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30min 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约75%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

泌尿道感染:引起该病的大肠埃希菌多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到肾脏和前列腺。

10.肠道感染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样泻)。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能产生粘液脓血便)。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出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

11引起肠胃炎的大肠埃希菌

12.动物疾病——猪水肿病

13.微生物学检查

临床标本检查

1.采集标本:肠道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肠胃炎则取粪便

2.分离培养:

肠道外感染:

1)涂片染色检查:除血液标本外,均需作涂片染色检查

2)分离培养:血液接种肉汤增菌,待生长后再移种血琼脂平板

3)鉴定:初步鉴定根据 IMViC++--试验,最后鉴定靠系列生化反应

肠道内感染:将粪便标本接种于培养基,挑选可疑菌落并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在分别采用ELISA,核酸杂交,PCR等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致腹泻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毒力因子和血清型等特征

14.卫生细菌学检查

15.防治原则:急性肠炎自愈倾向颇强,其基本治疗方针是补液和对症处理。老年和婴幼儿患者,以及有基础疾患和重症患者应给予抗生素,以改善临床症状和缩短排菌期。

大肠埃希杆菌肠炎,轻症仅对症处理即可,怀疑有菌血症及重症病例可给予诺氟沙星多黏菌素或复方磺胺甲唑。ETEC 处理主要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对上述药物耐药者可用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一般在腹泻原因不明时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16.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婴儿首先减少哺乳量,给口服葡萄糖液及生理盐水,儿童及成人给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 等。

(2)体液疗法:按患者脱水的性质及程度,补充电解质溶液及葡萄糖溶液。目前推广应用一种葡萄糖、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的补液袋甚方便。

3)中医中药治疗:针灸取合谷、足三里、大肠俞及止泻穴。推拿、捏脊止泻。

(4)抗菌治疗:选用较敏感药物足量连用 5 天。有肾损害者用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时要谨慎。在治疗同时应加强护理,对患儿应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保持清洁卫生,预防皮肤感染。

GB4789.38-2012卫生部标准大肠埃希菌检验方法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 4789.38-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计数》。 本标准与GB/T 4789.38-2008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中文名称;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将“第二法大肠杆菌VRB-MUG 平板计数法”改为“大肠埃希氏菌平板计数法(第二法)”;——删除了“第三法大肠杆菌Petrifilm TM 测试片计数法”; ——修改了附录A。 GB 4789.38-2012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计数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的计数,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平板计数法(第二法)不适用于贝类产 品。 2 术语和定义 2.1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 广泛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中,能够在44.5℃发酵乳糖产酸产气,IMViC(靛基质、甲基红、VP 试验、柠檬酸盐)生化试验为++--或-+--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 的卫生状况,推断食品中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 2.2 最可能数 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计数方法,简称为MPN。 3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a)恒温培养箱:36 ℃±1 ℃; b)冰箱:2 ℃~5 ℃; c)恒温水浴箱:44.5 ℃±0.2 ℃; d)天平:感量为0.1 g; c)均质器; d)振荡器; e)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f)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 g)无菌培养皿:直径90 mm; h) pH 计或pH 比色管或精密pH 试纸; i)菌落计数器; j)紫外灯:波长360 nm~366 nm,功率≤6 W。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标准操作规程 1. 概述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包括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和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5群。与普通大肠埃希菌的生化反应相似,应结合血清反应(O、H和K抗原)、毒性试验(ST和LT肠毒素)和临床症状,分别鉴定5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 标本类型 粪便标本。 3. 鉴定 3.1 形态染色与一般大肠埃希菌相同。 3.2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不透明、粉红色或无色菌落。 3.3 生化反应与普通大肠埃希菌相似。 3.4 鉴别要点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菌落。IMViC++--, 3.5 不发酵或迟发酵山梨醇,为本菌的主要特征。 3.6 操作步骤 3.6.1 氧化酶试验参见氧化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6.2 致病型大肠埃希菌的鉴定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用EPEC分型血清作O:H分型。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水样便,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需要测定ST和LT两种肠毒素及血清分型。ST的检查可用兔肠段结扎试验,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DNA 探针)检测。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细菌性痢疾样便,生化特性与志贺菌相似,不发酵或迟发酵乳糖,赖氨酸脱羧酶阴性,无动力,符合EIECO:H血清分型,豚鼠眼结膜试验、HELA细胞侵入试验阳性。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有50多个血清型,最具代表性的是O157:H7不发酵或迟发酵山梨醇,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菌落,可用EHECO:H诊断血清进行分型。 4. 药敏 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 质量控制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疑似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分离菌应先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再通过不同的方法鉴定到种型,如分离到上述4种腹泻病原菌,应立即向临床发出报告。 7. 临床意义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

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30min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

大肠埃希菌的检查

药品中大肠埃希菌的检验 (1)按细菌总数测定方法制备供试液。 (2)取供试品l:10稀释液10mL,接种在制好的100mL胆盐乳糖培养基中,在37℃恒温箱中培养18~24 h,进行增菌培养。 (3)用接种环挑取上述培养物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平板(MacC)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EMB)上,置37℃培养18~24 h,进行分离培养。观察有无鲜桃红色或微红色、中心深桃红色、圆形、扁平、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形成。 (4)挑取2~3个疑似大肠埃希菌菌落,分别接种在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在37℃下培养18~24 h,进行纯培养。 (5)将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经镜检证明为G-无芽孢短杆菌的,应继续做生化试验。 (6)生化试验 ①乳糖发酵试验。将上述纯培养物接种在乳糖发酵管中,在37℃下培养24~ 48 h。凡大肠埃希菌,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②靛基质试验。将上述纯培养物接种在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48±2)h.加入0 .3~0 .5 mL靛基质试液(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观察液面。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阳性反应,呈试剂本色为阴性反应。 ③甲基红试验将纯培养物接种在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内,在37℃下培养(48±2)h,在1 rnL培养液中加入l滴甲基红试剂,立即观察结果。呈鲜红色或橘红色为阳性反应。呈黄色为阴性反应。 ④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VP试验)。将纯培养物接种在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内,在37℃下培养(48±2)h,在2mL培养液中加入α一萘酚乙醇液1 mL_,混匀,再加入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钾溶液0.4mL后观察结果。培养液应在加入试剂后的4 h内呈红色为阳性反应,无红色为阴性反应。 ⑤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将纯培养物接种在枸橼酸盐斜面培养基上,在37℃下培养(48±2)h,观察结果。斜面有菌生长,培养基由绿色变为蓝色为阳性反应,斜面无菌生长培养基仍呈绿色为阴性反应。 (7)判断结果。经染色镜检证实为G–无芽孢短杆菌,乳糖发酵试验产酸产气,IMVC试验结果为++––或–+––的,可确认供试品中含有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检查法.docx

大肠埃希菌检查法 ESCheriChia COliTeSt MethOd 1. 目的 建立大肠埃希菌检查法的标准操作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大肠埃希菌检查的操作。 3. 责任者 QC化验员。 4. 程序: 4.1. 简述 4.1.1.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即大肠埃希菌,为肠埃希菌科埃希菌属 的模式种。埃希菌属除大肠埃希菌外,新近发现有非脱羧埃希氏菌等5个种。大肠埃希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的栖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药品中检出大肠 埃希菌,表明该样品受到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即可能污染肠道病原体。大 肠埃希菌除普通大肠埃希菌外尚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婴幼儿、成人爆发性腹泻。为保证人体健康,口服药品必须检查大肠埃希菌。 4.1.2. 用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4-MethylumbelliferyI- β -D-glucuronide , MUG和靛基质(Indole)试验检查大肠埃希菌是一项新技术,其检验步骤为:增菌培养后,转种MUG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从混合菌中分离单个菌,如MUG Indole试验为阳性或阴性即可报告结果。 4.1.3. 原理:利用目标菌限定酶作用的底物的水解产物,产生颜色或荧光反应 作为指示系统来鉴定目标菌。 实验证明,96%的大肠埃希菌含β-葡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 ,GUD) 约10%的沙门菌属一些菌种也含有此酶。MUGS GUD水解,产生荧光,由于荧光反应的敏感度较颜色反应强千万倍,易于观察,没有主观性,因而用MUG鉴定大肠埃希菌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食品、饮水、污水等的检测。单一的MUG鉴别大肠埃希菌其漏检率达6%,鉴于98%的大肠埃希菌其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故将MUGf靛基质试验结合,比单用MU可提高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如MUGf Indole 试验的反应不一致时,则需将供试液的增菌培养物用EMB琼脂平板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鉴别。该法理论上可使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达98%。 如仅用IMViC生化试验来鉴别大肠埃希菌属中的大肠埃希菌,其结果是含混的。 4.2. 仪器、设备及用具 4.2.1. 无菌室 4.2.2. 净化工作台 4.2.3. 培养箱(36 ± 1C ) 4.2.4. 高压蒸汽灭菌器 4.2. 5. 显微镜(1500X)

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操作规程

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一个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标准工作程序,规范QC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人员的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的操作。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口服制剂完成内包后外包前的中间体和局部给药制剂产品的内包装材料的控制菌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3.责任者 QC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人员;质量管理部 4.内容 4.1检测准备 4.1.1 QC人员接到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的《工作进程计划单》后,核对《取样指令》,确定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所需容器具、试液、培养基等项目和数量,执行微生物检查准备工作操作程序和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进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4.1.2 为了保证被检品在取样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验,取样前应准备好检验需要的各种器皿(清洗→干燥→包裹)、培养基和稀释剂等(配制→分装→包裹),并灭菌备用。 4.2 供试液的制备 4.2.1 供试液供试液是指按照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将供试品制成供试验用的均匀液体。 4.2.2 供试液的制备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需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如果使用了乳化剂、分散剂、中和剂和灭活剂,其用量应证明是有效的,并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性。 4.2.2.1 可溶性液体供试品

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供试液。可溶性液体制剂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2.2.2 非水溶性液体供试品 油剂可先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然后再加0.9%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混匀,作为供试液。 4.2.2.3 水溶性固体、半固体或黏稠性供试品 称取供试品10g,置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中,用匀浆仪或其他适宜方法,混匀,作为1:10供试液。必要时可加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并置水浴中适当加温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4.2.2.4 非水溶性供试品 取供试品5g(5m1),加入含溶化的(温度不超过45℃)5g司盘80、3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聚山梨酯80无菌混合物的烧杯中,用无菌玻棒搅拌成团后,慢慢加入45℃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其充分乳化,作为1:20供试液。 4.2.2.5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10 g,加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肠溶制剂)或PH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结肠溶制剂)至100ml,置45℃水浴中,振摇,使溶解,作为1:10的供试液。 4.2.2.7具抑菌成分供试品 当供试品抑菌活性时,应消除供试液的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一般使用培养基稀释法,取规定量的供试液,至较大量的培养基中,使单位体积内的供试品含量减少,至不含抑菌作用。取低稀释级供试液(原液或1:10的供试液)2份,每份各1ml,分别注入5个或5个以上平皿中(每皿0.2ml或<0.2ml),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约15ml,混匀,凝固后,倒置培养,按每1ml分注的平皿点计菌落数之和计数,即为每1ml的菌落数,共得2组数据,再以2组数的平均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4.2.2.8 供试液的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时间为30min。

大肠埃希菌检查法

大肠埃希菌检查法 Escherichia Coli Test Method 1.目的 建立大肠埃希菌检查法的标准操作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大肠埃希菌检查的操作。 3.责任者 QC 化验员。 4.程序: 4.1.简述 4.1.1.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即大肠埃希菌,为肠埃希菌科埃希菌属的模式种。埃希菌属除大肠埃希菌外,新近发现有非脱羧埃希氏菌等 5个种。大肠埃希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的栖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药品中检出大肠埃希菌,表明该样品受到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即可能污染肠道病原体。大肠埃希菌除普通大肠埃希菌外尚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婴幼儿、成人爆发性腹泻。为保证人体健康,口服药品必须检查大肠埃希菌。 4.1.2.用 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4-Methylumbelliferyl-β -D-glucuronide,MUG)和靛基质(Indole)试验检查大肠埃希菌是一项新技术,其检验步骤为:增菌培养后,转种 MUG-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从混合菌中分离单个菌,如 MUG、Indole试验为阳性或阴性即可报告结果。 4.1.3.原理:利用目标菌限定酶作用的底物的水解产物,产生颜色或荧光反应作为指示系统来鉴定目标菌。 实验证明,96%的大肠埃希菌含β-葡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D),约 10 %的沙门菌属一些菌种也含有此酶。MUG 被 GUD 水解,产生荧光,由于荧光反应的敏感度较颜色反应强千万倍,易于观察,没有主观性,因而用MUG 鉴定大肠埃希菌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食品、饮水、污水等的检测。单一的MUG 鉴别大肠埃希菌其漏检率达 6%,鉴于98%的大肠埃希菌其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故将MUG与靛基质试验结合,比单用MUG可提高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如MUG与Indole 试验的反应不一致时,则需将供试液的增菌培养物用 EMB琼脂平板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鉴别。该法理论上可使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达98%。如仅用 IMViC生化试验来鉴别大肠埃希菌属中的大肠埃希菌,其结果是含混的。 4.2.仪器、设备及用具 4.2.1.无菌室 4.2.2.净化工作台 4.2.3.培养箱(36±1℃) 4.2.4.高压蒸汽灭菌器

大肠杆菌检查法

目的:建立大肠杆菌检查法的标准操作程序,规范二大肠杆菌检查法的操作 范围:适用于大肠杆菌检查法 职责:检验科主管、检验员 规程: 1 简述 大肠杆菌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为肠杆菌科埃希菌属的模式种,埃希菌属除大肠埃希菌外,新近发现有非脱羧埃希菌等四个种。大肠埃希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的栖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药品中检出大肠杆菌,表明该样品受到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即可能污染肠道病原体,大肠埃希菌除普通大肠杆菌外尚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婴幼儿,成人爆发性腹泻,为保证人体健康,口服药品必须检查大肠杆菌。 用4-甲基伞形酮葡萄苷酸(4-Methylumbelliferyl-β-D-glucuronide,即MUG)和靛基质(Indole)试验检查大肠杆菌是一项新技术,其检验步聚为:增菌培养后,转种MUG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从混合菌中分离单个菌,如MUG,Indole试验为阳性或阴性即可报告结果,如MUG与Indole试验不一致时,则需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鉴别。 原理:利用目标菌限定酶作用的底物的水解产物,产生颜色或荧光反应作为指示系统来鉴定目标菌。 实验证明96%的大肠杆菌含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D),约10%的沙门菌属一些菌种也含有此酶。MUG被GUD水解,产生荧光,由于荧光反应的敏感度较颜色反应强千万倍,易于观察,没有主观性,因而用MUG鉴定大肠杆菌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食品、饮水、污水等的检测。单一的MUG鉴别大肠杆菌其漏检率达6%,鉴于98%的大肠杆菌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故将MUG-靛基质试验结合,用EMB琼脂平板分离,辅以IMViC试验,在理论上可使大肠杆菌的检出率达99%。 2 仪器、设备及用具 2.1 无菌室[参照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