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

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渗透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渗透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忽视阅读教学对写作指导渗透的这一现象,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机结合的意义与做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考试中,作文亦可以说占了半边天。但是,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专门的独立的作文课又往往很少。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语言枯燥干涩,内容单调乏味,没有什么章法技法可言。怎么改变这种现状?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课文阅读带动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作个链接,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获得间接经验 说到作文教学之难,有人归纳为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的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和思想情感贫乏。对于这种说法,我较为赞同。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验的缺乏决定了他们知识情感上的单调。但是,经验有两种来源,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需要亲自经历和体验,而间接经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书本中、媒体中、交流中,尤其是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因为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课本里有生活的百态,这是学生摄取写作素材的采集库;有人生情感的百态,是学生思索人生,体悟真善美的好处所。这些都是有用的宝贝,而我们的学生却往往视而不见。所以我们应该在阅读课中引导学生挖掘挖掘课本里的素材宝藏,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①在阅读中吸收的东西多了,丰富了,充实了,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倾吐出五彩缤纷的花朵。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课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引导学生体悟课本内容并由此延伸至生活的广阔海洋,这样学生的生活就不再是单调的黑白,而呈现了缤纷色彩。教师可以多问几个?课文关注了生活的什么方面???从这篇文章你体悟到了什么???你的生活里是否有相似的场景,是否有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呢??也就是说, 1

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30T10:18:39.67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作者:李金[导读] 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摘要〕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 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关键词〕学法指导阅读教学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1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 3 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4 比较阅读法 4.1 同中求异比较法。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A 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 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 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 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4.2 异中求同比较法。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阅读方法的列举已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小学阅读教学学法有效途径新探

小学阅读教学学法有效途径新探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2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提高学习效率。 时下,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那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必将优化语文阅读过程,促进学生高效地达到阅读效果,渐渐形成乐学善思的思维品质,受用一生。 【关键词】: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对比主题阅读思维培养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那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必将优化语文阅读过程,促进学生高效地达到阅读效果,渐渐形成乐学善思的思维品质,受用一生。

美国一个学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层次分为四步: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下面结合我的“传记阅读教学”实例,选取其中三个层次的阅读来具体谈谈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基础阅读,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 基础阅读也可以称之为初级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学生要明确所读书目的大致思路框架,了解书的总体内容,明确书中的故事梗概。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逐步理清文本思路,以图的形式展示阅读所得。 以“传记阅读教学”所选《纳兰容若传》为例,全书共分十六章,学生采用“旁批式”阅读,边读边批注,最后要绘制出纳兰容若的事迹图,了解传主生平。 示例如下: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言:老师讲课,必须使学生真正受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这一点。我们也在思考,语文课上老师应该教什么,给予学生什么,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说法,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不少可喜的现象:课堂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阅读感悟”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充分突出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新”。然而,我们也注意到,时下的语文课堂上已淡化了篇段结构的分析,雪藏了写作方法的指点,将这些统统划归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视为禁地,生怕因此影响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因噎而废食的行为,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曲解,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文章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堆砌,情感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它们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组织安排的艺术,是文字、素材、情感的和谐统一。笔者主张在第三学段,结合学生的学情,结合不同文本,在新课程理念下自然地渗透写法教学,为学生真正理解文本铺平道路,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圆融。 1 整体感知时渗透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拿到一篇课文,必然先从其整体入手感知大意、解析结构,从而能条分缕析、披文入情。而文章的写作顺序、结构安排、切入引导、过渡衔接虽不尽相同,却也有规律可循。第三学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如果在刚接触到一类文本时即授之以“渔”,教会其如何根据此类文本的写作特色去整体感知,则必能举一反三,事半而功倍。 如:本学段安排的《麋鹿》《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三亚落日》《秦兵马俑》等均属说明性课文,究其写作顺序而言无非是按时间、按季节、按地点变化的顺序;究其文本结构而言大体都有个总起、分述、总结的过程。教学中引领学生从这些写法下手,很自然地就把握住了文本的主体。此后再遇到同类文本则可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的,学生也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性。 2 解读文本时渗透 阅读课最基础的任务是充分解读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的深度对话。我们欣赏抓字、词、句披文入情的解读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在这里想谈的是如何结合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化的解读。 在执教《船长》一文时,笔者感到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形成真实的认识是颇有难度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本文的两大写作特色:其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其二是夹叙夹议的行文方式。为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下面就简单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讲到海底鱼多这一部分时,展示出《西沙群岛洋底》的课件。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观赏着眼前五彩缤纷的鱼,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海底。这时让学生讨论回答:“在海底你看到了哪些鱼”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又问:“海底有那么多鱼,课文为什么只写这几种”,学生又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最后领悟到课文是按鱼的颜色和形状来选材和叙述的。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然而,在多媒体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的渗透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的渗透【内容提要】本文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这一问题为角度,全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它们是互相渗透的,也是互相促进的。提出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不能简单割裂。推出“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这一辩证的观点,为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阅读习作互相渗透共同促进策略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处理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或偏重阅读,或偏重习作;或上课时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经常出现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违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使自己的教学进入到一个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我做为一线任教的语文教师,开展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问题的探究,,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尝试,结合听课研讨,反思自己教学,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把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因素,会大大的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比如,我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课文的结构--总分式,然后品味课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上课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第二课时课上运用《松鼠》一课学到的总分结构和语言特点来进行写作,很多同学写出《可爱的小鸡》、《哈巴狗》、《我的猫咪》等一些结构、语言都相当精彩的文章,这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扎扎实实地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 二、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中渗透作文教学。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及有效途径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及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12-10-29T10:05:53.98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8月总第93期供稿作者:李发娟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李发娟河北省邯郸县明珠实验小学0560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阅读教学新课改要求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现针对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新课改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也必须和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这样,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必须摒弃与新理念不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怎样转变呢?我想,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教学价值观: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设计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综合素养。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关系。 2.阅读教学的方式观: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应试教育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从阅读的顺序到阅读的结果,着力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犹如“尸体解剖”,人为地将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以应付考试。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确立新的语文教学方式观,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就教学方法来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不仅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而且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位美妙的语言文字;有的课文可以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先理清课文的思路,再沿着思路逐步展开教学,既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3.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材料,然后写教案,教案的主要内容都是事先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种主体观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4.阅读教学的过程观: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是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其次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最后要抓生成性教学,这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有效途径 1.既要注重课内阅读,又要注重课外阅读。课内外阅读犹如人的两条腿,只注重课内阅读而不注重课外阅读的结果,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路不会走得快,也不会有后劲。 2.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重个性。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把握提升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这一内核的前提下,张扬学生不同的个性,才能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3.既要注重大概,又要注重目标。语文阅读教学虽然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的,但在课堂上,该积累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朗读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透过知识与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应该明确,这样,阅读效率才能提高。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作为教师,要搞好阅读课的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勇于不断创新,这样我们就一定能真正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五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1

五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阅读教学为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口语交际教学因素,在阅读感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习作、口语训练,加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使它们融为一体,把听、说、读、写训练整体化、系统化,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的特点 1、有效性 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据此合理地选择、组合学习材料,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学习路径与形式,组织学生进入主动、有效的学习情景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学生都应有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有实效,首先应有明确目的,其次要有指导过程,根据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预设进行指导。 2、统一性 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整体性 阅读课中进行有效的写话,口语交际训练,不是游离课文之外去另起炉灶。阅读课中的写、说应与读、思紧密结合。理解、感悟是写话、口语交际的基础,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写话,口语交际,是有感而发的写与说,是有话可写,有话可说。写话、口语交际是理解、感悟的方法、过程,也是阅读的提升。 三、教学的形式 1.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1)仿写。 我们常常说,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很有特点。对于这些句子或语段,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并积累这些语言形式,作为例子,进

行模仿描写,迁移运用,形成语言能力。 (2)补写。引领学生多元解读、深层感悟文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处,给学生一扇探索文章的内心世界的“窗口”。文章的空白处很多,这种寻觅空白,增补练笔式训练,需教师独具慧眼,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的未定点。这种练习应或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或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 2.阅读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合理挖掘课文中口语交际因素,寻找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情境出发来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和意境,在阅读中品位口语交际的知识技巧,向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规范;根据文章内容,抓矛盾进行辩论,积累优美词句当导游,获得启迪进行劝说,改编课文表演课本剧等。 (1)辩论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抓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表述。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训练思维,提高表达应对能力。 (2)解说,介绍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范例。学生在阅读时,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感受文章谴词造句的方法,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有特点的文章时,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做导游,学习解说、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化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3)课本剧 有些写人记事的课文,情节发展生动,人物刻画形象,这类课文可以采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将表演作为驱动任务告知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随着表演的不断深入,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学生抓重点词,关键句不断思考、讨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也不断深入。 3.阅读与习作、口语交际相结合 这种是前两类形式的进一步整合。这种课型中的口语交际形式以单向口语表达为主,如讲故事、介绍等。遵循从读到写,从写到读的一般步骤。

三年级阅读与写作班教学计划

三年级阅读与写作班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中段学生实际,从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方向着手,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学生把写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与需要。 二、教学措施: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措施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 > 根据所选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

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练习说、写新的内容。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要做到怎么说怎么写,能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进行段的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结合。三年级学生应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和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 (1)连续结构段是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教师在学生读懂段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2)并列结构段是指一段话将事物分成几个方面来写。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3)总分结构段是指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构成的段。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可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例:①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写作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写作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习惯上很多老师都是上独立的阅读课和写作课,即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这种做法客观上造成一种不好的趋势:学生感觉阅读课难度较小,而一到写作课就会头疼害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很好地改善这种情况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较好地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即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写作教学,将写作训练和语文教材很好的联系起来,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如,我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课文的结构――总分式,然后品味课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上课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第二课时课上运用《松鼠》一课学到的总分结构和语言特点来进行写作,很多同学写出《可爱的小鸡》、《我的猫咪》等一些结构、语言都相当精彩的文章,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扎扎实实地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

力。 二、遵循知识迁移规律,使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 阅读和写作两种学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训练都可以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要我们能探索出读写结合的规律、特点、方法,找出“读写知识的结合点”,就会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我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重了以下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良性迁移:阅读中的解题与作文中的审题、拟题的对应;阅读中的归纳、概括中心与作文中的立意和表现中心的对应;分段、概括段意或立小标题与编写作文提纲的对应;区分课文主次与作文中详略的对应;学习课文作者如何观察事物与作文前学习观察的对应等。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比以前作文课有较大提高。 三、抓住中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给他们以范文,让他们有章可循 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思想境界高、写作技巧独特、语言流畅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练书法有了字帖,自然得心应手。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下面就简单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讲到海底鱼多这一部分时,展示出《西沙群岛洋底》的课件。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观赏着眼前五彩缤纷的鱼,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海底。这时让学生讨论回答:“在海底你看到了哪些鱼?”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又问:“海底有那么多鱼,课文为什么只写这几种?”,学生又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最后领悟到课文是按鱼的颜色和形状来选材和叙述的。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如《火烧云》一课,由于身处大城市的学生一般没有仔细观察过见过火烧云,课上就可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状、颜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得仔细、描绘得细腻。然后又可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第4-6节的写作结构练习说话。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阅读视野。 在二期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即“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