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派;在地铁车站;庞德

合集下载

庞德的意象诗歌之美——一《在地铁车站》解读

庞德的意象诗歌之美——一《在地铁车站》解读

作者: 丛钊
作者机构: 吉林医药学院外语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 2015年 第11Z期
主题词: 意象派;庞德;《在地铁车站》
摘要:意象派诗歌是指二十世纪初,以英美青年诗人为代表创作的诗歌,这批年轻人活跃于伦敦,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浪漫主义诗风,推崇诗歌创作时运用鲜明的画面感-即意象来抒发情感。

而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就是意象派诗歌的推崇者。

他的意象派诗歌主张以鲜明的意象和简明的语言来创作,而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就是其代表作。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与《四月》之意象比较赏析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与《四月》之意象比较赏析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与《四月》之意象比较赏析作者:钟雨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本文旨在于分析比较《在地铁站》与《四月》中的意象的叠加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庞德本人的创作经历,挖掘诗人创作两诗歌的意图以及诗人在诗歌透露出的绝境逢生的希望。

关键词:《在地铁站》《四月》意象叠加意图希望(一)关于这首短诗,庞德1916年在《回忆录》中说:“3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

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我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以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这)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庞德,1981:130)可以确定,这首短诗是庞德在法国的地铁站触景而作,通过意象的叠加,诗歌最终大大方方地落笔成简洁的14字。

《在地铁站》首句,作者用了“人群”和“幽灵”意象。

在英文词汇中,“apparition”有两个意义,分别是隐现和幽灵、亡灵,幻影的意思。

地铁车站里人头攒动,像幽灵般飘忽不定的漂亮的女人面孔以及孩子的脸庞。

同年,庞德曾在他的另一首短诗《四月》中写道:“三个幽灵走向我…如同光亮雾霭下的苍白尸体”,这里的“幽灵”是死者的鬼魂,是死亡的象征。

“幽灵”带着诗人逐步走向死亡,而就在这暗淡的死亡之路上,他看到了“光亮”也就看到了生的光明与希望。

诗人写人群中的游离的灵魂,意在将生与死并置,凸显人类面临的生存困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战迫在眉睫,人们的精神正在迈入“荒原”时代。

“幽灵般的人群”正是对当时痛苦的折射。

(徐春寅,杨春卫,2009:97)此诗写于世界矛盾日益尖锐的1913年,当时欧洲布满了大战的阴云,奔走异乡的庞德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耳濡目染。

他截取一战前夕法国地铁站的一角来影射大战来临前的阴霾。

(二)《在地铁站》的第二行,庞德用“阴湿” “漆黑”两词来形容树枝。

庞德和他的《地铁车站》

庞德和他的《地铁车站》

庞德和他的《地铁车站》作者:漆婉榕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7期摘要: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作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和奠基人,庞德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其代表作《地铁车站》,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意象主义诗歌所具有的特点,并体现了庞德对诗歌艺术完美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庞德;意向主义;《地铁车站》一、简介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倡导并确立了意象主义,提倡使用自由诗,常见的语言模式,清晰和即时的图像,精确和有效的措辞,创造性和音乐节奏。

意象派诗歌是简短而精要的,在没有评论的情况下,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呈现一个形象。

二、简要分析《地铁车站》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是庞德意象派的代表作,于1913年出版在文学杂志《诗歌》中,被认为是意象派传统的主要诗歌之一。

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每个人都处于战争的可怕阴影之下,我们可以通过地铁了解整个社会,人们是如此的沮丧和无助,然而,看着孩子们可爱的脸庞,庞德联想到了美丽的花瓣。

这些可爱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的意义。

虽然树枝又湿又黑,但上面有花瓣,虽然社会是沮丧和无助的,但每个人心中仍有希望。

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灵魂对希望的渴望。

生活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在逆境中,我们不应失去信心;在顺境中,要有应对不测的意识。

庞德在这首诗中描述了他在1912年巴黎的地铁站被打动的瞬间。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看到了几个女人和孩子的美丽面孔,然后他试图用诗来表达他的感受。

庞德巧妙地将这首诗从三十行删除到两行,总共只有14个字,这和传统的诗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首诗第一行叙述了一个事实,第二行是表达了情感,作者的心理过程间接地连接了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这是这首诗的核心。

在诗里,庞德用生动的图像来表达感受。

简洁的十四个字包含了四个图像,分别是脸部,人群,花瓣和树枝。

虽然没有涉及任何动词,但是每个名词都代表了一张图片。

当爱情遭遇诗人——现代性视野中的《在地铁车站》

当爱情遭遇诗人——现代性视野中的《在地铁车站》

较量, 但更多的笔墨落在人物情感世界的纠葛上, 以体现善与 恶、 美与丑、 崇高与卑陋的区别。海岩的笔在某一程度上成为
了时代 的平面镜 。 既然是“ 商品” 就要注意“ 包装”海岩小说在这方面不避 ,
世俗, 九十年代以来, 海岩小说的名字越来越有其特色了,一 《 场风花雪月的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你的生命如 此多情》 等不仅仅表达了小说的内容, 简直是社会的一种情绪
[au]音结束, 所采用的 d和bough通过自 crow 身的简短的 发音,
black bough.” 一句中, [e] wet [e],black[e] , petal 三个简短的
元音音节一以贯之, 一唱三叹, 如同流水一样缓缓而来, 婉转 透邀。这里, 诗人故意制造了一种韵律的延迟, 与首句相对急 促的表达形成制衡 , 缓急之间得到音乐的张力。 英文是表音体 系的文字,在增强诗句的音乐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内容上“ 案件加爱情”并且案件是辅, , 爱情是中心。爱情往往 是童话爱情, 都有一个美到极致的女主人公。 情节中有太多的 巧合 , 男女主人公的相遇总是那么心领神会等等。这是个“ 屁 股都坐不热板凳” 的匆匆的时代, 读者又大多是见多识广的聪 明人, 因此, 海岩的选择, 是以动辄就推到极致、 顶点的惊心动 魄的故事情节, 作为抓住读者胃口的必杀技。人物忽而死去, 忽而活来, 读者也跟着看得死去活来, 欲罢不能。这种出乎意 料的大起大伏, 别的作家也许会偶一为之,或者根本就玩不 转, 但在海岩作品中, 早己是屡见不鲜了 — 连“ 出乎意料” 都 屡见不鲜, 这大概就是问题吧。 这种“ 命运的逆转”处理得好, , 就如大厨揉面, 信手拿捏中透着顺理成章;一旦生硬起来, 作 家就成了判官,是在用那支定生死的阎王笔来任意地摧折人 物。在《 平淡生活》 优优的命运就总是因为别人的一言之 中, 差, 时而被判死罪, 时而又获重生, 然后又是死罪, 又是重生。 如此轻易的生生死死, 已经不像是人物应有的命运, 而只是一 个具有无上权力的操纵者在那里任意安排, 令人难以信服了。 其实, 再精彩再拿手的套路, 用多了, 总要逐渐“ 老化” 的。

中西诗歌意象比较:以《天净沙.秋思》和《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中西诗歌意象比较:以《天净沙.秋思》和《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西诗歌意象比较:以《天净沙.秋思》和《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学生姓名:彭玉学生学号: 200910201089院(系):外国语学院年级专业: 2009级英语本科4班指导教师:李丽琴副教授二〇一三年五月The Comparision betwenn Chinese andEnglish Poetic Images: Thoughts on Autumn—to the Tune of Sky Scouring and In a Station of MetroPengYuUnder the Supervision ofLi Liq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Panzhihua UniversityMay 2013ContentsAbstract (I)Key Words (I)摘要 (Ⅱ)关键词 (Ⅱ)Introduction (1)I.The Differences in Image (3)A. Diffrent Painting Style (3)1. Wash Painting F eatures (3)2. Oil Painting C haracteristics (3)B.The I mage‟s Combination Modes (4)1.Juxtaposition (4)2.S uperposition (5)C. The Images with Emotion Color (5)1. Sadness and Loneness (8)2.Depression and Frustration ....... . (9)D.The Cultural Difference (10)II.Similarity of I mages (11)A.Metaphorical I mages (12)C.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 tatic (13)III. Chinese Ancient Poetic Feature in the P ound‟s Poems (14)A Simple and Profound Context (15)B. The Aesthetic Picture (16)C onclusion (17)Bibliography (18)Acknowledgements (19)Abstract“Thoughts on Autmn—to the Tune of Sky Scouring”wrote by Ma Zhiyu an and “In a Station of Metro”composed by Pound are masterpices of imagist poetr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visual images between this two poe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etry appreciation proposed by Gu Zhengkun. By analysis of the images which generated by the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in emotion, painting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explore the Chinese ancient poetic features in Pound‟s poems and experience the charming of imagist poetry.Key WordsImages; painting; emotion; Chinese poetic elements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贲立人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

他提倡以鲜明、准确、含蓄、凝炼的意象表现具体的事物,反对抽象化。

有诗集《狂喜》、《人物》和长诗《诗章》等。

《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耐人寻味,脍炙人口,成为意象派诗歌中的名篇佳作。

这首短诗产生的影响很大,使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界确立了领袖地位。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诗人在1916年写的《回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贲立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J], 洪丽霁
2.评庞德短诗《地铁车站》的音韵与内容 [J], 程渊;曾繁健
3.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J], 陈威亚
4.美的瞬间和意象派的创作方法——庞德代表作《地铁车站》赏析 [J], 周上之
5.言短·味浓·意深——《“狗不理“新探》赏析 [J], 吴万里;肖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在地铁车站》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研究

对《在地铁车站》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研究

对《在地铁车站》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研究摘要:美国作家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领袖, 他的代表作《在地铁车站》称得上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中国诗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同样是意象诗歌的经典,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对意象诗歌的发展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两首诗歌作比较, 探究中美同流派诗歌意象的运用,解锁意象运用的独特意蕴。

关键词:意象;美国意象主义;庞德美国意象派产生是作为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是一九零九年至一九一七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兴起的文学运动,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事物,并将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地铁车站》是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

1.《在地铁车站》解读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中文解释:人群中呈现的那些面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朵朵花瓣。

1.1创作背景:庞德创作此诗时正值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

此时,资产阶级为了积累财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极度压榨剥削劳动人民,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过得极为贫穷而痛苦。

物质生活匮乏不堪带来了内心的空虚孤独,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城市生活重复单调。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荒芜。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诗中地铁站的那些乘客是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劳动之后,人们一个个身体透支精神麻木,可以指地铁站的人群“幽灵”般毫无生机的面孔,而在人群中,有几张美丽的面孔,但是人们无暇顾及,还没看清,就很快消失了。

从这一社会层面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是通过小部分人指代社会现状,为一首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诗歌。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历程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初中英语合作学习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The Impact of Emotional Factors on English Learning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英文商标的汉译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如何培养初中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边缘人的挣扎——浅析《断背山》之恩尼斯《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交际教学法在当前高中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女性主义视角下《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The Embodiment of Xu Y 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广告语言特点分析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O 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文本特征与高中英语阅读商标词翻译的本土化《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中西酒文化比较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分析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 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A Comparison of Advertising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网络英语资源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中英酒吧文化对比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英语习语中隐喻的汉译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血性意识—D.H.劳伦斯的自然主义爱情观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 庞德极力赞成“意象并置”,他的意象性在这首诗中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意象单纯性与意象丰富性的结合。 诗人庞德1916年在《高狄埃一布热泽斯卡:回忆录》中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有一个漂亮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都在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此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歌,然后销毁了,六个月以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又写这首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这首仅有两行的短诗可以分开解析,因为每个诗行都能独立构成完整的意义。从逻辑上讲,删去任何一个诗行,另外的一个诗行都能独立存在并且书写出一个完整的意义。 此外,我们也可把这两个诗行合在一起解读,因为第二诗行是对第一诗行的补充和解释;同时,这是一首意象诗,第一行是诗人之所见,第二行是诗人之所思。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行至关重要,是这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是诗人在一瞬间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体。 忽隐忽现的面孔也代表人生之旅的不可预测性。 未来是模糊的、神秘的、不可知的、甚至是虚幻的。人生路上往往布满鲜花,但又充满荆棘,既令人神往,又充斥着挑战。每个人面临的机会均等,关键是你能否有效地把握等待你的机会。人的一生往往有很多机会,有的人没有抓住一次,而有的人则能够抓住所有的机遇。面对种种选择,我们必须深思而行。因为,我们一旦抉择,想改变选择决非易事。当我们处于顺境之时,决不能忘乎所以,切记要居安思危;当我们深陷逆境甚至绝境之时,决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颓废堕落,走向毁灭。因为人生变幻无穷,所谓柳岸花明又一村即是如此。 由此看来,空间的狭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生的不可知性,使人们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适应,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和压抑令人窒息。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这是现代人面临的新问题。 诗行中暗淡、潮湿的地铁车站象征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 众所周知,这首诗作于世界两大集团之间矛盾日益剧烈的1913年,世界大战的阴云正笼罩着欧洲上空。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不愿看到人类互相残杀,都不希望这场灾难降临。但是,人们又似乎预感到这场厄运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类向何处去?人类的前途命运将会如何?许多仁人志士对人类的前途十分担忧,认为前景暗淡,就像地铁车站一样阴沉、潮湿、昏暗、无光。忽隐忽现的面孔寓意朦胧,人们对前景堪忧,找不到出路,对将要到来的现代化战争模糊不清,一无所知。忽隐忽现的面孔又象征瞬间易逝性。战争无人性化可言,不管是美丽的或者丑陋的面孔都经不起现代化战争的浩劫。 忽隐忽现的面孔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淡漠、隔阂。 置身于都市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西方社会常常以金钱为标尺衡量人的价值,因而,追逐金钱成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西方社会中那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沟通和交流,更没有关心、爱护和帮助。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便会产生猜疑、对立、冲突、矛盾。在茫茫的人海中,所有你不期而遇的人都很神秘、朦胧,恰似庞德在地铁车站看到的那些忽隐忽现的面孔。

二、意象派与意象诗: 1、“意象”,通俗地讲,就是诗人感觉中的具体对象。但又不是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理性与感情的结合体,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广义上说,它指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所包孕的一切知觉心象的总和,狭义上说,它指创作主体的主观心象和客观事物在语言中的融会与具现。所谓“意象诗”’它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杰作。诞生于本世纪初欧洲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开创了现代诗歌运动的潮流。意象派诗歌的理论渊源大致可分为法国象征主义、中国古典诗词与日本的和歌俳句,还有唯心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其准确、凝炼、自由、意象的特点给予后来的诗歌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意象派诗歌自身超现实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它注定成为诗坛的匆匆过客。 庞德曾解释道:意象主义的要旨“在于不把意象当作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他的关于意象派诗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1913年3月发表在芝加哥的一份名叫《诗刊》的杂志上。 2、意象是刹那间理智和情感的复合,庞德对其称为意象迭加。它是指将比喻与所修饰的意象直接联在一起,中间省去联接词,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3、意象派的主张:意象派诗人提倡具体鲜明意象的呈现,主张不加叙述和雕饰,追求言简意赅和客观的表现。对于意象派诗人来讲,诗歌创作既不是借景抒情,托物寓意,也不是油然而生的激情的宣泄。 4、意象派诗歌中诗人的地位 诗人作为“人类立法者”的地位和在诗中的地位都必须淡化。当诗人完成诗歌创作,便“离”我们而去。这样一来,诗人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格局”,这个格局中诸多的“联系”需要读者去“实现”。读者对“格局”的“制造”确定着诗的意义,或者说给予诗的最终生成。我们可以深入诗的意蕴结构,想象诗人的情怀,体味诗人的感受,领略诗中的奥妙。我们对诗的解读或者使诗的再生成虽然相对于原作来说属于“第二层阶”的创造,但毕竟是诗的意义得以产生的重要契机。 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庞德开始称意象为“旋涡”,他说:“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他是融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思想或思想的旋涡,充满着活力。” 5、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柏格森认为只有借助直觉才能认识真理或真实,才能创造和欣赏美。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许多意象派诗人热衷于捕捉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又由于意象派诗歌高度浓缩,大多数篇幅极短,且一味追求唯美,其局限性是很难表现多层次深刻主题。这些缺陷限制了意象派诗人的成就,使得英美意象派的影响远未能如法国的象征主义那样渗透各种文学体裁。 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对庞德的影响,在庞德的早期著作中可见一斑。庞德说,“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达”,诗歌“致力于传达精练的感情”,“给予我们人类情感的方程式”;在《几条禁例》中,庞德为“意象”下的定义是“在瞬息间呈现 出来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然而,在庞德的作品中却看不到奔腾的、狂放的、热烈的感情,因为“活力或情感表现在形式中”。[3]庞德认为,“情感力量产生意象,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图式。情感不仅产生了“图式单位”和“形式的排列组合”,它也产生意象。也就是说在诗歌中,情感被“融合”,“被导入”人的头脑中,以意象为载体呈现出来。 三、关于庞德 出生于爱得华州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在宾夕发尼亚州长大成人。并曾经就读于著名的宾夕发尼亚大学的罗曼语言文学系。在上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了美国历史*古典文学以及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多个国家的语言。 庞德一生坎坷不平,阅历丰富、博学多才。他曾因声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而被美国政府以叛国罪将其逮捕。从而使他成为美国20世纪一位许多人想避而不谈却又不得不谈开的尴尬人物。他又曾周游列国,足迹遍及欧美大陆。广泛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并结识了各国的文坛泰斗。同时庞德又是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东西的文学天才。他不仅能自如地运用大多数欧洲语言,而且熟谙古今文学史,精通古英语、普罗旺斯、中世纪意大利、日本的和歌俳句和中国古诗的格律。后来 步入诗坛的庞德在写作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终于形成了颇具影响力且又代表一个时代的诗风的意象派诗歌。

四、《地铁车站》的解读 这首仅有两行的短诗可以分开解析,因为每个诗行都能独立构成完整的意义。从逻辑上讲,删去任何一个诗行,另外的一个诗行都能独立存在并且书写出一个完整的意义。 此外,我们也可把这两个诗行合在一起解读,因为第二诗行是对第一诗行的补充和解释;同时,这是一首意象诗,第一行是诗人之所见,第二行是诗人之所思。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行至关重要,是这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是诗人在一瞬间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体。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解析这首诗,我们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第一种读法如下: 困境之一:生存的威胁 第一诗行是一幅独立的画面:脸庞、人群。英文词汇apparition有两个意义,一是隐现,二是幽灵。那么,我们也可认为第一诗行的画面为:脸庞、人群、幽灵。 第二诗行也是独立的画面:树枝、花瓣。 这两个诗行独立而不依存,每一个诗行都构成独立而且完整的意义。第一诗行中的人群和面庞表达的实际上是相同的意义,因为诗人突出的是人群中人的面孔之隐现。诗人在地铁车站的主观印象是:一群人一闪而过。诗人没有做任何解释和陈述,只是客观地再现了一个事实:他在那一瞬间看到的仅仅是几张面孔或匆匆去赶乘地铁的一群人。 瞬间出现而又即刻消失的面孔或人群,象征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节奏,寓意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众所周知,美国人向往大自然由来已久,自爱默生以降,“回归自然”的口号一直回响在美国人的耳畔。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不但企慕“晨兴理荒秽,月荷锄归”的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而且十分向往大自然的山光水色。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使大批农业人口移向城市定居,城市一夜兴起,不断拓展的大都市却显得越来越狭小。层出不穷的新发明,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加快了活的步伐,使人们愈加感觉到生活的节奏太快了,令人难以企及。同时,这也使人们感到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新奇、模糊,就像诗人在地铁车站看到的那几张面孔一样,使人感到十分朦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