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合集下载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李白诗歌意象浅析1、引言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以其奇特、豪放、浪漫的诗风而闻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充满了创新,而且在意象的表达上也颇为独特。

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诗歌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2、大自然的意象大自然是李白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月亮、庭院和床前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夜晚孤独时的情感。

在其他作品中,他将山水、风雨、花草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诗歌,营造出壮丽、奔放的意象。

3、酒与豪情的意象酒与豪情是李白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他以饮酒为媒介,表达了他的豪放气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醉酒、吟诗、乘船等场景,这些意象富有情感,充满了奔放与热情。

他通过对酒的描绘和对醉酒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境遇的无所畏惧。

4、与幻境的意象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和幻境的意象。

这些形象既有神秘的传说人物,如吴刚、桃花源中的人物等,也有他自己幻想出来的奇异景象。

这些意象既展示了李白的想象力,又传递了他对人生的逍遥自在和对世俗束缚的嫌弃。

5、思乡与离别的意象由于李白的漂泊经历,思乡与离别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为纽带,表达了他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同时,他通过描述别离时的愁苦和离别后的孤寂,传达了他对流离生活的苦楚与不满。

6、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意象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正是这些意象的细致描绘和巧妙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千百年后依然令人着迷。

附件:本文档附有李白诗歌选集,其中包含了本文中提及的相关诗歌作品。

法律名词及注释:暂无法律名词涉及。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

他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李白的诗歌通常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调,以醉酒、仙境、山水等意象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醉酒的意象。

他借着酒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超越尘世境界的渴望。

在他的诗中,醉酒被赋予了一种超越世俗、释放心灵的力量。

例如《将进酒》中,他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些醉酒的意象既展示了李白对超凡脱俗的向往,又表现出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其次,李白常常以仙境的意象来描绘他内心深处的欢乐和幻想。

他将诗歌视为自己逃避尘世之地的栖息地,在其中他幻想自己可以与仙境相伴。

在他的诗中,仙境常常被描述为美丽、神秘、超越现实的场所。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些仙境的意象在他的诗中起到了情感升华的作用,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追求喜悦和无拘无束的态度。

再次,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山水的意象。

这些山水的描绘不仅展示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也映射出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山水的意象将李白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融入其中,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有味。

总之,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渴望超越尘世的情感。

他通过醉酒、仙境和山水等意象来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并表达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向往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李白詩中的動物意象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在他的诗中,动物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不仅丰富了李白的诗歌世界,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进行分析。

首先,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的动物意象是鸟。

鸟在李白的诗中具有多重意义。

一方面,鸟象征着自由和追求。

李白的诗作中,鸟常常以自由飞翔的形象出现,比如《登金陵凤凰台》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凤凰就是一种象征自由追求的鸟类形象。

另一方面,鸟也象征着李白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鸟是李白思乡之情的象征,通过鸟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李白的诗中还常常出现的动物意象是马。

马在李白的诗中往往象征着奔放和豪情。

李白的诗作中,马常常以奔腾的形象出现,比如《将进酒》中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这里的马是李白豪情壮志的象征,通过马的形象,表达了他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

同时,马也象征着李白自身的个性和境遇。

比如《秋风词》中的“白马秋风瘦,黄河吹落星。

”这里的马是李白自身的形象,通过马的形象,表达了他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困境和忧思。

此外,李白的诗中还经常出现的动物意象是鱼。

鱼在李白的诗中往往象征着生命和变化。

李白的诗作中,鱼常常以游动的形象出现,比如《渔歌子》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里的鱼是李白对生命和变化的思考,通过鱼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悟。

同时,鱼也象征着李白自身的心境和命运。

比如《赠从兄》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的鱼是李白自身的形象,通过鱼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亲友的思念。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中的动物意象丰富多样,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世界,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鸟象征着自由和追求,马象征着奔放和豪情,鱼象征着生命和变化。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作者:————————————————————————————————日期: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诗常见意象解读

李白诗常见意象解读

李白诗常见意象解读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丰
富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解读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1. 星空
李白的诗中经常出现对星空的描写,这象征着他豪迈奔放的气
质和对自由的追求。

星空给人以广阔无边的感觉,启发人的想象力,代表着追求理想和不受世俗束缚的精神。

2. 酒
酒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酒象征着热情、豪迈和自由,酒能使人忘却忧愁和痛苦,释放心灵的束缚,体现了
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山川
山川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描写对象,对山川的描绘多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山川给人以壮丽和庄重的感觉,代表了自然的力量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同时也承载了人类的历史情感。

4. 马
马是李白诗作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马象征着快速、奔放和自由的精神,与李白自身的人生态度不谋而合。

马在诗中常被描绘为奔腾飞驰的形象,代表了诗人对于自由与冒险的追求。

5. 故乡
在李白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对故乡的怀念和追忆。

故乡象征着温暖、亲情和情感的寄托,是诗人思绪回归的归宿。

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对远方的思念。

通过解读李白诗中的常见意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义,也展示了李白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个人情感。

阅读李白的诗歌,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磅礴壮丽的诗境,领略到他一代宗师的诗词魅力。

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

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

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丰富的意象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对李白的研究中,我发现他的诗歌意象表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从李白的意象表达的特点、意象的类型以及意象的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

他倾向于运用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描绘夜晚的景象,通过对月光和霜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李白的意象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人物、宗教等方面。

他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豪情的追求。

同时,他也善于以人物意象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

在《将进酒》中,他通过自我描绘和对酒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热爱。

此外,他还运用宗教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在《将进酒》中,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再次,李白的意象表达具有深刻的内涵。

他通过意象的运用,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在《早发白帝城》中,他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他通过描绘葵花朝露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此外,在《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中,他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欢愉和空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虚浮世俗的批判。

总之,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运用自然、人物、宗教等多种意象类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意象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传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关注。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意象与文化背景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意象与文化背景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意象与文化背景篇一: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意象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浪漫主义意象。

这些意象既体现了李白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文化背景。

一、自然意象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量自然意象,例如山、水、云、月等,这些意象往往与人物情感和内心体验相结合,形成浪漫主义的意境。

例如《望月怀远》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描绘明月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形象,还传递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酒意象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酒意象,他以诗人自我醉酒、放纵情感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例如《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规范的抗拒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酒意象也被广泛解读为李白个人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不满。

三、豪放主题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豪放的主题,他倡导舍弃世俗的羁绊,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真实。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骑马、狂歌和放浪等形象,例如《行路难·其一》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挥戈建北堰,落泪沾边草。

旧烽火独尚,新烽火又起。

”,通过描述诗人在旅途中的坎坷经历和对边塞文化的讴歌,体现了李白豪放自由的精神追求。

四、幻想与夸张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幻想和夸张的意象,他善于从艺术的角度创造出一个与常规相悖的世界,通过对现实的逆向表达来强调情感和思想。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谁知盘古食,精气填虚无”,通过幻想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敬仰之情。

李白的诗歌在幻想与夸张中营造了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氛围。

篇二:李白诗歌中的文化背景李白的诗歌与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李白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背景。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李白诗歌的意象特点和语言风格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李白诗歌的意象特点和语言风格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李白诗歌的意象特点和语言风格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意象瑰丽、语言华丽著称。

本文试以李白的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意象特点和语言风格。

首先,李白的意象丰富多彩,以山水、鸟兽、花草、人物等自然和人文景物为主要意象。

例如《将进酒》中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描绘了骑马的壮烈形象,富有视觉感官;《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运用了壮丽的瀑布形象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李白的意象不仅形象明确,而且寓意深刻,往往与诗歌主题紧密相连。

其次,李白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以豪放奔放、雄浑壮美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借助叠句、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意境更加深刻。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星月喻为历史沧桑,表达了作者怀旧之情;《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则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内心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彩,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其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

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

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

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

《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相映成趣。

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

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

“醉月”是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

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

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

《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

像《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人登上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

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

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

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

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

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

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

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

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白诗歌中的意象———月2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简单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早在先时,《诗经》、《楚辞》中就大量的运用意象传情达意了,有《诗经》中的月、柳、日……《楚辞》中的香草、恶花,……而月亮则成为了一个让无数文人墨客着迷的“象”,让人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阔感觉和遐想。

关于月亮的意象指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学长河里各有不同。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他们以月来寄托思念,白的“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

而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则对月亮展开了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南朝周祗的一曲《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美感,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清幽的审美涵。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如思乡、思亲人、惆怅、感叹……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而在唐代诗人中,白可谓写月高手。

“经对全唐诗的搜索统计,白共做诗1059篇,其中仅仅出现“月”意象的就有341篇之多。

”[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白对于月亮的特殊情怀,对于白来说,恐怕最美好的,最感亲切的,而且最能抚慰他心中无限情思的东西莫过于始终潜藏在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了。

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通读白诗,就很容易确知“月”在其诗中所占比重之大,在他的诗中月亮被赋予多情明丽,情意绵长,亲切依人等诸多的形象。

有美丽得令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嵋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之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明月,如:《古朗月行》中把月亮喻为玉盘,《把酒问月》中把月亮喻为嫦娥,还有的喻为蟾蜍,天镜,玉镜……而且给月赋予了感情,出现了如:《把酒问月》中的问月,《姑孰+咏·桓公井》中的孤月,《赠孟浩然》中的醉月,还有思月、邀月、弄月等被人性化了的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由此可见白对明月之喜爱。

还有“白入水捉月而死的传说,与其说它表达了后人对白的思慕之情,莫如说是特别为白设置了那‘水中散碎月影’的景致更确切。

” [2]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也只有在白身上才能显示出对月的痴迷而死的浪漫气息。

“近人曾指出‘明月’和‘月光’对白来说是‘一种皎洁真率象征’(王瑶《白》),同时也指出白,字‘太白’,妹称‘月圆’,孩子称‘明月奴’” [3]在生活中白也显示出对月亮的眷恋。

他这样恋月,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而且还要祭祀月神,至汉以后,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免”、“月中蟾蜍”等等。

这一系列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白心里,成为诗人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他独特的心理倾向,使他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意境,如果对此作以分类,就会更清楚白诗中关于月亮的意象之美了。

白笔下的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亮,是一个融合了诗人全部情感的月,月亮在白眼里就是他的精神之所在。

他以明月作为诗歌中的“象”,表达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或以明月来象征美人和恋情,或以明月来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来象征哲理的启迪等等,诗人通过独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给月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下就白诗中的月之意象,粗略谈谈。

一、月亮是美的映衬物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诗经·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