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教学设计3

《首都北京》教学设计3
《首都北京》教学设计3

《首都北京》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名胜古迹、悠久历史,了解北京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知道北京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了解北京的变化,培养其自豪感和责任感。

3、能力目标:培养查找、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首都北京各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你的心脏。

2、师:感受到心脏的跳动了吗?心脏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其实我们的祖国妈妈也有心脏,她的心脏就是我国的首都——北京。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祖国妈妈的心脏——北京吧!出示课题《首都北京》

【设计意图】通过触摸心脏这一小小动作感知心脏的作用,进而了解到北京作为我国的心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交流探讨,深入北京。

1、出示中国地图。

(1)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你能找出北京的位置吗?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

(2)了解北京天安门的地理位置

师:一说起北京,我们就不由得想到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出示天安门全景图)

师:谁到过天安门广场?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宏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2、天安门的升旗仪式

(1)师: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上面,每天清晨,我国的国旗——五星红旗都会伴随朝阳一同升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吧!

(2)播放视频《天安门升旗仪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加深对北京,对天安门广场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3)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介绍第一面五星红旗升旗的背景。

【设计意图】介绍升旗仪式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升旗仪式的庄严和肃穆,从而激发对国旗的尊敬之情。

(4)活动:说说你心中的五星红旗。

3、首都北京的名胜古迹

(1)师:我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很多的名胜古迹都是历史之最呢!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请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及旅游胜地。

(3)播放视频《首都北京》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首都北京的视频,对北京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而印象,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悠久文化以及北京的现状,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4)师相机补充并介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景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这种师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感兴趣,从而对北京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现辟为“故宫博物院”。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现辟为“故宫博物院”,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天坛: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

颐和园: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着名游览胜地。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4、首都北京的传统文化

(1)师:北京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她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气息的古都。像被尊为我国“国剧”的京剧就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经诞生200多年了。能说说你所了解的京剧吗?

(2)请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3)师:了解了京剧,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文化呢?

四合院、胡同、宗教文化、美食……

5、发展中的北京

(1)师:北京不仅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气息的古都,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2008年奥运会在我们首都北京开展就足以证明北京在国际上乃至世界上的位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2)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北京奥运会的视频,对北京有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北京已渐渐走向国际,走向世界,激发对北京多国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将情绪引向高潮。

(3)师: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道路,外国游客的慕名而来无一不说明北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了。此刻,如果你作为一名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我国的首都,你会怎么介绍呢?

(4)活动体验:我是小导游

三、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祖国妈妈的心脏——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首都北京骄傲而自豪。下面就让我们真诚地打开我们的双手,用最美的歌声迎接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北京参观吧!

(2)合唱《北京欢迎你》

七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首都——北京》创新教案(第1课时)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学会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了解北京的位置与范围,古城与新城的变迁。 能够利用各类地理信息,说出北京具备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的位置、范围。 北京的职能。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图片。 提问: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办?(中国——北京) 你对北京了解多少?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祖国的首都——北京看看吧! 二、新课学习 (一)政治文化中心 1.北京的符号: (1)首都北京的符号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人民大会堂: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2)古城北京的符号: 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 (3)现代北京的符号 “鸟巢”:国家体育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又称“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 2.面积、人口 面积:1.68万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1961.9万(2010年) 3.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京市大致位于40°N,116°E。 (2)海陆位置——面向渤海(距渤海150千米),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西面和背面背靠群山。 (3)相邻省市——天津市、河北省。 4.位置的优越性 活动: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自然条件及城址变迁 读图,认识北京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北京位于几条古代交通大道的交叉点,又是京杭运河的起点,对外联系方便。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从西北出居庸关可进入内蒙古高原;向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向南可进入华北平原。 (1)从地形、地势、河流待方面,讨论北京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 地处暖温带,气候适宜,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地形平坦开阔,周围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有对外联系的通道,距海近,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河流流经,能够提供水源、航运和防御之利;周围地区能源、粮食等供应充足。 (2)简要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依山傍水,靠近海洋,进能攻,退能守,西面和北面有广大的腹地,资源丰富,所以地理位置优越。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首都北京》教案

《首都北京》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精讲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首都北京,本课时的主要介绍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古都、现代化的大都市的知识。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 3.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职能,了解各种现代化交通枢纽。 4.了解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 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图片,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北京天安门图片)播放《北京欢迎你》师:(边画边说)同学们好,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请认真观察,判断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标记? 生: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师:主办地在哪? 生:北京。 师:咱们当中有没有人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对北京的印象吗? 生:回答。

师:真棒,描述的真生动,让我心动。北京带给我的印象也是古典的,浪漫的,又富有新鲜的时代气息的,我一直很想去北京,我想你们一定也很想去北京,请来把你想去北京的理由写在黑板上。 生:书写略。 师:看起来,大家真的很想去北京,有人想上清华北大,有人想去中关村、中央电视台,有人想去考查古都风情……北京有你的梦、我的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 二、新课学习 师:(边出示课件边说)让我们学会从地图上寻找北京、认识北京。请每个小组积极合作,作好记录。并把结果整理到相应表格中。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最认真、最主动。 [出示问题: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生:小组活动、探究、组织答案。 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习情况,督促、矫正学习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近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 生:依次回答略。

初中化学_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学科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

《同步》开放性作业1、2、3、4、5、6。 参考答案 A B D B D B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化学科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律,这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概念之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前”,指这节课详细的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宏观组成是元素,并和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得认识系统化。所谓“启后”,指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研究。 1、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单质B.原子C.元素D.分子 2、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N2 B.Cu C.O D.CO2 3、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Zn B.O C.N D.Cl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 硅C.铝D.铁 5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6、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中子数B.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一级新生是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的一个过渡期,大多数学生正处于中学阶段的适应期的,对于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有初步了解还不够透彻,在教学中还需不断地深入和加强。对于社团同学来讲有较好的基础,因此作业可以适当的调整,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色彩知识起始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意在利用大自然丰富而美丽的色彩现象引导学生对色彩发生兴趣,产生了了解色彩、研究色彩、学习用色彩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的愿望。 依照课改新课标要求,着重启发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界开始对色彩进行初步了解和认知,认识光线与色彩的关系、色调的形成,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光和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的观察和感悟力。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色彩工具表现简单色彩关系和色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积极扎实的准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通过欣赏、讨论、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魅力,进而在课堂练习中感受色彩带来的快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现象主动认识、积极关注和热爱的态度;加深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帮助学生逐渐树立随时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高雅审美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色彩手段表达自然界的色彩关系和色调。 2、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把真实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的色彩关系。 教法:引导、创设情境、鼓励发现 学法:合作学习、探究感知、增知实践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诗词、涂色工具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导课)罗曼?罗兰曾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如此,美,打开了心灵的窗户;美,掀开了人生的日历;美,展开了追求的蓝图。用我们的智慧去发现美、把握美、创造美。 每天清晨,当我们睁开眼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美最养眼的礼物——色彩。这些五彩斑斓的颜色就存在于大自然中,有了色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了色彩我们的生活无限精彩。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自然,一起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板书) 二、整体感知共同探究 1、课件演示(一组大自然图片) 刚才我们共同漫步于大自然,感受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色彩,把你对色彩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 小结:日月轮回四季交替,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呢!

八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人教版

祖国的首都——北京 时间2016年 12月日第周第课时 课题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3.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播放《奥运会吉祥物宣传片》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提问] 1.同学们,刚才在动画片里都看到了什么? 2.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哪召开? 3.咱们当中有没有人去过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对北京的印象吗? 北京给我的印象是古典的、浪漫的、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了解北京。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1.位置 [回答] 福娃。 [回答]北京。 [回答]自由发言。 [回答]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小组活动] 小组根据所给图片和教材认识北京,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认真、最主动。

[过渡]我们学习一个区域,先要了解它的什么? 另外作为首都,它还有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使其全面认识北京的地形、气候等。 [小结]可见北京的位置具有优越性,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2.职能 [过渡]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呢? 政治中心(出示政府机构图)(播放图片)、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3.历史悠久 [过渡]北京因其位置的优越性不仅是新中国的首都,在历史学科中我们应该学过,古代很多朝代,如金、元、明、清先后在这里建都。 *北京城市格局 (出示北京旧城土图)(出示现北京城图)(出示北京古代城区的变迁图) *文明古迹 [过渡]作为古都,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出示课件) 介绍哪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现代化建设(出示图片) 可见,北京不仅历史悠久,作为首都,为了适应世界形势,也在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京腔京韵自多情,甘美芬芳故乡情,在短暂的时间里,你对北京的知识领会了多少?1.找北京的政府机关。 2.了解天安门广场的结构。 3.欣赏。 任选一项介绍北京是文化中心的条件。在教材中找到能够证明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的语句。 了解北京旧城的格局,说出北京旧城的结构特点。 对比北京旧城和现北京城看看二者的关系。 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清,可以作简单介绍。 欣赏,说说与刚才的北京有什么不同? [讨论] 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用一句话说说收获。 板书设计: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

祖国的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烈山区马桥中学陈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提问】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2、展示图片 3、水、氧气、二氧化碳构成的分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二)新课授入 1、元素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看书, 找出元素的概念并做上记号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 多种。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分析下述化学反应: . 通电—一—一 水氢气+ 氧气 (H2O) ( H2) (。2) 、一一点燃一八、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 SO2) 左边两个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的是_________ ,未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展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学生记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 展示: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八年级地理下册 6.4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及其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3.了解北京成为古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 4.对北京的现代化有一定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资料整理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培养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名胜古迹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 (北京) 二、新课讲授 (一)政治中心 1.城市符号一个城市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著名建筑,是这个城市的符号。 2.北京概况(面积、人口) 3.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势 4.北京的城市职能 (1)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2)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3)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悠久的历史 2.众多的名胜古迹 (三)现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发展 2.北京的城市交通网络 (1)立体交通网络:由航空、公路、铁路构成

(2)市区快速道路网:呈环形加放射状 (3)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初步建设成网 (4)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北京的城市建设 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北京的重要性----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了解了北京的地理环境优越和城市的变迁,还了解了作为现代化城市北京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 (一)元素 【自主学习】1、观察、比较下表中两种碳原子和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8 14 氢 1 0 1 氢 1 1 2 氢 1 2 3 2、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3、阅读课本73页,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填空: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 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流学习】 1、讨论课本73页的问题,思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会 不会发生变化呢?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元素 区别 联系 (二)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小组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我们的首都北京社会教案

我们的首都北京社会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城市。 2、了解北京的名胜风景,有向往北京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北京的录像或图片。 2、《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音乐、《北京欢迎你》视频。 3、《我们的首都北京》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欣赏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师:歌曲里唱了些什么?你听清楚了吗?(幼:天安门、北京、毛主席) 回应:你们的小耳朵真灵,把歌曲里唱的歌词听的那么清楚。 师:今天呀,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北京,看一看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城市。 2、寻找地图上首都的位置,引发了解北京的兴趣。 师:(出示中国地图)看,这是什么?(幼:中国地图) 师:你能在这张中国地图上找到北京吗? 追问:你是怎么找到北京的?(幼:看到北京两个字、看见一个☆)

①(幼儿发现北京旁的☆)追问:为什么在北京的旁边要打☆,它表示什么意思? ②(幼儿未发现北京旁的☆)师:仔细看看,地图上的北京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3、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师:什么叫首都?追问:北京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归纳提升:北京是我们中国的首都,他也是我们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在那里办公。 二、回忆经验 1、感受北京悠久的文化历史。 (1)师:你曾去过北京吗?你知道北京有哪些悠久的历史建筑? 引导去过北京的幼儿讲述见闻,教师出示有关图片,并补充介绍(天安门、长城、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归纳提升:北京是我们中国的首都,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像天安门、长城、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它们都代表了北京悠久的文化历史。 (2)感受北京的现代摩登。 师:(出示图片:鸟巢和水立方)看,这是什么地方?(幼:鸟巢、水立方) 师:你们知道是哪项体育盛事曾在这里举办过吗?(奥运会) 回应:是呀,2008年奥运会就是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的。 归纳提升:中外许多运动健儿在鸟巢、在水立方里奋力拼搏,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元素符号(重点)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常见的 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 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 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反思 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设计色彩》讲课教案

《设计色彩》

《设计色彩》教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1.设计色彩的定义 從古代的遺蹟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從很早以前就有色彩的運用,即使到了今日,色彩仍與我們息息相關。雖然色彩的運用可以追溯到 20 萬年前,但在歷史上,希臘是最先將色彩問題提出討論的。希臘的四原色論將火 ( 白色 ) 、水 ( 黑色 ) 、空氣 ( 紅色 ) 、土 ( 綠或黃色 ) 認定為色彩基本的四元素,此時對色彩之研究僅限於哲學性。真正對色彩的研究,是直到 1666 年牛頓經由三稜鏡得知了光譜,才邁入色彩科學的新紀元。色彩是經由光線刺激眼睛所產生的視覺現象,沒有光線就沒有色彩。光照射在物體上,物體吸收了某些色光、反射了其餘的色光,透過視覺器官傳到大腦,由大腦感覺色彩 ? 雖然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至今尚無法完全了解當我們觀察色彩時,會在大腦中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2、色彩原理 ?光是色彩的本原 ?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 1 )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 0.39 微米到 0.77 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 0.77 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 0.39 称紫外线。 ?( 2 )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体色的呈现 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可以区分为发光体和不发光体两大类。前者是能够自身发光,因而它的光色可以不受周围光线的影响;后者是自身不能发光,要靠反射外来光线的照射,它们才能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日光灯,钨丝灯,蜡烛等,它们自身有发射光波的能力,是发光体。与太阳的光谱相比,其他的发光体的光谱都不平衡,难于像日光那样形成白光,日光灯光偏绿,钨丝灯光偏橙黄色,蜡烛光偏黄红色。

二年级语文《北京教案》教案

二年级语文《北京教案》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与 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与感情。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背诵自已喜爱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 识与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2019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如何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能够齐读、个别读,也能够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

领大伙儿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能够小组齐读,也能够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明白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舞学生用自已明白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明白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伙儿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明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最新人教版】【人教版】(高考)高中物理(选修3-4):13.7《光的颜色色散》精品教案(含答案)

课时13.7光的颜色色散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 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而言,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重点难点:薄膜干涉的原理及应用,折射、色散的原理。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述色散的概念和发生色散现象的两种情况。要让学生动手做肥皂液膜的干涉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在讲解时要辅之以光路图来说明其原理。对于棱镜折射的色散,主要涉及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速度、折射率、偏折角的影响。关于颜色、频率和波长,应当明确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频率,光的频率决定于光源,与介质无关。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颜色)不变,但速度(从而波长)要 改变。 导入新课:大雨过后,彩虹的绚丽多彩,雨后马路上油膜的彩色以及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这些彩色是怎么形成的?产 生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吗?

1.光的颜色 (1)不同颜色的光①波长(或频率)不同。白光发生干涉 时条纹是彩色的,说明白光是由②多种色光组成的。 (2)人眼睛的③视杆细胞对光非常敏感,但不能区分颜色;人的眼睛靠④视锥细胞来分辨颜色。 2.色散与光谱 (1)色散 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⑤单色光的现象叫色散,白 光由⑥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2)光谱 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波长的有序排 列叫光谱,在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⑦红光,频率最高的是 ⑧紫光。 3.薄膜干涉 (1)薄膜干涉中相干光来源于⑨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 (2)竖直放置的肥皂液膜在单色光照射时,薄膜干涉条 纹是⑩明暗相间的条纹,干涉条纹呈水平(填“水平”或 “竖直”)且相互平行,明条纹的颜色与入射光的颜色相同。 (3)薄膜干涉的应用:在光学镜头上涂一层增透膜可以 增加透射光的强度;薄膜干涉用来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4.折射时的色散

《首都北京》(教案)

《首都北京》(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第十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概要

第十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 一、单元名称:列方程解应用题——典型应用题之一P15——P19 二、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分析 1、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会解答列出的方程形如a x ±b=c, a x ±bc=d, a x=bc,x ÷a=b ÷c,a ÷b -x=c 等的应用题,并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本节教材通过四个例题学习列出形如ax ±bx=c,(a ±b)x=ac 的方程来解答应用题。从应用题内容来看,有以往算术解法中所提及的“已知面积和周长,求其中的一个未知量”、“和倍”、“差倍”、“和差”等典型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这些典型应用题有特殊的规律和特定的数量关系;而列方程解这些应用题,关键仍然是通过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借助于线段图。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法,先根据条件写出一些式子,再从中找出反应相等关系的式子,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另一种是分析法,即先写出表示等量关系的式子,再写出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建立方程。应使学生学会这两种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但练习时可要求学生按自己的习惯去解题,不应强求一种思路。教学时教师不必对一些典型应用题的名称和算术解的模式作介绍,以免冲淡分析、寻找等量关系的重点。 3、本单元主要内容:“已知面积和周长,求其中的一个未知量”、“和倍”、“差倍”、“和差” 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结构图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1、结合具体情境,找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从中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1、积极参与同伴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方法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五、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会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 难点:应用题中有两个未知量时怎样设未知数。 关键:会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 六、单元课时和安排

说课教案祖国的首都——北京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第一课时)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祖国的首都——北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京的基本概况、北京悠久的历史、以及北京现代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八年级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的一节内容。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作为专题介绍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②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 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查找资料并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总体把握北 京的城市职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名胜古迹众多。 2、了解我国曾经的辉煌,增加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多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 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北京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电影新闻中、从有关的歌曲中有了大致的印象。又基于学生喜欢探讨的特点,教学中实行多渠道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收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熟悉,有的同学是北京的,有的同学去过北京。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一些,学习这部分内容会相对比较方便。 【说教法、学法】 1.教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等 2.学法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2016年巴西奥运会引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光的色彩颜色教案

§3.1 光的色彩颜色(一) 教学目标: ⑴知道什么是光源,光源的分类。 ⑵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⑶通过实验了解光的三原色,色光的混合。 教学重点:光源的理解,色散实验,理解白光是复色光。 教学难点:色光的混合实验 教具准备:三棱镜、光屏、光色散与合成演示仪、手电筒、红、绿、蓝色玻璃、白纸若干、多媒体设备 教案实施过程: (一)预习作业的展示与交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在月亮、太阳、课桌、点燃的蜡烛当中,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源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类。在太阳、闪电、舞台上的灯光、激光束、发光的水母、蜡烛光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见过光的色散现象吗?自己做做看: ①找一个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看一看,太阳光经三棱镜后会变成什么? ②含一口水,对着太阳,喷出雾状,看一看,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现象叫光的____ ___,由此可见太阳光是由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 所组成。最早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的是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 4、色光的混合: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_______光,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______光,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_______光。光的三原色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1.光源 通过看几张图片,了解下什么是光源,什么不是光源,从而了解光源的定义。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出的光、含磷矿物发出的光,这些是自然光源; 篝火、火把、点燃的油灯和蜡烛,发光的电灯,这些是人造光源. 2.光的色散实验 让一束手电筒光通过三棱镜,观察置于三棱镜后的光屏,有什么现象? 太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实验。此实验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3.色光的混合 ①得到单色光 让手电筒光分别通过红色,蓝色,绿色玻璃纸时,会看到什么现象? 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蓝光,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绿光。 这三种单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 ②色光的混合 将红光,蓝光,绿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照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什么颜色?三种色光一起照射到白纸上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