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陕北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合集下载

绥德简介介绍

绥德简介介绍

绥德县人口结构较为多元化, 包括汉族、回族、满族、蒙古 族等多个民族。
02
绥德经济发展
农业
农业概述
绥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经 济在全县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种植结构
绥德县的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 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还有 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
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绥德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 化,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 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平,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和通达性。
02
市政设施
绥德将加强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排
水等基础设施水平,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03
投资机会
绥德将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
务业等领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3
服务业概述
绥德县的服务业发展相对 较快,主要包括商贸流通 、旅游、金融等领域。
主要行业
绥德县的服务业行业主要 包括商业贸易、餐饮住宿 、旅游、金融等。
服务业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绥 德县的服务业发展前景广 阔。
03
绥德文化与旅游
文化遗址与博物馆
绥德文化遗址
绥德拥有众多文化遗址,如石牌 楼、古城墙等,这些遗址见证了 绥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工业
工业概述
绥德县的工业经济相对发达,主 要以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为
主。
主要行业
绥德县的工业行业主要包括煤炭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产业, 以及水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
工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绥德县积极推进工业转 型升级,引进了一些新兴产业和 高端制造业,提高了工业经济的

北宋重镇雄州城考析

北宋重镇雄州城考析

北宋重镇雄州城考析王轶英【摘要】北宋时期,雄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对辽防御的军事重镇,具有较高的战略及外交、经济地位.北宋在雄州设置了机宜司、河北沿边安抚使司、界河司等机构,同时加强其军事防御工程建设,兴塘泊、开屯田、建望楼、修地道、植防御林、加固城防,使雄州成为河北边防的重要据点.【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6页(P98-102,108)【关键词】北宋;雄州;河北边防;战略地位【作者】王轶英【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陕西渭南 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五代时期,雄州隶属于涿郡,在易水之东,处九河之末,东至霸州九十里,西至顺安军八十里,南至莫州三十里,北至白沟河三十里,自古为赵北燕南、出夷入夏之地。

周世宗于瓦桥关置雄州,使之成为与契丹对峙的前沿阵地。

宋立国后,雄州以北三十里的白沟河即拒马河成为宋辽两朝分界线,其辖下归信、容城两县成为颇具特色的两属地,雄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者对雄州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杨军[1]、李之亮[2]等对雄州在北宋时期所发挥的独特军事、经济、外交作用及雄州守将进行了探讨,但仍有可深入研究空间,尤其对雄州的重要机构、战略地位等疏于论述。

由于雄州地位特殊,除由知州负责行政等事宜之外,还在此设有机宜司、河北缘边安抚使司、界河司等重要机构,其职责各有侧重,互有相通。

(一)机宜司宋真宗咸平初年,宋辽关系日趋紧张,“当用兵之际,每有密事,择驯谨吏主之,号机宜司”[3,p3087]。

可知机宜司负责刺探辽朝机密之事,掌管间谍人员名单,定期收集情报,并有专门经费用来支付所雇用的间谍,其机构的设置地即为雄州。

后因机宜司经费被他处挪用甚多,以至所雇用的间谍颇有年纪很轻、不谙世事的少年。

澶渊之盟后,宋辽通好,景德三年(1006),雄州上言朝廷:“顷者用兵之际,本州每有密事不欲漏落,因择驯谨吏专主行之,号机宜司。

陕北巡检司村的由来

陕北巡检司村的由来

212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文陕北
The people’s northern shaanxi
河道、边境线上也设置巡检司,如在驿道 间设巡检,名为马递铺巡检(因驿站用马 匹递送邮件,故称驿站为马递铺)。地方 巡检司与地方州、县都尉在执掌事务上也 有分工,都尉负责维护县城及城外集镇市 场的治安秩序,巡检则负责乡村、河道、 驿道、边境较大区域的治安村)的党项首领马山归顺宋 朝廷,被赐姓名为折保忠,委为东路巡检 所属的巡检,驻清涧城,负责今秀延川一 带的边防任务。
(4)永坪寨都巡检所 : 《宋史 • 卷 191• 志 144• 兵 5》载:“治 平二年(1065 年),永平砦,东路都巡检所, 领 8 族,兵 1754、马 409。” 文献记录 :治平二年(1065 年),在 今延川县西北永坪村永坪寨设东路都巡检 所,职官巡检领党项族 8 个部落,合计兵 士 1754 名,战马 409 匹。 2、中路巡检所 : (1) 金 明 县 属 芦 关 路 都 巡 检。《 宋 史 • 卷 253• 列传 12• 李继周》载 :“李继 福者,亦与继周同时归顺,授永平砦茇村 军主,以战功历归德将军。”“至道三年(997 年),授供备库使,领金明县兵马都监, 新砦、解家河、芦关路都巡检。大中祥符 二年(1009 年),乃诏士彬(李继周儿子)
明代,沿袭前朝巡检司建制,在府、 州、县关津要害继续有长设机关巡检司, 编制职官巡检一人,秩从九品,领徭役弓 兵(即经过训练的承担劳役的壮年男丁) 二三十人,负责巡视、盘查、缉拿等相关 事务。
清代继续沿袭巡检司制度,在州县关 津要冲设置巡检司,职官巡检,秩从九品, 属下编制士卒数量不等。
二、宋代陕北地区设置的 巡检与署衙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我们先看地图,说一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一说北方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生回答,然后导入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浅析志丹城台石窟群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浅析志丹城台石窟群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浅析志丹城台石窟群的保护现状与对策内容提要:城台石空寺石窟群,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旦八镇城台村,开凿于北宋末年,增补后成于金代天德二年。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体系一、区位现状及石窟群状况城台石空寺石窟群,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旦八镇东约3公里的城台村西约100米洛河北岸崖壁上,东临城台村,北临公路,南望洛河,海拔高度1200米;坐北面南,分布在东西长50米,高6米的自然崖壁上,距沟底河床高约20米。

城台石窟群开凿于北宋末年,经北宋末年政和二年(1108)、金代皇统九年(1149)、天德二年(1150)增补,成于金代天德二年。

现存4窟2龛,由西向东编为1—6号窟龛。

1号窟为僧房:位于自然崖壁西侧第一窟,窟口方形,窟内平面呈长方形,为僧人修行生活的居住用窟,现存有利用原石预留的石炕及灶台,东西两壁各凿有半圆形置灯石洞,石炕中有烟道两排。

2号窟为主窟:位于由西向东第二窟,为该石窟群主窟,该窟由窟廊及窟室两部分组成,现存造像共134尊,各类碑碣、题记67方,造像内容有三世佛、胁持菩萨、大势至菩萨、自在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七方佛、十方佛、十一菩萨、日月菩萨、十六罗汉、弥勒佛、四天王、男女供养人、药王孙思邈等造像。

窟廊:窟廊前方由四根方形通顶立柱分为五开间,两侧柱面各有一圆拱形造像龛,东侧为月光菩萨造像,西侧为日光菩萨,均为手托日月站立于龛内;窟廊西、北、东三壁现存有各类造像108尊:窟室:窟室内现存造像30尊,北壁为分别雕于圆拱形龛内的三世佛造像,每龛内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造像,东西壁均为三个圆拱形龛内雕一佛二胁侍及大势至菩萨、自在观音、文殊、普贤菩萨造像。

4号窟为瘗窟:窟口方形,窟内平面方形,窟内台基上有坐化像一尊,外包红胶土草拌泥,造像由于长期受到洪水冲刷、浸泡,整体骨骼及包泥被冲散。

6号窟为空窟:形窟口,因该窟位于陡峭的崖壁上,窟前原有用方形木椽支撑的平台,现已毁,仅存窟口下部两侧各一个方形椽窝。

浅谈陕北文化

浅谈陕北文化

陕北旅游与文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或者具体来说是一个陕北人,我有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豪爽,讲义气,能歌善舞,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拘小节,他们骁勇善战,。

虽然他们曾经被当局鄙夷的称为蛮夷之族,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少有的英雄儿女。

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走进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所孕育的富有神秘传奇的文化中吧。

希望您对陕北的解读不仅是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窑洞这么浅显简单。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是革命老区。

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一·初识陕北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杨家将北宋抗金的忠勇军队

杨家将北宋抗金的忠勇军队

杨家将北宋抗金的忠勇军队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忠勇军队,曾在北宋时期与金朝作战,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他们以勇猛无畏、忠诚奉献的精神,为北宋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战,成为了抗击外敌入侵的重要力量。

1. 简介杨家将杨家将的正式名称是“猟宿山杨楼路燕山杨家将”。

杨家将源于宿县猟宿山,是由北宋练兵场开始发展起来的,开始只是一支小规模的地方武装。

后来,在南宋末年和元朝初年,他们逐渐壮大,并在抗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杨家将的历史背景北宋时期,金朝不断对北方边境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面对金朝的强大军力,北宋朝廷与群臣束手无策,无力抵御金兵的入侵。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家将迅速崛起,成为北宋朝廷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3. 杨家将的战略布局杨家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将兵力分散到整个边境地区,采取分散作战的策略。

他们善于运动战和游击战,扰乱金军的后方补给线,给予敌军沉重打击。

在战术上灵活应对,善于运用地形等因素,使金军难以摸清他们的具体位置和行动计划。

4. 杨家将的武器装备杨家将使用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刀、弓、箭等传统兵器。

他们善于驭马,擅长骑射,以灵活机动的马部为主力。

杨家将的武器装备虽然简陋,但在战术应用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5. 杨家将的战斗精神杨家将以忠勇和牺牲精神闻名于世。

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危险,都始终不放弃,坚定不移地抵抗金军的入侵。

他们对抗金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北宋与金军抗争的重要参与者。

6. 杨家将的战绩与影响杨家将在北宋抗金的历史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主要表现在连年作战中多次击败金军大军,并成功保卫北方边境。

他们的壮举鼓舞了北方各族群众的抗金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杨家将的战斗精神和忠诚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7. 杨家将在延续影响杨家将的抗金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顽强抵抗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军人和人民。

自然景观和人文独具特色延安

自然景观和人文独具特色延安

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市内现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350多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历史照片近万张,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在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曾是红色革命中心。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留下了大批的宝贵文物和纪念地,更为重要的是还留下了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

著名的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凤凰山麓等都是记录着先辈们为革命而忘我奋斗的红色圣地。

延安旷达的黄土高原风光亦是得天独厚。

宜川县的黄河壶口瀑布,雄浑、奔放。

金色的黄河水奋勇而下所形成的瀑布顿然使人心生活力;迷人的“天然公园”万华山则拥有千亩野生牡丹,争芳斗艳、姹紫嫣红,甚是美观;洛川塬的典型黄土地貌又凸显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民间艺术:延安有美妙绝伦的剪纸、面花,有异彩纷呈的农民画、毛麻绣。

有唱不完的信天游,有吹不尽的唢呐曲。

有享誉中外的安塞腰鼓,有粗犷豪放的洛川蹩鼓。

它们南北有别,东西有派,县与县相异,乡与乡不同。

延安的民间艺术博大精深,蕴藏丰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已挖掘推出了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黄陵抬鼓、吴旗铁鞭舞、子长唢呐、延长梆子、富县飞锣、延川大秧歌、甘泉莲花灯、木兰鼓舞等13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开发出了剪纸、面花、农民画、毛麻绣、泥塑、熏画、布堆画、豆粘画、石板画、根雕等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全市13个县(区),已有安塞、洛川、延川、富县等四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美术之乡”、“民间绘画之乡”等称号。

信天游: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陕北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北宋前期,西北部的辽、西夏等游牧民族崛起,与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陕
北”,泛指陕西省北部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
宋代陕北地区包含鄜延路即鄜州、延州、丹州、坊州、绥德军、保安军及麟
州、府州。因独特的地理位置,陕北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又与辽、夏分别接壤,在宋夏、宋辽战争中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北宋对其
战略地位十分重视。本文专门对宋代陕北地区的战略地位进行研究,对宋以前陕
北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宋代陕北战略地位的凸显、北宋在陕北战略布局的调整、
陕北战略布局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对陕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对陕北地区在宋代边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以此来显示陕北地区边
防的独特性及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论述了文章的选题意义,即北宋时期
陕北地区位于宋夏对峙线,是宋夏争夺的首要之地,对陕北战略地位的研究有利
于了解陕北在宋夏战争中有着特殊地位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从宋夏战争及
其对陕北地区的争夺、北宋的军事制度及军队边防战略等角度出发,论述学术界
对北宋时期陕北军事战略地位的研究状况。
第二部分是北宋之前陕北地区概况以及周秦汉唐等王朝在陕北地区的经营
进行介绍。从先秦时期,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陕北地区一直处于被多方争
夺的状态。
直到宋代与西夏在陕北对峙,宋夏之间的战争多在陕北地区进行,陕北的战
略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宋夏双方也均意识到陕北对于各自统治的重要。第三部
分是宋夏对于陕北的争夺,陕北地区战略地位由此逐渐提高。
太宗时,西夏开始不断地对宋廷造成边境压力,但宋一直视其为一个不安分
的藩镇割据。有心想将其消灭,但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到仁宗朝,西夏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位建国。由此,西夏进攻北宋,北宋进行
战略防御。
神宗是是继太宗以后对外最积极的皇帝,其制服西夏的战略目的十分明确,
故在神宗时期北宋便由战略防御转转为战略进攻。至神宗末年,北宋在陕北地区
已经具有军事优势,而西夏处于劣势。
有宋一朝,不同的战争阶段,宋廷对于陕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有着不同的认识。
但总体上,宋廷已经开始不断地重视陕北,因此与西夏对陕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
争夺战争。
第四部分是北宋在陕北军事布局的调整。为了攻守陕北,宋廷对陕北的行政
体系的进行调控,使得这一地区的行政体系具有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同时,在陕北
地区部署了大量的正规军、蕃兵和堡寨。
这些都成为宋廷经略陕北的重要手段。第五部分是陕北战略布局的历史意义。
宋代在陕北的战略布局对当时的战争局面和后世均有一定的意义。对当时战
争局面的影响既阻碍了西夏军队快速进攻的同时,也缓解了河东路的军事压力;
由于陕北地区战争频仍,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凋敝。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对陕北生态、堡寨遗址及乡镇、外来人士对当地教育等
方面。虽然宋夏战争中双方对陕北的争夺,使这一地区战争频仍,对陕北的经济和
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陕北地区在宋夏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毋庸
置疑的,宋廷在陕北的经略措施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陕北的地位在不断地
凸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