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是D A.对中药制剂的原料进行质量分析 B.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C.对中药制剂的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 E.对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量检测 2.中药制剂需要质量分析的环节是C A.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和体内代谢过程 B.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运输过程 C.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 D.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供应和运输过程 E.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体内代谢过程 3.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B A.制剂工艺的复杂性 B.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中药材炮制的重要性 D.多由大复方组成 E.有效成分的单一性 4.中医药理论在制剂分析中的作用是E A.指导合理用药 B.指导合理撰写说明书 C.指导检测有毒物质 D.指导检测贵重药材 E.指导制定合理的质量分析方案 5.《中国药典》规定,热水温度指A A.70~80℃ B.60~80℃ C.65~85℃ D.50~60℃ E.40~60℃ 6.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是指D A.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机物质 B.含有多种类型的无机元素 C.含有多种中药材 D.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E.含有多种的同系化合物 7.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对象是B A.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B.影响中药制剂疗效和质量的化学成分 C.中药制剂中的毒性成分 D.中药制剂中的贵重药材 E.中药制剂中的指标性成分8.中药质量标准应全面保证C A.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B.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使用安全 C.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 D.中药制剂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 E.中药制剂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和使用安全 9.中药制剂的质量分析是指E A.对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 B.对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 C.对中药制剂的检查 D.对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E.对中药制剂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的评价10.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C A.光谱分析法 B.化学分析法 C.色谱分析法 D.联用分析法 E.电学分析法 11.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提取方法是A A.溶剂提取法 B.煎煮法 C.升华法 D.超临界流体萃取 E.沉淀法12.指纹图谱可用于中药制剂的E A.定性 B.鉴别 C.检查 D.含量测定 E.综合质量测定 13.取样的原则是 C A.具有一定的数量 B.在效期内取样 C.均匀合理 D.不能被污染 E.包装不能破损 14.粉末状样品的取样方法可用B A.抽取样品法 B.圆锥四分法 C.稀释法 D.分层取样法 E.抽取样品法和圆锥四分法 15.中药制剂分析的原始记录要 E A.完整、清晰 B.完整、具体 C.真实、具体 D.真实、完整、具体 E.真实、完整、清晰、具体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包括ABCDE A.对原料药材进行质量分析 B.对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C.对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有毒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E.中药制剂成分的体内药物分析 2.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是ACDE A.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有效成分的单一性 C.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异性 D.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 E.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 3.中药制剂分析中常用的提取方法有ABCE

30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分析

30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30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临床科室收治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300例的引发药物和主要影响组织器官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300例药物不良 反应病例中,因抗生素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有164例,占总体的54.67%,有 98例不良反应主诉为皮肤症状,占总体的32.67%。结论:临床上以抗生素引起 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以皮肤症状为主诉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 【关键词】不良反应药物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383-02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情况下,患者出现具有危害或与用 药目的不同的反应,具体到临床工作,主要包括副作用反应、毒性和过敏反应三 类[1]。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执行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制度,对药 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也是强化药物管理和提升用药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2]。本 文就其引发药物和主要影响器官情况作一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临床科室收治的3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11例,平均年龄(56.09±19.48)岁。 1.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就引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的器官系统做一调查与统计,并在作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就如何有效的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做一探讨。 1.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Office excel (2010版)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不良反应所涉药物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所涉药物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3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因抗生素类药物引发 的不良反应有164例,占总体的54.67%,这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似[3-4],即有 超过半数的药物不良反应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因心血管 药物、中药及中成药、消化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和其他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分别占总体的11.67%、11.00%、8.67%、7.00%和7.00%。这其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抗肿瘤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率较低,与其临床用药量和药物本身的毒性不符。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通常会进行癌症疼痛有 关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与认识,从而提 高了患者对于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耐受度,进而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率。 这提示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开展相同的健康教育项目,来提高患者对于不良反应的 耐受力,进而降低因并非十分严重不良反应而就诊的情况,即降低了患者的负担,也节约了医疗资源。在对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研究的同时,我们对不良反应 所涉组织和器官情况也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300例药物不良 反应病例中,有98例不良反应主诉为皮肤症状,占总体的32.67%,另有66例、59例、32例、13例和12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诉为神经、消化、循环、呼吸及全身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共80例,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对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等等。结果:80例患者中,≥60岁占比为28例(35.00%),40~59岁占比24例(30.00%),18~39岁占比16例(20.00%),18岁以下12例(15.00%)。不良反应发生时间>24h病例占比为4例(5.00%),1~24h病例占比为8例(10.00%),0.5~0.9h病例占比为8例(10.00%),<0.5h病例占比为60例(75.00%)。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病例占比64例(80.00%),口服病例占比16例(20.00%),外用病例占比0例(0.00%)。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类型:红花注射液20例,舒血宁注射液10例,丹参注射液10例,参麦注射液5例,注射用血塞通5例,肺炎合剂20例,其他10例。结论:中药制剂由于患者的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差异不同,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必须加强中药制剂的管理,特别是注射剂,从而提高用药安全程度。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药房管理;合理用药;用药禁忌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0-0209-01 用药安全对患者的疗效、生命尤为关键。但是,在使用药品治疗患者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占比正在升高,由于药品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多达250万[1]。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药材,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少,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呈逐年增加趋势[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药房管理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共80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50例,年龄5~88岁,平均年龄为38.00±10.50岁,全部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3],对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80例患者的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中药制剂分析作业

中药制剂分析作业 1. 试述中药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答: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多样且复杂,杂质来源途径多,使中药制剂原材料质量难控制;其次,药效成分与机体作用机理间缺乏相关性,使分析水平难以评判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的质量水平;此外,中药分析起步晚,基础薄弱,分析方法有限,也制约了中药分析研究的发展。发展趋势: ①分析方法向着仪器化、自动化、快速和微量的方向发展,分析仪器向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更好的方向发展,如 HPTLC、HPLC、GC、HPCE、LC-MS联用等,起到分离分析的双重作用; ②中药的指纹图谱进一步完善,更好的用于控制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 ③中药制剂对照品的制备,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与确定; ④中药分析检测成分向多指标方向发展; ⑤体内药物分析的深入研究,为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与化学合成药物分析相比中药分析有何特点? 答:中药制剂分析与化学合成药物分析有很大的区别,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干扰较多,被测成分含量偏低,波动较大;且中药分析研究没有化学合成药物研究的深入,处于起步阶段,分析方法、指标确定不全面。具体特点如下: ①测定对象不同,化学合成药测单一有效成分;中药含一至多种有效成分,还有活性成分、指标性成分。 ②含量高低不同,西药含量高,中药含量低,因而采用的测定方法不同,侧重点不同。 ③分析理论不同,西药为线性理论,中药包括线性理论和非线性理论。 ④分析过程中杂质检查不同,化学药包括重金属、有关物质、溶剂;中药包括重金属、残留农药、霉变、虫蛀物质。 ⑤中药分析方法的敏度度、准确度、质量标准化较化学合成药物薄弱。 3.干燥失重测定和水分测定有何区别?常用水分测定方法有哪些? 答:干燥失重是指药物在规定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是水分、结晶水,也包括其它挥发性物质;水分测定仅针对中药材中水分进行测定。常用水分测定方法有: ①烘干法---不含或含少量挥发性成分的药材; ②甲苯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 ③减压干燥----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及遇热易分解的药材; ④气相色谱法----散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各类型中药制剂中微量水分的测定; ⑤费休氏法。 4.薄层色谱法对生物碱类和有机酸类成分定性鉴别时,为减小拖尾现象应如何选择展开剂?答: 薄层色谱法对有机酸类成分定性鉴别时,选择硅胶为吸附剂时,硅胶显弱酸性,应在展开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酸(如乙酸),可防止拖尾现象。 对于生物碱类,多选用氧化铝为吸附剂,选用中性溶剂为展开剂;若采用硅胶为吸附剂,则选用碱性展开剂为宜;但对某些碱性较弱的生物碱可使用中性展开剂。为减少拖尾现象,还应滴加适量的氨水。

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总结

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 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 大学期间除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平时更注重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掌握实验原理,更初步熟悉各高级仪器(hplc、uv-1800等)的使用和娴熟的常用仪器操作。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流利的日常交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能承受工作压力。 积极参与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善于与人交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集体,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刻苦耐劳的性格令做事持之以恒,能够很好完成任务!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2. 本人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兴趣广泛,经常参加学校和社团举办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爱好体育运动,擅长于中长跑,连续两年参加学校运动会400米、800米,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在智育、德育、文体各方面全面发展自我,比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善于交际,乐观开朗,能与人友好相处。作为班干部,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适应能力强,反应快,遇事能镇定思考应对和灵活变通。工作能力强,做事情积极认真,心思细密。 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凭着这个信念不断努力进龋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不断自我总结,力求找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更好。 3. 我是一个有爱心,反应敏捷,有责任心,善于与别人交往的人,同时对自己的 人生价值充满了信心。在大学四年里我学习了中医基础,中药学,高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药化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学科,并且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我精心编排过舞蹈,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我曾当过礼仪人员参加了学校的大型活动,从中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校期间我还担任过阳关创业社团外联部的部长,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我还当过家教,去过千山野外实习,从中都增强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我坚信只要我认真努力,不怕吃苦,肯于学习,加上领导给我的机会与鼓励,我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

中药制剂分析名解简答和论述

中药制剂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对照品: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是中国药 品生物制定检验所制备、标定和供应。11页 2、鉴别:通过应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中药制剂中原料的组成 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来判断该制剂的真伪。 (包括显微、理化鉴别)18页。 3、显微鉴别:是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中药制剂中原料药粉末的组 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 (一般凡以原料药粉碎成细粉后直接制成的制剂或添加部分原料药粉末的制剂。显微鉴别方法操作简便、直观、耗费少。)20页4、制剂通则检查:根据不同剂型的不同存在形式、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使用方法等特点,为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及稳定,对中药制剂进行的理化检查或微生物学检查。32页 5、杂质的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35页 6、一般杂质检查:在原药材的采收、加工以及制剂的生产或贮 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如水分、重金属、硫酸盐等。35页 7、特殊杂质检查:某些个别中药制剂中存在的杂质,因制备工艺的 特殊性或药物本身性质的特殊性而产生的一类杂质。如大黄制剂中的土大黄苷、含乌头制剂中的酯型生物碱等。35页 8、重金属: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而显 色的金属。通常以铅为代表。38页

9、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包括 水分和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46页 10、总灰分:中药经粉碎,高温炽灼,所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物, 称为总灰分。49页 11、酸不溶性灰分:中药经高温炽灼得到的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得 到不溶于盐酸的灰分,称为酸不溶性灰分指泥土、砂石(硅酸盐)。 49页 (由于在盐酸中泥土、砂石等主要硅酸盐等成分不溶解,而钙盐等无机物可溶,因此对于那些生理灰分本身差异较大,特别是在组织中含有草酸钙较多的中药,酸不溶性成分的测定更能准确地表明其中泥土、砂石等杂质的掺杂含量。) 12、炽灼残渣:药物中的有机物经炽灼炭化,再加硫酸处理,高温 炽灼至完全灰化,所残留的无机物,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 48页 13、准确度: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 收率(%)表示。90页 14、专属性: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 测成分的特性。91页 15、检测限: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信噪比大于3:1) 92页 16、定量限: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信噪比大 于10:1)92页

药品不良反应81例回顾性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81例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2009年收集到的81例adr报表,分别从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系统进行统计评价。结果 81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46个药品品种,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46例,占56.80%,皮肤损害34例占33.33%。结论 adr 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等密切相关,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adr);回顾性分析;合理用药aretrospectiveanalysisof81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report chen xue ying (the medicine guru ,the fifth hospital of chengdu,61113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adr cas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ccurred in our hospital for the safety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may be provided. method adopt ret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ion,total of 81adr cases reported in our hospital form 2008 ~ 2009,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age and sex、approach of using drug、categories of drug、apparatus and system involved in adr,complexions

浅谈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浅谈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某中医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出现的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况监测报表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涉及的中药制剂的种类有 40类,共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例数的79.5%;在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比口服与肌肉注射相对较高。结论在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 反应,尤其是老人小孩,加强对中药制剂的适应证和控制使用方式,以最大限度 来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的使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都认为中药药性温和,副作用小, 比西药更安全可靠。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的中药都被研制成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服用便利,携带方便,效果好,但是在使用中往往忽视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某中医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出现的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 况进行分析,从而掌握中药制剂发生的特点,为临床治疗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某中医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出现的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况 进行分析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有48例,女有60例;年龄5~70岁;门诊 用药的有30例,占32.8%,住院用药的有78例,占68.5%。 1.2分析方法 参照中药不良反应分析标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2005年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编。对于 标准中的38个项目进行统计,同时采取选择性选取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其中 部分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制剂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表一中药不良反应的性别、年龄分布 如表一所示,在本组所选的108例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中,其中男48例(49.45%),女60例(60.55%),其中病例的年龄区间为5岁~70岁,在5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有48例,发生率最高。女性发生率比男性高。 2.2 出现不良反应时间 在本组中患者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时间,其中有60例患者在用药后 45min以内出现不良反应,其占总数的69.87%;而在整个报告中出现不良反应最 短时间为3分钟,最长时间为5天。大部分不良反应都会字静脉输液30~45min 内出现。 2.3 不良反应给药途径 在本组患者中,疑是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共涉及40类不同的中药制剂,而在其中有27类中药制剂为注射剂,而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就有108例。 表二 108例不良反应所涉及可疑药品种数以及出现不良反应例数[n(%)] 2.5 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版

中药制剂分析复习 一、选择或填空: 1. 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对中药制剂的原料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 制剂的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 量检测。 2.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用中医药理论为 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中药制剂的杂质来源多途径性;有效 成分的非单一性;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 3.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4. 取样必须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均匀合理,所取样品具代表性。 5. 粉末状样品可用圆锥四分法取样。 6. 常用提取方法:溶液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临界流体萃取 7. 常用净化方法:液—液萃取法、色谱法、沉淀法、盐析法、固相微萃取 8. 鉴别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9. 检查包括: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 10. 一般杂质检查包括: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及残留溶剂等。 11. 性状鉴别包括:颜色、形态、形状、气、味、其他(光泽感、滑腻感等) 12. 显微鉴别:观察中药制剂中原药材的组织碎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适用于含原生药粉的制剂鉴别。 13. 理化定性鉴别方法有:化学反应法、升华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其中以薄层色谱法(TLC )最常用。 14. 杂质限量计算: 15. 中药材、中药制剂和一些有机药物中重金属的检出通常先将药品灼烧破坏,温度需控制在500-600℃ 16. 硫代乙酰胺试液与重金属的反应最佳pH 值是3.5。 17. 砷盐检验法中古祭法基本原理: 锌和酸作用产生初生态氢与供试品中微量砷盐化合物反应生成挥发性砷化氢 AsO3 + 3Zn+9H →AsH3↑+3Zn +3H2O 砷化氢与溴化汞试纸作用(颜色) AsH3+2HgBr2→2HBr+AsH(HgBr)2 (黄色) AsH3+3HgBr2→3HBr +As(HgBr)3 (棕色) 18. 醋酸铅棉花的作用:吸收除去H 2S 19. 砷盐检验法中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 法)既可作为作为砷盐的限量测定方法又能作为 砷盐的含量测定。 20. 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是指水分、结晶水,也包括其他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 21. 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采用甲苯法测定水分时,测定前甲苯需用水饱和,以避免其与微量水混合。 22. 生理灰分(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后,不溶于盐酸的灰分)的组份差别在于钙盐。 23. 西洋参中人参的检查、乌头酯型生物碱(附子理中丸中乌头碱的检查)属于特殊杂质的检查 24. 制川乌中酯型生物碱的检查:比色法:双酯型生物碱在碱性条件下与盐酸羟胺反应,生成异羟肟酸, 再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红色的异羟肟酸铁。 25. 农药残留的提取最常用乙腈和丙酮,现在丙酮被广泛利用,提取方法有索氏提取和振荡提取。 26. 农药残留的测定以色谱分离方法为主,其中气相色谱在农药残留分析使用更广泛。 27. 样品的粉碎必须反复粉碎或碾磨,让其全部通过筛孔,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8. 样品的分离纯化中消化法常用的破坏方法有湿法消化和干法消化法。湿法消化加热灼烧时,温度控制 在420℃以下,避免被测金属化合物挥发。 %100%100??=??=S C V L S C V L )样品量()标准溶液的浓度()标准溶液的体积()杂质限量(%100?=样品量杂质最大允许量杂质限量

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1-11-18T15:29:33.1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李云鹤[导读] 以上2例停止用药后10天左右均恢复正常性功能。 李云鹤 (新疆奇台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8318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426-02 【摘要】目的近年来对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和分析。方法通过中成药不良反应典型病例的报告。结果说明中成药不良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结论应该重视中成药制剂新剂型的发展,科学合理用药,对临床应用的重大意义。【关键词】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 随着中成药制剂的发展,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年递增,中药汤剂调配处方相应减少。中成药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使其在处方用药及非处方用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在人们认识到中成药的有效、服用方便,应用之广泛等优越性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中成药制剂存在不良反应的另一方面。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从报道情况看是不容忽视的。 1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 1.1洁尔阴洗液引起局部皮肤药疹5例[1]洁尔阴是应用较广且疗效较佳的妇科外用洗剂,其局部药疹的出现与个别患者体质有关,局部不良反应可能为过敏所致。 1.2江苏白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2]患者因外伤后自服江苏白药,20min后又饮白酒75ml,半小时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昏、视物模糊、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入院检查,心电图呈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特征。江苏白药成分中乌头占20%,该反应的出现与服药后饮酒促进乌头生物碱类吸收可能有关。引起中毒反应发生除药物因素外,尚有饮食因素(如饮酒)。 1.3双黄连粉针致过敏性休克1例[3]双黄连粉针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三种中药提取制成,临床用于清热解毒,抗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静脉点滴给药发生过敏性休克。 1.4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发猩红热药疹3例[4]3例均为静脉点滴给药,临床症状,体表出现弥漫性鲜红色丘疹,全身灼热瘙痒不适,并伴有高热,经停药并给以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 1.5心通口服液致过敏性皮疹1例[5]该药系以黄芪、麦冬、葛根、丹参、海藻等为主要成分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文报单服此药期间,背部、手掌及手背出现鲜红色药疹,瘙痒,停药3天后症状自行消失。 1.6茵枝黄引起乳房增大3例[6]该药为治疗黄疸型肝炎中成药,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中,静脉点滴给药,引发3例年龄38~56岁男性患者乳房增大,其中2例伴有淡黄乳汁分泌,乳房局都肿胀,停药5~7天症状逐渐消失,以上3例均在用药1周左右出现症状。 1.7口服消银片出现男子性功能障碍2例[7]据报道,在应用以生地、苦参、金银花、大青叶、赤芍、防风等药材为原料,抗银屑病中药制剂消银片治疗银屑病,其中1例31岁男患者连续服药50天左右出现性功能障碍,另例40岁男性,连续用药2个月余,出现性功能障碍症状。以上2例停止用药后10天左右均恢复正常性功能。 近年来关于临床中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已较频繁,在此不做赘述,现就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简略分析,以供临床中参考。 2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1)药物给药途径的改变,导致极少过敏反应的药物发生致敏反应;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为新剂型,传统用药多采用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过程中,一些致敏物质难以进入血液循环,相对致敏力低,少见过敏性反应,而今改为静脉给药,药物成分直接注入血液,过敏发生率增大。因此,对于中药制剂静脉给药,应注意过敏反应发生,临床中应重视该问题的重要性,以便在问题发生时,能给予正确处理,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必须经过药理研究,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2)因药物中毒性成分的存在,个体代谢能力的差异,长期服用具毒性成分中成药,造成蓄积性中毒,也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对于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乃至中药材,均需在医生正确指导下用药,不可盲目长期服用药物,避免由中成药造成的蓄积性中毒。 (3)中成药新剂型的应用,提取方法的推广,传统药剂处方药物中所含成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致敏性成分的作用有可能强化,过敏性体质被引发药物过敏症状的问题将暴露出来,临床上应对中药制剂引发过敏反应有所了解,并应采取相应措施。 综合上述情况,对于中药制剂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工作的重视,相应的中药临床药理工作应开展起来,对于中药制剂的发展,科学合理用药,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秀华.洁尔阴洗液引起局部皮肤药诊5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4):180. [2]孙广辉.江苏白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11):523. [3]汤启勋.双黄连粉针致过敏性休克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1):41. [4]姜红.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发猩红热药诊3例.中国药学杂志,1994,29(4):226. [5]王家骅.心通口服液致过敏性皮诊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693. [6]张建良.茵枝黄引起乳房增大3例.现代应用药学,1995,12(2):60. [7]仝敏.口服消银片出现男子性功能障碍2例.新药与临床,1995,14(1):56.

医院41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医院41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8-03-19T14:48:02.1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朱洁雷[导读] 并通过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查房、抽查病例,加强与医护人员沟通[4]。能够进一步确保ADR的监测准确无误,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浙江平湖314200)【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以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度上报ADR,整理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报告人员、科室分布等。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我院2016年度上报ADR414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60岁以上患者较高(26.6%);静脉滴注(98.07%)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大部 分患者出现皮肤及其附件(57.76%)相关临床表现;上报人员以护士为主(92.27%),上报科室以门/急诊注射室为主(18.12%)。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临床合理用药是确保药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关键词】ADR;报告;监测 临床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仍可能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不良反应。作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重灾区,我国每年约有500~1000万就诊患者因此受累[1]。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我院上报的ADR,总结分析其发生规律,为以后ADR的监测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2016年度上报ADR,整理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报告人员、科室分布等。通过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我院2016年度上报ADR414例,男212例,女202例,年龄10月~82岁(48.63±4.16岁),年龄及性别分布如表1。表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n(%) 2.2 给药途径 ADR患者给药途径分布情况:静脉滴注406例(98.07%),静脉注射5例(1.21%),口服1例(0.24%),皮下注射2例(0.48%)。 2.3 临床表现 本年度未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同一患者可能累及多个系统、器官损害,如表2所示,皮肤及其附件ADR发生例数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 表2 ADR患者累及系统/器官分类及临床表现n(%)

中药不良反应的一览表

中药不良反应的一览表 图片 药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人参用药不对症至低血钾,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牙痛,畏光,自汗,下肢酸痛,恶露不绝 天麻服致过敏性水肿:头晕,乏力,胸闷,面部浮肿。 五味子煎服或服糖浆剂致过敏:心慌气短,胸闷难受,全身瘙痒,周身荨麻疹,心动过速,早搏 巴豆误食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 小春花服致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综合征等锥体外系症状 山菠萝煨食7天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川芎超量服用致中毒:剧烈头痛并呕吐 山药生品外敷致过敏:颈、胸、背部瘙痒,心烦不安,坐卧不宁 北豆根煎服过量致中毒;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大汗乏力,抽搐,血压下降,颅神经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生大黄致原有眼溃疡加深,星翳深陷,重者穿透角膜 金钱草服或接触致过敏:接触面呈红色斑疹,累及面、胸、背部,奇痒;或长期泡服致形瘦肤燥,毛发不泽,烦躁等肾明亏损症状 七叶一枝花新生儿煎服中毒:烦躁,面色苍白,呕吐,抽搐,昏迷 山八角误服中毒:头晕。腹痛,恶心呕吐;四肢抽搐,流诞,昏迷,重者死亡 土鳖虫外敷过敏:接触处红疹。瘙痒,阴囊与龟头瘙痒、糜烂 乌柏服过量致中毒:精神错乱,语无伦次,自语,坐卧不安,面部抽搐

全蝎煎服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服粉剂致过敏,服致蛋白尿 艾条熏灸致过敏:熏处奇痒,潮红,水肿,水泡,重者心悸,胸闷,气急 夹竹桃花)煎服致中毒;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胸闷,憋气,重者深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房颤,早搏,心肌缺血 桃花服鲜品致胃肠炎:腹绞痛,水样便,发热,恶心呕吐,上腹与脐周压痛 斑蟊外用或服致中毒,急性肾功能与消化道及皮肤损伤:中毒性肾炎,膀胱炎、肾衰、急性胃肠炎、血尿血便,重者死亡 河豚食用致中毒: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乏力,四肢与口唇麻木,不能行走,重者死亡 松香接触膏剂致局部皮炎 蓖麻子外用致过敏性休克,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大汗,血压0,下肢有风团样疹块,昏迷,死亡 仙人掌外敷致接触性皮炎 生地黄服致可逆性血压升高 瓜蒂误服致过敏性休克 北五加皮服其酒浸剂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作南五加皮用致中毒 竹沥服致上消化道出血 竹黄服酒剂致日光性皮炎:暴光处水肿性红斑,重者有水泡,糜烂。 灰菜食用致小儿重症光敏性皮炎 皮服致消化道穿孔死亡 地骨皮煎服致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 苦楝子服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毒性反应 苦杏仁服食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心悸,呼吸困难等急性中毒 刺五加静滴致急性过敏性皮炎

中药制剂分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单项选择: 1.中药制剂分析对象一般不包括 A.原料 B.辅料 C.包装材料 D.成品 2.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一般不包括 A.阐明中医药理论 B.建立分析检测方法 C.制定制剂用原料质量标准 D.制定成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 3.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样品时,溶剂选择的主要原则是 A.无毒原则 B.易挥发原则 C.相似相溶原则 D.价廉原则 1. 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最适用于鉴别: A. 用药材提取物制成的制剂 B.用水煎法制成的制剂 C. 含有生药原粉的制剂 D.用蒸馏法制成的制剂 2. 在六味地黄丸的显微鉴别中,不规则分枝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溶化;菌丝无色,直径4~6um 。是( )的特征 A.山药 B.茯苓 C.熟地 D.丹皮 3.在牛黄解毒片显微鉴别中,草酸钙簇晶大,直径约60~140um,是( )的特征 A.牛黄 B.大黄 C. 雄黄 D.冰片 E.朱砂 5.应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来鉴别中药制剂的某种成分时,以测定该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的方法 A.最常用 B.最少用 C.不常用 D.一般不用 6. 在TLC法中,涂铺薄层时使用的玻璃板最好是: A.优质平板玻璃 B 普通玻璃 C 有色玻璃 D.毛玻璃 8.气相色谱法最适宜测定( )的成分是: A.挥发性成分 B.非挥发性成分 C.不能制成衍生物 D.无机成分10.在薄层色谱鉴别中,硅胶薄层板的活化条件是: A.310℃烘30min B. 210℃烘30min C. 105℃烘30min D.50℃烘30min 11.制备薄层板用于中药制剂定性鉴别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将吸附剂1份和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

中药分析化学部分总结及相关题目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2014-6 1中药制剂分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科学,是中药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包括A.对原料药材进行质量分析 B.对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C.对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D.对有毒成分进行质量控制E.中药制剂成分的体内药物分析 3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特点:属于强制性标准。 4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药典》和局(部)颁药品标准 5药片管理法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6《中国药典》的内容一般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7药典正文包括:名称、来源、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和制剂等内容 8附录包括制剂通则和通用检验方法 9中药制剂分析的对象包括制剂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及新药开发研究的试验样品 10中药制剂分析的检验程序:取样、制备供试品、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书写检测报告等 中药制剂的检验程序分为取样、制备供试品溶液、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 11供试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被测定成分,除去干扰物质,将被测定成分浓缩至分析方法最小检测限所需浓度12中药制剂的鉴别是利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中药制剂中原料药的组成,从而判断该制剂的真伪。 13中药制剂的鉴别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有时在性状鉴别中还应作相应物理常数的测定14制剂的性状:指成品的颜色、形态、气味 15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来观察中药制剂中原药材的组织碎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从而鉴别制剂的处方组成 16中药制剂的理化鉴别: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制剂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从而判断制剂的真伪。 (扩展)17理化鉴别的方法:化学反应法、升华法、光谱法和色谱法;其中,薄层色谱法最常用 18中药制剂的检查包括;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是控制其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19中药制剂的杂质:指无医疗作用且能影响制剂质量或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物质 20杂质一般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 一般杂质: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材的采集、收购、加工以及制剂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等 特殊杂质:在该制剂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根据其来源、生产工艺及药品的性质有可能引入的杂质 21杂质的来源:一是由中药材原料中带入;二是在生产制备过程中引入;三是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改变而产生。 22重金属的检查方法: 第一种方法:硫代乙酰胺法(酸性)适用:供试品不经有机破坏,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 第二种方法:炽灼法适用:供试品需要灼烧破坏,取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经处理后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 第三种方法:硫化钠法(碱性)适用:检查能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及生成沉淀)的药品中的重金属第四种方法:微孔滤膜法适用:用于有色溶液或重金属限量低的品种 23砷盐检测法:用于药品中微量砷(以As计算)限量检查的方法 《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一是古蔡法(定性);二是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银法(可以定量) 24古蔡法(100%出现)(如何进行、装置、描述过程) 基本原理:本法系采用锌和酸的作用所产生的初生态氢与供试品中微量砷盐化合物反应生成挥发性砷化氢,再与溴化汞试纸作用生成的黄色至棕色砷斑,比较供试品与标准砷溶液在同一条件下所显的砷斑的颜色深浅,以测得供试品的砷限度。

中药制剂分析(参考答案)

1、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色谱分析。 2、中国药典中规定,水浴温度指:98~100℃。 3、中国药典中规定“恒重”是指供试品2次干燥后的重量差异在多少范围内:0.3mg。 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十万分之一。 5、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指:95%乙醇。 6、无需过滤除药渣操作的是:连续回流提取法。 7、对水溶液样品中的挥发性被测成分进行净化的常用方法是:蒸馏法。 8、下列属于样品净化方法的是:固相萃取法。 9、进行中药制剂中重金属检查时,样品的处理方法应选:消化法。 10、关于牛黄解毒片的性状描述正确的是:本品为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 苦,辛。 11、中药制剂的鉴别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是:薄层色谱法。 12、正确的描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的位置上,斑点颜色。 13、中药制剂的一般杂质检查包括:酸、碱、氯化物、重金属、砷盐。 14、在酸性溶液中检查重金属常用那种试剂作为显色剂:硫代乙酰胺。(碱性溶液中,用硫化钠)。 15、砷盐限量检查中,醋酸铅棉花的作用是:除去H2S. 16、不属于特殊杂质检查的是:安宫牛黄丸中酸不溶性灰分的检查。 17、砷盐检查法中,制备砷斑所采用的滤纸是:溴化汞试纸。 18、不需要进行含乙醇量检查的机型是:糖浆剂。 19、现版中国药典中,含量测定应用最多的方法是:HPLC。 20、GC法或HPLC法用于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时,定量的依据是:峰面积。 21、采用HPLC法对中药中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时最常用的色谱柱是:ODS柱(C18反相柱) 22、化学分析法主要使用于测定中药制剂中:含量较高的一些成分和无机成分。 23、气相色谱法中用于中药制剂的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油成分及其他挥发性组分的制剂。 24、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数组分均在可见、紫外区有吸收,这类组分通常采用:紫外检测器(UVD)。 25、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累的中药的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 26、分析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时,常用的样品净化方法是:氧化铝柱。 27、常用于提取黄酮苷的溶剂是:甲醇-水或甲醇。 28、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此题 要剔除“稳定可靠”这个选项)。 判断题 1、中国药典由凡例、正文、附录、索引四部分组成。(对)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目前每5年审议改版一次。(对) 3、在薄层定性鉴别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