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翻译

大学语文翻译
大学语文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大夫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就像放在国外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虞国。”荀息回答说:“宫之奇为人懦弱,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阻他亲近。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去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柃入侵,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城门。冀国已经被削弱,这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修筑堡垒,以侵袭敝国的南部边邑。我们敢请贵国借路,以便向虢国问罪。”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阳。

......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泰伯和虞仲都是泰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大学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同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老子》一、道可道

:“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八、上善若水

: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有着服务的价值。向善的人,处于像水一样的地方,心胸像水一样渊博,和人相处能有像“道”一样的仁德,说话像“道”一样有实质,为政能从服务者的态度去治理,处事能有按规律办事的能力,行动能够按照规律寻找合适的时机。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没有多余的忧虑。

二十二、曲则全

:委曲便会保全,弯曲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索取少就会获得,带着贪念便会落空。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管理天下的工具。不自我吹嘘,反能显明;不主观臆断,反能是非彰明;不恶意吹捧,反能得到功劳;不骄矜自负,所以才能出人头地。正因为不带着贪念,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

刺客列传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殽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wū,乌)期得罪了秦问,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chán,缠)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先生,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

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这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

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

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太子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仓促之间,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jū,居)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也不高兴了好一会儿。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都各有差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

“无且爱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登楼赋

登上城楼向四处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遍观这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世间稀有。一边挟带着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一边倚靠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背靠着高而平的大片陆地啊,面对着低湿原野中的沃美水流。北面可到达陶乡的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花卉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长满了垅头。虽然真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啊,又哪里值得作片刻的停留!

遇到这混乱的世道而迁徙流亡啊,悠悠忽忽超过十二年而到了今天。情怀深切总想着返回故乡啊,谁能承受住沉重的感情负担?靠着栏杆向远方瞭望啊,迎着北风敞开了衣衫。平原广阔我极目远望啊,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了视线。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流悠长渡口深远。悲叹故乡的阻塞隔绝啊,止不住泪水纵横满面。当初孔子困在陈国啊,曾发出“回去吧”的哀叹。钟仪被囚禁仍演奏楚国的乐曲啊,庄舄显达了仍操着越国的乡言。人情在怀念故乡上是一样的啊,难道会因受困或显达而把心思改变!

想到时光的飞速流逝啊,等待黄河水清却不免令人失望。但愿王政能一旦安定啊,可以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力量。我害怕象葫芦那样空挂不用啊,又担忧象井水淘清了却无人品尝。走走停停我反复徘徊啊,太阳匆匆要到山后躲藏。风声飒飒从四面吹来啊,天色昏暗而惨淡无光。野兽惊惶四顾寻找着同伴啊,鸟儿相互鸣叫鼓起了翅膀。原野寂静而悄无人影啊,只有赶路的人在急急奔忙。心里悲伤而有所感触啊,情意哀痛而悲愤凄伤。顺着阶梯往下走啊,愤闷的情绪充塞胸膛。直到半夜还无法入睡啊,翻来复去我在苦捱时光。

文心雕龙·神思

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辞。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想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有多少,此时的思绪似与风云一起任意驰骋。当他开始动笔时,文气激荡(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等到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又受文意支配。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了就会相去千里。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去极远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隔。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无须苦苦思虑;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就人的禀赋才情而言,写作有快有慢,因为天分不同;就文章的体制而言,篇幅有长有短,所用功夫不一样。司马相如构思时口含毛笔,写成时笔毛已烂,扬雄写作赋后便做噩梦,桓谭因写作苦心积虑而得病,王充潜心著书气衰力竭,张衡精心构思《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精心雕琢《三都赋》用了十二年:虽说是创作长篇巨制,也因文思之缓慢。淮南王刘安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一接到诏书就写成了赋,曹植写作就象口诵旧作一样流畅,王粲一提笔就象事先早已构思好了一样,阮能在马鞍上写成书信,祢衡可在宴席间草拟奏章:虽然写的都是短篇,也因文思之敏捷。那些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掌握着创作要领,反应灵敏,无须反复考虑便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情思繁富,而思路多歧,几经疑惑才看清楚,深思熟虑才能下决断。灵敏机断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写成作品;疑虑不决所以要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创作。写作的难易虽然不同,但都依靠博学精练。如果学问浅陋而只是写得慢,才识粗疏而光靠写得快,从没听说象这样而在写作上能有所成就的。文章的情思是复杂多变的,文章的风格也是变化不定的。拙劣的辞句有时出于巧妙的构思,平庸的事例有时来自新颖的人命意。就如麻布由麻织成,虽说质地未变,但经过加工制成了布,变得光彩鲜明而可珍贵,至于思虑以外的微妙意旨,文辞外的曲折情致,语言难以表述,笔墨自然应该到此为止。只有懂得了最精微的道理才能阐发其妙处,穷尽一切变化才能通晓其规律。就如伊挚无法说明调味的奥妙,轮扁不能讲清用斧的技巧一样,其

中的道理实在精微极了。总之,精神因与外物沟通,才孕育了变化多端的情思。外物靠形貌求得表现,而内心则据情理作反应。然后运用声律,产生比兴的手法。用构思掌握规则,博学精炼才能成功。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 后习题简答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三,正心诚意。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

寡人之与国也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2、大学语文古文全篇翻译(第十版)

大学语文古文全篇翻译(第十版) 《樊迟、仲弓问任》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老子》二章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晏子对齐侯问》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12.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题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了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累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给她安排一个地方,不要使得他们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否则就难以对付了。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于是乘坐着车,高举着他的剑,探望他的朋友说:“孟尝君以我为客。”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译文】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日日夜夜,永无休止,不用召唤他们自己就会赶来,物产不用征求,百姓自己就能生产出来。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做不道德和不正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取其咎,你姑且等着看吧。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孟尝君就派人送给冯谖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歌抱怨了。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译文】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发出木材来(供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商人流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求人们按期集会来完成吗?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做老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却不免于率领禽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大学语文 语文背诵和翻译

翻译: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一个人本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他不下令,别人也会奉行,一个人本身行为就不端正,即使他下达命令,别人也不会遵从。或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因此,太山不拒绝细小的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大海不放弃细小的流水,所以能成就它们的深邃;当帝王的不驱赶老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3.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四是看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方式,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律。 4.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先在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中;读者却是先看作品,然后才深入作家内心。或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触动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背诵: 1.子曰: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 2.“正气歌”全文不带序; 3.“采薇” 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 5.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别赋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学常识: 1.《冬至之晨杀人记》是林语堂的一篇幽默小品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论据(确凿性,典型性,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非攻》即非难、反对对别国的攻伐,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之作,其主要思想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该书的特点是思想严密,逻辑性强。语言质朴。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三,正心诚意。

大学语文翻译题讲述讲解

语文翻译题总结 (考整句翻译,不单独考字词。) (各个符号划分的版本翻译侧重各有不同,我整理的是按课本划分的标点符号)论语 学而(节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这样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同时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里仁(节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们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借什么成就名声?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违背仁德的,在急遽苟且之时也必定这样,在倾覆流离

之际也必定这样。” (按逐字严谨翻译只能这样了,有点不顺,但这次考试应该偏严谨一些,按教授的风格。) 阳货(节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翻译: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实行这五种品德,就称得上是仁了。”(子张)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有显著成效,慈惠就足够来使人愿意出力。” (百度上面的翻译太泛了,是按照课本和老师的来,禁不起推敲) 补充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精品】自学考试版大学语文课文译文

自学考试2007版大学语文课文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

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题及答案(强烈推荐)

一、文史知识部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入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使 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 法。“风”、“雅”、“颂”、“赋”、“比、”“兴”也被称为“诗经六义”。 2、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楚地民歌和巫歌的基础上创造 了“楚辞”这一诗歌形式。其著名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典范。 3、先秦散文中用散文写的史籍称历史散文,其中文学价值较高的有《左传》(编年体兼传记体)、《国语》(国别)、《战国策》(国别);诸子百家写的散文称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其中文学价值较高的有《论语》、《孟子》、《庄子》。 4、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等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达到史传文学的高峰。其中基本体例“本纪”、“世家”、“列 传”“书”“表”也被称为“史记五体”。 5、乐府原来是负责采集和整理民歌管理音乐的机关。乐府诗因此而得名。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阶段的产物。《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6、建安文学是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初这一时期的文学,其主要作家 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和女诗人蔡琰(文姬)。 7、东晋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篇大多数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而且形成一种平淡醇美的独特艺术风格。名篇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大学语文第十版的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为长辈按摩,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为长辈按摩一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大学语文——《冯谖客孟尝君》翻译及课后习题答案

翻译: 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旁边的人因看到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 过了一年的时间,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冯谖:“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于是请来冯谖,说想请您帮助去收取息钱。冯谖爽快地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因烧其券”(《战国策·齐策》),冯谖说:“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是,“坐者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去。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义市的典故)。孟尝君听后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说:“先生去休息吧!”(《战国策·齐策》)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做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2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庄子·养生主(节选)》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偏》十一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偏》庄子后学所作。《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心论点)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4、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二、《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最典型政治家。字玄成,河北人,唐初政治家。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帝位将会聚集高耸至天般的的险峻,所以皇帝应该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道德不经常丰厚,性情不堪欲望驱使。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大凡众多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德性就衰减了。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湖、越那样遥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 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对此应当特别慎重。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9、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统治天下的人,真能在遇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时,就想到应知足,自我戒备。10、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将要有所兴作时,就想到应克制自己,以安定人民的生活。 1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应该谦虚并加强自我休养。 1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担心因骄傲自满而招来损失,就该有像江海容纳千百条河流那样的度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