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21403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54

学分 3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6年11月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介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成就,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模式,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增强热爱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一是系统性的原则:本大纲内容涉及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由纵横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分类,因而,各章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

二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本大纲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内容涉及较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本大纲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尤其在具备了文化基础知识以后,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不少于两次),占总成绩的10%。

2.期中考试或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试采取试卷形式,考察采取一篇论文形式)

3.期末考试成绩:试题库正在建设中,目前暂用教研室命题试卷。占总成绩的70%。

4.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带*的为课程教材)

*1.《中国文化》陈廷湘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张应杭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4.《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冯天瑜杨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9月5.《中国文化史纲》房列曙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中国文化根植的土壤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

2.掌握中国文化的成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特质

1.民族性格概说

△2.中华文化的特质

第二节中国古文化根植的土壤

△1.中国文化成因概观

2.社会地理环境

3.农业型自然经济

4.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

3.掌握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与“独尊儒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远古文化

1.中国人的起源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2.原始文化的发展阶段

3.远古文化的分布

第二节夏商周文化

1.三代文化的特点

2.殷商巫史文化

3.西周礼乐文化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礼崩乐坏与文化转变

△2.诸子百家的兴起

3.华夏文化圈的扩大

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

1.秦代统一文化的成就

△2.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与“独尊儒术”

〇3.经学与谶纬之学的兴衰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二)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2.掌握隋唐文化的博大气象

3.掌握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元混一

〇1.玄学的产生及特点

2.儒释道的纷争与调和

3.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节隋唐文化

△1.隋唐文化的博大气象

2.“三教”纷争与融合的发展

3.儒学的统一与复兴

第三节宋元时期的文化

1.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时期的文化概观

2.宋代新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3.宋辽金元之间的征战与文化交融

4.元杂剧的形成及其意义

第四节明清文化

1.文字狱与考据学的兴起

△2.早期启蒙思想

△3.市民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中国神话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神话的起源与古代主要神话

2.掌握中国神话的发展演变

3.掌握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神话的起源

1.神话是人类意识觉醒的产物

〇2.古代神话产生的思维基础

第二节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1.开天辟地神话

2.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4.战争神话

第三节中国神话的源流

1.中国神话的渊源

△2.中国神话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古代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1.神话是原始文化综合形态的结晶

〇2.古代神话是中国哲学的发轫

3.神话是孕育中国科学萌芽的摇篮

4.神话开中国史学之先河

△5.神话肇启中国文学之源

第五章中国古代哲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视域

2.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概述

1.夏商周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

3.汉魏晋唐时期

4.宋明清初时期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视域

1.天道观

2.人道观

3.知行观

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特征

△1.注重伦理道德的哲学视角

△2.追求理想人格的目标

△〇3.强调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

第六章中国古代宗教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演变2.掌握古代宗教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宗教信仰概略

△1.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

〇2.鬼神信仰

〇3.祖先崇拜

第二节古代宗教的思想文化基础

△〇1.天命观的形成

△2.天命观与诸子学说的结合

3.神道社教

4.谶纬神学

第三节道教

1.道教的产生

2.道教的基本主张

3.教派

第四节佛教

1.佛教的理论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

第七章中国古代史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与体例2.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1.历史记载的世代相续、绵延不断2.以史为鉴的悠久传统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1.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形成

△2.编年体

△3.纪传体

4.纪事本末体

5.三大史体以外的重要史体

第三节古代史学理论

1.古代的历史观

△2.古代史学理论的成就

第八章中国古代文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掌握不同文体的成就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貌

1.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古代文学的特点

〇3.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和发展状况第二节古代文学成就

△1.古代诗歌的成就

△2.古代散文的成就

△3.古代话本小说成就

△4.古代戏曲成就

第九章中国古代艺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发展演变

2.掌握中国艺术的文化蕴涵和审美追求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始彩陶和青铜纹饰

1.原始彩陶

2.青铜纹饰

第二节建筑和雕塑

1.建筑

△2.雕塑

第三节书法和绘画

1.书法

2.绘画

第四节音乐、戏剧和舞蹈

1.音乐

2.戏剧

3.舞蹈

第五节中国艺术的文化蕴涵和审美追求

△〇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2.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〇3.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十章中国古代教育和选官制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教育

△1.古代教育和学校的起源

2.古代官学的兴衰

3.书院的兴起和发展

4.私学教育与成就

第二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秦汉魏晋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3.宋代科举改革

4.元朝的胥吏政治与科举

5.明清的科举发展及其衰亡

第十一章汉语汉字与典籍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汉语的结构特点及汉字形态演变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语的结构特点及韵致

1.汉语词法结构的特点

2.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

〇3.汉语的韵致

第二节汉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1.汉字的产生

△2.汉字的形态演变

第三节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1.金石、简策和帛纸

2.雕版与活字印刷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1.经学著作

△2.诸子百家

3.诗文集

4.类书

5.丛书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礼俗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礼俗的基本特征

2.了解重要的传统礼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礼俗产生的土壤及基本特征

〇1.中国传统礼俗产生的土壤

△2.中国传统礼俗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中国传统礼俗举要

1.宗族礼俗

2.姓名礼俗

3.婚丧礼俗

4.祭祀礼俗

5.节庆礼俗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天文历法

1.古代天文学

2.古代历法史

第二节古代农业科技

1.古代农学的产生与发展

2.古代农耕技术

3.古代水利

第三节古代医药学

1.古代医药学

2.著名医家医著

第四节古代数理科学与实用技术

1.古代数理科学

2.实用技术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第十四章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转型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西传及其影响

2.了解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

3.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文化转型的影响

4.了解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改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西传和影响

1.中国工艺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

2.中国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3.中国医学和药物学对欧洲近代科学的贡献△4.中国思想文化的西传及其影响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的西学东渐

1.早期的西方文化使者

△2.耶稣会与西方文化的传播

3.中国礼仪之争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转型

1.洋务运动与物质文化的转型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制度文化转型

△〇3.新文化运动引起的变迁

第四节各文化派别的社会改造方案

1.国民党的文化派别与改造方案

2.民族主义者的社会理想

3.乡村建设派的社会方案

4.自由主义派的社会方案

△5.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造中国的成功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 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 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把握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1.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 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3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2.1 历史文化遗产 2.2 文字和语言 2.3 传统艺术 2.4 宗教与信仰 2.5 饮食文化 2.6 服饰与礼仪 2.7 社会生活与节庆习俗

2.8 传统医药与健康养生 2.9 思想与哲学 3.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3.1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 3.2 春秋战国时期 3.3 秦汉隋唐时期 3.4 宋明清时期 3.5 近现代文化发展 4. 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 4.1 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 4.2 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融合 4.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例分析、案例研究、文化体验、参观考察等。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平时表现(占比30%)

包括课堂参与、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占比30%) 考核学生对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个人项目报告(占比40%)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相关话题,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口头 展示。 五、参考教材 1. 《中国文化概论》姜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中国文化发展史》王新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李文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六、备注 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同时,请学生按时上课,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共同推进 课程的顺利进行。如果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 迎随时与教师沟通交流。祝大家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拓展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本课程即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概述 第一节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文化”概说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概述 第四节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教学要求: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章古代称谓 第一节古代亲属关系——九族三党五服 第二节古代姓名称号 第三节避讳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宗法制社会关系及姓氏名称等。 第二章古代衣食住行 第一节衣 第二节食

第三节住 第四节行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衣食住行的一般状况,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古代教育与选举、科举制度 第一节古代教育 第二节选举制度 第三节科举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掌握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弊。 第四章古代官制 第一节古代的文官制度 第二节古代的武官制度 第三节常用职官沿革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官、武官制度。 第五章古代礼制与法制 第一节古代的礼制 第二节古代的法制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礼制与法制的产生时间、背景及意义,掌握古代不同时期礼制与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第六章古代学术思想 第一节儒家思想 第二节道家思想 第三节佛教思想 第四节其他 教学要求: 了解儒、道、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清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客观认识其思想特点、历史地位、固有价值及现代意义并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时分配建议: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一、课程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以中国文化的传统、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化的演变史、古今文化、媒体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旨在培养学生从审美视角分析、理解和认识文化知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对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现状和未来发展。 2、培养学生从审美视角分析、理解和认识文化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3、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文化,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素养。 三、教材内容 1、古今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概述中国文化的早期形成和演变,从两河流域及黄河沿岸文明,到春秋战国,汉代,以及唐宋元明清,而现代中国文化还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追溯到更古老的时代都会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2、媒体文化

对媒体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从历史发展及其对当代文化的 影响入手,让学生明白现代媒体文化的深远意义,比如报纸、网络、 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以及其中的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化。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方面,《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对中国四大社会文化——婚 姻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节日文化等进行详细阐述让学生明白 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 4、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方面,《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重点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 文物及其他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历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鉴赏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有关历史记载、古籍、新闻报道、课本教材等文献, 结合网络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大学文化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将围 绕该课程进行介绍。 第一步: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 化的课程。该课程是基于文化的人文学科,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拓宽自己的 知识面,增强文化自信心,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步:课程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艺术、建筑、 文学等方面,中国现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以及当代 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前景等。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介绍中国文化的发 展和演变,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第三步:课程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特点是富有启发性、思维性和实用性。该课 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座、论文、小组讨 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该课程对 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四步: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方法多样,既有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也有小 组讨论和分组报告等形式。通过课堂讲授、观看电影等多种形式,使 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同时,通过小组讨 论和分组报告等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五步:教学安排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多学分的课程,在专业文化课程方面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或大二学年进行,一般包括两个 学期的教学,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期的不同进行区分。同时,在考试 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文化自信心,也能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同时,该课程也需要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和精力,学生需要好好地备课和认真地上课才能取得好成绩。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文化概论》是文学院公共平台选修课程之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该课程的任务: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及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做到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一一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一一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 1.文化的性质。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3.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学时)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三)、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学时)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5.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学时)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五)、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 1.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隋唐:隆盛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501523 2.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3.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4.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在校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能够对中国文化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与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的文史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拓展文化素质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2.与相关课程衔接: 先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 后续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古代文学专题》《陕南文化概论》 3.学时:总学时32学时,周学时2学时 4.开课学期:第5学期 5.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 6.考核方式:开卷考查(笔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讨论20%、实践论文20%、期末笔试60%。 7.教材:《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8.教学参考资料: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粱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 (4)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5)顾伟立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概论 教学目标: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掌握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文化的功能 教学难点:文化的功能 授课时数:2 教学内容: 1.“文化”的涵义 2.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206513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历史、旅游管理大类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产生思考,从而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对本、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校、院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2、本大纲制定的原则与要求是用认真求实的态度,探索中国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各种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等,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主要精神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对我们民族自身、我们当前的国情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定位,以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想达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2、让学生了解各种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初步掌握理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能力; 3、初步掌握理解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4、初步掌握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能力; 5、初步具备结合传统文化,认识当前国情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的一个入门途径,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价值有较为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学科是一门文史哲贯通的人文性学科,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组合,不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鉴赏,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 绪论(1学时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学时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学时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学时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学习中国悠久 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文明成就,能够增强师生的国家认同感 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培 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该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 演变和文明成就。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文明、封建社会、近代 历史等重要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 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的 兴衰演变,介绍孔子、墨子、老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成就,讲解中 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中庸等。 其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教 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 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历史的进程。同时,教师还可以引 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让学生 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博大精深。 另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的近代史,特别是民族独立和抗战时期的历史 故事和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例如,讲解辛亥 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介绍孙中山、陈独秀、周恩 来等爱国领袖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艰辛和民族英雄的伟大。 最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时代 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的对外交往和交流,引导学生了解中 国在现代时代的崛起和崭新形象。例如,讲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熊猫外交等,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使命感。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家都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篇一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 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 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 目录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 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 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 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 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 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 第十讲挑战与机遇 第一讲导论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之长,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的精神。 上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具有现代价值。从哲学自变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点理的统一,无数相对点理的学和就是绝对真理。(p.6 —p.7) 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另一个层面是深层。文化的表层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0111013 课程学时:3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建议教材: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有所思考。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结构与传承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 二、文化的结构 1.显型结构与隐型结构 2.文化的主要子系统 三、文化的传承 1.文化进化论 2.文化传播论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和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 二、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文化的起源 2.中国文化的孕育 3.中国文化的萌动 4.中国文化的定型

5.中国文化的发展 6.中国文化的隆盛 7.中国文化的强化 8.中国文化的转型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2.自强不息,兼容并包 3.以人为本,崇尚道德 4.和而不同,中行无咎 二、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1.延续性 2.伦理性 3.政治性 4.世俗性 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1.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3.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 4.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课程教学要求: 在理论层面上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及传承,在知识层面上掌握“中国”、“中华民族”的涵义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理解和领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怎样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4.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政治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经济结构 一、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土地公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2.土地私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21403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54 学分 3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6年11月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介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成就,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模式,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增强热爱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一是系统性的原则:本大纲内容涉及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由纵横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分类,因而,各章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 二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本大纲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内容涉及较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本大纲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尤其在具备了文化基础知识以后,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