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09211 王牧川 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

姓名王牧川

班级15级汉语言文学2班

学号150509211

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方向

指导教师黄文吉

论文评分

2016年11 月 19 日

目录

摘要 (1)

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

(一)变异性的基本特征 (1)

(二)变异性在故事梁祝中的体现 (1)

1.不同民族眼中的梁祝 (1)

2.不同个性心理的人对梁祝的理解 (2)

二、民间文学的教育意义 (2)

(一)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2)

(二)教育意义的体现 (3)

1.传授礼俗知识 (3)

2.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 (3)

3.传授历史知识 (3)

4.增强文化认同 (3)

5.寓教于乐功能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4)

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摘要](主要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和传承性中来寻找所存在的教育意义,对此进行分别的论述从民间文选的变异性来看它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除此之外,民间文学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另一方面。)

[关键词]民间文学变异性传承性道德教化

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一)变异性的基本特征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这句简单的话,在中国它被翻译成入乡随俗,我们在民间文学这门课程中把它叫做变异性。

一个故事是否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地区里进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因为故事需要用当地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语言和事物进行描述,所以当故事到达这一地区进行改变的时候,它也就发生了变异。[1](二)变异性在故事梁祝中的体现

1.在中国流传的最为广泛的爱情故事应该非梁祝莫属了,而梁祝最为人熟悉的版本也莫过于从草堂结拜到十八相送,从楼台相会,到最后化蝶双飞的凄美爱情故事。

梁祝在汉族文化中,它来源于东晋时期的浙江地区,祝英台的家乡就在此处。因为学习了文化知识,因而产生了外出寻访天下名士的心思,因此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还认识了梁山伯,才有了之后的故事。

按照变异性的特质,当这个故事来到广西柳州,它的名字就不叫做梁祝了,它叫做三蝶奇缘,这个由壮族苗族还有侗族居住的地区,它也就自然而然的需要披上民族色彩的外衣,祝英台家成了柳州城外的一个富裕人家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她的父亲纳的苗族小妾,外出游学的原因也变成了哥哥中了状元,因为高兴过度而死,为了完成兄长的遗愿而女扮男装外出求学。

而梁山伯家也是当地的富户,而不是穷秀才。两人在书院认识。

而且在这个故事中,书院中的学生处在广西地区,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三月三的时候,书院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去民间采风,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山歌节,对山歌作为特定地区的文化在梁祝里面也得到了体现。

祝英台之后回家是因为身材暴露了不得不离开书院,在十八相送里,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特有方式,不像汉族表达的那么含蓄,祝英台作为少数民族的女孩,她对爱情的表示也是非常的豪放和露骨的,当然这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

再到之后的和当地知府的儿子马文才准备成亲,文章也没有吧马文才描述成当地的地痞无赖,也同样是知书达礼的人,虽然倾慕于祝英台,却也为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所感动,英台化蝶后,他也自缢后变成黑色的蝴蝶跟随而去。

这就是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梁祝故事的变异之处。

2.除此之外,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之中,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也有人把梁祝理解成了同性之间一种很隐晦的表达,祝英台虽然女扮男装,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伫立着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单影只地行走于访学的道路,这时,另一个出门访学的婀娜“男子”(由祝英台假扮)出现在他孤寂的视界里。这个陌路相逢的“男子”用“他”的秀丽、娇羞和温柔,点燃了梁山伯的情火,促使他以“友谊”的名义与之同行乃至结庐共居。他们同宿一室,朝夕相处,感情日益深厚,而梁则在等待一个感情出击的适当时机。

而在越剧等戏曲中,虽然英台女扮男装,但是女演员却依然眉黛含春。骨子里依然透露出女性的妩媚,作为一个娘娘腔一样的男人非凡没有引起梁山伯的反感反而促成了他们的友谊。

可见,民族文化以及社会群体和人物心理都会对故事的本身哈,造成不同的影响,而故事的本身涵义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产生了很多的引申义。

民间文学是由于口语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时空的流转、情境改换而时有变异。变异性作为民间故事的重要特质,它的根源在于口传。重述者重复讲述故事时,通常朝自己熟悉的、合理化的、重点突出的方向发展。一个外来故事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本地故事,一定是外来的生疏事物已改换成本地人熟悉的事物。故事中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判断价值,也一定会转而合乎本地信仰与文化价值的判断。

同一个故事下不同类型的讲述对于人们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意义,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主要思想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人们可以从多民族,多层面来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可以加深人们的思考和对本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二、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一)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智慧的结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自己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这对于现在的人们不管是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大有脾益。

因此,虽然民间文学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传统的诸多特点,我们将其称之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2]

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