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5

二十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5
二十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5

九年级专题复习(五)

二十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效复习》P133——135)

九下P101

一、专题线索: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愈演愈烈,世界呈现无序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战胜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因为体系中隐含着很多矛盾,所以体系不可能维持长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仍然是建立在大国强权政治基础上的。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仍然不断。

二、内容:

1、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2)、确立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3)、作用评价:九下16页

4)、存在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5)、瓦解:二战的全面爆发

6)、对中国影响:巴黎和会---山东问题;华盛顿会议---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2、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序幕:铁幕演说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正式形成: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3)、影响:长期争霸,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结束:苏联解体

5)、实质: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力量均衡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

6)、认识:美国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3、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主要力量:一超:美国多强: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

4)、决定力量: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的格局尚未形成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7)、中国如何应对:

○1、.加强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实质的综合国力。

2.、主张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3.、坚持我国的外交政策。

4.、各国要谋发展、促合作、要和平.

5.、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

4、二十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未定型。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探究:

1、促使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

1)、经济力量的消长 2)、科学技术的发展

3)、军事实力的变化 4)、新兴势力的崛起

2、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1)、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练习:

1 、(2011 河北)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科索沃战争打响,这表明()A 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 B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D 联合国的宗旨发生改变

2、(2012 江苏)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角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上述评论最能反映当今世界呈现的趋势是()

A 政治格局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 经济区域集团化

D 文化多元化

3、(2012 襄阳)《凡尔赛合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合约,这是二十年

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合约》()

A 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 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 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 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4、(2011·江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的一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2011·山东)历史探究方法灵活多样,实地考察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假如你要研究巴黎和会的相关历史,你考察的地点()

A.白宫

B.冬宫

C.故宫

D.凡尔赛宫

6、(2011·山东)某同学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参考文章是《“冷战”的缘起》《北约与华约的对抗》《从苏东剧变到多极化趋势》。据此判断研究报告的主题应

该确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世界格局的演变 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中东局势的动荡

D.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

7、(2012 泰安)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人口数量

B 经济实力

C 资源优势

D 军事实力

8、(2012自贡)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开始出现了一超与多强并存的多极化趋势。如果绘制一超多强趋势示意图,天平的一边如果是美国,那么另一边是()

A 日、中、俄、印

B 法、德、英、日

C 欧盟、日、俄、中

D 亚、非、拉、美

9、(2012徐州)两极格局结束后,下列冷战的产物至今依然存在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华沙条约组织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0、(2011 成都)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下列事件能说明这一特征的是() A 苏联解体 B 欧盟成立

C 科索沃战争

D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CABADABCDC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 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 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 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 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 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

4.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政治格局的演变 Ⅰ.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 凡 尔 赛 体 系 华 盛 顿 体 系 巴 黎 和 会 华 盛 顿 会 议 《凡尔赛和约》 奥、匈、保、土 一系列条约 西 亚 非 洲 欧 洲 九国公约 东 亚 太 平 洋 1929—1933 经济危机 打击 1、德国、日本法西 斯化,意大利强化 法西斯。 2、1935年希特勒 撕毁《凡尔赛和 约》,凡尔赛体系瓦 解。 3、1931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华盛顿体 系瓦解。 4、美国新政,经 济复苏。 开始形成 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 1949年北约成立 1955年华约成立 50、60年代开始对峙 70年代高潮 80年代缓和 一超多 强局面 多极化趋势 1、超级 大国美 国 2、俄罗斯、 中国、西欧、 日本等国的 发展

①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各国签署《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 Ⅱ.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 1.形成 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5月,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5月,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Ⅲ.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 1.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 ①一超--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Ⅳ.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1.原因 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 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②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二)、经济格局的演变 Ⅰ.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 (一)美国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罗斯福采取新政,成效显著,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国际关系史以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国际社会的其他行为体。A:对 B:错 答案: 错 2、国际关系史主要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什么关系? A: 经济关系 B:法律关系 C:文化关系 D: 政治关系 答案: 政治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配并决定国际关系走向的主要矛盾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 B: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 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4、对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史分期与断代的主要依据是: A: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 B:以重大国际事件为依据 C: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D:以重要国际会议为依据 答案: 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5、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国际关系理论? A:现实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第一章 1、三十年战争以法、瑞联盟取得优势告终。 A:对 B:错 答案: 对 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A:对 B:错 答案: 对 3、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败,国势渐衰,()乘机于1640年12月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A:瑞士 B:卢森堡 C:葡萄牙 D:荷兰

答案: 葡萄牙 4、三十年战争给()两国带来较大的利益。 A:法国、瑞典 B:法国、西班牙 C:西班牙、瑞士 D:瑞典、荷兰 答案: 法国、瑞典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的是() A: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 B: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 C: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D: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答案: 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第二章 1、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大众政治登上历史舞台,宣告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A:对 B:错 答案: 对 2、1848年欧洲革命只有法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A:对 B:错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张燕飞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战后形成的两极政治格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对峙、动摇,直至终结。 一、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对于协调盟国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在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表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世界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也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结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英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苏联及民族独立、民主革命力量同美、英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进而发展为两大阵营的对抗。 1947年3月,美国政府抛出“杜鲁门主义”,宣称为了“防止共产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 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 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4.(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第2讲 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案

第2讲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题统计 主题链接 年份·考题分值考查角度知识点 2017·Ⅲ 卷·T41 12分 从近代化的角 度考查近代列 强侵华与中国 人民探索救国 之路 近代西方列强侵 略;洋务运动;戊 戌变法;辛亥革 命;新文化运动等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民主的潮流。 (2)二战后世界两极格 局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 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 解体及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 (4)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过程中世界大国的外交 政策及大国外交关系。 (5)近代中国屈辱的外 交历程及外交的近代 化。 (6)现代中国的外交历 程及政策的调整2017·Ⅲ 卷·T40 25分 从维护国家统 一角度考查郑 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扩张;清 代台湾治理 2016·Ⅱ 卷·T40 25分 从人口迁移考 查近代以来世 界、中国海外 移民的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列强侵 略;辛亥革命;抗 日战争、“冷战” 与中国的外交关 系等 2014·Ⅱ 卷·T40 25分 近代中国移 民、开放东北 地区 近代西方列强的 侵略 考向一先进中国人争取民主、独立与富强的“中国梦” 1.近现代“中国梦”的主题的内容 (1)中国梦的主旨:“振兴中华”。此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讲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时提出的。 (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①从1840年到1949年:特征是找到复兴之路,实现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②是从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特征是完成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两重任务”指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梦”的启示。“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建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国家独立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2.近代中国不同阶层的梦想追求 (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同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面对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3)民主与科学思想: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打破封建束缚,求得“思想的解放”,在思想文化领域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攻。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成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科学救国梦想: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中,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科学救国思潮难以实现。 (5)实业救国梦想: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教育救国梦想:教育救国思潮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他认为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案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复习教案 一、基本信息 二、中考考试说明 三、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导入: 1、小结: (1)、“世界格局”的含义: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国际力量结构或战略态势。(2)、“极”的含义:指的是,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或。 2、按时间填写重大事件: 1914—1918年: 1919年1月: 1921—1922年: 1939—1945年: 1947年3月: 1955年: 1991年: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哪些不同的政治格局? 3、小结: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的三次变动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 (3)、苏联解体后,暂时形成了“”的局面, 总体趋势是向格局发展 (一)、一战后的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苏州中考】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A.军备问题 B.殖民地问题 C.德国边界问题 D.奥地利独立问题 《九国公约》内容节录: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据此请回答:该条约名义上标榜什么?其实质目的何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九国公约》签订后,又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毛泽东 中考试题回眸: 1、1919年1月,27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在5个多月的会议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这些国家代表的素质不高 B.会议主办国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C.会议内容与这些国家毫无关系 D.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2、1919—1920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控制这次会议的国家是(10苏州模拟) A.英法美 B.英日美 C.英法日 D.英美德 3、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10扬州中考) A.雅尔塔会议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 D.凡尔赛会议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010苏州模拟) 材料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李德元王鹏 提要本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梳理,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自我意识、学科流派、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等日趋明晰。笔者大致把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①,借以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一、1919~1945年: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轫与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创立以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为标志,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及对结束战争的希冀。此后,来自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循着各自的学科思路对国际关系理论展开了学术探讨,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几个主要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大都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视野,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架构;所侧重的多是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是,它们毕竟开创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滥觞。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自由主义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肇基于18世纪启蒙运动所形成的自由主义传统,重点探究国际关系中的民主、正义、和平、秩序等基本问题。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在构建世界秩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自由的保障有助于和平的实现,一个尊重个体自由的政府会由于受到约束而在外交政策中具有和平的意图。②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试图理解集体决定,从伦理角度促进人权,试图改善人类环境。”③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又发展出理想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理论。理想主义主张从政府、国际组织、国际舆论、道德、国际法等层面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通过启蒙和教 ①关于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几个阶段,本文主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学的标志性论著来进行划分。国内学者也有其他不同的划分方式,详见:秦亚青,2005;白云真、李开盛,2009。 ②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38页。

专题八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八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点内容】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影响 【知识点梳理】 一、从封闭到联合再到多极化: 1.15世纪—17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之间的封闭,加强了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交流。 2.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两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国联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一战后到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具体历程: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确立了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确立了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二战后到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1945年2月召开了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体系,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发表,标志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特点:美苏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5.20世纪60年代开始,挑战“两极”,多极化趋势开始。 (1)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西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 日本走向经济大国之路:内部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 (3)亚非拉第三世界的崛起: ①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②非洲独立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3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③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的斗争:1959年,古巴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亲美政府的独裁统治。1999年,巴拿马人民逐步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6.19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特点:霸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认识: 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代表事例: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 3.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建议: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4.面对复杂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国应对措施: ①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②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强国际合作;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重点难点突破】 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结盟,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界初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 材料二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材料三(右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 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 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美国在1962年的古巴事件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对苏联尚处于攻势。 ⑵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1972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1975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1975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1979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径达到了顶峰。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 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了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美苏之间、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之间冷战共处。它通过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和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对立, 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对立, 军事上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的对立, 以及两个德国、两个朝鲜、两个越南的对立, 中苏条约及美日条约的对立等在各个领域展开规模空前的冷战对抗。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一开始是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在整个美苏冷战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总的说来在美国方面。

主题: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中考历史部分主干知识 一.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影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 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结束: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因素: 1、经济实力(决定性因素); 2、科技的发展; 3、军事实力的变化; 4、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等 三、第三次演变有何特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建立的; 3、多极化格局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4、第三世界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三次变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 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 ①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