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

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作者:张莉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4期摘 ;要: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本文旨在对英汉语言交际中经常运用的几类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差异,以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委婉语;英语;汉语1.委婉语的内涵委婉语在英语中称为euphemism,它源自希腊语euphēmizein,其中eu-的含义是well,-phēmē的意思是speaking,加起来的意思即“说好话”。
委婉语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文雅的语言表达形式。
恰当地使用委婉语,可以减少因为直截了当的措辞而产生的种种不愉快的联想,使沟通更加顺利。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在表达形式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2. 常用英汉委婉语的对比2.1 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几乎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忌讳直接谈及“死亡”,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它,因此大量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就应运而生。
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认为人死之后升入天堂与上帝同在,从而使灵魂得到拯救,因此多数用比喻的手段陈述这一事实,表达了人们一种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的良好愿望。
在英语中常用pass away,to breathe your last(咽下了最后一口气),to go to heaven(去天堂),rest in peace(安息),to go to another world(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等说法来婉称“死亡”。
而在中国文化中,神仙一样的生活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状态,所以中国人往往用仙逝、去世、驾鹤西去、了结尘缘、谢世、归天、长眠、故去等词语,把死比作像神仙一样飘然而去,不再在人世上遭受苦难了。
2.2 有关“年龄”的委婉语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体隐私及私人权利都是他们极力保护的,不想被人知道,更不想受到外界的干预。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具有颇多相似处。
但因其属于不同语系、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在委婉语方面的差别尤为明显。
本文对“生理现象”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促进人们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加深彼此间的文化了解。
关键词:生理现象委婉语表达形式文化内涵1. 引言使用委婉语是世界各个民族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邓炎昌,1989:220)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
这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在表达形式以及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从“生理现象”方面几种主要委婉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
2. 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对比世界上的不同民族都是人类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人类共同的生理现象和生理特征。
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很忌讳另人不快、感觉不雅的生理现象,从而经常采用间接、回避、模糊、甚至美化的委婉方式来迂回地表达令人不悦的生理现象(魏在江,2001:7)。
因此,英汉“生理现象”的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英汉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历史、文化、思维、心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英汉“生理现象”方面的委婉语的区别就更为明显。
本文对“生理现象”之排泄、疾病、死亡三个方面的委婉语进行了对比分析。
2.1 排泄世界各民族历来对人体所排出的各种气味和污物持厌恶避讳的态度。
这方面的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非常丰富。
如表示“上厕所”,英语有:go to the public comfort station, see the stars, see one’s aunt, 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do one’s business, get some fresh air 等等。
英汉委婉语不同点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不同点对比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dbb198daef5ef7ba0d3c31.png)
英汉委婉语不同点对比研究摘要:现代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人们的素质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得体,说话越来越委婉。
因此,委婉语成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英委婉语的功能基本是相同的,但其中也有少许的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就汉英委婉语的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点,并且试着探究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
只有注意到这些差别并尽量避免冲突,跨文化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委婉语内容跨文化交际1. 引言委婉语( euphemism)一词发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说好听的话,古希腊人在祭祀时,都得讲吉利话,即使用委婉语(张曲,2007)。
委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在,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委婉语的使用。
委婉语就是用来淡化或美化一些人们通常认为是禁忌,或令人难堪的事物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陈彦彦,2007)。
中英文中有很多委婉语,因为他们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因此存在很多相似点。
然而,文化能反映在某种语言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委婉语能够反映特定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不同国家的委婉语也有着其不同点。
国内外很多人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
然而,很少人对中英委婉语不同点进行系统地的分析。
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英委婉语都一样。
因此本文旨在试图对中英委婉语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
2. 英汉委婉语的不同点一般说来,英汉委婉语中的相同点远远多于其不同点。
英汉语中在禁忌、说话的得体性方面就有着很大的相似。
除了这些相似点外,其的不同点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2.1 年长由于美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其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独立与进步这两个品质被给予极高的重视。
英语国家的人追求创新,因为害怕遭到歧视,他们害怕变老。
单词“old”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禁忌因为它意味着在思想或行动上缓慢。
因此,一些含单词“old”的英语短语都是贬义的,比如“ old-fashioned, old school, old gentleman”等。
英汉委婉语掩饰功能的对比研究

摘
要: 委婉语是人们在 交际过程 中常常使 用的一种修辞 手段 , 同时也 是现 代社会 的语 言映射。委 婉
语的交际功能有三种 :避讳 ” “ 功能、 礼貌” “ 功能和“ 掩饰 ” 功能 。从跨文化对 比的角度 出发 , 通过 分析英汉
委婉语在婚姻 、 罪、 犯 经济、 政治等方面的应 用, 而揭示 出委婉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 从 一个社会独有
价值以及 其特有 的崇尚心理。
关 键 词 : 婉 语 ; 饰 功 能 ; 比研 究 委 掩 对 中 图 分类 号 :I1 I 3 - _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6 1 2 1 )6- 15— 2 10 4 8 (0 0 0 0 0 0
委婉语是人类语 言使 用过程 中的一种普遍 现象。尽管 委婉语的使用有相 当长 的历史 , 过近二十多 年来 , 内外 不 国 学者才真正开始对委婉语从 不 同的角度 , 如语 义研究 、 文化 研究 、 模糊理论研究及语用学角度进行研究 。在委婉语言 的 交 际功能方面, 言学 家也作 了相应 的研究 , 语 于海 江指 出委 婉语主要有三个交际功能 , 避讳” 能、 礼貌 ” 即“ 功 “ 功能 以及 “ 掩饰” 功能 。“ 避讳” 功能的产生与语 言禁忌有关。早期 的 禁忌事物是那些令人敬畏的神和妖魔 , 因为那时科学文化 尚 不发达 ; 而在现代社会里 , 人们 的“ 忌讳 ” 心理往往 是社会 问 题 的指示灯 。为 了避讳禁忌 , 消除恐惧便成 了委婉语的第一 交 际功能。“ 礼貌 ” 能是指在 交际 中避免 冒昧和非礼 。当 功 迫不得已要涉及令人不快的事情 时, 要选择委婉的表达法 就 以避免伤害对 方 的感情 。“ 掩饰 ” 能 的使用 具 有模 糊色 功 彩, 有相当大的欺骗性 , 于是往往成 了政客 、 奸商们骗人的工
英汉委婉语构成异同对比分析

cr ( ae 保健 )代指 “ 治疗”等等。 迂回陈述 就是拐弯抹角 的说法 ,通常不直接陈述其事 ,
而往往 只道 出其相 关行为 。 这种说法虽然有点拖泥带水 , 但
目的是为 了避 免冒犯。如我们称年轻人 “ 去散步了”( o t g O wa ig ,是指他们 “ ln) k 去谈恋爱了” ,说某 人 “ 闭上 了眼 睛”
的婉 称 法 。
’
显而易见 ,后句 比前句 的表达要 更利于交 际。在这 一点
上 ,中英 文 表 达 是 共通 的 。
3语 义 手段 .
语 义 委 婉 主 要有 语 义 模 糊 、语 义 升 扬 、降 调 陈述 、迂 回
陈述等方法。 语义模糊是指 用一些概念意义较为模糊的词语 ( 一般为 上义词 或代词 )代替原有 的词语 , 使表达 更为温和悦耳 或生
委婉语的使用是各个民族的共有现象 。 汉对委婉语 的 英 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英语 “ u hmi E pe s ( m” 委婉语 )一词 来 自于希 腊语 ,其词头 “l e ”表示 “o d ,词根 “p e e l go” 一h m ” 表示 “peh ,因此合在一起就是 “ od f o do n r sec ” w rs o me og o
三
英汉 委婉 手段 的差异
英 、汉委婉语的表现手法虽然都能通过语音、语法 、语 义 、修辞、借 用等相 同手段 ,但 由于英语是拼 音文字 ,汉语 是笔 画文字 ,分属不 同的语言体系 ,有着不 同的文化渊源 , 它们委婉语言 的构成手段不可避免的存 在差异 。
1 语 缩 略委 婉 的 大 量 运 用 . 英
委婉 的目的。在这些方式 中, 语通常将禁忌词语 的某个或 英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_语用视角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IL IN PROV INCE
N o 02, 2010 Vo l 26 T ota l N o 242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语用视角
曾 征
(贵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瞎 称为 盲 ; 耳聋 为 耳背 ; 傻 为 弱智 。 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言的刺激和伤害 , 表现出适当的礼貌, 体现了语言文化的高度发达。 3 . 避俗功能 基于人类共同的荣辱观、 羞耻感和避俗求雅的 心理, 人们在语言中对不洁、 不雅之事都采取了回避 74
例如 , 对于一些疾病的名
称 , 英语中医生借用多数人看不懂拉丁语和希腊语 的缩写形式 , 把 肺结核 称为 TB , 把 性病 称为 VD , 癌症 称为 Ca 。汉语中把身体有病称为 欠安 ab le ; 有恙 等。英语中把 残疾人称为 the less 耳 聋 称 为 hard of hearing 。汉 语 中把
收稿日期 : 2009 12 11 作者简介 : 曾 征 ( 1979
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则与迷信思想有着亲密的关 系。 中国是个众神崇拜的国家 , 从原始的自然崇
[ 5 ] 364
拜、 图腾崇拜到人为的宗教崇拜无所不在。出于崇 拜或敬畏 , 人们对崇拜或者敬畏的对象也有了许多 禁忌。因此人 们经常把 妖怪 美称为 神 仙 , 把 狐狸 称为 狐仙 。 二、 支配委婉语的两条规律 委婉语的语用功能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 其构成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委婉语的产生 和消亡过程中 , 有两条规律起作用。一是排挤规律 ( la w o f exclusion ), 二 是 更新 规 律 ( law o f succes sion) 。 排挤规律是指一词如果有褒义, 也有中性意义, 兼有贬义 , 那层贬义终将把褒义或中性意义排挤出 去。如 in tercourse(交往 ), 拉丁根的原文是 running bet w een , 英释 是 comm unication , re latio ns , 或 inter change, 可组成 friendly in tercourse( 友好往来 ) , soc ia l in tercourse(社交 )等。但是 sexual in tercourse(性交 ) 这一搭配用多了, 其他搭配就要避免直接或间接的 等同联想。因此用 in tercourse 成了忌讳, 中性的原 意终被排挤出去了 , 为了避讳 , 原有的搭配也就用得 较少了。 更新规律是指 , 同一委婉语用的时间长了, 等同 联想又会复杂 , 因此需要不断更新。 go to th e lava tory 及 go to th e to ilet 一般认为直指厕所 , 似乎不
从英汉委婉语应用对比中透析民族文化异同

从英汉委婉语应用对比中透析民族文化异同◆刘浩然委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交际手段大量存在于英汉语言中。
任何民族的委婉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本文通过语言实例对英汉语言中相同交际目的的委婉语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分析各自的民族文化异同。
英汉委婉语应用对比民族文化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是人们使用语言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看,它是属于行为禁忌民俗的一种特殊表现。
一、英汉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具有表达内容的禁忌性、表达形式的含蓄性、表达语义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能够使语言交际变得顺畅和谐,避免了直白表达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
由于文化差异,英汉委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就其产生的心理基础来说大致相似,基本上可分为避讳心理、礼貌心理和掩饰心理。
1.避讳心理大量的社会、心理、语言上的禁忌正是委婉语产生的前提。
早期的禁忌语无疑主要针对妖魔鬼怪等可怕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死亡、疾病、性、排泄、生理缺陷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那就是禁忌语。
给人的感觉就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
反之,如果间接表达,给人的印象就是含蓄、中听、有礼。
例如,死。
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属于自然现象。
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不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一现象,便想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这一切。
由于忌讳“死”这个字,关于“死”的委婉语就产生了。
《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到了近代,死亡的委婉语越来越多。
如“夭折”“断弦”“玉碎”“牺牲”“捐躯”“殉职”等。
民间把正常的死亡叫做老了、走了、不在了、过世、长眠;把自杀叫寻短见;被枪决而死的叫“吃花生米”。
中国是一个宗教大国,对不同宗教的信仰也让人们创造出不同的“死”的宗教委婉语。
如对道教的信奉,让人们将死亡称作“仙逝”。
而佛教中和尚的死亡被称为“涅磐”“圆寂”或“坐化”。
英汉委婉语表达差异语用功能联系

英汉委婉语表达差异与语用功能联系【摘要】委婉语在汉、英语中定义及语用功能基本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
【关键词】委婉语;表达方式;语用功能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些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或用隐喻来暗示,或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就是委婉语。
英汉语中的委婉语使用非常广泛,然而这些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及文化内涵并非完全一致,其中不乏一些各具特色的形式与用法。
本文主要从语用功能和交流方面,对于普遍存在的英汉委婉语的表达方式的异同作一粗浅的对比研究。
一、death(死亡)是任何一种语言中普遍回避的主题。
虽说“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必竟是一种不幸,所以人们总是尽量使用一些间接、不太刺耳的说法,由此产生出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
如to go to sleep长眠to be no more没了,不在了to close one’s eyes闭眼,合眼to lay down one’s life献身to breathe one’s last断气,咽气to depart from his life撒手人寰,离开人世to pass away与世长辞,永别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了结尘缘to go to heaven升天,仙逝,进天堂二、在人与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当提到人体的缺点、生理缺陷、年老、人体的某些功能、性行为等方面时,往往使用委婉的说法,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例如在“性”这个相对公开禁忌的主题前面,在英语中,通常用make love, make it, sleep together来代替have sexual intercourse这样直接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学院专科生毕业报告论文题目: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unction Between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姓名:指导教师:专业:年级:类别:分院:完成时间:AbstractEuphemism, cosmetic words, is not only a lingual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values, aesthetic conceptions and moral concepts in some extent. Euph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is like lube that avoids hurting the other party’s feeling. It oils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 and helps to save face of communicators. If people make full use of euphemism, it can accelerate and facilitate huma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And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polit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As an important rhetoric means to harmoniz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uphemisms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different context, euphemisms perform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s,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with Chapter Four and Five as its core: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euphemism in many ways.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The fourth chapter form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research by connecting euphemism with politeness and face-saving theory. The fifth chapter centers on euphemism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ppropriate use of English euphemism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successful message exchange.【Key Words】euphemism, pragmatic functions, verbal communication摘要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美德观。
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常的约定俗成的委婉语能起润滑剂的作用,通过委婉语,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露而给对方造成伤害。
它是语言使用中人们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润滑剂,是保全交际各方面子的重要手段。
很多中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委婉语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本文主要研讨了委婉语的特点,社会功用,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委婉语的社会功用,礼貌原则及面子问题。
委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和表达手段,在英语和汉语语言交际中使用非常频繁。
委婉语在日常交际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本文拟从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角度,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四和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委婉语的定义及起源。
第二章从很多方面概括了委婉语的特点。
第三章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第四章把委婉语与礼貌,面子保全论联系在一起,是本文的核心。
第五章侧重于委婉语貌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其分析结论有助于保证信息传递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人们的日常交流。
关键词:委婉语,语用功能,口语交流Contents1.Introduction12.Definition of euphemism23.The structure of the euphemism principle3 3.1 Distance principle and Relevant principles 33.1.1Distance principle 33.1.2 Relevant principles 4 3.2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self protection principle 43.2.1 Politeness principle 43.2.2 Leech's self protection principle 54.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s7 4.1 Phonetic devices 74.2 V ocabulary devices 74.2.1 Loan words 74.2.2 Using uplifting words 74.2.3 Using vague words or expressions 74.2.4 Using country names 84.3Grammatical devices 84.3.1 Using the past tense 94.3.2 Using the subjunctive mood 94.3.3 Using the passive voice 94.3.4Using parentheses 104.3.5Using “please”104.3.6 Using tag questions 105. Pragmatic function11 5.1Taboo function 11 5.2Covering up function 125.3Polite function 136. Conclusion147. Bibliography15IntroductionIn current china, English has attracted people’s great attenti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ability than the knowledge. The English that most students learnt is “mute English”. In our country, many English learners are only “coping examination”, but not see it as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Most of their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low, which is the actual truth. In the “spoon-feed” classroom, many students only listen to the teacher, but have no opportunities to open their mouths, or students only follow their teacher, but have no interaction. These problems make the students lose thei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f learning English. Hence, the classroom loses the active atmosphere and, at last, is not benefit for fostering the students’ oral English.1.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1.1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Interaction is the collaborative exchange of thought, feelings or i deas between two or more people resulting in a reciprocal effect each other.”[1] By classroom interaction, we do not just mean verbal exchange such as question answer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in class. Interaction takes various forms. For example, the teacher asks a student a question and the student responds to it. That’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a discussion or group work, the student learns from other students, shares other students’ opinions, that’s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or peer interaction. Besides 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non-language cues indicating attitude and feeling,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is refers to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bodily postures, eye contact etc. For example, interaction occurs when the teacher faces the students, furrows his brow, nods his head, droops his hand or body or winks his eyes.1.2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With the boos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every country'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the foreign language 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y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We know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ies in developing and helping students to acquire intercourse ability. The interactive type social intercourse teaching method with Widows as the representative is becoming a new hot topic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intercourse teaching method includes the language social intercourse theories and learning theories.The learning theories include: (1) social intercourse principle, truly involves the activity of the social intercourse, raising the study efficiency; (2) mission principle: language is for the activity of the completion of mission, raising the study efficiency; (3) meaning principle: Learners' interested language materials speed a learn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should be the field filled with “communication”; the language becomes the social intercourse means, i.e. “Learn with the language”. Theknowledge and the 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y acquired depend on hearing, say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So, we say to train a student the 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y, actually to want to train a student to hear, say, read, write and translate etc. Interac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acting the ideas and emotion, handing over the information and affecting each other. At present, the core of popular intercourse English teaching theories lies on a point that the intercourse ability cultivating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 The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social intercourse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classroom is a place that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the language they have learned. So the teaching should be interactiv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center of teachers should turn to the students, obeying the way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tercourse ability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heuristic language input and practice.1.3Some main interactive modes in the present classroomOn account of the spoon-feed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the teacher is the lord in classroom. The teacher’s explanation takes the most time of the classroom. So the teacher cannot afford the sufficient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for students.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negative accepto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Because of lacking of practice, their 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is so bad. Thus, they face kinds of difficulties in actual intercours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cently requires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in English” but not the traditional ability of “getting the information in English”.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intercourse activity. It involves both sides many factors of social intercourses. A key factor is language intercourse. This explains that the 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If wan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English exchange ability, we have to adopt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and adopt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student-centered intercourse activities, and enhance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