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第一、二章-旅游文化
第1章旅游文化概述(课堂PPT)

.
43
三、旅游文化的构成
旅游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 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产品经营文化 旅游企业经营文化 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
44
四、旅游文化的特征
多元二重性 大众性 双向扩散性
.
45
一、单项选择题
练习题
1.动机产生于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 D.兴趣
2.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
这种定义方法把文化理解成为解决 问题而进行的特殊调节的一种模式, 强调学习某些文化习惯的观点。
“文化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对象包括 传统的谋生方式和反应方式,以其有效 性而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
——福德
.
9
一、文化的概念
结构性的定义
这种定义是针对“文化的模式或组织”的,其特 点是把文化现象进行高度的抽象,从而可以具有 广泛的内涵。
B.表情
C.思想
D.行为
()
10.文化的基本特征,指的是文化的
A.共性
B.个性
C.民族性
.
D.地域性
()
30
二、多项选择题
练习题
1.克鲁伯等人把1871至1951年出现的多种文化定义归纳成的类别有 ( )
A.描述性定义 D.心理性定义
B.历史性定义 E.结构性定义
C.规范性定义
2.应用研究中文化的具体分类包括
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 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 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这 并不在于它们的外在砖石材料,而在于它们所体 现出的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标准,在 于它们所包含的人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的力量。
第1章旅游文化概述

PPT文档演模板
•返回
第1章旅游文化概述
•第二节 旅游文化
旅游主体文化的民族性:
华夏民族的原生性特征---稳重、内敛;
东方旅游文化特点
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 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 结伴而行的旅游组织观 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
西方民族的原生性特征---勇敢冒险、开放张扬
西方旅游文化特点
强烈而多样的旅游动机 认知性的旅游审美观 以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
n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n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现代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消
遣),是为了了解异地的文化,是审美文化活动,是不同 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是消费文化与经营文化的统一。
PPT文档演模板
第1章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课,主要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现象进行综合性和总体性的研究.
第1章旅游文化概述
PPT文档演模板
椒图
n 椒图:形状像螺蚌,性好 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 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 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 上,亦或挡门的石鼓上。 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 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 于门上,是取其可以紧闭 之意,以求安全。
¡ 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主体)活动的本质属性 (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是“乐生”,而非 “谋生”,文化审 美动机是主要的;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是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
¡ 文化是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魅力核心所在 -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自然美也需 要从文化层面(文化知识)来鉴赏;自然资源能成为旅游 产品也必须要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
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历程与传统(对旅游的认识过程)

(3)旅游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
除旅游文学外,山光水色,市井风貌、民间风俗
和异域奇闻都在散文诗歌中有所表现。旅游资源 的含义得到进一步扩展。
二、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个360年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对
抗现实,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路:把灵魂放逐 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中,所以魏晋南北朝是旅 游文化的勃兴期。
③商贸旅行:丝绸之路,开辟中原与西域各族的
商务贸易旅行。从兰州出发,一条为天山北路, 一条为天山南路,全长1000多公里,设立有驿 站,备有马车、骆驼供行人使用。丝绸之路持续 1000多年,繁荣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 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合文化交往。 ④学术行游:《史记》,是中国修学旅游的象征。 司马迁为了写一部真实可信的内容丰富的历史著 作,决定出外旅行,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 ⑤平民旅游;春游和秋游。
尚古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文化遗产和文物 遗迹的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尚故意识对后世的影 响:评价旅游景点越古越好;杜撰名胜,抬高身价; 沿波讨源,重视古人古事的介绍 与民同乐——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重民传统体现在历代帝王不敢恣意远游。在中国古 代,凡敢置国家大事、民众疾苦于不顾,而一味远 游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把旅游看成是政治的一部分,不肯轻易脱离政治来 谈旅游。
山水比德说
山水比德说——这一“比德”观的特点是以人的社会 化道德内容来类比自然山水,所以称作“以德观物”的 自然山水观。主张游山观水,用山水比喻象征人的道德 精神,(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 人伦轻自然的文化色彩。 山水如何比德?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而仁者静,知者乐,而 仁者寿。”(引自《论语· 雍也》)说的是智者和仁者 有着不同的精神品格,智者动而乐,仁者静而寿。 “知(智)者乐水”是由于水活泼跳跃,川流不息,与 智者勤于思考在“动”的表现形式上有所相似;“仁者 乐山”则是由于山的沉稳厚重,敦实稳健,与仁者在宅 宽仁厚的性格上有“静”的类同。
旅游文化学课件——概论

内Hale Waihona Puke 与学时安排章 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内 容 绪论 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背景与旅游文化 山水旅游文化 古典园林旅游文化 建筑旅游文化 宗教旅游文化 饮食旅游文化 旅游与文化艺术 旅游企业文化 学时 3
自学
6 6 6 6 6 6 9
(三)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 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 物质文化 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 2、制度和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 制度和行为文化: 制度和行为文化 规范,包括经济制度、婚姻制度、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 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包括各种风俗习惯等。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创造、提炼并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 精神文化 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 三者水乳交融,互相依存。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文化发 展的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制度和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 活动中的体现;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 上的体现,
(四)文化的种类: 文化的种类
1.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一定群体中共同奉行并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 的文化。亚文化是在这一范围里相对处于次要状态的文化。 2.雅文化和俗文化 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的文化称为雅文化,文化程度较低的 群体的文化称为俗文化。 3.主文化和反文化 与主文化相反或对立的文化就是反文化。
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形成独具特色的文 化内涵。 民族性: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 时代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都不同。 继承性: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 变异性:人类在继承前辈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 。
旅游文化学课程讲义

旅游文化学课程讲义---------------------------------------上编旅游文化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课该讲些什么内容?如果课程或教材名为“旅游文化”,通常是介绍跟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果课程或教材名称为“旅游文化学”,通常从纵横两条线展开。
纵向的线索梳理旅游文化的源流;横向的线索沿着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体、客源地与目的地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第二节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认识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从静态结构看,它包括三个层面:旅游的观念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的物质层面。
从动态过程看,它“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地过程和结果。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出发地(久居地)、目的地、旅游主体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造,是一种非定居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定居文化。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㈠概念“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波)概括: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
㈡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学科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涉及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类文化知识。
结论:旅游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㈠旅游文化系统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㈡旅游文化结构1、旅游文化物质层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引物等。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PPT

--经济学家孙尚清
25
(二)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经营 服务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 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 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 作用的过程和结果。P9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 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中国茶文化、北京胡同旅游 ;
32
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 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
资源”
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 化经济”新战略。
9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 《原始文化》文化“乃是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 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 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 说。
10
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 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
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 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 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 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 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 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 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 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24
3、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
“游”原意是人或动物漂在水面上,后引 申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 《说文解 字》:“游,旌旗之流也”。引申为“游, 戏也”。“游,自乐之意”。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1.引言旅游审美文化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审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域、历史、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体验等方面探讨旅游审美文化。
自然景观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山水风光、日出日落、海滩等都是人们追求的美丽景色。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会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不同影响。
在中国,山水画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山水之美被视为一种精神享受。
中国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追求“天人合一”之美。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更注重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和壮丽性,喜欢追求自然的本真和野性之美。
另外,旅游审美文化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樱花季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樱花的美被当作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都有其自身的美学特色,因此在旅游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古建筑、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都是人们在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人们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中国,古建筑被赋予了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在欧洲,古城堡、教堂等也代表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民族文化也对旅游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都是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泰国的文化表演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泰国舞蹈和音乐,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
4.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旅游体验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舒适、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受到个人价值观和经验的影响。
对于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放松和逃避的方式,他们追求舒适和享受。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探险和挑战,他们追求刺激和冒险。
不同的旅游体验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满足。
另外,旅游体验的审美也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的审美产生新的认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课件

人民对人民友好交往、传递友谊的渠道,是开展民间外 交的有效途径。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旅游是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
发展旅游可以弘扬中华文化。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
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 每年数千万国际游客来到中国,首先接触到的是中国
的旅游业者和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广大国际游 客眼中的“中国印象”其实更多的是“中国旅游印象”。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的需 求,易于满意,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 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开发旅游业,能 够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能够使整个城市“升值”, 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往往都是“旅游名片”。杭州整治 西溪湿地及西湖景区对游客免费开放后,城市升值带来 了包括财政收入在内的各方面收入的增长。
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 求,也是使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必然保证, 而且对旅游目的地和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有重要 意义。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节 旅游文化及文化产业
一、旅游与文化关系 二、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 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 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 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旅游客体同样具有文化属性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