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比较
辜鸿铭与他的中西文化传递

样不习惯我国 的经典著作。 辜鸿铭认为 把一个真正的, 深
厚的中国哲学、 中国文明带给最为普通的英国读者是他的责 任。 通过翻译 , 能够改变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对我国文明、 我国
文化的成见, 达到宣传我国文化的目的。
苦读我国典籍, 学习我国文化。18 年, 85 辜鸿铭正式回国, 并 应邀入张之洞幕府 , 担任洋文案, 深得器重 , 追随其二十年。
可以在后来的文章中或与人争辩时引用这些人的言论。 辜鸿
期, 除了主流的西学东进外 , 还有一些文化人士致力于向西
方传递我国的文化经典, 让西方了解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我 国文化。清末民初, 人中 我国 将汉译成外文者比 较闻 名的有 辜鸿铭、 张庆桐和苏曼殊 , 而最有影响力的无疑是辜鸿铭。 翻 译是传递文化的 最直接而又影响广泛的一个途径。 作为精通 同时代中西文化的学者的辜鸿铭的著作多为英文。 辜鸿铭行
作为翻译家 , 辜鸿铭的贡献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将我
成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了。而在英国, 人们以面包和土豆为 主食 。这样翻译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句, 对于“ 子华使于
国 经典古籍《 论语》《 庸》 大学》 、 中 、 《 等译成英文; 二是将外国 诗歌等翻 译成中文, 主要有威廉・ 柯伯的《 痴汉骑马歌》 和柯
勒律治的《 古舟子咏》成为近代我国向国内译介西方诗歌的 ,
先驱。
齐, 冉子为 其母请粟。 子曰: 之釜。 请益。 “ 庾。 “ 与 ” 日: 与之 ”
冉子与之粟五秉。 辜鸿铭译为, 度量单位属于物质文化。 对于 中国本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对于理雅的翻译将不会感到失 望, 因为他小心地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然而在辜鸿铭看来, 文 中的度量单位就只是表示物体的大小而已, 他的受众注重的 将不是这些细节, 而是对文句要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因此, 他 省略了这方面的文化信息。 3简洁与到位。在对颜渊死, . 子日:噫!天丧予!天丧 “
春秋大义-北大教授辜鸿铭

春秋⼤义-北⼤教授辜鸿铭祖籍福建,⽣于马来亚槟榔屿,⼗岁赴欧,先后在英国、德国读书,其后还到过法、意、奥等国,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语⾔,获得过⼗⼏个学位,其中最后⼀个也是惟⼀⼀个本⼟学位,是宣统皇帝赐的⽂科进⼠,他就是拖⼀条长辫持复辟论的北⼤教授辜鸿铭。
《中国⼈的精神》⼜名《春秋⼤义》,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代表作品,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的精神”为核⼼的系列英语论⽂结集⽽成。
是东西⽅⽂化⽐较的早期代表作品。
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中国⼈的精神⽣活,阐发中国传统⽂化的永恒价值。
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
学贯中西、特⽴独⾏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英⽂写成的《中国⼈的精神》,⽤⾃⼰的笔维护了中国⽂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对中国的偏见。
此书⼀出,轰动西⽅,后被译为多种⽂字。
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对⽐,指出中国⼈同时具备深刻、博⼤、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改造。
《春秋⼤义》内容精选1、辜鸿铭认为,要估价⼀种⽂明,必须看它 “能够⽣产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男⼈和⼥⼈”。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和中国⽂明,那个⼈必须是深沉的、博⼤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的性格和中国⽂明的三⼤特征,正是深沉、博⼤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从这⼀独特的视⾓出发,把中国⼈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了对⽐,凸显出中国⼈的特征之所在:美国⼈博⼤、纯朴,但不深沉;英国⼈深沉、纯朴,却不博⼤;德国⼈博⼤、深沉,⽽不纯朴;法国⼈没有德国⼈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胸博⼤和英国⼈⼼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全⾯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2、“中国⼈的精神第⼀个就是绅⼠性(gentle),绅⼠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
梁漱溟对中西人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儒学复兴的逻辑基础

[ 摘
要] 梁漱溟首先从人生 态度的差异、 生活方式的异 同、 个性伸展 与否、 社会性发 达与否等方 面全
面 比较 了中 西 两 大人 生 模 式 的 异 同 , 着 分 别揭 示 了 中 西 两 大人 生 模 式 所 面 临 的严 峻 挑 战 , 此基 础 上 阐述 接 在 了他 对 “ ‘ ’ 态度 , ‘ ’ 生 活 ” 所 谓 孔 子 理性 人 生 模 式 的 建 构 , 而为 其 儒 学 复 兴 理 论 奠 定 了逻 以 刚 的 过 仁 的 的 从
发达与否等方 面对 中西两大 文化模式 进行 了全方位 的 比较 ,
进 而 揭 示 中西 人 生模 式 截 然 不 同 的特 征 。
然 的魅 力 , 轮 船、 车、 行 艇 就无 论 如 何 不 会 产 生 。 那 火 飞 ”
[] P9 ) 1( 32
首先 , 人生态度根本不同 , 造成物质文 明的差异 。在 梁漱
一
并非第一条向前要 求的路 向态 度。 具体而 言, ” 东方 文化无 征
服 自然的态度 , 反而追求 与 自然 融洽游乐 , 化如此 , 文 中国人 的生活 自然如此 , 安分 、 知足 、 寡欲、 摄生 , 绝倡导物质享乐 , 拒 “ 不论境遇如何 他都 可 以满足 安受 , 并不 定要求 改造 一个 局
映。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的中国和世界面临 的文化 问题究
其实就是一个 寻求 当代人之生存和发展 的理性模式 的共 同问 题 。在给出 自己的答案 之前 , 梁漱溟 首先就 中西两 大人生模 式进行了富有 特色 的分 析和 比较 , 为构建 其极 富有特色 的 成 儒学复兴理路 的逻辑前提 。
科学的方面走—— 愈演愈大 , 酿成 1 6世纪 的 ‘ 大改革 ’ l ,8世 纪 的‘ 大光 明 ’ 1 ,9世 纪 的 ‘ 学时 代 ’2 科 ,0世 纪 的 ‘ 民主 平 义 ’ ” ]3 ) 比较而言 , 。 D (8 相 e6 中国人 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 ,质而 “ 言之 , 中国人另有他 的路 向态度与西方人不 同的 , 是他 所走 就
辜鸿铭

中国文化捍卫者——辜鸿铭摘要:辜鸿铭,一个生于外国,学于外国,却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的怪人。
虽然他精通多种语言,研究了多种文化,但始终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当别人在反对抵制中国文化时,他却站出来,呼吁大家保护中国文化;当人们嘲笑他迂腐时,他却不为所动,他坚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他看到中国的大好河山遭到践踏,中国人民备受摧残,中国文化遭到破坏时,他就发誓要用一生来为维护中国尊严,发扬中国精神以及捍卫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国尊严中国文化正文:一、辜鸿铭简介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原名汤生。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他是辜紫云的次子,其母亲是西洋人,因此也遗传西洋人的某些特征,大眼睛高鼻子深眼窝,个虽不高,但聪明伶俐,深得布朗夫妇喜爱,把他收为义子。
他于十三岁时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中游学王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林语堂、孙中山推为中国第一。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
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
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雍》用英语和德文翻译到西方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二、辜鸿铭的选择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中西学术之不同 梁漱溟

中西学术之不同梁漱溟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
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
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
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
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现生命自然的意思。
在儒家中,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
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
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
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
于初转人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人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由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
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
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为柏格森。
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是为人生一大乐事。
柏氏说理最痛快、透彻、聪明。
美国詹姆斯•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
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见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
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
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再则,对于我用思想作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
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
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
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
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
如用之不当,不唯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
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
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看中国

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看中国作者:王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是人们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①。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便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社会的本质。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提出,宗教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②,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的社会。
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找寻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
关键词:梁漱溟;中国文化;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理性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03-01《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更进一步来说,便是“他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社会改造劳动者。
③”而此书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梁漱溟对于文化的理解,早已跳出了狭义的范畴。
他认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文字、图书、学校等相关之事,更是文化。
因此,《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内容十分丰富。
下面我将从伦理本位与个人本位、职业分途与阶级对立、理性与理智三个方面来论述梁漱溟先生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感悟以及我读完此书的感受。
一、中国社会的伦理本位与西方社会的个人本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两种生活,家族生活与集团生活。
再往前推,就到了梁漱溟在开始时提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分水岭,即宗教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相差不甚远。
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看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看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伴随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的不仅仅是主权的丧失与领土的沦落,亦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与渗透,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人们纷纷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新儒家即为当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一派,以梁漱溟为开启者的新儒学主张以儒学为本位来修正西学,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寻求现代化之路。
梁漱溟以文化多元论反对西方文化的一元论,并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研究可以帮助认识了解上世纪之初的中西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西文化冲突;新儒学;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鼎,笔名漱溟,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是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抗战时期,曾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等多个民主社团,积极响应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职。
他对以儒学、佛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有精深的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凯称其为“最后的儒家”,其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的一生中,最值得重视的或许就是“五四”运动前后这几年。
他由出世的佛家生活回归到俗世的孔家生活,由探讨佛学义理到思考中国文化发展,不仅完成了从出世到入世的转换,而且大有成绩。
1922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出版更是将他推到了当时中西文化论争的前沿,震撼了当时整个思想界。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中国发展遇到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说的正是“狂生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母亲是英国人。
13岁随义父赴欧,后在英国、法国、德国、奥国留学,皆获有学位。
第一个妻子为日本人,归国后在张之洞处做幕僚20余年。
因此,他自己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辜鸿铭生得高鼻大额蓝眼睛,一副欧人相貌,且饱喝西洋墨水,却生就了一颗尊孔读经的“中国心”,又加上其言行怪诞,故被人称为“狂生怪杰”。
生在南洋:辜鸿铭,1857年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
他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是葡萄牙人和马来人的混血儿。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辜鸿铭在这里认了一位义父,是一个英国的橡胶园主,叫布朗。
1867年,辜鸿铭十岁的时候就跟着这位义父去了苏格兰。
据说辜鸿铭的父亲在临行前跟他说,希望你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而义父布朗跟他说,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所以各国的学者都在努力地钻研中国文化,希望你日后为自己国家学好中西文化。
学在西洋:辜鸿铭十岁就去了苏格兰定居,14岁去德国学习科学。
后来又回到了英国,就这样在欧洲晃来晃去,晃了十多年,通晓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
1873年,17岁的辜鸿铭,考入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
187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辜鸿铭又进入了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土木工程的学士文凭,可以说得上是文理兼通。
他后来还上了法国的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所以,辜鸿铭是一个横贯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人才。
这就是所谓学在西洋。
婚在东洋:1880年,辜鸿铭回到了马来西亚的故乡槟城。
1881年,辜鸿铭遇到了一位中国的外交家,也是语言学家,叫做马建忠。
他是著名的马氏文通的作者。
马建忠比辜鸿铭大了12岁,两个人见面讨论问题讨论了整整三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1期2011年3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01.13No.1Mar.20“
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比较周良发(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面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对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分析。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叉,西方文化重利;在儒学的宗教性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儒学似宗教非宗教;在文化的未来走向上,辜鸿铭主张中西融合,杜亚泉主张中西调和,梁漱溟主张中国文化复兴论。494r】对中西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仍可引为借鉴。关键词: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中图分类号:CAM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1)0l-0109-06
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西风劲吹、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日显衰落之时,他们应声而起,力拒西化潮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在他们看来,要解决社会危机,只能到传统文化中寻找救世良方。学界对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思想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他们的中西文化观进行系统比较的研究论文尚未问世。笔者认为,深入比较他们的中西文化观,可以更好地厘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危机四伏的中国的忧患之思。一、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之要旨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都收稿日期:2010-09-26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151)作者简介:周良发(1979一),男,安徽六安人,哲学博士研究生。感受到社会道德的普遍缺失,西学东渐之后的人心不古。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立场,为了复兴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观上提出各自不同的理论。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人类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一)辜鸿铭的“道德力”正值传统文化日趋没落、民族精神受到践踏之时,辜鸿铭站了出来。他以欧洲文明为根基审视中国文化,以儒者的内在使命感向西方宣扬儒家传统。他对中西文明的比较,不注重其物质层面,只注重深入分析其精神特质。他说:“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产生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生产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
万方数据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11在辜鸿铭看来,文明优劣的标准不在单纯的物质,而应该看这种文明的精神价值。辜鸿铭正是以中国人、中国妇女和中国语言为主题,揭示中国文明的真正价值,这是西方文明所不能与之媲美的;中国人的深沉、博大、纯朴与灵敏也是西方人所缺少的。辜鸿铭在中西文明比较中,强调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他说:“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心灵趋向”;“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而“民族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辜鸿铭为了突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的优越性而过多地批判了物质文明。但是深谙西方文明的他,并不完全因循传统文化,而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论者。他说:“我既不是攘夷论者,也不是那种排外思想家。我是希望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东西方界线。”…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目的在于强调中西方文化的统整与融合。【二)杜亚泉的“动静观”新文化运动期间,杜亚泉以《东方杂志》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文章。他的深思熟虑、稳健持重与主张社会变革的激进思潮相比,显然被认为是保守主义。他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与新文化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反对其对传统文化的过激行为。杜亚泉对中西文明的论述是从中西社会文明结构以及相互关系开始的:“西洋文明与吾国文明之差异,即由于西洋社会与吾国社会之差异”。他认为由于东西方社会成立的历史条件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才会造成中西社会的诸多差异:西洋社会“注重人为”、“生活为外向的”;吾国社会“注重于自然”、“生活为向内的”。西洋社会好竞争,以“战争为常态,和平其变态”;吾国社会重道德,“和平其常态,战争其变态也”。中西社会的差异“皆为竞争存在,自然存在,两观念差异之结果”。由此,他认为:“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2J‘‘动”与“静”各有长短,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别。杜亚泉提出“动静观”之目的在于:“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1中西文化只有民族110圊良叁;塞鸿丝,焦垩塞,粱邀渥虫酉塞丝观也较的差异、地域的差异,否认两种文化反映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至于今日,两社会之交通,日益繁盛,两文明互相接近,故抱合调和,为势所必至。”拉。杜亚泉中西文明调和的实质是以中国固有文明去融合西洋文明,光大中国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三)梁漱溟的“意欲论”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第一个从学理层面剖析中西文化的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化与儒家传统之间的毕生求索,表征着知识分子的世纪之惑和中西文化的艰难抉择。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版图加以平等的论定。梁漱溟认为西洋、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系统是源于人类生存“意欲”的不同,才表现为不同的文化路向。意欲,是梁漱溟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源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吸收佛教唯识宗阿赖耶识之精华,归于阳明学之良知。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H1。他以“意欲”为根本,论证西、中、印三大文化系统的不同路向:“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基本精神”的印度文化。他认为人类文化应该沿着他设计的3个阶段递进:西洋文化从第一路向开始,现在已发展到第二路向,即中国文化时代;中国文化本应走第一路向,却折人第二路向,印度文化没走完第一、第二路向,直接步入第三路向。他以“意欲”为根本,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哲学。虽然这一哲学体系略显粗糙,但毕竟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世纪之初国人回应西方强势文化挑战所创造的最具哲学色彩的体系。“意欲”论不仅确立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地位,也使他成为现代新儒学开山祖师,被誉为20世纪传统文化试图重建的精神象征。
二、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之价值取向和学理特色
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彼此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亦有很大差别。然而,作为活跃于“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对中西文化有着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学理特色。
万方数据拯塞态堂堂拯(社叁抖堂题≥至Q!!笙墓!三鲞墓!翅(一)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1.辜鸿铭认为东方文明是成熟的文明辜鸿铭在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中谈到东方文化的早熟。辜鸿铭认为,西方文明是一种不成熟的文明,东方文明是一种成熟了的文明。他说:“东西文明有差异是理所当然的。从根本上说,东洋文明就像已经建成了的屋子那样,基础巩固,是成熟了的文明;而西洋文明则还是一个正在建筑当中尚未成形的屋子。它是一种基础还不牢固的文明。”¨。辜鸿铭以屋子为喻论证中西文明之差异,他认为中西文明差异的根源应在此:“欧洲人没有真正的文明,因为真正的文明的标志是有正确的人生哲学,但欧洲人没有。”【lo因为没有真正的人生哲学,辜鸿铭就断定西方文明是一种不成熟的文明。在中国,“道”是真正的人生哲学,“道”的内容就是教人怎样正当地生活,怎样过上人的生活。2.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早熟应归因于两大天才——孔子与释迦牟尼。正因为两大天才的出现,东方文化分别折入第二路向和第三路向。因此“照我们历次所说,我们东方文化本身都没有什么是非好坏可说。或什么不及西方之处;所有的不好不对,所有的不及人家之处,就在步骤凌乱,成熟太早,不合适宜。并非这态度不对,是这态度拿出太早不对,这是我们唯一致误所由”H1。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东方文化不如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之所以发达,因为它走的第一路向是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东方文化不待走完第一路向,就提前折入第二、第三路向,自然是不合适宜的,是早产儿,是文化之早熟。(二)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与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义。而西方文化重利1.礼仪文明与物质文明辜鸿铭早先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当他接触到中国文化时,就成为中国文化捍卫者。他认为西方文明是机械的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礼仪文明。“常有人说,欧洲文明是物质文明,其实欧洲文明是比物质文明还要次一等的机械文明。虽然,罗马时代的文明是物质文明,但现在的欧洲文明则是纯粹的机械文明,而没有精神的东西。”llo在他看来,正是西方近代以来的科技束缚了人自身才能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冷漠的金钱关系。中国文明则是一种“王道文明”,中国社会结构是建立在“道德力”基础之上的。西方文明讲究斗争和利益的文明,存在心灵与理智的冲突,且这种冲突是永恒存在的;中国文明却是心灵与理智的二者合一。“欧洲文化成了瓜分利益的战场,成了以瓜分科学与艺术的一方,以瓜分宗教和哲学的利益为别一方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实际上成了头脑与心灵一灵魂与理智一不断冲突的可怕战场。在中国文化中,至少在过去的两千四百年时间里并不存在这种冲突。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至此,辜鸿铭的中西价值观可概括为“中义西利”:“我国之文明与欧洲文明异,欧洲之文明及其学说,在使人先利而后义;中国之文明及其学说,在使人先义而后利”…。西方社会一切弊端的产生都归因于对物质与名利的追逐,他对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加赞赏,把“以小人之道谋国,虽强不久;以君子之道治国,虽弱不亡”…奉为治国之纲。作为中国文明的守护者,辜鸿铭把儒家文化视为中国文明的精神支柱。因此,可以救中国者,只有传统文化,而要恢复传统文化,人人都必须做“真正的中国人”。要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必须求诸于孔孟之道。2.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明重在个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礼仪,而西方文明关注物质利益与生存竞争。西方社会把竞争胜利作为生存的必要条件,尊重个人行为,获得财产乃正常之事;中国文明则消灭竞争、注重道德,把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作为生存原则。“西洋社会,既以竞争胜利为生存必要之条件,故视胜利为最重,而道德次之;且其道德之作用,在巩固团体内之各分子,以对抗他团体,仍持为竞争之具。而所谓道德者,乃从人与人之关系间,规定其行为之标准,故多注意于公德,而于个人之行为,则放任自由,凡图谋自己之利益,主张自己之权利,享用自己之财产,皆视为正常,而不能加以非难,资本家之跋扈于社会,盖由于此。”悼1西洋社会以竞争、物质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为解决争端而发动战争属于正常现象,而和平则是战争后的休养时期。在他看来,在西洋社会,物质利益比道德律令更为重要。杜亚泉认为中国文明与此截然不同:“我国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