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通中星18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
中国空间技术成就与展望

中国空间技术成就与展望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国家,无论是在科技、文化、历史上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而在航天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飞跃,成为全球航天大国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空间技术的成就和展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空间技术的成就1. 载人航天技术自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以来,中国航天员已经完成了多次载人任务。
2016年,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与神舟十一号组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技术。
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计划发射更多的实验室模块、航天器和货运飞船,逐步构建自己的空间站。
2. 卫星技术中国卫星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的。
中国在通信、广播电视、遥感方面的卫星应用技术也居于世界前列。
例如,中国2019年发射的广播电视卫星“中星18号”,在目前的全球卫星市场中,拥有稳定的优势。
3. 火箭技术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也是世界级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一系列性能卓越的火箭产品,例如长征家族火箭。
同时,中国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的火箭车家族——“长征八号”、“长征九号”。
4. 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2007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并成功完成绕月探测任务。
2018年,中国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月器,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的国家。
二、中国空间技术的展望1. 拟建空间站中国计划在2022年左右,将三个空间实验室模块,组装成为一个约60吨的空间站。
空间站的构建将有望带动中国自主空间技术的整体提升。
2. 深空探测在太空探索及深空探测方面,中国也正在积极探索。
未来,中国将启动“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采集、转运和返回。
同时,中国还将开展“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多个探测任务,未来还将开展火星和小行星探测任务等。
3. 卫星应用卫星应用领域,尤其是新一代卫星技术的发展,将突破现有前沿技术,开启新的卫星应用革命的时代。
ABS2等四项通信卫星合同签订

强型火箭 ( M一 B L 3 )发射,未来升空后 Sn st卫星 是中 国首颗采用 D H 4 i a6 a T , 卫 及商业发射市场的决心。 在9 . 8 。融九 2 位服役, 为中国及西亚、南亚 星平 台 、携 带C K 波段 及S /U 波段 转发器 分析家指出,从原先单一采购至组 U
A S 卫 星未来升空后将 于A S 卫星 B2 B1
S 的订 购合同 。合 同金额未透 在7 。E 位上共轨运行 ,这颗高功率大 业发 射占 国际市场 份额 1 %目标 的一项 信卫星AB 2 5 5 轨 重要举 措。 中 国 航 天 科 技 集 团 公 司 所属 中国长城 工业 总公 司是 中 国政府 授权经 营商 业发 射 、提 供 卫 星 及 开 展 国 际 空 间 技 术
豳
AB 2 四项通信卫星合 同签订 S等
◎ 谢丰奕
中国卫 星通信集 团公司成立于 2 0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将 0 1
颗通信卫量和2 运t火箭 嗽 年 , 于 2 0 年 4 正 式 重组 并 入 中 国 采购8 09 月
航 天 科 技 集 团公 司 ,成 为 中 国航 天 科
据 中 国 长 城 工 业 总 公 司发 布 的 消
空 间技术 研究院研 制 的高功 率大容 量 、
3 A)及相关服务 ,向中国空间技术研
E )等多颗通信卫星 ,为中国及压太地区 究院 采购 8 东方红 四号 ( F 一 )通 颗 DH 4 长寿命的D H 4 T 一 型卫星平台,携带CK 提供广播电视和通信服务。 /U 信卫 星 。框架 协议 意 向合 同金额 1 O 亿 5 波段 有效载荷 ,在轨 设计 寿命 1年 。该 5 另悉, 发射于今年9 5 月 号的s aa6 元人 民币 。这 是 中国长 城工业总 公 司首 i st n 卫星预计2 1 年首季在中国四川西昌卫 卫 星 1 # 2 0 3 J 0日 已接 替 C波 段 通 信 卫 星 次进行批量组合采购。显示了该公司在 o 星发 射中心 使用一枚 。 征三 号 乙 增 sn s t ,在 1 5。 E 长 ia a3 2 轨位 投入 运行 。 “ 十二 五 ”期间加 快拓展 国际 通信卫星
遥感卫星十八号成功发射

在 轨 测 试 完 成 之 后 ,我 国 首颗 第 二 代 极 轨 气
象 业 务 星 将 正 式 投 入 业 务 应 用 ,为 天 气 预 报 、防 承担 此 次发 射 的 “ 长征 ”二 号丙 运 载火 箭 由中 灾 减灾 等发 挥重 要作 用 。 国 运载 火箭 技 术研 究院 抓总 研制 。本次发 射 是 “ 长 征 ”系列 运 载火 箭第 1 8 3次发 射 。
号发 射升 空 ,卫 星顺利 进入 预定 轨道 。 卫 星 由上海 航天 技 术研 究 院抓 总研 制 ,主要 用
娥 ”三 号探 测器 。
于科 学 试验 、国土 资源 普查 、农 作物 估产 及 防灾 减
灾等 领域 。
“ 风 云 ”三 号 C星 开 始在 轨 测 试
于 2 0 1 3年 9月 2 3日成 功 发 射 的 “ 风 云 ” 三
器 发 射任 务的 “ 长 征 ”三号 乙运 载 火箭 顺 利通 过专 计 6个低 温 箱底都 已通过 强度 考核 ,验证 了工 艺可
家 评 审委 员会 的 出厂 评审 。火 箭 功能 、性能 满足 研 行性 。 目前 ,“ 长 征 ” 七号 运 载 火 箭低 温 箱 底 与低 制 总要求 , 与 探测器 、 发射场 和测控等 系统接 口协调 ; 温贮 箱的 研制 、 强度 考核工 作正 在并 行开展 。 “ 长征 ”
火 箭 产 品质量 受 控 ,研 制 过程发 生 的质 量 问题 已归 七号 运载 火箭 是我 国研 制 的新 一代运 载火 箭 ,将具
般) , 震 醒2 0 1 3 t l l 1
本 次发 射是 “ 长 征 ”系列 运载 火箭 的第 1 8 2次 技术保 障 。 发射。
前景广阔的东四增强型平台

前景广阔的东四增强型平台石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DFH—4E,简称东四增强型平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大容量通信卫星公用平台,从最初的设想到目前已有近10年的历程。
东四增强型平台的研制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通信卫星水平的提升与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通信卫星的主力应用平台。
本文对东四增强型平台的研制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阐述。
1 概述自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以来,相继于1984年4月8日、1997年5月12日、2006年10月29日完成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和东方红四号平台卫星的首次发射,我国的通信卫星研制工作和水平一直处于国际前列。
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简称东四平台)是我国第三代通信卫星平台,具有功率大、承载能力强、寿命长等特点,2001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立项,首发星达到了国际20世纪90年代末期水平,是当时国内能力最强的通信卫星平台。
2010年起,通信卫星专家便提出在东四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高平台能力,满足未来国内外通信卫星领域的应用需求。
2 开发历程2011年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时任总经理马兴瑞做出指示,要充分借鉴欧洲“阿尔法平台”(Alphabus)开发的经验,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卫星能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立即做出反应,启动东四增强型平台的研制。
时任院长杨保华听取了东四增强型平台的方案汇报,并要求“要加速平台方案设计与优化工作,同时进一步梳理采用新技术的前期验证情况。
要进一步加强东四增强型平台产品推介,积极走访用户,充分重视其反馈的意见,完善平台方案,确保平台开发成果早日推向市场。
”2012年1月3日,东四增强型平台研制人员对平台方案进行深入讨论,上下一心,完成了东四增强型平台开发。
其后,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研制队伍的齐心协力下,平台研制工作快速推进。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中国的卫星事业呈现出异常飞速的发展趋势,科技领先优势愈发明显。
整理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1、“东方红”系列通讯卫星①东方红一号:我国首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4月24日因此也被定位“中国航天日”。
②目前在轨6颗,是一系列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
③“中星”系列和“鑫诺”系列也是通信卫星。
2、“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两种气象卫星的气象观测网络,使我国成为了继美俄两国后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
3、“遥感”系列卫星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表覆盖和自然现象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国土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方面。
4、“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
5、其他科学实验卫星①悟空号:2015年发射,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②墨子号:2016年发射,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
③慧眼号:2017年发射,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④羲和号:2021年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羲和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和制定时历的女神。
⑤夸父一号:2022年发射,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⑥张衡一号:2018年发射,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⑦太极一号:2019年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⑧天琴一号:2022年3月,“天琴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的全球重力场数据,“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⑨怀柔一号:2020年,怀柔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怀柔一号”全称叫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旨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
中国卫通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方案_蓝云

032本期视点8Aug2013中国卫通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方案+ 蓝云中国卫通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唯一拥有卫星资源、自主运营管理的卫星运营企业。
预计到2015年,中国卫通将拥有15颗以上在轨商业通信卫星,覆盖范围包括亚太、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并分别在北京、香港、喀什拥有四个互为备份的地面测控监测中心。
作为世界第一流的卫星通信运营商,中国卫通致力成为中国航空机载卫星通信服务的提供商和运营商。
为此,中国卫通制定了一套较为先进、完整的航空机载卫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为飞行中的客机开展卫星宽带通信服务。
中国卫通的解决方案概述中国卫通航空机载卫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是指使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Ku频段传输通道,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卫星通信系统和舱内通信设备,链接地面关口站及地面通信网络设施,实现航班直接与地面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为飞机上的乘客提供互联网接入以及其他电信增值业务。
飞机机载和机舱内系统主要由机载卫星天线、射频系统、基带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在机舱外部安中国卫通航空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示意图装有小口径的低轮廓机载卫星天线和射频系统,在机舱内安装一个用于接收卫星信号的调制解调器和综合服务器。
舱内无线通信系统是由无线接入系统和移动通信基站BTS组成的混合系统,将IP信号接入机舱内,通过舱内加装的无线接入系统,支持乘客使用个人计算机等设备接入互联网。
飞机到地面的通信信道为:在中国上空,使用中国卫通的Ku频段卫星和地面关口站连接乘客终端和地面网络,卫星通信使用FSS业务标准Ku频段,即10.7GHz/14.5GHz;当客机在境外飞行、中国卫通卫星覆盖不到时,使用外国航空公司签约的卫星运营商提供卫星覆盖,完成卫星和地面网络漫游通信。
地面关口站通过中国卫通卫星地面站与中国地面关口站实现互联网连接。
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可以用于公众服务,同时还可以为飞机导航系统提供备份通信手段。
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系统采用先进的卫星通信体制和DVB-S2、TD-TDMA编码技术、扩频技术。
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方案(一)

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及设备制造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产业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我们计划进行产业结构改革,以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二、工作原理我们将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技术研发、提升生产效率、拓展应用市场等手段,推动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产业升级。
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实施计划步骤1.产业链分析:首先对当前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环节的问题和瓶颈。
2.技术研发:加大在新型卫星技术、地面应用系统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3.提升效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例如工业4.0等,提升生产效率。
4.拓展市场:通过市场推广和合作,扩大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应用范围。
5.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投资。
四、适用范围此方案适用于中国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包括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地面接收和应用等环节。
五、创新要点1.全产业链协同:通过打通全产业链,实现各环节的高效协同。
2.先进技术引入:引入工业4.0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3.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六、预期效果预计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可以提升中国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具体预期效果如下:1.生产效率提升:通过引入工业4.0等先进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预计生产效率将提升30%。
2.技术水平提升: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预计在新型卫星技术、地面应用系统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应用市场拓展:通过市场推广和合作,预计将扩大应用范围,实现应用领域增长20%。
中国航天三十年发展史统计表

入使用。投入使用后,该星将被
纳入"中星"系列,命名为"中星十
六号"卫星。
1月30日,“慧眼“卫星在轨投入使
用仪式在京召开。我国首颗硬X射
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圆满完
成卫星平合、有效载荷、地面应
用系统等测试任务,正式交付并
投入使用。
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
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
中国航天三十年发展史统计表
年份
航天史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1975年
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
返回技பைடு நூலகம்的国家。
1999年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
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
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
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
十一号飞船与天官二号自动交会
对接成功。
2017年
“天舟一号”于2017年4月20日使用
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在文昌航天发
射场发射。天舟一号是我国首个
货运飞船。
9月12日23时58分,天丹一号货
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
回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
验。
2018年
1月23日,我国自颗高通量通信卫
圆满收官。
2021年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
“长征”5B运载火箭搭载中国首个
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在文昌航天
发射场发射成功。
同时送上太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通中星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在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环境监测单位、建设单位的积极配合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卫通中星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基本编制完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现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及第二次公众参与有关事项公告如下,望广大公众提出宝贵意见。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中国卫通中星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
建设内容与规模:在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经济开发区土木镇炮儿村建设波段卫星地面站座,波段卫星地面站座,波段卫星地面站座,波段卫星地面站座。
建设效果:通过本项目建设,为国家的远程教育、应急救灾通信、区域性广播试验、“一带一路”提供空间段资源,并为国产新卫星平台(东四卫星平台)技术和新卫星通信技术提供在轨验证机会,更事关国家信息传输安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
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建设期主要为设备安装,施工周期短,建设规模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
运营期环境影响环评报告采用理论预测与类比测试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预测,本项目各站新建天线前方环境敏感点电磁辐射预测值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环境管理目标值。
三、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所在各监测站要与相邻单位(主要是天线前方区域)及当地政府规划部门沟通,确保监测站前方区域规划建设建筑高度符合地球站卫星天线前方净空区限制高度要求,保证新建及现有上行卫星天线正常工作,以及卫星天线对前方建筑电磁辐射影响符合公众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目标值。
、项目所在各监测站应设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并依据《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等规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射频机房及卫星天线基座旁辐射较强,无关人员不能长时间逗留,维修和
工作人员进入射频机房时,要采取防辐射措施。
、卫星地面系统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要加强岗位培训,经相关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四、报告书提出的主要结论
项目产生的电磁影响符合国家各项排放标准的要求。
从环境保护角度讲,本项目建设是完全可行的。
五、公众查阅报告书简本的方式
公众可于公示之日起在中国卫通网站上查阅本报告书。
六、征询公众意见的范围
公众可通过电话、邮件的形式对项目建设与否所持的态度,对项目建设环保方面有何种建议和要求,以及对环境保护部门审批该项目有何建议和要求。
七、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厂村路号
联系人:赵工联系电话:()传真:()
邮编:电子信箱:
、环评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号
联系人:李刚联系电话:()传真:()
邮编:电子信箱:
八、征询意见的起止时间
自公告之日起十天,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工程环境保护若有宝贵意见或建议,均可向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提出。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