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综述
2019-2023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规模状况

2019-2023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规模状况各国卫星数量规模状况卫星数量区域分布情况:美国稳居榜首截至2019年1月9日,美国拥有卫星数量为901颗,位居第一位;中国拥有卫星数量为299颗,位列第二;俄罗斯、日本卫星数量分别为153颗、87颗,位列第三和第四位。
图表全球拥有/运营卫星数量国家TOP6单位:颗数据来源: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截至2019年1月9日)2018年中国卫星发射规模根据统计,2018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105个,其中37次发射任务由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其余2次分别由航天科工快舟—1A号运载火箭和蓝箭航天朱雀1号运载火箭执行。
在这39次发射任务中,与商业行为相关的发射约13次,占全部发射次数的1/3,成功将36颗卫星送入太空。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成功发射500余颗卫星进入太空。
如今依然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有289颗(不包括国际合作卫星),数量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国家和民营航天企业公开的星座计划:未来10年,中国还将发射超过3600颗卫星。
2018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以下是2018年卫星发射的动态:2018年1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景一号03、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与同轨道的高景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
2018年1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托举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月13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该星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
2018年1月1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和四颗小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现已拥有35颗卫星,覆盖范围在中国和周边地区,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时间等服务。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交通、气象、农业、渔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希望有助于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应用方向。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拥有35颗卫星,其中包括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0颗中圆轨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我国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全球覆盖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时间等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能力是它的最大亮点,特别是在城市峡谷、密林、高层建筑等信号受阻的环境中,其定位精度比GPS更加可靠。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还拥有独特的服务模式和特色应用,如短消息、运动监测、车联网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选择。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政府、民用和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交通、气象、能源、渔业、农业、电力、公共安全等领域。
其中,交通领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汽车导航、车联网、智能交通调度等方面,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服务。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北斗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前景:1.智能交通领域: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智慧交通”建设的深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汽车导航、车载数据通信、交通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车载设备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定位、消息互通、路线规划和车队管理等功能,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更加高效和安全的服务。
2.航空航天领域:北斗导航系统不仅可以为地面用户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还可以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综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综述0引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信息介绍中国在2003年完成了具有区域导航功能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之后开始构建服务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起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服务,并计划至2020年完成全球系统的构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及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起,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给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与GPS系统不同,GPS采用的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的三维定位数据,而“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则采用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 由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使用的三维定位数据。
“北斗”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空间段组成部分,由两种基本形式的卫星组成,分别适应于GEO和MEO轨道。
“北斗”导航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
卫星平台由测控、数据管理、姿态与轨道控制、推进、热控、结构和供电等分系统组成。
有效载荷包括导航分系统、天线分系统。
GEO卫星还含有RDSS有效载荷。
因此,“北斗”卫星为提供导航、通信、授时一体化业务创造了条件。
“北斗”导航卫星分别在1559MH z~1610MH z、1200MH z~1300MH z两个频段各设计有两个粗码、两个精密测距码导航信号, 具有公开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服务模式[1]。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综合分析了我国卫星通信、遥感和导航定位应用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卫星通信领域转发器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起步于70年代初,从1984年起,随着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的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1985年国家为国内通信卫星空间段建设和发展提出的原则是:“租星过渡,C频段起步和适度满足需要”。
1985年,邮电部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上18MHz 带宽转发器,陆续建成北京、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广州5座12m~16m的大型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形成了初期国内干线卫星通信网。
同期租用一个72MHz转发器,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当年建成53 座6m电视单收站,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收看电视问题,从而开始了卫星电视业务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到1990年,我国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租(购)的转发器达到9个等效36MHz的转发器。
在租星过渡的同时,国内卫星制造部门也在抓紧研制“东方红2号”甲和“东方红3号”卫星,并分别于1988年3月和1988年12月成功发射了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共有8个C频段转发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进入实用阶段。
1992年底,“东方红2号甲”第三颗卫星发射失利。
除“亚星1号”外,其余租用的卫星转发器1992年均已到期,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也分别于1992年9月和1993年6月结束设计寿命,因此,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节目传送面临中断的危险,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急从美国GTE公司采购了一颗在轨通信卫星SPACENET-1(后定名中星五号),于1993年7月中旬在我国投入使用,避免了电视传输和通信中断局面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国内对卫星通信的需求猛增,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在等待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发射的同时,又分别租用了“亚太1号”卫星9个等效36MHz转发器和“亚洲2号”5个转发器,以弥补国内空间段资源的严重不足。
2019完美告捷,2020精彩可期——《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发布

2020年1月17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间瞭望智库对外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年)》(以下简称《蓝皮书》),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科技创新、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等6个篇章对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
发布会上还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今年超
的“超级2020”宇航发射计划。
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领跑世界
2019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航天战略地位,纷纷推进相关战略部署,世界航天发射活动持续保持高度活跃。
据《蓝皮书》统计,全年全球实施102次发射任务,居1991年以来第二高位;发射航天器共计492个,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中国共完成34次航天发射,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082020年第2期
卫星应用。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便捷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下面我将就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北斗卫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汽车导航系统中,北斗卫星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帮助驾驶员更加便捷地找到目的地。
同时,在航空航天领域,北斗卫星也为飞行器提供了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保障了飞行安全。
其次,北斗卫星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农民可以实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北斗卫星还可以为农业机械提供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提升农业机械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此外,北斗卫星还在应急救援、海洋渔业、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应急救援中,北斗卫星可以实现被困人员的精准定位,提高救援效率。
在海洋渔业领域,北斗卫星可以为渔船提供精准的航行导航服务,保障渔业生产的安全和效率。
同时,北斗卫星还可以为资源勘探提供精准的测绘定位服务,为资源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北斗卫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北斗卫星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定位导航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行各业的合作,深化北斗卫星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推动北斗卫星系统的技术创新,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通过以上的汇报,相信大家对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动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发展

编者按:2020年11月23日,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成都召开。
在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军作了《北斗卫星导图1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组网图优于0.2m/s,授时精度优于20ns;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优于5m,测速精度优于0.1m/s,授时精度优于10ns。
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使综合交通管理效率和运输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截至2020年10月底,有近70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已经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运营车辆的96%;3.14万辆邮政快递车辆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比88%;约1400艘公务船舶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比75%;约300架通用飞行器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比11%。
特别是在运输航空器上成功实现了北斗首次应用。
此外,北斗在中欧班列运输、京张高铁建设运营、浩吉和沪昆等铁路测试监测等方面也得到大量应用,为铁路运输高质量发展赋能赋智。
农业领域,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推广应用近4.5万台套,节约50%的用工成本;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和物联网平台为近40万余台套农机设备提供服务,极大提高了作业管理效率。
林业领域,北斗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天然林保护、森林自然调查、病虫害防治等。
渔业领域,为渔业管理部门和渔船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
减灾救灾方面,基于北斗的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功能,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灾情信息快速上报与共享等服务,显著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已建成部、省、市 (县)三级平台,实现六级业务应用,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万台。
湖南、江苏、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利用北斗/GNSS高精度技术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2020年抗击南方洪灾期间,多次成功预报山体滑坡等灾害事件发生,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卫星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我国卫星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我国卫星工程的建设情况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领域之一,卫星工程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国防、科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卫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下面就我国卫星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卫星工程在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技术不断突破,包括卫星发射、轨道控制、卫星通信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高性能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为国家的通信、导航和遥感等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其次,我国卫星工程在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卫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农业、气象、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卫星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重要的信息来源,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次,我国卫星工程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卫星合作项目,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卫星技术交流与合作。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国际卫星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为国家的卫星技术输出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我国卫星工程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卫星工程将继续朝着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国还将加强卫星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应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总的来说,我国卫星工程的建设情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卫星工程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我国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综述
一、数据需求
全面调研了自然资源系统土地、地矿、海洋、测绘和林业等500 余项卫星应用需求,从数据覆盖、时相要求、数据类型、产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形成了需求分析报告。
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数据覆盖
在数据覆盖区域上,以覆盖全国陆域、海域需求为主,境外需求以重点关注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为主,部分需求全球覆盖;在数据覆盖频次上,全国以年度、季度性覆盖为主,部分国内指定区域达到月度覆盖,境外以年度覆盖为主。
(二)时相要求
在数据需求时相上,涵盖历史影像及最新影像,以2019 年度最新拍摄影像为主,部分需要早期历史存档影像。
因卫星基本于2012年左右开始发射运行,2012 年之前影像需求难以保障。
(三)数据类型
在数据类型上,光学卫星、雷达卫星、高光谱卫星以及机载Lidar 等数据均在需求范围之内,但不同卫星分辨率需求差异较大,多数影像需求为亚米级,但部分行业根据成果需要以及业务特点,需求既包含分辨率优于2.5 米的高分辨率影像,也包含5-10 米、30 米甚至百米较低分辨率、较大覆盖范围的影像。
(四)产品类型
在产品类型上,根据影像处理、加工程序不同,跨度较大,包括SC 级传感器校正产品、正射纠正产品、融合镶嵌产品、信息解译产品以及行业性专题产品。
二、数据接收
(一)陆地卫星数据接收
2019 年,卫星全年共计拍摄14897 轨,接收数据总量2866TB,有效数据60.5 万景。
其中,亚米级有效卫星影像22.2 万景,全球覆盖5261.65 万平方千米,国内陆地覆盖818.24 万平方千米;2 米级有效卫星影像35.9 万景,全球覆盖15790.20 万平方千米(图2-1),国内陆地覆盖951.26 万平方千米;16 米级有效卫星影像2.4 万景,全球覆盖10701.98 万平方千米,国内陆地覆盖951.29 万平方千米;资源三号双星共计拍摄3647 轨,获取立体影像数据3553
轨,数据总量达691TB;高分五号卫星共获取高光谱及全谱段影像数据77380 景,数据量24TB。
(二)海洋卫星数据接收
2019 年,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网运行稳定,北京、海南(三亚、陵水)、牡丹江和杭州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系统工作正常,共接收海洋系列卫星(海洋一号C 卫星,海洋二号A、B 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数据10704 轨,高分系列卫星数据2646 轨,地球观测系统EOS 卫星数据9172 轨。
三、数据处理
(一)陆地卫星定标检校
2019 年,在内蒙古包头和黑龙江肇东完成了陆地卫星辐射检校试验(图2-2),利用同步测量数据对资源三号、2 米/8 米光学卫星(3 颗)外场绝对辐射定标系数进行了精度验证。
在几何检校方面,利用天津、河南安阳、黑龙江肇东等地区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表面模型,验证并优化了相机内定向参数。
(二)海洋卫星定标检校
2019 年4 月14 日至5 月9 日,在福建、江苏、山
东和北京等地,开展了海洋二号B 卫星雷达高度计有源定标器首次星地同步定标试验;5 月31 日至7 月4 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开展了海洋二号B 卫星、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微波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图2-3);9 月18 日至10 月6 日,在南海组织了海洋二号B 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海洋一号C 卫星海洋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为卫星有效载荷性能标定及功能验证提供了第一手现场观测数据。
(三)陆地卫星数据处理
2019 年,完成资源三号双星传感器校正产品52.57 万景,其中资源三号01 星21.62 万景,资源三号02 星30.95 万景;生产全国范围各类卫星数据数字正射影像产品(DOM)1.6 万余景,完成各类数据、产品质量检查近200 万景。
(四)海洋卫星数据处理
2019 年,处理海洋一号C 卫星数据49.6TB,海洋二号A 卫星数据14.1TB,海洋二号B 卫星数据6.5TB,中法海洋卫星数据3.5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