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模具设计讲义

合集下载

浅谈圆形连接器尾部塑封标准化及其塑封模具设计要点

浅谈圆形连接器尾部塑封标准化及其塑封模具设计要点

《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13期浅谈圆形连接器尾部塑封标准化及其塑封模具设计要点刘广明(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215000)摘 要:车载、地面设备为主的电缆使用环境由于有较高的多余物防控要求,因此在此类环境中使用的电缆端接防护非常重要。

针对此类环境,连接器尾部塑封工艺作为一种可靠性好、制作成本低廉、适用于批产的端接防护工艺被广泛应用。

本文以圆形连接器尾部塑封工艺标准化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塑封连接器尾罩设计、连接器塑封体外形设计、塑封模具通用设计要求几部分内容展开,对圆形连接器尾部塑封设计标准化及其塑封模具设计通用性要求进行浅谈及归纳整理。

关键词:塑封连接器尾罩设计;连接器塑封体外形设计;塑封模具通用设计要求一、塑封相关设计主要依据准则如下:(a)类比法。

类比法可称为借用法或对比法,这是设计产品常用的方法,即设计新产品的结构和零部件时,一般都采用原有的类似产品或零部件结构进行相应的对比,借用原有的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经验,作为新设计的参考依据。

(b)继承性和先进性原则。

电缆塑封尾罩设计首先应认真分析已有类似产品在设计上的先进性以及独到之处,根据需要可移植到新的设计中来,这就是设计的继承性原则。

(c)原材料、标准件选用原则。

在满足连接器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工厂里常用的或市场上容易采购的材料,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加工周期,但选用的材料性能必须符合科研任务书、研制合同等要求。

(d)可加工性和工艺性原则。

电缆塑封尾罩设计后需要经过加工才能形成产品,所以,设计的零部件应具有可加工性,即设计零部件时,应考虑工厂的实际加工工艺水平,如机械加工工艺、电镀工艺、模具工艺(冲压工艺、塑压工艺)、装配工艺水平。

(e)经济性原则。

设计选用零件材料的公差等级、零件的线形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零件加工的表面粗糙度等级时,在满足功能结构的前提下,应遵循经济型原则。

(f)最差情况设计。

连接套模具课程设计

连接套模具课程设计

连接套模具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连接套模具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连接套模具相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连接套模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2)了解连接套模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熟悉连接套模具的制造工艺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连接套模具相关问题;(2)具备连接套模具设计的基本能力;(3)掌握连接套模具的制造工艺和操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连接套模具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连接套模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连接套模具的结构和原理;3.连接套模具的设计方法和步骤;4.连接套模具的制造工艺和操作技巧;5.连接套模具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课时:连接套模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3-4课时:连接套模具的结构和原理;第5-6课时:连接套模具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第7-8课时:连接套模具的制造工艺和操作技巧;第9-10课时:连接套模具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连接套模具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连接套模具的应用和设计方法;3.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熟悉连接套模具的制造工艺和操作技巧;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连接套模具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连接套模具设计手册和资料;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教学课件;4.实验设备:准备连接套模具制造所需的设备和工作台。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模具设计连接件课程设计

模具设计连接件课程设计

模具设计连接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模具设计中连接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学生能掌握连接件的选用原则、设计方法和应用场景。

3. 学生了解模具设计中连接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CAD软件进行连接件三维建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连接件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模具连接件的设计、装配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专业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勇于尝试、不断改进的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模具设计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模具连接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连接件概述:介绍连接件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模具零件的分类及功能”2. 连接件选用原则:讲解连接件的选用标准、原则及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4章“模具零件的选用原则与方法”3. 连接件设计方法:分析连接件的受力情况、设计要求及常见连接方式。

- 教材章节:第5章“模具连接件的设计方法”4. 连接件加工工艺:介绍连接件的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

- 教材章节:第6章“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5. 连接件装配与调试:讲解连接件的装配要求、调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7章“模具的装配与调试”6. CAD软件应用:运用CAD软件进行连接件三维建模、分析与优化。

- 教材章节:第8章“CAD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连接器安装板的注射模设计

连接器安装板的注射模设计

目录摘要 (3)一、塑件及成型工艺分析 (4)(一)塑件的分析 (4)(二)热固性塑料(PT-610)的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 (5)(三) PT-610的性能分析 (6)二、拟定模具结构形式 (6)(一)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6)(二)确定型腔数量及排列方式 (7)(三)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8)三、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8)(一)所需注射量的计算 (9)(二)注射机型号的选定 (9)(三)型腔数量及注射机有关工艺参数的校核 (9)四、浇注系统形式和浇口的设计 (12)(一)主流道的设计 (12)(二)冷料穴的设计 (13)(三)分流道的设计 (14)(四)浇口的设计 (15)(五)浇注系统的平衡 (16)(六)浇注系统凝料体积的计算 (16)(七)浇注系统各截面流过熔体的体积计算 (16)五、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和计算 (16)(一)塑件的成型收缩率 (16)(二)明确塑件尺寸公差等级 (17)(三)型腔型芯各尺寸的计算 (17)(四)型腔零件强度、刚度的校核 (21)六、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1)(一)定模座板 (22)(二)凸模固定板 (22)(三)支承板 (22)(四)垫块 (22)(五)动模座板 (23)(六)模套 (23)(七)推板 (23)(八)推杆固定板 (23)七、合模导向机构设计 (23)(一)导向机构的总体设计 (23)(二)导柱的设计 (24)(三)导套的设计 (24)(四)推板导柱与导套的设计 (25)八、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一)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25)(二)塑件推出的基本方式 (26)(三)塑件的推出机构 (26)(四)瓣合模(斜滑块)的推出机构 (26)(五)脱模力的计算 (27)(六)脱模力校核 (27)九、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 (28)(一)侧向分型与抽芯类型的确定 (28)(二)斜滑块(瓣合模)的几种方案对比 (28)(三)斜滑块的组合形式 (28)(四)斜滑块的导滑形式 (28)(五)塑件在瓣合模中脱模过程的设计 (28)(六)设计要领 (29)(七)各项尺寸的计算与校核 (30)十、排气系统的设计 (31)十一、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31)十二、模具的装配、调试与维 (32)(一)模具的装配 (32)(二)模具的调试 (34)(三)模具的维护 (34)(四)模具的工作过程 (35)连接器安装板的注塑模模具设计摘要:制品是用于航天航空、潜艇火箭上的一种高可靠线簧电连接器的结构部件,用于固定插针插槽,在高频高流电流或电信号传输过程中在接插处起到绝缘和密封保证线路的安全稳定。

模具设计标准PPT课件

模具设计标准PPT课件
3
1.模胚的类型:
二.模胚
1.1. 卧式成型机〕:根据模具的大小和选用成型机不同,选用直身模胚或工字型模胚。
1.2. C型成型机〕:选用左右工字型模胚
2.模具编号位置:
3. 模胚的加工要求:
3.1. 导柱外面要加导套〔防止敲导柱拉伤模胚的孔〕;导柱要做油槽,导套后面做 开排气槽
3.2. 导柱和导套外表光洁度到达以上〔外表用肉眼看不到刀纹〕
3.3. 导柱和导套的配合问隙为〔双边〕
深,并且开通导套
3.4. 导柱和衬套之间的间隙为〔双边〕
导套
Ød
导柱 衬套
外表(内 外)光洁 度到达以 上
Ød+00.020
ØD1 0
导套挂台处 排气槽
5
3.5. A板和B板基准边错位最大 3.6. A板和B板直角度在以内 3.7. A板和B板框基准边的尺寸相差在以内
高的内模四边加直身导柱/导柱. 4.前后模型芯:采用斜度四个方向定位〔前后左右〕 5.前后模型芯镶件:采用直斜度四个方向定位〔前后左右〕 6.精定位尽量在模仁上原身留,拆镶件增加误差,结构性不强 7.精定位必须设计斜面,防止烧伤 8.模胚挖框和边锁由模胚厂加工〔预防挖框后模胚变形〕 9.零位和基准面要一致〔一套模具标数基准要一致〕,图面标数注意配合公差 10.层层定位要注意加工顺序,一层定位加工完后再加工另一层
IN“, 〞OUT“字样左来自图左边接运水17
模具做转水口
转水口镶件
18
4.16.模具加一百万次计数器,指定计数器(我司实际安装右图所示计数器〕,并 安装在操作面这边 我司所使用计数器规格 25
48 53
19
4.17.模胚出线槽局部倒圆角
20
4.18.前模胚边要做避空(红色区域避空0.5MM) 防止插伤后模模仁边

连接座模具注塑课程设计

连接座模具注塑课程设计

连接座模具注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连接座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注塑成型原理及其在连接座模具制作中的作用。

3.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连接座模具的设计要点和注塑参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连接座模具的初步设计。

2. 学生能够通过模拟软件操作,进行注塑成型的基本过程设置。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注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对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

3. 强化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其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工程技术学科的要求,以实用性为原则,旨在通过连接座模具注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性强,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围绕连接座模具的注塑工艺,依据课程目标进行以下组织:1. 引言部分:介绍连接座模具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引出注塑成型技术在模具制作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2. 理论知识:- 连接座模具的结构与设计原则- 注塑成型原理及工艺参数- 常见注塑缺陷及其解决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模具设计与制造3. 实践操作:- 使用CAD软件进行连接座模具设计- 注塑成型模拟软件操作- 分析实际注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产中的连接座模具注塑案例,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教材章节:第五章 生产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系统安排,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模具设计、注塑工艺和相关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操作的熟练度以及案例分析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

连接座注塑模具课程设计

连接座注塑模具课程设计

连接座注塑模具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连接座注塑模具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连接座注塑模具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其工作原理。

2.分析连接座注塑模具的设计要求,掌握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了解连接座注塑模具的制造工艺,能够独立完成模具的制造和调试。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连接座注塑模具的基本原理:介绍连接座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范围。

2.连接座注塑模具的设计方法:讲解模具设计的基本步骤、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3.连接座注塑模具的制造工艺:介绍模具的制造流程、加工方法和质量控制。

4.连接座注塑模具的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模具设计和制造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使学生掌握模具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模具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完善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相信能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连接座注塑模具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连接器设计基础讲解

连接器设计基础讲解
e尺寸要设计合适
PIN太长 顶到端子
PIN太短 接触性差
此角度为 设计重点
PIN针
插入PIN针 后,喇叭口 要求平行与 PIN针完全 接触。
e、其他类型:
单面接触有外框 单面接触
双面接触
环型接触
B 、挂钩基本形状有以下几种: a:背部刺破式:
A尺寸控制端子脱落;
B尺寸控制端子在 Housing内的窜动。 (一般窜动为0.15 ~ 0.25mm左右较合适)
DIP型 Wafer 主体PIN孔的设计 :
a>b尺寸,可减小PIN针之间的相互累积 挤压力,PIN针较容易插入。
主体加倒角
PIN加倒角
*尽量设计PIN针从主体底部插入,如从主 体内腔插入会增加组装的难度。
PIN针需打内K:
产品过炉时,溶胶会进入 PIN的K内,从而增加PIN 的固止力。
PIN针打内K可增强产品过炉后的退PIN力。
此处尽量避免尖角,防止刮破胶体保持力变小; 尽量做水 平,保持 力可增大;
此处做成异型或增加加强筋,增强保持力。
b:挂钩悬空式: 悬空
注:此种结构挂钩拉力较小,一般不采用。
c:挂钩为产品成型框口部份:
注:此种挂钩拉力大小,一般与塑胶相关较大。
d:挂钩为翅膀式:
挡片---防止 弹片不反弹。
二、Housing的设计: 1 、相关匹配尺寸: A、端子与Housing匹配; B、 Housing与Wafer匹配。
C
•正常情况下C小于15度时,产品能顺利对插(如 配合间隙太大,对插时PIN针可能会顶死,无法 正常对插) 。
Housing与Wafer匹配原则: *空Housing与Wafer对插无干涉(无力量); *Housing的PIN孔与Wafer的PIN针能对应; *防呆部位能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模具设计讲义
设计流程
一、 审图
1.
尺寸是否完备
A.
详细审视图面各个细部尺寸是否标注。
B. 依产品设计图档,直接于档案上测量漏标处尺寸,
但仍需产品设计人员补正确认并签名以减少日后之争议。
2.
开模方式
A. Cavity数目、模座大小、适用成型机台(Tie bar
间距、最大射出能力)。
B.
塑料原料类型、可成型性及其所需之外围设备。
干燥桶、除湿机、模温机
(Nylon series)

C. 模具型式:二板或三板模;Slider or not

D. 分模线、公母模侧(成品图之Top view or bottom view为公模)

E.
顶出方式:拨块加顶针。
F. 模仁可加工性及机械强度:
a.
目前的加工能力和精度是否可达模仁设计之要求。
b. 成品尺寸设计若太细微,
容易造成模仁强度不足或有尖角而易损伤。
G. 公差合理性:
是否具备大量制造的能力。
3. Design Review Meeting
将上述有疑虑及困难的部分或须与其它零件段配合之事项于 Design Review会议上提出并提供改善之建议

案。
二、
Shrinkage

1. 塑料缩水率(a )
一般计算成型收缩率的方式是由常温的模具尺寸 D与成型品的实际尺寸M:
D
在决定模具设计的实际尺寸时,依图面所用的塑料而先查得成型缩水率,再计算出模具的尺寸。
2. Desktop Memory Socket Co nn ecto
常用之塑料
A. “Sumitomo LCP E6006 ” (ref. x:0.1%;y:0.16%;z:0.16%)
B. “Polly LCP L140

C. “ Toray LCP

D. “ Wuno LCP
E. 南亚、耐特、晋纶PA66'
F. “Arlen PA6T

G. “ DSM PA46(F8 HF5040)

3. 可过IR制程之塑料为“Sumitomo LCP
E6006”
,而且其收缩率很小,尺寸安定性极佳,故通常以此种原料 为设计基准,其它塑料则以实际射出之尺寸为
该料号之图面尺寸 (目前于DIMM 168与DDR皆采用大范围之

公差将不同原料之成品总长涵盖,如 140.95 0.05 ; RIMM则因为是高频co nn ector且In tel对生产制程尺寸
0.25
之cpk值要求非常严格,故采用E6006原料)。

4. 总长取上限(采用Sumitomo LCP E6006时)
140.95 ±.05 — 141.00
5. Pitch x 0.1% shrinkage,
其余两边对称
6.
管制尺寸,附公差之尺寸—依经验判断其收缩趋势,决定适当值
7.
脱模角度及尺寸
三、模穴
LAY OUT

1. Top & Bottom view
长(141.00)宽(脱模角 7.44/7.50)外框
Bianking type于组装时采10 Pcs—起并列组装,故宽度的设计须与自动 化之组立设计人员事前沟通hous ing

列堆栈之公差。
2. 绘出 Latch咅B分之 Top view宀从其 cross section
设计
斜面对插,厚度方向随之应变;绘出该处公、母模之 Top viewTside view即可绘出宀
(A21C)

3. 重绘 pin hole 之 cross section with shrinkage
决定core pin处之Top view及公、母模core pin对插之方式
T
(A21C)
4. 复制 core pin处之 Top view 至适当 pin数,补上 key位之 Top view
5. 将重绘之Top & Bottom view做上下之Mirror
6.
绘上边件
A. core pin每十pin设计一定位件,尽量采多件定位,尤其在靠gate
端。
B. 母模靠gate端第一个pin孔模仁最好与pin no.
件设计成镶件,以防高射压将其撑开。
C. 公模靠gate
端含第一支顶针之模仁最好设计成定位件,以防高射压将其撑开。
D. 定位件槽距离边件两侧不得小于1 pitch
o
E. 母模边件需含脱模斜度;公模边件需闪开拨块位置 (拨块位置与公模仁边缘需留 0.10mm

,以防止拨块顶出

时刮伤公模仁,见p.1O)。
F. 边件厚度不得低于2.00mm
;公、母模两者总长及宽度需相等。
G. 定位件及顶针位置之设计对不同料号之 LAY OUT要能同时满足,即定位件及顶针位置不可在 pin
数变化
区(168pin与184pin),需在pin数不变区;特别是公模部分要同时满足定位件及顶针位置。
H.
边件靠肩可设计不同高度来防呆,同时可增加有挖靠肩槽边件根部的

■M
日印卩11111卯山山晌亦皿111亦

器测|删||1 園
-I

强度。

A13M~

四、Block区

7.编件号标尺寸-完成A03F~

ISIS
nnrrni
1 MJIIE3

=
1.
先设计公模。
因为要预留拨块位置已决定整个 block之最小宽度。
2. 模穴间之区隔件宽度为10.00mm
因为M5螺丝头部?径为8.5mm,区隔件铣螺丝之沉头孔的?径最小设 计需为9.0mm以上,两侧留50条的空间,所以模穴
与模穴间之区隔件 宽度固定设计为10.00mm。
3.
绘出拨块外形
将公模穴insert两次,分别置于区隔件两侧,即可绘出两模穴间拨块之外形
4. Block
外侧边件
将拨块外形copy至两模穴的外侧,可决定block两外侧边件之Top view。此时公模block外框已设定,母模
block

即比照公模外框之大小。
5. Block
头尾挟持件
Gate件应设计于靠cavity no.端,gate件与溢料井设计成镶入头尾挟持件,以减小 block
之长度。
6. 编件号标尺寸-完成 A02F及A12M
7•将Block边件各自Top view copy出,补上其它两视图,设计出循环式排气槽位置宀 insert
图框,标示尺寸宀
完成边件之设计。
8.利用整个block layout绘出公、母模垫板 母模垫板:F03A~ ;板厚15.00mm 公模垫板:M05A~ ;板厚8.00mm
五、模板
1.
中央流道
该区域设定为25.00mm,以支撑模板强度
2.
模穴大小
将block insert到适当位置,外侧各留15.00mm濮块厚度)宀完成模穴之设计
3.
绘出模板外框尺寸
一般而言,模穴内侧到模板外缘之距离需 50.0mm。
4.
决定导柱、导套及水路位置
5.
绘制流道及相关机构位置
标注尺寸-完成模板Layout图A01F与
A11M

6.利用公模板layout
绘出各模板及定位板
下顶出板: E01A ; 板厚
25.00 mm
上顶出板: E02A ; 板厚
20.00 mm

上固定板: F01A ; 板厚
25.00 mm

母模板: F02A ; 板厚
50.00 mm

下固定板: M01A ; 板厚
25.00 mm

垫脚: M02A ; 板厚
85.00 mm

辅助板: M03A ; 板厚
50.00 mm

公模板: M04A ; 板厚
50.00 mm

定位板: M06A~; 板厚
7.00 mm

其中定位板需多设计四个螺丝孔位以固定在辅助板 (M03A)上。
Ps按人体工学的角度而言,35mm
高度之模仁,对模修者而言较易拿取及组立
六、模仁
1.
绘出模仁三视图
利用 side view, pin hole cross section及至 PL 距离 35.00mm,配合 模穴Layout图中之Top view绘出模仁三视
图。
pnm-


BQ
CB

alc.
f
t

图面尽量填满图框三分之二以上,仅留下足够标示尺寸之空间即可
2. i nsert
图框,标示
尺寸
3.
图面尽量放大以方便加工及模修等人员识图

LJ
1-.-1

V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