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制度27页PPT
合集下载
输血管理制度ppt课件模板

02
输血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System
解析输血申请、审批、执行的流程
输血申请流程规范 按照卫生部规定,申请输血需填写《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生签字确认。 严格的输血审批制度 输血前必须经过两名以上医师的会诊同意,并有主治医师签名和医院盖章。 执行输血操作规程 输血时应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严格执行血液交叉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02. 输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解读 《输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解读》深入剖析了输血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和操作要点。
03.
输血管理制度的流程操作实践
《输血管理制度的流程操作实践》详细阐述了从申请、评估到输血全过程的管理与实施。
01
输血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与重要 性
Basic concepts and importance of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system
04
血液分配制度保证了不同 患者之间的公平性,减少 了因血型不匹配等原因导 致的输血不公平现象。
分析不遵守输血管理制度可能带 来的风险
输血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输血相关错误死亡 输血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输血相关错误死亡的人数超过12万, 严格遵守输血管理制度能有效避免此类风险。 违规输血的潜在危害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不遵守输血管理制度可能引发输血反 应,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
理解输血管理制度的定义和 目的
输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据统计,全球每年 输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输血错误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0万,显示了严 格的输血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输血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15年全球有87%的国家已经实施了完 整的输血管理制度,但仍需持续优化和提升。
安全输血管理临床PPT课件

第六章 发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十七条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
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
反应追查原因。
☆ 第二十八条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第七章 输血
☆ 第二十九条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
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 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 第三十条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 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 /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 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
前
输血疗法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 输血存在输入性疾病的风险 输血疗法具有两面性
言
现代输血安全性已大大提高 输血治疗的最好手段是自身输血
输血治疗的最高境界是不输血
进行临床输血管理的原因
输血涉及医、技、护三方人员
输血过程环节众多 任一环节的偏差或差错带来的后果有可是致命的 在“输血错误”事件中,大部分发生在临床,主要是人为因素
存一天。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条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由卫生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应当有专人持配血单(卡)领取临床用 血。领血时,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认真核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拒绝领用。
输血科(血库)发血时,应当认真检查领血单(卡)的填写项目,合格后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
第三十五条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
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 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 第三十六条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 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
临床输血管理 PPT

管理同别人一起,或 通过别人使活动(工作)完成得更有效的 过程。这里,过程的含义表示管理者发挥 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这些职能可以 概括地称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职能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组织(科室)要素和结构
管理学中组织要素包括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 组织结构可以分为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管 理系统指挥、协调业务系统,业务系统完成 组织的目标,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组成一个 耦合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组织 的目标。输血科(血库)的目标就是确保质 量的前提下完成科室职能所赋予的各项工作。
美国FDA分析了1976~1985年间输血导致的 死亡原因,发现ABO血型错误输血导致的死亡 占输血相关总死亡数的51%。 ABO血型不和输血发生率。而这种错误一般都 是责任事故,基本没有技术原因,多数错误 的发生与管理有关。
二、管理基本概念
管理 管理职能和原则 组织(科室)要素和结构 管理行为
基本管理 质量管理
输血科主要职能
输血科(血库)是医院中保存、发放血液及 成分的科室,其中心任务是向临床提供安全 有效的血液及血成分,运用输血(成分)或 其他血液治疗方法,促进病人的康复。 参与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组成,负责制定 全院临床用血计划,保障临床用血的供应, 对临床合理用血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对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给予必要的指导。 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承担科研教学任务。
管理行为特性
控制性 过程性 动态性
控制性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对机器,对生产过程等的有 目的的干预叫做控制,而对机构、组织和人的 有目的的干预叫做管理。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 是一个控制过程。组织是通过反馈来进行控制, 所谓反馈就是指控制系统的输出信息转变为新 的输入信息并影响再输出,起到控制作用的过 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信息输出,把作用结果的 信息返送回来,再输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 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安全输血ppt课件精选全文

第一阶段:受血者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中红细胞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 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患者出现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 痛和胸闷等。
第二阶段: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出现血红蛋白尿、 黄疸、寒战、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
第三阶段: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阻塞肾小 管;又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 肾小管阻塞,导致少尿或无尿、急性肾衰竭或死亡。
敏反应。
2024/9/25
医学文档
19
输血反应及护理
2、症状 (1)轻度反应: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多
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水肿、口唇水肿。 (2)中度反应:可发生喉头水肿而致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胸痛,
肺部听诊哮鸣音。 (3)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
2024/9/25
医学文档
20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的红细胞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 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2024/9/25
医学文档
23
输血反应及护理
1、急性溶血反应
(1)原因:急性溶血反应主要是血管内溶血,主要原因为: ①输入异型血:大多数严重的急性溶血反应由ABO血型不相容引起,是输血反应
病情调节滴速。 9、再次查对 10、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输血知识的健康教育,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将呼叫器置于患者易取处,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反映。
2024/9/25
医学文档
11
输血操作规程
11、输血过程中严密巡视,持续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12、如果需要输入2袋以上的血液,前一袋血输尽时应输入少量生理
第二阶段: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出现血红蛋白尿、 黄疸、寒战、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
第三阶段: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阻塞肾小 管;又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 肾小管阻塞,导致少尿或无尿、急性肾衰竭或死亡。
敏反应。
2024/9/25
医学文档
19
输血反应及护理
2、症状 (1)轻度反应: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多
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水肿、口唇水肿。 (2)中度反应:可发生喉头水肿而致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胸痛,
肺部听诊哮鸣音。 (3)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
2024/9/25
医学文档
20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的红细胞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 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2024/9/25
医学文档
23
输血反应及护理
1、急性溶血反应
(1)原因:急性溶血反应主要是血管内溶血,主要原因为: ①输入异型血:大多数严重的急性溶血反应由ABO血型不相容引起,是输血反应
病情调节滴速。 9、再次查对 10、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输血知识的健康教育,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将呼叫器置于患者易取处,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反映。
2024/9/25
医学文档
11
输血操作规程
11、输血过程中严密巡视,持续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12、如果需要输入2袋以上的血液,前一袋血输尽时应输入少量生理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培训培训课件.ppt

十一、因急症抢救用血影响择期手术时,输血科应立即向医 务部汇报。医务部根据手术安排、血液库存等情况综合判 断,决定是否暂停择期手术的开展,并通知临床手术科室 和麻醉手术科,手术医师应做好与患者的解释工作。
vv
Thanks for attention!
vv
vv
第六章 发血
第二十四条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第二十六条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 ,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第二十八条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培训
感染性疾病科
vv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00年6月1日卫生部发布,自2000年 10月1日起实施
共包括总则、输血申请、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血、输血7章 38条法规。
vv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 范。 第二条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 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 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 的执行。
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vv
Thanks for attention!
vv
vv
第六章 发血
第二十四条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第二十六条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 ,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第二十八条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培训
感染性疾病科
vv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00年6月1日卫生部发布,自2000年 10月1日起实施
共包括总则、输血申请、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血、输血7章 38条法规。
vv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 范。 第二条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 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 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 的执行。
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ppt课件模板

探讨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输血安全、防止输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超过10万人因输血相关疾 病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于输血不安全导致的。因此,建立完善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探讨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医疗机构应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输血安全的认识和操作技能。其次,应 建立健全的输血申请和审批流程,确保血液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最后,应加强对输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预测和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 输血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血液成分和治疗方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等。为了应 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输血安全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同时,也需要加大对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普及 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目标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确 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 疾病的发生,提高输血效率,降低 输血成本,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学习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输血安全 、防止输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重 要手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 ,每年有超过10万人因输血相关疾 病死亡,其中约70%与输血有关。 因此,实施有效的输血安全管理制 度至关重要。
定期进行输血安全风险评估
临床输血安全和质量管理 ppt课件

1、总的原则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文件的制定应适和医院输血 科(血库)的实际情况。标准不一定越高越好, 制定过高的标准而做不到不如不做。
41
ppt课件
2、质量管理职责
必须建立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体系应覆盖针对患者输血前的检测、血液 成分的合理应用、血液发放、血液输注过程监 视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和预防等过程。 虽然法定代表人为临床输血质量第一责任人, 但是临床输血过程中所有员工都应当对其职责 范围内的质量负责。 质量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ppt课件
42
3. 组织与人员
医院必须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 院临床输血的技术指导、监督和考核。 内部管理必须分工明确,并且涵盖科室所有工 作过程。 人员配备除满足一般工作需要,还要培养或引 进高素质人才,努力在教学、科研、参与临床 治疗等方面逐步发挥作用。 制定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使员工逐步具有专 业知识及相应的管理和技术能力;
20
ppt课件
主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名称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1型/2型病毒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Ⅰ和Ⅱ型 ) 西尼罗河病毒 巨细胞病毒 Epstein-Barr病毒 人类微小病毒B19 病 疟原虫 梅毒螺旋体 阮病毒
10
ppt课件
近代输血
1915年,在纽约的马尔他 . 西奈山医院,理查 德 . 莱文森论证公布了用柠檬酸钠作为血液抗 凝剂。
11
ppt课件
近代输血
血型的陆续发现,交叉匹配实验的应用,使得 输血安全性大大提高; 输血器的发明,使输血不再是残忍的行为,同 时也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被发现并应用到血液保存, 使英国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建立血库,为 挽救士兵的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全输血管理ppt课件

血液采集过程的无菌操作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细菌污染血液。
血液储存与运输的质量控制
01
02
03
血液储存设施
确保血液储存设施符合规 定,包括温度控制、湿度 控制、空气净化等,确保 血液质量不受影响。
血液运输过程监控
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严格 监控血液温度、震动、光 照等参数,确保血液质量 不受影响。
献血与输血的过程
献血过程
包括体检、化验、采血、休息等环节 ,确保献血安全。
输血过程
包括交叉配血、血液过滤、输血监护 等环节,确保输血安全。ຫໍສະໝຸດ 血适应症与禁忌症输血适应症
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溶血反应等,需根据病情合理输血。
输血禁忌症
过敏史、感染性疾病、妊娠期等,需谨慎输血。
输血的风险与并发症
输血风险
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
相关部门会组织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实施相应的处罚。
06
安全输血管理的未来展望
科技创新在安全输血领域的应用前景
1
生物技术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 多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安全输血领域,如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这些技术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输血相关疾 病。
安全的提高。
我国现状与发展
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输血安全标 准和规范,同时加强了血液采集 、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 ,不断推动我国输血安全水平的
提高。
02
安全输血的核心概念
血液的成分与功能
血液的成分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等,各成分承担不同的生理 功能。
血液的功能
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排出废物 ,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细菌污染血液。
血液储存与运输的质量控制
01
02
03
血液储存设施
确保血液储存设施符合规 定,包括温度控制、湿度 控制、空气净化等,确保 血液质量不受影响。
血液运输过程监控
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严格 监控血液温度、震动、光 照等参数,确保血液质量 不受影响。
献血与输血的过程
献血过程
包括体检、化验、采血、休息等环节 ,确保献血安全。
输血过程
包括交叉配血、血液过滤、输血监护 等环节,确保输血安全。ຫໍສະໝຸດ 血适应症与禁忌症输血适应症
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溶血反应等,需根据病情合理输血。
输血禁忌症
过敏史、感染性疾病、妊娠期等,需谨慎输血。
输血的风险与并发症
输血风险
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
相关部门会组织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实施相应的处罚。
06
安全输血管理的未来展望
科技创新在安全输血领域的应用前景
1
生物技术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 多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安全输血领域,如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这些技术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输血相关疾 病。
安全的提高。
我国现状与发展
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输血安全标 准和规范,同时加强了血液采集 、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 ,不断推动我国输血安全水平的
提高。
02
安全输血的核心概念
血液的成分与功能
血液的成分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等,各成分承担不同的生理 功能。
血液的功能
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排出废物 ,维持内环境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