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美国帕瑞提出分三个阶段:
二元论阶段:
相对性阶段:
约定性阶段:
青年期思维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初期看问题,非此即 彼,将其看成是固定不变的真理。(较为极端)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是一定要把知识当 作固定不变的真理,学会了通过比较,找到 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评价(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 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
青年初期对他人评价较敏感,随经验积累个体需 不断修正自我意识,依据两个方面:积累生活 中的经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经验中分析和 认识自我;注意他人的评价。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 力,可以独 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个时期,开始享 有各种社会权力,履行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中学阶段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到青年期尤其是工作后, 交往范围不仅限于学习还从事各种社会交往。
(二)思维监控能力的特点: 1.思维控制的发展是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
是表示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2.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 3.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主要功能:明确思维目的性;搜索并选择恰当思维材料和 思维策略;评价思维结果并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等。 水平高低会影响思维过程效率和思维活动结果。
分析过程又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形式
自我接纳:对自身的特点持积极的态度。正视自 己的长处短处。
发展复习资料第十二章 青春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十二章青春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关于自我概念,青少年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同方面,而且不仅局限于具体的实体,还包括抽象的概念。
相比于儿童,青少年更看重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不是生理方面的特性。
但自我概念的广泛会使得青少年陷入困惑或茫然。
虽然青少年有越来越好的自我概念,但并不能保证他们有越来越高的自尊。
在自尊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如性别差异:女孩的自尊往往比男孩低;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差异:SES越高,自尊越高;种族的差异等。
埃里克森的理论: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青少年寻找和确定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方面的过程对于他理论的总结见书上463页。
在青春期的个体越来越依赖朋友和同伴作为信息的来源,而对成人的依赖程度下降。
由于对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阶段的压力,很多青少年会追求“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即青少年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成人责任,探索各种角色和可能性的一个时期。
如很多大学生利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时间旅游、工作或寻找其他方式考察他们的优先选择。
但埃里克森主要以男性的发展模式为标准,Carol Gilligan认为,女性在关系的建立中发展出同一性的,女性同一性的核心成分是自己和他人之间关怀网络的建立。
玛西亚的同一性理论:包括同一性获得等,具体见书上465页。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同一性形成于20岁左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抑郁,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报告说自己连续两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感到悲伤和绝望,以至停止了正常的活动。
但只有3%的罹患重度抑郁。
女孩受抑郁影响更深。
抑郁会导致自杀,目前自杀已经是美国15-24岁年龄段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前两者是事故是他杀。
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在青春期有所改变,主要是因为青少年自主性的增加,以及与成人之间的代沟神话等造成的,当然不绝对,并且具文化差异。
自主:独立性和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代沟:父母和青少年在态度、价值观、抱负和世界观方面的分歧。
同伴关系对青春期而言是最重要的,同伴可以提供社会比较:同伴可以提供机会来比较和评价意见、能力甚至是生理变化,因为青春期的生理和认知变化是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没有办法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另外同伴作为参照群体也提供有关最容易被接受的角色和行为信息。
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序号 阶段名称 1 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和大脑发育迅速;2.心理发展: 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机械记忆比较发达;3.社会性发展:出 婴幼儿阶段 生至6个月是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2岁是社会性情 感连接建立阶段,2-3岁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1.生理发展:3-6岁儿童的大肌肉发展逐渐成熟,6-7岁儿 童脑重量接近成年人水平,智力迅速增长;2.心理发展: 学龄前阶段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迅速并且相互促进;3.社会性发展:逐 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 1.生理发展:在身高、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 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2.心理 学龄阶段 发展: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3.社会性 发展:对社会环境进一步适应,自我意识、道德和社会交往 进一步发展。 1.生理发展: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身高、体重、骨骼 、肌肉、皮下脂肪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 之间;2.心理发展:思维与学龄儿童不同,青少年的抽象 青少年阶段 逻辑思维是通过假设、形式和反省的思维,处于由经验型 向理论型过度阶段,青少年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3.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1.生理发展: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并且趋于稳定状态;2.心 理发展:青年人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达到成熟水平, 认知发展表现为能力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一般能力 (由思维感知、观察、记忆、想象、语言和操作智能组 青年阶段 成)和特殊能力(职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管理 能力和适应能力);3.社会性发展:在人生观(在人生观上 成熟和稳定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发展和成熟 上),友情和爱情、心理适应三个方面的发展。 1.生理发展:35岁后胴体细胞数目逐渐减少,致使人的各 种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女性在50岁左右经历更年期男性更 中年阶段 年期要晚一些;2.心理发展:个体认知发展错综复杂;3. 社会性发展: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并体现出符 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 1.生理发展:个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发生较大的退化;2. 心理发展:人的认知表现为成熟性和稳定性的一面,也表 老年阶段 现出衰退性的一面;3.社会性发展:由原来较为活跃的社会 角色逐渐衰退,社会地位下降。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儿童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同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
1977 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M.S.Holmberg进行了一项研究“1242 个月儿童社会交,结果发现,他所观察的 1216 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流模式的发展”可被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
在学龄前,攻击的两种形式以及它的表达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美国学者哈杜普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
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高于后者。
年龄大些的儿童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
哈杜普的结论是,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侵犯呈增多趋势。
我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该研究认为幼儿园年龄阶段与小学一到三年级年龄阶段的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幼儿园儿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行为有争抢玩具、争游戏角色、无意攻击、报复性攻击、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进行的攻击。
小学生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行为有报复性攻击、打抱不平的攻击、嫉妒性攻击、挫折性攻击。
其中,报复性攻击在 39 岁年龄段较为稳定。
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还以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攻击形式的发展变化。
结果发现,儿童在 24 岁,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3 岁左右,儿童的踢、踩、打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 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但同时言语攻击却增多了。
男孩比女孩更易进行公开性的攻击,这种趋势出现在许多社会文化中。
006.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第四节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掌握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及常面临的问题、存在的需要: 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 青少年、青年 中年 老年各阶段的主要问题有较大扩充,相关介入方式需要关注(1)婴幼儿:哺乳问题、母爱剥夺、弃婴问题(2)学龄前:挑食偏食、攻击行为、电子产品依赖(3)学龄阶段:儿童意外伤害、校园欺凌、儿童性伤害(4)青少年阶段: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性行为、神经性厌食症(5)青年阶段:婚恋问题、性别歧视、就业问题(6)中年阶段:早衰、更年期、婚外恋、家庭暴力(7)老年阶段:失智和失能、精神健康问题、死亡、被歧视被虐待补充要点1、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依恋)心理发展 在这一阶段,婴幼儿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发达。
在婴幼儿的后期开始出现有意识记忆的萌芽,2周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孩子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
2、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心理发展 学龄前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其思维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主要体现在从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的转换上,主要有以下特点:能正确掌握本土语言,词句发展迅速,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儿童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脑发育的逐渐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 学龄前阶段儿童已经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
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学龄前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
学龄前阶段儿童已经能从人的外表来认识性别,开始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阶段,儿童建立了性别角色判断的标准,取得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并形成了对性别角色的偏爱。
学龄前阶段儿童开始了道德的发展,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学龄前阶段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从以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他们社会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父母、同伴和老师等。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 ❖ 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 ,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 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 自身的利害关系。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生哲 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 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 自律。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 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 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学生的道 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 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 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 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 。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 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对: ❖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
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 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 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 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 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浅谈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1

浅谈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化学系2011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随心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也称青春期,这在国外心理学中常被看作是一个“危机时期”。
就是说儿童发展到这个时期,常会出现许多特有的问题,很难教育,搞不好就会走上歧途、犯罪、酗酒、吸毒等。
因此对于初中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必须足够重视。
关键词: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教育初中阶段是心理品质形成的高峰期,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而作出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他们逐渐摆脱儿童时期的幼稚心理,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
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内容,它代表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我是怎样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总是不停地向自己问着这样的问题。
他们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区别,开始更迫切地出现了“深入了解自己,关心自我形象”的需要。
开始能自觉地评价自己,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榜样,他们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是从认识和评价别人过渡来的。
开始把自己看做“成年人”,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成年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在各种场合中都想表现自己,力争参加成年人的各种工作和实践活动,这种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另外,他们最怕别人把自己看做“弱者”,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容易出现一些冒险行为。
成人感也带来了独立性和自制力的发展,他们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容易接受社会现实的影响,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他们能克服困难,解决动机和矛盾,克制自己的言行,持之以恒。
二、精力旺盛, 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青少年精力旺盛,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新奇、有趣的事物,常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成年早期人群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寻求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 孤独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成年早期人群影响
01
人格发展
02
社会适应
成年早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亲 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 人格特质,如信任、责任感、同理心 等。
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成年早期人群 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 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探索与尝试
通过社交互动、参与活动等方式,青少年尝试不同 的角色和身份,探索自我同一性。
整合与确认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后,青少年逐渐整合自 我认知,确认自我同一性。
角色混乱表现
角色定位模糊
青少年可能无法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和身份,导致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期望。
价值观冲突
青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同 价值观的冲突,导致内心矛盾。
家庭关系
婚姻关系的确立使得成年早期人群开始组 建家庭,承担起家庭责任和角色,建立亲
密的家庭关系。
孤独感体验
孤独感的产生
在成年早期,人们可能会因为亲密关系的缺失或不稳定而感到孤独,尤其是在面对生活 压力和挑战时。
孤独感的影响
孤独感可能会导致成年早期人群出现情感上的困扰和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影响 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
同一性的形成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如职业选择、人生 规划等。
07
亲密与孤独阶段(成年早 期)
亲密关系建立
恋爱关系
成年早期是建立恋爱关系的重要时期,人 们开始寻找和建立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体
验爱情的情感和责任感。
婚姻关系
随着恋爱关系的深入发展,成年早期人群 开始考虑婚姻,通过婚姻建立更为稳定和 长期的亲密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1.追求独立自主。
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2.形成自我意识。
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适应性成熟。
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认同性别角色。
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
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
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6.定型性格的形成。
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
(二)青少年友伴关系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
较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友谊关系更具平等性。
友谊关系的建立是以选择和承诺为基础的。
友谊关系不如家庭关系那样稳定。
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特征,以及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
青少年争吵的时候,愤怒的成分减少了,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地解决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这也许是由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太多的冲突会使他们失去友谊。
青少年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相似的同学为友,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其间更为相似。
同一个朋友圈的青少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为相似,在同辈群体中也处于相似的地位。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无论是就友谊的强度和重要性程度而言,还是就与朋友共聚的时光而论,均莫过于青少年时期。
友谊更具交互性。
对亲密、忠诚和共享的重视,标志着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
青少年朋友之间亲密程度的加强,不仅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其情绪的发展。
这个时候,青少年更善于表达其思想与情感。
他们也更善于顾及他人的观点,因而也更善于理解朋友的思想与情感。
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探索其自身情感的过程,是定位其人生坐标的过程,是确认其自我价值的过程。
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同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地说,友谊关系稳定、亲密和支持性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积极,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往往不会与他人敌对,往往不会有焦虑感和压抑感。
实际上,友谊与适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友谊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又反过来推动着良好的友谊关系。
(三)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即道德品质,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观形成的时期。
在少年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伦理道德观已开始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
而青年初期的伦理道德观则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
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伴之而来的是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1.青少年个体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以自律为形式、以遵守道德准则并运用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
这种品德具有六方面的特征:
(1)青少年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中学阶段开始,青少年个体逐渐掌握这种伦理道德,而且还能独立、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
我们所说的独立性就是自律,即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我们所讲的自觉性,也就是目的性,即按照自觉的道德动机去行动,以便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
(2)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青少年的道德动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理想形成,并开始用道德信念和理想指导自己行动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在青少年个体的道德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更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
这是人的人格或个性发展的新阶段。
(3)青少年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
这一特点从青少年开始就越来越明显,它既是道德行为自我强化的基础,又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所以,自我调节品德心理的全过程是自觉道德行为的前提。
(4)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在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品德发展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
因此,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道德习惯的形成,又是道德伦理培养的重要目的。
(5)青少年品德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致的。
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与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是其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当他们的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候,它不仅受主体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制约,而且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致的。
(6)青少年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其表现为:其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不仅按照自己的准则规范定向,而且通过逐渐稳定的个性,产生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为方式。
其二,青少年在具体的道德环境中,可以用原有的品德结构定向系统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随着年龄的增加,同化程度也在增加;还能作出道德策略,决定出比较完整的道德策略是与他们独立性的心理发展相关的;同时能把道德计划转化为外观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
最后,随着青少年反馈信息的扩大,他们能够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满足道德的需要。
2.青少年品德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
(1)少年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
从总体上看,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备了伦理道德的
特征,但仍旧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具有较大的动荡性。
少年期品德动荡性特点的具体表现是: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他们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具体经验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情感表现得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他们的道德意志虽已形成,但又很脆弱;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地行动,但是愿望与行动又有一定距离。
所以,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
品德不良、走歧路、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究其原因,是前文曾经论述的三个因素:第一,生理发生剧变,特别是外形、机能的变化和性发育成熟了,然而心理发育却跟不上生理发育,这种状况往往使少年期容易产生笨拙感和冲动性;第二,从思维品质发展方面分析,少年期的思维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因此,他们好怀疑、反抗、固执己见、走极端;第三,从情感发展上分析,少年期的情感时而振奋、奔放、激动,时而又动怒、怄气、争吵、打架;有时甚至会泄气、绝望。
总之,他们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产生动摇。
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便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2)青年初期是品德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阶段。
所以,青年初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成熟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能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则,并促使其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
然而,这个时期不是突然到来的。
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继而初中升高中,开始向成熟转化。
其实在初二之后,一些少年在许多品德特征上已经逐步趋向成熟。
而在高中初期,却仍然明显地保持许多少年期动荡性的年龄特征。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2)青年初期是品德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阶段。
所以,青年初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成熟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能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则,并促使其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