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大事记(1889-1911)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大事年表历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前期(1840-1895晚清前期)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8 《南京条约》(英国)1843 《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 《望厦条约》(中美)《黄埔条约》(中法)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 《天津条约》(英法美俄)1860 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北京条约》(英法)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1864 天京陷落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60-70年代发展军事工业70-90年代发展民用工业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1895 《马关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旧民主主义后期(1895-1919)1898 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70年代前后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895 公车上书1898-1900 义和团运动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英法俄德奥意美日)1901 《辛丑条约》1894 兴中会(美国檀香山)辛亥革命组织准备1905.8 同盟会(日本东京)辛亥革命组织准备1911黄花岗起义(广州)辛亥革命军事准备1901-1905 清末新政1905.9.2 废科举(1300)年科举制度1905-1911 预备立宪(骗局)1911-1912 辛亥革命1911.10.10-11月底武昌起义1912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帝制终结19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0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1928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19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代短暂春天)1915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19-1924)1919.5.4 五四运动1922-1923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 中共二大(上海)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及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24-1927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3 中共三大(广州)党内合作1924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1924 黄埔军校(广州)1924 孙中山北上发表《北上宣言》1925 孙中山北京逝世1926北伐战争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8 东北改旗易帜1925-1927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1937 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8.1 南昌起义1927.8.7 八七会议(湖南省汉口)1927.10-1928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10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1 《井冈山的斗争》193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8.4 井冈山会师1930-1931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1.1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3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1933.10-1934.10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10-1936.10 红军长征1935.1 遵义会议1936.10 甘肃会宁1931-1945 抗日战争时期1931.9.18 九一八事变1932 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35 华北事变1936.12.12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1937-1945 七三一部队1941 潘家峪惨案1937.12 南京大屠杀1938-1944 重庆大轰炸1937.7.7 七七事变标志日本人年全面侵华的开始标志全民族抗战1939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放共、限共、反共”1941.1 皖南事变国民党对共产党1940 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1944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国民党对日本1940 百团大战(彭德怀八路军华北)1941-1942 抗日根据地建设1938.5 《论持久战》1940.1 《新民主主义论》1945.4 中共七大(延安)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1945.8-10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946.1 政治协商会议1916.6-1947.6 解放战争防御阶段1946.6-1947.2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防御阶段1947.3-1947.7 粉碎敌人重点进攻防御阶段1947.6.30-1948.9 反攻阶段1947 土地革命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9-1949.1 决战阶段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1948.12.30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河北省西柏坡)1949.6.30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4.1-4.10 北平谈判1949.4.21 渡江战役1949.4.23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1949-现在)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9 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1949.10.1 开国大典1950.6-1953.7 抗美援朝1950-1952 土地改革p231953-1957 一五计划195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九章_清末教育

课程:
蒙养院章程规定“蒙养与家教合一”的宗旨 初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 史、地理、格致 、体操八门,每周不超过三十课时。 高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 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八门,每周三十六课时。 中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历史、 地理、算学、博物 、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 操十二门,每周三十六课时。 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 分科大学堂:即大学本科。招收高等学堂或大学堂预科毕业 生。设八科:经学科、政治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 科、工科和商科。 通儒院:大学本科后教育。无规定科目,以“造就通才”为 目的。
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于废止。
(二)科举制味着由封建王朝扶植的“学而优 则仕”的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 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 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 到1909年,全国学校总数 52000多所,比1903 年增加73倍;在校学生总数 156.2万人,比 1902年增加 225倍。六七年内新式学校教育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京师大学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心,要求在京城建立最高学府的愿望 也越来越强烈。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棻上奏《请推广学校 折》,要求在天下普建学校,而在京师建大学。 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 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有中 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副设师范斋(实 建于1902年)。 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二)科举制度的废除
当中国社会和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 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 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专 攻儒家经史之学、靠考八股文由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 夫官僚毫无应付能力; 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 但旧的科举制度仍是八股文取士,新学人才不能与科 举接轨,就没有作官的“正途”出身,必然损伤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 科举制度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 然而,科举既是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来源,又是知识 分子获取功名富贵的基本途径,关系到切身利益之所 在,要作变革难度极大。
历史:大事年表(共23张)

20s世界大事记
资本主义:20年:华盛顿会议 凡-华体系形成 20s经济繁荣(柯隶芝繁荣) 28年:美国生产总量超过整个欧洲 29年10月29日:经济危机爆发 社会主义:20年:内战结束 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3月:新经济政策 24年:列宁逝世 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 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29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 新经济政策取消
美苏从盟友到敌对
全球化
30s中国大事记
30s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达到十几块 30-31:毛泽东领导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31年:春:毛泽东制定土地革命路线 九月:“九一八事变” 11月:江西瑞金红色政权建立 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 “一.二八事变” 伪满洲国建立 内战,侵略, 33年:日军沿长城一线蚕食(长城抗战) 合作、抗日。 2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朱周领导胜利) 10月: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 34年10月开始长征 35年:币制改革 民资短暂发展 1月:遵义会议 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一二.九运动” 10月:中央红军到陕北 12月: “瓦窑堡会议” 36年:抗联建立 10月:长征结束 12月:西安事变 37年:抗日战争爆发 第二次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洛川会议,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39年: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奠基
50s世界大事记
政治:50s: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进行殖民统治 50-53:朝鲜战争 51年: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59年: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经济:美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黄金时代” 英、法、德、日分别形成不同的干预模式,经济迅速发展 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改革,56年:苏共“二十大” 文艺:荒诞派、愤怒青年、垮掉的一代、解冻文学 滴画、欧普艺术、波普艺术、摇滚乐 54年:美国研制第一台彩色电视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目录并vvcbcvb

2.
3.
4.
5.
6.
7.
8.
9.
10.
11.Βιβλιοθήκη 12.13.14.
15.
16.
17.
18.
19.
玉树地震
20.历史事件
出生
1823年——费迪南·艾森斯坦诞生,德国数学家
1960年——西班牙著名足球教练贝尼特斯出生。
1879年——汉斯·劳诞生,丹麦天文学家
1867年——莱特兄弟中的维尔伯·莱特诞生,美国飞机设计师
大事记
73年——罗马帝国军队攻占马萨达要塞,犹太起义被镇压。
1071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境内的统治正式结束。
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
1903年——基什尼奥发生残酷大屠杀
1919年——美国提出:山东由五国共管
1922年——德国和俄国签订《拉巴洛条约》
2010年——蛋糕店梦想。
2010年——中国股指期货正式上市。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了,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逝世
1113年——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逝世,古罗斯王公
1375年——刘基(即大明朝开国刘伯温)逝世
1788年——布丰(又译作“蒲丰”)逝世,法国博物学家
1972年——川端康成,日本著名作家,含煤气管自杀(图)
1973年——伟大的匈牙利指挥家伊斯特万·克尔特斯在以色列不幸溺水身亡。
1988年——巴勒斯坦领导人杰哈德遭暗杀身亡
1886年——恩斯特·台尔曼诞生,德国共产党领导人
1889年——英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诞生
1898年——赫尔穆特·克内泽尔诞生,德国数学家
1907年——沙玉清,农田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教育百年变迁 绝对原创

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是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是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三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恢复高考
邓小平
1977年冬天,570万考 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 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 批新生入学
1977年 ,停止了1 1年的高考 制度开始恢 复,一代人 的命运从此 改变。
高等教育的“扩张”: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务教育法》已由中华 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 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自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872年首批小留学生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 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1、民主和科学教育被重视
2、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3、对女子教育的推进(1922年女子获得了平等的教育权)
林则徐
龚自珍
魏源
二、洋务派“新教育”和中体西用
一、洋务学堂的创办
洋务学堂的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 外交、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西文”和“西艺”为主。它大 概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 堂三类。
建立新式学堂:
1983年教育大事记(1983-2011)

1983年教育大事记9月9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月26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
1984年教育大事记2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时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1985年教育大事记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
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5月15日-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 5月27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并于5月2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1986年教育大事记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月1日起施行。
其中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9月6日,国家教委发出《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
9月22日,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成立。
1987年教育大事记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把坚持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1988年教育大事记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1989年教育大事记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决定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
1990年5月19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县诞生,救助5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1990年教育大事记4月13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大事记(1889-1911)
清末
1889年(光绪十五年)
美卫理公会在苏州由金振声女士创办英华女中,初期兼办妇女、幼师等班。
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会讯,合订本三卷。
1892年
美国监理公会传教士海淑德(Laura A Haygood)在上海办了一个幼稚师资训练班,收学生20名,每周六上午上课。
《在中国的历程》(China Log),美国教会出版物。
1898年2月,英国长老会在福建厦门创办幼稚师资班,并附设幼稚园(即现在厦门市日光幼儿园)。
《厦门私立怀德幼师校史》
1899年2月,英人秀耀春和六合人汪振声同译伯思大罗齐(即斐斯泰洛齐)训蒙新法,名为《蒙养正规》,发表于《万国公报》第121,122期。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页103。
1901年《教育世界》载文介绍日人东吉基著《幼稚园保育法》,并节译西方教育名著《爱美耳妙》(即卢梭《爱弥尔》)等书。
教会在苏州办的女学正式开学,取名为景海女学,以示对海淑德的纪念,该校以培养幼稚园教师为主。
《在中国的历程》(China Log),美国教会出版物。
同年基督教各会在华建立学校中有小孩察学堂(即幼稚园)6所,学生194人,其中女生97人。
以后又陆续在宁波、上海、北平、福州、漳浦等地设立了此类学校。
[美]林乐知著《五大洲女塾通考》第十集
1903年秋湖北聘日本保姆三人,首立蒙养院子武昌阅马场模范小学堂内,即湖北幼稚园,为我国幼稚教育机构之始(现为湖北武昌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国立编译馆1993年版。
《武昌教育志》1985年。
同年北京京师第一蒙养院成立,并办有保姆师范,院长为日本保姆师范毕业,聘日本教师二人。
张雪门:《新幼稚教育》,儿童书局民国二十二年版。
1904年1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 湖广总督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奉清廷命将钦定学堂章程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我国学制上开始有了教育幼儿的专门机构——蒙养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页385。
同月《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奏定学堂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楚江编译书局
7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湖北省城原设立之幼稚园和附设女学堂与《重订学堂章程》不符,乃于省城之敬节分堂,扩充屋宇添筑讲堂,成立敬节学堂。
挑选粗通文理之节妇一百名作保姆科正额。
以刘德馨为监督,延聘日本女教习讲习女子师范、家庭教育,以备将来绅富之家延充女师之选。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页139。
同月张之洞又筹建育婴学堂,附设蒙养院于其中,挑选略能识字之乳媪100名,作为保育科正额。
以高凌蔚为监督,延聘日本女教习讲习保育幼儿、教导幼儿主事,以备将来绅富之家雇用乳媪之选。
同上书
同年湖北幼稚园制定开办章程。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页390。
同年上海务本女塾附设幼稚舍。
务本女塾经理吴馨(怀疚)派吴朱哲女士去日本保姆养成所学习。
陈鸿壁:《幼稚教育之历史》,《教育杂志》19卷2期。
同年两湖总督张之洞札幼稚园文。
《东方杂志》第1卷7期。
1905年顺天学校(政)陆宝忠条陈学务,有各省府厅州县宜令多设幼稚园,幼稚园与家庭教育相联络,家庭教育不足之处,必须有幼稚园以助之,国民主格,胥基于此。
《学部官报》第1期。
同年湖南巡抚端方通饬设立初等小学多所,并附设蒙养院。
《东方杂志》第4期。
同年湖南省垣设蒙养院并制定蒙养院教课说略。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页392。
同年前清翰林严修创办天津严氏女塾保姆讲习所,聘请日本妇女大野玲子任教。
并附设蒙养院,作保姆实习的场所。
严仁清:《回忆祖父严修在天津创办的幼儿教育》,《幼教通讯》1983年9期。
同年基督教教会于北京办了北京协和女书院,同时办了幼稚师范科,学制贰年。
拉脱勒:《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史》,美国纽约出版,1929年,页624。
1906年江苏学务处详请通饬各省属育婴堂、敬节堂附设蒙养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页396。
2月南京幼稚园制订开办简明章程。
《南洋官报》旬报第三十六册,学务页3~4。
1907年学部奏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学部官报》15期。
闽督附奏创办幼稚园,知府吴荫培出洋游历后回国务陈考察事宜,述及幼稚园。
曾经奉旨通令各省仿行。
《学部官报》33期。
福建公立幼稚园成立,园址在福州光禄坊王尺山房,招收三至七岁之儿童,聘请老成识字妇人任教。
《学部官报》33期。
夏上海公立幼稚舍成立。
根据吴朱哲建议,附设保姆传习所,由日本学习回国的吴朱哲主持。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页177。
1908年4月,端方奏陈上海职董周晋镳。
曾铸等在上海创设负儿院一所,专收贫寒子女住院宿膳,教以粗浅小学,兼习各种工艺,总以能成一技一业足自糊口为宗旨。
教养之法分三期:自婴孩至6岁为第一期,以蒙养院章程为准;7~14岁为第二期;17~18岁为第三期。
《端忠敏公奏稿》卷11。
1909年(宣统元年)学部咨晋抚蒙养院兼新育婴堂应由学司饬绅遵章妥情就理将开办情形报部查核。
《学部官报》103期。
中国图书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集。
内分保育法及儿童心理学两种。
《教育杂志》1卷13期。
学部讨论强迫教育,规定强迫学前教育办法。
由北京起首,每一学区须设一幼稚园,凡四岁以上儿童,均令入园受教育,凡有儿童之家,不令入学者,罪及家长。
《教育杂志》1卷2期。
1910年上海贫儿院设有保姆科。
《妇女时报》第2期。
1911年湖南开办全省女子师范并附设蒙养院。
《教育杂志》3卷3期。
1911年湖南长沙幼幼学堂仿宫立蒙养院章程办理。
《教育杂志》3卷4期。
学部奏订地方学务章程施行细则,其中规定:“城镇乡乡连合会或其分区所设公用学堂中设立蒙养院。
”
同上书
基督教教会曾在华北教育会协和女书院后并入燕京大学开办幼稚师范科。
拉脱勒:《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史》。
上述幼稚师范科收受中学毕业生,给以二年训练,课程是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是非史、耶稣要训、福禄培尔事迹、教授兼艺术、幼儿实地练习、母游戏歌、讲故事、秩序表、游戏法、生物学仿制物、音乐等。
林传甲《黑龙江教育日记》第3册,民国三年。
清末与中国幼教有关的女性为:户野美知惠等3人在湖北幼稚园,加藤贞子在京师第一蒙养院,春山雪子、佐滕操子在湖南蒙养院,小野八千代在南京弁敏女学堂幼稚园,酒井余野在安庆布政使衙门的稚园,河濑梅子在福州幼稚园保姆养成所,山口政子、前田新子在奉天第一、二蒙养院。
[日]阿部洋编《世界的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