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述略(1)
蒙古国外交部中央档案馆馆藏中蒙关系档案资料评介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期·国外中共党史资料·!"#$%&'()*++,'!-.)*/012白 林 1991年苏联解体后,曾作为苏联卫星国的蒙古国政治经济体制发生变化,随后大量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期形成的档案文件被解密并对外开放。
同时,蒙古国学者也开始整理、编辑并出版了蒙古国档案馆馆藏的部分原始档案文件。
蒙古国外交部中央档案馆的馆藏内容大多为蒙古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外交部日常工作中的外交文件原始档案,其中保存着大量关于中蒙、蒙苏、蒙朝等各国领导人之间的谈话记录等档案文献,而这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界和其他各国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蒙古国学者与蒙俄档案馆合编出版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档案文献,如《苏共(布)有关蒙古问题的档案选辑》(三卷本)①、《蒙苏文化科学技术关系(1921—1960)》②、《斯大林与蒙古》③等。
但是,关于中蒙关系的历史档案集较少,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中蒙关系历史档案集更少。
2000年以后,蒙古国驻华大使馆、蒙古国外交部中央档案馆、蒙古学者等编辑出版了《友谊合作的一甲子》④、《周恩来与蒙古》⑤等档案文献,其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蒙古国外交部中央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馆藏的解密档案文件和图片资料。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官方研究机构或部门,陆续编辑出版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周恩来外交文选》《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等历史文献集,其中收录了相当可观的有关中蒙关系历史的原始档案文献,对于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中蒙关系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然而,中国和蒙古国档案馆整理、编辑、出版的关于中蒙关系档案文件数量仍然非常少。
笔者在蒙古国访学期间,前往蒙古国外交部中央档案馆查阅档案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目前已出版的档案文献集所收录的档案只是馆藏相关档案的相当小的一部分。
百科知识精选列国志:蒙古

作者简介
郝时远,1952年8月出生,蒙古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简介
蒙古国是我国北方的重要邻国之一。
中蒙两国自1949年建交以来,始终恪守平等、互利、合作的基本准则,使两国关系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前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进入21世纪以后,中蒙两国已结成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展现着日益增进的共识与互补。
本书将为我国读者了解蒙古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况以及两国关系发展的成就,提供全景式的介绍。
出版单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蒙古国驻中国大使序
前言
第一章国土与人民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土壤与土地利用
三气候与环境
四河流与湖泊
第二节自然资源
一森林和其他植物
二矿物资源
三野生动物
四家畜
第三节行政区划
第四节居民与宗教。
蒙古族通史

清朝对蒙政策对蒙古后期发展的影响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得以统一全国并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余年,这里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它妥善处理了与蒙古民族的关系,和蒙古封建主广泛建立联盟,使之成为其政权的可靠支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王朝初期,统治阶级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首先拉拢周围的蒙古族贵族,采取一些联姻等手段并且恩威并施将漠南的蒙古族臣服于旗下,在利用这些力来对付其他蒙古族各部。
因为蒙古族分别有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系。
蒙古族三大部系在祖国的边疆过着游牧的生活。
清朝入关之前,为了防止蒙古族各部时期成为边疆势力,采取了一系列镇压与怀柔并举的政策,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使蒙古族各部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臣属。
如何联合和治理蒙古,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
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也不同于北宋与契丹的“城下之盟”,如果采取明朝修长城的办法,想用一条军事上的防御工事做为分界线,扼守蒙古人南侵,结果徒劳无益。
明朝时,蒙古瓦刺部打到北京德胜门,清初,皇太极突破长城直袭山东充州等地,都说明,只靠一条军事设施,来解决中央王朝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会得到圆满结果。
所以,清王朝主张,“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而较长城更为坚固”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
但是这些政策也给后来的蒙古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皇家格格、公主与她们的蒙古额驸,又繁衍大量的子孙后裔王公台吉,他们都与清帝有甥舅或外孙外祖父等关系,不少人又被清帝指婚,招为额驸,每年,他们还要轮班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接受宴赏。
累世联姻,扯不断的血脉亲情,进一步增进了蒙古王公贵族与皇家的情感。
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是蒙古稳固隶属清中央的重要向心势力。
作为与清室联姻较多的喀喇沁部,更是如此。
据《清朝公主下嫁赤峰实录》中的史料记载,有清一代,清王朝与喀喇沁部蒙古的联姻次数达到一百多次。
讲诉蒙古现代历史的书籍

讲诉蒙古现代历史的书籍
以下是几本讲述蒙古现代历史的书籍:
1.《蒙古现代史》(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作者:Morris Rossabi
这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蒙古现代历史书籍,详细讲述了蒙古从清朝时期开始的历程,直到现代蒙古的发展,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2.《莫尔多克的蒙古世界》(Mongol Empire and Its Legacy)作者:Michael Prawdin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统治蒙古时期的历史,讲述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以及他们对蒙古和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
3.《蒙古帝国:蒙古人的崛起和帝国的崩溃》(The Mongol Empire: Genghis Khan, his heirs and the founding of modern China.)作者:John Man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流传至今,并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
4.《蒙古人民共和国:走向民主化和市场经济》(Mongolia: From Democracy to
Market)作者:Johan F. M. Swinnen, Scott E. Gilmore和Marinela Krstinova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蒙古从仍处于苏联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时期,走向独立、民主化和市场经济的历程。
书中详细讲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蒙古国档案总局馆藏中蒙关系档案评介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期·国外中共党史资料·56789:;<=>5?@89AB白 林 随着近年来当代中蒙关系史研究的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蒙古国各档案馆馆藏的有关中蒙关系的历史档案。
目前,蒙古国内所藏有关中蒙关系的历史档案主要在蒙古国档案总局和外交部中央档案馆。
蒙古国档案总局隶属于蒙古国政府,管辖中央及各省市档案馆,而外交部中央档案馆则直接隶属于蒙古国外交部。
除蒙古国外交部中央档案馆所藏中蒙关系的相关档案以外①,蒙古国档案总局的现有馆藏中亦含有大量有关中蒙关系的历史档案。
本文拟重点介绍档案总局下属两个最重要的档案馆(蒙古国中央档案馆和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档案馆)所藏的中蒙关系档案,并对相关档案的内容和学术价值予以分析与总结,以期对国内相关历史研究者前往蒙古国档案总局查阅档案提供参考。
一、蒙古国档案总局基本情况介绍蒙古国档案总局(新蒙文简称МУАЕГ②)是在蒙古国中央档案馆的基础上建立的。
档案总局馆藏档案起止时间为1674年至2015年,但蒙古早期档案并未保存下来。
1921年,蒙古经文和手稿研究所成立,它是蒙古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央档案馆的前身。
起初,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收集材料、手稿、历史碑铭、地方材料和文献以及翻译和出版通俗科学书籍等工作。
1927年,蒙古人民政府在该科学研究机构之下设立中央档案馆,主要工作是组织国内的科学研究活动。
1948年,蒙古人民政府在科学研究机构之下设立档案总局。
从1957年起,各省市政府又陆续成立各级档案馆。
1960年,中央档案馆改隶蒙古人民共和国内政部,馆内开始根据政府机关和各单位部门对材料进行整理分类。
1996年8月,新一届国家大呼拉尔通过决议,将该馆由国家档案局更名为蒙古国中央档案馆,以求通过改组,改善档案服务质量,并将非政府组织的资料纳入收藏范围。
2013年,蒙古国政府在乌兰巴托市罕乌拉区新建档案总局办公大楼,将蒙古国中央档案馆(以下简称中央档案馆)和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档案馆(以下简称革命党档案馆)合并至蒙古国档案总局大楼内。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第1页清代蒙古史料综述在清代,蒙古族作为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合理的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清王朝比较重视的政务。
清代大多数官方文献都是满、蒙、汉文并行。
因此有清一代有关蒙古的史料是相当丰富的,且有关记载是比较有系统性的(不像明代那么零乱残缺)。
此外,由于蒙古在政策、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清有特殊的关系,还有许多针对蒙古的专门文献。
一、基本汉籍史料《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4300余卷,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
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繁官等51卷外,计有《满洲实录》8册(不分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祖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穆宗实录》174卷、《德宗实录》597卷,以及《宣统政纪》70卷。
《清实录》的取材范围广泛,统治者有关实录的具体规定多达100多项,包括朝廷大典、帝王巡幸、政纪朝纲、百官除授、军政方略、封疆建置、人口户丁、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等众多方面。
按照清廷的规定,实录均以满、蒙、汉三种文字抄写。
这些实录抄本,现在都收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史稿》民初赵尔巽(1844—1927)主修。
529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
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帝至宣统三年(1616—1911)清朝296年的历史。
《清史稿》对有关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基本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研究清史提供了方便。
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的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
加之仓促成书,未做统一审订,致使前后矛盾,繁简失当,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差错、遗漏、颠倒等现象严重。
总之,它不是一部好的史料书籍,但它是目前唯一的纪传体清代通史,能够提供大量清史资料。
从口述史料看蒙古家族之百年变迁-以满琳女士口述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从口述史料看蒙古家族之百年变迁以满琳女士口述史料为中心的考察引言2011年出版《额吉河——17位蒙古族妇女的口述历史》之后,笔者的口述历史研究计划分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继续回访曾经的诸位访谈者,延续并深入了解其生命故事,追随其生活变迁轨迹,发现并补充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寻找新的口述对象进行采访,推进口述史料的丰富与伸延。
“对于蒙古族妇女生存状态及个人经历变迁的研究,可以从性别角度发现一些容易被研究者忽略的现象,目前看来,相关的实证资料非常有限,特别是对20世纪以来蒙古族妇女生活缺乏翔实的记录和讨论,在此背景下,将口述史方法导入蒙古族妇女研究领域[1],适时而必要,口述者的讲述让普通蒙古族妇女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积累的口述史料还可弥补该领域研究资料相对较少的缺陷。
”[2]这样的分析,如今看来仍然是恰当的,与台湾口述史学家游鉴明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从女性史这个角度来看,面对女性史料的不足,口述历史的价值不容小觑,因为女性受访人的口述史料,能让她们为失声的女性找回历史,不再受男性操纵或代言。
再以性别史的立场来看,口述史料不仅仅在弥补女性历史,也对男性历史提供新的观察。
”[3]满琳女士作为土尔扈特部最后一位公主,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
土尔扈特部属于四卫拉特[4]之一,明清之际,四卫拉特被称为漠西蒙古。
笔者曾先后三次与满琳女士访谈,录音十余小时,记录整理口述文本近十万字。
其口述中涉及爷爷布彦蒙库[5]、叔爷爷多布敦策楞车敏活佛[6]、姥爷贡桑诺尔布[7]、父亲满楚克扎布[8]和母亲乌静彬[9]等重要历史人物。
故,本文选择满琳女士作为个案,基于其丰厚的第一手口述史料,探讨三方面内容:(1)婚姻家庭观念之变迁;(2)教育观念之变迁;(3)宗教观念之变迁。
每一个议题,又分别从祖辈、父母辈和口述人,三个代际层面展开,考察其家族与社会百年之变迁,探讨蒙古族妇女口述史料对于研究蒙古社会变迁的意义。
一婚姻家庭观念之变迁婚姻家庭观念是研究一个家族的重要维度。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概貌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概貌蒙古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与文化一直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旨在探索蒙古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揭示蒙古国历史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影响,探讨蒙古国历史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本文将从蒙古国史学史研究的起源、发展、研究方法、重要成果等方面进行概述,以展示蒙古国史学史研究的概貌。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欧洲学者对蒙古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蒙古国史料的搜集和研究,他们揭示了蒙古国历史的重要性,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蒙古国的历史,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其中包括史书、编年史、文献、遗址等。
这些历史文献记录了蒙古国古代王朝的兴衰、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此外,考古学在蒙古国史学史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研究者可以还原蒙古国古代社会的面貌,深入了解其历史变迁。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对蒙古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分期和分类。
蒙古国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包括了蒙古帝国和元朝两个王朝的历史,中世纪时期则是蒙古国处于冷战时期的历史,现代时期则是蒙古国独立后的历史。
通过对这些时期的研究,研究者们可以了解蒙古国历史的演变和特点。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还关注蒙古国历史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影响。
蒙古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交汇地,与中国、俄罗斯、中亚等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蒙古国历史中的许多事件和人物对于这些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通过对这些联系和影响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蒙古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蒙古国史学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蒙古国历史的研究,揭示了蒙古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探讨了蒙古国历史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述略(1) 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这一百多年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发展及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蒙古地区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和场所之一,蒙古民族被卷入了世界性的大变动的潮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仅从收藏范围来说,不仅收藏在中国和蒙古,还收藏在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瑞典等国一些图书馆、档案馆、科研机构及个人手中。从档案的文种来说,除了大量的蒙文、汉文档案之外,还有日文、俄文和英、法、德、拉丁、瑞典等文档案。对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蒙古近代史研究水平的提高。所以,向学术界系统介绍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着重介绍国内各主要档案馆收藏的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情况及整理出版的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汇编。至于在国外收藏及出版的蒙古近代历史档案情况将另文介绍。 一、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的馆藏情况 在国内,收藏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最多的是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蒙古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档案馆和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档案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档案馆均藏有与蒙古近代史有关的档案。此外,国内个别图书馆也收藏一定数量的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这里,主要介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蒙古档案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主要盟市旗县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蒙古近代史档案资料情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明清两朝中央机构和少数地方机构的档案。据1985年的统计,该馆共有74个全宗,1000多万件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清代档案占绝大多数。从时间上看,包括1607年到1911年,以及溥仪退位后于1912-1940年间形成的档案。从所属全宗看,有中央国家机构、管理皇族和宫廷事务机关、军事机构和地方机构的档案,也有个人全宗档案。从文字上看,绝大部分是汉文档案,一小部分是满文或满汉合璧档案,还有一小部分蒙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文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根据馆藏档案,先后xx出版了《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次鸦片战争》、《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等几十种档 案史料汇编。这些已经整理出版的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蒙古近代史有关的资料。该馆从1981年起创办《历史档案》杂志,定期公布一些重要的专题档案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与蒙古近代史有关的档案分别收藏在各个全宗中,主要有内阁档案、军机处档案、宫中各处档案、八旗都统衙门档案、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档案、京城巡防处档案、民政部档案、国史馆档案、理藩院档案以及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等全宗。其中理藩院档案是与蒙古近代史直接有关而且最集中的部分。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专门掌管蒙古、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光绪三十二年改为理藩部。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理藩院档案被毁。现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理藩院档案,绝大部分是从南京史料整理处接收的,另一部分属于该馆收藏的理藩院的零散档案。这些档案形成于1873—1912年。 现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理藩院档案696卷,内容分为总类、典礼、蒙旗、回部、土司、喇嘛管理、寺庙管理、西藏等八类。其中与蒙古直接有关的是总类、典礼、蒙旗、喇嘛管理、寺庙管理等五类。 理藩院档案总类内分政治、军事、外务、刑律、邮政、铁路商埠、本部组织、员司调补奖叙、管理蒙古三学、文书事务、廉俸、经费等;典礼类分体制、庆贺、丧祭、年班、 洞礼经班、内廷唪经、宴赏等;蒙旗类分政务、筹备立宪、疆域户口、会盟祭海、比丁、台站卡伦、军务边卫、库伦独立、外事、教案、学堂、垦牧、公路铁路、邮电、实业商务、承袭爵衔、拣补官缺、奖惩、致祭、请封、婚姻子嗣、调查谱系表传、朝贡、刑律、刑罪案件等;喇嘛管理类分接署印信、度牒札付、告假、朝贡、奖赏、案件审讯、圆寂病故、掣定呼毕勒罕等;寺庙管理类分雍和宫事务学务、雍和宫班第学艺、雍和宫年例唪经、京城寺庙事务、各地寺庙事务等。 理藩院档案内容涉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蒙古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宗教以及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是研究蒙古近代历史的最基本史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档案。据1985年统计,该馆有756个全宗,140多万卷档案,排架长度达34000公尺。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根据其馆藏档案,先后xx出版了《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以及《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等。这些整理出版的档案史料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蒙古近代史有关。该馆从1985年起创办《民国档案》杂志,定期公布一些重要的历史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与蒙古近代史有关的 档案分别收藏在民国政府国务院、内务部、外交部、蒙藏院、督办边防事务处、热察绥巡阅使署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总统府、军事委员会、军委会调查统计局、蒙藏委员会以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中央调查统计局等部门的全宗内。其中蒙藏院档案和蒙藏委员会档案是与蒙古近代史直接有关而且最集中的部分。 1.蒙藏院档案 蒙藏院是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掌管蒙古、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在内务部设立蒙藏事务处,9月改为蒙藏事务局,隶国务总理;1914年5月升格为蒙藏院,直到1928年6月为止。
蒙藏院档案共有941卷,时限为1912年5月—1928年6月为止,内容共分十大类。 法规类分本院规则、蒙藏规则、优待条例等;职员类;会计类;文书资料类;民治类分政策建议、治边大吏建制、蒙古地方制度、选举、疆理、比丁、词讼、教育等;边卫类分蒙古问题、西藏问题、新蒙边务问题、游历、治安兵备、台站驿递等;劝业类;封叙类分蒙回袭封、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外蒙古与科属、青海霍硕特、新疆各属、西北蒙回哈土司、铸发印信、王公俸银、奖惩等;宗教类分喇嘛管理、驻京呼图 克图、各地喇嘛、西藏驻京堪布、第九世班禅来京、寺庙管理、宗教活动等;典礼类分仪制规则、宴赉、恤祭、年班、经班、觐见等。 2.蒙藏委员会档案 蒙藏委员会是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掌管蒙古、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成立于1929年2月,隶属于行政院。 蒙藏委员会档案共有4142卷,时限为1929年1月至1949年11月,另有绥境蒙政会驻京办事处、西藏驻京办事处、西藏驻平办事处、西藏驻康办事处、班禅驻京办事处等机构档案共123卷。蒙藏委员会档案内容分为总务、人事、会计、调查、蒙事、藏事等六大类。 总务类分法规、组织、会议、报告、建议、考察、教育、外交、文书、事务、逃亡等;人事类分为法规、会议、考绩、考试、奖励、训练、交接、任免、铨叙、动态等;会计类分法规、人事、经常费、旅费、招待费、文教费、宗教费、补助费、一般经费等;调查类分统计、调查、、资料、情报等;蒙事类分为法规、组织、会议、建议、社会、内政、保安、教育、司法、财经、交通、农矿水利、垦牧、宗教、盟旗行政、各盟旗联合驻京办事处、绥境蒙政会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绥境蒙政会、察哈尔蒙旗特派员公署、蒙旗宣慰使署、张家口与杀虎口牧场等。 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蒙古近代史的档案内容来看,涉及到20世纪上半叶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不仅数量多,而且在空间范围上包括了内蒙古、外蒙古、青海、甘肃、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所以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蒙古近代史档案资料最重要的宝库之一。 内蒙古档案馆馆藏蒙古近代历史档案资料[3] 内蒙古档案馆是收藏蒙古近代史档案资料最多的档案馆。该馆共有283个全宗,317750卷,其中清代档案20个全宗,63258卷,而且大部分为近代的档案;民国时期档案71个全宗,45968卷;革命历史档案6个全宗,1513卷,其余为建国后的档案。 内蒙古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清代后期、民国时期及革命历史档案与蒙古近代史有关。这部分档案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涉及的文种很多,有蒙文、汉文、满文、藏文,还有日文、俄文、英文档案,涉及到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蒙古近代史的史料宝库。 内蒙古档案馆从80年代初开始根据馆藏档案,整理出版或内部编印了部分专题档案资料汇编,主要有《内蒙古民族团结革命史料选编》、《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资料选编》、《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档案史料选编》、《内蒙古统战史档案资料选编》、《内蒙古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内蒙 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资料选编》、《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诞生档案史料选编》、《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中国档案精粹·内蒙古卷》、《东蒙自治政府蒙文档案史料汇编》、《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蒙文档案史料汇编》、《成吉思汗八白室》等蒙、汉文档案汇编。此外,内蒙古档案馆从1992年至1993年创办过《内蒙古档案史料》,共出六期,另有一期特刊,公布了与内蒙古近代史有关的几百件档案史料。该馆还与内蒙古档案局合办《内蒙古档案工作》、《内蒙古档案》等刊物,其中有时也公布一些档案史料。 内蒙古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中,蒙文档案数量在国内是最多的,而且也最有价值;绥远地区垦务档案和1937-1949年的绥远省政府档案等内容比较齐全;日伪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虽然内容不全,但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1.内蒙古档案馆蒙文历史档案 内蒙古档案馆馆藏蒙文历史档案共有17个全宗、69254卷、239885件,内有部分满文、汉文及少数藏文档案。主要有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科右后旗、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茂明安旗、四子王旗、喀尔喀右翼旗、准格尔旗、杭锦旗、郡王旗、鄂托克旗、阿拉善旗、察哈尔都统衙门的档案。 内蒙古档案馆馆藏蒙文历史档案分两种类型,一类是档册档案,另一类是折件档案。前者是将文件装订成册,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