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青少年发展文献综述-某某

依恋与青少年发展文献综述-某某
依恋与青少年发展文献综述-某某

学号:**********

依恋与青少年发展(综述)

摘要

依恋是人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依恋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在横向上对依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做一个综述,包括青少年B型人格、青少年抑郁、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攻击行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自尊、青少年社会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依恋、青少年发展

目录

前言 (1)

1. 依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2.依恋与青少年B型人格 (2)

3依恋与青少年抑郁 (3)

4. 依恋与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 (4)

5.依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4)

6.依恋与青少年攻击行为 (5)

7.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6)

8.亲子依恋与青少年自尊 (7)

9.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发展 (7)

参考文献 (7)

前言

的高发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系列的压力。面对压力时的不同承受力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关,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依恋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对依恋对青少年的影响做了一个文献综述。

1.依恋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于1969年提出了依恋理论, 当时主要研究婴儿-看护者之间的关系, 他也同时指出依恋将伴随人的一生, 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过程。他认为这种现象具有生物进化的功能, 在生理意义上为婴儿的生存提供保护, 在心理意义上给予婴儿安全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Ainsworth于 1978年创建了陌生情景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 SS), 对 12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在一系列的分离、重聚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根据观察结果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 (securely-attached):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心地玩玩具, 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苦恼、哭泣, 但当母亲回来时会主动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焦虑回避型 (anxious-avoidant):婴儿并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过分紧张或焦虑, 母亲回来时他们也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将注意力转向周围的玩具, 接受来自陌生人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焦虑矛盾型 (anxious-arabivalent):婴儿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表现出极端地痛苦, 当母亲回来时, 他们仍然难以平静,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显示出反抗, 甚至发怒, 不能再去玩游戏。后来, 有研究者发现有一些婴儿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对母亲的反应很怪异, 当他们走近母亲时, 头却背向母亲, 脸部没有表情或不协调, 这种类型被定义为混乱型 (disorganized)。

1985年Main及同事设计了成人依恋访谈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 AAl), 这是一种半结构式的访谈,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通过个体对其早年依恋的回顾和描述来评价当前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以此确定了三种依恋类型, 即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amous)、不安全-拒绝型(insecure-dismissing)、不安全-先占型(insecure/preoccupied)。

1991年Batholomew提出了依恋的自我模型 (model of self)和他人模型 (model of other), 即自己是否是可爱的, 值得被照顾的, 以及他人是否是有反应的, 值得信赖。Brennan和他的同事则认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 即依恋相关焦虑与依恋相关回避。Fraley认为这两种维度的分法具有一致性, 通过维度的划分可将依恋分为四种类型:

安全型 (secure), 这类个体在焦虑和回避的维度上得分都很低, 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安舒适, 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淡漠型 (dismissing), 这类个体有较高的回避得分, 较低的焦虑得分, 对自我是积极的, 对他人是消极的。他们崇尚独立, 对关系的评价是过低的, 否认渴望亲近。先占型 (preoccupied), 这类个体具有较高的焦虑得分较低的回避得分, 对自我是消极的, 对他人积极的。他们具有焦虑的特征, 对人际关系过分投入和依赖。恐惧型 ( fear), 这类个体在焦虑和回避维度上的得分均较高, 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他们常常表现出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1 1985年之前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看护者之间,1978年出现了幼儿陌生人情景评估法,到1985年成人依恋访谈模式提出,关于依恋的研究才转向了青少年和成年。2依恋确实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进行依恋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横向综述:

2.依恋与青少年B型人格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依据行为表现的不同将人格障碍分成三个组群即A群人格障碍(Cluster-A),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型和分裂型;B群人格障碍(Cluster-B),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C群人格障碍(Cluster-C),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据研究,B群人格障碍倾向在青少年中的检出率最高B群人格障碍被称为是戏剧性和情绪化的,以敌意、离群、反社会、自恋、反复萦绕的痛苦情绪为特征,与当前青社会、自恋、反复萦绕的痛苦情绪为特征,与当前青少年出现的行为问题可能有更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形成机制显得非常重要。儿童期受虐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典型而持久的负性生活事件,童年期不论遭受何种类型的虐待,都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童年依恋经验的再现,它不仅是建立在童年依恋经历的事实之上,更是建立在成人目前对早期依恋经历的评价之上。研究认为,B群人格障碍与过度关注型依恋相关,不安全型依恋是青少年人格障碍的高危因素和病理基础之一。成人依恋可以作为中间变量影响早期创伤(如性虐待)对成年期精神病理的作用,与同辈和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可以减少性虐待的消极作用。国内虽有研究探讨儿童虐待、依恋与人格障碍的关系,但少见针对B群人格障碍研究。

成人依恋也对B群人格障碍有正向预测作用。根据Bartholo-mew的依恋理论,个体的早期依恋经验会逐渐转化为指导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内部加工模型,包括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前者主要是个体感到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他人关心爱护,他人模型则是指

个体是否认为他人是可靠的,值得信任和依赖的。研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以情感不稳、紧张的人际关系、缺乏稳定的自我感为特征,其与父母的关系有问题,或者与成人的亲密关系是矛盾或冷漠的,这种不安全依恋是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因之一。安全依恋在童年期创伤的心理病理学机制中有保护作用, 有过虐待经历的人,如果成年时心理创伤得到解决,有良好的亲子和同辈亲密关系, 其心理创伤症状将减少且面对挑战性环境的压力感也下降;而如果受虐经历导致了不安全依恋,形成消极的自我模型,更会加重不良环境因素对心理病理学的危害。这表明依恋作为早期经验内化而形成的内部加工模型,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早期创伤经历使青少年形成了不安全依恋,那么很有可能在青少年发展成B群人格障碍。3

3.依恋与青少年抑郁

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以心情低落,无望失助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它有别于平常人们的情绪低落状况。患者常常感到悲伤,情绪低落,对以前喜爱的活动或事物缺乏兴趣,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自信心下降,自责,常感到疲劳,心理活动迟钝。有半数左右的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自杀行为。影响抑郁的因素有很多,青少年由于处在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会有很多矛盾,加上课业压力大,很容易出现抑郁。本节讲述依恋对于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Bowlby提出婴儿生来就有发展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情感依恋的需求。婴儿通过与母亲环境的互动与适应,在内心形成了一定的自我与他人的客体关系(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完成)。婴儿依赖于内心的这些客体关系来体验情感与社交,形成人际关系(包括将来)。婴儿与母亲依恋关系的性质受到他/她所感受到的来自照顾者所提供的安全性的影响。严重生活事件可能会影响个体依恋方式的形成,例如早期丧失父母会导致依恋关系的全面破坏,对将来发生抑郁是一个危险因素。依恋理论对理解儿童发展的危险与保护因子非常重要。安全型依恋对青少年抑郁发展有良好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发展自主与能力,对青少年期与父母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当青少年在遇到应激时能运用父母作为支持源表现探索与自主。而较差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发展内在与人际应对技能,易感抑郁。Bowlby提出不安全型方式与抑郁与焦虑有关。后来不断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与安全依恋型青少年相比,不安全依恋青少年普遍自信水平低,回避解决问题,有更多功能失调性行为与表达愤怒,其中尤其是矛盾型依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内化。 4

3彭咏梅.陈哲等.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

4.依恋与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

目前, 大部研究者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主要为人格特征及生活事件, 特别是儿童期的创伤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在经历了早期与看护者的互动后, 会与之形成依恋关系, 而之后的创伤性经历, 负性生活事件会不断证实早年的经验, 进一步加深不安全依恋, 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Robert等对 101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了依恋关系的研究, 结果显示童年的创伤及不安全依恋是产生躯体形式症状的重要的预测因子, 而且依恋关系还会影响躯体形式症状的发展过程及寻求帮助的行为。Kirsten等在一项长达三年的纵向研究中对288名青少年进行了依恋关系与内倾障碍及外倾障碍关系的探讨, 最终认为不安全依恋是行为问题的预测因素, 而且这种依恋关系与症状之间的联系是稳定的。不安全依恋与躯体症状之间的联系已被大多数研究者肯定, 但不同亚型与躯体症状之间的联系是否也有所不同呢。Stuart在一篇关于依恋与躯体形式症状的综述中指出, 内部工作模式可以解释产生躯体症状的原因。个体早期的经历, 如看护者对儿童疾病行为的选择性关注及对其他寻求亲近形式的忽视, 可能会导致不安全的工作模式, 个体会认为只能通过躯体诉述才能获得关注。焦虑型依恋个体通过躯体症状的表现去寻求他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不但不能使其获得满足, 反而会加重症状。回避型依恋个体则通过躯体症状的表达来表现情感, 与他人无效的沟通会加重症状的表现。Waller和Scheidt等人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淡漠型依恋的个体约占 50%, 先占型和安全型各占约25%。而且使用回避依恋策略的个体同时具有很强的情感唤起缺陷。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先占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常常报告更多的症状, 淡漠型依恋者倾向就诊于权威的、拥有优良设备的大型医院, 而先占型依恋者则常常表现出医生游走(doctor- shopping), 以寻求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5

5.依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通过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量186名青少年。了解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乎缺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205,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485,P<0.001);心理健康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

显著。结论: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呈负相关。 Brennan等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是依恋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因子,依恋焦虑以个体害怕被别人拒绝和抛弃为特征,依恋回避则以个体害怕亲密关系、不适应对他人亲密和依赖为特征。个体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任一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则被认为具有不安全的依恋倾向。在本研究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个体。6

6.依恋与青少年攻击行为

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包括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其核心特征为有意伤害性,攻击通常还涉及愤恨或想要伤害他人的情绪或内部心理状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对其进行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的基础。以往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存在密切联系:与非安全依恋的个体相比,安全依恋的个体较少表现出攻击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最近开始探讨亲子依恋的作用机制问题。这些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中介模式,主要考察自尊、亲社会取向、社会信息加工等因素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不过,这些变量的中介效应往往较小,提示我们可能还存在其他中介变量,值得进一步探索。二是调节模式,主要考察自尊和其他因素对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这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纳入情绪智力这一变量,对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中介和调节机制作进一步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 EI)是指个体识别和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将情绪同化为思想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能力。研究表明情绪智力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例如,Rubin发现,情绪智力得分高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被同伴评定为更少攻击性、更加亲社会。Ramsden发现,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越高,其攻击行为则越少。Silk等人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较多体验高强度且不稳定的情绪、较少采用有效情绪调节策略的青少年,所报告的问题行为也越多。Lovett和Sheffield对相关文献的回顾表明,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体验他人的情绪)越高,其报告的攻击行为则越少。本研究认为,情绪智力可能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模型)。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将早期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经验内化并整合到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之中,这种内部模式的差异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有效性以及将来的适应:安全的依恋与有效的情绪调节和良好的适应相联系;不安全依恋则会导致个体无效的情绪调节和适应不良。Kafetsios发现,安全型依恋与情绪智力总分及三个分量表(促进情绪、理解情

绪和管理情绪)呈显著正相关。Kim也发现,大学生在安全依恋维度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情绪智力水平也越高;在焦虑矛盾依恋维度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情绪智力水平则越低。根据这些理论和相关研究,情绪智力很可能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7。

7.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

同伴依恋是指青少年与同伴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关系。个体与同伴的亲密性在青少年期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能够减少青少年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促进安全感的发展。亲密的同伴友谊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有积极影响。拥有安全同伴依恋关系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同伴社会接受性更有自信,孤独感更少,因此,人们估计在现实世界中有较好的同伴关系、较好的社会支持的青少年会通过互联网扩大交际圈,但不会沉溺于互联网。而同伴依恋不强的人可能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沮丧等负面情绪,他们会把互联网当做自己的朋友,因此可能会沉溺于互联网。

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伴信任与社交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研究发现同伴沟通高的青少年更喜爱互联网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他们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偏好与PIU之间不存在间接作用,但他们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偏好可以间接预测PIU;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8

8.亲子依恋与青少年自尊

积极信任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地看待自我。很多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青少

年的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者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 分别考察了青少年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与父亲和母亲的依恋对自尊的影响作用是有差异的, 对母亲的高回避和对父亲的高焦虑的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低自尊呈正相关。9

9.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发展

Allen等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安全依恋可以预测青少年从61 到18 岁的社会技能的增长。而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社会能力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被试。Rice 等的一项研究表明, 青少年对父亲的依恋比对母亲的依恋对社会能力的预测力更强。同时,社会能力是情绪适应的一个显著的预测源。Wilkinson 等人研究发现,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独立预测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增强和烦恼的降低。10

参考文献:

1 苏朝霞.康妍.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5期2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12月

3彭咏梅.陈哲等.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期

4 苏朝霞.康妍.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5期

5 刘果.王旭梅.青少年依恋与躯体形式障碍

6 陈恩佳. 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1

7 No.2 2009

7 李霓霓,张卫. 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第2期

8 雷雳.伍亚娜.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7期

9 张秋凌.邹泌.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年第7期

10 张秋凌.邹泌.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年第7期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现阶段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社区的影响效应。他们提出的社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区机构资源模式。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未成年人行为受社区影响的社区机构资源模式。机构资源模式是指社区中是否有足够的警察,是否能够提供可以促进学习的设施,如图书馆等,是否有公园和活动中心等能促进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否有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等等。这些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会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和设施,如儿童识字活动、图书馆等等,通过父母的适当利用,可以诱导或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和学习成绩上。 2、社区组织度模式。组织度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相互监督程度等。研究者认为,社区的结构特点,

最显著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搬迁率、种族混杂程度、流动人口混杂率等,能决定社区中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对居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能促进和阻碍未成年群体的问题行为和居民的行为偏差,因此,这个机构强调社区的社会组织特性,特别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机制。 3、流行模式。流行模式是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的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理论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假设邻居和同伴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社会组织性缺乏理论认为:同伴可能是社区内的不良因素消极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机制;因为缺乏社会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管理未成年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就开始起作用了。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幼儿园、家庭等),学前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的接触最多,也更多的受到攻击型同伴的影响。而且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和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容易在社区中受同伴的攻击(sinclair等,1994)。如果未成年人的活动无人监管,对这种攻击行为的容忍度更会增大。 4、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赫西认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外在社会控制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等,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成为一种普遍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对依恋的概念、发展阶段、已有研究理论到已有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阐述以及展望。 【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依恋的评估方法现状 依恋(attachment) 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依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 1.依恋概念的界定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1]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 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 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 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儿童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 2) 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儿童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 3) 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儿童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 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4〕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 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 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反应。(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 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 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 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摘要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犯罪行为。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具有生理上机体需要增多、性早熟,心理上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猎奇新事物等特征,因此青少年犯罪现象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得存在着。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青少年犯罪事态日益严重。但如果一味的如同对待成年人犯罪一样对待青少年犯罪,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使其伏法,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通过对多位学者就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简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介入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工作如何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介入即介入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 2000 年到2004 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 %。 2005 年至 2006 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达 285 970 人,约占刑事案件犯罪总数的34%,而且青少年犯罪仍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 5 年间增长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 5 年间上涨 68%。这些数据使得青少年犯罪不得不被列入急需解决的问题行列。 各个学者对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同的理解,黄嘉慧(2014)在《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矫正的介入》中提出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它是指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特定年龄阶段(一般认为14-25周岁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而贾亚男(2013)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乌兰察布市为例》中则讲犯罪行为的概念更加细化,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青少年实方氲的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和其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的总称。我对后者的界定更为认同。而对于社会工作的界定各个学者的概念都大同小异,这里采用王思斌教授在《社会工作概论》中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以“功能"论为界定依据,我国的社会工作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专业团体开展的带有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第二类是接受社会工作专门教育的人员秉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即专业社会工作。 下面将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简析和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介入的必要性及介入方式进行综述。

对成人依恋的研究

成人依恋研究 背景: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伴侣选择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不过直到1980 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 (1987) 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Hazan 和 Shaver 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an 和Shaver 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 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 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

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 献综述○1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出现并成为潮流。人们在追求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更多的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将改变,离婚再也不是所谓的“伤风败俗”“丢脸”的事,反而成为了很多家庭解决矛盾的最终办法……如下图: (表1) 可见:中国的离婚率近几十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至1997年我国的粗离婚率○1已是1982年的2.3倍,离结率○2是1982年的2.6倍。进入21世纪,从2001年起 中国的离婚率就持续增长。09年更达到同比增长10.3%的地步[1] ,离异家庭在既家庭结构 关系上变化,给子女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子女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精神异常等心理疾病。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单亲家庭也会让孩子的独立能力得到锻炼,结合已有的此方面的资源,现将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单亲家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即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而在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或年龄在16-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起生活 的父亲或母亲所组成的家庭”[2] 综合起来我认为单亲家庭应着重强调两点:○1由单一的父 亲那或母亲一方抚养;○2子女未婚或未成年,即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2.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中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3] (二) 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消极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社会化开始的场所,是他们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时期,西方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的主要的依恋对象。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的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为其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人格的缺失和行为的偏差 [4] 单亲家庭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家庭形态,其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 Nyt 引言 一直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解离症状是童年时期所受创伤引发的,但现在学界对创伤诱发解离症状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深入性。部分研究者认为解离症状主要可能由童年期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而造成的婴儿对创伤的易受伤性、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直接对婴儿造成的创伤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依恋关系(尤其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来探讨依恋关系是怎么通过影响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引发婴儿,甚至母亲自身的解离症状,从而讨论治疗解离症状的方法。 一、依恋关系诱发解离症状的理论与原因 1.依恋关系对青少年解离症状诱发的影响 在2004年的时候,GIOVANNI LIOTTI发表的综述整理了创伤、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三者的关系(Liotti, 2004),见图1。他认为,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的,被AAI访谈被判定为与照养者有着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的双亲容易与他们的孩子形成未组织型的依恋关系。当孩子向双亲发出依恋要求的时候,容易激发双亲的unresolved的记忆,这样双亲会因为当前他们回应婴儿依恋要求的照顾模式与unresolved记忆诱发的恐惧的情绪产生矛盾而出现一会儿回应婴儿要求的一会儿回避甚至惩罚婴儿依恋要求的行为,这样双亲在婴儿面前就会成为一个既是惩罚者又是拯救者的形象。如此下来,婴儿就会对双亲产生既依赖又愤怒的情绪,难以确定他的依恋要求与行为是否正确,也难以确定自己在双亲中的自我形象,从而难以将婴儿时期记忆整合到一个完整的自我中并形成一个相对正常的内在工作模式,从而为它们的解离症状埋下了诱发的因子。如此一来婴儿成长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既强大(因为不想依赖父母)又脆弱(因为需要依恋关系)的矛盾两极的自我,为了减轻这种自我的矛盾,婴儿会产生一些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把强大的自我与脆弱的自我解离开来,这样婴儿就容易产生有解离经验或者是情感异常,一旦这种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其他危险的因子,就非常容易遭

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

1987年Hazan 和Shaver 把依恋的研究 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 )研究开始,John 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 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 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 等。国内学者李同归 等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 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吴薇莉, 刘协和

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在Hazan和Shaver 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4研究不足和展望 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 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目前研究方法仍主要集中在自我报告法上,针对其存在的单一性,社会认知方法在依恋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启动实验方法, 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中吸取长处 。 关于依恋研究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依恋类型和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成人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心理病理机制研究却少有触及。以后的研究要把握安全与不安全成人依恋区分的标志,并深入研究依恋的可变性。改善和治疗不安全依恋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将成为依恋研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发展和改良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是以后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4.3关于成人依恋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相对目前国外的成人依恋研究,我国才起步不久,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结果。成人依恋的分类和行为模式上中西方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注重运用自身资源,运用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修订国外引进的测量工具,最后形成适合本土的权威理论。 成人的依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由于成人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复杂性,该领域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除了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整合研究方法的研究,依恋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依恋的临床应用等,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FeeneyBC.Asecurebase:Responsivesupportofgoal strivingsandexplorationinadultintimaterelationship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J].2004. 87. 李同归,李楠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 吴薇莉,刘协和.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 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J].心理学探新 ,2008.28.

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

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某县幼儿园为例 摘要 亲子依恋是亲子关系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个概念。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亲子关系现状,在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父母权威,忽视幼儿主动性,亲子之间缺乏互动支持等现象。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并整理记录,对影响幼儿亲子依恋因素的分析,探讨阻碍幼儿与父母建立安全亲子依恋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希望通过探究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促进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为亲子关系研究提供一份力量,进而来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后期成长。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幼儿与父母的亲子依恋状况良好,依恋类型以安全性为主,幼儿与父亲和母亲的亲子依恋状况差别不大,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于与母亲依恋的影响大于与父亲依恋。要促进亲子依恋状况的更加良好发展,需要家庭,托幼园所和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幼儿,亲子依恋,影响因素 A Case Study on Early Childhood Attachment ——in a Pre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Abstract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s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a concep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early parent-child attachment will be important impact o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our country, is common in some familie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authority of parents, neglect children's initiativ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o suppor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record,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hinder the children and parents to establish safety of the main caus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his study belongs to application research. Hope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s issue, promote to establish a secur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rovide a power for the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 的社会学分析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 suicide phenomenon XXXXXXXXXXXXXXX 【摘要】自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出现的问题。WHO的统计结果表明,自杀死亡高居人类意外死亡的榜首,每年世界上有逾百万的人自杀身亡,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一人自杀未遂。而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每年约有25至30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位居青少年的死因首位。国内一项关于中学生自行报告压抑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1/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9%的承认确实尝试过自杀。很大程度上,自杀并不仅是单纯的个体行为。将自杀现象放到社会学的背景中,就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成为一个公共议题。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社会学 一、引言 近年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因思维方式、情感模式、价值观念、社会压力的加大,导致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不断发生,其中影响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并付诸行动的影响因素多与青少年的自身心理因素有关,但更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社会学原因。在青少年自杀队伍中,每增加一人,就不止一人在遭受生死离别的折磨。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三十年来,青少年的自杀对于一个家庭相当于一次毁灭,其灾难性影响是巨大的。 二、研究现状 自杀指本人自愿或被迫结束自己生硬的一种手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现象,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发生自杀现象。自杀反映个人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

摘要 实证研究中,在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内的现状,做了大量的研究,逐步形成适应国内的依恋理论与实证的体系。 本文从依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上介绍了不同学派的依恋理论观点,包括精神分析学派、习性学理论、认知理论等,各个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总结了各学派的成就和不足。实证研究介绍了依恋的研究方法、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依恋与友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青少年犯罪、依恋与欺负行为、依恋与认知等,在相关研究中,介绍了依恋与各个领域的关系,文中整合了前人的成果,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在最后,提出了对依恋的展望,包括:依恋与家教、依恋的代际传递、依恋的纵向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这几项是对依恋研究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依恋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和相关的研究中,应该使依恋的研究成果走入实际的家庭教育和个人自我提高,使依恋的成果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 引言 针对国内的现状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依恋的形成上、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对社会性的影响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个性发展、依恋与犯罪、依恋与家庭教育、依恋的代际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依恋的研究还集中于儿童早期,对青少年及成年期的依恋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依恋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窗口,揭示不足,以备后来的学者能在此基础上对依恋研究有新的突破;总括了理论的成果,还将实证相关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使依恋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界,还能更有效的指导生活。 一、概念分析 (一)儿童依恋的界定 1.依恋的提出 关于母婴依恋的研究,是从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开始的。鲍尔比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依恋与失落》一书里,从生态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依恋最初是由鲍尔比(J.Bowlby)提出,用以描述母—婴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其实鲍尔比(Bowlby)的初衷并不认为依恋仅指婴幼儿期才具备,他认为依恋是伴随整个童年期,直至成人。 2.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依恋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局限于婴幼儿期。如张春兴(1992)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依恋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满怀信心和胜任力地去参与。 2)依恋对象的作用是“安全基地”,是保护,是对压力、焦虑的自然遮挡。同伴和老师的作用不被当作依恋关系的核心。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分析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况)(1)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2)大学生的依恋在性别、专业、年级、恋爱经历、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的回避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级上基本不具有差异,但在个别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依恋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无任何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这与田瑞琪2004 年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结果一致。国外大多数的研究中都是安全型的比例最高,如Lopez在2002年的研究,依恋类型中安全型(46%)、恐惧型(20%)、冷漠型(19%)、迷恋型(15%),Creasy 在2001 年采用AAI 对145 对恋人进行测量,发现安全型占40%。国内早期的研究多数也是安全型人数最多。分析以上结果的原因,中外成人依恋的比例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不鼓励直接的情感表达和如同希望那样强烈的身体接触,因此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分数高于国外研究,而依恋类型的划分是有维度计算的来,因此我国的安全依恋人数比例低于国外实属正常。恐惧型的人的特点是与人亲近不舒服,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很难相信他人,担心会受到伤害,分析这种依恋类型的人的特点,可以看出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内敛、含蓄、谨慎……”,因此原因,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恐惧型人数比较多。与我国早期依恋类型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造成,早期多使用陌生人情景法,两者对不同依恋类型的表现有不用的界定。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由于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恋人、朋友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人们观念的转变(如责任感减弱、离婚的增加等)使得人们的焦虑维度的分数增高,导致恐惧类型的人数增多。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性别差异,而焦虑维度无性别差异。4个子维度上均差异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文献,探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并主要从社区影响因素、社区作用以及预防对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张芯子琪、孙凌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49-02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性质恶劣、团伙化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意识到社区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日益得到重视。党和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肯定社区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帮助。 一、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探讨 对国外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探讨中,以介绍美日欧模式居多。如郑列等在《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中介绍到:在芝加哥地区项目中,社区犯罪预防的核心是社区中心、娱乐设施和教育中心。安吉拉?斯来文依据英国形势,提出了英国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举措:一是采用指导员指导来寻求与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最终与他们的雇主取得联系,是全面介入模式的一个方面;二是采用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整个社区参与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措施中去;三是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帮助的休闲活动,减少被社会排斥的青少年。可以说,

学前儿童回避型依恋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题目:学前儿童回避型依恋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本科0202班 学号:20020228 学生:吕晓彬 指导老师:甘剑梅

一,研究价值 行为退缩的儿童经常表现出行为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等,被认为观点采择能力低,自尊水平低,同时孤独.压抑的潜在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危险因素。这些儿童在平时沉默寡言,容易被家长和教师所忽略。但是,当他们遭遇变故时,这些行为退缩儿童则难以调适自己的心境,也许在人格上会出现某些问题,危害他们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现在的理论认为: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的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依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而且会在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 [1] 因此,通过研究行为退缩与儿童回避型依恋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员就可以及早地对儿童的行为加以干预,力图改变对幼儿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以求适合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概述 1.社会退缩行为的界定 在发展心理学中,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行为抑制(inhi-bition),害羞(shyness)和社会性孤独(social isolalion)这四个概念的界定有些模糊。它们的共同部分是行为的孤独,但又不完全相同。行为的抑制是指儿童在陌生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害怕.谨慎的气质特征,多指年龄较小的婴儿表现;害羞是指儿童在陌生社会环境下的抑制;社会性孤独是指被同伴拒绝而表现出的独处行为;而社会退缩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环境下表现出的独处行为。 [2] 行为退缩儿童表现包括行为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等。 2.依恋理论的发展 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 依恋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生态学家John Bowlby 最先提出,他确定了依恋理论的基本框架。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发展了依恋理论。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依恋划分为A.B.C(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和八种依恋亚型。20世纪90年代初,Main和Solomon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本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对依恋研究更多的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如开展的婴儿期除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1]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现状 1.目前,认为儿童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气质 Kangan(1991)等人关于气质研究认为:退缩行为儿童最早表现为行为抑制—胆小,谨慎。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_汤芙蓉

1.成人依恋研究的提出 依恋研究的先驱者Bowlby 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成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验与他后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另一位依恋研究的杰出贡献者Ainsworth 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2]。研究发现成人在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如亲密维持、分离焦虑以及将对方作为“安全基地”等[3]。由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亲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Hazan 和Shaver 认为成人依恋有 着亲子依恋相似的类型,他们采用了Ainsworth 的三分法作为框架来组织成人依恋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差异。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研究发现,运用三分法所得到的成人依恋分布结果与早期婴儿依恋的分布大致相同。他们还认为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源于在不同依恋史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依恋工作模式会对个体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4]。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 2.1成人依恋的测量 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的角色是交互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这种交互作用给测量带来了挑战。另外成人的行为表达含义复杂,不易观察和分辨,所以在对成人依恋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 汤芙蓉 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 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依恋发展临床取向社会人格取向 作者简介:汤芙蓉,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158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 文献综述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即对于年满14周岁的人犯罪在我国才负刑事责任。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1.作案主体低龄化趋势 犯罪低龄化是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征,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15.7 岁,许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犯罪当中,他们经常性地实施盗窃行为,甚至与其他成年或未成年人一起实施抢劫、伤害和杀人。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一般是从10-12 岁开始就有不良行为,个别8 岁就有偷窃行为,13-14 岁就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14-17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阶段。“危险的14 岁”现象是指许多未成年人已经知道十四周岁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出现了14 岁前疯狂作案的现象。 2.作案手段成人化、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 未成年人作案性质趋于恶性化。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冲动,加上近年来影视出版作品中大肆渲染暴力因素,因此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时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3.犯罪类型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等。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型犯罪和人身损害型犯罪两大类,而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危害后果严重的六个罪名尤其集中。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智力化犯罪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一人犯数罪现象不断增加。有的未成年人在实施侵犯财产罪时,兼有抢劫、强奸、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暴力行为。有的未成年人在实施人身伤害时,兼有对财产的侵犯。这种同一罪犯同时实施数种犯罪的行为,后果极其严重,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犯罪方式智能化 未成年人学习能力强,他们擅于研究影视出版作品中的犯罪手段,在有些犯罪中甚至表现出比没有文化的成年人更加智能化的特点。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另外,现在未成年人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加大了公安机关的破案难度,同时也显示出主观恶性的增强。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依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时的依恋基本上会影响我们此后怎样与他人建立关系。本文将综述依恋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我对依恋的看法。 一、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1]多数情况下,儿童依恋于为之提供安全与照顾以满足其各种需要的特定养育者,此人通常是母亲,在人类社会中,依恋也多为母子间的依恋,依恋最初目的是保证新生生命能够生存下去。 最早对依恋进行研究的人是生态学家Konrad Lorenz,他在非人类的动物王国中通过对鹅的观察得出了一种倾向,即刚出生的小鹅习惯将它看见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当做自己的母亲,Lorenz将此过程称为印刻:发生在关键期,涉及对观察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产生的依恋行为。 Lorenz提出的印刻现象说明依恋是基于生物学的因素,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也认为,儿童依恋的发展来自父母为她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食物,即满足婴儿口唇需要的能力,此观点被称为依恋的碗柜理论。[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碗柜理论成立,那么只需要有充足的食物,婴儿是不是与谁都可以建立依恋关系呢,根据我们平常的观察也不会简单的承认的。有些家庭的婴儿母亲给予其充足的食物,而随着婴儿的生长却发现婴儿对其奶奶有更多的依恋。Harry Harlow在1965年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提出并证明了他的假设,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Harry将刚出生的幼猴与母亲分开,分别制作了两个人造母亲,一只用铁丝制作,上面有食物,另一只用绒布制作,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和绒布母亲在一起,偶尔会去铁丝母亲那里去取食物,当幼猴遭遇惊吓、恐惧时,幼猴会到绒布母亲那里寻求安慰。当有新刺激物出现时,幼猴则把绒布母亲作为行动基地,此后才会去探索新事物。[1] Harry的研究证明食物并非依恋形成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婴儿并不像一些动物那样存在印刻现象,更多的是在与母亲的不断交流中获得依恋。 关于人类依恋的研究——依恋理论,最早是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的,在1969年关于依恋的第一部著作问世,他阐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依恋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即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攻击者的动机[1],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但在儿童早期最为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的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着的亲近,这无助的婴儿生命面临的就是死亡。[8] 人类依恋的发展不是突然的,它并不像印刻现象有明显的关键期,它是逐渐形成的Bowlby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依恋阶段(0-2个月)婴儿表现哭、笑等情绪反应,尚不能对人际关系加以具体区分,对不同人有泛化的反应。二是依恋关系建立阶段(2-7个月)婴儿仍然对不同人有无分别的依恋,但对熟人更易产生依恋反应。三是依恋关系明朗化阶段(7-24个月)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并表现出分离焦虑。四是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阶段(24个月以后)儿童较少以自我为中心,能理解母亲的动机和行为,依恋变得较少依赖性。[3、5、7] 二、依恋的类型 依恋类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更是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中以发展心理学家Marry Ainsworth的工作最具经典意义。她在Bowlby的理论基础上发明了一个广泛用于依恋测量的实验技术——陌生情境试验:由一系列阶段性的情景构成,用以阐明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程度。“陌生情境”遵循下列八个步骤的模式:(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的探索。(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再和婴儿说话。(4)母亲离开房间。(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6)母亲再此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7)陌生人回来。(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职场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外职场孤独感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国外职场孤独感研究的主要文献,将其概念、维度、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介绍到国内,为我国学者研究职场孤独感提供借鉴和参考。而且,本文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今后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研究职场孤独感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职场孤独感情感剥夺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 引言 随着职业情绪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个体在组织中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对个体和组织产生破坏作用的负性情绪。孤独感作为一种弥散在社会生活中的情绪,在职场中会有什么表现,又会带来哪些影响,逐渐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 职场孤独感的概念内涵 早在1984年,Gumbert和Boyd就发现,小微型企业主在工作中常常感受到孤独感,他们将这种工作场所中的孤独感称为职场孤独感(workplace loneliness)。他们认为,由于小微型企业主缺乏可以与之分享经验、意见和情感的同事交往,他们不可避免会陷入到职场孤独感中。随后,Kamphuis(1987),Bell(1990),Reinking和Bell(1991);Chadsey?Rusch、Steinburg,Sullivan和Montoya等都对职场孤独感都做了一定的研究,随着职场孤独感研究的升温,Wright(2005)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系统论述了职场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并对职场孤独感做出了定义:职场孤独感是由于个体在工作场所中所期望的人际关系与现实中获得的人际关系之间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以及个人缺乏弥合这种差异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导致的一种孤独体验,属于工作场所中的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Wright对职场孤独感的定义十分清晰和准确,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被其他学者广泛引用。 Wright(2005)在定义职场孤独感的同时,强调研究者必须注意职场孤独感和职场孤立(workplace isolation)之间的区别。职场孤立是个体被驱逐出组织支持网络(Smith,2005),它描述的是个体在组织环境中的一种客观状态,和工作排斥等概念比较接近,而职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可能和职场孤立有密切关系,但他们绝不是同义词。职场孤立反映出个体被排斥在同事关系网络之外,不能从同事或上级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在组织中的独处、孤立以及缺乏组织支持,都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职场孤独感,但是这些词语之间的概念是不同的。 职场孤独感的结构维度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孤独感的结构维度,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无共识。Russell,Peplau 等(1980)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单维度的情绪反应,是由个体对社交的渴望和期望值与实际水平差距过大引起的,他们认为,孤独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感到孤独的人均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然而Weiss则认为孤独感应该包含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其依恋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则是指个体因为其社会整合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由于缺少社会感而引起的孤独感。调查表明,Weiss的二元观点影响最大。 关于职场孤独感的维度划分,Wright在借鉴Weiss观点的基础上做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经过分析,他认为职场孤独感包括两个维度,即情感剥夺(emotional deprivation)和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lack of social companionship)。情感剥夺是指由于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在数量或质量上存在缺陷,而导致其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会造成员工在情感上的冷漠和麻木;而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指的是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缺失,这会导致员工脱离组织关系网络,产生与其他组织成员的疏离感。他的这种划分和Weiss的二元观点相承接,其中情感剥夺对应情绪孤独感,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对应社交孤独感,后续很多研究者的数据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此这种划分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