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概论的学习心得和综述

摘要:生态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这不仅表现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在其研究领域的时空跨度;它不仅有着雄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还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能够有机地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它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综述本书及参考文献,阐述生态学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未来前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学发展生态学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自从学了这门课后,了解了《生态学概论》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首先对生态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形成过程、生态学发展现状,以及学习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以形成对生态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主要是系统论的基本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生态学基本原理,关键是构建自己从生态系统高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治理,了解目前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科学防治的路径,进而强化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

了解生态经济形态构成、运行机制及运作效果优于传统经济基础上,初步掌握用生态学理论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路线,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学会用生态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进而在言行上自觉融入生态文化,并努力成为生态文化的推荐人;生态社会部分主要介绍生态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生态文明内涵和前景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

三:应对此科目的学习策略

1.树立三个观念

根据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和学术特点,要学好生态学,首先必须树立“三观念”,即树立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

2.做好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大学所有课程学习的通用方法。生态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综合性强、应用度大。因此,预习和复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预习能使自己掌握听课主动权;复习则是巩固所

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

3.建立知识网络

任何一门规范的课程,其知识的组成都是自成一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知识按网络构建方式进行整理归类。当然,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不仅涉及本门课程所学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联系自己所学的其他课程知识,以及自己的相关思考体会。

四、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1)理论方面的进展

①生理生态学研究在60年代IBP及随后的MAB计划的带动下,以生物量研究和产量生态学有关的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生物能量学研究较为突出。生理生态的研究也突破了个体生态学为主的范围,向群体生理生态学发展。在生理生态向宏观方向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的兴起,促使其也向着细胞、分子水平发展,涉及某些酶系统,如核糖核酸酶火性的变化用作植物对干旱胁迫抗性的指标等。

②种群生态学发展迅速,动物种群生态学大致经历了以生命表方法、关键因子分析、种群系统模型、控制作用的信息处理等发展过程。植物种群生态学的兴起稍晚于动物种群生态学,它经历了种群统计学、图解模型、矩阵模型研究、生活史研究,以及植物间相互影响、植物-动物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过程,近期还注重遗传分化、基因流的种群统计学意义、种群与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等。德国的Lorens(1950)和Tinbergen(1951,1953)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面获得了诺贝尔奖,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Harper(1977)的巨著《植物种群生物学》,突破了植物种群研究上的难点,发展了植物种群生态学,并使长期以来各自独立发展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学融为一体。

③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群落生态学由描述群落结构,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2)应用方面的进展

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是70年代以来的另一个趋势,它是联结生态学与各

门类生物生产领域和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领域的桥梁和纽带。近20多年来,它的发展有两个趋势:

①经典的农、林、牧、渔各业的应用生态学由个体和种群的水平向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深度发展,如对所经营管理的生物集群注重其种间结构配置、物流、能流的合理流通与转化,并研究人工群落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建造和优化管理等等。

②由于全球性污染和人对自然界的控制管理的宏观发展,如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食物保障、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能源、工业及城市问题六个方面的挑战,应用生态学的焦点已集中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术方面。

(3)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进展

①遥感在生态学上已普遍应用,近20年来,遥感的范围和定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全球性变化的评价,促使遥感技术去记实细小比例尺的变化格局。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古生物的过去保存时间进行绝对的测定,使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及其生物群落得以重建,比较现存群落和化石群落成为可能。

③现代分子技术使微生物生态学出现革命,并使遗传生态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④在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面,自动记录和监测技术、可控环境技术已应用于实验生态,直观表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获得较大发展。

⑤无论基础生态和应用生态,都特别强调以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作为其研究手段。

五. 对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现代生态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也面临挑战,以往的基于因果关系的线形方程式,传统的热力学定律等的研究水平,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态学,尤其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需求,势必要探讨新的指标体系和新的定量表达方式,建立新的模型,因而将促进数,时,空,序在生态学中的深入研究.对于复杂的真实的生命系统对外部信息的灵活反应能力及功能的自我调节的定量表达,基于因果关系和黑箱理论的生态学工作方式,显然也不能满足要求,正期待在系统论,控制论和协同论的数学理论发展基础上的重要突破,近代化学物理学的突破或可深化生态过程的分析.

(1)人类的加入.自蛋白质作为生命形式开始,就存在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生态学关系.在今天人类社会发展至宇宙时代,对生态学的探索也将随人类的踪迹达至太空.凡生命之所至,就有生态学问题,现象和规律.可以说生态学也是研究生物生存的科学.生物的演化史就是一卷浩瀚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生存发展史.人类曾一度自诩为主宰地球的力量,甚至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但是生态学已经提醒我们,人也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人类社会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从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可以说,还很少有像生态学这样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在时间尺度上,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生态学如此地重要,不仅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而需要研究动植物生态学,而且人类自身有责任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需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因此,现代生态学发展至今,已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生物科学的任何其他分支学科的性质,都没有像生态学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社会性,与人类的意识形态,观念和道德规范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2) 研究对象广泛.由中观水平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两个深度发展.如果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视为中观范畴的话,那么,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至于中观范畴本身也是向宏观方向发展.这是由于人类已有一定的能力和紧迫的需要来面对和处理更加宏观,更加复杂的系统,诸如国土整治和规划,环境污染治理,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等.就水域生态学而言,实质上与陆地,大气圈是相联系的.生态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向微观方面发展,这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的结合,这类研究将依靠更加精密仪器,如高倍电镜,中子探针,紫外荧光,核磁共振等手段,可以精细地观测器官内部,细胞内部的结构变化.无论是宏观,微观方向,直观图像信息以反映大系统,微系统的功能的手段,不仅是一个工具问题,而且将结合生理生态,宇宙生态,分子生态学,形成一些新的前沿研究领域.

(3)生态学在发展中不断充实生态学的内容,从个体,种群,群落的研究进入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的研究.当前的趋势是: 1)从静态的结构研究到动态的功能研究;2)从描述现状的定性研究到预报未来的定量研究;3)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5)生物学与地理,化学,物理和数学互相渗透;6)运用自动化测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手段;7)开展国际协作.

总之,不管生态学向何处发展,传统的生态学研究内容仍将是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这四个水平上的研究,与解决人类生存有关的提高地球承载能力(即生物生产力和环境质量)问题直接相关,尚有大量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生态学概论》(第2版)曹凑贵主编,展茗副主编。2006

2.《生态学》“21世纪课程教材”,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

林学毕业论文5000字

林学毕业论文5000字 篇一:林学毕业论文 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目录 摘要 (1) 1、生态林业的内涵和功能 (1) 1.1生态林业的内涵 (1) 1.2生态林业的功能 (1) 2、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 2.1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 (2) 2.2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力量 (2) 3、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 3.1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 (3) 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3) 3.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 3.3.1、林业的生态效益 (3) 3.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 3.4努力实现转变 (4)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摘要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同时兼有三大效益。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现实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为标志,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成为当前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天然林资源受到严格保护,木材生产逐步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渐次展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始实施,全社会办林业形成气候,林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为此,本文试从林业需实行以生态林业建设为主,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观念、思路和创新上对我国林业建设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生态、自然建设、经济 1、生态林业的内涵和功能 1.1生态林业的内涵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它是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也是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方针要因地制宜,山区采取以林为主的综合发展,并立足本地产品和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粗精结合的加工工业体系;林区则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实行轮封、轮造、轮放办法,使眼前与长远利益结合。要建成立体林业,目的是:提高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土壤生态学结课论文

土 壤 生 态 学 结课论文 专业班级: 10土木工程6班姓名:李赣 学号:2010102907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秸秆作为物质、能量和养分的载体,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使用秸秆的剩余量越来越多。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乃至今后秸秆资源利用的主渠道。以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对秸秆还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证明秸秆还田对农业生态系统有利。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秸秆的大量还田对农田土壤CO2、N2O 和 CH4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状况的影响报道很多。施用作物残体能够提高水田耕层土壤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含量,起到疏松土壤、增强粘质土的通透性等作用,并能增强土壤蓄水保水性能。同时,施用作物残体可使土粒的破裂系数降低,土壤微结构系数增加,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的改土作用。古伯贤等就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向土壤施入有机物料后,土壤总碳量、重组有机碳分别较对照增加34. 88 %~37. 21 %和30 % ,有机无机值复合度增加73. 57 %~75. 66 % ,有机无机复合量较对照增加27. 5 %

教育生态学在幼儿园生态式主题活动中的运用

教育生态学在幼儿园生态式主题活动中的运用江苏省扬州市机关第三幼儿园扬州225009 【摘要】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教育最初阶段的幼儿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链,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形式,我们要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开展生态式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Abstract】Education bionomics, is one new subject and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y the teaching staff. The infant education, as the first period of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zoology chain in the education bionomics system and the subject activity is the basic education form of the infants’ school, so we should apply the idea of education bionomics to develop the zoology subject activity to advance infants’gener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s】Education bionomics Subject activity about bionomics General development 近年来,我们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个角度,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增强幼儿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生态习惯,同时,我们又将目光聚焦在教育的生态行为上,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树立生态理念、构建生态课堂,开展生态式主题教育活动。 1.教育生态学与生态式主题活动。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我国学者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中指出: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是研究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尤其侧重于考察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题的人的影响。 生态式主题活动是指在教育生态学的指导下,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各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与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教育生态学理念与生态式主题活动。在生态式主题活动中,我们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对生态式主题活动有何指导意义,怎样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渗透于生态式主题活动中,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1 联系与整合。克雷名认为:教育生态学强调联系,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

生态学小论文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全球气候变 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完成时间 2014年6月 课程名称 现代生态学原理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年 级 2013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刘志方 学 号 2013112032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生态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昆 虫生态、动物生态、水文生态等的影响,来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 势,得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时-空尺度、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均有较大的转变, 并对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趋势 1 引言 现代生态学已普及到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门具体学科和领域。现代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生态学研究的范畴也从分子、基因、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至全球。按生物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遗传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按生物类群分为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地来划分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按生态学应用的类型分为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经济生态学。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结果。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分析现代生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从而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2 研究案例 2.1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的影响 全球气温的上升可能对红树林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如气温升高的影响可能改变其大规模的分布、林分结构与提高原有红树林区的多样性,以及促使红树林分布范围将扩展到较高纬度盐湿地区,这会使原先没有红树林的地区变为适宜红树林生长;此外,全球变化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气候可通过直接和问接作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最基本生态因子。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淋溶作用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对凋落物分解动态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气温升高可使凋落物分解率增加4%~7%,Pausas等对地表和不同土层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地表温度更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Vitousek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

石楠与红叶石楠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园林专业贾春波 指导教师樊慧敏 中文摘要:在田间条件下采用英国PP Systems 公司制造的CIRAS-2 型便携式光合系统分析仪,对石楠、红叶石楠的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石楠、红叶石楠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并具有光合“午休”现象。石楠、红叶石楠的光饱和点分别约1 200~1 400 μmol·m-2·s-1,1 400~1 600 μmol·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127.0μ mol·m-2·s-1,59.26 μmol·m-2·s-1;光合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0.02000,0.02216,说明石楠、红叶石楠属于喜光树种,且红叶石楠较耐荫,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关键词:石楠;红叶石楠;光合特性 Comparative study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hotinia serrulata and Photinia frasery Dress Student major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achunbo Teachers Fanhuimin Abstract: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hotinia serrulata and Photinia frasery Dress were mea- sured in the field conditions using CIRAS-2 portable photosynthetic system made by the company of UK PP System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both Photinia serrulata and Photinia frasery Dress had a double-peak curve of diurn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a phenoenon of photosynthetic “noon breaking” in sunny days. Light saturation points of Photinia serrulata and Photinia frasery Dress were 1 200-1 400 μmol·m-2·s-1 and 1 400-1 600 μmol·m-2·s-1respectively,light compensation points of them were 127.00 μmol·m-2·s-1and 59.26 μmol·m-2·s-1respectively,and photosunthetic apparent quantum yield of them were 0.02000 and 0.02216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Photinia serrulata and Photinia frasery Dress belongs to light species,and the shade tolerance and light adaptability of Photinia frasery Dress was better. Key words:Photinia serrulata;Photinia frasery Dress;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1 前言 石楠(Photinia serrulata)为蔷薇科石楠属常绿小乔木。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最为适宜,萌芽力强,耐修剪,其树冠圆整,叶片光绿,初春嫩叶紫红,春末白花点点,秋日红果累累,极富观赏价值[1],是著名的庭院绿化树种,抗烟尘和有毒气体,且具隔音功能,叶根可入药。南方地区常用作嫁接枇杷的砧木。 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y Dress)是蔷薇科石楠属杂交种的统称,常绿小乔木[2],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题目:对华北地区套作种植模式的认识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对华北地区套作种植模式的认识 [摘要]中国是世界大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而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可利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为了在有限土地上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我国人口刚性增长的需要成为了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套作作为一种有效利用土地的生产技术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结合目前国内套作种植模式的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套作种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需要合理利用套作发展的优势,避免套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套作;产量;土地利用率;水分利用率

The Recognize of Relay Intercropping Mode in North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big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so the population is, but per capita sha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is less 40 percent than that of in the world. Recent years,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ly deterioration, can uses arable land increasingly less, to in limited land Shang improve land output, guarantee my population rigid growth of needs become has swing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orkers before of major strategy task. Intercropping as a production technique for efficient use of land in this contex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ropping refers to the former crop growth stage of plants, between rows or beds after seeding or planting of crops cultivation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internal status of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models, target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improving farml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require reasonable advantage of intercropping development, avoid problems in the planting,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yield and income. [Keywords] interplanting; production; land-use rate; water use efficiency

生理生态学论文

标题:浅析稳定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 效率研究中的应用 姓名: 学院: 专业: ) 班级: 学号:

摘要: 本文旨在概述碳同位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进行简要的探讨,使碳同位素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依据。 关键词:稳定性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影响因素 1.同位素分辨率的基本理论 在自然界中, 碳有15 种同位素(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 12C 和13C 是两种稳定性同位素, 其中,12C 占98. 89% , 而13C 只占1. 11% 。不同物质中, 由于“同位素效应( isotope effect)”—参加反应的物质因重和轻的同位素不同而产生差异, 使得两种碳同位素的丰度比(R = 13C /12C )有所不同。而正是这种比值的变化包含了在碳转移固定过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代谢等方面大量的信息.这是因为植物组织中的13 C 与12 C 比值都普遍小于大气CO2 中的13 C 与12C比值, CO2 在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组织的过程中, 会产生碳同位素分馏。基于这一特性, 生物体组织中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已被成功地引入到生物学的多个研究领域, 如光合作用途径的研究、光能利用率、环境污染、植物水分利用率、矿质代谢、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气候效应和生物量变化等. 2.水分利用效率的涵义 单叶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称之为蒸腾效率,指单位水量通过叶片蒸腾散失时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物的量,即光合器官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它实质上反映了植物耗水与其干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植物生长适宜程度的综合生理生态指标。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环境,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 至今普遍认为,对植物叶片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比,或者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之比,既有WUE=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对植物个体而言,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植物蒸腾单位水所积累的干物质量,既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对植物群体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群体蒸腾和蒸发单位水所生产的干物质量,于是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蒸发量)。 水分利用效率( WUE ) 反映了环境水分资源对植物生理状况的影响。Farquhar 等根据大量研究确立了植物叶胞间CO2 浓度(Ci ) 与水分利用效率(WUE) 的数量关系为:WUE = (Ca - Ci) / 1.6$W其中, Ci 为大气CO2 浓度, $W 是叶片与空气的水蒸气浓度梯度; 1.6 为由气孔对水蒸气的传导性转为对CO2 传导性的转换因子。可以看出, Ci 越大, WUE 越小, 相反, Ci 越小, WUE 越大, Ci 与WUE 呈负相关关系。同时, Farquhar 等还进一步建立了碳同位素分辨力( $ 13C) 与Ci 之间的数量关系方程:$ 13C= a + ( b- a ) (Ci / Ca ) = 4. 4 + ( 27- 4. 4)(Ci/ Ca ) = 4. 4 + 22. 6(Ci/ Ca )$ 13C 与Ci 呈正相关, 而Ci 与WUE 呈负相关,由此推论$ 13C 与WUE 呈负相关。这就是$ 13C 作为植物WUE 的选育指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分析植物的D13C 值和$ 13C 值, 可以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极及其影响因子。 3. 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 同位素分馏(isotope fractionation)是指某一反应中底物的同位素组成受到改变,使产生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即反应物同位素组成改编的效果。空气13 CO2的扩散速度比12 CO2慢,加上光合作用过程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在固定二氧化碳时优先吸收12 CO2的特点,由此引起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产生同位素效应的最重要过程。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CO2进入植物体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专题课程论文 题目桉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 认识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老师: 二〇一六年一月

摘要 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形成三点认识: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桉树的化感作用是导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如开展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林地生产力;未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及其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是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研究桉树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环境效应,其重点是探索桉树与其他外来植物的生态学关系。本文为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桉树、生态环境效应、生态适应性

一、引言 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1]。原产地主要在澳洲大陆,19世纪引种至世界各地,到2012年,有96个国家或地区有栽培。有药用、经济等多种价值。20世纪50-60年代,广东雷州半岛开始种植桉树人工林;20世纪80年代筛选了一些优良品种,开展了山地造林;20世纪90年代解决了无性系繁育技术,桉树得到迅速发展[2]。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17个省(区)种植桉树,总面积约300万hm2,桉树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具活力的树种,也是广西省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木材需求十分旺盛、林业特产税的取消以及农业税的逐步减少等因素促进了桉树的迅速发展。桉树大面积种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木材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引起了一些争论。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二、桉树人工林水分问题 桉树是一个速生树种,在枯枝落叶不被冲刷和无人扫除情况下,大量的枯枝落叶不断积累和旷化,各种动物、昆虫、细菌生长,能使土壤的养分显著的提高。桉树林对改变干旱有一定作用。桉树是常绿树种,林地受大量枝叶覆盖,而且林下植物较多,常见芭芒、铁芒箕、海金沙等,总覆盖度0.18左右。阳光很少直射热减少,林中温度降低,林地蒸发量减少而湿度增加。据石岭林场调查,8年生的窿缘桉,主根深达9米多,树根直生到地下水层,吸取地下水,通过树叶蒸腾向空间散发水分。同时桉树根系发达,伸延广。凋落物多,可防止林地冲刷。每逢下雨,枯枝落叶层大量吸水,雨水沿着根和土壤空隙渗入深层,增加土壤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3]。 据巴西科学资料表明:桉树、松树和天然草本植物中的土壤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

生态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论文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园林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1002 沈敬林 指导老师:李海梅

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科学,她把城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城市的形态结构,更重要的是全面阐明城市各组成部分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才可以更好地研究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达到和谐发展永恒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发展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 要想详细的了解城市生态学,并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学的作用,以方便研究城市的发展,了解一下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1.1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而且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1] 1.1.1自然环境系统组成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矿产资源、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 1.1.2社会环境系统组成 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各类房屋建筑、道桥和运输工具、供电、供能、通风和市政管理设施及娱乐休憩设施等)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经济、文化与群众组织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系统)。[2] 1.2城市生态系统各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2.1城市生态系统内的成分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人群,另一类就是城市环境系统,而城市环境系统又包括自然环境(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和自然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教育)。 1.2.2城市生态系统的划分

生态学专业分析报告

生态学专业分析报告 引语: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爆炸的历史时期。该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门关于人类自身、人类生活的新学科——生命科学开始蓬勃发展,到七十年代已然成为一门当代的热门学科,无数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积极参与。各种成果举世瞩目: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等。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正随着生命科学发展逐一实现,随着物理学世纪让位于生命科学世纪,世界还将会有更多的奇迹出现。可以预计,在发展和危机并存的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生态学是生命科学众多专业的一门,同微观的分子生物学相对应,是生命科学向两极发展中宏观综合方面的重要标志。生态学的概念和成果已经被更多方面所接受,甚至被称为"生态学的热潮″,已作为一门"生存的科学″而出现,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生态学简介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二、专业介绍 【1】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地学基础、环境生态工程、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分子生态学课程小论文

分子生态学 课程小论文 题目:DNA-SIP技术及其应用学生姓名:张家明 指导教师:贺治国教授 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 院 专业班级:生物系研究生15级 2016年6月

摘要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 Stable isotope probing),是采用稳定性同位 素示踪复杂环境中微生物基因组DNA 的分子生态学技术,是将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其生理功能耦合分析的有力工具。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生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其新陈代谢物质在环境中累积与消减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形成了微生物生理生态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复杂环境中微生物基因组DNA,实现了单一微生物生理过程研究向微生物群落生理生态研究的转变,能在更 高更复杂的整体水平上定向发掘重要微生物资源,推动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和生物技术开发应用。 关键词:同位素DNA分子探针分子生态学环境微生物 一、DNA-SIP 技术原理 DNA-SIP 技术的基本原理与DNA 半保留复制实验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以纯菌为研究对象,证明子代DNA 源于父代DNA,而前者主要针对微生物群落,揭示复杂环境中参与标记底物代谢过程的微生物作用者。一般而言,重同位素或轻同位素组成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因此,微生物可利用稳定性重同位素生长繁殖。由于合成代谢是所有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碳氮是生命的基本元素,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如13C-标记底物培养环境样品,利用标记底物的环境微生物细胞不断分裂、生长、繁殖并合成13C-DNA,提取环境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并通过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将13 C-DNA 与12C-DNA分离后,进一步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13C-DNA,将能揭示复杂环境样品中同化了标记底物的微生物作用者,将特定的物质代谢过程与复杂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直接耦合,在微生物群落水平,以13C-物质代谢过程为导向,发掘重要功能基因,揭示复杂环境中微生物重要生理代谢过程的分子机制。 DNA-SIP 的技术核心是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和非标记DNA。根据我们的经验,氯化铯介质中超高速离心后2个相邻梯度区带的浮力密度差为0. 004 ~0. 006 g /mL。理论上,浮力密度差大于0. 012 g /mL的两种DNA 离心后相隔一个区带,能被有效分离。因此,影响DNA 浮力密度的两个因素是DNA-SIP技术的关键: (1) DNA 被稳定性重同位素标记的程度;(2) 微生物基因组GC含量。一般情况下,环境样品中

生态学结课作业

生态学结课作业 1092610122 张朝阳关于对庆阳市污染现状的调查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陕西省接壤。根据最新勘探结果,庆阳市的石油、煤的储量分别占整个甘肃省总储量的94%和73%。 庆阳市属全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全市河川多年径流量只有14.5亿立方米,其中入境水6.7亿立方米,几乎占径流总量的一半,而自产水仅为7.8亿立方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6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量1300立方米的25.7%,是全国人均水量2400立方米的13%。 每亩耕地占有水量110立方米,是全省每亩耕地600立方米的18.3%,是全国每亩耕地1823立方米的6.02%。 无节制开采导致供水缺口加大在有限的水资源中,由于马莲河上游约2500万立方米的苦水汇入河道,造成整个干流4.75亿立方米的水不能利用。目前尚有31.21万人和15.36万头大牲畜饮用苦咸水。 天然降水是庆阳水的惟一补给源。受季风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7月—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8.5%,且多以暴雨或雷阵雨出现,难以充分利用,导致春旱、伏旱频繁发生。赖以解决塬区人饮和灌溉的机电井,也因无节制开采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据省水文地质检测站统计分析,西峰城区8平方公里范围内,年允许开采地下水为12.4

万立方米,目前已开采225万立方米,相当于允许开采量的20倍,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据观测,20年内全市水位下降46.6米,平均每年下降2.33米,潜水位接近隔水地板层,部分机井因水位下降而干涸。缺水不仅长期困扰着农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西峰、宁县、合水、华池、环县县城,每年夏季都闹水荒,不得不实行分片限时供水。 各类污水造成河流污染加剧由于石油开采、地方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全市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 目前,庆阳市境内8条较大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受污染的河流已经占到辖区河流总长度的48.08%,而马莲河和蒲河污染尤为严重。马莲河容纳了沿岸6个县区的全部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连续几年均为劣五类;蒲河流域共有工业企业7户,重点城镇污水排放口5个,年接纳工业污水45万吨,生活污水55万吨,水质多年来为五类或劣五类。 环保部门调查发现,华池、环县、庆城几个老油区地表水、地下水均已严重污染。华池乔河、元城、城壕、五蛟等区域水环境已发生“水质蠕变”,县城、悦乐等地井水干枯,水位下降,部分地方水质变苦,人畜无法饮用;环县七里沟、城东沟、城西川等7处水源是当地仅有的几处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水源,近几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群众反映强烈。 据调查统计,仅2001年—2003年,上述水源地共发生原油泄漏直接污染事故达116起。 2004年上半年,又发生了污染事故16起。 污染使灌溉后的禾苗枯萎、死亡,土地盐碱化。环县曲子、环城两个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明显下降。 2004年1月至4月,环县金村寺水体12次被原油及污水污染,由于水中的原油无法彻底清理,农民灌溉后,玉米苗枯死,发生了群众集体挡车事件。七里沟水源由于长期遭受原油污染,水质已严重恶化,随处都可以看到原油斑点。 监测资料显示,环江水域的水质已从三类下降到劣五类标准;庆城县目前发现183口水井出现问题,4万多农村群众、8万多城镇居民饮水困难;西峰油田开发刚起步,彭原乡就出现了水井污染事故。 尽管地企双方共同努力在油田污染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30年来,长庆油田采用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没有过多地考虑庆阳的环境承载能力,致使局部水环境严重污染。 2002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显示,马莲河、蒲河水质均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类型属有机污染和盐类污染。 陇东油田是长庆油田的主产油田,已有30多年的开发历史,已开发的12个油田、54个区块分布于除正宁外的7个县区,2002年,石油矿区各生产单位合计排放废水113万吨,占到全市排放总量的29%。 庆阳市环境监测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环江的曲子、韩家湾、庆城汇合口,柔远河的华池县城、贾桥常年设立水质例行监测断面,每年分丰、平、枯三期进行水质监测。监测显示,上世纪80年代,水污染比较突出的环县曲子至庆城段,是马莲河主要的排污河道及污染发生区。 2004年7月至9月,在由市县联合组成的陇东油田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石油开采比较集中的12条支流进行布点监测发现,华池县境内的乔河、城壕,环县境内的樊家川、五蛟地表水中化学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超标,与1996年同一断面监测结果比较,环境承载量较大的华池城东河、元城等断面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污染负荷仍呈上升趋势。 除了油田企业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外,庆阳市内地方工业企业的污染也非常严重。 2004年市环保局牵头的庆阳市环境资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市271户地方工业企业污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收稿日期: 2007210220 作者简介: 陈旗敏(19822),女,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2008年1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an 1,2008第21卷 第1期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Educati onal Science )    Vol .21 No .1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陈旗敏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摘要: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生态学对课 堂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链法则,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环境,发挥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效应。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课堂教学;课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16(2008)0120109203 一、教育生态学的含义及起源 教育生态学是2O 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简而言之,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自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首次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海卡尔 (ErnstI —I aecke1)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应该是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aller,W.)。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 60年代,阿什比用生态学诠释大学,用生命的观点 提出了著名的“突变说”、“遗传环境论”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 ogy of Educati on )”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托斯顿?胡森对此曾高度评价,认为这对发展跨学科 研究,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是个重要贡献。之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1977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以研究教育资源分布为宗旨;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鲍尔斯教授等人多年来则坚持研究生态危机给文化、学校的教学、课程等带来的影响,等等。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对德、日两国学者关 于教育环境学的研究的译介为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目前,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专著7部,发表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两千多篇。这些论著涉及 教育的宏观研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学校制度等)和微观研究(高教、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环境等)。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还刚刚起步,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如何确定教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发挥教育生态学的别样魅力。同时,我们还要探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一个教育问题———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何以成为一种“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组 9 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