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三部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

合作探究
13 诗词三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处境?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
写作特色
13 诗词三首
❷虚实结合,想象雄奇。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会儿飞到“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 飞到“雪满山”的太行,一会儿想到碧溪垂钓、乘舟日边,一会儿 又回到“多歧路”的现实,一会儿又要乘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沧 海。从上古写到未来,从现实写到幻境,虚实结合,想象雄奇。
板书设计
面对佳肴,食不下咽 心事重重,四顾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世路艰难
“行路难”( 照应题目 )的诗句:
,诗中具体体现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课堂检测
13 诗词三首
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 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 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3 诗词三首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 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 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请同学们和 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 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
13 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2024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2024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024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约1114字)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时间:1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二、初读感知1、范读《回乡偶书》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五、指导写字:音客何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024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约2178字)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三部曲”语文教学模式谈

I l
三 部 曲’ ’
广 东新会 市会 城镇 教育 办 陈 子 仲
语 文 教 学 模 式 变 革 的 因 素 有 很 多 , 社 会 需 要 改 变 的 因 积 累 。 有 素 , 教 学 目标 变 化 的 因 素 , 教 学 理 念 发 展 的 因 素 , 有 教 有 有 还 例 如 ,锄禾 》 《 中的 “ 知盘 中餐 , 粒 皆辛 苦” 《 林山 谁 粒 ;桂 育 科研发 展 的因素 。现代 教学 理论 的革 新 , 核心 问题 是 如何 水》 舟行碧波上 , 的“ 人在画中游”《 ;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 的“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能 力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大 纲 明 确 规 定 : 过 语 关 不 住 , 枝 红 杏 出墙 来 ”《 原 》 “ 通 ~ ;草 的 蒙汉 情 深 何忍 别 , 天 文 的 阅 读 。要 使 学 生 “ 理 解 主 要 内 容 ” “ 意 积 累 语 言文 涯 碧 能 ,注 字 ” “ 把 自己 的 见 闻 、 受 和 想 象 写 出 来 ” 这 给 我 们 开 展 此 山 ,能 感 。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 部 曲 ” 式 探 研 提 供 r理 论 依 据 和 可 行 性 。 借 物 蔓 模 然 而 , 语 文 教 学 实 践 中 如 何 变 形 式 读 为 读 中 理 解 , 随 意 情 地 朗读 、 诵 名 言警 旬 , 它 们 “ ” 来 , 是 十 分重 要 在 变 背 把 储 起 这 读 为 读 中积 累 , 一 般读 为读 中运 用 ? 变 笔者 认 为课 常教 学 必 的。有了读的积累, 就有写的“ 库存”既能广开思路 , , 又脆 须 坚持 实施 “ 解 、 累 、 用 ” “ 部 曲” 学模式 。 理 积 运 的 三 教
儿童诗教学计划(共6篇)

儿童诗教学计划(共6篇)只有让儿童去感受、把握散文诗作品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懂得要表现的全部。
例如,《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轻轻涂掉…….诗人用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
作品生动活泼,布满盎然的儿童情趣。
在散文诗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切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好玩,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为教学中情感的精确投入作好预备。
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是真实充分的,是老师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或任凭曲解。
老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真实充分的投入,是关怀儿童有效地接受散文诗的一种重要方法。
散文诗所承载的很多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老师直接的“告知”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假如没有老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儿童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语言。
四、美育价值要重点突出儿童散文诗以漂亮抒情为主要特征,素有“美文”之称。
时常接受应用比方、拟人、象征等手法,用精致的词语、动态的描述,呈现一幅幅富有颜色、音响和活动感的画面,使欣赏者感受到生命的运动魅力。
所谓美育价值重点突出,一是要精确理解散文诗教学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并接受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去促使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明确儿童对儿童散文诗的学习是以欣赏为主,而非老师的讲解。
即使是儿童对散文诗的缔造(朗诵、仿编)活动,也应建立在儿童对散文诗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
缔造应是儿童情感积累结果的外溢,而不是依理性分析来进行推理。
所以,老师应为儿童完整地欣赏散文诗缔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有充分的欣赏时间、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尽可能地让儿童身临其境,接受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
惟有这样,才能真正组织好散文诗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散文诗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第3篇:儿童诗教学三部曲儿童诗教学三部曲儿童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她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
文包诗该怎么教

文包诗怎样教?古诗教学从小学就开始涉及,但古诗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课程对古诗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于是新教材出现了“文包诗”。
“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文包诗的内涵“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
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二、文包诗的教学路径1.快速阅读短文,进行初步理解2.关注古诗创作的背景3.学会抓住关键文字,体会诗人感情和古诗内涵4.熟读短文,学会借文赏诗5.掌握“文包诗”所采用的方法,学会应用。
三、文包诗:“三”倾向一种是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
如有教师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问题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可谓很精彩。
一种是以“文”导“诗”。
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熟读,使“诗”真正成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
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
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育价值。
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诗,凡有“文包诗”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两首古诗,这似乎表明:“文包诗”代替了“诗”。
9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暮江吟》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天门山》,一首是杜牧的《山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写景诗——《暮江吟》。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指导吟的读音和书写)齐读课题。
二、明确学法。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昨天老师教给大家的学诗方法。
指名发言。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这节课,我们还按这种方法来学诗。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现在谁来谈一谈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白居易的资料,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白居易资料)三、学习古诗。
1、学习古诗,解题是一把金钥匙。
那从这首诗的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指名说。
生发言: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谁能用现在的话把题目说一说?也就是翻译课题。
2要想真正学好这首诗,还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共同走进诗人生活的大唐。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当时政治黑暗,朝廷内官僚横行霸道,身为朝廷官员的白居易坚持正义,与权贵恶势力展开激烈斗争。
为此经常受到其他宦官的排挤和陷害,内心非常苦闷。
公元822年,已经50岁的白居易自请外任获准,赴杭州任刺史一职(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赴任途中的一天傍晚,他独自一人漫步江边,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陶醉,当即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
3听诗谈感受,划分停顿。
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来听一听这首诗。
(师配乐朗诵)。
听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么美的诗,你们想读吗?不急,“磨刀不误砍柴工”,让我们先给诗划上停顿,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3,请大家抓紧时间画出来。
你们和老师划得一样吗?4初读诗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什么吗?就是大家琅琅的读书声,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吧!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速稍微慢一些!读好的坐端正示意老师。
谁来读一读?谁还想读?大家都想读,那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5、整体感知。
小学段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小学段文言文教学五部曲小学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时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下面是小学段文言文教学的五部曲。
第一部曲:导入与感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故事、诗词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讲述古代仙人修道的故事,或者背诵一些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期待和热情。
第二部曲:词句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词句,让学生逐一学习和理解。
可以选择《古诗十九首》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诵和理解能力。
第三部曲:古文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古文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可以选择《孟子》中的“生孩子到哪个地方去,他到哪个地方去”、“无忧者不夜,无怖者不寒”等篇章。
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就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
第四部曲:综合运用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古文词句和篇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古文知识创作故事、谜语等,或者进行古文造句、对对子、填空等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古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第五部曲:文学作品欣赏在文言文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小说、戏剧或者散文作品进行阅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欣赏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评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和理解力。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提高,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三部曲”
-----方泉小学 王程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
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
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
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
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
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
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
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
———
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
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
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
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
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
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
《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
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
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
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
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
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
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
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
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
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
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
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
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
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
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
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