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
数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数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精品课程建设规划1.总目标1.1数学分析课教学优化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审视重组教学内容,建设突出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和主体结构的。
有利于师范生素质培养的,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监控反馈、教学文件、教学档案在内的数学分析教学系统。
保证数学分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把能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数学分析数学新概念带入辉煌的21世纪。
1.2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建设师资队伍通过本课程的课程建设实践使我系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传统发扬光大。
同时也使青年教师思维敏捷、勇于革新的优势得以发挥。
建设课程是艰苦细致的工作,理论上涉及数学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科学诸多学科知识,实践上则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技能。
青年教师在投入此项工作,必定使自己受到充分的检阅、深刻的磨炼、全面的提高,从而多一份理性思考,多一份成熟,养成敬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迅速步入成熟教师行列。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设起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数学分析教学梯队。
2、总原则2.1单门课程建设与课程群系优化相结合原则课程建设的含义有二,一是课程体系整体改革、优化和专业课群研究与实践;二是单门课程改革研究一实践。
各门课独立优化后的相加并不等于整体的最优或优化。
反之,没有单门课程的优化,无论课程体系的构架多么合理,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预期目的。
原国家教委于1994年正式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经部分师范院校试验总结制定了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新计划。
根据省教委的安排,我院制定了课程设置新计划。
与此同时,还实行了“主附修”,开设了“职业技能训练课”。
这些都说明了我院课程系群的改革已起步,有收效,我们在进行数学分析单门课的建设时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其并行不悖。
2.2维护常规教学秩序原则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遵循一般教学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要建立一个优化的、可持续运作的教学系统必须有常规的教学秩序作保证,而不能置常规教学秩序于不顾。
优化数学课程设置方案模板

一、背景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数学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为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特制定以下优化数学课程设置方案。
二、优化目标1.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人才。
三、优化措施1. 优化课程体系(1)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调整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突出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3)加强跨学科融合。
在数学课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改革教学方法(1)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1)改革考试制度。
将传统的笔试与口试、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依据。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2)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四、实施步骤1. 制定优化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优化方案,明确优化目标、措施和实施步骤。
浅析《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浅析《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本文将从《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改革措施和未来思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当前,《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抽象: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涉及大量抽象概念和定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2、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忽略应用实践:数学分析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二、《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1、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和优化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增加实际应用案例。
2、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加强实践环节:设置数学实验、课题研究等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数学分析》课程的未来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1、结合科技发展:将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引入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2、国际化视野:加强与国际接轨,引入国际先进的数学分析教学理念和资源,提升我国数学分析教学的国际竞争力。
3、培养创新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024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分析教案

2024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分析教案Title: 2024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 Mathematical Analysis Lesson PlanIntroduction:In this lesson plan, we will explore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in 2024,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subject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analysi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veloping advanced mathematical skills and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future careers in STEM fields. This lesson plan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educators to effectively teach mathematical analysis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essential concepts, learning objective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I. Lesson OverviewA. Lesson Objective- Understand the 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pply mathematical analysis techniques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 mathematical analysis.B. Subject: Mathematical AnalysisC. Grade Level: High SchoolD. Duration: X number of class periodsII. Pre-Lesson PreparationA. Required Materials- Textbooks or reference materials- Graph paper- Calculators (if necessary)- Computation software (optional)B. Prerequisite Knowledge- Basic algebra skills- Understanding of functions and their properties- Familiarity with trigonometry and geometryIII. Lesson PlanA. Warm-up Activity1. Engage students with a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 related to mathematical analysis.2. Encourag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ideas and discuss them as a class.B.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Analysis1. Def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its relevance in various scientific fields.2.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rigor and precision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3. Provide real-life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C. 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1. Limits and Continuity- Define limits of functions and their properties.-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continu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2. Derivatives and Derivative Techniques- Explain the concept of derivativ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Teach differenti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chain rule and product rule.3.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Techniques-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Teach integr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substitution and integration by parts.4.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efin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modeling real-world phenomena.- Introduce basic techniques for solv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s.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1. Interactive Discussions: Engage students in discussions to reinforce understanding and clarify concepts.2. Problem-Solving Exercises: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practice problems to apply the learned concepts.3. Group Projects: Assign group projects that encourag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E. Assessment Methods1. Formative Assessment: Conduct regular quizzes, class discussions, and homework assignments to evalu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ogress.2. Summative Assessment: Administer a comprehensive test or project to assess students' overall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IV.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is lesson plan provides educators with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o teach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2024 curriculum standard. By focusing on key concepts, using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assessment methods, educators can foster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mong students. This will equip them with essential skills for higher studies and future careers in STEM fields.Note: The word count of this article is 728, which is well below the requested limit of 1500 words.。
《数学分析》课程改革和应用探究

《数学分析》课程改革和应用探究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数学分析课程改革成为了高校数学教学的热点。
数学分析作为高等数学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和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和应用探究两方面探讨数学分析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教学内容的调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数学分析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因此,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例如,加强数学分析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研究型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造多种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MOOCs”等,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数学分析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现在的数学分析课程需要着重考虑教学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注重实际案例的应用和实践,使学生能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 引入新技术手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大量新兴技术手段被引入到高校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中。
例如,在线教育平台、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等。
这些新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4. 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要求,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不断完善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助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数学分析正是这些技术所必需的基础。
因此,数学分析课程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意义,而且可以促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

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一、课程简要介绍《数学分析》课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历时最长、占学分最多的一门课程。
数学分析主要内容有极限论、微分学、积分学与级数论。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想,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如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微分几何、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数学分析》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本课程建设。
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及标准,特制定了《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其目的是使我校《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步入更高一级台阶,把《数学分析》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设备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为此,制定《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二、课程建设目标在未来几年内,努力加强《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校级精品课与省级重点课程为目标,全面建好《数学分析》课程,积极发挥该课程在数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教学内容的改革。
抓好习题课教学与改革,完善讨论式习题课的题目与互动式教学的内容的安排等。
2. 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材(含教辅材料)的研究利用。
目前我校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的《数学分析》(第四版),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同类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和研究,作好改用更优秀教材的准备。
同时,除一些现有的资料外,编写与本课程相关的师范专业教材及相配套的教辅资料,积累修订习题课教材,达到加强优化教材建设的目的。
3. 更新教学手段, 在1-2年内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答疑。
开辟网上园地,设问题征解和问题讨论。
在数学实验室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开设针对《数学分析》专题的数学实验课。
(完整版)数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完整版)数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一、引言在当今知识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我校决定开展数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以青蓝工程为载体,促进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互动交流,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背景意义1、时代需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加强数学学科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2、校内资源利用我校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有许多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
通过青蓝工程,将校内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团队建议意义青蓝工程旨在搭建一个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
这有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为我校数学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下内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撰写,包括工作目标、实施时间与地点、具体内容与步骤、保障措施等。
)且有固定格式。
三、工作目标1、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提供系统的专业发展路径,包括教学技巧、课程设计、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培训与提升,确保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设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定期跟踪评价其教学和科研进展,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加快其向成熟教师的转变。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师徒结对、教学观摩等形式,将他们的教学经验、管理策略传授给青年教师,实现教学智慧的传承。
- 鼓励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等活动,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发展。
3、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 通过青蓝工程搭建的教师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研讨氛围。
数学分析教改方案与总结

数学分析教改方案与总结一、背景介绍数学分析是高等数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数学分析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等,导致学生对数学分析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改方案为了提高数学分析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兴趣,以下是我对数学分析教学进行的方案:1.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调整2.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数学分析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演示,缺乏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数学软件的应用借助现代数学软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比如利用Geogebra等绘图软件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利用Mathematica等计算工具进行运算和计算等。
通过数学软件的应用,可以增加数学分析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评价方式的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功利性思维,只追求高分而忽略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项目作业、小组展示、口头报告等,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改总结通过对数学分析教学进行,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例和生活中的应用,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数学分析产生兴趣。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数学软件的应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注重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一、课程简要介绍《数学分析》课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历时最长、占学分最多的一门课程。
数学分析主要内容有极限论、微分学、积分学与级数论。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想,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如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微分几何、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数学分析》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本课程建设。
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及标准,特制定了《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其目的是使我校《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步入更高一级台阶,把《数学分析》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设备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为此,制定《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二、课程建设目标在未来几年内,努力加强《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校级精品课与省级重点课程为目标,全面建好《数学分析》课程,积极发挥该课程在数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教学内容的改革。
抓好习题课教学与改革,完善讨论式习题课的题目与互动式教学的内容的安排等。
2. 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材(含教辅材料)的研究利用。
目前我校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的《数学分析》(第四版),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同类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和研究,作好改用更优秀教材的准备。
同时,除一些现有的资料外,编写与本课程相关的师范专业教材及相配套的教辅资料,积累修订习题课教材,达到加强优化教材建设的目的。
3. 更新教学手段, 在1-2年内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答疑。
开辟网上园地,设问题征解和问题讨论。
在数学实验室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开设针对《数学分析》专题的数学实验课。
开设网上自我检测与考试栏目,进一步尝试教学网络互动。
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支精通该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师资队伍,五年内使本课程组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发表与《数学分析》有关的教学研究论文,反映课程建设水平。
建设好科研方向的学术梯队,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并重,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跨专业的合作研究。
3-5年内完成1-2项校级科研项目,并争取省级科研项目,每年每位教师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5. 结合师范教育特色,立足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着眼于基础科学研究,力争使《数学分析》这门课程成为数学专业的一门精品课程。
本课程计划上网的资源有:师资队伍:教师介绍,课程组概况,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组各成员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和计划;课程描述: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规划:课程主要特色,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自我评价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进度表,课程教学要求,习题,参考文献,教学用书;电子教案:全部章节的电子教案;授课视频:部分教师部分章节的授课视频;教学课件:全部章节的ppt课件;习题库:各章节复习题;试题库:16套《数学分析》试题,部分测试题;参考资料:《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及《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国内外经典《数学分析》教材,相关学科发展,有关数学史和数学家简介;网络课堂:网上答疑,网上园地,设问题征解和问题讨论,开设网上自我检测与考试栏目,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习题和课外学习资料,适时地、不间断地写一些教学随笔和学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研科研:教研档案(教研项目,教学论文,教学奖励,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讨论式习题课等),教材与参考书建设,教研问题探讨,科研情况(科研工作介绍,科研获奖等),课程组研究生培养,教研科研活动简讯;教学档案:教学计划,电子教案,部分习题和参考答案,部分试卷及参考答案,学生专区(学生活动,学生论文等)。
总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转变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改革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用现代教育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强化课程管理,积极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课程建设实现措施1. 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了解校级精品课程与省级重点课程达标条件,激发敬业精神,提高课程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奋斗目标。
紧紧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以及数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精品课、优秀课的建设工作。
努力做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来培养合格的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做出贡献。
2.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建设规划实现的主体,必须建立一支较为稳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业务水平、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由于应用数学专业与统计专业都开设《数学分析》课程,学生多,任课老师少,而《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任务重(三个学期的课)、教学难度大,导致可以承担《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偏少。
课程组现有10位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1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好,师德高尚,这支队伍充满活力但人员还是偏少。
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与脱产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我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如下:经过3-5年的建设,使《数学分析》课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0%。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带头作用,经过5-10年的努力,培养出一两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为使《数学分析》课程后继有人,使其教学不出现“断层”,要加大对新上岗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每个青年教师安排教学导师,青年教师跟班听导师的课,导师定期听青年教师的课。
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拥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新上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把《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教材建设教材质量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在国家公示的获奖教材中采用最优秀的教材,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编写更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数学分析》教材,对教材内容根据专业特点与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增减和修改,所编教材要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适合我校办学特点,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
围绕所用教材,编写与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
辅导教材包括:习题课教材、习题集(解)、学习手册、试题(卷)库。
要充分利用校图书馆与学院资料室的有关资料,补充与拓展本课程内容,使之更加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任课教师的重点工作是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材的教法及优化习题的配置,比较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取其精华,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围绕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针对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制网上授课和辅导课课件,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4.课堂教学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由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主持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与研讨,相互听课、评课,落实备课规范。
课堂讲授做到内容熟练、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例清楚、语言精炼、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
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程授课质量,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建立完善的听课与评课制度,提高教学团队的授课质量。
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观摩课、讲评课一次,通过观摩、讲评,认真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积累经验,发扬长处,找出不足,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深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共同促进授课水平提高。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对整个教育尤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现阶段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以寻求好的方式和方法就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进行一些课堂讨论、布置作业、批改评讲、考试测评的传统模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严格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6.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学团队的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在每学期的工作要点中要明确提出三周必须进行一次以上的教研活动,并对活动时间、内容、主持人等做出安排,按计划进行,做到有主题、有准备、有记录、有总结。
在集体研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全面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的教改项目立项,在3-5年内主持并完成1-2项校级教研项目,并争取省级教研项目。
7.信息交流为了加强课程建设,鼓励课程组教师利用网络等设备与校内外同行保持教学、教改、课程建设的交流,参加省内外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等相关会议,请专家、教授来我校讲学,掌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信息,组织几个研讨班,使教师个人的教学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8.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在实行完全学分制时,需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测评办法,成绩测评办法作为学生智育测评的依据,必须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而考核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因此在选择考核内容方面,应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方法的运用,特别应注重检验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养成。
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我们主要采用闭卷笔试。
积极探讨标准化考试与考教分离工作,争取在建设周期内完成标准化考试与考教分离基本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1) 提高教师标准化命题、考试、阅卷、分析评价等有关现代管理知识;(2) 本课程的考试从命题、测试、阅卷等环节均按科学的、规范化的标准统一;(3) 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微机组卷,率先实行考教分离;(4)结合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和新的教学纲要、考试大纲,制定更为有效的试卷库。
9. 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环境的建设,开发和改进《数学分析》实验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强化《数学分析》实验环节,使得其实验以及实验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数学实验指导工作,努力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课程建设保障措施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发挥我校数学系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齐心共建,共同努力完成。
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成效的检验与评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如期完成课程建设规划中的任务,建立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奖罚办法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