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渐变的形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渐变的形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渐变的形苏少版

小学美术《渐变的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平面构成“重复的形”之后的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渐变的形”是构成艺术内容之一,它是“造型?表现”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渐变的形的现象,感受大师作品中的这种现象产生的美感,初步了解平面构成知识,学习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方法,并学习创造多种方式表现有趣的渐变的形。应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意识,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1.教学目标

(1)了解渐变的基础知识,掌握渐变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第一“形”,发挥想像,来创作表现“渐变”后的第二“形”,提高渐变构成艺术的表现力。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表现渐变,并能设计、绘制有趣的渐变画面。

(3)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感受并体验渐变的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变现美的能力。

2.重难点

重点:了解渐变的形的特征与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渐变的形,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渐变的形,能绘制新颖、有趣的渐变的形的画面,并能进行装饰。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美术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根据我校的实际,因材施教,我将采用引导观察、分析讲解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对渐变这一形的变化的知识进行讲授,即直观又灵活,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更占优势。

2.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周围的现象,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找渐变的图形美,从中体会渐变给人带来的美感,并试着动手设计一幅由“形”到另一“形”的渐变的形的图案。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1-2分钟)

上课前,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进行联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鸡的平面图,逐渐演变成一只很动感的美丽的雄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渐变的形》。以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0-12分钟)

(1)欣赏范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渐变的美。

提问:看了怎么多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变化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再根据出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渐变的形式的美感,然后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渐变是从一种“形”逐渐演变成另一种“形”的变化过程。也可以在同一种“形”里进行变化。

(2)欣赏图片细节,让学生重点感受渐变的变化过程。

提供两幅相邻的渐变演示图,提问:它们的变化大吗?外形相似吗?这个环节是为了学生进一步了解渐变的形的规律。小结:每次变化幅度不能过大,要慢慢地改变。相邻的“形”外形相似。

(3)欣赏大师作品,让学生了解渐变的设计方法。

出示每种方法的图片,快速的讲解设计方法:平面旋转、平面移动、空间渐变、形状渐

变、大小渐变等。

3.练习(20-25分钟)

尝试设计一幅“形”1到“形”2的渐变的形的图案。

要求:①有所创新。

②创作要精细工整。

这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这个环节重点辅导学生形的演变过程,不要太复杂。

4.展评(5分钟)

学生交流对设计渐变的形的看法,巩固渐变的形的设计方法和简单的技法,让学生在评述中区捕捉新的创造灵感,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

5.拓展(1分钟)

在课后把自己设计的渐变的形的设计过程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让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

苏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装饰瓶(一)》说课稿范文 我说课的题目是《装饰瓶(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这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第十一课,是一 节绘画创作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去了解瓶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把自己的装饰瓶子的想法画在纸上,并设计出色彩,图案等,为下节课做准备.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对学生的实践,探索,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想像生活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a,认知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瓶子的装饰意识,了解瓶子装饰的手段与方法,并能用一些设计加工方 法进行加工设计,在设计中体验创造的乐趣.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c,审美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纸上能设计多种方法对瓶子进行装饰,培养学生想象力,设计能力,并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难点:引导学 生通过对瓶子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感悟,想象,培养装饰意识,能够学 会运用巧妙的手段进行描绘装饰,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课前准备:多媒体,装饰瓶范作,各种瓶子和绘画工具等.

6,课时:一课时 (二)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 想,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游戏导入法教学,即先用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装饰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欣赏观看教师准备的资料,进一步对所学内容加以认识,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让学生操作实践,增加学生理性认识,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学法:遵循“学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 做到学与练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养成刻苦钻研,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 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步骤: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出示课件,屏幕中播放“装饰瓶模特秀”,教师过渡 谈话:“看,这些瓶子多有趣,多漂亮.”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装饰瓶,接着教师提出让我们这堂课也来举行一个装饰瓶模特秀,这样可以导入课文,引出课题,接着教师引导谈话,这些瓶子不但好看,而且实用,让大家想想有它有那些实用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知道可以用来装饰房间,教室等,这样引起了学生想学的兴趣,接着老师继续激趣谈话:“要做一个漂亮的装饰瓶并不难,大家都能学会,但大家做时要细心,认真,这样,作出来的瓶子才美观.”这样既树立大家“我能学会”的信心,又提醒了一些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学生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动物朋友》

《动物朋友》说课稿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范畴,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了解动物知识、欣赏动物图片的基础上,初步尝试用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方法来表现可爱的动物朋友,体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动物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是以绘画表现为主,第二课时是以设计制作为主。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鉴于第四册美术教材学习的重点,考虑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为创作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以生为本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处于9至10岁之间,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大多数同学能自信、大胆、自由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止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等。生活中他们酷爱画画,特别喜爱动物,因此学习时他们会热情高涨、兴致盎然。这些对于本节课教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精确定位说目标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考虑学生个性发展与美术素养提升的需要,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初步了解动物外形和生活习性,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操作领域: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征,并用绘画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 3.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关爱。 四、有机渗透说教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深奥的理论知识往往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如果把理论知识通过创设情境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尽情愉悦,在玩乐中理解知识,明白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预定的三维目标,努力遵循“玩中学”的理念,创设乐学氛围,采用了激趣法、情境法,游戏法,合作交流法、互动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五、优化结构说程序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为了很

苏少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分分合合教案

美术教案《分分合合》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典型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造型游戏,它也是整套教材中“联想造型”一条横向隐线的延续,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本课的创作行为中,不需要事先设定某类形象,学生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分分合合,是将原有的几何形分割成一个个单一的、抽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图形。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判断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图形的分分合合在生活中的运用率较高,学生对过程的理解应该较为容易。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让学生分合图形的时不能要求过高。利用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调动学生创作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来。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分割有技巧,组合有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知识,将几何形分割后能组合排列出新的图案。 技能目标-----学习组合排列,进行巧妙的图形重组,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拼摆,及欣赏分合设计的图形,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点、线、面的平面构成知识学习单一集合形的分、合规律,感受分分合合中的奇妙变化。 教学难点:

苏教小学美术五上《第5课风景如画二》word教案

五年级美术“风景如画(二)”教案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风景写生”的基础上进行装饰风景画的创作练习,也就是在学生风景写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以自己写生的风景作品为素材,或结合现有图片进行想像创作,完成一幅夸张、色彩丰富的风景装饰画。在欣赏、创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得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装饰性风景画与写生画的异同,了解风景装饰画的艺术特征。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以风景写生作品或图片为素材,创作一幅夸张变形的装饰性的风景画。 3、感受装饰画的艺魅力魅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风景画的艺术特征,掌握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元素,黑、白、灰层次和夸张的装饰方法创作生动和谐的装饰风景画。 教学准备: 教师:风景写生画,装饰性风景画等。 学生:风景画写生,水彩,水粉颜料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一组风景写生画作品和装饰性风景作品,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说说,哪一幅作品形象更突出,色彩更丰富,画面更富有想象力。 2、揭示课题。 二、讨论比较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欣赏,研究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在形象、色彩、艺术手法等方面有何不同。 2、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让学生感受到: 在形象上,写生风景画忠实于描绘景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装饰风景画不拘泥于原有物象,多采用夸张、比较、变形的手法,强化景物的特征。 在色彩上,写生风景画多依托依照客观景物本身的色彩作画,装饰风景画不受对象本身的色彩限制,色彩多主观、浓烈、想像大胆、参差分明,多以画面色彩的和谐为目的。 在艺术手法上,写生风景画多反映客观现实,装饰风景画多利用点、线、面元素,黑、白、灰层次,强化主观感受。 三、欣赏感受 用学到的装饰风景画知识欣赏部分艺术大师的作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欣赏民间的艺术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格;欣赏以前学生的装饰画作品,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心。

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了解掌握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特点及三者的运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学生了解掌握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特点及色彩表现效果,并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色彩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学生从而产生对色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特点及表现效果 教学难点:如何将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运用到图色之中。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欣赏、分析学生作品入手,引入色彩对比的学习 教师活动1、展示彩色围巾 2、请学生讨论:说出有哪些颜色,并分析出色彩的冷暖 3、出示课题(板书) 学生活动欣赏课件图片 (二)、讲授课程: 1、色彩对比:对比色同类色邻近色 2、教师通过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说出三种色彩对比的表现特点: 对比色对比:容易形成兴奋热烈的色彩气氛、强劲活跃的色彩节奏和响亮的色彩力度。<加入主宾色的知识> 同类色对比:容易形成协调一致的色彩关系、和谐的画面气氛和统一的画面基调。 邻近色对比:容易形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色彩面貌。 出示范图 3、展示生活中的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教师活动 A、展示图片 B、引导学生说出每幅作品给人的色彩感受 C、归纳(板书) D、出示范画,请学生说说刚刚学的知识有没有运用到,并进行评价 E、出示家居图片,让学生找找今天我们学的知识有没有在画面上有体现 F、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对比色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 2、找出美术作品作品运用了那些色彩,找一找这些色彩间的关系。 3、找出最吸引人的一幅画,并说出理由

4、说说平时遇见过的对比色的运用 5、思考生活中的这些颜色的用色特点 四、学生练习: 以今天学的这些知识做基础,来给老师发的童话村落着色。(练习形式:男女分配) 穿穿编编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参观、欣赏,让学生了解穿编工艺的材料、工具和特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 (2)操作目标: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意趣,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习惯。 2、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穿编物品的一些简单制作方法,体验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运用适合的材料及“穿编法”制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穿编材料、制作工具。 学生准备:穿编材料、制作工具。 教学思路: 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穿编手工艺厂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场制作的气氛,并与穿编艺人进行交谈,感受中国穿编艺术的博大精深。 谈谈感受:回校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谈谈参观后感受,说说自己对穿编艺术有了哪些了解。 拆编游戏:全班以4人小组的形式玩拆编游戏。游戏要求(拆前仔细观察穿编物由哪几部分组成,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仔细揣摩各种各样的穿编方法,并做好记录,组装时细心谨慎,小组成员要配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拆编得又快又好。)教师对游戏结果进行简单的评述。 图片欣赏:教师播放电脑课件,学生欣赏有关穿编物品的图片。 同桌讨论:看了这么多穿编的图片后,说说你准备穿编什么。 教师演示:教师用纸条进行穿编演示。 学生制作:以同桌合作的形式,用彩色蜡光纸、杂志封面等材料进行穿编练习,

苏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美术第11册教案 第1课 我栽种的植物 (一)综合分析 绿色的植物是维护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六年级学生已经在自然等其他学科中,了解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初步掌握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并已有一些观察的经历和种植的体验,还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言的描述能力。本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关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感。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六年级的第一课,此后更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理解,并让学生能对事物发展的完整性有初步的把握。如植物主要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最美,最旺盛的时期是怎样的等等。这需要学生有 一定的观察方法和充分的生活体验。 (二)教学目标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及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或回忆自己栽种植物的体验,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色彩变化;表现自己与植物有趣的故事和深爱绿色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课前准备 教具:一株或多株植物、种子、花盆一只、泥土一包、清水一瓶、底盆一只、小铲子一把、塑料纸‘块、录像片(介绍各种植物资料)等。 学具:学生自己喜欢用的画具。 (二)设计方案 方案1 课时:l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株植物、花盆、泥土、清水盆子、小铲子,问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把植物栽入盆中。 请一至两名同学上讲台进行种植,提示其他同学进行观察。 请学生复述栽种过程,评价其栽种方法正确与否。 请大家分别说一说白己喜爱的植物。 教师插放介绍多种植物生长的录像,提示学生注意其形态、色彩特征。 请学生讲一讲植物生长的几个过程。 分小组交流各位同学与植物有趣的故事。每小组推荐一名小记者注意收集故事材料。 布置作、业:每位同学画一幅《我栽种的植物〉 作业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并请小记者介绍了解到的有趣的故事。对画面进行评价。 对作业的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提示优秀作业留在教室展示一次。

202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美术知识点复习

精品 文档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第一课《中国花鸟画》 1.中国画按表现题材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中国花鸟画的题材有植物、动物、昆虫等。 2.工笔画《芙蓉锦鸡图》①作者:宋代赵佶 ②绘画内容: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 ③构图、用笔、用色 ④题款:瘦金体 3.工笔画《写生珍禽图 》①作者:黄荃 ②时代:五代 ③绘画特色:精微、逼真 4.黄荃、徐熙是五代时期杰出花鸟画家,世称“皇家富贵”和“徐熙野逸”。 5.工笔画《双喜图》①作者:崔白 ②时代:宋代 ③绘画内容:秋野景物,草树坡石 ④绘画特色:把瞬间的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墨分五彩”:墨色的浓淡、干湿在纸上会有不同的效果,能和其他色彩一样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7.写意画《墨竹图》①作者:宋代文同 ②内容:竹叶四面张开,生机盎然 ③情感表达:借物抒情,寄托着文人的理想品格 8.写意画《墨葡萄图》①作者:明代徐渭 ②内容:水墨葡萄一枝 ③情感抒发:把葡萄比作明珠,又把明珠比作自己,用充满激情的水墨葡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身世 坎坷的感触 9.写意画《游鱼》①作者:清代朱耷 ②题款:八大山人 ③情感表达:墨点无多泪点多 10.写意画《丛竹图》①作者:郑燮(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11.写意画《花卉册》①作者:清代恽寿平 ②绘画特色:没骨法 12.写意画《蟹篓图》作者:齐白石《墨虾》 工笔画《松龄鹤寿图》作者:陈之佛 第二课《熟悉的物品》 1.静物:生活中的物品被当作绘画对象时,被称为静物。 2.素描:素描是绘画的表现形态之一,一般指用单色完成的画作。 3.作品欣赏:①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②《瓶花》:西班牙毕加索素描 ③《静物》:法国马蒂斯

【51页精品】苏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参观和旅行 课时安排:1课时 第1课时(总第1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假期旅游生活的亲身经历,在回忆、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表现和创作欲望。 2、将纷繁的世界、新鲜的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根据自己的参观和旅游的深刻而独特印象,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方法自由大胆地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难点: 提醒学生注意自己作品构图方式的趣味性、独特性和合理性,用色彩和线条等手段,充分表达自己想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媒体:照片,图片,范画 教学过程: 一、欣赏: 愉快的假期开始了,在假期里同学一定参观到了一些不常见到的事物,去过自己不常去的地方。 二、新授: 1、可以选择铅笔淡彩的方法来表现印象深刻的旅行(参观)的经历。(示范) 2、选择最有趣的。 3、用铅笔打草稿,注意构图。 4、在此基础上,涂上水彩或水粉颜色。 5、待色彩干后,还可以用软的黑铅笔加工。 三、指导学生练习: 1、选择你印象深刻的旅行或参观的经历,可以欣赏自己或他人的照片,相互畅谈独特的旅行或参观经历供创作参考。 2、选择最有趣、最能吸引人的独特场景和内容。 3、在正式创作前,可以多画画小草图以进行构图、色彩等方面的研究。

4 、既可以用单幅画,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 四、评析学生作品 创意是否精彩、巧妙和独特。 画面是否一目了然。 构图是否为自己的创作目的服务 教学反思:

课题妙用纸盒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总第2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变废为宝、变废为美的材料和机会,只要经过自己的想象力就能创造出奇妙的艺术作品。 教学重难点: 1.对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废旧纸盒进行充分利用,结合纸盒的外形和色彩自由大胆地联想,进行巧妙的构思和创作。 2. 能依物联想并通过合作,运用各类废旧材料和美工工具,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搜集大小、形状、色彩不同的废纸盒以及各种废旧材料备用。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图片欣赏 2、欣赏大师作品 3、欣赏学生作品 二、新授: 1.手工操作运用方法:(切、挖、插、接、剪、贴) 2.注意事项: 使用美工刀、剪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把刀尖对着他人;不使用时,把刀片收进壳里,把剪刀合拢。 3.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 观察纸盒并试着组合、拼接,研究设计纸盒的造型制作大体形, 4.利用组合、拼接、粘贴等方法制作大体形制作细部 5.利用各类小纸盒或其他材料添加细部进行加工 6.采用色彩绘制或彩纸粘贴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加工。 三、指导学生练习: 搜集大小、形状、色彩不同的废纸盒以及各种废旧材料备用。通过加工、粘贴、拼装做出各种造型。 可以用快干胶、胶带纸等来粘接。 利用纸盒的形状进行联想和创作,还可以适当添加其他一些材料来完善作品。

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苏少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苏少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fifth grade first volume art volume teaching plan (Su Shao ed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苏少版) 课题一:参观和和旅行 教学内容: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简单的构图和色彩运用知识,鼓励学生在造型活动中大胆而富有个性地表现自己在旅途中的亲身感受和经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表现旅途中的所感所想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2、操作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构图和色调,以单幅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旅游的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关注生活,用艺术再现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突出主题,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描绘出感受最深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参观是去观看我们不常见的事物;旅游

是去游览我们不常去的地方。你外出游玩过吗?说一说你自己旅行的感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二、游戏激趣: 出示地图,请学生自己找一找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并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地优美的景色和风俗习惯。教师及时出示风景图,使学生形成进一步的感知,产生对祖国风光的浓厚兴趣。 三、欣赏作品: 多媒体展示欣赏的作品,加深学生对参观和旅行的独特感受,并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范作的表现手法。 师:画面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最吸引人,为什么?试着分析画面中人物和景色的主次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和色调,以形成初步的处理画面的能力。 四、构思创作。 大家参观及旅行过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我们不能将看到的全画下来,只能选取印象最深、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地方加以表现。 小组讨论:表现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五、展示评价:以我是一名小导游的方式展开评价。

苏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冷色调的画和暖色调的画》教案

第十二课:冷色调的画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与前一课和后一课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双基教学单元。学生在了解了冷暖色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冷色调带来的特殊感受。并创作以冷色为主的风景画。 冷色调的风景画就是以冷色为主的风景点。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知道了哪些是冷色,哪些是暖色,所以对色调的理解不会太难,但要调出一种色调里丰富的层次变化,会有一点困难,故应在这方面多做一些辅导。 (二)教学目标 ①在充分感受与认识冷色调的基础上创作冷色调风景画。 ②画出冷色调中丰富的层次变化,体验自然的静谧、幽深。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图、音乐、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学具: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 出示一幅冷色调的范图,请学生谈感受,由此引出课题,揭示色调的概念。 ●教学新授: (1)尝试调色,请学生将看到的冷色调出来。 (2)说说在尝试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颜色,以哪些色为主。 (3)欣赏书本上冷色调的范画。 (4)讨论自己的创作构思。 ●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冷色调的风景画。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调出了不同的冷色? ●能否用语言来表达对冷色调风景的感受? ●你画的冷色调风景好看吗? 第十三课:暖色调的画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它与前面两课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双基教学单元。学生在了解了冷暖色和色调的基础上,体会暖色调带来的特殊感受。上一课已画了冷色调的风景画,这节课再来创作暖色调的风景画,会加深对于色彩的理解,也会加深对画面丰富的色彩层次变化的感受。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桥》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桥》比赛获奖教案优 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外形特征,以及它们的种类与功能。 2.引导学生运用画笔表现桥梁,创作时掌握由整体到局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对创作活动的热情。 3.通过表现自己喜欢的家乡的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中国人的自豪。 2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观察到的对象,有的学生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也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对表现缺乏信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桥梁的种类以及外形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体现造型特点、功能特点,在细节、美观、变化、创新等方面体现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这个游戏叫你画我猜,游戏规则:老师给上台的同学看一张图片,请这位同学用最少的线条把握住他的轮廓,让台下的同学能猜到。注意哦!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隐藏在这几根线条中。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戏你画我猜出发,活跃课堂气氛。 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桥,那这是什么桥呢?(照片为拱桥)这位上台的同学的表现很不错,只用简单的几根线条让我们想起了桥,请大家将掌声送给刚刚上台的这位同学。 设计意图: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办法,用小小的游戏为学生缓解紧张和下面的积极思考发言做好铺垫。 3.同学们,其实桥梁相当的丰富精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桥梁的世界,感受桥的魅力。——板书《桥》 二.探索研究 1.有很多桥的名字都与他们的外形有关,比如拱桥,桥面宛如拱起一样,我们叫他拱桥,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他叫赵州桥,同学们你们能猜猜看桥身这四个小洞起着什

苏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

Unit 1单元知识 单词 1.bear熊 2.forest 森林 3.there(与 be 连用)有 4.house房子 5.soup 汤 6.just right 正合适 7.room 房间 8.hard 硬的 9.soft 柔软的10.afraid 害怕的11.in front of 在前面12.her 她(宾格)13.help 救命14.beside在旁边15.between在中间16.really 真正地17.then 然后18.find 找到,发现19.their 他们的 词组 1. in the forest 在森林里 2. a beautiful house一座漂亮的房子 3. in the house 在房子里 4. hungry and thirsty 又饿又渴 5.some soup一些汤 6. on the table在餐桌上 7. too cold 太冷8. too tired 太累 9. in the room 在房间里10. too hard 太硬 11.too soft 太软12. just right 正合适 13. be afraid 害怕14. three bears三只熊 15. in front of her 在她前面16. a glass of milk 一杯牛奶 17.have a cold得了感冒18.put on your coats穿上你们的外套 19.in China 在中国20.have some cakes吃些蛋糕 21.in the kitchen 在厨房里22.in the fridge 在冰箱里 23.between the windows and the door在窗户和门之间 24.find their cousin 找到他们的表弟25.three bowls of soup 三碗汤 https://www.360docs.net/doc/b48403580.html,e and say 过来说27.in the glass 在玻璃杯中 28.in Western countries 在西方国家29.in the living room 在客厅里 句型 1.There is a house in the forest在.森林里有一个房子。 2.There is some soup on the table在.桌子上有一些汤。 3.There are three bears in front of her在.她前面有三只熊。 4.This soup is too cold.这汤太冷了。 5.Goldilocks is in the forest.金发女孩在森林里。 6.What a beautiful house!=How beautiful the house is!多么漂亮的房子! 7.She is hungry and thirsty她.是又饿又渴。 8.There aren’tany cakes here.=There are no cakes here这.儿没有一些蛋糕。 9.You can have some cakes你.能吃一些蛋糕。 10.Bobby cannot(can’t) see any cakes in the fridge. 波比看不到冰箱里有蛋糕。 Unit2 单词 1.student 学生 2.show around 带参观 3.classroom教室 4.second第二

苏教版小学第八册美术教案

苏教第八册美术教案(常国富) 第一课节日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抓住节日活动中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想像表现热闹的节日场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2)操行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表演\绘画\制作\表现节日的有关活动中,激发学生 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体验节日给我们的生活用品\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节日场面的表现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节日.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节日活动,掌握节日场景的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 教学难点: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抓住节日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作用想像表现热闹欢快的节日场景. 3.建议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师:有关节日的大量视频录像\图片\磁带\各种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的文字介绍\范作\课件等. 生:收集各种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图片和文字,以及绘画工具(油画棒\彩笔). 教学思路: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室里挂些与节日有关的饰品,窗户上贴些窗花,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观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节日的有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展示) (2)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所看的是哪些节日?并尝试介绍与这些节日相关的风俗活动. (3)模仿游戏:学生自己模仿节日活动中人物动作\活动的情景,如: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山\元宵节看花灯……体验\感受可以加深学生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 (4)欣赏交流讨论:欣赏课本图片,讲述图片中节日场景的构图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节日中的细节,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5)总结示范:老师示范绘画一幅体现节日热闹场面\有一定人物造型的画面. (6)学生作业: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选择利用自己所带的工具材料画出一幅具有节日气氛的画面.主要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节日场景的表现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想像,制作具有一定人物动态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创作的快乐;并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7)评价展示: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小结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和评价意识.鼓励构思 新颖\独特的学生,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欣赏能力。 (8)课的拓展:欣赏有关节日活动的照片、诗词,在诗词中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体验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对于节日的情感。例如清明节、中秋节……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课看花灯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

五年级下美术教材分析-全册_苏少版-精选教学文档

[小学]苏少版第十册美术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27课,具体内容是:我的梦想;重复的形、渐变的形;表情丰富的脸(1、2、3)、有表情的面具;变化的线条;画性格;水墨人物(1、2);世界地球日(1、2);海洋生物、海洋怪兽;会唱歌的乐器、我做的乐器、小乐队、想象的乐器;全身人物写生、动态人物(1、2);运动中的动物;我喜欢的体育活动、我知道的职业;外貌有特征的人;外国民间玩具。 二、教材特点 1、共有四个单元十课对人物的表现,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各种表现力。 2、注重民族传统绘画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根据自己的喜好,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具体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对表现人物的学习最多,具体如下: (1)人物想象表现:第1、24、25课,都是通过想象,对人物不同职业、技能的动作表现。其中《我的梦想》一课要求表现自己对未来的想象,能够成为某种职业者或做出什么重大贡献,从而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在绘画时应注意构图,画出未来的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情景;《我喜欢的体育活动》、《我知道的职业》也是要求表现这项职业和运动的最精彩的行为场面。 (2)人物外貌表情表现:第4、5、6、7、26课都是表现表情和外貌包括动物的脸的表情,从平面的绘画到立体的雕塑到有趣的面具制作。先通过观察、研究人物、动物表情的特点,充分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用绘画表现,后通过雕塑表现立体的表情,再以面具的形式表现,由绘画到制作到游戏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水墨人物表现:第10、11课水墨游戏是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水墨画表现人物,在线条的运用、水墨变化等技能上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总结,以至更好地对人物的毛发、皮肤、服装的质感进行表现。 (4)具象人物表现:第20、21、22课,从人物的静、动态写生到立体造型表现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思考、观察、讨论的过程,了解人物比例知识和对各种不同姿势的掌握,以及写生时线条的运用,包括轻重虚实的变化和立体空间感的锻炼。本单元强调观察对象,捕捉特征,训练学生敏锐观察力、高度概括力和大胆表现力,锻炼眼睛和双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2、平面构成设计 第2、3课,重复的形是渐变的形的设计基础,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的重复的形的现象,感受它的美感。在绘画技法上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绘制,如拷贝纸、辅助线的应用;渐变的形的构成方法是一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对应的形象经过逐渐的有规律的过度。渐变构成要求充分认识和掌握具有规律性、秩序感、空间感和运动感的规律与方法,变化要求严格、自然、合理。 3、变化的线条 第8课,线是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本课学生将欣赏艺术大师们的线造型作品,感受优美的线条所赋予的生命力和情感,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创作,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4、画性格

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1、色彩明度渐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 2、初步了解色彩明度的表现方法。 3、学习调配色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明度渐变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用明度渐变的方法绘制自己设计的图案。 教学准备 范画、水粉颜料及作画工具。 预习要求 1、预习课本内容。 2、准备好水粉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将一杯有颜料的水不断加入白颜料。问: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启发学生了解认识明度渐变。 二、精讲探究 1、教师问: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人在晚上分别穿上黄衣服和蓝衣服,哪一种衣服会更引人注目?交警在晚上值勤时为什么常常穿黄色、橙色的衣服? 组织学生讨论,认识色彩的明度。 2、师:不同色彩,其明亮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各种色彩明亮的程度叫做色彩的明度。 3、让学生比较一组色彩的明度,增强对色彩明度的认识。 橙色与黄色,黄色与紫色,红色与蓝色,普蓝与湖蓝,翠绿与草绿。 4、演示在一种色彩里分别加上白色和黑色,让学生比较色彩的明度。很显然,加入白色后色彩明度增强,加入黑色后色彩明度降低。 5、欣赏书上的明度渐变范例,让学生感受色彩明度渐变的形式美。 启发学生想一想:这样的色彩是怎么调出来的? 6、小结:只要逐渐加入白或黑,任何一种颜色都能产生明度变化,形成有序的明度渐

7、示范指导学生调配渐变的色彩。 (1)、设计图案。 (2)、调色、涂色。 注意点: a、加入白色的比例要适当,加少了与前面的色彩没有区别,加多了与前面的色彩反差有不大,且不利与调配后面的渐变色。加入黑色要少,量多了分不出层次。 b、设计的图案要简洁。 8、投影展示几个图案构成形式,供学生参考。 三、练习展评 布置作业:试一试在颜色里不断加入黑色或白色,感受渐变这种色彩构成形式。做一个色彩构成练习(完成铅笔稿)。 作业要求: (1)用水粉颜料制作。 (2)设计的图案要简洁,一般有四套色就行。 巡回指导学生作业。 展评部分作业,小结本课。 四、反思拓展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具:水粉颜料,水粉笔,水,调色盘,抹布。 板书设计: 1、色彩明度渐变 明度:各种色彩明暗的程度 加白明 渐变色彩 加黑暗 1、色彩的明度渐变 第二课时

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全册美术教案(苏少版国标本)

第1课三百六十行(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绘画能力。 2、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注重把握画面的整体性、情节性。 2、突破手法的局限,运用多种手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分析 1、范画出示,师生共赏 2、小组讨论:画面画了哪些内容? 3、学生个别阐述,揭示新课内容。 二、启发学生想像 1、教师启发谈话。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可少,既有各自的辛劳,也有各自的骄傲。不同的职业,有不同情趣,也有不同的特征和面貌。你知道哪些职业?描述一下你比较熟悉的职业,他们有哪些特征 2、学生想,小组讨论。 3、学生个别阐述。 4、提出要求:你能不能也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画一幅你喜欢的职业呢? 5、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总结画法。 (1)小组观察、讨论。

(2)小结 构图要力求突破常规,做到完整、饱满。 运用自已熟悉的各种工具表现画面。比如:铅笔、蜡笔、水彩,或综合材料。 保持画面的整洁。 三、教师指导水粉、水彩等的综合绘画。 四、学生根据想像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播放轻快的音乐。 五、作业的欣赏 (1)展示完成的作业,师生共赏。 (2)将最有意思的作业在橱窗中展示,互相学习。 教后小记:

第2课三百六十行(二) 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雕刻艺术的情感,以及创造力 2、学习泥工雕刻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泥工雕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三百六十行(二) 二、讲授新课 1、说一说你知道的雕刻 (1)小组讨论 (2)交流发言 2、欣赏范作 师:用黏土做出各行各业的职业特征,只有抓住服饰和道具,动作和神情,才能让人一眼认清。 3、欣赏并讨论例图中的各类泥雕作品,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创作特色和不同风格。 (1)小组讨论 (2)交流发言 师:做泥工时不但要注意捏好人物的五官和手脚,而且要注意道具、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如果是组合人像,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大小、前后相互呼应。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复习资料 (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复习资料 (1) 1.铅笔淡彩画可以先用软铅笔画好底稿;再涂上轻淡的水彩或水粉色;干后再用软铅笔加工。也可以先涂上水彩或水粉色;再用铅笔添画加工。 2.一般绘画构图有三角形构图、井字形构图、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稳定;井字形构图严谨;S形构图流动;满构图显得热闹丰盈 3.横向构图一般左右两边不对称;在颜色、人数、动态、面积等方面既有变化;又要互相呼应和协调。作为主体的正面人像一般画在纸的中间偏上;并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上下左右的景物一般不对称;配景和颜色为衬托主体服务。 4.采取斜线构图的形式要有主次、疏密的变化;主体间相互呼应;给人生动有趣之感。 5.艺术规律不是教条;它随着实践而不断被发现。物体无论简单或是复杂;都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形体组成。 6.版面的设计要考虑内容的主次;图片的聚散;版面整齐的要避免呆板;版面活泼的要防止凌乱;色彩鲜艳的;别让人眼花缭乱;色彩朴素的;别显得暗淡。 7.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风景。建筑、街道、车辆;草地、河湾、树林;都吸引着发现美的眼睛。用你独特的视角和发现以及喜爱的方法写生风景或创作风景画。 8.用水粉色调浓稠的浆糊能画出油画般高低不平的笔触。 9.在装饰画创作时注意点、线、面的元素;黑、白、灰的层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 10.古代画家为了表现对大自然的丰富感受;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点叶法和各种皴法。用简单的线条来描绘对象时;要注意线条的轻重、粗细、虚实变化。 11.从原始的宗教仪式到各种化妆舞会;千奇百怪的面具都是虚构出来的脸;我们可以尽情发挥、大胆描绘。到民俗博物馆可以欣赏到各种民间面具。 12.古老的傩戏是历史、民俗、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结合体;傩戏面具是面具艺术的瑰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和藏戏面具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3.在视觉刺激中;色彩最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红色让人兴奋、蓝色让人沉静……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感应。用色彩来表达人的情绪;酣畅淋漓、痛快尽兴。用点线、形状、色彩表达特定情绪或性格。 14.干脆利落的折线表示果断;轻松柔软的曲线显示出温和;涌动喷发的色块象征着热烈。 15.欣赏各种包的外形、色彩、质地和图案;分析研究各类包的不同款式和结 构。 16.从江河到大海;船像一条纽带;把五大洲连接起来。从原始人的独木舟到今 天漂洋过海的万吨巨轮;人们在水上行走的历史是漫长而伟大的航程。 1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能造出漂亮的木船。到了汉代;造船业走向成熟。宋 代;我国的造船业走在世界的前列;明代发展到了顶峰。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帆船;长约140米;宽约60米;是当时射界最大的万吨巨轮;曾远航非洲东海岸。 18.羊皮筏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渡河工具;竹筏和木筏也是最古老的船。 19.我国自行制造的大型油轮;长约330米;宽约60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的面 积;高约70米;相当于11层楼的高度。全船只需30多人;实现了智能化航行。 20.我国唐代已在大型舰船上设有数个“水密隔舱”;它保证了船在航行中部 分船体即使受损进水;也能继续航行;这项伟大的发明是对世界造船业的巨大贡 献。 21.五千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先民用芦苇等自然植物扎制成大型的帆船;再涂 上沥青等防水材料;成功进行了远航。 22.中国传统织物和刺绣图案中;民间节日社火表演中都有神话和寓言的内 容。纸版画《螳臂当车》就是寓言故事 23.无论粗狂、夸张;还是简洁、概括;非洲雕刻都充满了土著生活特有的强烈 节奏和奇异气质;以古代雕刻为主体的非洲艺术、与西方艺术、东方艺术共同构成世界艺术宝库三大瑰宝。疏密有致、夸张变形是非洲雕刻的显著特征。非洲精美的铜、木、象牙雕刻震惊了世界;改变了“非洲是个缺乏文化的蛮荒之地”的错误观念 24.非洲铜雕的制作;是先用黏土做雕塑;干后在上面涂抹一层蜡。蜡干后;在上 面糊一层黏土的外模。外模干后;在上面开一个小孔;将它们在火中焙烧;待蜡融化时迅速将铜液灌进去;铜液冷却后;将外泥模敲掉;铜雕就做成了。 25.非洲木雕选取红木、乌木等优质木材;先用斧子等工具砍削出大轮廓;然后 再精雕细刻。非洲雕刻中的形象都来源于生活;但又和真人真物不完全一样。 26.制陶的过程分为:练泥、制胚、施釉、烧制。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