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教育的教师观

华德福教育的教师观
华德福教育的教师观

华德福教育教师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华德福教育是提倡真、善、美的和谐教育。华德福学校的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启发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向导者。他们注重学生的整体教育,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遵循“万物应有时”的原则,并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中重视游戏,鼓励模仿,强化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意识等。以此,促进孩子个体的身、心、灵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华德福教育孩子发展

作者简介:胡敏,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一、华德福教育的发展概况

“华德福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儿童身、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和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独特的各性,协助儿童智慧的生成。”①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由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在德国斯图加特创立。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位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邀请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他的人智学研究结果,为香烟工厂的孩子办一所子弟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命名为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当时大约有250名学生,学校办的非常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华德福教育从此被认为是未来教育的典范。至今华德福教育已经有了90多年的实践历史。“截止2000年,全世界共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877所完整的华德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1706所独立的幼儿园,549所成人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机构。”②最早在中国的广西推行华德福教育的是德国人卢安克。随后赴英美学习华德福教育课程的黄晓星、张俐、李泽武、吴蓓等人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了华德福教育实践。

二、华德福教育教师观

教师这一伟大而又神圣的职业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师观。教师观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因此,端正、正确的教师教育观是对学生、对家长、以及教师自身负责。华德福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最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观。给孩子自由,尊重是华德福教育的核心。

(一)艺术化的教育教师观

鲁道夫·史代纳提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并非仅仅是指艺术课和艺术教育,而是指整个的教育过程都要艺术化地进行。华德福教育的艺术化比纯艺术教育的范围更广泛,它包括绘画、雕刻、手工艺、韵律舞、讲故事、话剧和音乐舞蹈等。通过这种艺术化的教育手段来让孩子内心产生对生活,对学习的最真诚的热爱,以及在学习中体验创造的有趣性。这种艺术化的教学不仅能直接的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更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和生活理念。华德福学校在进行艺术化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会尽可能给孩子形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孩子亲自动手进行艺术创造,亲身体验把理想变现实的喜悦,使得他们能在这种艺术性的教育中终身受益。

艺术化的教育是和美紧密相连的,美的环境不仅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带来愉悦感。华德福学校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不管是从学校本身的建筑还是课程内容的形式都充满的美的感受,孩子能充分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美能够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同时,能够唤起其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热爱。这为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提供成熟的感性基础。正如英国华德福教育家佛兰西·爱蒙德所说的:“艺术是表达心灵世界的语言,不但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和深层意识,而且可以培养个人的风格、洞察力和判断力。”

节律和重复是华德福艺术化教育的重要体现。“节律”是由希腊语“ruthmos”演化而来的,意即流动。它反映了在华德福幼儿园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被一种顺利、静谧、流畅、连贯的氛围所引导,是一种与“时间表”极为不同的氛围。幼儿园的孩子由于不断地重复这些节律,按照已有的经验行事,知道一天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和熟悉感,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的恐惧感和游戏中的焦虑。渐渐的这种节律变成习惯,并随之建立起来,然后取代了教育和指导的需要。孩子们在这种节律下能够完全“随波而动”。此时,老师只需要维持好园内的自然、有序。渐渐的,自律成为孩子达到最终自我控制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平衡往复的幼儿园节律,对生活在困难环境下的孩子具有特别的治疗作用,他们向孩子发出信号:“在这里你是安全的,并且可以相信你在这里的任何发现。”

③华德福教师利用节律这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来为儿童创造一种祥和,安全,信任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使得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按照“万物应有时”的原则促进孩子身、心、灵和谐发展

鲁道夫·史代纳说:“我们最大的努力应当是发展自由的人,这能给他们的人生以目的和方向。”自由的人指的就是孩子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华德福教育非常注重根据“万物应有时”原则,让一切都按照它们自己的时间发生,从而使得孩子的身、心、灵和谐、健康地发展。根据鲁道夫·史代纳对人类智慧和意识的研究华德福教育将儿童的发展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占有7年周期。在每个周期中孩子的身体、生命体、灵魂和精神体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因此华德福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按照孩子的意识发展规律来为孩子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孩子的生命体、身体、灵魂体和精神体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一个成长阶段是指从出生到大约七岁换乳牙之前。这个阶段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用于建设、健全和平衡生理身体的发展,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身体成长极其迅速。他们通过本能的模仿来学习。如果过早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就会透支生命力,而影响幼儿的整体平衡发展。在这个成长阶段即人生的第一个七年,华德福学校教育尽量做到自然、和谐、温馨,给予孩子温暖、安全、和爱的感觉。让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引导他们自由发挥想象,认识和了解他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生命体。创设环境使儿童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对儿童施以善的教育。④第二个成长阶段是七岁到青春期(一年级至八年级),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活跃在感觉的发展。这个时候儿童的意识已经从环境中独立出来,他们不仅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寻找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儿童的感觉能力比起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来地更快更深刻。华德福教育针对这个时期孩子乐于参与生活的天性,让孩子参与多种日常工作和艺术创造,不仅能加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能孩子形成对生活的责任感。同时华德福学校还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设置美术、音乐、表演艺术、手工、和园艺等艺术化教育课程,而且数学,科学、文学等都是以艺术化的手段进行。华德福教育还非常注重给孩子提供把思考和理想付诸于现实的机会。

第三个成长阶段青春期到二十一岁。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活跃在思想意识的发展上。儿童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这个世界已不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了。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判断力、独立思想、辨别力和判断力不断的增强。这个时候儿童的发展已经到了人性的发展阶

段。华德福教育在这个时期针对孩子求真,求实的天性,开设了大量自然科学课,如数学、农艺、星象学、气象学等。目的在于使孩子通过综合的学习了解科学知识,寻求真理,探索人生。在这一阶段,华德福教育提倡的是“真”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比赛,过早的强迫儿童参与各种评价,会让他们失去在这一时期本应属于他们的快乐。⑤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最初的教育应该是“慢”。华德福教育就是遵循“万物应有时”的原则和孩子意识的成长的规律,来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保护孩子倾心向学的天性,维护孩子属于他们世界的一份纯净。

(三)建立在活动基础上游戏型教育

鲁道夫·史代纳说:“孩子的游戏和成人的工作只有一个不同:成人与外部世界要求的效用相符,他的工作是由外部决定,而游戏是由内部决定的,是通过渴望而展开的孩子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爱玩和游戏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它是自然的,它除了使孩子的原始冲动得到满足外没有别的目的。华德福教育在实践中充分的尊重孩子这一天性,它鼓励孩子游戏,但从不试图“扩展”游戏,以强加硬性的教育的目的到游戏中。因为游戏是孩子一种强烈的、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孩子在游戏时被外界事物所操纵时,它不成看成是一种真正的游戏。华德福教育相信,创造性的活动和游戏能够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游戏是最适合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

华德福学校教师是孩子充满想象力游戏的积极支持者,他们提供适当的器具、时间、空间使游戏发生。此外她们还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的各种体验能够载入到记忆的创库中,作为孩子游戏的温床。老师为孩子提供的游戏玩具是“天然的礼物”如树叶、木头、沙、水、石头、动物、和未完成的玩具。这些玩具可变性很大,可以发挥孩子的形象力。正如鲁道夫·史代纳认为的那样:“由固定不变的数学公式制造成的玩具,会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枯萎而死。”

在游戏型教育观的指导下,华德福学校里产生了非常有特色的“收放策略”即呼出的时间和吸进的时间。早上,先是“呼出的时间”,孩子在充满游戏,艺术化,家庭似的氛围下自由的活动。老师一般不做引导,只要在安全的界限内,幼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游戏时间里孩子可能会帮忙做面包,整理桌子,或建造自己的房子等。接着是“吸气时间”。华德福老师认为孩子在呼出的时间段游戏

后需要集中安静一会。孩子先是收拾下玩具,然后和老师一起做晨圈活动。在吸气时间段里孩子的注意力在音乐,故事、老师身上。孩子吃完点心,休息好后,下午的“呼出时间”又开始了。孩子可以在户外自由的活动,游戏,结束后回到房间再有个安静的“吸气时间”。在这一天当中,孩子的“呼出时间”占优势,呼出时间段里孩子的主要的活动是游戏,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拍手、跳跃的全身运动,有使用一些天然物品树枝,石头搭建房子、农场的,还有玩水、玩沙子的。由此可见在华德福教育里,孩子总是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学习。

(四)华德福老师鼓励学生通过模仿和榜样来学习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曾说:“有两个具有魔力的词可以指出孩子怎样进入它与环境的关系中:模仿和榜样。”在华德福幼儿园中老师相信模仿和榜样的使用是最适合孩子年龄的学习方法。模仿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绝对的需要。“5岁前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是完全开放和敏感的。这种开放和敏感的品质相结合,倾向于通过运动来回应——其结果就是动作的模仿。模仿是外部世界和内部意志的结合体。他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⑥模仿可以说是孩子内在的自发行为,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人模仿。模仿可以分为孩子看见马上模仿、孩子看到稍后模仿、孩子看到慢慢“成为”三种水平。

孩子在模仿中不仅会模仿积极的情景,同时也会模仿消极的情景。这就要求我们成人必须扮演好榜样的作用。华德福教育提倡的榜样包含着一种无形的责任。它强调老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华德福老师乐于在孩子与影响他们成为真正的人的外界扮演警卫的角色。华德福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尽力扮演好这一角色,并且把自己的表率归类为一个努力成为平衡、健康的人的表率,他们不是完美的,是努力的。在华德福学校中,孩子的活动和创造游戏会被老师的可见行为和创造所吸引。老师会在孩子的学习中尽可能地利用模仿和榜样的作用来帮助孩子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并且确信孩子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模仿跟随着她反应。

三、华德福教育教师观的当下价值

(一)尊重孩子,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的教育大多数都掺杂着成人的目标和意识,他们忽略了儿童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孩子背负了太多成人的期望。素质教育时间代替了

孩子游戏的时间。孩子每天都忙于各种学习班比如舞蹈、画画、奥赛班等,在如今甚至出现了周岁前的寄宿托儿。社会太多太快膨胀的东西让我们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时间和空间。在这种强制,压迫的教育体制下,孩子抵御成人异化的能力逐渐的丧失,以至于他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过早的消失,孩子能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小,能够体现独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在华德福教育中老师遵循“万物应有”的原则,从儿童本身出发,充分尊重儿童。让孩子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中健康成长。华德福老师认为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⑦(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教师成为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学习者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教师被我们称为辛勤的园丁,他们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导航者。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很难与老师成为朋友式的学习关系,领导与被领导是现在学校师生的典型关系。由于大多数老师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理解,他们往往忽略了倾听孩子心声,关注孩子本身的需要。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必须吸纳华德福教育中关于师生互动与帮助教师成长的方式。华德福老师认为只有与孩子建立精神层次的关系,老师才可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本质,才能跟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华德福老师把处理孩子问题当作是发展自己的载体,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和问题带进自己本能的生活中去,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成为了帮助老师实现自己内在成长和完善的过程。从华德福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正含义。老师的个人精神魅力,影响着每位学生的努力和奋斗。

(三)强化孩子接近大自然的意识,从大自然中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进步,孩子已经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世界中被排挤出来,他们被人造的物质产品所包围。他们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缺少亲自体验大自然的感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有些小孩居然不知道鱼是长什么样的,因为他们看到的鱼只是陈列在超市货架上卖的鱼肉,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酷。

华德福学校大都建在郊区,为的是为孩子提供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亲近大自然被看作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既要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又要促进孩子天性的发展。正如鲁道夫·史代纳强调的那样,人和自然界万物息息

相关。校舍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儿童能够观察和感受自身和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引导孩子体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在华德福学校中没有成品的朔料玩具,他们注重的是户外的自然环境,室内玩具大部分是老师和家长用自然材料做的。因此,在现行的教育中我们必须增加自然的内容,强化自然的意识,在教学中多运用自然素材,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使孩子能够通过自己感官体验大自然的美。

华德福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最佳素质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它们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为世界上的各种问题找到解决的新途径。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他们心地善良。对其他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乐于为别人和地球着想,并能够为他们的想法和关爱付出时间,采取行动。⑧这就是我们当今教育应当追求的。

English abstracts: Waldorf education is the promotion of truth, goodness, beauty, harmony education. Waldorf teachers not only is the inspirer of the students, more students the spirit of the wizard. They focus on the overall education of students, they think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ll things should sometime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rt of teaching the game and encouraged to imitat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awareness of na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individual body, mind, and spirit.

参考文献

[1]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5][6]琳·欧德菲.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刘长伟.顺乎自然合乎人性——华德福教育中的人性和谐发展观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院报,2008(8).

[7]王富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2001(6).

[8]https://www.360docs.net/doc/b86745016.html,/jadetsai

华德福幼儿园环境教育启示

论华德福幼儿园环境教育启示 摘要:文章在系统梳理华德福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呈现华德福幼儿园的晨圈、午餐、童话故事、户外活动、湿水彩及蜡笔画、手工艺术等课程的事实过程来分析蕴含于其中的环境教育的特色,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华德福幼儿园环境教育对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启示,即鼓励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布置过程;幼儿园课程要关注生活,充分利用大自然物品;幼儿环境教育要渗透到家庭、幼儿园、社区及各项活动之中当去。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教育;现状;华德福幼儿园;启示 华德福幼儿教育之所以这样深受欢迎,主要源于它的教育理念坚持了人智学对人的共性理解,注重人的本性发展,尊重孩子的灵性,并能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和国情,实现华德福幼儿教育理念被广泛使用的可能性。它强调幼儿与大自然接触和融合,给予爱和温暖,在真实自然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玩耍。在华德福教育里,生活就是学习,生活就是游戏。 华德福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确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但在环境教育方面总有些经验和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拿来鉴借的。通过分析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出现的和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华德福幼儿园环境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布置过程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胡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肯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

上得到发展。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胡重要内容但从现状看主要在布置方法上存在一点问题,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以往我们总是担心幼儿不行,做得不够美观,或是看到孩子未能达到教师设计的效果,便给予指责,从而大大地抹杀了孩子原有的创作想法,久而久之地服从老师安排,由老师全权负责。 在创设环境和改变环境时,我们不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与孩子对话交谈,“你看该怎么办?”“你有什好的创意吗?”“你想怎么贴?”去打开孩子的思路,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积极性,他们对老师口中所说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朋友,你来帮帮我吧。”这一点感到很高兴,觉得自己真的很能干,总能以更高的热情把活动深入下去。开放的环境使孩子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并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想法。 这种开放的环境教育就像幼儿在华德福幼儿园里做手工一样,无论从颜色还是材料上看,在骑选用上都要关注并尊重幼儿内心的想法,给幼儿选择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这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给幼儿提供环境布置的材料时,要尽量选用木质、石头、废旧物品等自然材料,经过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创作,可利用彩绘,连接等方式合理利用自然物品,师生共同制作,创设不一样的物质环境。小朋友们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我认为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即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注意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即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师要有四个方面理论认识并应用在实践中,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一,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成长的理念和意识,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第二,从教师成长的过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适应磨合期——前3年的教师称教学新手。其特点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学经验; 2.适应发展期——4-6年的教师,其特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称经验型教师; 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师,在适应期的基础上,教师因为个人职业的理想和发展需求,产生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的欲望,教学能力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协调发展的成熟教师(又称研究型的教师); 4.反思创新期——10年以后,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熟练化的工作进入探索和创造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的教学风格的时期称专家型教师。 每位在职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论教龄)去参照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即制定出教师个人的总体目标(30年)、长期目标(5年以上)、中期目标(3-4年)和短期目标(1-2年)。 第三,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突出校本,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很多教师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能紧跟时代形势,要想做一名领导信任、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得加倍努力学习。目前要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电子学习”,学好新课改的“四观”精要,即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材观和新的评价观。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个体要加强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差、相互听课、评课和说课,可使教师个体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的反思是从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或者说,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可以说“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经。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课堂教学前反思具有预测性,能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学生更富有创意;教学中反思具有调控性,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学成为一种理性的评价,即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反思性教学”和自

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什么

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什么 孩子永远是一个家庭的重心,教育孩子的问题是重中之重。所以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教育孩子的理念,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的理念,希望可以帮到你! 幼儿教育理念一:时间窗理念(When)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开启不同的时间之窗,幼儿在这个时间窗内进行适当的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教育学家通过研究指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器官的发育有早有晚,因此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早于这个年龄段或晚于这个年龄段学习,将会使效果打折。 例如:幼儿语言的学习时间之窗为0-6岁,且越早学习越好,一般0-3岁可以学习母语,3-6岁可以学习外语。超过6岁,将不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了。幼儿培养音乐感的最佳年龄3岁以前,3岁以前,父母应尽量地让子女听各种经典乐曲。而幼儿学习绘画的最佳时间是3-4岁。而对于数学的学习,一般在9岁之前都不用学习。当然,在中国这个重视考试的环境中,也不得不提前学习,这其实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幼儿教育理念二:父母是最好的老师(Who) 有些父母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忙于事业,往往将子女托付给幼儿园去教育,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有些是将孩子寄托在寄托

制的幼儿园中,一周只见一两次面。这样的子女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长大后,往往会缺乏亲情,而且会染上很多不良习惯。 幼儿教育理念三: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How) 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知道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了,你要让儿童乖乖地学习,只有将学习娱乐化,在一个个小游戏中将学习内容放进去,做到寓教于乐。这样,儿童才回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主动学习。通过游戏中学习,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当作子女游戏学习的道具。我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会在山上捡一些落下的植物果子回来,回来干什么呢?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数数的游戏,也可以用果子拼成各类图案。家里的梯子,也成了孩子娱乐的玩具。在孩子脑力学习间隙,可以让孩子爬梯子,既休息了大脑,又锻炼了四肢的协调能力。 幼儿教育理念四: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环境(Where) 从来没有那个地方可以与大自然相比较,带子女到大自然走走,看到什么就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这样,以丰富子女的知识,并激发其求知欲望。去大自然,除了可以接触到各类植物、动物、地理等知识以外,还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学习与各类人群的交流。我就经常带女儿去登山、去海边踏浪、去江边散步。 幼儿教育理念五: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What) 幼儿阶段,幼儿更多的是应该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学习。很多成人的习惯,都是在幼儿阶段养成的。应该在幼儿阶段,让孩子

谈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谈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教师这个职业,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良好的教师素质,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容,是有效的教育工具或手段。教师的品格意志、道德面貌、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肩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学是一门艺术”也受到普遍的认可,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角色,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为知识的传授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为知识的传授者。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不再只是教师的工作,还应该成为教师的事业。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自身价值得到提升的过程。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很高的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爱心。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情感教育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站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尊师爱生的和谐气氛一旦形成,内化的结果便形成良性的情感循环,进而优化育人的心理环境。教师对学生宽严相济,不仅靠原则、宗旨、理想,而且靠情感来维系师生关系,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受到教育。老师们力求同步感受学生的心灵诉说,化解、分担学生内心的忧郁;用自身的仪表、服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用平等沟通师生的心灵,架起理解的心桥;用思维多元化的启发来代替单一的现成答案;用生动活泼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内外活动代替老师一言堂状况。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不是迂夫子、书呆子,而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而不矜夸,强调纪律却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校园心理环境导致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激发起学生好学上进的内驱力,学生由“尊其师”而“信其道”,产生良好的德育效益。 一百多年来,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优秀的教育家为培养富民强国的人才,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颗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应当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后来者的楷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这种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中,自己则可能一生默默无闻,这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深刻的理解,由此而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今天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感到无比的光荣。我将在自己的家乡开创自己的事业,为黄冈的教育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 【摘要】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是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深入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必须要不断转变与更新旧的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教育观念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合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师更新 社会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的深化改革必然会引发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作为教师修养当中较深层次的东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必须要不断转变与更新旧的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 一、教育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教师的教育观念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教学现象、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涉及到诸多因素,而具体从教育观念的内容结构上看,教育理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核心性与价值性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功能观等;另一部分则是操作性教育观念,例如教育方法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内容观等,这

些观念主要基于教育实践而产生。 作为教师具有的心理现象以及认识现象,教师的教育观念通常体现出了以下几点特征:教师教育观念是主体性与个性化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构建起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教育观念有着明显的评价性与情感性,不易被他人的劝说而改变,教师对教育有着强烈的情感与兴趣的投入,有坚定的信心与勇气。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体现出了开放性,教师的教育观念系统中的内容是高度开放的,教育实践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够纳入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当中。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是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没有全新的教育观念,缺乏对于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其次,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认知与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两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理解、记忆等认知过程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并进一步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其是提升教师素质,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是深入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教育观念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活动,只有正

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经过二十几年的教书生涯,我觉得教师的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很大不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的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特点。 1.传道者角色。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充分说明,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学校、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角色。唐代韩愈早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言说“学高为师”。这就是传统意义上大家对教师的普遍和最为代表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或者说是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解释。作为教师本身,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程度上,而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理性、全面地看待教师职业。 3.管理者角色。学校教育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它是对学生集体的教育,而对于集体而言,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或目的,就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因为教育和教学过程是水乳交融的,教学要有一定的形式和原则,而教育又是通

过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来进行渗透和教化的,所以教师就必然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担当起了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4.示范者角色。与“学高为师”相辅的就是“身正为范”。学生在成长过程,即个体在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缺失了样板,就无法对行为的正确恰当与否做出合理的判断。于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作为德高望重的人,他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的这种向师性特点,使得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事的态度,就对学生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教师如何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我认为: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

浅谈教师的四种情怀

浅谈教师的四种情怀 一个人遇上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国家涌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做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做教师,学做教师,做好教师”。做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塑造心灵、传承文明。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作为一名新世纪教师,应有四种情怀。 教师家国情怀博爱情怀包容情怀思想情怀 一、家国的情怀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对接起来,那么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读苏霍姆林斯基,为何总会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品陶行知,为何总会觉得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座绕不过去的丰碑?除了他们深厚的知识素养,精湛的教育艺术,博大的仁爱之心,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无限崇高的爱国情怀!他们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从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绝不在个人私利方面缠绕徘徊。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那些稚嫩的面孔、求知若渴的目光,教师一定要有大情怀,心里要装着民族和国家;要有敬畏感,心中装着理想和信念;要有价值感,心中装着孩子们的未来。一个教师,拥有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教师心底播撒的阳光,在孩子们健康、幸福、和谐发展的同时,教师也一定能够享受到教育为自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教育改革之路无论走到哪里,教师都要有一份家国情怀,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 二、博爱的情怀 一位班级管理失败的班主任,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而一百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是爱的延伸。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会像春风一样潜入学生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教育素养、思想和感情的顶峰。”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一千次一万次的说教。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特别关心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我们班的晓霞同学,刚从东边山区转入我校,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困难,母亲多病,只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弟弟还要上学,无奈之下自己决定辍学,以缓解家里的实际困难。当我得知她的家庭状况后,主动找她交流、谈心,并与学校领导协商、共同承担了她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当她免除后顾之忧之后,不但能够继续完成她的学业,而且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金昌市二中重点班,她用优秀的成绩、高尚的人格回报了学校。以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真情期待学生的进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华德福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华德福教育 2011-02-25 10:48 华德福教育诞生背景 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的兴起,通常是伴随社会的巨变而来。华德福教育体系的产生即是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国内的经济也跟着一败涂地,饥荒遍地,示威、罢工四起,暴动频频。德国,甚至整个世界的前途会如何?众说纷纭,但大家都迫切的想找到解决社会、经济及政治上的各种难题的答案。当时,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物质主义弥漫了整个欧洲社会,开始有人怀疑,一昧地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对的吗?传统的思考及教育方式是否就能解决,当时文化所产生的困扰与社会的遽变......。 面对纷扰的社会局势,德国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人智学」(Antroposophy)创立人史代纳(Rudolf Steiner, 1860-1925)认为关键在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解决当时的文化困境及因应社会遽变,必须有一套能照顾孩童身、心、灵整体发展的教育方式,来扩展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及生命视野,为一个更美好的人类未来奠基。「我们不应问一个人生存于现今的社会应具备那些知识与能力,而是应该问这个人的内在潜能是什么?以及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此,我们才能为现有的社会不断地注入由成长中的这一代内在出发的新力量,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由其组成份子所共同创造的活社会,而不是一个以既有的社会组织型态,来要求并塑造成长中一代的保守社会。」 教学目标 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教学理念 华德福的教育本质,人的三元和谐发展,关注物质身体的同时也关注心soul 、灵 sprit的发展。物质身体与外面的物质世界相连,即环绕着的物质环境,是外显的。心和灵,可承载看得到的物质身体,也可承载看不到的内在世界,内在感受、思考,不表达出来他人是看不到的,心和灵与精神世界联系密切。华德福教育让他们三者更和谐发展。 任何在物质世界的呈现都有精神世界的对应,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 自然界中有四种精灵:土精灵 gnome ,火精灵 salamander 水精灵,气精灵,共4种精灵守护着孩子,帮助着孩子。 土精灵和物质身体相连,和体内固体工作。水精灵和体内的液体工作。气精灵和我们的呼吸相连,火精灵带给我们温暖。 环境杂乱,孩子行为也会很混乱,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地方。孩子喜欢每个东西都有特定的位置,孩子会有中心,愉悦。 孩子室外玩,是一种释放。室外游戏时,接受这些精灵赋予的能量,愉悦、专注在自然界玩时也滋养精灵,它们也会更好的帮助我们。鸟叫、唱歌、彩虹都吸引气精灵。自然界的材料和吸引过来的精灵带来的讯息都会滋养着孩子。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的教育本质,人的三元和谐发展,关注物质身体的同时也关注心soul 、灵sprit 的发展。物质身体与外面的物质世界相连,即环绕着的物质环境,是外显的。心和灵,可承载看得到的物质身体,也可承载看不到的内在世界,内在感受、思考,不表达出来他人是看不到的,心和灵与精神世界联系密切。华德福教育让他们三者更和谐发展。 任何在物质世界的呈现都有精神世界的对应,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 自然界中有四种精灵:土精灵gnome ,火精灵salamander 水精灵,气精灵,共4种精灵守护着孩子,帮助着孩子。 土精灵和物质身体相连,和体内固体工作。水精灵和体内的液体工作。气精灵和我们的呼吸相连,火精灵带给我们温暖。 环境杂乱,孩子行为也会很混乱,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地方。孩子喜欢每个东西都有特定的位置,孩子会有中心,愉悦。 孩子室外玩,是一种释放。室外游戏时,接受这些精灵赋予的能量,愉悦、专注在自然界玩时也滋养精灵,它们也会更好的帮助我们。鸟叫、唱歌、彩虹都吸引气精灵。自然界的材料和吸引过来的精灵带来的讯息都会滋养着孩子。 精灵是天使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帮助自然界大地万物,它们带着天使的任务而来,和人类经历很久的进化旅程。不能用肉眼看到,没自我、道德感,没物质身体,它们做好坏事取决于我们。我们用我们的想法、感受、投入意志,去滋养它们。它们也需要人类帮助它们完成使命。 精灵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想法的引导,帮助它们进化。比如我们思想正向、想法积极等等,会喂饱他们,滋养它们,它们会满足,对美的感受、和谐的感受这些正向的东西它们又会带给天使帮其进化,天使接到信息,它们会把更加美好的东西带给人类。相反,它们会饥饿、空白,给另外一些东西可乘空间,精灵会变得邪恶。 编辑本段教育方法 用四元法分析人为:物质身体、生命体(与植物有关,气场)、情感体(位于头部和胸腔,与动物有关)、我(ego),华德福老师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的“我”入驻到身体里。“我”过早入驻会自我中心太强,过晚入驻会茫然。成人需要帮助孩子自我意识入驻到身体里。睡觉滋养着幼儿的物质身体(0~7岁)。 0~7岁主要用来发展物质身体。这个阶段孩子学会翻身、爬、站立、走,以及发展出思考和感受。意识慢慢入驻,2岁多一次,妈妈和自己是分开的,独立的个体。0~7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情感体完全敞开,由大人决定,通过大人来吸收,吸收大人的内在,大人的愤怒孩子会表现出来。大人情绪会影响孩子生命体去构建物质身体。大人经常焦虑,孩子脸色会看起来苍白。因孩子会把父母的一切负面情绪归为因自己所致。这个阶段大人要用情感和身体和孩子工作。 7岁时情感体开始入驻,生命体和身体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包裹着物质身体,如心理学上的气场。7~14岁开始发展感受身体、情感体,让情感世界丰富充实。妈妈用情感滋养,休息时间、学习做事目标,帮孩子建立节奏。这个阶段大人用情感和意识和孩子工作,大人思想指导。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師應如何樹立正確の教育觀? 我認為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盡快改變傳統の思維方式和程序化の教學模式。即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の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の新課程觀;要樹立現代課堂教學の全新理念,切實轉變傳統の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の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注意以學生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の教學方式,即采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の教學方法,圍繞學生の需要來設計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の學習。 教師要有四個方面理論認識並應用在實踐中,進而樹立正確の教育觀.第一,教師自身要有專業成長の理念和意識,學習教師專業發展の理論,建立專業責任感; 第二,從教師成長の過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師の專業成長分為四個階段:1.適應磨合期——前3年の教師稱教學新手。其特點是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 2.適應發展期——4-6年の教師,其特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稱經驗型教師; 3.成熟提高期——7-10年の教師,在適應期の基礎上,教師因為個人職業の理想和發展需求,產生進一步の提高和發展の欲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の成熟教師(又稱研究型の教師); 4.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教師開始由固定の、常規の、熟練化の工作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是形成自己の獨到見解の教學風格の時期稱專家型教師。 每位在職教師應根據自己の教育教學能力(不論教齡)去參照教師成長の“四個階段”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即制定出教師個人の總體目標(30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中期目標(3-4年)和短期目標(1-2年)。 第三,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突出校本,提高實施新課程の能力。 隨著課程教學の推進,很多教師現有の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勢,要想做一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の好教師,必須得加倍努力學習。目前要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電子學習”,學好新課改の“四觀”精要,即新の課程觀、新の教學觀、新の教材觀和新の評價觀。把握好各學科の課程標准,改變教師固有の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師の自我反思,通過對比原有の教育觀念與新課程要求の差距,以形成新の教育教學觀念。同時,教師個體要加強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師之間の專業切差、相互聽課、評課和說課,可使教師個體少走彎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長。因此,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の不同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交流、討論,提高教師の課堂教學能力。 教師の反思是從自己の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の行為以由此產生の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の過程。或者說,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の心靈の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可以說“反思”是“教書匠”與“教育家”の根本區別,是當前教師專業成長の重要途經。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反思。課堂教學前反思具有預測性,能使教學過程更貼近學生更富有創意;教學中反思具有調控性,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の過程;教學後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學成為一種理性の評價,即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有助於提高教師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通過“反思性教學”和自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浅谈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浅谈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使命。 许多人认为教师只要将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但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人是做其他事情的先决条件,要教会学生怎样作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而站立于天地之间。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困难与挫折时,拥有应对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各种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弹药储备。 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在学术或教业上有所成就,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模范,因为教师承担者作为学生表率的重任,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好老师身边自然会形成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其次,教师应贴近学生的心,师生关系与朋友关系并存,这样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最后,教师要无私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与学生,让他们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选择教师职业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我认为教师本身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但这个职业又是伟大而高尚的。教师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可以教育无数的国之栋梁,这种力量又是无限的。在所有职业中,我想只有教师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别人的未来,因为教师教育出了科学家、医生、法官、商人、工人等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这些人又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国之栋梁的成就与教师的付出密不可分。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加入到这个伟大的队伍中来。 第二,教师这一职业给予我明确的人生目标。作为一个新教师,我的确感觉到有压力有困难,相应的这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没有目标和挑战,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整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完成这个目标和完成这个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到各种酸甜苦辣,能够体味人生百态,能够超越自我、实现进步,这样,人才活的精彩,才不会留有遗憾。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所贡献的人,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人。教师职业就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达到自我满足的一个平台。 第三,我喜欢和人相处,尤其喜欢在最纯净的校园里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交流,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我也向他们学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年轻的心态,更能够获得许多欢乐与感动。 第四,教师很适合我的性格与生活。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在学校的工作中,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中,我能尽心尽力做到育人教书,对工作对学生负责。同时,我也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教师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可以散心、逛街、照顾家人等;每年都有两个假期可以旅游、健身、学习充电,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好!有严谨的工作,有轻松的假期,一张一弛,工作生活将无比丰富、充实而有意义,哪个职业可以与之相比? 教师是伟大而又神圣的,不可否认的是,工作确实辛苦,但当我看到学生因为教师的指导而进步、成长时,当我看到学生们的笑脸与认真的眼神时,当我想到今后桃李满天下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