其道 ,而高 尚者 却只能走 向坟墓 ,这种 不合理性是 那个时代所特 有 ,而诗人 用坚决 的 立场对 抗着这种 荒谬 : “ 我——不——相——信” ,这 不仅 反映 了遭遇欺 骗 的一代 的青年 的觉 醒与怀疑 ,同时也彰显 了 诗人坚 决的 “ 不合作 ”立场与英雄 主义气质 。又如 《 履历 》 中, “ 当天地翻转 过来/ 我被倒 持在/ 一棵墩布似 的老树 上/ 眺 望 ”,诗句 形象且有 几分荒诞色彩 ,在这黑 白颠倒 、是 非不 分 的世 界 上 ,只有 倒过 来 ,才 能保 持对 外 部世 界 的理性 关 照 。所 以说 《 履 历》是一个清 醒的先觉着 的 “ 自传 ”,诗人 用一 种怀疑 的态 度与审视 的眼光对那个疯 狂世界所进 行的反 观 与讽刺 ,充分 体现了理性的怀疑主义精神 。 除此之 外,朦胧 诗人 们还表现 出强烈的个人 主义倾 向, 他 们热衷于表 现 自我 的个 人情感与感 受,因此在追 求诗歌 的 表 现方式 时也不拘一格 ,常常打破 固有形式 ,不再强调个人 表 达服从于 社会意识 ,而是把个人 的思想 、情感积 极融入现 实生活 ,作 为主要表 现对象加 以彰显 ,同时书写个体对现 实 社会 的独 到理解 与感 受 ,表现个体在 历史 、社会 、情感 的海 洋里浮 沉、挣扎 。如舒婷 《 致橡 树》 中 “ 我 必 须 是 你 近 旁 的 株木 棉/ 作为树 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 中借助于一种新 的爱情观念 的歌颂 ,显示 了一种新 的人生 观念和生 活理想 。 另一首 《 双桅船》 , “ 你在 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 也表 达 了同样 的意义 。而 北岛 《 宣告》 中 “ 我并不是英 雄/ 在 没有英雄 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 一个 人”,这是对那个践踏人 的 尊严,不把人 当作人 的年代的大胆挑战 。 这 一 点 ,即从 产生 背 景和 诗歌 主要 思 想来 分析 , 与2 0 世 纪 前 半 期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思 想有 相 似 之 处 。 犹 如 朦 胧 诗 人笼罩在 “ 文革 ”的阴云之下 ,2 0 世纪初 ,西方笼罩在 战争 之 中,两次世界大 战给整个世 界带来 了毁 灭性的灾难 。人类

朦胧诗

朦胧诗
2002/9 江苏镇江二中 唐建中制作 5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是中国公民 张学梦 像台风在海面妊娠 一个伟大的意识, 一个伟大的意识,突然闯进我的心 正在浓缩的地球和延展的视线 都来加强, 都来加强,这个应有的振颤 我是 2002/9 江苏镇江二中 唐建中制作 中国公民! 中国公民!
关于“朦胧诗”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 80年代前后“朦胧诗”的出现,开始了对诗歌传统的超越 年代前后“ 年代前后 朦胧诗”的出现, 性的变革,强化现代意识 强化现代意识, 性的变革 强化现代意识,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经验。 80年代成为潮流的朦胧诗 年代成为潮流的朦胧诗, 经验。 80年代成为潮流的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 的诗歌。他们大多是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 的诗歌。他们大多是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 他们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怨愤和茫然失落感, 他们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怨愤和茫然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 层而来的严峻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的渴望, 层而来的严峻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的渴望,以奇异 的形式构思成诗,在诗作的内涵上, 的形式构思成诗,在诗作的内涵上,他们多强调主体的 真实,追求象征化、意象化和立体化, 真实,追求象征化、意象化和立体化,蕴含着伤感情调 和反叛精神。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 和反叛精神。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 价值,追求心灵的自由, 价值,追求心灵的自由,由以往的对于现实或观念的直 2002/9 1 江苏镇江二中 唐建中制作 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现诗人的主苏镇江二中 唐建中制作

朦胧诗的有关知识大全

朦胧诗的有关知识大全

朦胧诗的有关知识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朦胧诗的有关知识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朦胧诗的有关知识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朦胧诗的有关知识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朦胧诗歌摘要:朦胧诗歌运动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但同时,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朦胧诗歌也成为19世纪80年代以及后来的文学评论中持续争论的焦点。

朦胧诗以一种模糊性、隐喻性和多义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时代、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看法和观点。

朦胧派诗人在运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时,从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因此他们的诗作展示了一种演绎、变化了的现代主义理念。

关键词:朦胧诗歌;朦胧诗人;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一朦胧诗派简介朦胧诗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象征和暗喻等方式,具有模糊隐晦、多义不明的特点,因此被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歌是新潮诗歌运动的产物,朦胧诗派不仅是一种诗歌派别,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思潮。

朦胧诗沿承了“五四”时期的新诗歌思想,以人作为主体的觉醒登上了历史舞台。

20世纪70年代,朦胧诗派运动中的北岛、芒克、多多等年轻诗人成立了地下文学沙龙,举办文学聚会等活动,研读中国现代文学、西方文学和哲学文籍,并交换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

1978年10月,北岛和芒克创办的名为《今天》的民间杂志,被看作是新潮诗歌运动的开始。

北岛在《今天》创刊号的《致读者》一文中慷慨激昂地宣言:“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种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价值,从而避免可笑的妄自尊大或可悲的自暴自弃。

我们的今天,植根于过去古老的沃土里,植根于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信念中。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且遥远,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今天,只有今天!”《今天》主要刊登朦胧诗人组织的地下文学沙龙的作品,包括一些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西方文学的译作,前后共出版九期,1980年底停止发行。

1979年,全国性诗歌杂志《诗刊》刊登了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和顾城的《歌乐山诗组》。

1980年,更多选自《今天》的诗作在《诗刊》杂志上刊出。

至此,朦胧诗歌从地下状态转为公开状态,为更多的读者所知。

朦胧诗歌这一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芒克、杨炼、江河、梁晓斌等。

朦胧诗人的最著名代表作主要有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芒克的《十月的献诗》、杨炼的《乌蓬船》、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梁晓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这些诗篇曾在当年风靡一时,脍炙人口。

二现代主义——朦胧诗论战双方的切入点1980年,朦胧派诗歌突然成为文坛沸沸扬扬争论的焦点。

这场文学论战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朦胧诗歌反对者一方认为,朦胧诗不应该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甚至是诗歌发展的逆流;而朦胧诗歌捍卫者一方则认为,朦胧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未来主流。

起初论战双方最为关注的是诗歌应该表达自我、别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借鉴中国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以寻求艺术灵感。

后来,朦胧诗大论战的焦点逐渐演变成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诗歌本身是否也应该走向现代化,还是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服务。

在这场历时数年、声势浩大的朦胧诗论战中,争论双方都用到了“现代主义”一词。

朦胧诗派的反对者认为,表达自我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也正是导致朦胧诗歌模糊多义、隐晦不明、令人费解的原因之一。

多名作家文人曾发表评论批评朦胧诗歌。

比如,艾青认为北岛的诗歌《生活》描述了一种模糊的意象,表达的是狭隘的自我感受,偏离了整体的人民利益。

冯牧详述了他试图模仿托马斯·艾略特却最终失败的尝试,警告朦胧派诗人会有重蹈“五四”时期模仿现代主义覆辙的危险,倡导文学创新不应该偏离国家和人民的总方向。

臧克家也猛烈地抨击了朦胧诗歌,认为朦胧诗歌背离了社会主流和人民利益。

由于表达自我和呈现模糊意象都被看作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基本因素,朦胧诗歌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最终成了这场文学论争的中心点。

朦胧诗歌的捍卫者在论战中相比朦胧诗歌的反对者,更多地提到了“现代主义”。

顾城的父亲、诗人顾工最先将朦胧诗歌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

顾工在回应公刘批评顾城诗歌的文章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文革”结束后的时期进行了比较,指出迷惘的一代和类现代主义的诗歌在中国出现并不足为奇。

几乎就在同时,谢冕也指出,一个崭新的诗人群体正在崛起,他们不局限于任何一种诗体,大胆地采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书写“离奇古怪”的诗歌。

吴思敬认为,朦胧诗是现代主义诗歌但并未完全脱离中国文学传统。

孙绍振也认为,舒婷的诗歌采用了中国古典诗歌、民歌以及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意象主义和印象主义。

正是因为朦胧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契合,中国新诗歌才有了一种全新的成长途径。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无论是朦胧诗的抨击者还是捍卫者,论战双方都将朦胧诗歌和现代主义联系起来。

在这场激烈的朦胧诗歌论争中,现代主义表现出两个相反的对立面,它既是资本主义的罪恶产物,又是先进的人类经验。

正是出于这种对现代主义如何理解和诠释的困惑和迷惘,论争双方才都把现代主义作为了自己批评或赞扬朦胧诗歌的切入点。

在朦胧诗争论之外,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开始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触及,在1985-1989年间成为文化讨论的主导论题。

三朦胧诗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和演绎朦胧诗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开始将现代主义元素融合进来,表达自我成为朦胧诗歌的主要论题。

顾城谈到,描绘世界背后的目的是要刻画自我,“只有自我的加入,自我对生命异化的抗争,对世界的改造,才能产生艺术,产生浩瀚的流派,产生美的行星和银河”。

在那场朦胧诗大论战中,表达自我是公认的现代主义的特点。

因此,在提倡表达自我的同时,朦胧诗人也明确地表明了他们是现代主义者。

此外,这种对自我的表达也被概括成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美学应该独立于社会学和“人”之外,诗歌应该赞扬觉醒的个体。

朦胧诗歌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萌芽并完成了它发展的第一步。

朦胧诗歌模糊了“我”和“我们”之间的界限。

朦胧派诗人在个体“小我”和集体“大我”、传统和现代、政治和美学之间的徘徊显示了他们困惑地摇摆于两个世界中,一个是记忆中被破坏的理想英雄主义,另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崭新体验,即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对这个时代和社会进行探索、改变、改善和改革。

游离于这两个世界让他们的观点和诗歌充满了模糊性:一方面,他们反抗时代形势的束缚;另一方面,他们相信新时代会给他们提供机会,实现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成为社会精英的梦想。

这种模糊性在朦胧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选取一些朦胧诗歌实例进行分析,来说明朦胧诗歌是一种演变了的现代主义,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原始意义上的现代诗歌和自我表达。

1980年后,几乎所有的朦胧派诗人都对西方现代主义非常熟悉,他们采用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因此,朦胧诗歌在特性和手法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明显的相似性。

朦胧诗歌不像以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那样使用重复、平行的词汇和语句,而是运用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简短的抒情诗体。

此外,朦胧诗歌中反复出现了沉默、失落、死亡、孤独、梦想和影子这些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主题,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例如,舒婷《也许》中的“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自己的不幸只好沉默”,《北京深秋的晚上》中的“我们很孤寂,然而正是我单薄的影子,和你站在一起”;北岛《回答》中的“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苦难”“不幸”“沉默”“孤寂”“单薄的影子”“死者弯曲的倒影”,朦胧诗中的这些阴郁的意象和低沉的情感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托马斯·艾略特诗中的荒原、迷失和幽暗。

然而,朦胧诗歌是在广泛的文学背景下产生的,不只是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还受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革命诗歌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朦胧诗歌在实质上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有很大的不同。

在朦胧派诗人中,顾城是最受争议的,因为他的诗歌更接近意象主义。

但是如果我们将顾城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之一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诗歌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只限于形式上的相似,而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以顾城的诗歌《一代人》为例:“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只有两句的诗歌在体例上与庞德的《在地铁站》一诗非常相似:“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潮湿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在《在地铁站》中,庞德在对人的脸部进行描写时,并没有使用诸如“美丽的”“丑陋的”“悲伤的”“快乐的”“恐惧的”这类形容词,而是用了一个更为普通的名词——“幻影”。

“幻影”一词没有任何明确的修饰意义,却表达了不同层面的思想内涵,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阴暗潮湿的地铁站里,人们沉默无言,清醒而又机械地移动着。

第二句陡然间从人的世界转移到自然意象上,“花瓣”意指面孔,而“潮湿的黑树丫”加强了上一句中“幻影”一词传递的“阴暗、沉默”的情感色彩。

庞德通过在诗歌中并行运用自然意象和对人的描写,将读者对诗的理解从表面的意象引入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中去。

正如庞德所说,他的这首诗将外在、客观的事物转化成了内在、主观的事物。

相比之下,顾城的《一代人》却简单明了、浅显易懂,闪射着强烈的时代色彩。

“黑夜”,暗指“文革”动乱的年代;“黑色的眼睛”,不仅实指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也象征着成长在动乱时期文化沙漠里阴郁、低沉、哀伤的一代人;“光明”,意指美好的未来和生活。

正如诗歌标题所示,诗中的“我”不仅代表诗人自己,还代表了集体的“我们”。

顾城表达了整个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传递了彷徨、迷失却又在希望中等待的情感。

尽管十年动乱给那年轻的一代留下了累累创伤和难以拭去的阴影,但他们仍然对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和期待。

他们不仅是迷惘的一代、失落的一代,更是觉醒的一代、奋起的一代。

《一代人》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是对时代形势的暗喻和影射,而不是对个体的表现和对自我的表达,因此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现代主义范畴。

其他朦胧诗人的诗歌中也有此类对时代形势的暗喻和对集体“大我”的表达。

例如,北岛的《回答》表达了对那个动乱年代的怀疑和否定,以对民族生存的强烈忧患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结。

朦胧诗人想要建造一个属于自我的世界,一个真诚、充满正义和人道的世界。

舒婷的诗中写到:“它们都不欢迎我,因为,我是人”;北岛说:“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个人”。

朦胧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现代主义跨越国界时捕捉到了文化契合的动态本质,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显示了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相似性和传承性。

但朦胧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构想并非原始意义上的西方现代主义。

朦胧诗歌不是反对传统,而是要反映时代;不是隐藏自我,而是要表现自我。

朦胧诗人明确地表达了“我思故我在”的理念,而这正是西方现代主义试图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