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生态智慧区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生态智慧区产业发展规划

生态智慧区位于市高新区西部,距离市中心城区约11公里。本规划范围包括市高新区和街道沿湖部分区域,规划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约38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9.3平方公里,湿地约55平方公里。规划近期至2020年,中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2014年8月,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指挥部挂牌成立;2015年12月,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把生态智慧区确定为科技创新走廊五大区域创新平台之一;2016年5月,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平台;2016年12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为“硅谷”。生态智慧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开发条件和高端的发展平台,产业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

生态智慧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地处三大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地带,距离三大都市中心区大约在50—100公里,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高速构成“两横两纵”的交通网,便捷联通各大城市与地区,随着高铁的建成,加上现有的高铁,拥有3条

高铁线9座高铁站,成为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到2020年城市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范围。

2.优越的生态环境

生态智慧区拥有省最大的内地淡水湖泊湿地——湿地。湿地是省极少的典型内陆人工淡水湖泊之一,是东部最具生态价值的城市绿环节点,也是经济圈的自然之肾。湿地在滞洪纳洪、降解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目前与省环保厅、林业厅、水利厅共建的国家湿地公园首期已经启动,通过布局示范园、湿地科普园等,以5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

生态智慧区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山林资源,林地面积约7457 公顷;规划区内外周边地区河流密布,并有多座水库等,面积约550 公顷。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厚实基础。

3.优越的开发条件

生态智慧区规划范围内人口密度较小、目前约3万人,规划区范围内基本属于可连片开发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到2030年,生态智慧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用地规模控制在36平方公里。从目前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土地资源稀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土地资源稀缺导致产业成本大幅提升,区域发展难度加大。作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市土地开发强度现在仅10%左右,其他县区通过“总部+基地”、

“研发+生产”的产业发展联动模式,可有效承接来自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承接来自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与布局。

4.优越的发展平台

作为省的重大区域发展平台,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把生态智慧区确定为科技创新走廊五大区域创新平台之一,同时省政府已通过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为“硅谷”。将通过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高端集聚、高速集聚,瞄准“创新高地、生态绿洲、未来之城”的品质定位,推进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融合发展先行区的建设。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处于全球金融危机后复苏乏力的长期调整期,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酝酿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向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全面普及,向产品和产业等生产环节不断渗透,智能化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正在孕育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随时都可能出现,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最大的动力和源泉,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与崛起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不

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经济将长期面临新常态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产生重大变革,经济结构必然做出深度调整,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发展的重大机遇

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和重要机遇。

第一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基点必须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2015 年2 月,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将创新驱动经济战略作为推动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2015年9月,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城市整体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推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平台,共同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中心。生态智慧区需紧抓这一机遇,依靠创新实现产业的高端发展。

第二是2017年12月15日,市设立产业园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明确要求把产业园建设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示范区,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先行区。科技园作为产业园起步区更是生态智慧区的重大机遇,生态智慧

区要紧抓此机遇,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引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健康产业等优势产业,助推生态智慧区快速发展。

第三是“一带一路”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产业合作新的重大平台。

第四是市实施驱动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市推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生态智慧区应紧抓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机遇,互通联动,通过打造创新资源聚集、辐射全市的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城市中心,实现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是随着深圳东进战略和深莞惠一体化等战略的实施,作为经济圈腹地,将成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与溢出的重要受益者,尤其是东进战略,随着产业辐射带动能力的不断增长,有望成为承接大量优质资源与项目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第六是201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规划提出沿广深轴线区域,依托“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着力集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

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中国硅谷”,形成全国创新发展重要增长极。要积极对接、主动融入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争取成为科技创新走廊的“第十一核”,使“硅谷”成为“中国硅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面临的挑战

生态智慧区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区域之间日益激烈的同构竞争、人才供给不足带来的发展短板、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瓶颈制约。

第一是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面临各市新区的同质化竞争,如仅在周边地区,就有新区都在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推进,抢占创新高地。各地都出台大量相关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抢夺人才,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政策趋向雷同,容易带来整体产业布局的同构和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破坏了产业正常的发展秩序,埋下产业发展风险。

第二是人才供给不足带来的发展短板。要实现创新要素的高度聚集、高端聚集、高速聚集,就要在现在基础上引进、吸收、培育大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提升;如何打造发现人才、集聚人才的优质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打造人才高地;是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瓶颈制约。当前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趋于强化,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逐步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将逐步缩小。绿色发展对环境治理、节能降耗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冒烟”的原则对潼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是发展基础薄弱带来的困难。生态智慧区虽然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但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需要大量投资外,生产、生活配套条件也明显不足,尤其是发展新兴产业所需的科技,人才,产业配套能力等建设严重滞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网络均未建立,都需要给予较大的财政扶持和财政投入。生态智慧区要从无到有打造出引领惠州发展的产业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创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为主线,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

策链”四链融合,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物联网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产业、创意和设计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泛旅游产业、金融和商贸服务产业等,打造高质量生态智慧产业集群,将生态智慧区建成高质量“硅谷”,促进“制造”向“智造”转变,推动建设成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智慧区的产业发展过程,培育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

2.创新驱动,智慧引领

以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促进高端资源集聚,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强大发展动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面向未来的新型技术为导向,大力培育智慧型产业,推动生态智慧区产业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打造“硅谷”。

3.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创新体制机制等重要职责,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区域联动,融合发展

强化生态智慧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纽带功能,促进地区与地区的联动发展,构建开放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区位、产业、政策的叠加优势,深入开展与中心城市及地区的合作,强化与创新圈、科学城、知识城等创新载体的互联互动,共同打造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力争到规划期末,生态智慧区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创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形成由半导体产业、物联网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产业、创意和设计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泛旅游产业、金融和商贸服务产业等组成的高端产业结构体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协同发展机制趋于成熟,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融合发展先行区。

2.分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18-2020年)

(注:现有指标为参考科技走廊规划暂定标准。)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半导体产业

依托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引导,着力发展半导体芯片制造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构建具有生态智慧区特色的半导体产业链。

1.发展半导体芯片制造业

加强技术创新。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材料、器件制备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材料设计、器件结构、制备工艺等产业化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国内外半导体领域的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为引资引智重点,重点加强对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争为半导体芯片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增强芯片制造能力。积极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大力发展面板显示及触控驱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家电芯片、微机电系统芯片传感器(MEMS传感器)、高端电力电子功率器件等芯片。重点发展特色制造工艺,建设有特色工艺的芯片生产线,不断提升MEMS传感器、显示驱动、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射频电路等芯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围绕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重点领域,探索布局GaAs、GaN、SiC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生产线;瞄准国际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建设或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增强芯片制造综合能力。

2.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围绕生态智慧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通过集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加速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等等。引进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金,逐步突破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等关键集成电路

及嵌入式软件的设计;以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通信领域为突破口,重点开发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及操作系统。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纵深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加快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物联网产业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促进传感智能设备制造业向传感技术等研发型产业和大数据应用服务业延伸,打造万物相联的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物联网产业以大数据云中心、物联网创新应用研发基地、智能互联网全球研发基地、国际物联网孵化器、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致力打造世界级物联网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

1.加强传感技术研究

加强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光电子技术及集成、超导芯片等前沿器件研发及产业化。与国内外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传感网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加快传感技术向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服务业

加快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以突破物联网等智慧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为目标,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中心、物联网标准研究中心、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平台等建设,重点发展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获取技术、控制与执行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海量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利用产业投资基金、风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扶持政策,推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发展物联网智慧技术应用服务。鼓励国内外物联网服务、信息集成服务、通讯与数据服务等企业向生态智慧区拓展。发展数据存储与挖掘服务、数据融合与处理服务等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发展系统集成、软件服务、基础软件等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集成服务;发展机器到机器之间的信息通信服务、行业专网信息通信服务等物联网网络服务业。

发展大数据服务业集群。加快建设大数据实验室平台、智能制造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各类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构建大数据人才培养库,培育基于创新产业的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应用、创业孵化、投融资等大数据核心服务业态,打造大数据服务业集群。

建立企业级大数据平台。以云计算协同为重点,加强与国际大型互联网公司、智能商务公司等企业交流合作,探索建立集数据整合、存储、计算、分析与应用为一体的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发展以数据挖掘、采集、分析、安全管理为主的大数据服务。支

持企业开展设备、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自动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决策、管理与服务。

发展智慧民生服务。坚持以智慧基础设施应用为重点,大力促进大数据在智慧民生领域应用,面向智能交通、智慧电网、智能环保等领域提供大数据服务,同时加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等智慧民生产业发展。

加快云计算服务产业化。加速集聚云计算相关产业及项目资源,聚焦云服务和云应用领域,主要发展教育云、政务云、医疗云、安防云、社区服务云和企业服务云等平台支撑能力。以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发展一批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普、文化资源、生产制造、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

3.培育传感智能设备制造业

促进物联网与设备制造业的融合。依托传感技术、云计算的创新研发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的建设,重点发展各类传感器设备、射频识别设备、智能标签芯片、智能仪器仪表设备等物联网感知制造业,发展网络通信、云计算设备等物联网设备及智能家居终端设备制造业,发展嵌入式系统设备、微纳器件设备、微能源设备等物联网基础支撑制造业。加快引进国内外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的知名传感设备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

完善传感智能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快完善传感智能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力争技术研究与标准研制同步进行,加速传感智能设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升传感智能设备在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及产业化。

(三)智能制造产业

把握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大势,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材料和核心部件,积极拓展机器人、3D 打印等智能化制造与成套装备产业,促进产业链向系统集成、装备硬件设计、智能移动终端,以及工业云、定制式服务等环节延伸,打造高端制造产业体系。智能制造产业以南方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化基地、中试检测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为基础,大力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综合服务,推动全国智能制造水平发展和产业升级。

1.发展智能产品技术研发产业

推进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积极搭建机器人创新载体和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和发展,突破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特种工艺和精密制造技术、复杂装备系统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实施若干研发项目,主要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前沿领域。

推动智能设备关键技术攻关。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依托各龙头骨干企业,在智能设备等创新领域实施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掌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

围绕智能设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重点突破智能传感、智能控制、信息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以及智能化微型化传感、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高可靠智能控制、伺服驱动等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微机电传感器、高灵敏度智能仪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电机等核心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突破精密/超精密加工、成型、测量等关键技术,研发精密主轴、静压导轨、气动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

加速智能终端产品创新。面向5G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应用服务、内容开发为重点,推动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功能和形态向多样化拓展,针对手机游戏、视频应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等新兴功能的市场需求,加速智能终端产品创新。

2.发展智能化管理服务业

搭建工业云服务平台。积极搭建工业云管理服务平台,针对每个智能制造企业的具体需求提供产业改造、产品改造、流程再造等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引导企业搭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增强协同设计、协同研发、协同制造等专业服务能力。支持大企业建设或开放企业内部云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工业云应用,实现产业链的工业云管理服务。

发展智能化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优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平台型、生态型的供应链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建设

供应链管理公共信息平台,支持跨境物流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整合研发设计、产品设计、物流分销等供应链环节,提高供应链综合服务水平。

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基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建立开放性采购、销售和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全面发展采购和营销两端的电子商务,发挥互联网无缝衔接用户和市场的作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

3.壮大智能制造产业

推进机器人制造产业发展。引导机器人企业组建产业联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型、加工、装配生产线及具有加工工艺参数自动检测、控制、优化功能的大型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加工生产线。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和应用快速发展,实现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和多能化发展,重点发展在电子制造、物流分拣、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建设若干创新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发展社区监控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草坪维护机器人等家庭服务机器人。针对危险场合及特殊行业的应用需求,提升特种服务机器人的设计研发能力和集成创新水平。

推动成套装备智能制造业发展。充分利用生态智慧区系统集成、装备硬件设计和智能终端等创新研发平台,引领周边地区的成套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大力推广高效新型制造工艺流程,

重点发展智能电子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化成型和3D 打印设备等,推动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加快成套设备智能制造的产业化,大力提升成套装备智能制造的整体水平。

促进智能检测仪器发展。围绕环保、海洋、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检测仪器、高端物理测试仪器等智能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针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生活环境监测需求,大力开发和推广量大面广的生态环境智能检测分析仪器。推动专用试验机等高端物理测试仪器的产业化及应用示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