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晋商成功的原因

合集下载

晋商的兴盛之路

晋商的兴盛之路

晋商的兴盛之路1、地理及自然条件山西居天下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王者之都,自然是高消费的城市。

山西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

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

山西素有“八分山丘二分田”之说,境内除有起伏的山丘外,北部地瘠民贫,南部和中部汾河沿岸,虽稍多活土,但“地狭人满”,农田不足。

据统计,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1949年山西省人均耕地由10.82亩降至4.88亩,其中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达到最低点,且十年九旱,即使是丰年,居民的粮食也常感不足,从而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外出经商。

这就为晋商的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2、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入明以后,新统治者为了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对农民、工商业者采取了一系列的让步政策,诸如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移民屯田、推广桑棉种植、减轻商税、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全国水陆交通进一步发展,简品交换打破了地域限制,商业资本也逐步活跃起来。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

明后期1518年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因而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对商人来说这是一个解放。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如亩”的政策,取消几千年来沿袭的人丁税,实行单一的土地税制,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晋商在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清王朝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

1720年西北准噶尔叛乱,清政府调集重兵征剿,当时因路途遥远,运输粮秣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晋商得知后积极地随军进剿,代运军粮。

晋商靠转型而长存

晋商靠转型而长存

晋商靠转型而长存历史上的晋商之所以能够辉煌五百年,是因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抓住了机遇,及时地进行了成功的转型。

晋商转型的经验对今天山西经济的转型仍然有现实意义。

中国的商业起源于山西,而中国最早的商人也是山西人,这个结论是一个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商业的历史以后得出的,而且为学界所公认。

山西有几千年的传统商业文明,晋商曾经辉煌五百年,他们能够不断地实现辉煌,是因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抓住了机遇,及时地进行了成功的转型。

晋商转型的经验对今天山西经济的转型仍然有现实意义。

所以我讲的题目就是《晋商的转型》。

崛起我们的把晋商的转型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明代,一个是清代。

我们要注意的是,现在有关晋商的文娱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讲述的中心都放到了清代。

实际上,晋商在明代就非常地辉煌。

明代以前,山西的商业非常发达,涉及的领域包括北方的粮食贸易,山西的各种特产,比如丝绸、铁器、烟叶、药材等等,曾经行销全国。

但是晋商的真正形成是在明代初年。

明代初年开中制的实行,开始了晋商的第一次转型。

晋商利用过去的商业优势,在明初政府推出开中制政策后,迅速跟上。

他们在盐业方面取得了优势地位,从而也就形成了晋商。

然而,明朝中期对盐业政策进行了调整,盐商分化为内商和外商。

内商就是在内地用银子换盐,然后从事盐业贸易的商人,外商则是在北部边疆,用粮食换盐业的商人。

由此,晋商的优势地位被打破。

以后发展的过程中内商日益壮大,边商日益衰落,这时候扬州就成为全国的盐业中心,在扬州主导盐业的就成为徽商。

晋商中经营盐业的商人也逐渐迁到了扬州,落户当地,成为扬州人。

虽然山西商人在盐业方面的优势地位丧失了,但是他们又迅速的抓住了下一个机会。

明代初期开放了对北部少数民族的贸易,包括北部对蒙古族,东北部对满族,西部对现在的藏族。

晋商抓住这个机会,从盐业贸易转向多元化贸易。

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山西商人什么都经营。

可以说当时晋商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的贸易。

因此,在明代中期,盐业政策调整以后,晋商有了新的而且更为成功的发展。

晋商之根 文明之本有关材料

晋商之根 文明之本有关材料

晋商之根文明之本有关材料晋商又称山西商人,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以擅长商业经营活动而著称于世的商业集团。

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

晋商的成功之道和她所包含的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晋商是指山西(中国中原地区的一个省)商人,山西的简称为晋”。

晋商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票号。

“票号”是当时商人通商的种方式,厂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

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说法。

山西的方域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却地质地貌相对比较奇特而多样,南北气候类型跨度较大,这就为山西成为一个物产丰富资源优裕的省份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使山西自古以来就以盛产煤、铁、盐和、棉、粮而称著全国,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社会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及至明清时期,山西的资源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和重要,以至手成为朝廷靖边抚民、发展生产的重要物源依赖。

晋商文化有许多值得表现和学习的地方。

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

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

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

晋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

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

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语。

可见,敬是指一种思想专一、不换散的精神状态。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

但明清山西离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

晋人摒阳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

敬业:是事业成功的源泉,而勤奋,刻苦、谨慎的作风,又是敬业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勤奋:这是大多数山西商人具有的良好品德。

晋商和徽商成功的最关键不在勤劳,而在于官商勾结

晋商和徽商成功的最关键不在勤劳,而在于官商勾结

晋商和徽商成功的最关键不在勤劳,而在于官商勾结明清盐业专卖下的官商勾结,先后成就了富甲天下的晋商和徽商。

“成也官,败也官”,明末开中制改变,晋商被迫退出盐业;而在清末废除盐商垄断特权后,徽商就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

经常有人说,晋商和徽商的成功是由于“勤劳”和“诚信”。

勤劳是中华民族之美德,连斯密、伏尔泰这样的洋人也赞扬过,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诚信的故事也车载斗量,为什么其他人不成功呢?晋商和徽商成功的原因很多,当然要包括山西人的诚信和徽州人的“徽骆驼”精神,但最关键还在于官商结合。

山西人和徽州人是在盐业专卖的制度下靠与官府的勾结而成功的。

盐业专卖在明代演变为开中制。

明初,蒙元势力在北部边疆成为心腹大患,明政府在从辽东到甘肃的九个边防重镇驻有80万军队,后勤保障成了大问题,于是,利用所控制的盐业专卖权,让商人把粮食等物资运到边疆,以换取盐引(领取和销售盐的凭证),到指定盐场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销售。

这就是开中制。

最初,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开中制从事盐业贸易,并没有什么资格限制,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还禁止达官贵人参与其中。

但盐业是一个利润极高的行业,官员就利用其特权垄断了这个行业。

晋商和徽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晋商起源于盐,并不是山西人多地少,人民勤劳走上了经商之道,而是有可以交易的食盐而走上了经商之道。

晋商从南部起家,正在于这里有运城的池盐。

但是如果不是借助于官府的势力,在盐业专卖制之下也只能受尽官府盘剥小打小闹,或者成为私盐贩子。

小打小闹和走私违法都不可能造就这一个大晋帮。

晋商的真正起家靠的是官。

也就是说,晋商是通过官商勾结来挖到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积累的。

晋商第一代富商大多有官场背景。

最典型的大概是蒲州(今永济县)的张王两家了。

王家经商从明代的王瑶和王现兄弟开始。

这兄弟二人转辗全国许多地方,但也只是小有成就。

王氏的真正大富是从事盐业,靠的是权力。

王瑶的三子王崇古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宣大总督。

晋商之道

晋商之道

晋商之道:五百年的经营启示晋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帮,一个生意场上的传奇故事。

晋商作为商帮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晋商发迹于宋代,明朝时与徽商南北并峙,至清朝晋商便独占鳌头,明清两代辉煌500年。

晋商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晋商不仅店铺遍设全国通都大邑,而且经营范围远涉日本、西亚和俄罗斯等地,控制了史上多个行业如盐、铁、茶、丝绸等,清代的票号经营更将晋商推向史上最为辉煌的顶点,在世界金融史上也据有浓墨重彩的记录。

晋商创造的财富,徐珂在《清类钞》中列举山西富户十四家,加起来“三千万两银子”,相当于大清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

晋商超越于其他商帮的突出地体现在股份制、身股制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以义制利、诚信经商、乐善好施的商业伦理道德也成就了晋商的发展。

(一)晋商的崛起和兴盛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商人不出现在其他地方,而独出现于山西?自然条件和政策鼓励出现了第一批富裕的山西商人,于宋元年间长足发展,为明清晋商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远古,自然资源是产生贸易的唯一条件,即运城的河东盐池。

山西主要是由于拥有这种自己独有而别人离不开的盐,同时春秋时期,晋国推行鼓励商业的“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政策。

因此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出现了第一批商人。

制度变化也为晋商带了历史机遇,北宋时期实行“折中制”放开了盐的运输和销售(折中制:商人把粮食运到边疆,由政府给予“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这种制度为山西商人参与并扩大盐业贸易创造了条件,晋商形成的历史机遇。

除此之外,山西固有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一定程度辅助成就了晋商的逐步崛起和兴盛。

自明朝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北方的政治中心重新确立起来了,这对于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晋商也正是从这时起逐步兴起的。

山西历史悠久,人口比较稠密,耕地相对不足,剩余劳动力多;山西地区处在北京和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交通要道的中间位置,同时具备陆路、水路的便利交通条件,有这样好的地理条件,同时存在现实的就业压力,造成了很多人从商。

晋商发家史

晋商发家史

晋商发家史晋商在明朝开始兴起,发展至清朝时期整个商业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历经五百余年,由于诸多原因在民国初年开始时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明清时期的晋商所创造出的丰功伟业,在商业圈堪称历史性奇迹。

晋商的兴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渥因素。

晋商发展至清朝可谓是晋商最鼎盛的时期,晋商之所以能够驰名中外除了清政府出台相应的政治政策的客观因素以外,还有晋商开创的票号以及规范的经商管理与制度下进一步加快晋商称霸整个商业圈的步伐,最终为实现货通天下的商业壮举创造了条件。

历史中的山西商人山西人经商的历史并不是从明朝、清朝才开始的,史书上对山西人经商的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山西人从商的对象是北方的匈奴。

山西人与其他民族进行商业贸易从汉代已经开始,这也为明清时期打开国门,对外经商的商业之路提供了范本,文字中还出现了汉使与匈奴进行交易的相关记载,其中所描述的汉使则是史籍中第一个山西官商。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从文化方面则表现出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盛世之举,经济的迅猛发展,贸易之路畅通无阻,山西商人在此时的优越的条件下大展身手,大量的史书将其记录在册。

史书上记载,在北宋雍熙至端拱时期,宋王朝先后在山西境内设立榷场(交易所),并且鼓励宋辽两地的商人进行交易。

从这一段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已经在当时的山西境内设立了许多的商业交易所,山西地区成为宋、辽商人进行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山西人善于经商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全国被元朝统一之后,社会呈现出和平、稳定的局势,相对太平的社会状态为国内外的商品贸易建立了最基本的保障。

据当时记载,世界上著名的商人和旅行家意大利人的马可波罗,他在中国历经十七年时间,曾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非常浓厚的友情,他访问了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并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在一本名为《马可波罗行记》的书籍之中,举世瞩目。

他曾到过中国的许多地区,感受中国各个地区的人文风情,他途径山西地区时曾路经山西的平阳府、太原府,对山西当时的盛世颇有印象,于是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出现这样的记载:“商业及数种工业颇见繁盛,有大商数人自此发足,前往印度等地经商谋利。

从晋商文化看晋商的成功

从晋商文化看晋商的成功

史海镜鉴晋商文化是晋商在特定的发展过程及经营实践中凝结起来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

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和个性,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

晋商秉承了传统的儒家文化,有融合、有发展地与塞外文化碰撞,以融合山西黄土文化的方式,消化融合形成山西独特的晋商文化。

晋商称雄于世,就在于他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晋商文化贯穿到经营和组织管理之中,使晋商文化成为其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内在灵魂。

许多学者认为明初北方边镇市场的形成,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山西明代盐铁等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诚然,区位、交通、资源等地理要素对明清时期晋商的崛起、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探究晋商成功的深层原因,我们更应该发掘晋商文化的内涵精髓。

一、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晋商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以儒家文化为依据,主张用儒意通商,用儒家文化修身正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从义生”、“群体本位”等伦理道德观对晋商有着深刻的影响。

“诚信”是晋商文化的核心理念,“以义制利”是晋商经营的哲学基础。

晋商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强调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鲜明地体现着重伦理、重情谊的特点,其做人准则仍基于义务、责任。

庚子事变时李宏龄主持蔚丰厚上海分号,当时京师陷落,京官逃到上海者纷纷持京师票券要求在沪兑换银两,众沪商皆不兑换,李宏龄以事出非常,当照顾客户利益,力排众议,酌量予以兑换。

从此,蔚丰厚票号声誉更盛,生意更兴。

在晋商文化的长期培育过程中,把典型树立、舆论引导、活动熏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晋商文化人格化、形象化,成为晋商企业与员工共同拥有、不可缺少的共同支撑。

如在晋商会馆中,晋商通过参与集体定期祭祀关羽的活动,使员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山西同乡关公以义气为重品格的熏陶,从感性和理性上对晋商文化逐步达到认同,形成“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共识,使“义”成为约束晋商行为的准则。

晋商的企业管理

晋商的企业管理

四、相互支持的群体精神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他们用家族宗法 (血缘)与乡里之谊(地缘)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形 式来维系。他们在精神上崇奉关公,通过讲义气、讲想与、 将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 小小的商帮群体,晋商形成增强了晋商的对外竞争力。
山西商人笃定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尤其在同 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保持相互支持和关照。
二、褒商扬贾的敬业精神 这是晋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一种理念创新。 在封建社会中,
传统的理念是重儒轻商。但晋人摒弃旧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 因此,晋商弟子早早就“弃世就商”“挟资运游”了。
榆次富商常氏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集中数代 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商人群 体。
股俸制、股份制
于清乾隆、嘉庆之际,逐渐产生了股份制经营方式。这种股份制,亦称股俸制,即有股 亦有俸之谓,俸便是红利或利息。股份制是将现号内已有资本或者是将要成立的商号预 期资本划成若干份,按各自的情况予以分配额数,它有正本、副本之分和银股、身股之 分。所谓正本,即财东的合约投资,它可按股分红,但无股息。 副本又称护本,它有两种,一种是财东除正本以外又存放于商号的资本;另一种是东家、 经理及顶身股伙计在结账期,从其所分到的红利中,提留一部分存入号内,此种护本, 一般称之为“统事”或“获本”,它只得利息,而不分红。曾有日本学者将其称之为辅 股。银股是财东出资并按一定的单位额分红利的股份,银股的多少决定着投资者将来在 红利中的份额,故又叫财力股。身股又称顶生意,即不出资本而以人力所顶的一定数量 的股份,按股额参加分红。清人徐珂将它归之为“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是颇 为准确的。
在官本位的社会中,褒商扬贾是叛逆,是突破。 可以这样说,是 “以商为本”的敬业精神,造就了曾一度雄霸天下的晋商群体。 他们把商业作为一项终身的崇高的事业来对待,这正是晋商在封建社 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晋商成功的原因
晋商是指山西(中国中原地区的一个省)商人,山西的简称为"晋"。故晋商即指山西商
人。山西人自古善于经商,这在史书中其实是屡有记载的。
明清时代,晋商雄据徽商、粤商、闽商、潮商、宁波商、江右商、吴越商等十大商帮之
首,演出了一场长达五个世纪的大型历史活剧。其舞台之广大,演员之众多,在世界经济史
上也是罕见的,人们也往往把晋商与意大利商人和犹太商人相提并论。直至如今还传颂着"
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说法。晋商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商业金融活动中,
长期执掌全国内外贸易之牛耳,绝不是偶然的,作为商帮之首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
首先,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
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精神"。
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1)进取精
神,由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清人纪晓岚说:"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这就是说,事业不成,
甚至连妻子也不娶。可见山西人是把经商作为大事业来看,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
兴宗耀祖的抱负,而这种观念正是使其在商业上不断进取的极其巨大的精神力量。(2)敬业
精神,晋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故
四民中以士为一等,商为末等。但明清山西商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
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晋人摒弃旧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榆次富商常氏,
有清一代不绝于科举,但绝不轻视商业,而且是把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投入商海。(3)群体
精神,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
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
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山西商人这种商帮群体精神,首先来源于家族间的孝梯和睦。其次,群体精神是经商活动中
业务扩大与商业竞争的需要。随着山西商人活动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商业竞争也愈来愈
激烈,于是山西商人从家族到乡人间,逐渐形成"同舟共济"的群体。
其次,晋商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敏锐的视觉和嗅觉,重视信息,预测行市,垄断市场,
抓住了当时的黄金产业:丝绸、茶叶和票号。公元1824年,当时全国有名的大财东、平遥
首富李箴视出资30万两白银,与其大掌柜雷履泰共同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这
一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标志着晋商由商业经营转为货币经营,从而结束了镖局时代,
开创了票号业时代。从此以后,以武术称雄的英雄豪杰的地位,逐步让位于在商业竞争中以
智力、财力取胜的财东掌柜。原先贸易手段是黄金、白银、铜币,异地交易需要镖局武装押
运,而今各大票号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大商埠码头的分号,一纸银票汇通天下,既迅速便捷,
又安全可靠,从而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转变,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世界商品
经济的发展。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这样写道:“最能显现出山西商人目光的莫过于一系
列票号的建立了,他们先人一步地看出了金融对于商业的重要,于是就把东南西北的金融命
脉梳理通畅,稳稳地把自己放在全国民间钱财流通主宰的地位上。这种作为,都是大手笔,
与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正是由于山西商人具有放眼天下的大智慧、大
手笔,晋商才得以称雄中国商界五百多年。
再者,我想讲讲晋商产生的土壤。晋商辉煌500年,产生那么多富商,山西成为当年
全国的首富省份。为什么这些发生在山西,而不发生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必然有适宜其生长
的土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山西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地理、
历史条件,山西整体民风不是以商为末,而是以商为本。当时的山西巡抚给清朝皇上的奏折
中就这么讲:“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之途,其次宁为胥
吏,至中材以下,方使读书应试。”这意思是说,山西一流人才经商,二流人才到衙门做事,
三流人才方读书应试。当时的谚语“生子有才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买卖兴隆把钱赚,
给个县官也不换”,“家有资财万贯,不如一片小店”等,在山西民间久为流传。这种以商致
财,用财立本的立业思想,是山西商业发达、财富由省外源源流回山西的思想基础和土壤条
件。
然后,晋商具有一套系统严格的组织管理体系。(1)经理负责制,“得人者兴,失人者
衰;认真察看则得人,不认真察看则不得人。”这是山西票号经理李宏龄的经验之谈。晋商
于商号经理之聘用,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在这方面,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形成了经理负责
制。(2)学徒制,商号经理的选用一丝不苟,店员、学徒的录用也是十分严格,慎之又慎。
学徒必须年龄15——20岁之间,身高五尺,五官端正,仪态大方,家世清白,懂礼貌,善
珠算,精楷书,不怕远行,能吃苦。学徒入号,须有人担保。入号前,由主考人当面测试其
智力,试其文字。通过者,择日进号。进号称请进,表示人才请入,前途不可望。入号后,
总号派年资较深者任教师进行培养。由于学徒制执行很严格,从而培育了不少人才,成为晋
商的骨干力量。(3)人身顶股制,晋商在人事劳资上首创的人身顶股制,是一项协调劳资关
系,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办法。(4)订立号规,晋商号规极严,无论经理、伙计、学徒,均须
遵守。晋商有谚称:“家有家法,铺有铺规。”其内容包括各分号与总号之间的关系、业务经
营原则、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等。(5)账簿制度,山西商人商号、票号账簿是旧式簿记,但组
织完备,登记详密。
总结以上晋商精神,我们不难发现,晋商能够纵横天下数百年,是有其特定、深刻的道
理的,作为后人的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些道理和因素,从中发现古今通理,汲取精华之处,
为我们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